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二元"结构桎梏,推动南阳城乡统筹发展

  摘 要:在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三农”问题成为阻碍发展的桎梏,党中央提出必须通过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就是将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整体来统一规划,把城乡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通盘考虑,缩小城乡差距,建立和谐的城乡关系。文章结合南阳的实际情况探讨统筹城乡发展的目标和路径,为制定有关政策措施提供参考。   关键词:二元桎梏 城乡统筹 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4-228-02   河南省南阳市是农业大市、人口大市,全市有841万农村户籍人口,住在4539个村,这两组数字都高居河南省首位。2011年南阳市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776元,比上年增长19.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289元,比上年增长14.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9%。农民收入虽然增长,但仍未扭转城乡收入差别扩大的势头,这种差距已经成为当前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瓶颈”。   党中央在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科学判断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重要的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通盘考虑和配置各种资源。加大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力度,从根本上突破城乡二元结构,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   一、城乡发展的二元结构分析   根据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刘易斯等人提出,用来揭示发展中国家的工农城乡之间对立及其运动过程的二元结构理论,采用比较劳动生产率、二元对比系数和二元反差系数等指标,对南阳城乡二元结构的量化测度如表1。   从表1数据可以看出:(1)城乡经济的二元结构特别显著。南阳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始终小于1,而非农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均大于1,农业与非农产业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城乡二元对比系数介于0.1~0.4,而发达国家一般在0.5-0.9,说明农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远低于非农产业。由于非农产业主要分布在城市,农业分布在乡村,因此,非农与农业之间的差距也就同时表现为城市与乡村的差距。(2)二元对比系数又在逐步降低,由2007年的1.20降至2011的0.15,城乡二元结构进一步强化。这是由该时期经济体制全面转型和经济结构大调整引致的结果,是一种特殊的二元经济结构。   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有以下特征:(1)农业作为传统的经济部门,处在长期的发展停滞阶段。由于中国农业人口过多以及长期的分散经营,对农业机械化的使用较少,加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停滞不前,导致了劳动生产率极低。虽然近年来国家对农业税的减免,但仍然不能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三农”问题的严重性增加。(2)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50%左右,但其产出只占GDP总值的不足10%,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服务于城市的“工业化”,为中国的工业化作出了重大的贡献。然而,由于制度等原因,农民进城做贡献,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城市待遇,没有社会保障、医疗保障和养老保障,即出现了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有关数字显示,2011年全国农民工总量有2.53亿人,每年有大量的劳动力从农业部门转移到非农业部门,即所谓的“农民工”,他们在保险、医疗、社保和教育等都与具有城市户口的居民有所区别。“农民工”进城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应是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的过程,它关系着国家的产业转型与产业升级。(3)城乡的收入差距。根据经济学者对城乡收入差距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较大的城乡收入差距不利于增加投资,最终会影响经济增长。经济增长的标志则是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因此,缩小城乡差距有利于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   二、影响城乡统筹发展的主要因素   1.转化二元经济结构的机制尚未形成。主要表现在:一是不完善的土地流转机制,传统的农业采用分散的生产经营方式。不利于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从而限制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二是对农业投入的财政、信贷机制不健全。财政支出中投入农业的支出增加远低于财政支出的增长,而农业信贷占贷款总额的比重较小。三是农民的小农观念严重,文化素质,竞争观念落后,整体素质较低。   2.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带来的体制与机制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成为农民就业的瓶颈。近年来,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就业机会的增加对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很好的机会。2012年,农村劳动力累计转移人数(包括地域转移和产业转移)占全部农村劳动力总量的比重已达一半以上。