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股定理中四种重要的数学思想

勾股定理中四种重要的数学思想

1 方程思想

1.1 求距离长度问题

例1:有一个水池,水面是一个边长为10尺的正方形,在水池正中央有一根芦苇,它高出水面1尺. 如果把这根芦苇拉向水池一边的中点,它的顶端恰好到达池边的水面. 水的深度与这根芦苇

的长度分别是多少? 分析:在Rt △ABC 中,只有BC 边的长度,利用勾股定理求一边的长度,还要知道另一边的长度. 因此可以通过设立未知量,建立方程求解.

解:

设:水的深度为AB 为x 尺,则芦苇的长度AC(AD)为(x+1)尺. 依题意可以得到如图1所示的图形

∵在Rt △ABC 中,BC=5尺,根据勾股定理可得方程

(x+1)²=x²+5²

解得 x=12 ∴ x+1=13

则水的深度为12尺,芦苇的长度为13尺. 图1

1.2 折纸问题

例2 如图所示,把一个长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对边相等)折叠,恰好点D 落边BC 上,交BC 与点F. 已知AB=8cm,BC=10cm,求EC 的长.

A D 分析:Rt △AEF, 是Rt △AED 沿边AE 边折叠的,所以就可以通

过折叠中对称的性质得到许多的等量,在矩形中的折叠可以得到许多的直角三角形. 要求EC 边长,构造直角三角形,找出EC 边所

E 在的直角三角形,在根据勾股定理,找出所需的量以及各个量之

间的关系. 在已知量与为质量之间建立方程关系.

解:由题意,得AF=AD,DE=EF.

C 在Rt △ABF 中,AB=8cm,AF=AD=10cm,

B

=6(cm).

图2

F

∵BC=10cm,∴CF=10-6=4(cm).

设CE=xcm,则DE=(8-x)cm ,

∴EF=DE=(8-x)cm ,在Rt △CEF 中,根据勾股定理可得方程 4²+x²=(8-x )²

解得 x=3,故EC 的长为3cm 2 数形结合思想

2.1 方位问题:方位问题是勾股定理实际运用的重要体现. 也是数形结合的典型列子.

例3:台风是一种自然灾害,它以台风中心为圆心在周围数十千米范围内形成气旋风暴,有极强的破坏性. 如图所示,据气象部门观测,距沿海某城市A 的正南方向220km B处有一台风中心,其中心最大风力为12级,每远离台风中心20km ,风力就会减弱一级,该台风中心现正以15km/h的速度沿北偏东30°方向往C 处移动,且台风中心风力不变. 若城市所受风力达到或超过4级,则称为受台风影响.

分析:根据图形找出距离A 点最近的台风中心的位置, 求出距离就可以判断是否收到影响, 影响的风力. 根据题意可以在图形上直观得找到所受影响的范围, 构造直角三角形, 根据勾股定理就可以求出范围及影响的时间.

(1)该城市是否会受到这次台风的影响?请说明理由;

(2)若会受到台风影响,则台风影响该城市持续时间有多长. (3)该城市受到台风影响的最大风力为几级. 解:(1)作AD ⊥BC 于D,AD 为城市A 距台风中心的最短距离,在Rt △ABD 中, ∠B=30°,AB=220km.

- 1 -

∴AD=

1

AB=110km. 2

由题意知,当点A 距离台风(12-4)×20=160(km )时,将会受到台风的影响,故该城市会受到台风的影响.

(2)由题意知,当A 点距台风中心不超过160km 时,将会受到台风的影响,则以A 点为圆心,以160km 长为半径画弧,交BC 于E 、F 两点,此时AE=AF=160km,当台风中心从E 移到F 处时,该城市都会受到台风影响,由勾股定理得

==

EF=2DE=

=h ). (3)当台风中心位于D 时A 市受这次台风影响的风力最大,最大风力为12-

110

=6.5(级).

20

3 分类思想

例4 在△ABC 中,AB=13,AC=15,高AD=12,则△ABC 的周长为多少. 分析:可以对三角形的形状进行分类, 不同的形状高线的位置不同:锐角三角形的高线在三角形的内部,钝角三角形的高线在三角形的外部,而BC 求解随高线位置的不同而不同. 所以必须分类来讨论三角形的形状.

