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与早期教养

第9卷 第1期

1999年 第1期兵团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BINGTUAN EDUCATION INSTITUTE vol 9 No 1Mar 1999

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与早期教养

宋改敏 赵建斌

教育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才能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 要充分、有效地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 就必须掌握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并科学地实施关键期教育。

关键期即关键年龄, 最早是奥地利的劳伦兹(K Z Lorenz) 发现的。在动物早期发展过程中, 某一反应或某一组反应在某一特定时期或阶段中最易于获得, 最易于形成, 如果错过个时期或阶段, 就不容易再出现这样的 好时机 , 这个关键的时机即所谓的 关键期 。我国最早的教育专著 学记 在总结教育所以成功的理由时写道: 当其可之谓时。 意思是:正当人可以接受教育的时候就对其进行教育。这里的 可 就是指接受教育的适宜性, 可 这种基于特定身心成熟基础上的发展态势即教育的最佳时机, 实质即关键期。

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 在人的心理发展的不同时期, 在大脑发育、语言、感知觉、抽象思维、人格发展等方面都存在关键期, 本文拟就0 10岁儿童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及其教养进行探讨, 供年轻的父母和广大教育工作者借鉴。

一、大脑发育的关键期

人类的平均脑重是1350 1400克, 脑是优先发育的。新生儿脑重是390克, 第一年脑重的增加最快, 以每天1克的速度递增, 第一年末的发展达到出生后需要发展的50%。3岁时脑重发展到900 1011克, 6岁时已达到1280克, 约占成人脑重的9/10, 可以说6岁时大脑已基本发育成熟, 但科学研究证明, 大脑发育的关键期是出生第5个月到第10个月, 然而在具体的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忽视对5 10个月儿童的养育。

首先, 对5 10个月的乳儿, 母亲应通过全面、营养的膳食给孩子提供质量较高的母乳, 母亲的乳汁和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提供细胞的化学成分, 从而保证儿童脑细胞的机能活动, 这将直接影响儿童的智力。

其次, 此年龄段的儿童, 可以说生理发育是主要任务, 因而许多父母认为给婴儿吃饱喝足和保证充足的睡眠就够了, 事实上, 仅此是不够的, 环境刺激的丰富与贫乏跟儿童脑生理发育也有密切关系, 并且直接对智力产生影响。有人研究了家庭中环境刺激的质与量对儿童智力发展的影响, 发现六个月婴儿的智力水平和母亲交往所花的时间有很大的关系, 生动的或社会性的刺激比不生动或玩具类的刺激对婴儿心理发展更为有益。这种情况在白鼠的对比实验中已得到证实, 即解剖在刺激丰富的环境中生活的白鼠和在贫乏的环境中生活的白鼠, 发现前组白鼠脑细胞的轴突和树突均比后组的要粗、多。因此, 对乳儿的养育除了供给生长发育所需的物质养料, 还要提供心理发展的精神养料, 即丰富的外界环境刺激, 如:适宜的声、光刺激和各种社会性刺激, 具体包括:音乐、成人的交谈声、合适的阳光及成人对乳儿的爱抚等。

二、学习口头语言的关键期

儿童在第一年末, 就有可能理解并说出很少的词。在教育的影响下, 言语逐步发展起

来。1岁半以前, 儿童处于理解言语阶段, 到3岁, 随着儿童理解言语能力的发展, 言语表达能力也很快发展起来, 这正是学习口头语言的最佳时期。伴随着词汇的日渐积累和经验的增长, 儿童要表达自己的思想, 就涉及到词、词组和句子的组织问题, 如: 盖被子 还是 被子盖 , 水洒了 还是 水掉了 等。此时也是开始掌握语法结构的关键年龄。

