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中的西安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城市更新中的西安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12

张楠,张红娟

(1.西安理工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陕西西安710048;2.河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河北石家庄050021)

摘要概述了城市更新的概念,指出其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来说,既提供了一个整合周边环境,改善保护条件的机遇,同时也使其

面临着历史风貌、格局被破坏、生存环境遭改变的风险。为了更好地应对城市更新条件下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使其不再成为城市发展的障碍,而成为城市重要资源和特色,从城市更新的概念和西安市的城市更新现状入手,采用实例分析和理论研究的方法,对西安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在结合其他省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经验的基础上,针对西安市城市更新过程中如何更加科学、合理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提出一些具体措施。关键词西安市;城市更新;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图分类号F5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1)35-21893-03ProtectionofHistoricandCulturalHeritageintheUrbanRenewalofXi’anCityZHANGNanetal(SchoolofCivilEngineeringandArchitecture,Xi’anUniversityofTechnology,Xi’an,Shaanxi710048)AbstractConceptofurbanrenewalwaselaborated,whichfortheprotectionofhistoricandculturalheritagenotonlyprovidesafavorableoppor-tunityofintegratingneighboringenvironmentandimprovingprotectionconditions,butalsoimposesthreatssuchasdestroyingitshistoricimages

andmakeitaandpatterns,degradingofsurvivalenvironment.Toproperlyprotecthistoricandculturalheritageintheunceasingurbanrenewal,

significantresourceandfeatureofthecitybutnotabarrierofurbandevelopment,empiricalanalysisandtheoreticalresearchwereadoptedtoanalyzeandstudycurrentconditionsandproblemsoftheprotectionofhistoricandculturalheritageinXi’anCityfromthedimensionofurbanre-newalconceptandpresenturbanrenewalofXi’an.Moreover,throughsummarizingsuccessfulexperienceofotherregions,specificstrategiesweregiventoprotecthistoricandculturalheritageofXi’anCityinitsurbanrenewalmorescientificallyandreasonably.KeywordsXi’anCity;Urbanrenewal;Protectionofhistoricandculturalheritage

历史文化遗产记载了一个城市文明的发展历程,见证了城市的兴衰成败,它的保护对于城市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同时,一个城市要获得更大的发展,又需要不断对城不满足人们生活需求的物质环境市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

进行不断的更新和改造。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既可以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创造更加完整、安全和协调的保护环境,使其恢复生机或呈现新貌,又可能因为无序及不科学、不合理的更新措施,造成历史文化遗产生存环境的消失,甚至是本体的破坏,从而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合理地保护和利用也可使其成为促进城市更新、恢复城市活力、历史文化遗产,

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一环。西安市位于我国西北地区东部,是陕西省中部关中平原上的千年古都,笔者以西安市为例,研究其在城市更新过程中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和存在希望以此为基础,提出一些对合理协调二者关系有的问题,

参考价值的措施和建议。11.1

城市更新

城市更新的概念

城市存在着产生、发展、灭亡的过

容进一步涉及各种生态环境、空间环境、文化环境等非物质环境的改造和延续。1.2

西安市的城市更新

西安市已有3000多年的建城历

无论是在唐迁都之前作为都城,还是后来作为王城或者史,

府城,城市更新都伴随着其自身的不断发展和变迁。出于不同的社会环境和城市发展需要,西安市在这漫长的城市更新

[2]

先后采用了6种城市更新模式。虽然这些城市更过程中,

新和现代意义上的城市更新尚有区别,但其对现代的城市更新仍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西安市真正意义上的城市更新而进入21世纪后,面对新时期的城市是从建国后才开始的,

西安市在第4轮城市总体规划中,围绕城市现代发展需求,

文明与历史文化遗产和谐共生的理念,采取新旧分治的方“唐皇城复兴计划”,以恢复核心区“唐在老城继续实施法,

皇城”的历史风貌为前提,整合特色空间、凸显传统格局、营提升和改善城墙内的环境质量。外迁行政中造文化环境,

心,疏散居住人口,使其具有鲜明的历史文化特色和充沛的城市活力。22.1

西安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

西安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

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进行着新陈代谢,在解决了自身问程,

改善着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实际上,城市从产生题的同时,

开始,就不断进行着更新,维持着其自身的健康发展,但真正意义上的城市更新则是在工业革命后才逐渐被提出并开始实际上就是对城市研究的。城市更新(UrbanRegeneration),

某一衰落的区域进行拆迁、改造和建设的过程,其目的是使城市恢复活力,推动社会进步

[1]

