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四中2014届高二地理练习——中国地理练习(7)
命题人:熊欣 审题人:张立伟 一、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
1、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沿g ——h穿过我国青藏高寒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东部季风区三大自然区
B.进入六月,c ——d线附近,自北向南环境特征可能是:林海雪原—沙尘肆虐—阴雨连绵 C.秋天,从e——f漫步,扭曲的胡杨林诉说着古老的文明—“塞外江南”风吹稻花香两岸—挂满枝头的苹果,又大又红
D.a——b附近,自北向南依次为:雪峰连绵,驼铃叮当—峡谷众多,水能丰富—地面崎岖,山清水秀 2、对太行山两侧区域特征或发展的比较,不
正确的是
A.黄土高原主要是流水侵蚀区,华北平原主要
是流水沉积区
B.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有效方法是小流域综合治理,治理黄淮海平原低湿地的可行模式是发展“鱼塘—台田”的生态农业
C.山西省在经济发展中具有发展能源工业的资源优势,但不具备区位优势;京津唐具有向全国输送各类高级人才的优势
D.水资源缺乏是该区发展的限制性因素
(2007年四川卷)下图为某区域模式图,读图,回答1~4题。 1.图中所示区域的数码代号与文化景观描述连线正确的是 A.①—梯田层层稻花香 B.②—草原茫茫牧牛羊 C.③—翠竹青青有人家 D.④—山歌阵阵采茶忙
2.关于图中各区域突出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区常绿阔叶林破坏严重 B.②区水土流失面积广大 C.③区泥石流、滑坡灾害频发D.⑤区土壤盐渍化普遍
3.关于图中各区域河流水文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区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小 B.②区河流春汛长于夏汛
C.③区河流含沙量大,有结冰期D.⑥区河流汛期短,径流量季节变化小
4.深秋时节,一旅游者从图中某区域乘火车外出旅游。出发时落叶纷飞,满目金黄,穿越重重隧道后,蓦然树木葱郁,山清水秀。火车经过的区域是 A.从①到② B.从②到④ C.从③到⑤ D.从⑤到⑥
稀土被誉为“新材料之母”,广泛应用于光学、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等尖端科技领域。目前我国的稀土储量占世界的30供应了国际市场97的需求。读图回答7~8题。
7.图中甲地是我国稀土矿产量最多的地区,该地的稀土开采业属于
A.原料导向型 B.市场导向型 C.技术导向型 D.动力导向型 8.有关图示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甲地区可利用当地丰富的稀土、水资源发展成为重工业基地 B.乙地区是农耕区、应注意合理灌溉 防止土壤次生盐碱化
C.丙地区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可以大力发展柑橘、苹果等经济作物 D.丁地河段径流量小、含沙量大、水质不好、应大量抽取地下水使用
下图表示我国四种农作物的分布,读图回答1--2题。
1.这四种农作物分别是
A.①小麦 ②水稻 ③棉花 ④油菜 B.①棉花 ②油菜 ③花生 ④水稻 C.①小麦 ②油菜 ③花生 ④甘蔗 D.①甜菜 ②甘蔗 ③棉花 ④水稻
2.图中的农作物④在我国北方地区不能种植的主要原因是 A.热量不足 B.水份不足 C.土壤贫瘠 D.地势低洼
下表二代表酸雨、寒潮、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对四省区的危害程度(●号越多代表危害程度越大)读后完成3~5题。
3.甲和丙代表的环境问题分别是 A.寒潮、酸雨 B.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 C.酸雨、水土流失 D.土地荒漠化、寒潮 4.乙类环境问题在广东省不严重的主要原因是 A.地形复杂 B.降水充沛 C.纬度较低 D.距海拔近 5.我国在解决丁类环境问题上,采取的措施主要有 A.退耕还湖 B.生态移民 C.优化能源结构 D.南水北调
如图为区域经纬网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当图中气压中心强烈发展时 A.北京的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 B.甲农业区可能遭受台风的影响
C.乙地北部山区此时雪线高度为一年中最低 D.北印度洋自西向东航行的船只顺风顺水 2.有关图中甲乙农业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水旱灾害是两地农业发展面临的共同问题 B.乙地为商品谷物农业,易受低温冷害的影响
C.乙地熟制低于甲地,单产高于甲地
D.甲地主要种植冬小麦,不易受病虫害的影响
3.2010年春季,我国部分农产品价格暴涨,被网友戏称为“蒜你狠”、“豆你玩”此现象对当年农业生产的直接影响是
A.大蒜、绿豆等农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 B.促进农业种植技术水平的快速提升
C.快速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D.促进产业结构合理调整 读我国沿回归线剖面图,据图回答238~240题
238.c区域大力发展混合农业,主要是为了充分利用
A.光、热、水、土资源 B.劳动力资源C.当地电力资源D.现代化的农业机械 239.促进b地经济发展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
A.水土流失B.红壤的改造C.商品性农业基地的建设D.交通建设 240.下面关于a地与c地相似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A.冬季常出现大风雪、寒潮天气B.基塘生产是两地农业生产的特色 C.面积广大,有利于发展大规模的商品谷物生产 D.水热充足、雨热同期是两地共同的资源优势
243题。
241.表中显示我国的土地沙化速度在不断加快,其原因可能是
A.我国气候有变干的趋势 B.