学前儿童, 特别是3-5岁的儿童, 可看到一种自造新词的现象, 称为 造句 现象, 如: 一双裤子 、 冰结了 等, 这些新词句是本民族语言中从来没有过的, 是儿童在已掌握的词的基础上加以改组而成的。有些心理学家认为, 造句现象是儿童早期创造才能的表现; 有些认为这主要是儿童词汇贫乏和对词汇的掌握不足所至。不论何种原因, 为发展儿童的语言能力, 在儿童早期语言教养中都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 丰富儿童生活, 多给儿童以言语交际的机会。可通过各种活动、谈话、讲故事、唱歌谣来增加儿童和成人或小朋友的交往。

(二) 不断扩大和丰富儿童的言语。通过组词、造句、看图说话、幼儿教学游戏等来扩大和丰富儿童的词汇。

(三) 培养儿童正确的发音。对孩子的发音错误、缺陷不要嘲笑、模仿而要通过正确的口型示范或发音训练来矫正。

(四) 鼓励儿童用词恰当、准确地说出完整的句子。对儿童错用的量词、形容词等要及时纠正, 如: 一匹马 而不是 一头马 , 动物肥 而不是 动物胖 等。同时, 还要求儿童说出完整的句子。双生子研究表明:一对经常不和他人来往的双生子, 他们之间常常是只说 半句话 , 就可以相互了解, 其结果却妨碍了口语的发展。这种现象在其它幼儿中也较普遍。

三、人格发展的关键期

人格心理学家艾里克森认为, 随着人机体和器官功能的成熟, 以及人与社会环境变化的相互影响, 人的心理就得到发展, 即人的自我就成长起来。人的自我成长中要解决一系列的矛盾或危机, 才能达到成熟。他依据这些矛盾和危机的发展而把人一生人格的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如果儿童解决好了冲突, 完成了每个阶段上的发展任务, 就能发展起积极的个性品质, 否则, 就形成消极的个性品质。每个儿童完成任务的程度各不相同, 一般都介于两者之间, 上一阶段任务的完成有助于下个阶段任务的完成。与此同时, 艾里克森还较重视教育的作用, 提出了解决矛盾、完成任务的具体教育方法, 既强调了父母的作用, 也十分重视同伴、教师、社会的作用。以下着重介绍他对儿童(0-10岁) 人格发展阶段的划分及教养措施, 供年轻的父母及教育工作者借鉴。

(一) 基本信任感对基本不信任感。这个阶段从初生到十八个月, 是建立基本信任感和克服基本信任感缺乏的阶段。他认为, 健康人格的第一个构成成份称之为基本信任感, 这是一种对自己和对世界的态度, 它溯源于生命的第一年的经验。因此,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儿童的信任感。要形成婴儿基本的信任感, 不仅要重视育儿的技术, 更要重视育儿时亲子关系的性质, 其中母亲在这里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 婴儿对社会信任的最初表现是他吃奶时的愉快, 睡觉时的深沉和便秘后的放松。他要求在婴儿期最大限度地满足儿童的生理需要, 使他们建立对人和社会的基本信任感, 防止不信任感的产生。当然, 婴儿基本信任感的建立不是一次就可以完成的, 它在人生发展的其它阶段还会出现反复。然而, 婴儿时期获得的基本信任感是人生信任感发展的基础。

(二) 自主对羞怯和怀疑。十八个月到四岁的基本任务是发展自主性。在此之前, 儿童

的依赖性很强, 当他学会说话、走路, 能够比较独立地探索周围世界时, 让我来做 、 我自己来 就成了这一阶段的中心话题。儿童的这些想法和做法不仅扩展了儿童的认识范围, 培养了独立能力, 更重要的是感到了自己的力量, 感到自己有能力影响周围环境。

艾里克森认为这一时期的父母或者保姆、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儿童的自主性。例如:在适当和安全的范围内允许儿童去干力所能及的事, 自由地去发展自己的各种技能。反之, 溺爱孩子或包办代替就易产生依赖性; 对儿童行为限制过多, 惩罚、批评过多(如尿床或尿湿裤子等) , 易使儿童产生一种羞耻感, 一种自认为无能的怀疑感。

