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儒学(原创)

专题一 第二节

汉代儒学

课标要求: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的史实

知识·梳理

儒 学 的 兴起

春 秋 战 国 秦 汉

孔子 创始人 系统 沉重打击 成为正统

孟子 发展 完整

荀子 改造 蔚然大宗

人数之多 “焚书坑儒”

“罢黜百家

表彰六经”

一. “焚书坑儒”批判

1.背景

探究1:与战国时期相比,秦朝的思想文化氛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1)变化:战国:百家争鸣,思想纷呈;

秦朝:焚书坑儒, 死气沉沉。

(2)原因

战国未统一,学术氛围宽松。

秦朝巩固统一,思想走向专制。

2.焚书坑儒

探究2 为什么儒学在秦朝时受到严厉打击?

儒学以古非今,抨击时政,不利于秦的统治。

探究3 为什么秦王朝不焚禁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秦王朝焚书的目的是为了遏制知识分子的思想,而医学、卜筮、种树之书是实用之学,对社会国家直接有益。

5

3.评价:

(1)直接作用:

有利于巩固秦朝刚刚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消极影响(占主导地位):

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一)焚书坑儒(秦朝)

背景:秦朝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确立,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

儒生引用儒学经典,批评时政,威胁秦朝统治

具体步骤:焚书、坑儒

实质:是一种文化专制政策

评价

作用:有利于国家统一,巩固秦朝统治

极大地摧残了文化,儒学发展因此走入低潮

儒学兴起的表现;

(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二)太学的出现

——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

(三)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儒家思想统治地位进一步强化;

二、罢黜百家(汉代)

(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原因:

1)现实需要:汉武帝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鼎盛时期,但也面临许多问题,需要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

2)个人发挥: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发挥,使其更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汉武帝即位时面临的社会问题

匈奴威胁,边患不止

诸侯坐大,威胁中央

土地兼并,豪强势大

„„

要解决这一系列问题,汉武帝该选择怎样的治国思想呢?

知识点拔

思想主张 作用

1、“儒学独尊” 思想统一、国家安宁,中央集权

2、“君权神授” 君权 “天人合一” 天 = 君 加强君权,服从统治;爱护百姓

“天人感应

中央集权

3、发挥儒家仁政 忠君 减轻负担,缓和矛盾,改善生活

思想

统一

4、“三纲五常” 为人处事标准

结论:与时俱进,适应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需要,既是国家的需要,也是统治者的需要,更是时代的需要!

理解历史

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材料二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 。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 “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 合作探究:

上述材料中包含了董仲舒的哪些观点? 汉武帝为什么会接受他的主张?

a、提出“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核心观点) 加强君权的需要

b、提出“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中央集权的需要,

c、发挥“仁政”:轻徭薄赋. 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

从理论上解决了汉武帝国家“大一统”的需要,有利于巩固统治. (以思想的大一统巩固政治的大一统)

2、“独尊儒术”的措施:

1)思想上:采纳了新儒学思想

2)政治上:起用文人儒士担任各级官吏

3)教育上:①兴办太学——儒学官方化和制度化②命各郡县设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使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地位

3、影响:

1)适应了汉武帝时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为其提供理论依据。

2)结束了各学派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百家争鸣局面彻底结束),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3)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4)加强了对思想、文化、教育的重视,推动了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西汉) 背景汉武帝时国力强盛,致力于建立一个大一统国家,需要新的统治思想

董仲舒迎合统治者需要,改造儒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发挥儒家仁政思想 措施思想上政治上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教育上

影响促进思想文化教育的发展,对于民族历史文化进步有积极意义

实质上也是一种文化专制政策,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发 展有消极影响

太学的出现和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1、汉代教育:

(1)教育体制:

A、汉武帝时期在中央创办太学;

(太学生由五经博士教授,提高了儒学地位;太学生学优为官,打破了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

B、郡国皆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2)太学影响:

