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我市就业状况的分析

对当前我市就业状况的分析

“就业是民生之本、民富之源、民心之盼”。全面了解当前的就业形

势,妥善解决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中的问题,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业问题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经济社会现象,对就业现状做出客观真实的分析和判断,是政府对就业实施宏观调控,解决扩大就业途径和措施的基本前提。 一、我市就业现状

扩大就业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时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长春市委、市政府对此高度重视,采取积极措施,扩大就业,已取得明显成效。但我市就业压力还很大,就业问题仍然是困扰我们的一个重大问题。为此,我们利用手中的数据资料,对我市的就业情况进行深入的分析。 (一)我市城镇劳动力抽样调查情况:城镇劳动力抽样调查,是一项反映城镇劳动力就业与失业状况的住户调查。

根据我市城镇劳动力抽样调查结果推算,目前,我市城镇就业人员为197万人(城镇劳动力调查的就业人员指城镇16岁及以上、具有劳动能力并在调查周内为取得报酬或经营利润,从事1小时及以上劳动的人员) ,其中男性为111.7万人,占总人数的56.7%,女性为85.3万人,占总人

数的43.3%,男女性别比为1.3:1(设女性人数为1,以下同);16岁以上人口劳动参与率为64.4%,其中男性为72.65%,女性为56.83%,男性劳动力参与率比女性高16个百分点,表明男性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参与程度高于女性。城镇调查失业人员约为14.55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明显高于城镇登记失业率。

1.我市城镇就业人员的产业分布: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为6.6%,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为28.8%,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为64.6%。如图所示:

2.我市城镇就业人员的年龄结构:按年龄分组,在我市城镇就业人员中比重最高的是30-39岁这一年龄组,占总人数的36.8%,其次是40-49岁年龄组和20-29岁年龄组,比重分别为30.4%和20.9%。年龄在50岁以上的城镇就业人员为19.7万人,占全部人数的10%。详情见下表:

长春市城镇就业人员按年龄分组情况

3.我市城镇就业人员的受教育程度:我市城镇就业人员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30.3%,其中,高达98.4%的比例都是城镇单位就业人员;高中文化的占35%;初中文化的占28.9%。很显然,我市城镇就业人员中还有三分之一强的人是初中文化和初中文化以下的,其中,占79.1%的比例都是从事乡村及个体、私营就业人员。按就业身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42.3%,乡镇企业就业人员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8.2%,乡村及私营、个体就业人员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的仅占5.8%。详情见下表:

长春市城镇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情况

长春市城镇就业人员按就业身份受教育程度情况

单位:万人

4.我市城镇就业人员行业分布情况(略)。

5.我市城镇就业人员的职业情况:我市城镇就业人员中职业是单位负责人的有8.8万人,占总人数的4.49%,男女性别比为3.6:1(设女性为1);专业技术人员34万人,占总人数的17.25%,男女性别比为1.3:1。在所调查的职业当中,女性仅在商业服务这一职业中人数高于男性,为28.8万人,占女性就业人员总数的33.8%。详情见下表:

长春市城镇就业人员职业情况

6.我市城镇就业人员平均工作时间:我市城镇就业人员在调查周内正在工作人员平均每周的工作时间为43.95小时。按就业身份,私营、个体和自营就业人员的平均工作时间最长,其中自营劳动者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为58.58小时;按受教育程度,大专以上的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为40

小时,平均工作时间最长的是具有初中文化的就业人员,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为48小时;按行业,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和居民服务业的平均工作时间超过50个小时,其他各行业的每周平均工作时间也都在40个小时以上。详情见下表:

按就业身份正在工作人员平均工作时间

单位:小时/周

按行业正在工作人员平均工作时间

单位:小时/周

(二)我市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进展情况 1.下岗和失业人员并轨工作稳步推进

离岗职工规模不断缩小,主要原因一是由于城镇单位新增减员与失业并轨,直接解除劳动关系;二是原有不在岗职工或是到期解除了劳动关系,或是到年龄办理了退休手续。截止到2003年9月,我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已为33827名符合条件的下岗失业人员发放了《再就业优惠证》,3335人享受了减免管理类、登记类和证照类收费,减免金额50万元,

为1051人提供了社保补贴85.7万元,为358人提供岗位补贴29.8万元,1210人享受了减免税政策,减免金额41.1万元。年底,已经有90名下岗失业人员获得了175万元自谋职业小额贷款。 2.就业岗位开发与安臵情况

根据目标责任制,2002年计划开发就业岗位6万人,安臵下岗失业人员4万人,当年10月末就已经分别完成了计划的92.06%和107.19%,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7%以内。2003年计划开发用工岗位6.5万个,比上年增长8.3%,安臵下岗失业人员4.5万人,增长12.5%,到2003年底,城镇已开发就业岗位9.17万个,已经超额完成计划,岗位利用率为78.2%。从1998年以来,我市已累计开发就业岗位40万个,安臵下岗失业人员31万人。详情见下表:

1998-2003年长春市就业岗位开发与安臵情况

注:此表中就业人数是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

3.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

为加速我市农业产业化进程,探索农业和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增加农民收入,积极应对入世对我市农业经济的冲击,全面深入贯彻落实“高效益、广就业、可持续”的指导方针,实现城乡劳动力的广泛就业,推进我市经济跨越式发展。市委、市政府确定实施以大力开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输出为重点的“发展农村劳务经济”的开放战略。2003年,我市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为86万人。

4.各项社会保险工作正在逐步实现规范运作

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市养老保险开始于1987年,到1993年参保职工为45.5万人,到2002年底已经达到67.2万人,去年征缴养老金16.75亿元,为23.7万退休人员发放养老金19.52亿元。

我市的失业保险从1987年开始,到2002年底参保人数75.2万人,十几年来,我市通过失业保险共救济失业人员4.5万人。

我市的医辽保险制度于2001年10月开始启动,全市应参保人数为124万人,到2002年实际参保47.1万人,占应参保人数的38%。 (三)我市就业与再就业工作的重要举措

长春市委、市政府采取积极措施,扩大就业,已取得明显成效。各项再就业扶持政策效应的进一步释放,是对再就业工作的有利推动。 1.市委、市政府把就业与再就业作为民心工程、凝聚工程和稳定工程,列为为市民每年办的“十二件实事”的首要位臵。