(三) 主动对内疚。四岁到五岁的发展任务有两个:一是发展良心, 二是获得性别角色。儿童经历了前两个发展阶段, 他们在各方面的活动能力进一步增强, 有能力把自己的活动扩展到家庭之外, 随之出现了好奇、求知、想象的萌芽, 当他们在不受父母控制的时候, 就需要通过内部良心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于是产生了主动性。因而儿童在从事游戏、智力活动和与同伴的竞争中, 如果能够得到父母、教师及他人的支持并取得成功, 儿童的主动性就得到加强; 否则, 如果父母等人表示冷漠、反对, 甚至认为儿童从事的活动是笨拙的、无意义的, 儿童就会感到失望、没信心, 特别是活动和竞争的失败, 会导致儿童的内疚和犹豫, 这种经验可能延续到青年或成年期, 使人表现出依赖、服从、被动和对什么事都不感兴趣。在这一阶段中, 游戏活动对培养儿童的主动性, 克服内疚感有重要作用。

在这个时期儿童还意识到性别差异, 并建立起适当的性别角色。儿童在与父母的奥狄帕斯式的情结冲突中, 认识到自己与父母中的同性者有相同的特性或机能, 正是利用这种方式儿童建立起自己适当的性别角色。奥狄帕斯情结冲突的结束有赖于信任感和自主性发展的程度, 否则, 如果坚持对父母的罗曼蒂克的情结, 就会产生过度的内疚。

(四) 勤奋感对自卑。六岁到十岁时儿童已进入学校, 第一次接受社会赋予并期望他完成的社会任务。他们发展着勤奋感也伴随着害怕失败的情绪。如果儿童在学习上和其它情绪活动中不断取得成就或受到教师、父母等人的赞扬与肯定时, 儿童就变得更加勤奋和更加具有活动的主动性; 反之, 便会自认为是命中注定的平庸人或官能不足者; 因此, 家长和教师必须关心儿童, 对儿童的学习和活动给以及时的帮助和指导, 特别是对智力发展较差的儿童, 更应多鼓励少批评。

早期教养是人生其它阶段的教育所无法替代的, 掌握儿童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并适时施教, 不仅能充分挖掘智力潜能, 而且对儿童个性品质的发展也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一作者:讲师 兵团教院/石大师院教育系)

第9卷 第1期

1999年 第1期兵团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BINGTUAN EDUCATION INSTITUTE vol 9 No 1Mar 1999

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与早期教养

宋改敏 赵建斌

教育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才能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 要充分、有效地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 就必须掌握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并科学地实施关键期教育。

关键期即关键年龄, 最早是奥地利的劳伦兹(K Z Lorenz) 发现的。在动物早期发展过程中, 某一反应或某一组反应在某一特定时期或阶段中最易于获得, 最易于形成, 如果错过个时期或阶段, 就不容易再出现这样的 好时机 , 这个关键的时机即所谓的 关键期 。我国最早的教育专著 学记 在总结教育所以成功的理由时写道: 当其可之谓时。 意思是:正当人可以接受教育的时候就对其进行教育。这里的 可 就是指接受教育的适宜性, 可 这种基于特定身心成熟基础上的发展态势即教育的最佳时机, 实质即关键期。

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 在人的心理发展的不同时期, 在大脑发育、语言、感知觉、抽象思维、人格发展等方面都存在关键期, 本文拟就0 10岁儿童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及其教养进行探讨, 供年轻的父母和广大教育工作者借鉴。

一、大脑发育的关键期

人类的平均脑重是1350 1400克, 脑是优先发育的。新生儿脑重是390克, 第一年脑重的增加最快, 以每天1克的速度递增, 第一年末的发展达到出生后需要发展的50%。3岁时脑重发展到900 1011克, 6岁时已达到1280克, 约占成人脑重的9/10, 可以说6岁时大脑已基本发育成熟, 但科学研究证明, 大脑发育的关键期是出生第5个月到第10个月, 然而在具体的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忽视对5 10个月儿童的养育。

