跋子瞻和陶

跋子瞻和陶诗① 黄庭坚

子瞻谪岭南, 时宰②欲杀之。

饱吃惠州饭, 细和渊明诗。

彭泽③千载人, 东坡百世士。

出处④虽不同, 风味⑤乃相似。

注释:①跋:写在书籍、字画前后的文字。前为“题”,后为“跋”。总称“题跋”。子瞻:苏轼的字,他于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以为文讥斥先朝的罪名远贬惠州(今广东省惠阳县)。东坡:苏轼的号。它原是黄冈(今湖北)城东一个地名。宋神宗元丰初年,苏轼被贬到此,生活很艰苦。友人马正卿为他申请了一片荒地,苏轼加以整治,躬耕其中,这就是东坡。继而筑起居室,名之曰“东坡雪堂”,并以之为号。和陶诗:追和陶渊明,以步韵从韵等形式创作的作品。起源于苏轼。 ②时宰:指当时的宰相章悖(dūn),他对苏轼一贬再贬,必欲致之死地。③彭泽:指陶渊明,他任彭泽县令后一百多天即弃官归隐。④出处:出仕和隐居。陶渊明归隐田园,苏轼虽屡遭贬谪。却始终未归隐,故谓“出处”不同。 ⑤风味:这里指诗品及人格志趣。

翻译:苏轼受害被贬到岭南,当时的宰相想要致他于死地。

他却每天在贬地吃得饱饱的,仔细地追和陶渊明诗歌。

陶渊明后人敬仰不已,苏轼以陶为真正的知音。

虽然两人出世入世不一样,但人品高尚却是相同。

作者: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年间(1064—1067)进士。宋哲宗时以校书郎为《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佐郎。后因修史“多诬”遭贬。早年以诗文受知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诗以杜甫为宗,有“夺胎换骨”、“点铁成金”之论,风格奇硬拗涩,开创江西诗派,在宋代影响颇大。又能词。兼擅行书、草书,为“宋四家”之一。有《山谷集》、《山谷琴趣外篇》。绍圣初以校书郎坐修《神宗实录》失实被贬职,后来新党执政,屡遭贬,死于宜州贬所。

赏析:北宋自绍圣年间(1094-1098)逐渐衰败,以至后来灭亡。当时宰相弄权,残害善良,比比皆是,不独章惇一人,黄庭坚也亲受“时宰”之害。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七月,苏轼病逝于常州。次年八月,即崇宁元年黄庭坚创作了这首诗,以表达对苏轼的深切悼念。 首联表现小人弄权为祸之烈,反衬苏轼的胸怀人品,交代题目中“和陶诗”的背景。颔联以白描手法,写出苏轼高洁的人品。苏轼能“饱吃惠州饭”,说明不以迁谪介意。“细和渊明诗”一句点题,对苏轼的诗品及人格志趣作了高度评价,说他不仅在诗歌上艺术风格上更主要在人格志趣上追慕陶渊明,揭示出苏轼《和陶诗》深刻用意。颈联说陶渊明见机而作,彭泽令只做一百多天就去官归隐,前人多视他为处士。而苏轼却一生都在宦海浮沉。拿陶渊明喻苏轼,从形迹看,两人截然不司,而他们不以贫富得失萦怀,任真率性而行,则是共同的。说

陶渊明与苏轼都是“千载”“百世”为人敬仰的人士,同时含有千载之后,只有苏轼才是陶渊明真正的知音之意。尾联说虽然两人,一人出世,一人入世,但志趣脱俗、人品高尚,却是一致的。全诗语言明白如话,但韵味深厚,耐人寻味。如称呼上加以变化,从子瞻——东坡,从渊明——彭泽;用字上“饱吃”、“细和”、“千载”、“百世”、“虽”、“乃”下得精确传神。

跋子瞻和陶诗① 黄庭坚

子瞻谪岭南, 时宰②欲杀之。

饱吃惠州饭, 细和渊明诗。

彭泽③千载人, 东坡百世士。

出处④虽不同, 风味⑤乃相似。

注释:①跋:写在书籍、字画前后的文字。前为“题”,后为“跋”。总称“题跋”。子瞻:苏轼的字,他于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以为文讥斥先朝的罪名远贬惠州(今广东省惠阳县)。东坡:苏轼的号。它原是黄冈(今湖北)城东一个地名。宋神宗元丰初年,苏轼被贬到此,生活很艰苦。友人马正卿为他申请了一片荒地,苏轼加以整治,躬耕其中,这就是东坡。继而筑起居室,名之曰“东坡雪堂”,并以之为号。和陶诗:追和陶渊明,以步韵从韵等形式创作的作品。起源于苏轼。 ②时宰:指当时的宰相章悖(dūn),他对苏轼一贬再贬,必欲致之死地。③彭泽:指陶渊明,他任彭泽县令后一百多天即弃官归隐。④出处:出仕和隐居。陶渊明归隐田园,苏轼虽屡遭贬谪。却始终未归隐,故谓“出处”不同。 ⑤风味:这里指诗品及人格志趣。