A、使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加强了儒学的统治地位)

B、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并促进了文化传播;

C、太学生的议政运动迫使黑暗势力有所收敛;

D、一般地主子弟入仕的门径得以拓宽,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大官僚和大地主子嗣垄断官位的状况。

2、科举制:

(1)确立:隋唐确立的选官制度。

(2)特点:

A、以考试成绩为标准选定官员

B、考试内容是儒学经典

(3)历史影响:

A、有益于专制主义政体的稳固;

B、儒学因科举制而显荣,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

C、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和体现公平公正原则;

D、导致从事科技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

补充

 中国古代的三种选官制——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

 世官制:始于夏商,盛于周,终于战国。周世官制与当时推行的宗法制分封制紧密结合,

担任王室或诸侯国官职的大小贵族,均遵照嫡长子继承的原则世代垄断官职,占有封地。  春秋战国时,社会开始大变革。出于争霸斗争的需要,一些大国突破世官制的框架,实

行明贤制度,世官制时代结束。

 察举制: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的选官制度。

 它肇基于高祖刘邦,初步形成于汉文帝,定制于汉武帝,东汉末年因战争频仍而无法

推行。

 此制选官,先经官吏察访,然后推荐给中央予以任用。荐举的标准主要看德行和才能,

即“选贤使能”。考核能力的办法是“对策”:皇帝把问题写在竹简上,叫做策问,被逐级举荐到朝廷的人把答案也写在竹简上,叫做对策。皇帝根据对策来判断一个人能力的高下。董仲舒就是通过“对策”得到汉武帝赏识的。东汉时期,豪强地主把持乡举里选,使门第族望成为选举的依据。察举制作为一种比较完备的选官制度,对当时的政治、经济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科举制:一种用考试办法选拔官吏的制度。

起迄:此制产生于隋,确立于唐,大发展于北宋,极盛而衰于明清,1905年废除。这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持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选士制度。

过程:

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吏。

隋炀帝时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唐太宗时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

武则天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宋代科举仿行唐制,但在考试程序、考试内容、录取

人数和考风考纪等方面做了很大改进,形成了自己的

特色。

明清两代的科举制以四书五经的文句命题,以朱熹的集注为解释依据,不准发挥个人见解, 文章的格式严格规定为八股文。

明清时代的科举制完全笼罩在封建文化专制主

义之下。

科举制使许多士人幻想“十载寒窗,一举成名”把毕生精力都消耗在儒家的经书和文选等典籍方面。因此,科举制度对巩固封建统治起着很大作用。但也导致了士人知识结构的偏狭。

综合探究

探究题1、

请大家结合教材上的介绍和以下材料思考二者

的异同。

材料一 “燔诗书起淳于越之谏,坑士起自诸生为妖言。”

——(东汉)王充《论衡·语篇》

材料二 “竹帛烟消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唐)章碣《焚书坑》

材料三 “谤声易弭怨难除,秦法虽严亦甚疏。夜半桥边呼孺子,人间犹有未烧书 ——(清初)陈恭尹《读秦纪》

 (探究二)秦始皇和汉武帝同样是封建社会初步发展时期的统治者,为什么对儒学的

态度却截然相反呢?

 (探究三)秦始皇和汉武帝都采取自上而下的行政手段来实现思想上的统一,但一个

简单粗暴,一个倡导教化。你们怎样看待这两种不同的文化政策?

 (探究四)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到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你从中得到

了哪些启示?

(探究2)秦始皇和汉武帝同样是封建社会初步发展时期的统治者,为什么对儒学的态度却

截然相反呢?