但目前城市化发展中仍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农民进城后的户籍制度不完善,而依附于户籍制度的养老、医疗、社保和教育等造成了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的差别,增加了农民进城就业的成本。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严重,农民外出务工的组织化程度不高。对农民进城务工的职业培训、养老和医疗保险等关注不够。凡此种种,大大制约了农村的非农化进程。   三、对南阳市统筹城乡发展模式和路径的思考   河南省九次党代会报告中明确指出,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所谓新型农村社区,就是指以城市化理念改造农村、以公共服务社会化措施覆盖农村、以现代化体系支撑农村,把若干个村通过统一规划整合建立起来的新的农村居住点。建设新型农村社区,能够突出特点、突出优势,有利于引导各地结合实际,不断拓宽增收渠道,有效改善群众生活,更好地体现科学发展的要求。从南阳市多年来解决“三农”问题的实践及近几年对新农村建设的探索来看,现阶段应重点从抓好规划、产业、就业等方面着手:   1.统筹城乡发展规划,绘就新农村建设宏伟蓝图。必须抓住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这个结合点,推动新农村建设向城镇化衔接,城镇化向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衔接。要推动农村发展城镇化就要把城镇建设和农村发展结合起来,努力走出一条以新型城镇化带动“三化”协调发展的路子。打破过去的村布局,把农村的人口和资源集聚起来,从农村的传统模式中跳出来,以城镇化为建设方向和标准,把城镇的公共服务体系延伸下去、完善起来,建立起服务中心、文化大院、标准卫生院、便民超市等配套设施,持续提升农村的生产生活及社会服务水平,使新型农村社区成为农业、工业、服务业发展的有效载体。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围绕“三化”协调发展这一重大战略性课题,提出了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任务,就是积极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发展的路子。南阳是农业大市、人口大市,“三农”问题尤为突出,在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南阳要牢牢把握战略发展机遇,始终坚持着力发展、谋划发展、推动发展,推进南阳“三化”协调科学发展,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南阳“五区”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加速富民强市,全面建设开放富裕魅力和谐新南阳。   2.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初步构建了以下几种农村社区模式:城镇带动型。南阳市是河南省城镇最多的城市,先开发城镇市场,带动周边村庄,使农民从物流、加工和商贸行业中致富,进而完善社区的功能。园区辐射型。建立产业聚集区、工业园区,鼓励区内农民在家门口就业。特色产业型。根据不同区域的区位优势,建立特色产业村,增加农民收入。村庄合并型。建立中心村,将远离城镇、居住分散、生活不便、经济不发达的村庄合并起来,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紧紧围绕发展生产、壮大产业这一中心,大力实施“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战略,充分发挥产业发展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带动和支撑作用,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推进农村土地有序流转,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特色经济,壮大集群经济,形成农民增收致富的稳定来源,以产业发展带动人口集聚,实现产业与人口的有机融合,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持久动力和发展空间。   3.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为新农村建设培养人才。农民的就业问题是我们长期面临的艰巨任务。一要建立完善的农民工就业服务管理体系,给予农民工和城市居民平等的就业机会,取消各种制度限制。二要建立完善的“农民培训机构”,提升农民工的技术水平和文化素质,提高农民工的就业竞争力。三要扶持城市中劳动密集产业和中小企业的发展,挖掘和拓宽农民就业的渠道。此外,发展农产品加工和流通服务业,开拓农业产业的内部发展,从而促进农民就业,提高农民收入,带动城乡资金、技术、人才等的充分整合。   4.建立现代农业。将过去传统的分散式农业经营转变为新型农业生产模式,依据当前新的土地制度,引导企业进入农业,鼓励其承包经营土地,培养龙头企业带动小企业的发展。建立特色农业,引导农民广泛使用农业机械,并对使用农业机械的农户进行补助和奖励,建设新农村。   5.加大农村公共产品的投入。农村基本公共产品关系到农民的生存和发展,在为农村提供基础设施的同时加大为农民提供公共服务上,在教育、卫生、文化等方面加大在农村的经费支出。增加农村基本建设资金;农村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村建设,不断缩小城乡差距。建立统一的城乡公共服务体制,首先,解决农民工子女在城市的义务教育问题,在城乡教育领域建立统一的经费投入、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标准。其次,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可持续的筹资机制,将地方财政新增加的卫生投入绝大部分投入农村。建立农民“参合”的激励机制,鼓励农民“参合”积极性。再次,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低保资金实施专项转移支付,保证资金来源的稳定性,根据本地生活水准调整农村低保标准。最后,建立符合农村特点的养老保障制度,建立“低水平、广覆盖、适度保障”的农民社会化养老保险制度。   参考文献:   1.赵强社.基于城乡统筹的新农村建设路径探讨[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2.刘吉英.对统筹城乡发展的几点思考[J],理论学刊.2008(12)   3.何春红.国外统筹城乡发展的若干经验[J].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05(2)   4.吴杨.基于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的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管理学报,2012(3)   5.许仙苗.西部地区统筹城乡发展的模式选择[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   (作者单位: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河南南阳 473000)   (责编:若佳)