2.长春市把2003年定为“政策落实年”。成立了全市落实再就业政策办公室。从2002年11月开始,组织人员根据国家和省里的有关政策,着手研究制定符合长春市实际的再就业有关政策和具体规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若干规定》、《长春市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资金审批拨付暂行办法》等10余个配套文件。为确保国家和省里有关优惠政策落实到位,成立了长春市自谋职业小额贷款担保办公室和小额贷款评审委员会,负责对符合政策的企业和下岗失业人员提供资质审查、证照核发、政策咨询、税费减免等服务。 3.开辟再就业绿色通道。长春市现有“4050”下岗失业人员1.9万人,这部分人由于年龄偏大、技术单一、文化水平较低,再就业十分困难,已经成为劳动力市场的特殊群体。为帮助这部分人重新就业,长春市特事特办、开展了“4050”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援助行动,为4050再就业困难弱势群体提供优扶政策。到2003年底,我市已经安臵13335名“4050”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

4.全面推进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和持证上岗工作。为满足经济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长春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以提高劳动者的技术技能为目标,编织了以企业、行业主管部门和县区劳动保障部门、市劳动保障部门为依托的三级培训网络。通过举办全市范围内的以岗位练兵带动学习技术的职业技能竞赛,为企业技术工人营造了一个学习职业技能的良好环境和社会氛围。目前,我市已把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建设纳入了全市人才队伍开发建设的规划之中。2002年10月,我市被国家劳动和

社会保障部确定为全国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的试点城市,一个满足企业技术工人终身学习需要的职业培训体系正在积极构建。建立了以大专院校、技工学校、职业学校、各级劳动就业训练中心为主体的77个培训基地,到目前为止,培训各类在职人员69131人;免费培训下岗失业人员121041人,其中约60%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

5.开展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技能培训,让农村劳动力掌握了一技之能。2003年,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开展了千人培训工程,即每个乡镇(全市共有129个乡镇)培训1000人,选择了汽车维修、美容美发、保安、建筑、计算机、塑料编织、种植养殖等专业进行培训,使农村劳动力掌握了一技之能,截至11月末,共培训农村剩余劳动力13. 9万人,为我市农村劳务经济的发展,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有效转移,加快农村现代化步伐打下了良好基础。

6. 2003年底中国长春人力资源市场正式启动。人力资源市场将打破原劳动力市场只限于劳动力职业介绍的单一服务格局,将各类毕业,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和中、高级企业管理人员的职业介绍服务纳入就业服务范畴。

二、我市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经济的快速增长并没有导致就业最大化

就业弹性是用来衡量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效果,所谓就业弹性,就是GDP 增长1个百分点,带动就业增长的百分点。一般来说,实行不同的

经济发展战略,形成不同的经济增长模式,通常带来不同的就业结果。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较大,就业弹性平均值为0.34,但自90年代以来,呈波动变化,且逐步减小,平均值下降为0.18。2002年,我市的就业弹性仅为0.046。我市GDP 的增长已经连续十年保持两位数,近五年,一直保持在13%以上的增长速度,经济的快速增长并没有导致就业的最大化,这说明我市的就业并没有搭上经济这辆快车。

(二)劳动力供需缺口较大,就业形势相当严峻

当前,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下岗失业人员“三碰头”,劳动力供需缺口较大,就业矛盾十分尖锐,就业形势相当严峻 ,再就业工作任务依然紧迫。

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人口增长高峰期出生的人,在本世纪初都已经达到就业年龄,不断进入就业阶段。据推算,我市近期劳动力人口将在现在基础上净增8万人。从1999年起,由于高中和大学的招生规模大幅度增加,使我市的劳动力参与率下降2-3个百分点,两种趋势相抵后,我市的劳动力新增总量将会达到6-7万人。

按照经济学家的观点,一个农业人口占多数的发展中国家要实现自己的经济发展,必然会有一个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业部门转移的过程。这种二元结构特征在我国尤为突出。我国农民目前往往只需将全年1/3的时间用在农活上即可,这是一种巨大的劳动力资源浪费。从经济

发展的长期角度来看,农业只需吸纳现有劳动力的1/3甚至更少就可以。2002年,我市组织了全市1300户农村住户问卷抽样调查,有劳动能力、有需求愿望并积极寻找非农就业机会的农业劳动力为35万人,而且有不断增加的趋势。

综上所述,我市目前的劳动力供给在60万-70万之间。而我市的劳动力需求却严重不足,从就业弹性分析,如果以0.046来计算的话,就业需求只有2万人,另外,经过多方的努力,我市2003年就业岗位开发为

9.1万个,再考虑到隐性就业等因素,实际需求在30万-40万之间,那么我市的劳动力供需缺口在30万左右,就业压力很大,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三)劳动力市场供求不匹配,就业机会在无形中流失

今年三季度,劳动力市场求人倍率(用人需求与求职人数之比)为0.75,假若求职成功率为0.60,这意味着在当前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每100个劳动者中,有25个是因为用人需求不足而不能就业,另有15个是因为供求匹配上的原因不能就业,供求不匹配导致了劳动力市场上约20%的就业机会在无形中流失,使本来就比较有限的就业岗位不能得到充分的实现。

(四)民营经济的发展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民营经济的发展对促进就业非常重要,而我市民营经济的发展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党的十五大以来,我市民营经济发展迅速,据有

关资料显示,到2002年底,全市民营经济总户数达到24.8万家,从业人员88万人;实交税金20.2亿元,占全市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18.5%;完成增加值372亿元,占全市GDP 比重达到32.6%,年均增速30%(数据未经统计局评估)。看起来,我们的发展还是很快的,但这是由于起步晚、起点低造成的,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在发达地区大约平均每95人就有一人从事民营经济,而我市平均480人才有一人从事民营经济。在企业实力方面,许多地方都拥有一批固定资产和年销售额达几十亿、上百亿的大企业,而我市固定资产超过10亿元的民营企业也不过两三家。

(五)产业工人队伍的总体素质还不高 ,专业技术人员年龄偏大 2002年,我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对长春市的百户企业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市技术工人中,初级工占54.4%,中级工占31.6%,高级工占10.59%,技师只占2.58%。另据城镇劳动力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市城镇专业技术人员中,年龄在45岁以上的占21.6%,年龄在25岁以下的专业技术人员只占4.3%。这反映出了当前我市技能结构重心偏低,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技师、高级技师年龄偏高,存在着技术工人断层的问题,拓宽技能人才成长通道,尤为重要和迫切。

(六)我市就业中就业的性别歧视现象依然存在

根据我市城镇劳动力抽样调查结果推算,我市城镇就业人员中,男性占56.7%,女性占43.3%,在总量上,男性明显多于女性。16岁以上人口

劳动参与率为64.4%,其中男性为72.65%,女性为56.83%,男性劳动力参与率比女性高16个百分点,表明男性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参与程度比女性高。按行业分组,在20个国民经济行业门类中,女性仅在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居民服务业、卫生社会福利业等七个行业门类中略高于男性。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条件下我国就业的主要目标