历史悠久,记载了人类文明发展中的重要内容,并保都之一,

存了众多历史遗迹。其中包括众多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①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人类活动遗址类的蓝半坡遗址、姜寨遗址、可省庄遗址等;城市遗址田猿人遗址、

类的周丰京、镐京遗址、秦咸阳遗址、汉长安城遗址、隋唐长安城遗址、明西安城等;建筑类遗址包括阿房宫遗址、大明宫遗址、华清宫遗址、兴庆宫遗址、曲江池遗址等;陵寝类遗址包括从周至唐的众多帝后的陵寝遗址,如秦始皇陵、汉武帝的茂陵、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乾陵等。②非物质文化遗产。已公布的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共计69项,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项,而西安鼓乐更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包括传统音乐、民间文

。早期的城市更新主要是对

城市客观存在的实体进行改造,包括对城市破败地区的推倒对城市基础设施的改造、新建,以及对现有建筑的修缮重建,

改造等。随着对城市发展认识的深入,城市更新所包含的内

张楠(1979-),男,陕西铜川人,讲师,硕士,从事城市规划

E-mail:zn20042004@163.com。与设计研究,

08-25收稿日期2011-作者简介

学、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技艺、传统医药、传统美术和民俗等多个种类。

针对西安市历史文化遗产数量众多的现状,政府、民间实际上都在不断努力进行着保护,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合理开发和利用。对于物质文化遗产而言,其保护体系和措施相对来说是比较完善的,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历史街区保护到文物保护,从建立博物馆到建设遗址公园,在保护的同时也使得这些遗产得到了很好的展示和利用。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虽然政府这几年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完善了保护规划并且建立了保护体系,但由于对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和研究都相对较晚,其保护体系仍然不够完善,人对它的利用和开们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度也并不高,发更是少之又少,整体保护状况仍然堪忧。2.2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社会要进步、城市

要发展,必然要求城市进行不断的更新来适应新的发展需求,而城市的更新将会对城市的原有空间结构、用地功能、社会组成和生活环境带来冲击。这些冲击都将对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产生重大的影响,使得城市更新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之间出现了一些矛盾及问题。2.2.1

只孤立地保护,缺少与城市更新的衔接。历史文化

遗产是前人留下的宝贵资源,但同时也是现代生活的一部分。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仅是对遗产本身实体的保护,还要考虑到对周边环境的保护。这个环境除了文化遗产还包括周边城市环境。城市的历史文本身的历史环境之外,

化遗产要得到长期的保护,必须有完善的城市环境作为其保护和发展的坚实基础。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实体和历史环境的同时,还要对其周边不符合现代城市发展要求的交通环境、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进行相应的改以减少人类活动对其造成的再次破坏。如西安市善和更新,

的北院门回民历史街区,作为西安市重要的历史街区,其古民族文化、历史环境都得到了很好的保护,然而其周边建筑、

交通状况和居民生活设施状况却没有随着城市更新而得到改善,使得环境容量达到了极限,不利于历史街区的保护。2.2.2

历史文化遗产缺乏可持续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由于

受到规模、保护的难度、等级性质的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对它的保护不可能一步到位,并且还需要根据情况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调整。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需要协调各方面关系,并跟上城市更新的步伐,否则既无法对遗产进行长期、有效的保护,也会影响到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如位于西安市南门内书院门步行街上的关中书院,其作为明、清两代陕西的最高学府,也是全国四大著名书院之一,位居西北四大书院之首,留下了众多文人、学者的足迹,也是为数不多的一些关中学人的遗址之一。作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关中书院虽然已经得到了相关保护,但保护程度和影响力仍然较弱,而且书院遗址现在还是西安文理学院和书院门小学的办公地点,这对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宣传和光大关中学派、展示陕西文化名人风采,都是一件不利的事情。2.2.3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逐渐消失。非物质文化

遗产受到存在形态的限制,其保护和发展更加需要外界环境

的支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众多现实的困境。在城市不断更新的背景下,现代化技术和文化的出现给传统文化带来了威胁;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使得农村的生活环境和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对于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造成了大量年轻人的迁出和传承人的缺乏;现代生活方式的侵入造成了娱乐方式的多样化和传统习俗的消失。这些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使其逐“狄寨渐失去了生存的环境。如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徐文岳泥哨制作技艺”其所制作的作品名叫泥叫叫,又名娃娃哨,是一种旧时的彩绘粗陶,是可以吹出声响的儿童玩具。但由于缺乏对现代儿童的吸引力,虽然每个泥叫叫只卖几毛但仍然很少有人问津,只是在西安市部分农村地区作为钱,