  摘 要:在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三农”问题成为阻碍发展的桎梏,党中央提出必须通过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就是将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整体来统一规划,把城乡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通盘考虑,缩小城乡差距,建立和谐的城乡关系。文章结合南阳的实际情况探讨统筹城乡发展的目标和路径,为制定有关政策措施提供参考。   关键词:二元桎梏 城乡统筹 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4-228-02   河南省南阳市是农业大市、人口大市,全市有841万农村户籍人口,住在4539个村,这两组数字都高居河南省首位。2011年南阳市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776元,比上年增长19.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289元,比上年增长14.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9%。农民收入虽然增长,但仍未扭转城乡收入差别扩大的势头,这种差距已经成为当前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瓶颈”。   党中央在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科学判断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重要的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通盘考虑和配置各种资源。加大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力度,从根本上突破城乡二元结构,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   一、城乡发展的二元结构分析   根据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刘易斯等人提出,用来揭示发展中国家的工农城乡之间对立及其运动过程的二元结构理论,采用比较劳动生产率、二元对比系数和二元反差系数等指标,对南阳城乡二元结构的量化测度如表1。   从表1数据可以看出:(1)城乡经济的二元结构特别显著。南阳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始终小于1,而非农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均大于1,农业与非农产业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城乡二元对比系数介于0.1~0.4,而发达国家一般在0.5-0.9,说明农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远低于非农产业。由于非农产业主要分布在城市,农业分布在乡村,因此,非农与农业之间的差距也就同时表现为城市与乡村的差距。(2)二元对比系数又在逐步降低,由2007年的1.20降至2011的0.15,城乡二元结构进一步强化。这是由该时期经济体制全面转型和经济结构大调整引致的结果,是一种特殊的二元经济结构。   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有以下特征:(1)农业作为传统的经济部门,处在长期的发展停滞阶段。由于中国农业人口过多以及长期的分散经营,对农业机械化的使用较少,加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停滞不前,导致了劳动生产率极低。虽然近年来国家对农业税的减免,但仍然不能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三农”问题的严重性增加。(2)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50%左右,但其产出只占GDP总值的不足10%,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服务于城市的“工业化”,为中国的工业化作出了重大的贡献。然而,由于制度等原因,农民进城做贡献,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城市待遇,没有社会保障、医疗保障和养老保障,即出现了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有关数字显示,2011年全国农民工总量有2.53亿人,每年有大量的劳动力从农业部门转移到非农业部门,即所谓的“农民工”,他们在保险、医疗、社保和教育等都与具有城市户口的居民有所区别。“农民工”进城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应是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的过程,它关系着国家的产业转型与产业升级。(3)城乡的收入差距。根据经济学者对城乡收入差距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较大的城乡收入差距不利于增加投资,最终会影响经济增长。经济增长的标志则是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因此,缩小城乡差距有利于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   二、影响城乡统筹发展的主要因素   1.转化二元经济结构的机制尚未形成。主要表现在:一是不完善的土地流转机制,传统的农业采用分散的生产经营方式。不利于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从而限制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二是对农业投入的财政、信贷机制不健全。财政支出中投入农业的支出增加远低于财政支出的增长,而农业信贷占贷款总额的比重较小。三是农民的小农观念严重,文化素质,竞争观念落后,整体素质较低。   2.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带来的体制与机制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成为农民就业的瓶颈。近年来,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就业机会的增加对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很好的机会。2012年,农村劳动力累计转移人数(包括地域转移和产业转移)占全部农村劳动力总量的比重已达一半以上。但目前城市化发展中仍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农民进城后的户籍制度不完善,而依附于户籍制度的养老、医疗、社保和教育等造成了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的差别,增加了农民进城就业的成本。