据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研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条件下的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为:城乡就业比较充分,分配格局比较合理,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管理服务规范高效。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条件下,就业的主要特征是:市场就业机制比较健全,就业规模适度,失业率得到有效控制,就业结构优化,劳动者素质全面提高。

(一)市场就业机制比较健全,全面形成市场导向、城乡一体、公平竞争的就业机制。在劳动力市场中基本消除城乡、身份、性别等各种歧视行为,劳动者人人拥有根据自身能力和意愿选择就业的平等权利,可以在城乡、地区和各类单位间实现合理流动,就业场所有比较可靠的安全卫生保障,能够体面地工作。劳动者就业观念与市场就业要求更加适应,更加重视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生活质量提高,能够享有更多的闲暇时间和受教育机会,对失业的承受能力明显增强。就业形式灵活多样,非全日制就业、季节性就业和阶段性就业等就业形式得到广泛使用。

(二)就业规模适度,失业率得到有效控制。到2020年,我国人口总量15亿左右,15-59岁的就业适龄人口达到9.5亿左右。劳动力供给继续增加。同时,就业才的平均受教育时间逐步延长,初次就业的平均年龄逐步提高2-3岁,劳动力供给压力有所减缓。凭借经济拉动作用和促进就业的政策效应,平均每年可创造800万个左右的就业岗位,保持比较旺盛的劳动力需求。到2020年,在就业年龄推迟和人口老龄化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我国就业/人口比和劳动力参与率适当降低,就业/人口比控制在55%-56%之间,城乡就业人员总规模达到8.4亿左右。通过努力增加就业岗位,有效控制劳动力供给,城乡调查失业率控制在6%-7%,接近国际公认的充分就业状态下失业率4.5%-6%的标准。

2000-2020年全国劳动需求情况预测

(三)就业结构优化。我国就业结构随着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较大调整将变得更为合理。到2020年,我国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比例将调整到30%以下。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例达到50%左右,基本达到中等收入国家上个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在高速就业结构的同时,实现就业人员在产业间的大量转移,实现农村劳动力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每年转移600万以上,逐步提高第一产业的就业充分程度。

(四)劳动者素质全面提高。通过营造学习型社会,劳动者可以接受终身教育和培训,劳动者素质普遍得到提高,达到与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程度相适应的水平。到2020年,在职业教育培训方面,我国就业前培训、在职培训和再就业培训相结合的职业教育体系比较健全,大学、中学、职业教育学校和社会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比较完备,劳动者普遍享有接受职业教育培训的机会,职业资格证书在社会上等到普遍重视。在就业者的文化程度方面,就业者平均受教育时间延长,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就业者比例大幅提高,构成我国城乡劳动力资源主体。在就业者的职业技能和人员结构方面,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初步掌握现代农业技术,第

二、三产业劳动者普遍经过职业培训并有相应的职业技术资格,高级以上技术工人占城镇劳动人口的比例由目前的5%提高到20%左右,比例翻两翻。

四、今后我市就业与再就业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要与宏观经济政策协调进行

积极的就业政策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宏观经济政策是否与之紧密配合,一是要处理好积极的就业政策和经济增长的关系,通过各种措施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无疑是一种积极的政策,但是相对于保持一定经济增长速度的基础上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来说,后者比前者更为积极。经济学家早就通过实证研究表明,在3%以的GDP 增长基础上,GDP 增长速度每提高2个百分点,失业率便下降1个百分点,反之,GDP 每下降1个百分点,失业率便上升1个百分点。虽然近几年我市的就业弹性有所下降,但要缓解就业矛盾,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仍然是积极的和十分必要的。二是要处理好积极的就业政策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关系,在进行产业调整过程中,在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同时,要重视适用技术的采用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发展第三产业既有很大的空间,又能吸收更多的劳动力就业,同时要注意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二)建立健全就业岗位和失业统计指标体系,建立科学、真实的失业统计制度

失业率是就业形势的表征,根据失业率判断就业形势是否严峻,比估算劳动力供需状况更接近实际。解决就业矛盾之前,首先需要对这一矛盾的严重程度有一个科学、真实、客观的认识。当前我国对失业人口的统计实际上是“城镇登记失业人数”, “城镇登记失业率”按照有关方面估算,大约控制在3%~3.5%之间。而事实上,结构失业、隐性失

业和就业不充分,无论我们在统计时如何视而不见,它们都是真实存在的。如果我们忽视这些隐性失业和就业不充分的劳动力人群,必将对社会安定团结造成极大的压力。下岗职工能够在原单位重新上岗的人数少之又少,大部分都是永久性地离岗了,因此,应该将他们都算作失业人口,从根本上切断他们与原企业之间虚假的联系,将其纳入失业保障体系。从根本上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也可以使企业减员增效的改革措施取得应有的效果。企业应该是轻装上阵,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然后向国家交纳更多的税收和社会保险金,以这种方式再反馈给领取失业救济金的离岗职工。如果因为缺乏科学的失业定义,企业、职工、国家三者之间的关系没有理顺,三者利益都将受到损害:下岗职工每个月都有可能从厂里领不到下岗补贴,医疗费更是无法报销;企业虽然减了员,但却未必能增效,因为下岗职工的工资、医疗费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企业解决;而社会保障体系则由于覆盖面窄(基本上只覆盖了国有企业)而无法正常运作。因此,有必要对失业这一术语重新定义,将下岗职工等也包含进去,相应地在重新定义的基础上,社会保障体系也要将私营企业,三资企业纳入自己的覆盖范围,然后依法向其征收社会保障金。只有在科学的失业统计基础之上,我们才能理顺国家、企业、职工三者之间的关系,才有可能真正解决失业保障问题。

(三)积极培育非公有制企业,是吸呐劳动力、拓展就业的主渠道 我市中小企业的发展方兴未艾,中小企业具有市场适应能力强,投资少,见效快,技术要求不高,提供的服务和产品有着广泛的市场和需求,特

别是吸纳就业多的特点。根据我市第二次全国基本单位普查数据显示:我市中小企业(固定资产原值在50万元以下)的户数为13368个,占全部企业法人单位数的72.4%,营业收入在100万元以下的企业13535个,占全部企业法人单位数的73.3%,与发达城市相比,我市中小企业的发展数量偏小,面临着潜在的发展机遇,仍有相当大的容量空间,还能开发出更多的就业机会。一方面要激励下岗失业人员和大学毕业生大胆创办小企业,开辟新的就业岗位。鼓励支持一切有条件的人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充分发挥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在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要提倡外商资本、民间资本、个人资本投资于中小企业,发展农业、加工业、服务业等一、二、三产业等多产业、多行业、多所有制的中小企业,扩大中小企业对下岗再就业的吸收能力。同时,可以组建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机构,对高科技型的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担保,利用同时为多个中小企业的不同项目担保的方式来分散风险;当中小企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且表现出良好的经营业绩时,如连续三年盈利100万元以上,可以通过在股市创建第二级(创业级)市场,允许其上二级市场的方式支持其发展,事实上,香港等地都已有了二级市场,且都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必需的资金支持。