全球气温升高,地面植被死亡所致
C.长江中上游地区毁林现象严重 D.西北干旱地区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242.为了制止强沙尘暴次数增多和沙化速度加快的趋势,应采取的积极有效的措施是 A.开采地下水灌溉,变沙地为耕地和草地
B.在干旱地区减少耕地,扩大牧场,发展畜牧业
C.采取适当办法调整当地产业结构,以减轻生态环境的压力
D.禁止干旱地区任何经济活动的开展,以保护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 243.当我国北方频繁出现沙尘暴天气时
A.我国东南沿海经常遭受台风侵袭B.正是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沼气的最佳时期 C.地球公转速度正是一年中最慢的季节D.北半球大陆等温线向南凸出 下右图中我国某地区示意图。读图回答254—255题。 254.图中P地区发展种植业的有利的区位条件
①夏季光热充足②降水量丰富③气温日较差大④地势低平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255.图中P地区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是 ①冬小麦 ②春小麦 ③棉花 ④甜菜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下图是我国城市甲(25°N)和城市乙(26°35′N)所作的地形剖面图。图中丙河是发源于我国三江源自然
保护区的一条国际河流。回答256—258题。
256.城市甲在城市乙的 A.东南方B.西南方 C.东北方 D.西北方
257.对甲、乙所在地区地理特征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地年太阳辐射强度大,气温高 B.乙地地表崎岖,漏水现象严重 C.年降水量甲多乙少,气温年较差乙大甲小 D.甲乙两地人民都以谷子为主食 258.图中所示丙河
A.自北向南流经5个国家,最后注入印度洋
B.以高山冰雪融水和地下水补给为主,径流量大,水力资源丰富 C.下游是世界主要的黄麻、茶叶和稻米产区 D.水流湍急,山高谷深,交通极为不便
下左图为风力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读图回答72-73题。 [ ]72、有关图中所示的内容,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地貌是黄土丘陵 B.该地盛行东北风
C.图示地区的环境问题是土地沙漠化 D.该地貌广泛分布在我国的北方地区 [ ]73、关于图中地貌形成的主要自然原因和治理措施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气候干旱,蒸发量大 ②过度放牧③过度开垦 ④大风日数较多而且集中⑤改良土壤,引水灌溉 ⑥植树种草,保持生态平衡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④⑥ D.①②⑤
读右某地区图,读图回答74~76题。
[ ]74、图中通往乙城市的铁路在建设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A.高寒缺氧、多年冻土、生态保护B.地表崎岖、冰川广布、地质灾害频繁
C.生态保护、资金短缺、建筑材料运输困难 D.高寒缺氧、多年冻土、劳动力不足 [ ]75、a、b两河流域之间的山脉,其南坡雪线比北坡低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光照 B.热量 C.地形 D.降水
[ ]76、图中甲国是世界上洪涝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该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①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量的季节变化大 ②泥沙淤积严重,阻塞河道 ③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④气温高,山地冰川融水量大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①③ 读下二图,分别为我国某省区域图和该省土地利用状况图。读图回答77~78题。
[ ]77、关于左图中A城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势平坦、河流众多,是A城市形成的首要因素 B.A城市依靠附近丰富的煤、铁资源发展了钢铁工业 C.石油资源枯竭是制约A城市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 D.便利的水陆交通,使A城市成为该省最大的工业城市
[ ]78、关于该省在农业发展方面的叙述, ①荒地、沼泽面积广大,应大规模开垦为耕地
②适宜建设商品粮和乳肉等农产品基地 ③制约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干旱缺水和低温冷害 ④退耕还林、还草、还湿是当地环境保护的重要举措。正确的是: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读图4,回答79-81题:
[ ]79.根据图上反映的信息,可判断该地区位于
A.东北平原 D.云贵高原 C.内蒙古高原 D.青藏高原
[ ]80.计划在图中甲、乙、丙、丁四地进行不同类型的人类活动,其中正确的是 A.在甲地种水稻 B.在乙地建农牧加工厂 C.在丙地种植咖啡 D.在丁地栽种棉花
[ ]81.图中河流历史上曾经流量丰富,近三年来经常出现断流,其形成原因可能是:
①全球气温升高,蒸发旺盛 ②地球自转速度加快,白昼时间变长
③黄赤交角缩小,太阳直射点北移 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进北移,年降水量减少 ⑤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导致土地沙漠化面积扩大
A.①⑤ B.①②⑤ C.②③⑤ D. ①④⑤
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料显示,全球已完成了三次大规模的跨国和跨地区的产业转移,读“塔里木盆地示意图”,完成6~7题。 6.图示地区内的交通线和城镇分布特征是 A.分布在山脉的阳坡 C.分布在盆地边缘
( )
B.分布在河谷地区 D.分布在盆地内部
7.该区域的区域优势不包括
A.光照充足,日温差大,瓜果品质好 B.资源丰富,成为我国西部能源基地 C.劳动力丰富,名优特产加工业发达 D.与多国接壤,边境贸易发达
读“我国某区域示意图”,完成10~12题。
10.该区域的特色农业生产模式属于 A.基塘农业
( ) ( )
B.绿洲农业 C.坝子农业
B.降水稀少
D.河谷农业
11.该特色农业生产模式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A.光热水资源丰富 C.地势低,热量条件好
D.地势平坦,水源充足
12.该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有 A.水稻、小麦
( )
B.小麦、青稞 C.水稻、青稞 D.小麦、玉米
读“某流域图”,回答13~14题。
13.图中所示流域为 A.黄河流域
( )
B.海河流域 C.淮河流域
D.长江流域
14.关于图中五台山北侧河流的水文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
①该河流以雨水补给为主 ②河流径流量比较小,但季节变化大 ③河流流量大,水资源丰富 ④有结冰期,含沙量比较大 A.①②③
下图是“某种作物在我国的栽培区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该作物可能是( )
A.棉花 B.甘蔗 C.水稻 D.小麦 2.该作物若要在纬度较高的地区栽培,首先要克服的自然因素是( ) A.地形 B.热量 C.光照 D.水分
我国某学校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学生通过调查,记录了该地区农事活动的时间表。分析表中信息,回答6~7题。
6.A.松嫩平原 B.黄淮海平原 C.鄱阳湖平原 D.准噶尔盆地的绿洲 7.该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限制性因素可能是( )
A.低温、冻害 B.地形、水源 C.旱涝、盐碱 D.光照、风沙
下图为“我国某种工业生产厂分布图”。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8~9题。
8.该工业部门属于( )
A.劳动力指向型 B.动力指向型 C.市场指向型 D.原料指向型
9.为了充分发挥地区矿产资源优势,图中①、②两省适宜发展的特色工业是( A.稀土工业 B.石油化工工业 C.煤炭采掘业 D.有色金属冶炼 读下面四幅图,回答10~11题。
10.在③城市的铁路干线中,伸向东北方向的是( )
A.川黔线 B.湘渝线 C.成渝线 D.襄渝线 11.包头一批钢材通过铁路运往上海,选择合理线路应是( ) A.包神线——沪宁线 B.京广线——沪杭线 C.京包线——京沪线 D.包兰线——陇海线 )
襄阳四中2014届高二地理练习——中国地理练习(7)
命题人:熊欣 审题人:张立伟 一、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
1、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沿g ——h穿过我国青藏高寒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东部季风区三大自然区
B.进入六月,c ——d线附近,自北向南环境特征可能是:林海雪原—沙尘肆虐—阴雨连绵 C.秋天,从e——f漫步,扭曲的胡杨林诉说着古老的文明—“塞外江南”风吹稻花香两岸—挂满枝头的苹果,又大又红
D.a——b附近,自北向南依次为:雪峰连绵,驼铃叮当—峡谷众多,水能丰富—地面崎岖,山清水秀 2、对太行山两侧区域特征或发展的比较,不
正确的是
A.黄土高原主要是流水侵蚀区,华北平原主要
是流水沉积区
B.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有效方法是小流域综合治理,治理黄淮海平原低湿地的可行模式是发展“鱼塘—台田”的生态农业