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严重,农民外出务工的组织化程度不高。对农民进城务工的职业培训、养老和医疗保险等关注不够。凡此种种,大大制约了农村的非农化进程。   三、对南阳市统筹城乡发展模式和路径的思考   河南省九次党代会报告中明确指出,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所谓新型农村社区,就是指以城市化理念改造农村、以公共服务社会化措施覆盖农村、以现代化体系支撑农村,把若干个村通过统一规划整合建立起来的新的农村居住点。建设新型农村社区,能够突出特点、突出优势,有利于引导各地结合实际,不断拓宽增收渠道,有效改善群众生活,更好地体现科学发展的要求。从南阳市多年来解决“三农”问题的实践及近几年对新农村建设的探索来看,现阶段应重点从抓好规划、产业、就业等方面着手:   1.统筹城乡发展规划,绘就新农村建设宏伟蓝图。必须抓住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这个结合点,推动新农村建设向城镇化衔接,城镇化向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衔接。要推动农村发展城镇化就要把城镇建设和农村发展结合起来,努力走出一条以新型城镇化带动“三化”协调发展的路子。打破过去的村布局,把农村的人口和资源集聚起来,从农村的传统模式中跳出来,以城镇化为建设方向和标准,把城镇的公共服务体系延伸下去、完善起来,建立起服务中心、文化大院、标准卫生院、便民超市等配套设施,持续提升农村的生产生活及社会服务水平,使新型农村社区成为农业、工业、服务业发展的有效载体。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围绕“三化”协调发展这一重大战略性课题,提出了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任务,就是积极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发展的路子。南阳是农业大市、人口大市,“三农”问题尤为突出,在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南阳要牢牢把握战略发展机遇,始终坚持着力发展、谋划发展、推动发展,推进南阳“三化”协调科学发展,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南阳“五区”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加速富民强市,全面建设开放富裕魅力和谐新南阳。   2.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初步构建了以下几种农村社区模式:城镇带动型。南阳市是河南省城镇最多的城市,先开发城镇市场,带动周边村庄,使农民从物流、加工和商贸行业中致富,进而完善社区的功能。园区辐射型。建立产业聚集区、工业园区,鼓励区内农民在家门口就业。特色产业型。根据不同区域的区位优势,建立特色产业村,增加农民收入。村庄合并型。建立中心村,将远离城镇、居住分散、生活不便、经济不发达的村庄合并起来,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紧紧围绕发展生产、壮大产业这一中心,大力实施“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战略,充分发挥产业发展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带动和支撑作用,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推进农村土地有序流转,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特色经济,壮大集群经济,形成农民增收致富的稳定来源,以产业发展带动人口集聚,实现产业与人口的有机融合,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持久动力和发展空间。   3.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为新农村建设培养人才。农民的就业问题是我们长期面临的艰巨任务。一要建立完善的农民工就业服务管理体系,给予农民工和城市居民平等的就业机会,取消各种制度限制。二要建立完善的“农民培训机构”,提升农民工的技术水平和文化素质,提高农民工的就业竞争力。三要扶持城市中劳动密集产业和中小企业的发展,挖掘和拓宽农民就业的渠道。此外,发展农产品加工和流通服务业,开拓农业产业的内部发展,从而促进农民就业,提高农民收入,带动城乡资金、技术、人才等的充分整合。   4.建立现代农业。将过去传统的分散式农业经营转变为新型农业生产模式,依据当前新的土地制度,引导企业进入农业,鼓励其承包经营土地,培养龙头企业带动小企业的发展。建立特色农业,引导农民广泛使用农业机械,并对使用农业机械的农户进行补助和奖励,建设新农村。   5.加大农村公共产品的投入。农村基本公共产品关系到农民的生存和发展,在为农村提供基础设施的同时加大为农民提供公共服务上,在教育、卫生、文化等方面加大在农村的经费支出。增加农村基本建设资金;农村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村建设,不断缩小城乡差距。建立统一的城乡公共服务体制,首先,解决农民工子女在城市的义务教育问题,在城乡教育领域建立统一的经费投入、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标准。其次,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可持续的筹资机制,将地方财政新增加的卫生投入绝大部分投入农村。建立农民“参合”的激励机制,鼓励农民“参合”积极性。再次,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低保资金实施专项转移支付,保证资金来源的稳定性,根据本地生活水准调整农村低保标准。最后,建立符合农村特点的养老保障制度,建立“低水平、广覆盖、适度保障”的农民社会化养老保险制度。   参考文献:   1.赵强社.基于城乡统筹的新农村建设路径探讨[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2.刘吉英.对统筹城乡发展的几点思考[J],理论学刊.2008(12)   3.何春红.国外统筹城乡发展的若干经验[J].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05(2)   4.吴杨.基于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的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管理学报,2012(3)   5.许仙苗.西部地区统筹城乡发展的模式选择[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   (作者单位: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河南南阳 473000)   (责编:若佳)