目前,经济准入已经打破所有制限制,民营经济已开始在不少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盘活民间资金,壮大民营经济,既可以形成更大规模的各类经济实体,又可以不断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吸纳更多的社会劳动力就业。

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发挥乡镇企业对就业的重要作用,为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发展具有比较优势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乡镇企业就其转移农村劳动力的功能来说,是把农民对富余人口不生产的消费,变为能生产的消费,因之增加了经济余量,继而推动农村经济增长与就业结构变化。要鼓励乡镇企业进入国有企业退出的领域。尤其是对发展就业型的乡镇企业,应得到更多的支持。

(四)转变就业观念,提倡非正规就业

在计划经济时代,实行的是“大锅饭”、“铁饭碗”,人们往往一次就业定终身,人员很少流动,也很难流动。于是,人们就往往把流动看成是不太正常的事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要从不赚钱的地方向赚钱的地方流,从低效益的地方向高效益的地方流。资本要流动,必然使得人员跟着相应流动。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流动就业是一种常见的现象。随着家庭小型化、住房单元化、人口老龄化和生活现代化的一系列变化,社区服务中的临时性和非固定性的工作岗位会日益增多。社区就业是实现再就业工作的一个重要途径。一方面,目前以保姆、家教、托幼、托老为主的家政服务业对从业人员的现实需求较大,有很大的就业空间。同时,随着企事业单位后勤服务社会化以及人们消费观念的变化,社区管理、服务等工作也将不断增加。另一方面,社区服务业的就业岗位对技能的要求比较单一,对就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不是很高,更适合一部分下岗失业人员的需要。发展社区就业,使潜在的就业变为现实,不仅需要政府和部门给予大力支持,尤其是政策上的支持,更需要劳动

者转变把工作分为高低贵贱的陈旧观念,树立新型的弹性就业观和正确的劳动观,积极参与社区就业。下岗和失业,对任何人来讲,都绝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因为毕竟它使个人的事业发展和家庭的生活境遇面临新的压力。同时,也要看到它蕴含着新的人生机遇。现实生活中大量的事例告诉我们,面对下岗,只要正确对待,广开思路,就能够打开一片新天地。在再就业的过程中,许多下岗职工谋求新的发展机遇,磨练了自强自立的品格,扩大了眼界,增长了本领,有的成为新单位的技术骨干,有的还走上领导岗位,涌现出一大批成功者。这就令人信服地告诉人们,只要转变观念,善于钻研,肯于吃苦,就能变失业压力为创业动力,就能改变自己的生活境遇,成就新的事业。

(五)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达到与工业化和现代化程度相适应的水平 要积极构建企业技术工人终身学习需要的职业培训体系,全面提高我市劳动者队伍的就业能力、工作能力、职业转换能力和创新能力,大力开展企业技术工人知识更新和技能提升,在普遍开展初级工、中级工和高级工培训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一支以中级工为主体,高级工为骨干,技师、高级技师为龙头,包括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需要的各类复合型人才的企业职工队伍,改变技能人才队伍的文化结构,从整体上优化技能人才结构,使技术工人适应经济时代的要求,已经成为我市人才战略的迫切任务。

特别是要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对农民实施专业就业的专项培训,建立和完善“先培训、后就业”的制度,通过职业学校、短期培

训、岗位培训、民间办学等多种途径和各种各样的职业教育,大规模培训农村青年,加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为乡镇企业的有效就业提供后备资源,增强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同时鼓励乡镇企业积极培养、引进人才,特别是企业家人才,举办更多的企业,带动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就业。从而形成一个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良好环境和广阔空间。

目前,我国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不能满足需求,继续教育也是供不应求,因此,必须着眼于教育市场的开发和经营,刺激教育消费需求,扩大教育供给规模,增加办学层次,大力发展成人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与此同时,提高教育供给质量,鼓励社会各方力量办学,通过多方式、多渠道增加各类教育的投入。加强创业培训、技能培训、岗位培训,使劳动力进入就业环节的速度放缓,促进教育培训与就业培训的对接,确立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发展方向。

(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深化,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一段时期领取失业保险金和社会救济金的人数不会不断增加。因此,必须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扩大失业保险的覆盖面,提高征缴率;完善社会救济制度,保证充足的资金来源,从而为就业和再就业政策提供社会保障基础。社会保障是社会稳定的重要机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可以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增长,进而促进就业。

长春市统计局社会处

对当前我市就业状况的分析

“就业是民生之本、民富之源、民心之盼”。全面了解当前的就业形

势,妥善解决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中的问题,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业问题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经济社会现象,对就业现状做出客观真实的分析和判断,是政府对就业实施宏观调控,解决扩大就业途径和措施的基本前提。 一、我市就业现状

扩大就业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时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长春市委、市政府对此高度重视,采取积极措施,扩大就业,已取得明显成效。但我市就业压力还很大,就业问题仍然是困扰我们的一个重大问题。为此,我们利用手中的数据资料,对我市的就业情况进行深入的分析。 (一)我市城镇劳动力抽样调查情况:城镇劳动力抽样调查,是一项反映城镇劳动力就业与失业状况的住户调查。

根据我市城镇劳动力抽样调查结果推算,目前,我市城镇就业人员为197万人(城镇劳动力调查的就业人员指城镇16岁及以上、具有劳动能力并在调查周内为取得报酬或经营利润,从事1小时及以上劳动的人员) ,其中男性为111.7万人,占总人数的56.7%,女性为85.3万人,占总人

数的43.3%,男女性别比为1.3:1(设女性人数为1,以下同);16岁以上人口劳动参与率为64.4%,其中男性为72.65%,女性为56.83%,男性劳动力参与率比女性高16个百分点,表明男性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参与程度高于女性。城镇调查失业人员约为14.55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明显高于城镇登记失业率。

1.我市城镇就业人员的产业分布: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为6.6%,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为28.8%,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为64.6%。如图所示:

2.我市城镇就业人员的年龄结构:按年龄分组,在我市城镇就业人员中比重最高的是30-39岁这一年龄组,占总人数的36.8%,其次是40-49岁年龄组和20-29岁年龄组,比重分别为30.4%和20.9%。年龄在50岁以上的城镇就业人员为19.7万人,占全部人数的10%。详情见下表:

长春市城镇就业人员按年龄分组情况

3.我市城镇就业人员的受教育程度:我市城镇就业人员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30.3%,其中,高达98.4%的比例都是城镇单位就业人员;高中文化的占35%;初中文化的占28.9%。很显然,我市城镇就业人员中还有三分之一强的人是初中文化和初中文化以下的,其中,占79.1%的比例都是从事乡村及个体、私营就业人员。按就业身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42.3%,乡镇企业就业人员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8.2%,乡村及私营、个体就业人员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的仅占5.8%。详情见下表:

长春市城镇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情况

长春市城镇就业人员按就业身份受教育程度情况

单位:万人

4.我市城镇就业人员行业分布情况(略)。

5.我市城镇就业人员的职业情况:我市城镇就业人员中职业是单位负责人的有8.8万人,占总人数的4.49%,男女性别比为3.6:1(设女性为1);专业技术人员34万人,占总人数的17.25%,男女性别比为1.3:1。在所调查的职业当中,女性仅在商业服务这一职业中人数高于男性,为28.8万人,占女性就业人员总数的33.8%。详情见下表:

长春市城镇就业人员职业情况

6.我市城镇就业人员平均工作时间:我市城镇就业人员在调查周内正在工作人员平均每周的工作时间为43.95小时。按就业身份,私营、个体和自营就业人员的平均工作时间最长,其中自营劳动者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为58.58小时;按受教育程度,大专以上的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为40

小时,平均工作时间最长的是具有初中文化的就业人员,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为48小时;按行业,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和居民服务业的平均工作时间超过50个小时,其他各行业的每周平均工作时间也都在40个小时以上。详情见下表:

按就业身份正在工作人员平均工作时间

单位:小时/周

按行业正在工作人员平均工作时间

单位:小时/周

(二)我市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进展情况 1.下岗和失业人员并轨工作稳步推进

离岗职工规模不断缩小,主要原因一是由于城镇单位新增减员与失业并轨,直接解除劳动关系;二是原有不在岗职工或是到期解除了劳动关系,或是到年龄办理了退休手续。截止到2003年9月,我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已为33827名符合条件的下岗失业人员发放了《再就业优惠证》,3335人享受了减免管理类、登记类和证照类收费,减免金额50万元,

为1051人提供了社保补贴85.7万元,为358人提供岗位补贴29.8万元,1210人享受了减免税政策,减免金额41.1万元。年底,已经有90名下岗失业人员获得了175万元自谋职业小额贷款。 2.就业岗位开发与安臵情况

根据目标责任制,2002年计划开发就业岗位6万人,安臵下岗失业人员4万人,当年10月末就已经分别完成了计划的92.06%和107.19%,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7%以内。2003年计划开发用工岗位6.5万个,比上年增长8.3%,安臵下岗失业人员4.5万人,增长12.5%,到2003年底,城镇已开发就业岗位9.17万个,已经超额完成计划,岗位利用率为78.2%。从1998年以来,我市已累计开发就业岗位40万个,安臵下岗失业人员31万人。详情见下表:

1998-2003年长春市就业岗位开发与安臵情况

注:此表中就业人数是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

3.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

为加速我市农业产业化进程,探索农业和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增加农民收入,积极应对入世对我市农业经济的冲击,全面深入贯彻落实“高效益、广就业、可持续”的指导方针,实现城乡劳动力的广泛就业,推进我市经济跨越式发展。市委、市政府确定实施以大力开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输出为重点的“发展农村劳务经济”的开放战略。2003年,我市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为86万人。

4.各项社会保险工作正在逐步实现规范运作

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市养老保险开始于1987年,到1993年参保职工为45.5万人,到2002年底已经达到67.2万人,去年征缴养老金16.75亿元,为23.7万退休人员发放养老金19.52亿元。

我市的失业保险从1987年开始,到2002年底参保人数75.2万人,十几年来,我市通过失业保险共救济失业人员4.5万人。

我市的医辽保险制度于2001年10月开始启动,全市应参保人数为124万人,到2002年实际参保47.1万人,占应参保人数的38%。 (三)我市就业与再就业工作的重要举措

长春市委、市政府采取积极措施,扩大就业,已取得明显成效。各项再就业扶持政策效应的进一步释放,是对再就业工作的有利推动。 1.市委、市政府把就业与再就业作为民心工程、凝聚工程和稳定工程,列为为市民每年办的“十二件实事”的首要位臵。

2.长春市把2003年定为“政策落实年”。成立了全市落实再就业政策办公室。从2002年11月开始,组织人员根据国家和省里的有关政策,着手研究制定符合长春市实际的再就业有关政策和具体规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若干规定》、《长春市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资金审批拨付暂行办法》等10余个配套文件。为确保国家和省里有关优惠政策落实到位,成立了长春市自谋职业小额贷款担保办公室和小额贷款评审委员会,负责对符合政策的企业和下岗失业人员提供资质审查、证照核发、政策咨询、税费减免等服务。 3.开辟再就业绿色通道。长春市现有“4050”下岗失业人员1.9万人,这部分人由于年龄偏大、技术单一、文化水平较低,再就业十分困难,已经成为劳动力市场的特殊群体。为帮助这部分人重新就业,长春市特事特办、开展了“4050”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援助行动,为4050再就业困难弱势群体提供优扶政策。到2003年底,我市已经安臵13335名“4050”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

4.全面推进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和持证上岗工作。为满足经济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长春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以提高劳动者的技术技能为目标,编织了以企业、行业主管部门和县区劳动保障部门、市劳动保障部门为依托的三级培训网络。通过举办全市范围内的以岗位练兵带动学习技术的职业技能竞赛,为企业技术工人营造了一个学习职业技能的良好环境和社会氛围。目前,我市已把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建设纳入了全市人才队伍开发建设的规划之中。2002年10月,我市被国家劳动和

社会保障部确定为全国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的试点城市,一个满足企业技术工人终身学习需要的职业培训体系正在积极构建。建立了以大专院校、技工学校、职业学校、各级劳动就业训练中心为主体的77个培训基地,到目前为止,培训各类在职人员69131人;免费培训下岗失业人员121041人,其中约60%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

5.开展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技能培训,让农村劳动力掌握了一技之能。2003年,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开展了千人培训工程,即每个乡镇(全市共有129个乡镇)培训1000人,选择了汽车维修、美容美发、保安、建筑、计算机、塑料编织、种植养殖等专业进行培训,使农村劳动力掌握了一技之能,截至11月末,共培训农村剩余劳动力13. 9万人,为我市农村劳务经济的发展,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有效转移,加快农村现代化步伐打下了良好基础。

