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结婚习俗
人文社科学院 10汉语言文学一班 张旅 学号:10205023
作为一名农村的孩子,对于农村人的习俗,从家到学校到机关,对农村风俗习惯和称呼不太懂。年纪渐大,亲身经历过婚丧盖房、回农村过年过节,对农村风俗习惯和称呼略懂一二。我想,从农村出来的人,懂一些农村风俗习惯和称呼也好,在此我说一下我们那里的结婚习俗:
一、恋爱成熟才托媒说亲
男女青年双方经过“逛号”情投意合后,男方就会托与女方父母相好或亲戚去跟女方父母讲,称为“托媒”。不托媒之前,某某与某某相好,已在村里传出,实际上是一种舆论准备,传出“信息”后,双方父母有异议,就会对各自的子女进行干涉“信息”发出,父母不干涉,说明是默许了,“托媒”只是例行手续。 男方“托媒
二、送槟榔
“托媒”说好了,就是两次送槟榔,俗称送“小娄”、送“大娄”。送“小娄”是说亲,请媒人用个藤篮带着槟榔到女方家说亲,记女方出生年、月、日、时。收到女方生肖后,男方就将两人生肖用红纸写好,去请算命先生“合命
三、定婚期
“红纸合命”后,就送“大娄”,比较隆重。大型的要十几个亲戚,挑着用红布系着的藤箩,一路浩浩荡荡的到女方家。送去的东西分别有礼金、槟榔、果品和写好婚期的红贴。礼金的多少,村里因时期不同,各有定例,上世纪六十、七十年代生活困难,少一些,目前一般都是五千元。
果品也因时期不同而不同,解放前是自己用糯米做的,解放后是糖果饼干,最近是高档的成箱饼干,有挑到一百多箱饼干的,礼金和果品常常有互相攀比的意思。对男方送“大娄”的人,女方还要设宴招待,并请本方亲戚作陪,有时要
多达到十多席酒。一般送“大葱
四、女方准备嫁妆
送“大娄”到举行婚礼这段时间是筹备期。双方都按章程做好充分准备。女方主要是筹备制作嫁妆。嫁妆也因时期不同而不同。解放前一般是旧式柜(是四脚柜)、饭桌、八仙桌、木椅、饭碗、盆碟、茶壶等。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高标准的“三转一响”,就是手表、单车、缝纫机、收音机,再加上一些家俱。目前,新坡村家庭条件好的女方嫁妆价值高达一万多元,一般都高于男方送来的礼金,目前较常见的是摩托车一部、电视机一部、收录机一部、煤气炉一套以及现代化家俱,个别还要抽水机一台等。乐东沿海地区,农村嫁女备嫁妆一般是赔钱的,因此本地人说:“女子用米糠喂也亏本。”
五、男方的筹备结婚
男方的筹备就更紧张。主要做以下工作:(1)布置新房。新坡村解放前的瓦房,是一厅两房两书房。大儿子结婚,一般住大房,就是客厅(本地称厅阶)的左面那间房,要粉刷一新,现在年轻人还要用塑料布吊顶。(2)买新床。以前是做百子床,现在是西式床,加床垫。(3)请厨师规划和筹备酒席。(4)雇请锣鼓八音队。(5)买槟榔、香烟,以备从正式结婚的前一天到第二天共三天内所用。(6)请接亲,一般是本家的大嫂。(7)订租餐具等。
六、搭棚吃夜晖
“搭棚写对联”。结婚的前一天,从早上开始,族内本家或亲戚就主动前来,将布棚搭起来,杀猪宰牛,写对联、贴对联,内外焕然一新。对联一般贴四联,新房一联,中门一联,棚脚一联,大门外一联。这此对联可以从书上选,也可以根据结婚人情况另选。这一天,午饭就要安排十席八席不等的酒席。晚餐叫“吃夜晖”,村里第二天请多少客人,“夜晖’’就安排多少桌,不过菜色简单一点。
七、安床
“安床”。婚前安床,特别受重视,一般要请“道公
八、迎亲拖彩礼
结婚的这一天早晨,迎接的时间一般都在凌晨5时到7时之间。男方雇请锣鼓队,带着兄弟仔(聘请同行的兄弟朋友)同行,本地称“伴郎”,近的走路,远
的坐车前往迎亲。迎亲睁队伍中还有“迎亲”两人,还有专门运彩礼的车。一路锣鼓齐鸣,浩浩荡荡地前往女方家迎亲。到了门口,鸣炮、响锣鼓,通知女方,女婿已到,做好接待工作。
九、新娘开面