丧事上的祭品使用时才有人购买。此技艺能够保留至今已属不易,但却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33.1

保护措施的探讨

循序渐进的保护过程与灵活多样的更新模式

历史文

化遗产蕴涵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传统习俗和科学艺术等信息,人们对历史文化遗产的认识也在一步步地不断加深,而技术和措施也在不断改进和完善之中。对相应的保护理念、

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人们随着科学技术、社会文明和城市发展的不断变化而因地制宜地采取合理的措施,逐步避免跨越式、破坏性、急功近利式的保护方式。正进行保护,

如对西安秦始皇兵马俑的发掘保护,第1次和第2次相隔7年,第3次发掘又时隔24年,这样做的原因正是为了更好地对兵马俑进行保护。只有在条件成熟或者新的理念和技术出现后,才能进行有针对性的保护发掘。

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必然要受到城市更新的影响,为了尽可能地减少因城市更新所带来的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破坏,应根据保护的需要合理选择城市更新的模式,以灵活多变的更新方式,科学严谨的规划理念,使得遗产的保护与城市的更新达到利益最大化的效果。如上海的卢湾区在兼顾成片拆旧建新的改造和注重对城市历史风貌保留的前提下,采用历史风貌保护与老房子再利用的新天地模式,即不改变老建筑外观,而将居住功能改变为商业功能,同时采用石库门的记忆和符号,加以艺术的提升和时尚、商业方式的改造,“石库门将私人居住空间转变为共享空间,从而达到了延续文化”的目的

[3]

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模式创新中,最有代表性的——德成例子是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实物建设案例—按。该案例体现了百年老当铺的保护、修复、利用的模式,如私人物业由政府出资修复,民间协会策划利用方案,企业实施管理,使其依靠自身经营得以延续

[4]

。澳门还按照城市的

地理特征、海岸线以及街道网络的整体分布,设置了历史城区缓冲区作为特定区域,第1缓冲区由澳门妈阁庙开始,把原来的港口与城市中心连接起来;第2缓冲区则以东望洋山为中心,东起海边马路,西至东望洋街,南起加思栏马路,北至士多纽拜斯大马路。从而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澳门历史城区格局的完整与环境风貌的和谐,是对澳门历史文化遗产的特别保护3.2

[4]

非物质文化遗

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环境的重塑

产的保护由于其特殊性而更加依赖于人的支撑,它需要人的传承、认同和传播。城市更新的发展不但会改变城市空间结同时也会影响人的观念、习俗和生存环境。构和社会环境,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需要以其特有的环境作为依托,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遇到的最大问题。保护非物质文化从不同的层面来保护其生存遗产就需要在城市更新过程中,

包括了传承人的生存环境,艺术、技艺的传播环境和传环境,

贵州拥有众多统习俗的文化环境等众多方面。以贵州为例,

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存活于各个民要保护它们,就要对作为其载体的整个民族的现实生活中,

古镇的保护规划、地族文化进行保护。贵州从生态区建设、

方法规的建设、传承人的认定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民族村寨的保护等多方面入手,积累经验,探目的保护利用、

并采取积极措施来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环境索方法,

的保护,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除了保护已有的生存环境以外,在城市更新中还要为非使其能够在城市这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个平台中获得更大的发展。目前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大多仅能勉强糊口,尚不足以养家,更谈承人经济状况堪忧,

政府应采取措施提高传承人的经济水不上发财致富。因此,

平和社会地位,如向传承人发放专项津贴、授予“民间艺术称号等。在培养壮大专业人才队伍方面,可以通过官方家”

打造畅通的人才输送渠道,弥正规教育体系进行专业培训,

补专业人才缺乏的不足,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开去3.3宣传力度

[5]

,窟保护条例》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洞窟的保护压力,《文化遗使莫高窟的洞窟内部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澳门以,从法律上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作出相产保护法》

《澳门非物质文化应的规定,并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制定了

[4]

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需遗产申报评定暂行办法》。此外,

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这就要求加提高管理者和决策者的保护意识,真正做到在大宣传力度,

经济利益面前重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积极组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深入市民和公共场所散发宣传材料,在宣传普及遗产保护的理念各类新闻媒体常年开设专题栏目,

把文化遗产保护教育作为思想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和知识,

内容,让普通百姓从身边做起,加强对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使得保护能够落实到实处和细处。目前,西安理念的认同,