秦排斥儒家思想是因为秦统一后面临着中央集权加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加强对人民的统治等迫切任务,儒家的“仁政”思想不适合秦当时的统治。

汉武帝推崇儒学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汉武帝时期国家统一,国力强盛,汉初“无为而

治”的道家思想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二是董仲舒在继承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吸收了道家、法家等有利于君主统治的成分,对儒学进行了改造和发展,增加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的思想,这在客观上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巩固,适应了当时统治者的需要。

(探究三)秦始皇和汉武帝都采取自上而下的行政手段来实现思想上的统一,但一个简单粗

暴,一个倡导教化。你们怎样看待这两种不同的文化政策?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当时是一种先进制度。

秦皇汉武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是无可厚非的:但秦始皇的焚烧和坑杀只是暂时压制了人们的思想,却制造了一场文化悲剧,是“灭学之祸”。而汉武帝利用舆论诱导和利益的驱动来推动思想的统一,不仅不会激化社会矛盾,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探究四)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到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你从中得到了哪

些启示?

 解决思想意识形态问题,不能简单地依赖于行政强制,更不能依靠暴力。

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思想文化只有不断创新不断发展,才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才会真正发挥它的社会功能。一个具有创新意识的民族才是有生命力的民族。

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尤其是世界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应该善待我们的传统文化。因为

文化的发展是连续的,是一个继承与发展的过程,同时,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探究五(展示相关材料)目前的学术界对儒学的认识有三种观点:

有人认为,儒学的本质是消极的、保守的,中国社会要进步,必须彻底“打倒孔家店”。

有人认为,儒学的思想原则有积极的健康的一面,如“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

“天人协调”等,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所在。

也有人认为,传统儒学可以实现现代化的转化你同意哪一观点?请大家各抒己见,进行讨

论。

 同意第一个观点——儒学的本质是消极的、保守的,中国社会要进步,必须彻底“打

 倒孔家店”。 因为,儒学的思想核心是封建的伦理道德。它是建立 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封建自然经济基础之上的,是封建 专制制度的理论基础。从儒家思想的内涵上看, 第一,儒教宣扬天是超自然的宇宙神,天命是宇宙神的 意志和意愿。这是宗教宿命论的世界观。它的目的在于 压抑人的自主意识和斗争意志,把人变成无条件顺从封 建统治阶级的奴隶。 第二,儒学宣扬“忠”、“孝”思想,企图使封建王权神圣 化、封建统治秩序和家长制合法化。 第三,儒学以“孝”为基本理念的“三纲”、“五常”,宣扬 了封建伦理道德,毒害了人民健康的道德生活。

 同意第一个观点——儒学曾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前期对维护国家的统一,社会的安定起

过积极作用。

 但到了封建社会后期,甚至中国近代,其消极、保守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已经成为阻

碍社会进步的绊脚石。我可以举一些实例。如明清时期统治者为加强专制统治实行“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把人们的思想严格束缚在儒学的范畴内,结果造成中国在近代科技上的落后;再如辛亥革命后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在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逆流遭到先进知识分子的强烈反对,为此他们掀起了新文化运动,矛头直接指向封建的儒家思想。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一系列全面批孔的文章,论证孔子旧礼教不适合现代社会。李大钊指出孔子是历代专制之护符。鲁迅在《狂人日记》里深刻揭露了中国几千年来封建统治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可见,早在明清时期儒学就已经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思想。因此,中国社会要进步,必须“打倒孔家店”,彻底抛弃儒家思想。

 同意第二种观点——儒学中大量积极健康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

神所在。

 儒学思想博大精深,其中包含大量健康向上的内容,对我们青年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和价值观很有意义。比如,《周易大传》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刚健有为精神,《论语》中所提倡的舍生取义、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品质,以及“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历史使命感,《孟子》中提出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独立人格以及“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忧患意识,《春秋公羊传》中强调的天下统一的思想等等,都是儒学所宣扬的优秀价值原则。这些价值原则经过两千多年的浸润,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是不能抛弃的。

 同意第二种观点——儒学思想在中国盛行几千年,已经渗入中华民族的骨髓,成为中

华民族精神的灵魂。如“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的“守中”思想和“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境界,构成了儒学特有的“中和为用”的和谐观念,是后人道德修养和处理事物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也铸造了中华民族求同存异、团结一致、整体向上的和谐观念和进取精神。

 同意第二种观点。儒学的“天人合一”思想阐释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中国传统思想

中,无论是庄子“不以人助天”“无以人灭天”的顺应自然思想,还是荀子“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的改造自然思想,都体现了天人之间的相互协调。这一思想也同样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而且认识这一点对当今我国自然环境的保护,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 探究六 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包括儒学在内的传统文化呢?