解:(1)如图4,如果该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时当BC 边上的高线在△ABC 内部时,如图所示:

∵AD ⊥BC

∴∠ADB=∠ADC=90°,

图4

∴△ADB 与△ADC 为直角三角形.

在Rt △ADB 中,AB=13,AD=12,根据勾股定理得

BD ²=AB²-AD ² ∴==5

在Rt △ADC 中,AC=13,AD=12,根据勾股定理得 DC ²=AC²-AD ²

- 2 -

C

=∴BC=BD+DC=5+9=14.

图5 △ABC 的周长=AB+BC+CA=13+15+14=42

(2)如图5,如果该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时,BC 边上的高线在△ABC 外部时,同理可得:

BC=BD-DC=9-5=4

△ABC 的周长=AB+BC+CA=13+15+4=32.

例5 有一个面积为160m ²的等腰三角形草地,测得它的一边长为20m. 现要给这块三角形草四周围上低矮栅栏,则栅栏的长度为____m.

分析:要完整的给出答案就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分类. 避免造成漏解. 本题只给出了等腰三角形的一条边长, 结果随已知边位置的不同而不同, 所以,可以先对已知的边长进行分类:该边可以为等腰三角形的底,也可以为等腰三角形的腰; 其次,对三角形的形状进行分类:当已知边为等腰三角形的腰时,这边上的高既可以在形内,也可以在形外. 要完整的给出答案就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分类. 避免造成漏解.

解:(1)如图6,当已知边为等腰三角形的底时,BC=20m. 作AD ⊥BC 于D ,∵S ∆ABC =160m²,

∴ 高AD=16(m). 图6

1

BC=10(m),在Rt △ADB 中,由勾股定理可求得:

2

AB=

20+∵ BD=

(2)当已知边为等腰三角形的腰时,①若腰上的高在形内, 如图7,AB=AC=20 m, ∵S ∆ABC =160m²,

∴高BD=16m,在Rt △ABD 中,由勾股定理可求得AD=12m, ∴ CD=8m,在Rt △BCD 中,由勾股定理有

BC= 从而栅栏的长为

40+②若腰上的高在形外,如图8,AB=AC=20m, ∵S ∆ABC =160m²,

∴高BD=16m,在Rt △ABD 中,由勾股定理知AD=12m,从而DC=32m. ∴在Rt △BCD 中,由勾股定理有

BC=,所以栅栏的长度为

40+图7

B

综上所述,答案应填入

20+40

40+图8

4 转换思想

例6 一长方体礼盒如图9所示,其中A A 'B 'B,C C 'D 'D 面为边长为10的正方形,BC=20.在底部A 处有壁虎,C '处有一蚊子,壁虎急于捕捉到坟子充饥.

(l)试确定壁虎所走的最短路线;

(2)若立方体礼盒的棱长为10cm ,壁虎要在半分钟内捕捉到坟子,求壁虎的每分钟至少 爬行多少厘米(保留整数)?

分析:求长方体表面两点间的最短距离时,就可以应用转换的思想通将长方体表面展开,把立体图形转换成平面图形,就可以利用平面几何的知识于进行求解.

解:(1)若把礼盒的上底面A ,B ', C ', D '竖立起来,如图9所示,使它与立方体的正面(ABBC ') 在同一平面内,然后连结A C ',根据“两点间线段最短”知,线段A C '就是壁虎捕捉蚊子所走的最短路线.

(2)由(1)得,△AB C '是直角三角形,且AB=10,BC '=15, 根据勾股定理,得

A C '

≈26.93(cm )

壁虎要在半分钟内捕捉到蚊子,它至少每分钟爬行约54厘米.

- 3 -

C'

C

A'

B'

C 图 9

例7 有一圆柱物体,如图所示,一只蚂蚁要从A 点绕物体的

外壁爬行,正好到A 的正上方相对的B 点处,问蚂蚁爬行的最短

路径是多少. (已知物体的地面半径是2m ,高是4m. )

分析:解此题的关键是利用转换思想,把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矩形,找出对应的A,B 点在展开图中的位置利用两点间的线段最短与勾股定理知识作答.