丝路文化为市在昔日的西市遗址上兴建了一座以盛唐文化、

主题的国际商旅文化产业项目,气势恢宏,再加上以陕西省“2010大唐西市文省文物局和西安市宣传部主办的文化厅、

,勾起了人们对盛唐长安荣耀的记忆。化遗产节”4

结语

在城市更新的背景下,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就既保存了人是要使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持续的生命力,

类珍贵的历史记忆,又使其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时能满足现代人的生活需要。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城市更新并只要采取适当的措施就能够获得双赢不一定是一对矛盾体,

的结果,而这正是相关讨论和研究的目的所在。参考文献

[1]翟斌庆,J].城市规划学刊,伍美琴.城市更新理念与中国城市现实[

2009(2):75-82.[2]吴宏岐,严艳.古都西安历史上的城市更新模式与新世纪城市更新战

[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3,18(4):25-37.略[3]于江.城市更新改造与历史文化保护的探讨[J].上海城市规划,2009

(5):54-58.[4]赵峥.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研究———以澳门为例[J].城市,

2009(9):63-66.[5]单杰,J].安徽李红梅.陕西省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

2011,39(17):10580-10582.农业科学,

规范保护体系的建立,注重法制建设,加大保护意识的

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体系,它

科学的保护措施、稳定的资金保障需要有健全的管理体制、

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与重视。这样才能使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在城市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更新中获得一个相对稳定、安全和持续的保护状态,并且逐步以更为科学的理念指导保护,以更为合理的方式进行保护。如对于敦煌莫高窟的保在针对其自身特点和开放旅游时遇到的问题进行研究后护,

《甘肃省敦煌莫高实施了相关干预措施,并于2003年出台了

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

(上接第21892页)

[11]张志强,J].地球科徐中民,程国栋.条件价值评估法的发展与应用[

2003,18(3):454-463.学进展,

[12]陈应发.条件价值法———国外最重要的森林游憩价值评估方法[J].

1996(5):35-37.生态经济,

[13]许春晓.“旅游产品生命周期论”[J].旅游学刊,1997(5):的理论思考

44-47.[14]张煜星,J].林业资源管理,李锋.森林环境质量评价的指标及方法[

1995(6):4-7.[15]卢向虎.logistic曲线模型在经济预测中的应用———以重庆市城镇居

[J].重庆商学院学报,2002(3):29-33.民收入预测为例

[16]邓祖涛,陆玉麟.BP神经网络在我国入境旅游人数预测中的应用

[J].旅游科学,2006,20(5):49-53.[17]李华,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胡奇英.预测与决策[

2005:17-19.[18]曹辉,[J].福建林学院学报,陈平留.森林景观资产评估CVM法研究

2003,23(1):48-52.[19]李仲广.旅游经济学:模型与方法[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

97-102.

城市更新中的西安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12

张楠,张红娟

(1.西安理工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陕西西安710048;2.河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河北石家庄050021)

摘要概述了城市更新的概念,指出其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来说,既提供了一个整合周边环境,改善保护条件的机遇,同时也使其

面临着历史风貌、格局被破坏、生存环境遭改变的风险。为了更好地应对城市更新条件下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使其不再成为城市发展的障碍,而成为城市重要资源和特色,从城市更新的概念和西安市的城市更新现状入手,采用实例分析和理论研究的方法,对西安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在结合其他省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经验的基础上,针对西安市城市更新过程中如何更加科学、合理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提出一些具体措施。关键词西安市;城市更新;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图分类号F5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1)35-21893-03ProtectionofHistoricandCulturalHeritageintheUrbanRenewalofXi’anCityZHANGNanetal(SchoolofCivilEngineeringandArchitecture,Xi’anUniversityofTechnology,Xi’an,Shaanxi710048)AbstractConceptofurbanrenewalwaselaborated,whichfortheprotectionofhistoricandculturalheritagenotonlyprovidesafavorableoppor-tunityofintegratingneighboringenvironmentandimprovingprotectionconditions,butalsoimposesthreatssuchasdestroyingitshistoricimages

andmakeitaandpatterns,degradingofsurvivalenvironment.Toproperlyprotecthistoricandculturalheritageintheunceasingurbanrenewal,

significantresourceandfeatureofthecitybutnotabarrierofurbandevelopment,empiricalanalysisandtheoreticalresearchwereadoptedtoanalyzeandstudycurrentconditionsandproblemsoftheprotectionofhistoricandculturalheritageinXi’anCityfromthedimensionofurbanre-newalconceptandpresenturbanrenewalofXi’an.Moreover,throughsummarizingsuccessfulexperienceofotherregions,specificstrategiesweregiventoprotecthistoricandculturalheritageofXi’anCityinitsurbanrenewalmorescientificallyandreasonably.KeywordsXi’anCity;Urbanrenewal;Protectionofhistoricandculturalheritage