 探究七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学能不能推动中国的现代化呢?

探究六 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包括儒学在内的传统文化呢?

 我们既不能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一切都好,也不能把中国落后的一切根源归之于传统文

化而完全抛弃。

 科学态度和方法应该是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探究七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学能不能推动中国的现代化呢?

 可以的。比如,儒学中“为政以德”、“以民为本”的政治思想对我国的民主建设就有

一定的现实意义;儒学中的教育思想对我们的学习同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如“三人

行,必有吾师”“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等。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冲击下,只要赋予中国传统儒学以新的时代涵义,就可以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 可以的。“仁者,爱人”是儒学的思想核心。在现实生活中它能够帮助我们建立和谐的

人际关系。儒家“修己安人”、“正心修身”的主张也可以帮助我们完善自己的性格,在市场经济的今天不能惟利是图。

 1993年,世界各地进行了“全球伦理”的大讨论。全球主要的宗教代表把儒家的“己所

不欲,勿施与人”视为人类和平共存的基本原则,并写进《全球伦理宣言》。可见,儒学对世界的和平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而中国的现代化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

 报道,过去深受中国儒学影响的东亚、东南亚国家如韩国、新加坡等国在经济发展的同

时,特别注意以儒学思想进行社会道德教育,以推动本国的现代化,而且比较有成效。韩国、新加坡的发展历程为儒学与现代化结合提供了典范,其中的经验很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因此,儒学与现代化绝不是一种对立的关系。

 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说过“一个民族的文化,是一个民族精神的活动的结晶,

一个民族的哲学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对于它的精神活动的反思,从这个意义说,一个民族的哲学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的最高成就,也是它的理论思维的最高发展。”

 如何挖掘儒学思想中的精华以推动我国的现代化进程,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课

题。大家可以继续关注和参与这项研究,并在实际生活中学习和保持优秀的文化传统,积极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绵薄之力。

专题一 第二节

汉代儒学

课标要求: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的史实

知识·梳理

儒 学 的 兴起

春 秋 战 国 秦 汉

孔子 创始人 系统 沉重打击 成为正统

孟子 发展 完整

荀子 改造 蔚然大宗

人数之多 “焚书坑儒”

“罢黜百家

表彰六经”

一. “焚书坑儒”批判

1.背景

探究1:与战国时期相比,秦朝的思想文化氛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1)变化:战国:百家争鸣,思想纷呈;

秦朝:焚书坑儒, 死气沉沉。

(2)原因

战国未统一,学术氛围宽松。

秦朝巩固统一,思想走向专制。

2.焚书坑儒

探究2 为什么儒学在秦朝时受到严厉打击?

儒学以古非今,抨击时政,不利于秦的统治。

探究3 为什么秦王朝不焚禁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秦王朝焚书的目的是为了遏制知识分子的思想,而医学、卜筮、种树之书是实用之学,对社会国家直接有益。

5

3.评价:

(1)直接作用:

有利于巩固秦朝刚刚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消极影响(占主导地位):

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一)焚书坑儒(秦朝)

背景:秦朝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确立,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

儒生引用儒学经典,批评时政,威胁秦朝统治

具体步骤:焚书、坑儒

实质:是一种文化专制政策

评价

作用:有利于国家统一,巩固秦朝统治

极大地摧残了文化,儒学发展因此走入低潮

儒学兴起的表现;

(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二)太学的出现

——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

(三)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儒家思想统治地位进一步强化;

二、罢黜百家(汉代)

(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原因:

1)现实需要:汉武帝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鼎盛时期,但也面临许多问题,需要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

2)个人发挥: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发挥,使其更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汉武帝即位时面临的社会问题

匈奴威胁,边患不止

诸侯坐大,威胁中央

土地兼并,豪强势大

„„

要解决这一系列问题,汉武帝该选择怎样的治国思想呢?