开面。女方结婚的前天要请老妇人将脸上的毛用纱线绞干净,称为“开面”。晚上,备好槟榔、香烟和烟丝等候亲戚来祝贺。现在,新娘都到发廊化妆。女婿到来迎亲,女方称为“出屋”。按旧例,如果新娘有父或母逝世或本人是孤儿,在“出屋”前要哭,边哭边怨叹自己命薄,没有父或母来主持婚礼。
十、新娘出屋
出屋。女方“出屋”上车(以前是上轿)后,鸣炮,鸣锣鼓返回。陪同新娘的有两名“送亲”和一帮“同行”姐妹,本地称为“姨母”。“姨母”送的红包归新娘所有,由夫家招待。如果女子父母或一人已逝,则女子出屋前要哭怨命运,哭怨词有固定格式,由亲属中老妇人进行事先培训。
十一、举行婚礼,设宴待亲友。
接亲到夫家后,和其他地方一样,进行“四拜”:拜天地,拜祖宗,拜父母,夫妻对拜,然后新娘入新房。亲戚朋友来喝酒,新郎新娘要到每桌去送烟送槟榔致谢。亲友喝酒后,自动去收红包处交款记封。一般收红包可够结婚费用,赚了个媳妇。
十二、闹洞房
结婚的当天晚上,亦有闹洞房的习惯。这里闹洞房,不是闹新娘,而是闹“姨母”,伴郎逗姨母,有时也过分一点,这里摸摸,你推我拥的也有,一房热闹。这一晚,一般夫妻不同房,也没有机会,加上新娘也怕新娘妆搞乱了,不好回娘家。房里除“伴郎”、“姨母”外,还有从娘家带来的内弟、送亲等,没有夫妻接触的机会。
十三、递茶洗面
结婚的第二天早上,男方的长辈要来,由新娘将一块新毛巾从面盆的热水中扭起送给你擦脸,然后递一杯甜茶,长辈要给红包。红包多少,看亲戚的深疏或经济状况决定,一般是20元至l00 元不等。这些红包的钱归新娘所有。解放前新娘要给丈夫家长辈做鞋,相当辛苦。解放后改为买鞋,才给红包,现在免了。 十四、回路也称和门
结婚第二天的下午,新娘带着伴娘回娘家,女婿这边要送酒送肉送菜送米给新娘家,随行的还有“伴郎”和“姨母”。“回路”后伴郎和姨母各散东西,“回路”的当晚才是夫妻真正人洞房。
十五、拆棚、踏火屎
结婚的第三天早上,拆棚,前来拆棚的族里兄弟还吃一餐,称为踏火屎。 十六、招待新娘
“拆棚
家乡的结婚习俗
人文社科学院 10汉语言文学一班 张旅 学号:10205023
作为一名农村的孩子,对于农村人的习俗,从家到学校到机关,对农村风俗习惯和称呼不太懂。年纪渐大,亲身经历过婚丧盖房、回农村过年过节,对农村风俗习惯和称呼略懂一二。我想,从农村出来的人,懂一些农村风俗习惯和称呼也好,在此我说一下我们那里的结婚习俗:
一、恋爱成熟才托媒说亲
男女青年双方经过“逛号”情投意合后,男方就会托与女方父母相好或亲戚去跟女方父母讲,称为“托媒”。不托媒之前,某某与某某相好,已在村里传出,实际上是一种舆论准备,传出“信息”后,双方父母有异议,就会对各自的子女进行干涉“信息”发出,父母不干涉,说明是默许了,“托媒”只是例行手续。 男方“托媒
二、送槟榔
“托媒”说好了,就是两次送槟榔,俗称送“小娄”、送“大娄”。送“小娄”是说亲,请媒人用个藤篮带着槟榔到女方家说亲,记女方出生年、月、日、时。收到女方生肖后,男方就将两人生肖用红纸写好,去请算命先生“合命
三、定婚期
“红纸合命”后,就送“大娄”,比较隆重。大型的要十几个亲戚,挑着用红布系着的藤箩,一路浩浩荡荡的到女方家。送去的东西分别有礼金、槟榔、果品和写好婚期的红贴。礼金的多少,村里因时期不同,各有定例,上世纪六十、七十年代生活困难,少一些,目前一般都是五千元。
果品也因时期不同而不同,解放前是自己用糯米做的,解放后是糖果饼干,最近是高档的成箱饼干,有挑到一百多箱饼干的,礼金和果品常常有互相攀比的意思。对男方送“大娄”的人,女方还要设宴招待,并请本方亲戚作陪,有时要
多达到十多席酒。一般送“大葱
四、女方准备嫁妆
