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贝特史怀哲

阿尔贝特·史怀哲 1875.1.14—1965.9.4

人物介绍

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神学家、医生以及伟大的人道主义者史怀哲,在两次世界大战的硝烟中深切思考人类的命运,提出了「敬畏生命的伦理学」的命题。那时的欧洲,处于两种思想的征战之中:一种是反对古典欧洲文化的尼采的思想,尼采认为真正的文化伦理只能是对生活的自豪和勇敢的肯定,「超人」不受「奴隶道德」的约束,「超人」信奉「强力意志」的「主人道德」,此思想的变种有马克思主义、列宁││斯大林主义、毛泽东主义和法西斯主义、军国主义、极端民族主义等;而另一种是从基督教││东正教传统中诞生的托尔斯泰的思想,托尔斯泰认为爱比暴力更有力量,质朴的虔诚和人道主义的原则才是改变世界的动力,人应当以弱者的姿态过一种有道德感的生活,托尔斯泰主义深刻地启发了甘地、马丁.路德.金以及曼德拉。史怀哲选择了托尔斯泰的道路,为了响应尼采对欧洲传统的挑战,他致力于发现提出一种深刻而广博的伦理文化,这就是「敬畏生命的伦理学」。

史怀哲接受上帝的呼招,去非洲为苦难的黑人进行医疗工作,他认为自己的道路不是深入「黑暗的心脏」,而是一段实践上帝之爱的天堂之旅。史怀哲指出:「有思想的人体验到必须像敬畏自己的生命意志一样敬畏所有的生命意志。他在自己的生命中体验到其它生命。对他来说,善是保持生命,使可发展的生命实现其最高的价值。恶则是毁灭生命、伤害生命、压制生命的发展。这是必然的、普遍的、绝对的伦理原理。」史怀哲是这一原理的发现者和实践者,他与特蕾莎修女一样是二十世纪的人类历史上两个活生生的圣徒。在我看来,史怀哲所倡导的「敬畏生命的伦理学」正是解决中国症状的「对症良药」││无论是国学、祭孔、拜黄帝陵的闹剧,还是官方在社科院创建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绝望的挣扎」,都无法让中国起死回生。

今天我们缺少的不是金钱、资源、技术和思想,而是爱,正像史怀哲所指出的那样:「人必须要做的敬畏生命本身就包括所有这些能想象的德行:爱、奉献、同情、同乐和共同追求。」深陷在恶性循环的、「GDP优先」的经济发展观之中的中国,最缺乏的是敬畏我们的生命本身。对于一名官员来说,关心能源问题除了可以获得巨额利益(「红顶商人」形象已无法遏制)之外,能源还是实现该地区GDP高速增长的先决条件。一个地方官员不会一般因为几起矿难而被免职(除非该矿难的后果极其严重),相反他会因为该地区GDP增长不足而失去在官场升迁的机会。于是,煤矿这种「黑色的金子」便成为无形杀手,吞噬了无数劳动者的生命。没有人为这些死难者举行盛大的葬礼,他们的死亡正如他们的生命一样卑微。

今天的中国是尼采的中国,是「狼图腾」的中国;而不是托尔斯泰的中国和史怀哲的中国。为了扭转这样的局面,我们必须像史怀哲所说的那样,「变成另外一种人」,以另一种伦理观念来组建我们的社会,以另一种伦理观念来处理我们与其它同类、其它生物和自然界的关系││「由于敬畏生命的伦理学,我们与宇宙建立了一种精神关系。我们由此而体验到的内心生活,给予我们创造一种精神的、伦理的、文化的意志和能力,这种文化将使我们以一种比过去更高的方式生存和活动于世。由于敬畏生命的伦理学,我们成了另一种人。」

评价

无论如何,许多人毕竟有一颗毁坏不了的善良的心,否则他们就从来不会认识到史怀哲质朴的伟大。

——爱因斯坦《质朴的伟大》

史怀哲

非洲圣人”艾伯特·史怀哲 (Albert Schweitzer) 是二十世纪人道精神划时代伟人、一位著名学者以及人道主义者。无庸置疑,这位具备哲学、医学、神学、音乐四种不同领域的才华,且于一九五三年十月三十一日获诺贝尔和平奖的史怀哲,是了不起的通才、卓越成就的世纪伟人。虽然他身上聚集多样的天份,然而,他一生的成就还是来源于信仰的动力与博大的爱心。

