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文化对我们潜移默化的影响

外来文化对我们潜移默化的影响

引例:(一)、1987年,在北京前门,第一家肯德基开业;

1996年6月25日,第100家肯德基在北京开业;

截止2002年9月12日,已有700家肯德基在中国开业.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从1987至1996年的9年中,有100家肯德基落户中国,而从1996年至2002年短短的6年中,就有600家肯德基出现在全国各地.

(二)、星巴克开在故宫;

(三)、逛淘宝时推荐的各种潮流韩版服饰,是多数人的选择。 提出主题:如今,我们生活的世界丰富多彩,每天触碰着各种新鲜的事物,我们大多数年轻人都以说一口流利的英语为荣,都喜欢穿着牛仔裤,听着摇滚乐,打着CS,追着好莱坞的大片„„我们不会常常把“外来文化”这个概念挂在嘴边,事实上,它无处不在,以不同的形式出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各个方面的影响

衣:大街上,韩版,日系,英伦风格等潮流服饰随处可见,中性服饰日渐成为流行文化的关键词;婚礼上,婚纱已经成为大多数新娘的“宠儿”,而传统的凤冠霞帔却被“冷落”。服饰是传播文化信息的载体,它显现着人们的态度和情绪,显现着社会的规范,人们对服饰品的选择反映和解释了文化模式。传统服饰中,大家熟悉的也最为典型的莫过于旗袍、中山装,相比之下,我们现在的服饰,无论是在色彩还是风格上面,都更加活泼随性。

食:肯德基、麦当劳、必胜客备受青少年青睐,同时也是上班族的不二选择。特别是在节假日,西餐厅成为了一种高品质生活方式的象征。美式快餐文化逐渐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事实求是地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快餐食品具有快捷便利的优势,完全满足了人们的需求。我国传统的饮食文化也独具特色,多样的菜式,精致的造型,追求色香味俱佳。两种文化相互融合共存,但现实是我们好多人更倾向于外来的饮食文化。

娱乐:一个民族的节日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载体,它传承着一个民族的特色。 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感恩节等兴起了一波又一波洋节日的热潮,中国传统的文化却少有问津。春节的年味越来越淡,圣诞节却成为人们冬日的狂欢。七夕是中国传统的节日,而且有一个古老美丽的传说,而在这个时刻,我们却还过着国外的2.14;有76.8%的青少年知道春节的来源,而知道圣诞节来源的则有80.5%,可以看出青少年对本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还是比较了解和重视的,但同时又看出中国青少年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关注程度还略小于对外国节日的关注。54.9%的青少年有时过圣诞节,18.3%的青少年每年都过圣诞节。由此可以清晰地看出外国文化虽然远不是主流文化,但是其影响却在不断地加大,这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电影而论,54.3%的青少年喜欢中国电影,80.5%的青少年喜欢外国电影。近几年来,好莱坞电影票房大卖,日本动漫的流行,无一不是外来文化影响的结果。

思想价值观:外来文化一直依靠着它在思想上的进步性、开放性,使中国的社会习惯、价值观逐渐西化。59.3%的大学生承认外来文化使他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一定的改变”,最突出的表现是43.9%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更易接受新鲜事物”。28.45%大学生感觉到自己“判断是非不再按照传统的道德尺度,有自己的

判断标准”,同时24.4%的大学生表示“自己认为对的就会坚持去做,不管父母持的是什么态度”。大学生受外来文化影响所出现的负面影响还包括处事叛逆,思想过于偏激,凡事过于讲究形式。

整体论述:确实,外来文化在各个方面都在潜移默化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但并不是说中国就完全被西方化。以火车汽车为代表的当代交通工具是再“西方”不过的东西吧?但被它承载的只属于当代中国的“春运”,却是被牢固的中国传统文化和发展中的现实文化交织推动诞生的,成了属于中国的社会文化现象。手机通讯是西方科技吧?可是从当初的海量过节短信到今天的微信淘宝红包,却是中国人基于自己的文化进行的社会活动。这些东西都没有离开先进的“西方科技”,却都承载的是中国而不是典型的“西方”生活方式。任何一个时代都可以创造属于本时代的中国文化。

那么,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我们90年代的孩子们心目中的传统文化是什么?我想不会是女子十二乐坊穿着性感的高叉旗袍在舞台上闹哄哄的演奏那所谓的传统民乐吧?还是认为鲁迅先生笔下那个满嘴“之乎者也”的孔乙己就是代表中国的古代文人?如果90年 代的孩子们是从周杰伦的《东风破》或是SHE的《长相思》里才开始接触体会到中国古典诗词之美是不是太迟了?其实中国传统文化是历经千年,在漫长历史过程中逐步创造发展起来的。她几经建构-解构-再建构,绵延不绝,生生不息,慢慢沉淀而成。