历史文化遗产记载了一个城市文明的发展历程,见证了城市的兴衰成败,它的保护对于城市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同时,一个城市要获得更大的发展,又需要不断对城不满足人们生活需求的物质环境市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

进行不断的更新和改造。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既可以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创造更加完整、安全和协调的保护环境,使其恢复生机或呈现新貌,又可能因为无序及不科学、不合理的更新措施,造成历史文化遗产生存环境的消失,甚至是本体的破坏,从而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合理地保护和利用也可使其成为促进城市更新、恢复城市活力、历史文化遗产,

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一环。西安市位于我国西北地区东部,是陕西省中部关中平原上的千年古都,笔者以西安市为例,研究其在城市更新过程中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和存在希望以此为基础,提出一些对合理协调二者关系有的问题,

参考价值的措施和建议。11.1

城市更新

城市更新的概念

城市存在着产生、发展、灭亡的过

容进一步涉及各种生态环境、空间环境、文化环境等非物质环境的改造和延续。1.2

西安市的城市更新

西安市已有3000多年的建城历

无论是在唐迁都之前作为都城,还是后来作为王城或者史,

府城,城市更新都伴随着其自身的不断发展和变迁。出于不同的社会环境和城市发展需要,西安市在这漫长的城市更新

[2]

先后采用了6种城市更新模式。虽然这些城市更过程中,

新和现代意义上的城市更新尚有区别,但其对现代的城市更新仍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西安市真正意义上的城市更新而进入21世纪后,面对新时期的城市是从建国后才开始的,

西安市在第4轮城市总体规划中,围绕城市现代发展需求,

文明与历史文化遗产和谐共生的理念,采取新旧分治的方“唐皇城复兴计划”,以恢复核心区“唐在老城继续实施法,

皇城”的历史风貌为前提,整合特色空间、凸显传统格局、营提升和改善城墙内的环境质量。外迁行政中造文化环境,

心,疏散居住人口,使其具有鲜明的历史文化特色和充沛的城市活力。22.1

西安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

西安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

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进行着新陈代谢,在解决了自身问程,

改善着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实际上,城市从产生题的同时,

开始,就不断进行着更新,维持着其自身的健康发展,但真正意义上的城市更新则是在工业革命后才逐渐被提出并开始实际上就是对城市研究的。城市更新(UrbanRegeneration),

某一衰落的区域进行拆迁、改造和建设的过程,其目的是使城市恢复活力,推动社会进步

[1]

历史悠久,记载了人类文明发展中的重要内容,并保都之一,

存了众多历史遗迹。其中包括众多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①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人类活动遗址类的蓝半坡遗址、姜寨遗址、可省庄遗址等;城市遗址田猿人遗址、

类的周丰京、镐京遗址、秦咸阳遗址、汉长安城遗址、隋唐长安城遗址、明西安城等;建筑类遗址包括阿房宫遗址、大明宫遗址、华清宫遗址、兴庆宫遗址、曲江池遗址等;陵寝类遗址包括从周至唐的众多帝后的陵寝遗址,如秦始皇陵、汉武帝的茂陵、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乾陵等。②非物质文化遗产。已公布的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共计69项,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项,而西安鼓乐更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包括传统音乐、民间文

。早期的城市更新主要是对

城市客观存在的实体进行改造,包括对城市破败地区的推倒对城市基础设施的改造、新建,以及对现有建筑的修缮重建,

改造等。随着对城市发展认识的深入,城市更新所包含的内

张楠(1979-),男,陕西铜川人,讲师,硕士,从事城市规划

E-mail:zn20042004@163.com。与设计研究,

08-25收稿日期2011-作者简介

学、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技艺、传统医药、传统美术和民俗等多个种类。

针对西安市历史文化遗产数量众多的现状,政府、民间实际上都在不断努力进行着保护,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合理开发和利用。对于物质文化遗产而言,其保护体系和措施相对来说是比较完善的,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历史街区保护到文物保护,从建立博物馆到建设遗址公园,在保护的同时也使得这些遗产得到了很好的展示和利用。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虽然政府这几年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完善了保护规划并且建立了保护体系,但由于对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和研究都相对较晚,其保护体系仍然不够完善,人对它的利用和开们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度也并不高,发更是少之又少,整体保护状况仍然堪忧。2.2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社会要进步、城市