史怀哲于1875年1月14日诞生于德国肯萨斯伯格(Kaysersberg),在他六个月大时随父母去根斯巴哈(Gunsbach)居住,他的父亲路易斯(Louis)在当地一个教堂担任了五十年的牧师工作。史怀哲从小就是一个富有爱心的孩子,他小时候常为了根斯巴哈的一些小朋友们生活在非常穷困的环境中而感到同情与不安,因此从小就想要帮助受苦难的人。史怀哲觉得小时候能和不同环境的孩子们一起上学对他颇有助益,使他后来能不抱偏见地和各种不同的人交往及做朋友。史怀哲年幼时曾看过一个非洲人的人头雕像,这给他留下了长远的影响。他回忆说:"他脸上那忧伤而若有所思的神情,好像是在和我诉说黑暗大陆的悲痛。"

史怀哲聪明好学,年轻时就已在音乐、宗教与哲学方面展现出他出众的才华。他二十五岁就成为神学和哲学博士,随后在史卓斯堡(Strabourg)大学担任神学及哲学教授的职位,并发表了几本著作。他有关耶稣基督的历史著作和音乐家巴赫(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S.BACH(1685~1750),德国作曲家,“西方音乐之父”。又译巴哈)的传记影响比较大的。史怀哲也是一位非常优秀的风琴演奏家,尤其对巴赫的作品有独特的领会,在当时拥有许多乐迷。

史怀哲虽然自幼多才多艺且发展顺利,但他心中一直念念不忘从小向往的服务与帮助他人的志愿。二十九岁时,史怀哲读到了一篇有关非洲大陆极需医疗援助的文章,这促使他在次年做出了一个震惊他的父母和好友们的决定:放弃了他蒸蒸日上的学术地位和演奏生涯,重新进入医学院去学习。八年后,史怀哲终于完成了他的心愿,和他志同道合的伴侣海伦(Helene)远赴非洲的岚巴瑞(Lambarene),在原始森林边的奥顾(Ogooue)河畔建立了史怀哲医院,开始为非洲人民奉献他的爱心。 史怀哲从三十几岁去非洲,在接近蛮荒的贫穷落后地区为他素不相识、语言不通的非洲人民献上他所有的精力、智慧和爱心将近五十余年,直到他以九十岁的高龄在岚巴瑞逝世。在最初的三十多年中,他还经常奔波于欧洲各大城市,举办他拿手的风琴演奏会,不断为他的医院募集经费。史怀哲一生反对任何暴力与侵略,他极力倡导尊重生命的理念。史怀哲深信渴望生存、害怕毁灭和痛苦,是人类的一种本能,也是每一个生命体都具有的本能。作为一个有思想能力的人,我们应该尊重别人和别的生命,因为他们像我们自己一样,强烈地冀求着自由而快乐的生活。因此,无论是身体或心灵,任何对生命的破坏、干扰和毁灭都是坏的;而任何对生命的帮助、拯救及有益生命成长和发展的都是好的。在实践生活中,史怀哲认为每一个人在伤害到生命时,都必须自己判断这是否是基于生活的必须而不可避免的。他特别举了一个例子:一个农人可以为了生活在牧场上割一千棵草给他的牛吃,但在他回家的路上,他却不应不

小心踢倒一棵路旁的小花。史怀哲相信宇宙间所有的生命是结合在一起的,当我们致力于帮助别的生命时,我们有限的生命可体验与宇宙间无数的生命合而为一。史怀哲一生发表了许多演说和文章,反对战争、破坏环境及发展核武器,而他最有力的演说是他用自己的生命身体力行的。

爱因斯坦说,像阿尔贝特·史怀哲这样理想地集善和对美的渴望于一身的人,我几乎还没有发现过。

1953年,他78岁,漫长岁月,爱心似海,世人为之动容。他从收音机里听到了自己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消息。这位慈祥博爱的长者在奥斯陆(Oslo)接受了诺贝尔和平奖,这个奖代表多年来全世界对他的尊敬和推崇。他毫无保留,把全部奖金连带演讲、演奏所得,全都用来增盖兰恩巴涅的麻风病院。