总结:随着全球相互联系日益紧密,文化传统也成为世界各国共享资源之一。而外来文化想要在某处落地生根,也必然需要进行调整以适应新的环境。 就文化本身来说,并没有好坏之分每一种文化和传统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它不应该随着现代化和全球化的进程而被我们遗忘。面对外来文化的渗透,我们应该采取理智的态度,不盲目崇拜,不迷失自我,既不全盘西化,照单全收,也不全面否定,刀枪不入。就像鲁迅先生“拿来主义”里讲的“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自己来拿”。

外来文化对我们潜移默化的影响

引例:(一)、1987年,在北京前门,第一家肯德基开业;

1996年6月25日,第100家肯德基在北京开业;

截止2002年9月12日,已有700家肯德基在中国开业.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从1987至1996年的9年中,有100家肯德基落户中国,而从1996年至2002年短短的6年中,就有600家肯德基出现在全国各地.

(二)、星巴克开在故宫;

(三)、逛淘宝时推荐的各种潮流韩版服饰,是多数人的选择。 提出主题:如今,我们生活的世界丰富多彩,每天触碰着各种新鲜的事物,我们大多数年轻人都以说一口流利的英语为荣,都喜欢穿着牛仔裤,听着摇滚乐,打着CS,追着好莱坞的大片„„我们不会常常把“外来文化”这个概念挂在嘴边,事实上,它无处不在,以不同的形式出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各个方面的影响

衣:大街上,韩版,日系,英伦风格等潮流服饰随处可见,中性服饰日渐成为流行文化的关键词;婚礼上,婚纱已经成为大多数新娘的“宠儿”,而传统的凤冠霞帔却被“冷落”。服饰是传播文化信息的载体,它显现着人们的态度和情绪,显现着社会的规范,人们对服饰品的选择反映和解释了文化模式。传统服饰中,大家熟悉的也最为典型的莫过于旗袍、中山装,相比之下,我们现在的服饰,无论是在色彩还是风格上面,都更加活泼随性。

食:肯德基、麦当劳、必胜客备受青少年青睐,同时也是上班族的不二选择。特别是在节假日,西餐厅成为了一种高品质生活方式的象征。美式快餐文化逐渐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事实求是地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快餐食品具有快捷便利的优势,完全满足了人们的需求。我国传统的饮食文化也独具特色,多样的菜式,精致的造型,追求色香味俱佳。两种文化相互融合共存,但现实是我们好多人更倾向于外来的饮食文化。

娱乐:一个民族的节日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载体,它传承着一个民族的特色。 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感恩节等兴起了一波又一波洋节日的热潮,中国传统的文化却少有问津。春节的年味越来越淡,圣诞节却成为人们冬日的狂欢。七夕是中国传统的节日,而且有一个古老美丽的传说,而在这个时刻,我们却还过着国外的2.14;有76.8%的青少年知道春节的来源,而知道圣诞节来源的则有80.5%,可以看出青少年对本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还是比较了解和重视的,但同时又看出中国青少年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关注程度还略小于对外国节日的关注。54.9%的青少年有时过圣诞节,18.3%的青少年每年都过圣诞节。由此可以清晰地看出外国文化虽然远不是主流文化,但是其影响却在不断地加大,这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电影而论,54.3%的青少年喜欢中国电影,80.5%的青少年喜欢外国电影。近几年来,好莱坞电影票房大卖,日本动漫的流行,无一不是外来文化影响的结果。

思想价值观:外来文化一直依靠着它在思想上的进步性、开放性,使中国的社会习惯、价值观逐渐西化。59.3%的大学生承认外来文化使他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一定的改变”,最突出的表现是43.9%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更易接受新鲜事物”。28.45%大学生感觉到自己“判断是非不再按照传统的道德尺度,有自己的

判断标准”,同时24.4%的大学生表示“自己认为对的就会坚持去做,不管父母持的是什么态度”。大学生受外来文化影响所出现的负面影响还包括处事叛逆,思想过于偏激,凡事过于讲究形式。

整体论述:确实,外来文化在各个方面都在潜移默化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但并不是说中国就完全被西方化。以火车汽车为代表的当代交通工具是再“西方”不过的东西吧?但被它承载的只属于当代中国的“春运”,却是被牢固的中国传统文化和发展中的现实文化交织推动诞生的,成了属于中国的社会文化现象。手机通讯是西方科技吧?可是从当初的海量过节短信到今天的微信淘宝红包,却是中国人基于自己的文化进行的社会活动。这些东西都没有离开先进的“西方科技”,却都承载的是中国而不是典型的“西方”生活方式。任何一个时代都可以创造属于本时代的中国文化。

