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的养生之道

  列子,即列御寇,是战国时期身居郑国(今河南省郑州市区)的一位隐者,所著《列子》被认为是道教经典著作之一。原书八卷,早已亡佚,今本《列子》系魏晋间人托名之作,但确能反映列子的学术思想。该书用较多的篇幅阐述养生之道,这些论述至今仍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清虚无为  顺乎自然   列子的思想属道教范畴,道教思想的鼻祖是老子,“清虚无为”是由老子提出而列子有所发挥的。“清虚无为”的核心是“无为”,列子认为,“无为”的作用是无穷无尽的,它“能阴能阳,能柔能刚,能短能长,能园能方,能生能死,能暑能凉,能浮能沉,能宫能商,能出能没,能玄能黄,能膻能香”(《天瑞》)。《黄帝》篇围绕“无为”讲述了19个故事,虽然这些故事不相连属,但总的内容是讲身心修养和怎样掌握这个规律的。   列子在《力命》篇中指出,人的生命是“天福”、“天罚”、“生生死死,非物非我,皆命也”。这里所说的“天”与“命”,乃指自然界不可抗拒的运动规律。顺应这种规律,就可以长生。《天瑞》篇说:“常生常化者,无时不生,无时不化,阴阳耳,四时耳”。这种顺乎自然的思想在《黄帝内经》里阐述的更精辟、更具体,《素闻・四气调神大论》就是讲人与四时怎样协调统一的,这种“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养生理念,已被许多人所接受并在实践着。   涵养元气  乐而忘忧   元气在《列子》中称为“道”、“太易”、“机”。“道”即是“气”,即是“机”,即 是“太易”。“机”是讲运动形态,“太易”是讲原始状态。元气在人身的运动形态是不易觉察的。《黄帝》篇有一则列子问关尹的故事,列子问:“道德最高的人不会窒息,入火不会烧伤,腾空行走而不恐惧,他们依靠的是什么?”关尹道:“是纯气之守也,非智巧果敢之列。”就是说,他们依靠的是纯化本性,涵养元气,保持品德,而不是执意取巧的伎俩,所以能够通向自然。   《仲尼》篇记述了孔子的一段话:修养身心,不管处境是穷困或是显达,都要抑制心中的忧乱,这就是“乐天知命故不忧”。忧,本身就是致病因素,它能伤害人元气,派生许多疾病,而“乐而忘忧”就能涵养元气,不生疾病。《周穆王》篇记述古代宋国一个叫阳里华子的人,中年患健忘症,占卜不灵,祈祷不验,用药无效,后来鲁国有个儒生用感化心灵的方法治好了他的病,这可以说是心理治疗学的最早实例。《黄帝内经》中有九气致病的专述,还有以情胜“忧”的治疗方法,可以看出,《黄帝内经》情志致病的理论与治法,与道家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   尚柔主静  贵在专一   “以柔胜刚,以弱胜强”是《列子》养生理论的基本理念。《黄帝》篇曰:“天下有常胜之道,有不常胜之道,常胜之道曰柔,不常胜之道曰强。”气功就是以柔弱胜刚强的健身之法。这种方法在老子《道德经》中就有阐述,曰:“虚其心,实其腹”。“虚其心”就是神向下,“实其腹”就是精向上。   养生贵在意念专一,老子说:“神得一以灵。”《列子》则辅以故事阐明,最有趣的故事是“偻者承蜩”,是说孔子在林中看到一位驼背老人正在粘蝉,其准确程 度竟像用手取物一样容易,孔子叹道,太奇妙了。问之,你有道术吗?老人在说明练习的刻苦性后说:虽然天地广大,万物繁多,但我只看见蝉的翅膀,不回顾也不侧视,不容任何事物来分散我的注意力,这样怎能会捉不到蝉呢!孔子听后对学生说:“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佝偻文人之谓乎!”可见,炼气化神,意念专一,是以柔制刚,以静制动的首要因素。   (佚 名)