1965年,他90岁,这位20世纪人类良知的代表,和平之子,他说:“上帝啊!当跑的路我跑过了,尽力了,我一生扎实的活过了。”之后,他便停止了地上的劳苦。 是否有人还记得他的一些话,他讨论过幸福,他说,倘若欧洲人的幸福对非洲人的苦难无丝毫帮助,那幸福必然是有缺陷的。

史怀哲虽已辞世四十多年,但他仍是全球志愿者们最尊敬、最仰慕的人之一。史怀哲为人谦和,很少诉说自己的事迹与成就。但他以实际行动所选择的人生道路不断鼓舞和感动着许许多多后来的志愿者去追随他四海一家的博爱情怀。国际上现在还有许多人在宣扬和发展史怀哲的博爱精神,其中较有名的是国际艾伯特·史怀哲组织(International Albert Schweitzer Association)及国际艾伯特·史怀哲基金会(International Albert Schweitzer Foundation);前者着重于发扬史怀哲的精神,后者着重于继续他在非洲的医疗援助工作。

史怀哲的著作不仅多元且具有专业性,共计有『尤金.孟许』(1898)、『康德的宗教哲学』(1899)、『根据十九世纪科学研究和历史记载对最后晚餐问题的考证』(1901)、『耶稣的救世与受难的秘密--耶稣生平的素描』(1901)、『巴赫论』(1905法文版;1908德文版)、『耶稣生平研究史』(1906)、『德法两国管风琴的制造与演奏风琴的技巧』(1906)、『原始森林的边缘』(1921)、『文明的哲学:文化的没落与再建&文化与伦理』(1923)、『使徒圣保罗的神秘』(1930)、『我的生活和思想』(1931)、『非洲杂记』(1938)、『培利干的生活与感想』(19

51)等。

阿尔贝特·史怀哲,于1875生于阿尔萨斯(当时隶属德国)。青年时代多才多艺,不仅是一位神学和哲学双料博士,而且还是一位享有盛名的管风琴演奏家和巴赫音乐的研究家。1905年,已经30岁的史怀哲突然决定放弃所有的地位,将奔赴非洲丛林去当一名乡村医生。为达到这一目的,他转而习医,38岁时学成,这一年(1913年),他以医学博士的身份携新婚的妻子海伦娜去了法国殖民地赤道非洲的伦巴兰(今加蓬共和国境内),创办了一所丛林诊所,并在蛮荒丛林中行医达五十余年。一九五四年获颁诺贝尔和平奖,但他将奖金用来建麻风村。九十岁时逝世于非洲。被人称“非洲之父”。

在非洲恶劣的条件下,写下了大量有关文化和伦理学和著作,创立了“敬畏生命伦理学”。这种伦理学后来被誉为“标志西方道德进步的一个里程碑”。

史怀哲言论

“我的生命对我来说充满了意义,我身旁的这些生命一定也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如果我要别人尊重我的生命,那幺我也必须尊重其它的生命。道德观在西方世界一直就仅限于人与人之间,这是非常狭隘的。我们应该要有无界限的道德观,包括对动物也一样。”

“除非你能够拥抱并接纳所有的生物,而不只是将爱心局限于人类而已,不然你不算真正拥有怜悯之心。”

“除非人类能够将爱心延伸到所有的生物上,否则人类将永远无法找到和平” “倘若欧洲人的幸福对非洲人的苦难无丝毫帮助,那幸福必然是有缺陷的”