6. 2003年底中国长春人力资源市场正式启动。人力资源市场将打破原劳动力市场只限于劳动力职业介绍的单一服务格局,将各类毕业,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和中、高级企业管理人员的职业介绍服务纳入就业服务范畴。

二、我市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经济的快速增长并没有导致就业最大化

就业弹性是用来衡量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效果,所谓就业弹性,就是GDP 增长1个百分点,带动就业增长的百分点。一般来说,实行不同的

经济发展战略,形成不同的经济增长模式,通常带来不同的就业结果。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较大,就业弹性平均值为0.34,但自90年代以来,呈波动变化,且逐步减小,平均值下降为0.18。2002年,我市的就业弹性仅为0.046。我市GDP 的增长已经连续十年保持两位数,近五年,一直保持在13%以上的增长速度,经济的快速增长并没有导致就业的最大化,这说明我市的就业并没有搭上经济这辆快车。

(二)劳动力供需缺口较大,就业形势相当严峻

当前,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下岗失业人员“三碰头”,劳动力供需缺口较大,就业矛盾十分尖锐,就业形势相当严峻 ,再就业工作任务依然紧迫。

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人口增长高峰期出生的人,在本世纪初都已经达到就业年龄,不断进入就业阶段。据推算,我市近期劳动力人口将在现在基础上净增8万人。从1999年起,由于高中和大学的招生规模大幅度增加,使我市的劳动力参与率下降2-3个百分点,两种趋势相抵后,我市的劳动力新增总量将会达到6-7万人。

按照经济学家的观点,一个农业人口占多数的发展中国家要实现自己的经济发展,必然会有一个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业部门转移的过程。这种二元结构特征在我国尤为突出。我国农民目前往往只需将全年1/3的时间用在农活上即可,这是一种巨大的劳动力资源浪费。从经济

发展的长期角度来看,农业只需吸纳现有劳动力的1/3甚至更少就可以。2002年,我市组织了全市1300户农村住户问卷抽样调查,有劳动能力、有需求愿望并积极寻找非农就业机会的农业劳动力为35万人,而且有不断增加的趋势。

综上所述,我市目前的劳动力供给在60万-70万之间。而我市的劳动力需求却严重不足,从就业弹性分析,如果以0.046来计算的话,就业需求只有2万人,另外,经过多方的努力,我市2003年就业岗位开发为

9.1万个,再考虑到隐性就业等因素,实际需求在30万-40万之间,那么我市的劳动力供需缺口在30万左右,就业压力很大,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三)劳动力市场供求不匹配,就业机会在无形中流失

今年三季度,劳动力市场求人倍率(用人需求与求职人数之比)为0.75,假若求职成功率为0.60,这意味着在当前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每100个劳动者中,有25个是因为用人需求不足而不能就业,另有15个是因为供求匹配上的原因不能就业,供求不匹配导致了劳动力市场上约20%的就业机会在无形中流失,使本来就比较有限的就业岗位不能得到充分的实现。

(四)民营经济的发展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民营经济的发展对促进就业非常重要,而我市民营经济的发展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党的十五大以来,我市民营经济发展迅速,据有

关资料显示,到2002年底,全市民营经济总户数达到24.8万家,从业人员88万人;实交税金20.2亿元,占全市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18.5%;完成增加值372亿元,占全市GDP 比重达到32.6%,年均增速30%(数据未经统计局评估)。看起来,我们的发展还是很快的,但这是由于起步晚、起点低造成的,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在发达地区大约平均每95人就有一人从事民营经济,而我市平均480人才有一人从事民营经济。在企业实力方面,许多地方都拥有一批固定资产和年销售额达几十亿、上百亿的大企业,而我市固定资产超过10亿元的民营企业也不过两三家。

(五)产业工人队伍的总体素质还不高 ,专业技术人员年龄偏大 2002年,我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对长春市的百户企业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市技术工人中,初级工占54.4%,中级工占31.6%,高级工占10.59%,技师只占2.58%。另据城镇劳动力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市城镇专业技术人员中,年龄在45岁以上的占21.6%,年龄在25岁以下的专业技术人员只占4.3%。这反映出了当前我市技能结构重心偏低,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技师、高级技师年龄偏高,存在着技术工人断层的问题,拓宽技能人才成长通道,尤为重要和迫切。

(六)我市就业中就业的性别歧视现象依然存在

根据我市城镇劳动力抽样调查结果推算,我市城镇就业人员中,男性占56.7%,女性占43.3%,在总量上,男性明显多于女性。16岁以上人口

劳动参与率为64.4%,其中男性为72.65%,女性为56.83%,男性劳动力参与率比女性高16个百分点,表明男性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参与程度比女性高。按行业分组,在20个国民经济行业门类中,女性仅在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居民服务业、卫生社会福利业等七个行业门类中略高于男性。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条件下我国就业的主要目标

据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研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条件下的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为:城乡就业比较充分,分配格局比较合理,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管理服务规范高效。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条件下,就业的主要特征是:市场就业机制比较健全,就业规模适度,失业率得到有效控制,就业结构优化,劳动者素质全面提高。

(一)市场就业机制比较健全,全面形成市场导向、城乡一体、公平竞争的就业机制。在劳动力市场中基本消除城乡、身份、性别等各种歧视行为,劳动者人人拥有根据自身能力和意愿选择就业的平等权利,可以在城乡、地区和各类单位间实现合理流动,就业场所有比较可靠的安全卫生保障,能够体面地工作。劳动者就业观念与市场就业要求更加适应,更加重视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生活质量提高,能够享有更多的闲暇时间和受教育机会,对失业的承受能力明显增强。就业形式灵活多样,非全日制就业、季节性就业和阶段性就业等就业形式得到广泛使用。

(二)就业规模适度,失业率得到有效控制。到2020年,我国人口总量15亿左右,15-59岁的就业适龄人口达到9.5亿左右。劳动力供给继续增加。同时,就业才的平均受教育时间逐步延长,初次就业的平均年龄逐步提高2-3岁,劳动力供给压力有所减缓。凭借经济拉动作用和促进就业的政策效应,平均每年可创造800万个左右的就业岗位,保持比较旺盛的劳动力需求。到2020年,在就业年龄推迟和人口老龄化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我国就业/人口比和劳动力参与率适当降低,就业/人口比控制在55%-56%之间,城乡就业人员总规模达到8.4亿左右。通过努力增加就业岗位,有效控制劳动力供给,城乡调查失业率控制在6%-7%,接近国际公认的充分就业状态下失业率4.5%-6%的标准。