解:把圆柱体沿AD 边展开,形成一个矩形,A,B 点在矩形中的位置如图所示. 连接AB ,根据“两点间线段最短”,则线段AB 就是蚂蚁爬行的最短路径.

∴在Rt △DAB 中,AD=4m,BC=2π, 根据勾股定理 AB=AD²+BC²=16+4π²≈5.34m

- 4 -

B

图 10

勾股定理中四种重要的数学思想

1 方程思想

1.1 求距离长度问题

例1:有一个水池,水面是一个边长为10尺的正方形,在水池正中央有一根芦苇,它高出水面1尺. 如果把这根芦苇拉向水池一边的中点,它的顶端恰好到达池边的水面. 水的深度与这根芦苇

的长度分别是多少? 分析:在Rt △ABC 中,只有BC 边的长度,利用勾股定理求一边的长度,还要知道另一边的长度. 因此可以通过设立未知量,建立方程求解.

解:

设:水的深度为AB 为x 尺,则芦苇的长度AC(AD)为(x+1)尺. 依题意可以得到如图1所示的图形

∵在Rt △ABC 中,BC=5尺,根据勾股定理可得方程

(x+1)²=x²+5²

解得 x=12 ∴ x+1=13

则水的深度为12尺,芦苇的长度为13尺. 图1

1.2 折纸问题

例2 如图所示,把一个长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对边相等)折叠,恰好点D 落边BC 上,交BC 与点F. 已知AB=8cm,BC=10cm,求EC 的长.

A D 分析:Rt △AEF, 是Rt △AED 沿边AE 边折叠的,所以就可以通

过折叠中对称的性质得到许多的等量,在矩形中的折叠可以得到许多的直角三角形. 要求EC 边长,构造直角三角形,找出EC 边所

E 在的直角三角形,在根据勾股定理,找出所需的量以及各个量之

间的关系. 在已知量与为质量之间建立方程关系.

解:由题意,得AF=AD,DE=EF.

C 在Rt △ABF 中,AB=8cm,AF=AD=10cm,

B

=6(cm).

图2

F

∵BC=10cm,∴CF=10-6=4(cm).

设CE=xcm,则DE=(8-x)cm ,

∴EF=DE=(8-x)cm ,在Rt △CEF 中,根据勾股定理可得方程 4²+x²=(8-x )²

解得 x=3,故EC 的长为3cm 2 数形结合思想

2.1 方位问题:方位问题是勾股定理实际运用的重要体现. 也是数形结合的典型列子.

例3:台风是一种自然灾害,它以台风中心为圆心在周围数十千米范围内形成气旋风暴,有极强的破坏性. 如图所示,据气象部门观测,距沿海某城市A 的正南方向220km B处有一台风中心,其中心最大风力为12级,每远离台风中心20km ,风力就会减弱一级,该台风中心现正以15km/h的速度沿北偏东30°方向往C 处移动,且台风中心风力不变. 若城市所受风力达到或超过4级,则称为受台风影响.

分析:根据图形找出距离A 点最近的台风中心的位置, 求出距离就可以判断是否收到影响, 影响的风力. 根据题意可以在图形上直观得找到所受影响的范围, 构造直角三角形, 根据勾股定理就可以求出范围及影响的时间.

(1)该城市是否会受到这次台风的影响?请说明理由;

(2)若会受到台风影响,则台风影响该城市持续时间有多长. (3)该城市受到台风影响的最大风力为几级. 解:(1)作AD ⊥BC 于D,AD 为城市A 距台风中心的最短距离,在Rt △ABD 中, ∠B=30°,AB=220km.

- 1 -

∴AD=

1

AB=110km. 2

由题意知,当点A 距离台风(12-4)×20=160(km )时,将会受到台风的影响,故该城市会受到台风的影响.

(2)由题意知,当A 点距台风中心不超过160km 时,将会受到台风的影响,则以A 点为圆心,以160km 长为半径画弧,交BC 于E 、F 两点,此时AE=AF=160km,当台风中心从E 移到F 处时,该城市都会受到台风影响,由勾股定理得

==

EF=2DE=

=h ). (3)当台风中心位于D 时A 市受这次台风影响的风力最大,最大风力为12-

110

=6.5(级).