阿尔贝特·史怀哲 1875.1.14—1965.9.4

人物介绍

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神学家、医生以及伟大的人道主义者史怀哲,在两次世界大战的硝烟中深切思考人类的命运,提出了「敬畏生命的伦理学」的命题。那时的欧洲,处于两种思想的征战之中:一种是反对古典欧洲文化的尼采的思想,尼采认为真正的文化伦理只能是对生活的自豪和勇敢的肯定,「超人」不受「奴隶道德」的约束,「超人」信奉「强力意志」的「主人道德」,此思想的变种有马克思主义、列宁││斯大林主义、毛泽东主义和法西斯主义、军国主义、极端民族主义等;而另一种是从基督教││东正教传统中诞生的托尔斯泰的思想,托尔斯泰认为爱比暴力更有力量,质朴的虔诚和人道主义的原则才是改变世界的动力,人应当以弱者的姿态过一种有道德感的生活,托尔斯泰主义深刻地启发了甘地、马丁.路德.金以及曼德拉。史怀哲选择了托尔斯泰的道路,为了响应尼采对欧洲传统的挑战,他致力于发现提出一种深刻而广博的伦理文化,这就是「敬畏生命的伦理学」。

史怀哲接受上帝的呼招,去非洲为苦难的黑人进行医疗工作,他认为自己的道路不是深入「黑暗的心脏」,而是一段实践上帝之爱的天堂之旅。史怀哲指出:「有思想的人体验到必须像敬畏自己的生命意志一样敬畏所有的生命意志。他在自己的生命中体验到其它生命。对他来说,善是保持生命,使可发展的生命实现其最高的价值。恶则是毁灭生命、伤害生命、压制生命的发展。这是必然的、普遍的、绝对的伦理原理。」史怀哲是这一原理的发现者和实践者,他与特蕾莎修女一样是二十世纪的人类历史上两个活生生的圣徒。在我看来,史怀哲所倡导的「敬畏生命的伦理学」正是解决中国症状的「对症良药」││无论是国学、祭孔、拜黄帝陵的闹剧,还是官方在社科院创建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绝望的挣扎」,都无法让中国起死回生。

今天我们缺少的不是金钱、资源、技术和思想,而是爱,正像史怀哲所指出的那样:「人必须要做的敬畏生命本身就包括所有这些能想象的德行:爱、奉献、同情、同乐和共同追求。」深陷在恶性循环的、「GDP优先」的经济发展观之中的中国,最缺乏的是敬畏我们的生命本身。对于一名官员来说,关心能源问题除了可以获得巨额利益(「红顶商人」形象已无法遏制)之外,能源还是实现该地区GDP高速增长的先决条件。一个地方官员不会一般因为几起矿难而被免职(除非该矿难的后果极其严重),相反他会因为该地区GDP增长不足而失去在官场升迁的机会。于是,煤矿这种「黑色的金子」便成为无形杀手,吞噬了无数劳动者的生命。没有人为这些死难者举行盛大的葬礼,他们的死亡正如他们的生命一样卑微。

今天的中国是尼采的中国,是「狼图腾」的中国;而不是托尔斯泰的中国和史怀哲的中国。为了扭转这样的局面,我们必须像史怀哲所说的那样,「变成另外一种人」,以另一种伦理观念来组建我们的社会,以另一种伦理观念来处理我们与其它同类、其它生物和自然界的关系││「由于敬畏生命的伦理学,我们与宇宙建立了一种精神关系。我们由此而体验到的内心生活,给予我们创造一种精神的、伦理的、文化的意志和能力,这种文化将使我们以一种比过去更高的方式生存和活动于世。由于敬畏生命的伦理学,我们成了另一种人。」

评价

无论如何,许多人毕竟有一颗毁坏不了的善良的心,否则他们就从来不会认识到史怀哲质朴的伟大。

——爱因斯坦《质朴的伟大》

史怀哲

非洲圣人”艾伯特·史怀哲 (Albert Schweitzer) 是二十世纪人道精神划时代伟人、一位著名学者以及人道主义者。无庸置疑,这位具备哲学、医学、神学、音乐四种不同领域的才华,且于一九五三年十月三十一日获诺贝尔和平奖的史怀哲,是了不起的通才、卓越成就的世纪伟人。虽然他身上聚集多样的天份,然而,他一生的成就还是来源于信仰的动力与博大的爱心。