要发展,必然要求城市进行不断的更新来适应新的发展需求,而城市的更新将会对城市的原有空间结构、用地功能、社会组成和生活环境带来冲击。这些冲击都将对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产生重大的影响,使得城市更新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之间出现了一些矛盾及问题。2.2.1

只孤立地保护,缺少与城市更新的衔接。历史文化

遗产是前人留下的宝贵资源,但同时也是现代生活的一部分。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仅是对遗产本身实体的保护,还要考虑到对周边环境的保护。这个环境除了文化遗产还包括周边城市环境。城市的历史文本身的历史环境之外,

化遗产要得到长期的保护,必须有完善的城市环境作为其保护和发展的坚实基础。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实体和历史环境的同时,还要对其周边不符合现代城市发展要求的交通环境、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进行相应的改以减少人类活动对其造成的再次破坏。如西安市善和更新,

的北院门回民历史街区,作为西安市重要的历史街区,其古民族文化、历史环境都得到了很好的保护,然而其周边建筑、

交通状况和居民生活设施状况却没有随着城市更新而得到改善,使得环境容量达到了极限,不利于历史街区的保护。2.2.2

历史文化遗产缺乏可持续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由于

受到规模、保护的难度、等级性质的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对它的保护不可能一步到位,并且还需要根据情况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调整。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需要协调各方面关系,并跟上城市更新的步伐,否则既无法对遗产进行长期、有效的保护,也会影响到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如位于西安市南门内书院门步行街上的关中书院,其作为明、清两代陕西的最高学府,也是全国四大著名书院之一,位居西北四大书院之首,留下了众多文人、学者的足迹,也是为数不多的一些关中学人的遗址之一。作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关中书院虽然已经得到了相关保护,但保护程度和影响力仍然较弱,而且书院遗址现在还是西安文理学院和书院门小学的办公地点,这对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宣传和光大关中学派、展示陕西文化名人风采,都是一件不利的事情。2.2.3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逐渐消失。非物质文化

遗产受到存在形态的限制,其保护和发展更加需要外界环境

的支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众多现实的困境。在城市不断更新的背景下,现代化技术和文化的出现给传统文化带来了威胁;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使得农村的生活环境和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对于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造成了大量年轻人的迁出和传承人的缺乏;现代生活方式的侵入造成了娱乐方式的多样化和传统习俗的消失。这些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使其逐“狄寨渐失去了生存的环境。如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徐文岳泥哨制作技艺”其所制作的作品名叫泥叫叫,又名娃娃哨,是一种旧时的彩绘粗陶,是可以吹出声响的儿童玩具。但由于缺乏对现代儿童的吸引力,虽然每个泥叫叫只卖几毛但仍然很少有人问津,只是在西安市部分农村地区作为钱,

丧事上的祭品使用时才有人购买。此技艺能够保留至今已属不易,但却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33.1

保护措施的探讨

循序渐进的保护过程与灵活多样的更新模式

历史文

化遗产蕴涵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传统习俗和科学艺术等信息,人们对历史文化遗产的认识也在一步步地不断加深,而技术和措施也在不断改进和完善之中。对相应的保护理念、

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人们随着科学技术、社会文明和城市发展的不断变化而因地制宜地采取合理的措施,逐步避免跨越式、破坏性、急功近利式的保护方式。正进行保护,

如对西安秦始皇兵马俑的发掘保护,第1次和第2次相隔7年,第3次发掘又时隔24年,这样做的原因正是为了更好地对兵马俑进行保护。只有在条件成熟或者新的理念和技术出现后,才能进行有针对性的保护发掘。

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必然要受到城市更新的影响,为了尽可能地减少因城市更新所带来的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破坏,应根据保护的需要合理选择城市更新的模式,以灵活多变的更新方式,科学严谨的规划理念,使得遗产的保护与城市的更新达到利益最大化的效果。如上海的卢湾区在兼顾成片拆旧建新的改造和注重对城市历史风貌保留的前提下,采用历史风貌保护与老房子再利用的新天地模式,即不改变老建筑外观,而将居住功能改变为商业功能,同时采用石库门的记忆和符号,加以艺术的提升和时尚、商业方式的改造,“石库门将私人居住空间转变为共享空间,从而达到了延续文化”的目的

[3]