翻译:苏轼受害被贬到岭南,当时的宰相想要致他于死地。

他却每天在贬地吃得饱饱的,仔细地追和陶渊明诗歌。

陶渊明后人敬仰不已,苏轼以陶为真正的知音。

虽然两人出世入世不一样,但人品高尚却是相同。

作者: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年间(1064—1067)进士。宋哲宗时以校书郎为《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佐郎。后因修史“多诬”遭贬。早年以诗文受知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诗以杜甫为宗,有“夺胎换骨”、“点铁成金”之论,风格奇硬拗涩,开创江西诗派,在宋代影响颇大。又能词。兼擅行书、草书,为“宋四家”之一。有《山谷集》、《山谷琴趣外篇》。绍圣初以校书郎坐修《神宗实录》失实被贬职,后来新党执政,屡遭贬,死于宜州贬所。

赏析:北宋自绍圣年间(1094-1098)逐渐衰败,以至后来灭亡。当时宰相弄权,残害善良,比比皆是,不独章惇一人,黄庭坚也亲受“时宰”之害。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七月,苏轼病逝于常州。次年八月,即崇宁元年黄庭坚创作了这首诗,以表达对苏轼的深切悼念。 首联表现小人弄权为祸之烈,反衬苏轼的胸怀人品,交代题目中“和陶诗”的背景。颔联以白描手法,写出苏轼高洁的人品。苏轼能“饱吃惠州饭”,说明不以迁谪介意。“细和渊明诗”一句点题,对苏轼的诗品及人格志趣作了高度评价,说他不仅在诗歌上艺术风格上更主要在人格志趣上追慕陶渊明,揭示出苏轼《和陶诗》深刻用意。颈联说陶渊明见机而作,彭泽令只做一百多天就去官归隐,前人多视他为处士。而苏轼却一生都在宦海浮沉。拿陶渊明喻苏轼,从形迹看,两人截然不司,而他们不以贫富得失萦怀,任真率性而行,则是共同的。说

陶渊明与苏轼都是“千载”“百世”为人敬仰的人士,同时含有千载之后,只有苏轼才是陶渊明真正的知音之意。尾联说虽然两人,一人出世,一人入世,但志趣脱俗、人品高尚,却是一致的。全诗语言明白如话,但韵味深厚,耐人寻味。如称呼上加以变化,从子瞻——东坡,从渊明——彭泽;用字上“饱吃”、“细和”、“千载”、“百世”、“虽”、“乃”下得精确传神。


相关内容

  • [武昌九曲亭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 武昌九曲亭记 苏辙 子瞻迁于齐安①,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坡陁②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③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 ...

  • 林语堂[两兄弟]阅读
  • 林语堂<两兄弟>阅读 两兄弟 林语堂 熙宁四年(1072)七月,苏东坡携眷离京前往富有湖山之美的杭州上任.他弟弟子由这时在陈州充任教授,淡泊自甘.陈州正在苏东坡治下的视察行程之中,他随后几年都常常利用机会到弟弟家盘桓小住. 子由高大,丰满的圆脸,两颊附近的松肉很多,而东坡则健壮结实,骨肉 ...

  • 苏轼[蝶恋花]赏析
  •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赏析] 此作题一作"春景".上片写暮春自然风光.从郊游少年的视角,由小到大,由近渐远地展开,极富层次感.色彩感和运动感.&quo ...

  • 课外文言阅读与翻译
  • 参考译文: 从前,齐王派淳于髡到楚国去进献鸿鹄.出了都城门,在道路上那只鸿鹄飞走了.(淳于髡) 只好举着个空笼子,编造虚伪的经历成了一套谎话,前去拜见楚王说:"齐王派我来献 鸿鹄,(乘船) 从水中经过,(我) 不忍心让鸿鹄干渴,放出来让它喝水.不料它离开我飞走了.我想剖开肚子或勒紧脖子自杀 ...

  • 游黄楼,赏苏辙秦观[黄楼赋]
  • [云游江湖] 游黄楼,赏苏辙<黄楼赋> [复制链接] 享受博客 603 主题 6 好友 5026 积分 隐士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6:40 签到天数: 285 天 [LV.8]以坛为家I 发消息 电梯直达 楼主 发表于 2012-6-4 20:45:3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 ...

  • 章惇与苏轼
  • 章惇与苏轼 作者:piao28   2010-06-09 14:24 星期三 多云 章惇(1035-1105),字子厚,福建浦城人.<宋史•章惇传>说:"惇豪俊.博学善文." 后世读书人知道章惇,大概都由于苏轼的缘故,我也不例外.但之前不知道他是福建人.<宋史& ...

  • 古诗词赏读七 苏东坡1[蝶恋花]
  • 九 苏东坡1<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作者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宋 ...

  • [黄州快哉亭记]知识点整理练习
  • <黄州快哉亭记>练习 如皋中学高二备课组 2014-05-29 一.文学常识填空: 本篇课文的作者是___ _代的____ ____,字______,他与其父亲________,兄长_________合称"三苏". 二.加点词注音 沅( ) 沔( ) 子瞻( ) 东西 ...

  • 和子由渑池怀旧苏轼
  • 和子由渑池怀旧 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爪印,鸿毛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君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赏析一: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和诗人苏轼作的.苏轼之弟苏辙(字子由)曾写了一首<渑池怀旧>诗,苏轼就以上面这首诗和他,所以这首诗的题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