首先, 对5 10个月的乳儿, 母亲应通过全面、营养的膳食给孩子提供质量较高的母乳, 母亲的乳汁和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提供细胞的化学成分, 从而保证儿童脑细胞的机能活动, 这将直接影响儿童的智力。

其次, 此年龄段的儿童, 可以说生理发育是主要任务, 因而许多父母认为给婴儿吃饱喝足和保证充足的睡眠就够了, 事实上, 仅此是不够的, 环境刺激的丰富与贫乏跟儿童脑生理发育也有密切关系, 并且直接对智力产生影响。有人研究了家庭中环境刺激的质与量对儿童智力发展的影响, 发现六个月婴儿的智力水平和母亲交往所花的时间有很大的关系, 生动的或社会性的刺激比不生动或玩具类的刺激对婴儿心理发展更为有益。这种情况在白鼠的对比实验中已得到证实, 即解剖在刺激丰富的环境中生活的白鼠和在贫乏的环境中生活的白鼠, 发现前组白鼠脑细胞的轴突和树突均比后组的要粗、多。因此, 对乳儿的养育除了供给生长发育所需的物质养料, 还要提供心理发展的精神养料, 即丰富的外界环境刺激, 如:适宜的声、光刺激和各种社会性刺激, 具体包括:音乐、成人的交谈声、合适的阳光及成人对乳儿的爱抚等。

二、学习口头语言的关键期

儿童在第一年末, 就有可能理解并说出很少的词。在教育的影响下, 言语逐步发展起

来。1岁半以前, 儿童处于理解言语阶段, 到3岁, 随着儿童理解言语能力的发展, 言语表达能力也很快发展起来, 这正是学习口头语言的最佳时期。伴随着词汇的日渐积累和经验的增长, 儿童要表达自己的思想, 就涉及到词、词组和句子的组织问题, 如: 盖被子 还是 被子盖 , 水洒了 还是 水掉了 等。此时也是开始掌握语法结构的关键年龄。

学前儿童, 特别是3-5岁的儿童, 可看到一种自造新词的现象, 称为 造句 现象, 如: 一双裤子 、 冰结了 等, 这些新词句是本民族语言中从来没有过的, 是儿童在已掌握的词的基础上加以改组而成的。有些心理学家认为, 造句现象是儿童早期创造才能的表现; 有些认为这主要是儿童词汇贫乏和对词汇的掌握不足所至。不论何种原因, 为发展儿童的语言能力, 在儿童早期语言教养中都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 丰富儿童生活, 多给儿童以言语交际的机会。可通过各种活动、谈话、讲故事、唱歌谣来增加儿童和成人或小朋友的交往。

(二) 不断扩大和丰富儿童的言语。通过组词、造句、看图说话、幼儿教学游戏等来扩大和丰富儿童的词汇。

(三) 培养儿童正确的发音。对孩子的发音错误、缺陷不要嘲笑、模仿而要通过正确的口型示范或发音训练来矫正。

(四) 鼓励儿童用词恰当、准确地说出完整的句子。对儿童错用的量词、形容词等要及时纠正, 如: 一匹马 而不是 一头马 , 动物肥 而不是 动物胖 等。同时, 还要求儿童说出完整的句子。双生子研究表明:一对经常不和他人来往的双生子, 他们之间常常是只说 半句话 , 就可以相互了解, 其结果却妨碍了口语的发展。这种现象在其它幼儿中也较普遍。