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模式创新中,最有代表性的——德成例子是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实物建设案例—按。该案例体现了百年老当铺的保护、修复、利用的模式,如私人物业由政府出资修复,民间协会策划利用方案,企业实施管理,使其依靠自身经营得以延续

[4]

。澳门还按照城市的

地理特征、海岸线以及街道网络的整体分布,设置了历史城区缓冲区作为特定区域,第1缓冲区由澳门妈阁庙开始,把原来的港口与城市中心连接起来;第2缓冲区则以东望洋山为中心,东起海边马路,西至东望洋街,南起加思栏马路,北至士多纽拜斯大马路。从而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澳门历史城区格局的完整与环境风貌的和谐,是对澳门历史文化遗产的特别保护3.2

[4]

非物质文化遗

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环境的重塑

产的保护由于其特殊性而更加依赖于人的支撑,它需要人的传承、认同和传播。城市更新的发展不但会改变城市空间结同时也会影响人的观念、习俗和生存环境。构和社会环境,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需要以其特有的环境作为依托,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遇到的最大问题。保护非物质文化从不同的层面来保护其生存遗产就需要在城市更新过程中,

包括了传承人的生存环境,艺术、技艺的传播环境和传环境,

贵州拥有众多统习俗的文化环境等众多方面。以贵州为例,

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存活于各个民要保护它们,就要对作为其载体的整个民族的现实生活中,

古镇的保护规划、地族文化进行保护。贵州从生态区建设、

方法规的建设、传承人的认定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民族村寨的保护等多方面入手,积累经验,探目的保护利用、

并采取积极措施来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环境索方法,

的保护,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除了保护已有的生存环境以外,在城市更新中还要为非使其能够在城市这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个平台中获得更大的发展。目前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大多仅能勉强糊口,尚不足以养家,更谈承人经济状况堪忧,

政府应采取措施提高传承人的经济水不上发财致富。因此,

平和社会地位,如向传承人发放专项津贴、授予“民间艺术称号等。在培养壮大专业人才队伍方面,可以通过官方家”

打造畅通的人才输送渠道,弥正规教育体系进行专业培训,

补专业人才缺乏的不足,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开去3.3宣传力度

[5]

,窟保护条例》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洞窟的保护压力,《文化遗使莫高窟的洞窟内部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澳门以,从法律上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作出相产保护法》

《澳门非物质文化应的规定,并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制定了

[4]

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需遗产申报评定暂行办法》。此外,

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这就要求加提高管理者和决策者的保护意识,真正做到在大宣传力度,

经济利益面前重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积极组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深入市民和公共场所散发宣传材料,在宣传普及遗产保护的理念各类新闻媒体常年开设专题栏目,

把文化遗产保护教育作为思想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和知识,

内容,让普通百姓从身边做起,加强对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使得保护能够落实到实处和细处。目前,西安理念的认同,

丝路文化为市在昔日的西市遗址上兴建了一座以盛唐文化、

主题的国际商旅文化产业项目,气势恢宏,再加上以陕西省“2010大唐西市文省文物局和西安市宣传部主办的文化厅、

,勾起了人们对盛唐长安荣耀的记忆。化遗产节”4

结语

在城市更新的背景下,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就既保存了人是要使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持续的生命力,

类珍贵的历史记忆,又使其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时能满足现代人的生活需要。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城市更新并只要采取适当的措施就能够获得双赢不一定是一对矛盾体,

的结果,而这正是相关讨论和研究的目的所在。参考文献

[1]翟斌庆,J].城市规划学刊,伍美琴.城市更新理念与中国城市现实[

2009(2):75-82.[2]吴宏岐,严艳.古都西安历史上的城市更新模式与新世纪城市更新战

[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3,18(4):25-37.略[3]于江.城市更新改造与历史文化保护的探讨[J].上海城市规划,2009

(5):54-58.[4]赵峥.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研究———以澳门为例[J].城市,

2009(9):63-66.[5]单杰,J].安徽李红梅.陕西省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

2011,39(17):10580-10582.农业科学,

规范保护体系的建立,注重法制建设,加大保护意识的

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体系,它

科学的保护措施、稳定的资金保障需要有健全的管理体制、

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与重视。这样才能使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在城市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更新中获得一个相对稳定、安全和持续的保护状态,并且逐步以更为科学的理念指导保护,以更为合理的方式进行保护。如对于敦煌莫高窟的保在针对其自身特点和开放旅游时遇到的问题进行研究后护,

《甘肃省敦煌莫高实施了相关干预措施,并于2003年出台了

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

(上接第21892页)

[11]张志强,J].地球科徐中民,程国栋.条件价值评估法的发展与应用[

2003,18(3):454-463.学进展,

[12]陈应发.条件价值法———国外最重要的森林游憩价值评估方法[J].