20

3 分类思想

例4 在△ABC 中,AB=13,AC=15,高AD=12,则△ABC 的周长为多少. 分析:可以对三角形的形状进行分类, 不同的形状高线的位置不同:锐角三角形的高线在三角形的内部,钝角三角形的高线在三角形的外部,而BC 求解随高线位置的不同而不同. 所以必须分类来讨论三角形的形状.

解:(1)如图4,如果该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时当BC 边上的高线在△ABC 内部时,如图所示:

∵AD ⊥BC

∴∠ADB=∠ADC=90°,

图4

∴△ADB 与△ADC 为直角三角形.

在Rt △ADB 中,AB=13,AD=12,根据勾股定理得

BD ²=AB²-AD ² ∴==5

在Rt △ADC 中,AC=13,AD=12,根据勾股定理得 DC ²=AC²-AD ²

- 2 -

C

=∴BC=BD+DC=5+9=14.

图5 △ABC 的周长=AB+BC+CA=13+15+14=42

(2)如图5,如果该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时,BC 边上的高线在△ABC 外部时,同理可得:

BC=BD-DC=9-5=4

△ABC 的周长=AB+BC+CA=13+15+4=32.

例5 有一个面积为160m ²的等腰三角形草地,测得它的一边长为20m. 现要给这块三角形草四周围上低矮栅栏,则栅栏的长度为____m.

分析:要完整的给出答案就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分类. 避免造成漏解. 本题只给出了等腰三角形的一条边长, 结果随已知边位置的不同而不同, 所以,可以先对已知的边长进行分类:该边可以为等腰三角形的底,也可以为等腰三角形的腰; 其次,对三角形的形状进行分类:当已知边为等腰三角形的腰时,这边上的高既可以在形内,也可以在形外. 要完整的给出答案就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分类. 避免造成漏解.

解:(1)如图6,当已知边为等腰三角形的底时,BC=20m. 作AD ⊥BC 于D ,∵S ∆ABC =160m²,

∴ 高AD=16(m). 图6

1

BC=10(m),在Rt △ADB 中,由勾股定理可求得:

2

AB=

20+∵ BD=

(2)当已知边为等腰三角形的腰时,①若腰上的高在形内, 如图7,AB=AC=20 m, ∵S ∆ABC =160m²,

∴高BD=16m,在Rt △ABD 中,由勾股定理可求得AD=12m, ∴ CD=8m,在Rt △BCD 中,由勾股定理有

BC= 从而栅栏的长为

40+②若腰上的高在形外,如图8,AB=AC=20m, ∵S ∆ABC =160m²,

∴高BD=16m,在Rt △ABD 中,由勾股定理知AD=12m,从而DC=32m. ∴在Rt △BCD 中,由勾股定理有

BC=,所以栅栏的长度为

40+图7

B

综上所述,答案应填入

20+40

40+图8

4 转换思想

例6 一长方体礼盒如图9所示,其中A A 'B 'B,C C 'D 'D 面为边长为10的正方形,BC=20.在底部A 处有壁虎,C '处有一蚊子,壁虎急于捕捉到坟子充饥.

(l)试确定壁虎所走的最短路线;

(2)若立方体礼盒的棱长为10cm ,壁虎要在半分钟内捕捉到坟子,求壁虎的每分钟至少 爬行多少厘米(保留整数)?

分析:求长方体表面两点间的最短距离时,就可以应用转换的思想通将长方体表面展开,把立体图形转换成平面图形,就可以利用平面几何的知识于进行求解.

解:(1)若把礼盒的上底面A ,B ', C ', D '竖立起来,如图9所示,使它与立方体的正面(ABBC ') 在同一平面内,然后连结A C ',根据“两点间线段最短”知,线段A C '就是壁虎捕捉蚊子所走的最短路线.

(2)由(1)得,△AB C '是直角三角形,且AB=10,BC '=15, 根据勾股定理,得

A C '

≈26.93(cm )

壁虎要在半分钟内捕捉到蚊子,它至少每分钟爬行约54厘米.