  列子,即列御寇,是战国时期身居郑国(今河南省郑州市区)的一位隐者,所著《列子》被认为是道教经典著作之一。原书八卷,早已亡佚,今本《列子》系魏晋间人托名之作,但确能反映列子的学术思想。该书用较多的篇幅阐述养生之道,这些论述至今仍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清虚无为  顺乎自然   列子的思想属道教范畴,道教思想的鼻祖是老子,“清虚无为”是由老子提出而列子有所发挥的。“清虚无为”的核心是“无为”,列子认为,“无为”的作用是无穷无尽的,它“能阴能阳,能柔能刚,能短能长,能园能方,能生能死,能暑能凉,能浮能沉,能宫能商,能出能没,能玄能黄,能膻能香”(《天瑞》)。《黄帝》篇围绕“无为”讲述了19个故事,虽然这些故事不相连属,但总的内容是讲身心修养和怎样掌握这个规律的。   列子在《力命》篇中指出,人的生命是“天福”、“天罚”、“生生死死,非物非我,皆命也”。这里所说的“天”与“命”,乃指自然界不可抗拒的运动规律。顺应这种规律,就可以长生。《天瑞》篇说:“常生常化者,无时不生,无时不化,阴阳耳,四时耳”。这种顺乎自然的思想在《黄帝内经》里阐述的更精辟、更具体,《素闻・四气调神大论》就是讲人与四时怎样协调统一的,这种“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养生理念,已被许多人所接受并在实践着。   涵养元气  乐而忘忧   元气在《列子》中称为“道”、“太易”、“机”。“道”即是“气”,即是“机”,即 是“太易”。“机”是讲运动形态,“太易”是讲原始状态。元气在人身的运动形态是不易觉察的。《黄帝》篇有一则列子问关尹的故事,列子问:“道德最高的人不会窒息,入火不会烧伤,腾空行走而不恐惧,他们依靠的是什么?”关尹道:“是纯气之守也,非智巧果敢之列。”就是说,他们依靠的是纯化本性,涵养元气,保持品德,而不是执意取巧的伎俩,所以能够通向自然。   《仲尼》篇记述了孔子的一段话:修养身心,不管处境是穷困或是显达,都要抑制心中的忧乱,这就是“乐天知命故不忧”。忧,本身就是致病因素,它能伤害人元气,派生许多疾病,而“乐而忘忧”就能涵养元气,不生疾病。《周穆王》篇记述古代宋国一个叫阳里华子的人,中年患健忘症,占卜不灵,祈祷不验,用药无效,后来鲁国有个儒生用感化心灵的方法治好了他的病,这可以说是心理治疗学的最早实例。《黄帝内经》中有九气致病的专述,还有以情胜“忧”的治疗方法,可以看出,《黄帝内经》情志致病的理论与治法,与道家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   尚柔主静  贵在专一   “以柔胜刚,以弱胜强”是《列子》养生理论的基本理念。《黄帝》篇曰:“天下有常胜之道,有不常胜之道,常胜之道曰柔,不常胜之道曰强。”气功就是以柔弱胜刚强的健身之法。这种方法在老子《道德经》中就有阐述,曰:“虚其心,实其腹”。“虚其心”就是神向下,“实其腹”就是精向上。   养生贵在意念专一,老子说:“神得一以灵。”《列子》则辅以故事阐明,最有趣的故事是“偻者承蜩”,是说孔子在林中看到一位驼背老人正在粘蝉,其准确程 度竟像用手取物一样容易,孔子叹道,太奇妙了。问之,你有道术吗?老人在说明练习的刻苦性后说:虽然天地广大,万物繁多,但我只看见蝉的翅膀,不回顾也不侧视,不容任何事物来分散我的注意力,这样怎能会捉不到蝉呢!孔子听后对学生说:“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佝偻文人之谓乎!”可见,炼气化神,意念专一,是以柔制刚,以静制动的首要因素。   (佚 名)


相关内容

  • 从_列子_杨朱_看杨朱的思想
  • 第15卷第6期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No.6 Vol.15 2007年12月 Journal of Hulunbeier College Published in December.2007 从<列子·杨朱>看杨朱的思想 管宗昌 (大连民族学院文法学院 辽宁 大连 116605 中国人民大 ...

  • 论[列子]的"顺任自然"思想
  • 内容摘要:<列子>通过许多故事提出了"顺任自然"的思想,强调要顺应事物的本性,任其自然发展,无为而治:不欣欣于生,不戚戚于死,"生死由命":按自己的本性去活,"从心所欲".<列子>提出这些观点,一方面是因为继承了老庄 ...

  • 列子"御风而行"新解
  • 摘 要:列子"御风而行"的故事初见于<列子·黄帝>篇,又见于<庄子·逍遥游>篇,同样的故事却因由列子和庄子对道的不同理解而有了不同的阐释,同样的内心虚静的修行途径却达到了道的不同境界:一为"有待"."有己"的现实层面 ...

  • 先秦诸子寓言的一面旗帜_庄子寓言与其他诸子寓言的异同_张文彦
  • 第23卷 第11期 哈滨学院学报 Vol.23 No.11 2002年11月 JOURNAL OF HARBIN UNIVERSITY Nov.2002 [文章编号]1004-5856(2002)11-0068-05 先秦诸子寓言的一面旗帜 --庄子寓言与其他诸子寓言的异同 张文彦 (哈尔滨学院,黑 ...

  • 道教的宇宙观 江帆
  • 道教宇宙观综述 江帆 提要 科学家们认为宇宙起源于"大爆炸",而基督教则认为是 上帝创造了世界.对此,道教有着自已不同的见解,道教认为宇 宙是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宇宙的本源是道,由道而衍生了世界万 物.<道德经>第四十章曰:"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quo ...

  • 简写本[庄子·列御寇]32
  • "列御寇"本是篇首人名,这里用作篇名. 古文有<列子>,从其内容看,有许多也与老庄相似.不过庄子似乎对列子评价不高.<庄子>在<逍遥游>.<应帝王>.<至乐>.<达生>.<田子方>.<让王& ...

  • 专注,成就美好未来
  • 专注,成就美好未来 专注是对某件事专心致志.它要求我们不分神,集中精力地对待一件事,它是一个人做事的一种风格与态度.如果你拥有了专注的做事态度,那么,你就离自己的成功就不远了,即使你的成功在别人看来微不足道,甚至不值得一提. "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辛勤付出的伟大园丁& ...

  • 养生故事(2)
  • 宋代苏东坡食疗养生方 2011-05-07 12:01:08 江南立夏吃乌米饭的由来 2011-04-25 10:44:59 揭秘诗人陆游长寿经:常吃粥和山药促进健康 2011-04-11 11:45:16 药王孙思邈的长寿养生保健大法 2011-03-24 13:45:53 百岁女寿星的长寿秘诀 ...

  • 古文寓言故事
  • 篇一:文言文寓言故事 文言文寓言故事 一.狼 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欻一狼来,瞰担上肉,似甚垂涎,随屠尾行数里.屠惧,示之以刃,少却: 及走,又从之.屠思狼所欲者肉,不如悬诸树而早取之.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以空担.狼乃止.屠归.昧爽往取肉,遥望树上悬巨物,似人缢死状,大骇.逡巡近视,则死狼也.仰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