1996(5):35-37.生态经济,

[13]许春晓.“旅游产品生命周期论”[J].旅游学刊,1997(5):的理论思考

44-47.[14]张煜星,J].林业资源管理,李锋.森林环境质量评价的指标及方法[

1995(6):4-7.[15]卢向虎.logistic曲线模型在经济预测中的应用———以重庆市城镇居

[J].重庆商学院学报,2002(3):29-33.民收入预测为例

[16]邓祖涛,陆玉麟.BP神经网络在我国入境旅游人数预测中的应用

[J].旅游科学,2006,20(5):49-53.[17]李华,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胡奇英.预测与决策[

2005:17-19.[18]曹辉,[J].福建林学院学报,陈平留.森林景观资产评估CVM法研究

2003,23(1):48-52.[19]李仲广.旅游经济学:模型与方法[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

97-102.


相关内容

  • 西安文化遗产保护调查报告
  • 关于古城西安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调查 社会调查时间:2013年7月14日--2013年8月30日 社会调查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调查对象及范围:全市范围内的历史文化遗产古迹 调查主题:针对古城西安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文化价值的传承等方面问题 调查人员:你猜等 关于古城西安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

  • 论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法律保护
  • 摘要南京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然而,在大规模的造成运动中,其历史文化遗产遭到严重破坏,本文通过考察我国历史文化名城的的保护现状,剖析存在的问题并从完善立法体系.理顺行政管理关系.保证资金投入.增强保护意识.构建多元化公众参与体系.扩大国际交流 ...

  • 近十五年我国文化遗产研究的新动向_基于核心期刊的统计分析_崔卫华
  • 遗产保护理论<东南文化>2013年第5期总第235期 17 近十五年我国文化遗产研究的新动向 --基于核心期刊的统计分析 崔卫华1 贾婉文2 辽宁大连 116025) 2.东北财经大学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 (1.东北财经大学产业组织研究中心: 内容提要:近15年来,我国学术界对文化遗产的研 ...

  • 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法制建设史回眸
  •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 Protection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法制建设史回眸 张 松 摘 要:本文按照历史演进过程,全面回顾并梳理了20世纪初至今100余年来,我国有关古迹和古物保存.文物保护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法制建设的历史.如今,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事 ...

  •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毕业论文
  • 城市规划毕业论文题目 城市边缘区规划失效的根源解析及政策改进研究 我国城市绿道的规划途径初探 三维模拟在林场景观设计及数字动态校园研究中的应用 西安园林植物景观的地域性特色研究 土地利用规划中城市土地多目标空间优化配置模型及其求解算法研究 我国城市化建设的科技需求及对策研究 面向灾害防御的城乡重建规 ...

  • 杭州市工业遗产综合信息数据库构建研究_段正励
  • 学术论文专刊 2013 总第 10 期 杭州市工业遗产综合信息数据库构建研究 S T U DY ON TH E COM PR EH ENSI V E IN FO R M AT I O N DATABASE OF IN D US T R I A L HER I TAG E IN HANGZHOU 段正 ...

  • 整合环境与历史风貌,整体保护北京皇城--以环境整治为核心的皇城保护策略
  • 整合环境与历史风貌,整体保护北京皇城 --以环境整治为核心的皇城保护策略 宋晓龙廖正昕 [摘要]通过分析皇城历史.现状空间特征,在明确皇城保护区性质的前提下,提出从环境整治入手,建立整体保护体系,以延续皇城的历史风貌. [关键词]北京皇城:整体保护:环境整治 CONSER./盯IONSTRATEGY ...

  • 认识实习指导书
  • 淮 阴 工 学 院 认识实习指导书 专 业: 城市规划 班 级: 规划111(1)(2) 一 实习目的 (1)认识实习是城市规划专业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整个专业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城市规划专业所研究的对象.城市规划的基本过程.城市规划的成果表达等相关知识的一次重要的感知.思考.理解.进而 ...

  •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规划试题与答案
  •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规划试题 第一部分 判断题 1.导致历史性城市破坏的原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A.正确 2.非文物建筑与文物保护单位具有同样重要的历史价值,保护它们的意义在于他们对构成和表现城市某一方面或某一地段的特征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B. 错误 3.到2007年,我国拥有的世界遗产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