- 3 -

C'

C

A'

B'

C 图 9

例7 有一圆柱物体,如图所示,一只蚂蚁要从A 点绕物体的

外壁爬行,正好到A 的正上方相对的B 点处,问蚂蚁爬行的最短

路径是多少. (已知物体的地面半径是2m ,高是4m. )

分析:解此题的关键是利用转换思想,把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矩形,找出对应的A,B 点在展开图中的位置利用两点间的线段最短与勾股定理知识作答.

解:把圆柱体沿AD 边展开,形成一个矩形,A,B 点在矩形中的位置如图所示. 连接AB ,根据“两点间线段最短”,则线段AB 就是蚂蚁爬行的最短路径.

∴在Rt △DAB 中,AD=4m,BC=2π, 根据勾股定理 AB=AD²+BC²=16+4π²≈5.34m

- 4 -

B

图 10


相关内容

  • 新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 新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袁小芳 一.主要内容及课时安排 本册教材包括第十六章至第二十章共五章内容,涵盖"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全部四个领域.全书需约62课时,具体 ...

  • 生活为引,文化为媒,变被动为主动
  • [学情分析] 进入初二之后,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已初步形成.部分学生的思维能力比较强,能够正确归纳所学知识,通过学习小组讨论交流,能够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但是,对于数学学习的价值和意义学生仍然比较模糊.勾股定理历史十分悠久,纵横几千年,几乎所有的文明古国对它均有研究,在数学的发展历史上有着 ...

  • 勾股定理的教学与史话
  • 勾股定理的教学与史话"共舞" 龙湾区海城中学 钱宜锋 摘要:勾股定理是数学历史上最为古老的定理,也是初中数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定理,它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三边的数量关系,它将数与形密切的联系起来,有着丰富的历史背景,在理论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相关历史在<数学>(浙教版八年 ...

  • 浅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导入数学史
  • 浅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导入数学史 镇海应行久外语实验学校 卢建章 摘要:本文介绍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把数学史的有关内容非常自然地渗透于教学中,从而扩大学生的视野,增强科学理念,并且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关键词: 数学史 课堂教学 兴趣 一.在初中课堂教学中导入数学史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 ...

  • 吴文俊与数学机械化
  • 吴文俊与数学机械化 纪志刚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1 年第3 期 摘 要 :机器证明的思想可以回溯到 17 世纪的 Descartes 与 Leibnize , 20 世纪初 Hilbert 更明确地提出了公理系统的机械化判定问题.但是,随后的种种努力都未能使机器证明取得本质的进展. 近 20 年 ...

  • 关于勾股定理的一些思考
  • 摘要:勾股定理是一条古老而又应用十分广泛的定理.在数学史上它的发现是伟大的!最早勾股定理应用是公元前11世纪,而现在勾股定理在数学中和生活中应用相当广泛,甚至用于宇宙探索.并且它在代数研究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前人不懈的努力下我们对勾股定理有了一些教学建议. 关键词:勾股定理 应用 证明 代数 勾股 ...

  • 中国数学史
  • 中国数学史 1. 中国数学从公元前后至公元 14 世纪,先后经历了三次发展高潮,即 ___________ .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及宋元时期,其中 ___________ 时期达到了中国古典数学发展的顶峰. 3.1 <周髀算经>与<九章算术> 1. <史记>" ...

  • 勾股定理逆定理说课稿
  • 勾股定理逆定理说课稿 此说课稿是我参加第八批哈尔滨市骨干教师考核的说课稿,敬请个位老师指正. 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我是来自阿城市双丰一中的数学教师李明,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勾股定理的逆定理>,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为了更好地发挥教材"蓝本"作用,更好地 ...

  • [勾股定理]重难点妙招设计单
  • <勾股定理>(一)重难点解决妙招设计单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勾股定理是数学中几个重要定理之一,它揭示的是直角三角形中三边的数量关系.它在数学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现实世界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通过对勾股定理 的学习,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对直角三角形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 ...

  • 九章算术介绍
  • 阅读材料一 1.<几何原本>的基本内容.特点和意义 ● <原本>产生的背景 在早期的数学中,我们可以看到两种不同的也是基本的数学思想的体现: 演绎的公理化体系和构造的算法体系.<几何原本>和<九章算术>就是这两种思想的代表. ● 演绎的公理化体系 演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