相关内容

  • 城市化视角下的城乡统筹发展研究
  • 摘要: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选择对于解决三农问题有重要意义,而加速城市化,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一体化,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基于此战略选择,构建以农民市民化.农业市场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为主的政策体系,为城乡二元体制的消解和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政策保障. Abstract: Though ...

  • 安徽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思考
  • 摘 要:近年来,安徽省高度重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积极探索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城乡收入.城乡消费和生活水平.城乡基础设施.城乡社会事业差距依然较大.影响安徽省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体现在体制.观念.经济.人口诸多方面,为此,结合安徽省的实际,提出了安徽城乡一体化发展 ...

  • 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土地法律制度的创新
  • 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土地法律制度的创新 ◎喻文莉 摘 要:城乡土地制度的二元模式以及由此衍生的相关问题已经成为横亘在城乡统筹发展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障 碍,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从农村土地立法入手进行制度创新.应逐步开放农村土地市场,完善农村土地的市场化配置机制,显化农村土地资产价值,使之与城市化发展 ...

  • 美丽乡村建设亟待实现"四大转变"
  • [提 要]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习近平同志在2013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讲话时强调:"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大部分国土面积是农村,即使将来城镇化水平到了百分之七十,还会有四五亿人生活在农村.为此,要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农民建设幸福家园和美丽乡村."中共中 ...

  •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新型城镇化战略
  •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新型城镇化战略 发布时间:2012年07月16日 09:00 来源:<求是> 期号:2012/14 作者:李程骅 城镇化与国家的工业化相伴随,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2011年,我国城市化率已超越50%,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根据国际经验,经济发展的这个阶段是城市 ...

  • 冲突.变迁与整合:城乡基础教育一体化的文化藩篱及其跨越
  • 来源: <基础教育研究>2010年第11期 作者: 陈大兴                           [字体:大中小 ] 摘 要:受二元经济结构影响,城乡之间基础教育发展存在的明显差距,是我国当前教育发展的严峻现实.城乡基础教育一体化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城乡教育均 ...

  • 六集电视政论片〈跨 越 千 年〉解说词
  • 跨 越 千 年 第一集 时代的抉择 [字幕:2003年6月14日 为纪念东汉科学家张衡及南阳人民对世界科学事业的贡献 国际小行星中心将编号为9092的小行星命名为"南阳星"] 这是一方神奇的土地,这是一个注定要创造时代传奇的地方. 当它带着春秋战国时的憧憧梦影,出现在汉水之北,伏 ...

  •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加快推进现代化进程
  •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加快推进现代化进程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是党的xx大着眼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而提出的一个重大发展思路和战略举措.实施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战略,不仅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五个统筹"的关键,也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 ...

  • 关于现代城乡规划管理的思索
  • 理论研究 关于现代城乡规划管理的思索 赵高峰 河南省宜阳县城乡规划局,河南 宜阳 471600 摘要:本文立足于城乡统筹规划管理工作现状,首先从设计相关配套规章制度.为资本优势提高制度性以及加快现代化城镇化进程三个方面,分析了构建城乡规划管理的政策体系:其次从加强城乡规划的统筹管理.调整城乡规划的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