送“大娄”到举行婚礼这段时间是筹备期。双方都按章程做好充分准备。女方主要是筹备制作嫁妆。嫁妆也因时期不同而不同。解放前一般是旧式柜(是四脚柜)、饭桌、八仙桌、木椅、饭碗、盆碟、茶壶等。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高标准的“三转一响”,就是手表、单车、缝纫机、收音机,再加上一些家俱。目前,新坡村家庭条件好的女方嫁妆价值高达一万多元,一般都高于男方送来的礼金,目前较常见的是摩托车一部、电视机一部、收录机一部、煤气炉一套以及现代化家俱,个别还要抽水机一台等。乐东沿海地区,农村嫁女备嫁妆一般是赔钱的,因此本地人说:“女子用米糠喂也亏本。”
五、男方的筹备结婚
男方的筹备就更紧张。主要做以下工作:(1)布置新房。新坡村解放前的瓦房,是一厅两房两书房。大儿子结婚,一般住大房,就是客厅(本地称厅阶)的左面那间房,要粉刷一新,现在年轻人还要用塑料布吊顶。(2)买新床。以前是做百子床,现在是西式床,加床垫。(3)请厨师规划和筹备酒席。(4)雇请锣鼓八音队。(5)买槟榔、香烟,以备从正式结婚的前一天到第二天共三天内所用。(6)请接亲,一般是本家的大嫂。(7)订租餐具等。
六、搭棚吃夜晖
“搭棚写对联”。结婚的前一天,从早上开始,族内本家或亲戚就主动前来,将布棚搭起来,杀猪宰牛,写对联、贴对联,内外焕然一新。对联一般贴四联,新房一联,中门一联,棚脚一联,大门外一联。这此对联可以从书上选,也可以根据结婚人情况另选。这一天,午饭就要安排十席八席不等的酒席。晚餐叫“吃夜晖”,村里第二天请多少客人,“夜晖’’就安排多少桌,不过菜色简单一点。
七、安床
“安床”。婚前安床,特别受重视,一般要请“道公
八、迎亲拖彩礼
结婚的这一天早晨,迎接的时间一般都在凌晨5时到7时之间。男方雇请锣鼓队,带着兄弟仔(聘请同行的兄弟朋友)同行,本地称“伴郎”,近的走路,远
的坐车前往迎亲。迎亲睁队伍中还有“迎亲”两人,还有专门运彩礼的车。一路锣鼓齐鸣,浩浩荡荡地前往女方家迎亲。到了门口,鸣炮、响锣鼓,通知女方,女婿已到,做好接待工作。
九、新娘开面
开面。女方结婚的前天要请老妇人将脸上的毛用纱线绞干净,称为“开面”。晚上,备好槟榔、香烟和烟丝等候亲戚来祝贺。现在,新娘都到发廊化妆。女婿到来迎亲,女方称为“出屋”。按旧例,如果新娘有父或母逝世或本人是孤儿,在“出屋”前要哭,边哭边怨叹自己命薄,没有父或母来主持婚礼。
十、新娘出屋
出屋。女方“出屋”上车(以前是上轿)后,鸣炮,鸣锣鼓返回。陪同新娘的有两名“送亲”和一帮“同行”姐妹,本地称为“姨母”。“姨母”送的红包归新娘所有,由夫家招待。如果女子父母或一人已逝,则女子出屋前要哭怨命运,哭怨词有固定格式,由亲属中老妇人进行事先培训。
十一、举行婚礼,设宴待亲友。
接亲到夫家后,和其他地方一样,进行“四拜”:拜天地,拜祖宗,拜父母,夫妻对拜,然后新娘入新房。亲戚朋友来喝酒,新郎新娘要到每桌去送烟送槟榔致谢。亲友喝酒后,自动去收红包处交款记封。一般收红包可够结婚费用,赚了个媳妇。
十二、闹洞房
结婚的当天晚上,亦有闹洞房的习惯。这里闹洞房,不是闹新娘,而是闹“姨母”,伴郎逗姨母,有时也过分一点,这里摸摸,你推我拥的也有,一房热闹。这一晚,一般夫妻不同房,也没有机会,加上新娘也怕新娘妆搞乱了,不好回娘家。房里除“伴郎”、“姨母”外,还有从娘家带来的内弟、送亲等,没有夫妻接触的机会。
十三、递茶洗面
结婚的第二天早上,男方的长辈要来,由新娘将一块新毛巾从面盆的热水中扭起送给你擦脸,然后递一杯甜茶,长辈要给红包。红包多少,看亲戚的深疏或经济状况决定,一般是20元至l00 元不等。这些红包的钱归新娘所有。解放前新娘要给丈夫家长辈做鞋,相当辛苦。解放后改为买鞋,才给红包,现在免了。 十四、回路也称和门
结婚第二天的下午,新娘带着伴娘回娘家,女婿这边要送酒送肉送菜送米给新娘家,随行的还有“伴郎”和“姨母”。“回路”后伴郎和姨母各散东西,“回路”的当晚才是夫妻真正人洞房。
十五、拆棚、踏火屎
结婚的第三天早上,拆棚,前来拆棚的族里兄弟还吃一餐,称为踏火屎。 十六、招待新娘
“拆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