知识点拔

思想主张 作用

1、“儒学独尊” 思想统一、国家安宁,中央集权

2、“君权神授” 君权 “天人合一” 天 = 君 加强君权,服从统治;爱护百姓

“天人感应

中央集权

3、发挥儒家仁政 忠君 减轻负担,缓和矛盾,改善生活

思想

统一

4、“三纲五常” 为人处事标准

结论:与时俱进,适应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需要,既是国家的需要,也是统治者的需要,更是时代的需要!

理解历史

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材料二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 。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 “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 合作探究:

上述材料中包含了董仲舒的哪些观点? 汉武帝为什么会接受他的主张?

a、提出“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核心观点) 加强君权的需要

b、提出“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中央集权的需要,

c、发挥“仁政”:轻徭薄赋. 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

从理论上解决了汉武帝国家“大一统”的需要,有利于巩固统治. (以思想的大一统巩固政治的大一统)

2、“独尊儒术”的措施:

1)思想上:采纳了新儒学思想

2)政治上:起用文人儒士担任各级官吏

3)教育上:①兴办太学——儒学官方化和制度化②命各郡县设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使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地位

3、影响:

1)适应了汉武帝时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为其提供理论依据。

2)结束了各学派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百家争鸣局面彻底结束),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3)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4)加强了对思想、文化、教育的重视,推动了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西汉) 背景汉武帝时国力强盛,致力于建立一个大一统国家,需要新的统治思想

董仲舒迎合统治者需要,改造儒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发挥儒家仁政思想 措施思想上政治上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教育上

影响促进思想文化教育的发展,对于民族历史文化进步有积极意义

实质上也是一种文化专制政策,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发 展有消极影响

太学的出现和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1、汉代教育:

(1)教育体制:

A、汉武帝时期在中央创办太学;

(太学生由五经博士教授,提高了儒学地位;太学生学优为官,打破了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

B、郡国皆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2)太学影响:

A、使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加强了儒学的统治地位)

B、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并促进了文化传播;

C、太学生的议政运动迫使黑暗势力有所收敛;

D、一般地主子弟入仕的门径得以拓宽,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大官僚和大地主子嗣垄断官位的状况。

2、科举制:

(1)确立:隋唐确立的选官制度。

(2)特点:

A、以考试成绩为标准选定官员

B、考试内容是儒学经典

(3)历史影响:

A、有益于专制主义政体的稳固;

B、儒学因科举制而显荣,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

C、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和体现公平公正原则;

D、导致从事科技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

补充

 中国古代的三种选官制——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

 世官制:始于夏商,盛于周,终于战国。周世官制与当时推行的宗法制分封制紧密结合,

担任王室或诸侯国官职的大小贵族,均遵照嫡长子继承的原则世代垄断官职,占有封地。  春秋战国时,社会开始大变革。出于争霸斗争的需要,一些大国突破世官制的框架,实

行明贤制度,世官制时代结束。

 察举制: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的选官制度。

 它肇基于高祖刘邦,初步形成于汉文帝,定制于汉武帝,东汉末年因战争频仍而无法

推行。

 此制选官,先经官吏察访,然后推荐给中央予以任用。荐举的标准主要看德行和才能,

即“选贤使能”。考核能力的办法是“对策”:皇帝把问题写在竹简上,叫做策问,被逐级举荐到朝廷的人把答案也写在竹简上,叫做对策。皇帝根据对策来判断一个人能力的高下。董仲舒就是通过“对策”得到汉武帝赏识的。东汉时期,豪强地主把持乡举里选,使门第族望成为选举的依据。察举制作为一种比较完备的选官制度,对当时的政治、经济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科举制:一种用考试办法选拔官吏的制度。