史怀哲于1875年1月14日诞生于德国肯萨斯伯格(Kaysersberg),在他六个月大时随父母去根斯巴哈(Gunsbach)居住,他的父亲路易斯(Louis)在当地一个教堂担任了五十年的牧师工作。史怀哲从小就是一个富有爱心的孩子,他小时候常为了根斯巴哈的一些小朋友们生活在非常穷困的环境中而感到同情与不安,因此从小就想要帮助受苦难的人。史怀哲觉得小时候能和不同环境的孩子们一起上学对他颇有助益,使他后来能不抱偏见地和各种不同的人交往及做朋友。史怀哲年幼时曾看过一个非洲人的人头雕像,这给他留下了长远的影响。他回忆说:"他脸上那忧伤而若有所思的神情,好像是在和我诉说黑暗大陆的悲痛。"

史怀哲聪明好学,年轻时就已在音乐、宗教与哲学方面展现出他出众的才华。他二十五岁就成为神学和哲学博士,随后在史卓斯堡(Strabourg)大学担任神学及哲学教授的职位,并发表了几本著作。他有关耶稣基督的历史著作和音乐家巴赫(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S.BACH(1685~1750),德国作曲家,“西方音乐之父”。又译巴哈)的传记影响比较大的。史怀哲也是一位非常优秀的风琴演奏家,尤其对巴赫的作品有独特的领会,在当时拥有许多乐迷。

史怀哲虽然自幼多才多艺且发展顺利,但他心中一直念念不忘从小向往的服务与帮助他人的志愿。二十九岁时,史怀哲读到了一篇有关非洲大陆极需医疗援助的文章,这促使他在次年做出了一个震惊他的父母和好友们的决定:放弃了他蒸蒸日上的学术地位和演奏生涯,重新进入医学院去学习。八年后,史怀哲终于完成了他的心愿,和他志同道合的伴侣海伦(Helene)远赴非洲的岚巴瑞(Lambarene),在原始森林边的奥顾(Ogooue)河畔建立了史怀哲医院,开始为非洲人民奉献他的爱心。 史怀哲从三十几岁去非洲,在接近蛮荒的贫穷落后地区为他素不相识、语言不通的非洲人民献上他所有的精力、智慧和爱心将近五十余年,直到他以九十岁的高龄在岚巴瑞逝世。在最初的三十多年中,他还经常奔波于欧洲各大城市,举办他拿手的风琴演奏会,不断为他的医院募集经费。史怀哲一生反对任何暴力与侵略,他极力倡导尊重生命的理念。史怀哲深信渴望生存、害怕毁灭和痛苦,是人类的一种本能,也是每一个生命体都具有的本能。作为一个有思想能力的人,我们应该尊重别人和别的生命,因为他们像我们自己一样,强烈地冀求着自由而快乐的生活。因此,无论是身体或心灵,任何对生命的破坏、干扰和毁灭都是坏的;而任何对生命的帮助、拯救及有益生命成长和发展的都是好的。在实践生活中,史怀哲认为每一个人在伤害到生命时,都必须自己判断这是否是基于生活的必须而不可避免的。他特别举了一个例子:一个农人可以为了生活在牧场上割一千棵草给他的牛吃,但在他回家的路上,他却不应不

小心踢倒一棵路旁的小花。史怀哲相信宇宙间所有的生命是结合在一起的,当我们致力于帮助别的生命时,我们有限的生命可体验与宇宙间无数的生命合而为一。史怀哲一生发表了许多演说和文章,反对战争、破坏环境及发展核武器,而他最有力的演说是他用自己的生命身体力行的。

爱因斯坦说,像阿尔贝特·史怀哲这样理想地集善和对美的渴望于一身的人,我几乎还没有发现过。

1953年,他78岁,漫长岁月,爱心似海,世人为之动容。他从收音机里听到了自己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消息。这位慈祥博爱的长者在奥斯陆(Oslo)接受了诺贝尔和平奖,这个奖代表多年来全世界对他的尊敬和推崇。他毫无保留,把全部奖金连带演讲、演奏所得,全都用来增盖兰恩巴涅的麻风病院。

