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下学期数学期末复习总结
一、学生情况分析:
二(1)班47人,学生的特点都是比较喜欢游戏形式或创设情景的学习活动。他们的创造能力是在最喜欢的实践活动中发展的。一个小调查、一个模拟实践操作,他们学习可以说是不亦悦乎,好像每一根神经都被调动起来,创造也就不断出现。大部分学生对本学期的学习任务基本完成,但也有个别学生在某一方面上比较薄弱。
二、复习的主要内容:
1.数与运算
(1)正确、熟练地计算100以内的加减法。
口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两位数加减两位数试题。
笔算:100以内的加减法,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试题。
估算:能在具体情境中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理解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理解乘法的含义及乘法与加法的关系,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熟练记忆乘法口诀并能灵活运用。包括看算式想口诀、看口诀写算式、知道口诀的由来、口诀上下句之间的关系。
2.量与计量
(1)掌握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关系,建立米和厘米的长度观念,能正确使用。
(2)能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并记录下整厘米数,能用直尺画规定长度的线段。
(3)能估计物体的长度,培养估测意识。
3.空间图形
(1)认识线段,感知线段的特点,会量、画一定长度的线段。
(2)正确辨别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直观辨别角的大小,并能用三角尺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会画任意角(直角)。
(3)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形状。
(4)感受并理解轴对称及镜面对称现象,会找、画对称轴,知道轴对称与镜面对称的联系。能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
4.统计与解决问题
(1)会选择适当的条件(多余或不足),解决问题。
(2)能根据加法、减法、乘法的意义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乘加、乘减,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等。
(3)理解“倍”与“几个几”之间的关系。能正确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4)继续了解、体验统计中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知道在统计图中有时需要用1格表示2个单位甚至多个单位。能看懂统计图表,根据统计图表提出简单的问题并解答。
(5)掌握最简单事物的排列和组合的方法,养成有序思维的习惯。掌握最简单的推理方法,培养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
三、复习的主要目标:
1、引导学生主动整理知识,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收获,逐步养成回顾和反思的习惯。
2、通过总复习使学生在本学期学习到的知识系统化。巩固所学的知识,对于缺漏的知识进行加强。
3、通过形式多样化的复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复习活动中经历、体验、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4、有针对性的辅导,帮助学生树立数学学习信心,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进一步发展。
四、复习的具体设想:
、充分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学前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的知识和积累的生活经验,设计富有情趣的数学活动,使学生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通过大量实物图的感知和具体模型的操作,使学生获得最初步的知识和技能。
2、扎扎实实打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重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3、把握好知识的重难点以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4、改进对学生评估,重视学生自身的纵向比较,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具备了什么能力,在那些地方还需努力。
5、引导学生主动整理知识,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收获,逐步养成回顾和反思的习惯。
6、有针对性的辅导,帮助学生树立数学学习信心,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进一步发展。
7、根据平时教学了解的情况,结合复习有关的知识点做好有困难学生的辅导工作。
五、复习时间安排:
第18周:周一到周二:长度单位;周三到周五: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第19周:周一——周三:角的初步认识。周三到周五:观察物体和统计
周四:表内乘法(一)
周五:表内乘法(二)
第20周:综合练习。
2012-2013下学期数学期末复习总结
一、学生情况分析:
二(1)班47人,学生的特点都是比较喜欢游戏形式或创设情景的学习活动。他们的创造能力是在最喜欢的实践活动中发展的。一个小调查、一个模拟实践操作,他们学习可以说是不亦悦乎,好像每一根神经都被调动起来,创造也就不断出现。大部分学生对本学期的学习任务基本完成,但也有个别学生在某一方面上比较薄弱。
二、复习的主要内容:
1.数与运算
(1)正确、熟练地计算100以内的加减法。
口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两位数加减两位数试题。
笔算:100以内的加减法,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试题。
估算:能在具体情境中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理解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理解乘法的含义及乘法与加法的关系,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熟练记忆乘法口诀并能灵活运用。包括看算式想口诀、看口诀写算式、知道口诀的由来、口诀上下句之间的关系。
2.量与计量
(1)掌握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关系,建立米和厘米的长度观念,能正确使用。
(2)能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并记录下整厘米数,能用直尺画规定长度的线段。
(3)能估计物体的长度,培养估测意识。
3.空间图形
(1)认识线段,感知线段的特点,会量、画一定长度的线段。
(2)正确辨别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直观辨别角的大小,并能用三角尺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会画任意角(直角)。
(3)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形状。
(4)感受并理解轴对称及镜面对称现象,会找、画对称轴,知道轴对称与镜面对称的联系。能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
4.统计与解决问题
(1)会选择适当的条件(多余或不足),解决问题。
(2)能根据加法、减法、乘法的意义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乘加、乘减,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等。
(3)理解“倍”与“几个几”之间的关系。能正确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4)继续了解、体验统计中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知道在统计图中有时需要用1格表示2个单位甚至多个单位。能看懂统计图表,根据统计图表提出简单的问题并解答。
(5)掌握最简单事物的排列和组合的方法,养成有序思维的习惯。掌握最简单的推理方法,培养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
三、复习的主要目标:
1、引导学生主动整理知识,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收获,逐步养成回顾和反思的习惯。
2、通过总复习使学生在本学期学习到的知识系统化。巩固所学的知识,对于缺漏的知识进行加强。
3、通过形式多样化的复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复习活动中经历、体验、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4、有针对性的辅导,帮助学生树立数学学习信心,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进一步发展。
四、复习的具体设想:
、充分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学前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的知识和积累的生活经验,设计富有情趣的数学活动,使学生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通过大量实物图的感知和具体模型的操作,使学生获得最初步的知识和技能。
2、扎扎实实打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重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3、把握好知识的重难点以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4、改进对学生评估,重视学生自身的纵向比较,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具备了什么能力,在那些地方还需努力。
5、引导学生主动整理知识,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收获,逐步养成回顾和反思的习惯。
6、有针对性的辅导,帮助学生树立数学学习信心,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进一步发展。
7、根据平时教学了解的情况,结合复习有关的知识点做好有困难学生的辅导工作。
五、复习时间安排:
第18周:周一到周二:长度单位;周三到周五: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第19周:周一——周三:角的初步认识。周三到周五:观察物体和统计
周四:表内乘法(一)
周五:表内乘法(二)
第20周:综合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