C.山西省在经济发展中具有发展能源工业的资源优势,但不具备区位优势;京津唐具有向全国输送各类高级人才的优势
D.水资源缺乏是该区发展的限制性因素
(2007年四川卷)下图为某区域模式图,读图,回答1~4题。 1.图中所示区域的数码代号与文化景观描述连线正确的是 A.①—梯田层层稻花香 B.②—草原茫茫牧牛羊 C.③—翠竹青青有人家 D.④—山歌阵阵采茶忙
2.关于图中各区域突出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区常绿阔叶林破坏严重 B.②区水土流失面积广大 C.③区泥石流、滑坡灾害频发D.⑤区土壤盐渍化普遍
3.关于图中各区域河流水文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区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小 B.②区河流春汛长于夏汛
C.③区河流含沙量大,有结冰期D.⑥区河流汛期短,径流量季节变化小
4.深秋时节,一旅游者从图中某区域乘火车外出旅游。出发时落叶纷飞,满目金黄,穿越重重隧道后,蓦然树木葱郁,山清水秀。火车经过的区域是 A.从①到② B.从②到④ C.从③到⑤ D.从⑤到⑥
稀土被誉为“新材料之母”,广泛应用于光学、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等尖端科技领域。目前我国的稀土储量占世界的30供应了国际市场97的需求。读图回答7~8题。
7.图中甲地是我国稀土矿产量最多的地区,该地的稀土开采业属于
A.原料导向型 B.市场导向型 C.技术导向型 D.动力导向型 8.有关图示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甲地区可利用当地丰富的稀土、水资源发展成为重工业基地 B.乙地区是农耕区、应注意合理灌溉 防止土壤次生盐碱化
C.丙地区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可以大力发展柑橘、苹果等经济作物 D.丁地河段径流量小、含沙量大、水质不好、应大量抽取地下水使用
下图表示我国四种农作物的分布,读图回答1--2题。
1.这四种农作物分别是
A.①小麦 ②水稻 ③棉花 ④油菜 B.①棉花 ②油菜 ③花生 ④水稻 C.①小麦 ②油菜 ③花生 ④甘蔗 D.①甜菜 ②甘蔗 ③棉花 ④水稻
2.图中的农作物④在我国北方地区不能种植的主要原因是 A.热量不足 B.水份不足 C.土壤贫瘠 D.地势低洼
下表二代表酸雨、寒潮、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对四省区的危害程度(●号越多代表危害程度越大)读后完成3~5题。
3.甲和丙代表的环境问题分别是 A.寒潮、酸雨 B.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 C.酸雨、水土流失 D.土地荒漠化、寒潮 4.乙类环境问题在广东省不严重的主要原因是 A.地形复杂 B.降水充沛 C.纬度较低 D.距海拔近 5.我国在解决丁类环境问题上,采取的措施主要有 A.退耕还湖 B.生态移民 C.优化能源结构 D.南水北调
如图为区域经纬网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当图中气压中心强烈发展时 A.北京的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 B.甲农业区可能遭受台风的影响
C.乙地北部山区此时雪线高度为一年中最低 D.北印度洋自西向东航行的船只顺风顺水 2.有关图中甲乙农业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水旱灾害是两地农业发展面临的共同问题 B.乙地为商品谷物农业,易受低温冷害的影响
C.乙地熟制低于甲地,单产高于甲地
D.甲地主要种植冬小麦,不易受病虫害的影响
3.2010年春季,我国部分农产品价格暴涨,被网友戏称为“蒜你狠”、“豆你玩”此现象对当年农业生产的直接影响是
A.大蒜、绿豆等农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 B.促进农业种植技术水平的快速提升
C.快速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D.促进产业结构合理调整 读我国沿回归线剖面图,据图回答238~240题
238.c区域大力发展混合农业,主要是为了充分利用
A.光、热、水、土资源 B.劳动力资源C.当地电力资源D.现代化的农业机械 239.促进b地经济发展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
A.水土流失B.红壤的改造C.商品性农业基地的建设D.交通建设 240.下面关于a地与c地相似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A.冬季常出现大风雪、寒潮天气B.基塘生产是两地农业生产的特色 C.面积广大,有利于发展大规模的商品谷物生产 D.水热充足、雨热同期是两地共同的资源优势
243题。
241.表中显示我国的土地沙化速度在不断加快,其原因可能是
A.我国气候有变干的趋势 B.