1965年,他90岁,这位20世纪人类良知的代表,和平之子,他说:“上帝啊!当跑的路我跑过了,尽力了,我一生扎实的活过了。”之后,他便停止了地上的劳苦。 是否有人还记得他的一些话,他讨论过幸福,他说,倘若欧洲人的幸福对非洲人的苦难无丝毫帮助,那幸福必然是有缺陷的。

史怀哲虽已辞世四十多年,但他仍是全球志愿者们最尊敬、最仰慕的人之一。史怀哲为人谦和,很少诉说自己的事迹与成就。但他以实际行动所选择的人生道路不断鼓舞和感动着许许多多后来的志愿者去追随他四海一家的博爱情怀。国际上现在还有许多人在宣扬和发展史怀哲的博爱精神,其中较有名的是国际艾伯特·史怀哲组织(International Albert Schweitzer Association)及国际艾伯特·史怀哲基金会(International Albert Schweitzer Foundation);前者着重于发扬史怀哲的精神,后者着重于继续他在非洲的医疗援助工作。

史怀哲的著作不仅多元且具有专业性,共计有『尤金.孟许』(1898)、『康德的宗教哲学』(1899)、『根据十九世纪科学研究和历史记载对最后晚餐问题的考证』(1901)、『耶稣的救世与受难的秘密--耶稣生平的素描』(1901)、『巴赫论』(1905法文版;1908德文版)、『耶稣生平研究史』(1906)、『德法两国管风琴的制造与演奏风琴的技巧』(1906)、『原始森林的边缘』(1921)、『文明的哲学:文化的没落与再建&文化与伦理』(1923)、『使徒圣保罗的神秘』(1930)、『我的生活和思想』(1931)、『非洲杂记』(1938)、『培利干的生活与感想』(19

51)等。

阿尔贝特·史怀哲,于1875生于阿尔萨斯(当时隶属德国)。青年时代多才多艺,不仅是一位神学和哲学双料博士,而且还是一位享有盛名的管风琴演奏家和巴赫音乐的研究家。1905年,已经30岁的史怀哲突然决定放弃所有的地位,将奔赴非洲丛林去当一名乡村医生。为达到这一目的,他转而习医,38岁时学成,这一年(1913年),他以医学博士的身份携新婚的妻子海伦娜去了法国殖民地赤道非洲的伦巴兰(今加蓬共和国境内),创办了一所丛林诊所,并在蛮荒丛林中行医达五十余年。一九五四年获颁诺贝尔和平奖,但他将奖金用来建麻风村。九十岁时逝世于非洲。被人称“非洲之父”。

在非洲恶劣的条件下,写下了大量有关文化和伦理学和著作,创立了“敬畏生命伦理学”。这种伦理学后来被誉为“标志西方道德进步的一个里程碑”。

史怀哲言论

“我的生命对我来说充满了意义,我身旁的这些生命一定也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如果我要别人尊重我的生命,那幺我也必须尊重其它的生命。道德观在西方世界一直就仅限于人与人之间,这是非常狭隘的。我们应该要有无界限的道德观,包括对动物也一样。”

“除非你能够拥抱并接纳所有的生物,而不只是将爱心局限于人类而已,不然你不算真正拥有怜悯之心。”

“除非人类能够将爱心延伸到所有的生物上,否则人类将永远无法找到和平” “倘若欧洲人的幸福对非洲人的苦难无丝毫帮助,那幸福必然是有缺陷的”


相关内容

  • 阿尔山:从边陲小镇到国际旅游名城
  • 宽阔平坦的大道通向远方. 边陲小镇20年蜕变成国际旅游名城. 国际国内旅游航线的开通,打开了阿尔山对外开放的空中门户.武立平 摄 棚户区原貌. 快乐游人在阿尔山. 奋进中的阿尔山市医院. 武立平 摄 治理之后的阿尔缮河. 未治理的阿尔缮河. 棚改搬迁房. 6月10日,是让阿尔山人难忘的日子.20年前 ...

  • 阿尔卑斯山脉旅游发展探析
  • 南京农业大学课程考核情况表 2009 -2010 学年第 2 学期 学 院: 人文院 课程名称: 环球旅游资源欣赏 学分: 2 学号姓名: 1118130 曾婷 考核方式: 课程论文 考核内容: 阿尔卑斯山脉旅游发展探析 评分标准: 教师签名: 时间: 阿尔卑斯山脉旅游发展探析 农学81班 1118 ...