起迄:此制产生于隋,确立于唐,大发展于北宋,极盛而衰于明清,1905年废除。这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持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选士制度。

过程:

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吏。

隋炀帝时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唐太宗时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

武则天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宋代科举仿行唐制,但在考试程序、考试内容、录取

人数和考风考纪等方面做了很大改进,形成了自己的

特色。

明清两代的科举制以四书五经的文句命题,以朱熹的集注为解释依据,不准发挥个人见解, 文章的格式严格规定为八股文。

明清时代的科举制完全笼罩在封建文化专制主

义之下。

科举制使许多士人幻想“十载寒窗,一举成名”把毕生精力都消耗在儒家的经书和文选等典籍方面。因此,科举制度对巩固封建统治起着很大作用。但也导致了士人知识结构的偏狭。

综合探究

探究题1、

请大家结合教材上的介绍和以下材料思考二者

的异同。

材料一 “燔诗书起淳于越之谏,坑士起自诸生为妖言。”

——(东汉)王充《论衡·语篇》

材料二 “竹帛烟消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唐)章碣《焚书坑》

材料三 “谤声易弭怨难除,秦法虽严亦甚疏。夜半桥边呼孺子,人间犹有未烧书 ——(清初)陈恭尹《读秦纪》

 (探究二)秦始皇和汉武帝同样是封建社会初步发展时期的统治者,为什么对儒学的

态度却截然相反呢?

 (探究三)秦始皇和汉武帝都采取自上而下的行政手段来实现思想上的统一,但一个

简单粗暴,一个倡导教化。你们怎样看待这两种不同的文化政策?

 (探究四)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到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你从中得到

了哪些启示?

(探究2)秦始皇和汉武帝同样是封建社会初步发展时期的统治者,为什么对儒学的态度却

截然相反呢?

秦排斥儒家思想是因为秦统一后面临着中央集权加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加强对人民的统治等迫切任务,儒家的“仁政”思想不适合秦当时的统治。

汉武帝推崇儒学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汉武帝时期国家统一,国力强盛,汉初“无为而

治”的道家思想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二是董仲舒在继承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吸收了道家、法家等有利于君主统治的成分,对儒学进行了改造和发展,增加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的思想,这在客观上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巩固,适应了当时统治者的需要。

(探究三)秦始皇和汉武帝都采取自上而下的行政手段来实现思想上的统一,但一个简单粗

暴,一个倡导教化。你们怎样看待这两种不同的文化政策?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当时是一种先进制度。

秦皇汉武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是无可厚非的:但秦始皇的焚烧和坑杀只是暂时压制了人们的思想,却制造了一场文化悲剧,是“灭学之祸”。而汉武帝利用舆论诱导和利益的驱动来推动思想的统一,不仅不会激化社会矛盾,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探究四)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到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你从中得到了哪

些启示?

 解决思想意识形态问题,不能简单地依赖于行政强制,更不能依靠暴力。

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思想文化只有不断创新不断发展,才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才会真正发挥它的社会功能。一个具有创新意识的民族才是有生命力的民族。

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尤其是世界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应该善待我们的传统文化。因为

文化的发展是连续的,是一个继承与发展的过程,同时,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探究五(展示相关材料)目前的学术界对儒学的认识有三种观点:

有人认为,儒学的本质是消极的、保守的,中国社会要进步,必须彻底“打倒孔家店”。

有人认为,儒学的思想原则有积极的健康的一面,如“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

“天人协调”等,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所在。

也有人认为,传统儒学可以实现现代化的转化你同意哪一观点?请大家各抒己见,进行讨

论。

 同意第一个观点——儒学的本质是消极的、保守的,中国社会要进步,必须彻底“打

 倒孔家店”。 因为,儒学的思想核心是封建的伦理道德。它是建立 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封建自然经济基础之上的,是封建 专制制度的理论基础。从儒家思想的内涵上看, 第一,儒教宣扬天是超自然的宇宙神,天命是宇宙神的 意志和意愿。这是宗教宿命论的世界观。它的目的在于 压抑人的自主意识和斗争意志,把人变成无条件顺从封 建统治阶级的奴隶。 第二,儒学宣扬“忠”、“孝”思想,企图使封建王权神圣 化、封建统治秩序和家长制合法化。 第三,儒学以“孝”为基本理念的“三纲”、“五常”,宣扬 了封建伦理道德,毒害了人民健康的道德生活。

 同意第一个观点——儒学曾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前期对维护国家的统一,社会的安定起

过积极作用。

 但到了封建社会后期,甚至中国近代,其消极、保守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已经成为阻

碍社会进步的绊脚石。我可以举一些实例。如明清时期统治者为加强专制统治实行“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把人们的思想严格束缚在儒学的范畴内,结果造成中国在近代科技上的落后;再如辛亥革命后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在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逆流遭到先进知识分子的强烈反对,为此他们掀起了新文化运动,矛头直接指向封建的儒家思想。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一系列全面批孔的文章,论证孔子旧礼教不适合现代社会。李大钊指出孔子是历代专制之护符。鲁迅在《狂人日记》里深刻揭露了中国几千年来封建统治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可见,早在明清时期儒学就已经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思想。因此,中国社会要进步,必须“打倒孔家店”,彻底抛弃儒家思想。

 同意第二种观点——儒学中大量积极健康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

神所在。

 儒学思想博大精深,其中包含大量健康向上的内容,对我们青年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和价值观很有意义。比如,《周易大传》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刚健有为精神,《论语》中所提倡的舍生取义、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品质,以及“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历史使命感,《孟子》中提出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独立人格以及“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忧患意识,《春秋公羊传》中强调的天下统一的思想等等,都是儒学所宣扬的优秀价值原则。这些价值原则经过两千多年的浸润,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是不能抛弃的。

 同意第二种观点——儒学思想在中国盛行几千年,已经渗入中华民族的骨髓,成为中

华民族精神的灵魂。如“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的“守中”思想和“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境界,构成了儒学特有的“中和为用”的和谐观念,是后人道德修养和处理事物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也铸造了中华民族求同存异、团结一致、整体向上的和谐观念和进取精神。

 同意第二种观点。儒学的“天人合一”思想阐释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中国传统思想

中,无论是庄子“不以人助天”“无以人灭天”的顺应自然思想,还是荀子“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的改造自然思想,都体现了天人之间的相互协调。这一思想也同样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而且认识这一点对当今我国自然环境的保护,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 探究六 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包括儒学在内的传统文化呢?

 探究七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学能不能推动中国的现代化呢?

探究六 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包括儒学在内的传统文化呢?

 我们既不能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一切都好,也不能把中国落后的一切根源归之于传统文

化而完全抛弃。

 科学态度和方法应该是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探究七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学能不能推动中国的现代化呢?

 可以的。比如,儒学中“为政以德”、“以民为本”的政治思想对我国的民主建设就有

一定的现实意义;儒学中的教育思想对我们的学习同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如“三人

行,必有吾师”“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等。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冲击下,只要赋予中国传统儒学以新的时代涵义,就可以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 可以的。“仁者,爱人”是儒学的思想核心。在现实生活中它能够帮助我们建立和谐的

人际关系。儒家“修己安人”、“正心修身”的主张也可以帮助我们完善自己的性格,在市场经济的今天不能惟利是图。

 1993年,世界各地进行了“全球伦理”的大讨论。全球主要的宗教代表把儒家的“己所

不欲,勿施与人”视为人类和平共存的基本原则,并写进《全球伦理宣言》。可见,儒学对世界的和平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而中国的现代化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