三、人格发展的关键期

人格心理学家艾里克森认为, 随着人机体和器官功能的成熟, 以及人与社会环境变化的相互影响, 人的心理就得到发展, 即人的自我就成长起来。人的自我成长中要解决一系列的矛盾或危机, 才能达到成熟。他依据这些矛盾和危机的发展而把人一生人格的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如果儿童解决好了冲突, 完成了每个阶段上的发展任务, 就能发展起积极的个性品质, 否则, 就形成消极的个性品质。每个儿童完成任务的程度各不相同, 一般都介于两者之间, 上一阶段任务的完成有助于下个阶段任务的完成。与此同时, 艾里克森还较重视教育的作用, 提出了解决矛盾、完成任务的具体教育方法, 既强调了父母的作用, 也十分重视同伴、教师、社会的作用。以下着重介绍他对儿童(0-10岁) 人格发展阶段的划分及教养措施, 供年轻的父母及教育工作者借鉴。

(一) 基本信任感对基本不信任感。这个阶段从初生到十八个月, 是建立基本信任感和克服基本信任感缺乏的阶段。他认为, 健康人格的第一个构成成份称之为基本信任感, 这是一种对自己和对世界的态度, 它溯源于生命的第一年的经验。因此,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儿童的信任感。要形成婴儿基本的信任感, 不仅要重视育儿的技术, 更要重视育儿时亲子关系的性质, 其中母亲在这里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 婴儿对社会信任的最初表现是他吃奶时的愉快, 睡觉时的深沉和便秘后的放松。他要求在婴儿期最大限度地满足儿童的生理需要, 使他们建立对人和社会的基本信任感, 防止不信任感的产生。当然, 婴儿基本信任感的建立不是一次就可以完成的, 它在人生发展的其它阶段还会出现反复。然而, 婴儿时期获得的基本信任感是人生信任感发展的基础。

(二) 自主对羞怯和怀疑。十八个月到四岁的基本任务是发展自主性。在此之前, 儿童

的依赖性很强, 当他学会说话、走路, 能够比较独立地探索周围世界时, 让我来做 、 我自己来 就成了这一阶段的中心话题。儿童的这些想法和做法不仅扩展了儿童的认识范围, 培养了独立能力, 更重要的是感到了自己的力量, 感到自己有能力影响周围环境。

艾里克森认为这一时期的父母或者保姆、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儿童的自主性。例如:在适当和安全的范围内允许儿童去干力所能及的事, 自由地去发展自己的各种技能。反之, 溺爱孩子或包办代替就易产生依赖性; 对儿童行为限制过多, 惩罚、批评过多(如尿床或尿湿裤子等) , 易使儿童产生一种羞耻感, 一种自认为无能的怀疑感。

(三) 主动对内疚。四岁到五岁的发展任务有两个:一是发展良心, 二是获得性别角色。儿童经历了前两个发展阶段, 他们在各方面的活动能力进一步增强, 有能力把自己的活动扩展到家庭之外, 随之出现了好奇、求知、想象的萌芽, 当他们在不受父母控制的时候, 就需要通过内部良心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于是产生了主动性。因而儿童在从事游戏、智力活动和与同伴的竞争中, 如果能够得到父母、教师及他人的支持并取得成功, 儿童的主动性就得到加强; 否则, 如果父母等人表示冷漠、反对, 甚至认为儿童从事的活动是笨拙的、无意义的, 儿童就会感到失望、没信心, 特别是活动和竞争的失败, 会导致儿童的内疚和犹豫, 这种经验可能延续到青年或成年期, 使人表现出依赖、服从、被动和对什么事都不感兴趣。在这一阶段中, 游戏活动对培养儿童的主动性, 克服内疚感有重要作用。

在这个时期儿童还意识到性别差异, 并建立起适当的性别角色。儿童在与父母的奥狄帕斯式的情结冲突中, 认识到自己与父母中的同性者有相同的特性或机能, 正是利用这种方式儿童建立起自己适当的性别角色。奥狄帕斯情结冲突的结束有赖于信任感和自主性发展的程度, 否则, 如果坚持对父母的罗曼蒂克的情结, 就会产生过度的内疚。