2000-2020年全国劳动需求情况预测

(三)就业结构优化。我国就业结构随着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较大调整将变得更为合理。到2020年,我国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比例将调整到30%以下。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例达到50%左右,基本达到中等收入国家上个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在高速就业结构的同时,实现就业人员在产业间的大量转移,实现农村劳动力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每年转移600万以上,逐步提高第一产业的就业充分程度。

(四)劳动者素质全面提高。通过营造学习型社会,劳动者可以接受终身教育和培训,劳动者素质普遍得到提高,达到与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程度相适应的水平。到2020年,在职业教育培训方面,我国就业前培训、在职培训和再就业培训相结合的职业教育体系比较健全,大学、中学、职业教育学校和社会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比较完备,劳动者普遍享有接受职业教育培训的机会,职业资格证书在社会上等到普遍重视。在就业者的文化程度方面,就业者平均受教育时间延长,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就业者比例大幅提高,构成我国城乡劳动力资源主体。在就业者的职业技能和人员结构方面,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初步掌握现代农业技术,第

二、三产业劳动者普遍经过职业培训并有相应的职业技术资格,高级以上技术工人占城镇劳动人口的比例由目前的5%提高到20%左右,比例翻两翻。

四、今后我市就业与再就业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要与宏观经济政策协调进行

积极的就业政策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宏观经济政策是否与之紧密配合,一是要处理好积极的就业政策和经济增长的关系,通过各种措施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无疑是一种积极的政策,但是相对于保持一定经济增长速度的基础上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来说,后者比前者更为积极。经济学家早就通过实证研究表明,在3%以的GDP 增长基础上,GDP 增长速度每提高2个百分点,失业率便下降1个百分点,反之,GDP 每下降1个百分点,失业率便上升1个百分点。虽然近几年我市的就业弹性有所下降,但要缓解就业矛盾,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仍然是积极的和十分必要的。二是要处理好积极的就业政策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关系,在进行产业调整过程中,在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同时,要重视适用技术的采用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发展第三产业既有很大的空间,又能吸收更多的劳动力就业,同时要注意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二)建立健全就业岗位和失业统计指标体系,建立科学、真实的失业统计制度

失业率是就业形势的表征,根据失业率判断就业形势是否严峻,比估算劳动力供需状况更接近实际。解决就业矛盾之前,首先需要对这一矛盾的严重程度有一个科学、真实、客观的认识。当前我国对失业人口的统计实际上是“城镇登记失业人数”, “城镇登记失业率”按照有关方面估算,大约控制在3%~3.5%之间。而事实上,结构失业、隐性失

业和就业不充分,无论我们在统计时如何视而不见,它们都是真实存在的。如果我们忽视这些隐性失业和就业不充分的劳动力人群,必将对社会安定团结造成极大的压力。下岗职工能够在原单位重新上岗的人数少之又少,大部分都是永久性地离岗了,因此,应该将他们都算作失业人口,从根本上切断他们与原企业之间虚假的联系,将其纳入失业保障体系。从根本上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也可以使企业减员增效的改革措施取得应有的效果。企业应该是轻装上阵,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然后向国家交纳更多的税收和社会保险金,以这种方式再反馈给领取失业救济金的离岗职工。如果因为缺乏科学的失业定义,企业、职工、国家三者之间的关系没有理顺,三者利益都将受到损害:下岗职工每个月都有可能从厂里领不到下岗补贴,医疗费更是无法报销;企业虽然减了员,但却未必能增效,因为下岗职工的工资、医疗费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企业解决;而社会保障体系则由于覆盖面窄(基本上只覆盖了国有企业)而无法正常运作。因此,有必要对失业这一术语重新定义,将下岗职工等也包含进去,相应地在重新定义的基础上,社会保障体系也要将私营企业,三资企业纳入自己的覆盖范围,然后依法向其征收社会保障金。只有在科学的失业统计基础之上,我们才能理顺国家、企业、职工三者之间的关系,才有可能真正解决失业保障问题。

(三)积极培育非公有制企业,是吸呐劳动力、拓展就业的主渠道 我市中小企业的发展方兴未艾,中小企业具有市场适应能力强,投资少,见效快,技术要求不高,提供的服务和产品有着广泛的市场和需求,特

别是吸纳就业多的特点。根据我市第二次全国基本单位普查数据显示:我市中小企业(固定资产原值在50万元以下)的户数为13368个,占全部企业法人单位数的72.4%,营业收入在100万元以下的企业13535个,占全部企业法人单位数的73.3%,与发达城市相比,我市中小企业的发展数量偏小,面临着潜在的发展机遇,仍有相当大的容量空间,还能开发出更多的就业机会。一方面要激励下岗失业人员和大学毕业生大胆创办小企业,开辟新的就业岗位。鼓励支持一切有条件的人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充分发挥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在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要提倡外商资本、民间资本、个人资本投资于中小企业,发展农业、加工业、服务业等一、二、三产业等多产业、多行业、多所有制的中小企业,扩大中小企业对下岗再就业的吸收能力。同时,可以组建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机构,对高科技型的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担保,利用同时为多个中小企业的不同项目担保的方式来分散风险;当中小企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且表现出良好的经营业绩时,如连续三年盈利100万元以上,可以通过在股市创建第二级(创业级)市场,允许其上二级市场的方式支持其发展,事实上,香港等地都已有了二级市场,且都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必需的资金支持。

目前,经济准入已经打破所有制限制,民营经济已开始在不少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盘活民间资金,壮大民营经济,既可以形成更大规模的各类经济实体,又可以不断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吸纳更多的社会劳动力就业。

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发挥乡镇企业对就业的重要作用,为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发展具有比较优势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乡镇企业就其转移农村劳动力的功能来说,是把农民对富余人口不生产的消费,变为能生产的消费,因之增加了经济余量,继而推动农村经济增长与就业结构变化。要鼓励乡镇企业进入国有企业退出的领域。尤其是对发展就业型的乡镇企业,应得到更多的支持。

(四)转变就业观念,提倡非正规就业

在计划经济时代,实行的是“大锅饭”、“铁饭碗”,人们往往一次就业定终身,人员很少流动,也很难流动。于是,人们就往往把流动看成是不太正常的事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要从不赚钱的地方向赚钱的地方流,从低效益的地方向高效益的地方流。资本要流动,必然使得人员跟着相应流动。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流动就业是一种常见的现象。随着家庭小型化、住房单元化、人口老龄化和生活现代化的一系列变化,社区服务中的临时性和非固定性的工作岗位会日益增多。社区就业是实现再就业工作的一个重要途径。一方面,目前以保姆、家教、托幼、托老为主的家政服务业对从业人员的现实需求较大,有很大的就业空间。同时,随着企事业单位后勤服务社会化以及人们消费观念的变化,社区管理、服务等工作也将不断增加。另一方面,社区服务业的就业岗位对技能的要求比较单一,对就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不是很高,更适合一部分下岗失业人员的需要。发展社区就业,使潜在的就业变为现实,不仅需要政府和部门给予大力支持,尤其是政策上的支持,更需要劳动