全球气温升高,地面植被死亡所致
C.长江中上游地区毁林现象严重 D.西北干旱地区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242.为了制止强沙尘暴次数增多和沙化速度加快的趋势,应采取的积极有效的措施是 A.开采地下水灌溉,变沙地为耕地和草地
B.在干旱地区减少耕地,扩大牧场,发展畜牧业
C.采取适当办法调整当地产业结构,以减轻生态环境的压力
D.禁止干旱地区任何经济活动的开展,以保护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 243.当我国北方频繁出现沙尘暴天气时
A.我国东南沿海经常遭受台风侵袭B.正是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沼气的最佳时期 C.地球公转速度正是一年中最慢的季节D.北半球大陆等温线向南凸出 下右图中我国某地区示意图。读图回答254—255题。 254.图中P地区发展种植业的有利的区位条件
①夏季光热充足②降水量丰富③气温日较差大④地势低平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255.图中P地区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是 ①冬小麦 ②春小麦 ③棉花 ④甜菜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下图是我国城市甲(25°N)和城市乙(26°35′N)所作的地形剖面图。图中丙河是发源于我国三江源自然
保护区的一条国际河流。回答256—258题。
256.城市甲在城市乙的 A.东南方B.西南方 C.东北方 D.西北方
257.对甲、乙所在地区地理特征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地年太阳辐射强度大,气温高 B.乙地地表崎岖,漏水现象严重 C.年降水量甲多乙少,气温年较差乙大甲小 D.甲乙两地人民都以谷子为主食 258.图中所示丙河
A.自北向南流经5个国家,最后注入印度洋
B.以高山冰雪融水和地下水补给为主,径流量大,水力资源丰富 C.下游是世界主要的黄麻、茶叶和稻米产区 D.水流湍急,山高谷深,交通极为不便
下左图为风力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读图回答72-73题。 [ ]72、有关图中所示的内容,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地貌是黄土丘陵 B.该地盛行东北风
C.图示地区的环境问题是土地沙漠化 D.该地貌广泛分布在我国的北方地区 [ ]73、关于图中地貌形成的主要自然原因和治理措施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气候干旱,蒸发量大 ②过度放牧③过度开垦 ④大风日数较多而且集中⑤改良土壤,引水灌溉 ⑥植树种草,保持生态平衡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④⑥ D.①②⑤
读右某地区图,读图回答74~76题。
[ ]74、图中通往乙城市的铁路在建设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A.高寒缺氧、多年冻土、生态保护B.地表崎岖、冰川广布、地质灾害频繁
C.生态保护、资金短缺、建筑材料运输困难 D.高寒缺氧、多年冻土、劳动力不足 [ ]75、a、b两河流域之间的山脉,其南坡雪线比北坡低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光照 B.热量 C.地形 D.降水
[ ]76、图中甲国是世界上洪涝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该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①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量的季节变化大 ②泥沙淤积严重,阻塞河道 ③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④气温高,山地冰川融水量大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①③ 读下二图,分别为我国某省区域图和该省土地利用状况图。读图回答77~78题。
[ ]77、关于左图中A城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势平坦、河流众多,是A城市形成的首要因素 B.A城市依靠附近丰富的煤、铁资源发展了钢铁工业 C.石油资源枯竭是制约A城市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 D.便利的水陆交通,使A城市成为该省最大的工业城市