那么,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我们90年代的孩子们心目中的传统文化是什么?我想不会是女子十二乐坊穿着性感的高叉旗袍在舞台上闹哄哄的演奏那所谓的传统民乐吧?还是认为鲁迅先生笔下那个满嘴“之乎者也”的孔乙己就是代表中国的古代文人?如果90年 代的孩子们是从周杰伦的《东风破》或是SHE的《长相思》里才开始接触体会到中国古典诗词之美是不是太迟了?其实中国传统文化是历经千年,在漫长历史过程中逐步创造发展起来的。她几经建构-解构-再建构,绵延不绝,生生不息,慢慢沉淀而成。

总结:随着全球相互联系日益紧密,文化传统也成为世界各国共享资源之一。而外来文化想要在某处落地生根,也必然需要进行调整以适应新的环境。 就文化本身来说,并没有好坏之分每一种文化和传统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它不应该随着现代化和全球化的进程而被我们遗忘。面对外来文化的渗透,我们应该采取理智的态度,不盲目崇拜,不迷失自我,既不全盘西化,照单全收,也不全面否定,刀枪不入。就像鲁迅先生“拿来主义”里讲的“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自己来拿”。


相关内容

  • 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影响
  • 外来文明对中国的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我方认为单纯的说有利还是有弊都是没有意义的,我们要讨论的是利大于弊还 是弊大于利. 就"本身并无利弊可言,而我们如何 回答 1.我国国家文化安全面临的严峻挑战 西方利用一切手段进行全方位的文化渗透 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界宣传中国传统文化. 6 ...

  • 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反方一辩稿)
  • 反方一辩稿: 主席.各位评委.观众,大家好!刚才,对话辩友总是把外来文化的好宣传得铺天盖地!殊不知,外来文化的引进,源头就蕴藏着一个多么大的文化.政治危机. 下面让我们来剖析辩题,文化是指通过学习得到的意识.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尽管文化的表现形式多样,但是表象的背后却是被人们的意识和价值观左右.文化差 ...

  • 沈阳市二十七中学2018届语文月考作文案例分析
  • 1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卡布奇诺"."罗托鲁拉小镇"."普罗旺斯"."BOHO 天明圆"."广汇•PAMA "这样的地名并非位于大洋彼岸,而就在我们身 ...

  • 里维拉绘画社会使命感的形成原因
  • 里维拉绘画社会使命感的形成原因 作者:张士伟 来源:<现代装饰·理论>2011年第05期 众所周知,在墨西哥壁画三杰之首里维拉的壁画作品中,极多的作品都表现出了其本身的革命特点及崇尚自由的艺术家的气概,还有关心民众疾苦的艺术家的社会使命感.迭戈 里维拉是大师级的艺术家,对他的绘画进行专题 ...

  • 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化弊大于利
  • 外来文化的定义 外来文化是指正在进入一个民族内部, 并与其社会发生作用, 被其逐步接受的别族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 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 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 具 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 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 ...

  • 中国文化发展
  • 中国文化浅析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文化的作用表现得越来越重要,越来越明显.文化已经成为决定经济发展潜力和后劲的重要因素.中华民族祖先为我们留下的最珍贵的遗产就是厚厚的历史文化.当前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传承这浩大的祖文化.文化优势是地区经济发展的环境优势.中国正因为有悠久的文化历史和文化 ...

  • [文化生活]判断题100题
  • 别忘了打赏哦! Part 1 1.西双版纳的原始植物王国属于文化现象.(  ) 2.经济是基础,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所决定,意味着文化与经济的发展是同步(  ) 3.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自发形成.(  ) 4.处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就一定能形成较高的文化素养.(  ) 5.文 ...

  • 农民工随迁子女家庭教育问题探究
  • 农民工随迁子女家庭教育问题探究 2010年,国家人口计生委发布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0>显示,我国2009年流动人口达到了2.11亿,14岁及以下儿童占20.8%,约为4388.8万人,这部分群体即为我们常说的"随迁子女"或"流动儿童".2 ...

  •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学总结
  •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学总结 学校以德智体美劳为标准对学生进行生理和心理的教育.长时间以来,学校的德育工作讲究品德教育,但是和学生群体脱离,并不符合实际,教导的思想跟不上社会时代需要的教育内容.面对学校的德育教育,大部分学生都有种懒散.挑剔的反叛心理存在.鉴于这个时期的学生心理属于不成熟阶段,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