者转变把工作分为高低贵贱的陈旧观念,树立新型的弹性就业观和正确的劳动观,积极参与社区就业。下岗和失业,对任何人来讲,都绝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因为毕竟它使个人的事业发展和家庭的生活境遇面临新的压力。同时,也要看到它蕴含着新的人生机遇。现实生活中大量的事例告诉我们,面对下岗,只要正确对待,广开思路,就能够打开一片新天地。在再就业的过程中,许多下岗职工谋求新的发展机遇,磨练了自强自立的品格,扩大了眼界,增长了本领,有的成为新单位的技术骨干,有的还走上领导岗位,涌现出一大批成功者。这就令人信服地告诉人们,只要转变观念,善于钻研,肯于吃苦,就能变失业压力为创业动力,就能改变自己的生活境遇,成就新的事业。

(五)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达到与工业化和现代化程度相适应的水平 要积极构建企业技术工人终身学习需要的职业培训体系,全面提高我市劳动者队伍的就业能力、工作能力、职业转换能力和创新能力,大力开展企业技术工人知识更新和技能提升,在普遍开展初级工、中级工和高级工培训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一支以中级工为主体,高级工为骨干,技师、高级技师为龙头,包括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需要的各类复合型人才的企业职工队伍,改变技能人才队伍的文化结构,从整体上优化技能人才结构,使技术工人适应经济时代的要求,已经成为我市人才战略的迫切任务。

特别是要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对农民实施专业就业的专项培训,建立和完善“先培训、后就业”的制度,通过职业学校、短期培

训、岗位培训、民间办学等多种途径和各种各样的职业教育,大规模培训农村青年,加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为乡镇企业的有效就业提供后备资源,增强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同时鼓励乡镇企业积极培养、引进人才,特别是企业家人才,举办更多的企业,带动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就业。从而形成一个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良好环境和广阔空间。

目前,我国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不能满足需求,继续教育也是供不应求,因此,必须着眼于教育市场的开发和经营,刺激教育消费需求,扩大教育供给规模,增加办学层次,大力发展成人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与此同时,提高教育供给质量,鼓励社会各方力量办学,通过多方式、多渠道增加各类教育的投入。加强创业培训、技能培训、岗位培训,使劳动力进入就业环节的速度放缓,促进教育培训与就业培训的对接,确立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发展方向。

(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深化,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一段时期领取失业保险金和社会救济金的人数不会不断增加。因此,必须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扩大失业保险的覆盖面,提高征缴率;完善社会救济制度,保证充足的资金来源,从而为就业和再就业政策提供社会保障基础。社会保障是社会稳定的重要机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可以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增长,进而促进就业。

长春市统计局社会处


相关内容

  • 公民道德素质状况调查
  •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报告题目: 公民道德素质状况调查 学 院: 材料与冶金学院 专 业: 材料类 年 级: 材料093 学 号: 0908020102 学生姓名: 贺建凤 2011 年 9 月 4 日 公民道德素质状况调查 一.调查目的要求: 通过走访和观察,调查福泉市内不同年龄,不同生活环境的人群. ...

  • 市妇女儿童发展两个纲要监测评估分析报告
  • 市妇女儿童发展两个纲要监测评估分析报告 2008年,我市妇女儿童发展实施纲要(以下简称"两纲")实施进展良好.同时,在妇女儿童发展监测纲要的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值得关注和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一.妇女儿童发展状况 2008年,根据妇女儿童纲要监测实施统计年度,即2008年&q ...

  • 关于我市农村劳动力的调查报告
  • 关于我市农村劳动力的调查报告 党的十六大确定了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总方向,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实现农村社会小康成为当前党在农村的中心工作,同时也指出了要致富农民就要减少农民,因此,合理有序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就成为了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根本途径。永川市市委、市政府也在年初的“两会”上提出:在未来7年内,让 ...

  • 关于永川市农村劳动力的调查报告
  • 关于永川市农村劳动力的调查报告 党的十六大确定了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总方向,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实现农村社会小康成为当前党在农村的中心工作,同时也指出了要致富农民就要减少农民,因此,合理有序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就成为了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根本途径.永川市市委.市政府也在年初的"两会"上 ...

  • 扩大消费需求形势状况调研报告
  • 由美国次贷危机演变的全球金融危机,波及我市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商务经济处于开放性经济前沿,亦是"三驾马车"的主要力量,对金融危机影响的感受尤如"春江水暖鸭先知"那样真切.目前,全球经济继续处于下行态势,金融危机何时见底仍然是未知数.在世界各国都在为金融危机 ...

  • 芜湖市下岗职工生存状况调查
  • 芜湖市下岗职工生存状况调查 [提要]作为一个历史事件,芜湖市大规模的企业改制和职工下岗工作已过去几年了.历史事件往往需要回头来看,在这几年里,下岗职工在干些什幺?他们生活得怎幺样?他们在想些什幺?这一直是我们想知道的.我们用几个月的时间进行了认真的调查,试图尽量客观.真实地回答这些问题. [关键词] ...

  • 我市人才市场人才就业情况调查分析
  • 我市人才市场人才就业情况调查分析 我市建市22年来,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我市以市场为基础的人才资源配臵机制不断完善.以1997年我市第一家政府人才交流服务机构成立作为本市人才市场诞生的标志,经过十年的风雨历程,我中心的人才市场体系已经形成,市场机制逐步完善,对人才资源配臵的基础作用充分显现 ...

  • 哈尔滨市消费增长模型分析与预测
  • 哈尔滨市消费增长模型分析与预测 中国·哈尔滨 更新日期:2004.1.15 哈尔滨市作为黑龙江省的省会城市,是我国东北部重要的交通枢纽,人口众多(截至2002年全市人口为948.3万人),地域广阔(辖七区十二县,土地面积53068平方公里),是重要的农业大市,国家老工业基地之一,有着巨大的消费潜力. ...

  • 哈尔滨市大学生职业培训工作的情况与对策
  • 哈尔滨市大学生职业培训工作情况汇报及对策 前 言 哈尔滨市政府把大学生职业培训工作作为当前我市就业创业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人社局贯彻市政府的指示精神,积极开展对大学生的创业就业培训,培训工作成为解决大学生就业创业的一项重要举措.大中专毕业生就业与创业培训中心认真总结2013-2014的培训工作,深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