  • 10一人有限公司如何才能免除法律责任
  • (2014)沪一中民四(商) 终字第988号 --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2014-8-18) (2014)沪一中民四(商) 终字第988号 上诉人(原审原告)安徽华特科技有限公司,住所地*****. 法定代表人**,总经理. 委托代理人**,江苏其久律师事务所律师. 被上诉人(原审被告)邓先胜,* ...

  • 阿尔托设计风格分析
  • 阿尔托设计风格分析 内容摘要:阿尔托是芬兰现代主义建筑师,也是现代建筑史上举足轻重的重要大师,他在现代主义建筑的基础上,探索了建筑的人情化,为世界建筑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通过对阿尔托创作的三个阶段的阶段特征以及形成原因.转变原因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来分析阿尔托的设计风格. 关键词:阿尔托人情化自然 ...

  • 我一生都在等你
  • 1 阿尔塔莫诺娃只考了一次,就很轻松地考上了音乐专科学校.基列耶夫和她一起参加了考试,但是没有考上,他作曲得了三分,只差一分而没有被录取.基列耶夫的乐感非常好,难以弥补的是他弹错了五个音符.当时,阿尔塔莫诺娃很想走到他跟前,对他说:你是所有人当中最有才华的.但她有些不好意思:他也许会把同情当作怜悯, ...

  • 歌剧电影[茶花女](意大利作曲家:威尔弟) - 专辑:经典老电影
  • 简介: [歌剧电影[茶花女](意大利作曲家:威尔弟)] 剧情梗概: 巴黎上流社会名妓薇奥莱塔为青年阿尔弗莱德真挚的爱情所感动,和他一起来到巴黎郊外开始了新的生活.阿尔弗莱德的父亲乔治出面干涉,为了阿尔弗莱德的家庭和前途.薇奥莱塔决定牺牲自己的爱情,她强忍悲痛,离开阿尔弗莱德重返风月场.不明真相的阿尔 ...

  • 阿尔萨斯之泪
  • 阿尔萨斯的酿酒历史 阿尔萨斯的酿酒历史始自罗马凯撒大帝入侵高卢之时.公元2世纪,伴随着莱茵河上的葡萄酒贸易火热进入了一个小繁荣阶段.到13世纪后步入了黄金时期.和法国其他产区不同,阿尔萨斯的葡萄酒不以产地命名,而是以酿酒所用葡萄的名字命名.在酿造葡萄酒时,阿尔萨斯的酿酒师们较少使用橡木桶,所以这里的 ...

  • 坚持简单,打造爆款,阿尔迪超市打败沃尔玛的成功秘诀
  • 许多人都在超市看到过这样的情景,超市的工作人员把顾客推到门口的购物车,像一条长龙一样推到超市的入口. 有一回我就想,要是超市能让顾客自己把购物车放回原处,那肯定能省不少成本. 这个念头一闪而过,没有细想,直到最近看到德国著名的阿尔迪超市的案例,才发现原来他们已经这样做了. 阿尔迪超市怎么做的呢,很简 ...

  • 内蒙古阿尔山景点导游词一
  • 欢迎您,尊贵的客人! 欢迎您,远方的朋友! 欢迎您来到神奇美丽的阿尔山! 阿尔山全称"哈伦阿尔山",蒙古语意为"热的圣水".1996年国务院批准成立阿尔山市,隶属兴安盟,是内蒙古自治区第101个旗县市,面积7409平方公里,是大兴安岭上一座年轻的边境口岸旅游疗 ...

  • 阿尔山温泉浴疗.山林揽胜绿色之旅导游词
  • 各位尊敬的客人,大家好!大家一路辛苦了!我是阿尔山×××旅行社的导游×××,欢迎您来到神奇美丽的阿尔山亲身体验温泉浴疗.山林揽胜一系列绿色之旅的燃情魅力!阿尔山全称"哈伦·阿尔山",蒙古语意为"热的圣水".它位于祖国的北疆,是大兴安岭的一条支脉.1996年国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