(四) 勤奋感对自卑。六岁到十岁时儿童已进入学校, 第一次接受社会赋予并期望他完成的社会任务。他们发展着勤奋感也伴随着害怕失败的情绪。如果儿童在学习上和其它情绪活动中不断取得成就或受到教师、父母等人的赞扬与肯定时, 儿童就变得更加勤奋和更加具有活动的主动性; 反之, 便会自认为是命中注定的平庸人或官能不足者; 因此, 家长和教师必须关心儿童, 对儿童的学习和活动给以及时的帮助和指导, 特别是对智力发展较差的儿童, 更应多鼓励少批评。

早期教养是人生其它阶段的教育所无法替代的, 掌握儿童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并适时施教, 不仅能充分挖掘智力潜能, 而且对儿童个性品质的发展也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一作者:讲师 兵团教院/石大师院教育系)


相关内容

  • 儿童心理学电大学前教育本科专业
  • 电大<儿童心理学>平时作业一及参考答案 一.概念题(每题4分,共40分) 1.学前儿童心理学:以学前儿童为研究对象,研究从受精卵形成到入学前这一成长过程中,儿童生理.心理和行为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和发展规律. 2.婴儿传记:观察并记录自己子女的发展,并以传记的形式出 ...

  • 浅析幼儿性格发展的影响因素
  •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1幼儿性格发展的研究 ...

  • 浅谈学前儿童入园依恋
  • 浅谈学前儿童入园依恋 徐杰 (重庆师范大学,重庆市大学城,401331) 摘要:幼儿依恋是学前教育发展的一大难题,给学前教育的老师带来很多教学上的麻烦,同时也让许多家长烦心.该论文将对幼儿入园依恋的成因.表现进行解说,分析幼儿依恋对幼儿的成长影响,和家长教养避免幼儿依恋,老师如何处理幼儿依恋. 关键 ...

  •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2013
  •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2013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以学前的儿童为研究对象,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形成到入学前这一成长过程中生理.心理和行为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发生.发展规律.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1.遗传与环境2.发展的主动性与被动性问题3.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 ...

  • 早教中心年终总结
  • 早教中心年终总结暖暖的阳光下,手中的暖茶冒出阵阵热气,在阳光的照射下折射出五彩的绚影,思绪一下子被记忆牵引到了去年的冬天.回首这走来的一年,似乎去年的圣诞歌还在耳边萦绕,实是感叹时间的飞逝啊,让自己的脚步显得如此匆忙.回顾这一年自己的工作,真是有喜又忧,但我以"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为了孩子 ...

  • 自我意识及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退缩行为的关系
  • ・・292ChineseJournalofClinicalPsychologyVol.16No.32008 自我意识及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退缩行为的关系 胡宓,蔡太生*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心理中心,湖南长沙410011) [摘要]目的:探讨儿童社会退缩行为的形成与儿童自我意识及父母养育方式之间的 ...

  • 帮父母读懂幼儿心:儿童心理解读与教养行为引导(0-3岁)
  • 版权说明:经出版方同意授权连载,不得转载! 怎么才能让孩子听话?孩子敏感胆怯爱哭怎么办?孩子特别争强好胜.爱发脾气.任性又是怎么回事?父母真的懂得这些行为背后的幼儿心吗?成功教养的第一步究竟是什么? <帮父母读懂幼儿心>这套书集结了0-6岁幼儿的各种行为和心理表现,以朴素的语言对儿童心里 ...

  • 父母教养方式研究概述
  • 2008年2月第21卷 第1期 阴山学刊 Feb. 2008父母教养方式研究概述 彭文涛 (包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内蒙古包头014030) Ξ 摘 要:父母教养方式是发展心理学家研究儿童心理发展问题时关注的重要课题.父母通过教养孩子的活动, 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上世纪40年代迄今, 国内外心理 ...

  • 如何培养幼儿心理健康(论文)
  • 如何培养幼儿心理健康(论文).txt爱情是艺术,结婚是技术,离婚是算术.这年头女孩们都在争做小"腰"精,谁还稀罕小"腹"婆呀?高职不如高薪,高薪不如高寿,高寿不如高兴. 本文由阿の衡贡献 pdf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