[ ]78、关于该省在农业发展方面的叙述, ①荒地、沼泽面积广大,应大规模开垦为耕地
②适宜建设商品粮和乳肉等农产品基地 ③制约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干旱缺水和低温冷害 ④退耕还林、还草、还湿是当地环境保护的重要举措。正确的是: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读图4,回答79-81题:
[ ]79.根据图上反映的信息,可判断该地区位于
A.东北平原 D.云贵高原 C.内蒙古高原 D.青藏高原
[ ]80.计划在图中甲、乙、丙、丁四地进行不同类型的人类活动,其中正确的是 A.在甲地种水稻 B.在乙地建农牧加工厂 C.在丙地种植咖啡 D.在丁地栽种棉花
[ ]81.图中河流历史上曾经流量丰富,近三年来经常出现断流,其形成原因可能是:
①全球气温升高,蒸发旺盛 ②地球自转速度加快,白昼时间变长
③黄赤交角缩小,太阳直射点北移 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进北移,年降水量减少 ⑤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导致土地沙漠化面积扩大
A.①⑤ B.①②⑤ C.②③⑤ D. ①④⑤
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料显示,全球已完成了三次大规模的跨国和跨地区的产业转移,读“塔里木盆地示意图”,完成6~7题。 6.图示地区内的交通线和城镇分布特征是 A.分布在山脉的阳坡 C.分布在盆地边缘
( )
B.分布在河谷地区 D.分布在盆地内部
7.该区域的区域优势不包括
A.光照充足,日温差大,瓜果品质好 B.资源丰富,成为我国西部能源基地 C.劳动力丰富,名优特产加工业发达 D.与多国接壤,边境贸易发达
读“我国某区域示意图”,完成10~12题。
10.该区域的特色农业生产模式属于 A.基塘农业
( ) ( )
B.绿洲农业 C.坝子农业
B.降水稀少
D.河谷农业
11.该特色农业生产模式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A.光热水资源丰富 C.地势低,热量条件好
D.地势平坦,水源充足
12.该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有 A.水稻、小麦
( )
B.小麦、青稞 C.水稻、青稞 D.小麦、玉米
读“某流域图”,回答13~14题。
13.图中所示流域为 A.黄河流域
( )
B.海河流域 C.淮河流域
D.长江流域
14.关于图中五台山北侧河流的水文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
①该河流以雨水补给为主 ②河流径流量比较小,但季节变化大 ③河流流量大,水资源丰富 ④有结冰期,含沙量比较大 A.①②③
下图是“某种作物在我国的栽培区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该作物可能是( )
A.棉花 B.甘蔗 C.水稻 D.小麦 2.该作物若要在纬度较高的地区栽培,首先要克服的自然因素是( ) A.地形 B.热量 C.光照 D.水分
我国某学校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学生通过调查,记录了该地区农事活动的时间表。分析表中信息,回答6~7题。
6.A.松嫩平原 B.黄淮海平原 C.鄱阳湖平原 D.准噶尔盆地的绿洲 7.该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限制性因素可能是( )
A.低温、冻害 B.地形、水源 C.旱涝、盐碱 D.光照、风沙
下图为“我国某种工业生产厂分布图”。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8~9题。
8.该工业部门属于( )
A.劳动力指向型 B.动力指向型 C.市场指向型 D.原料指向型
9.为了充分发挥地区矿产资源优势,图中①、②两省适宜发展的特色工业是( A.稀土工业 B.石油化工工业 C.煤炭采掘业 D.有色金属冶炼 读下面四幅图,回答10~11题。
10.在③城市的铁路干线中,伸向东北方向的是( )
A.川黔线 B.湘渝线 C.成渝线 D.襄渝线 11.包头一批钢材通过铁路运往上海,选择合理线路应是( ) A.包神线——沪宁线 B.京广线——沪杭线 C.京包线——京沪线 D.包兰线——陇海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