 报道,过去深受中国儒学影响的东亚、东南亚国家如韩国、新加坡等国在经济发展的同

时,特别注意以儒学思想进行社会道德教育,以推动本国的现代化,而且比较有成效。韩国、新加坡的发展历程为儒学与现代化结合提供了典范,其中的经验很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因此,儒学与现代化绝不是一种对立的关系。

 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说过“一个民族的文化,是一个民族精神的活动的结晶,

一个民族的哲学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对于它的精神活动的反思,从这个意义说,一个民族的哲学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的最高成就,也是它的理论思维的最高发展。”

 如何挖掘儒学思想中的精华以推动我国的现代化进程,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课

题。大家可以继续关注和参与这项研究,并在实际生活中学习和保持优秀的文化传统,积极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绵薄之力。


相关内容

  • 孔孟之道及其在当今世界的价值
  • 孔孟之道及其在当今世界的价值(程方平) (2007-12-28 15:20:49) 作者:程方平 内容提要:在21世纪,儒家思想再一次受到关注,也再一次引发争议.其思想和方法的内 涵与本质需要分析和梳理,需要放在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和全球发展的宏大背 景中审视和分析.儒家的传统思想和文化不仅是中国 ...

  • 高中历史 专题一 第2课 汉代的儒学教案 人民版必修3
  • 汉代的儒学 (一)教学目标 [内容标准]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掌握汉代儒学兴起的相关内容,分析其对中国文化发展所造成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学生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己原有的相关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探究问题的答 ...

  • 高考复习专题中国古代史测试题
  • 政治史 1.2006年4月19日,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在漳州龙海马崎村举行了盛大的祭祖仪式.这种"认祖归宗" 的情结源于古代的( )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井田制 2.<左传>:"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q ...

  • 谁有"孔子的解释权"
  • 2006年11月,<南风窗>登载了一篇该刊记者对台湾学者傅佩荣的专访,标题醒目地告知大家:"重新把孔子的解释权拿回来".既然说是"拿回来",那肯定是一度被别人拿走了.被谁拿走了呢?按傅先生的说法,一是"新加坡曾经用儒家经典当作初中教材&q ...

  • 一中环节教学教案--汉代儒学
  • 宜宾市一中"环节教学"教学设计模版 1."焚书坑儒"批判 (1)实质:是一种文化专制. (2)影响:这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儒学的发展进入低潮. 2.罢黜百家 (1) (2)内容:汉武帝认可了董仲舒倡导儒学.实践德政.推行教化的主张,采取重用儒生,设置太学 ...

  •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二课
  • 二.汉代儒学 [课标要求]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掌握汉代儒学兴起的相关内容,分析其对中国文化发展所造成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己原有的相关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 ...

  • 思想家董仲舒
  • 思想家 董仲舒 董仲舒(前179-前104),董子,汉代思想家,政治家.为儒学取得正统地位作出巨大贡献.广川人(今河北景县),汉族.是西汉一位与时俱进的思想家,西汉时期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董仲舒在著名的<举 ...

  • "容礼"最早至少可追溯至商代
  • 本文摘自青年学者张德付所著<常礼述要>,由作者授权腾讯儒学独家连载. 容礼源流之商周容礼(一) 根据现有传世文献,容礼最早可追溯到商代.史载,周武王伐纣之后,"表商容之闾"(<史记>).商容是殷之贤人.东汉经学大师郑玄从其名"容"来推断 ...

  • 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学习目标] 课标要求: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重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自主梳理] 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 1.背景: 经济:西汉初年, ,百废待兴. 政治:社会动荡 ,需适应 的需要. 2.地位: 从 到 即位约70年的时间, 一直是政治上的指导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