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论丨汶川地震八周年:回忆是一种力量

文丨凤凰网评论部

距2008年5月12日,已经过去整整八年了。八年的时间,一个牙牙学语的孩子已经成了小学生,一个而立的中年已经渐至不惑……但一个生命可以演化出的任何可能,对于那69227名遇难者,都成了轻浮的想象。汶川地震八年祭,是中国这一天无法回避的主题。

那是永远跨不过的沟坎,那是一直高悬的警钟。即便我们已经越来越习惯遗忘,但这一天,仍会有一种力量,牵引着我们的目光,拨弄着我们的心灵。我们要回到记忆深处,重温那个悲伤的五月。冥冥中像是有架天平,他们在那头,我们在这头,那些已经遁入虚无的生命,在掂量着我们的分量。

祭奠那场天灾,如果重新搜索昔日惨烈的图片、文字,甚至会令人有羞愧之情,任何轻飘飘的追思,似乎都配不上悲剧的沉重。回忆注定是时过境迁后的无力之举,但回忆又是有力量的。如果能做到不回避血淋淋的伤口、不逃避所有可能责任的话。对那些不明不白的死保持痛感,才会无法容忍稀里糊涂的活。

我们要回答那些数以万计生命为代价换来的无数问题:对无情天灾,有没有时刻做好最充分的准备;那些校舍房屋,有没有尽可能地坚固;那些历经苦难的幸存者,有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怀;社会共同体在那个天灾之后,有没有凝结出更多共识;无论面对怎样的逆境,能不能萌生前行的动力……

在天灾突来悲伤弥漫的时刻,这些问题的答案反而是清晰的。还记得吗?那时候的中国相信多难兴邦,以“中国力量”造就了救灾史上的奇迹。政府透明高效,民间力量逆水行舟,留下太多众志成城的传奇,那一年也被视为公民社会元年、中国志愿行动元年。从山河破碎到废墟重生,天灾似乎是中国社会演进的分水岭。

废墟上可以再建房屋,结痂的伤口会淡忘疼痛。时光流逝,生活继续。但当我们在年复一年祭奠灾难的时候,是不是有信心说,今天的中国社会还在延续奋进的道路,还在保持时不我待的状态?答案似乎又没那么确定。当然不能苛求一个步入常态的社会,有面临桑田巨变时的紧迫和凝聚力,但至少公民社会等基础层面的建设,不该停滞徘徊。

修复伤口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而不是为了更好的遗忘。汶川地震八周年祭,再过多重复昔日山河失色的苦楚、攻坚克难的感动,都会显得廉价;宣扬太多救灾重建的喜人成绩,也显得意义匮乏。重要的是回忆自省。天灾之前我们做错了什么,比如哪些基础设施和制度的不足,导致天灾引发的惨烈加倍;天灾之后我们又做对了什么,政府和民间所形成的默契,有没有在更广泛的领域扎根成长。

天灾所激发出的悲愤力量,不该被庸常平静所消磨殆尽;救灾重建的那些正确方向,也不该在伤疤愈合后再度迷失。逝者如斯,人生总要向前。我们不必总是背负灾难的凄楚,但如果连灾难留下的教训都淡忘,连纠正社会航向的决心都麻木,对那些无辜的亡灵,就是莫大辜负。

如果无法从回忆汲取教训,遗忘就不该被谴责。在时间的河流上,趁我们走的还不够久远,好好回头再度检视那场灾难吧。回忆不仅是为了无辜的遇难者,更是为了幸存于世的人们。回忆那并不久远的历史,以之为镜,培养更好的公民,监督更好的政府,才能让一个国家不惧任何天灾人祸。

(凤凰评论原创出品,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违者必究!)

文丨凤凰网评论部

距2008年5月12日,已经过去整整八年了。八年的时间,一个牙牙学语的孩子已经成了小学生,一个而立的中年已经渐至不惑……但一个生命可以演化出的任何可能,对于那69227名遇难者,都成了轻浮的想象。汶川地震八年祭,是中国这一天无法回避的主题。

那是永远跨不过的沟坎,那是一直高悬的警钟。即便我们已经越来越习惯遗忘,但这一天,仍会有一种力量,牵引着我们的目光,拨弄着我们的心灵。我们要回到记忆深处,重温那个悲伤的五月。冥冥中像是有架天平,他们在那头,我们在这头,那些已经遁入虚无的生命,在掂量着我们的分量。

祭奠那场天灾,如果重新搜索昔日惨烈的图片、文字,甚至会令人有羞愧之情,任何轻飘飘的追思,似乎都配不上悲剧的沉重。回忆注定是时过境迁后的无力之举,但回忆又是有力量的。如果能做到不回避血淋淋的伤口、不逃避所有可能责任的话。对那些不明不白的死保持痛感,才会无法容忍稀里糊涂的活。

我们要回答那些数以万计生命为代价换来的无数问题:对无情天灾,有没有时刻做好最充分的准备;那些校舍房屋,有没有尽可能地坚固;那些历经苦难的幸存者,有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怀;社会共同体在那个天灾之后,有没有凝结出更多共识;无论面对怎样的逆境,能不能萌生前行的动力……

在天灾突来悲伤弥漫的时刻,这些问题的答案反而是清晰的。还记得吗?那时候的中国相信多难兴邦,以“中国力量”造就了救灾史上的奇迹。政府透明高效,民间力量逆水行舟,留下太多众志成城的传奇,那一年也被视为公民社会元年、中国志愿行动元年。从山河破碎到废墟重生,天灾似乎是中国社会演进的分水岭。

废墟上可以再建房屋,结痂的伤口会淡忘疼痛。时光流逝,生活继续。但当我们在年复一年祭奠灾难的时候,是不是有信心说,今天的中国社会还在延续奋进的道路,还在保持时不我待的状态?答案似乎又没那么确定。当然不能苛求一个步入常态的社会,有面临桑田巨变时的紧迫和凝聚力,但至少公民社会等基础层面的建设,不该停滞徘徊。

修复伤口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而不是为了更好的遗忘。汶川地震八周年祭,再过多重复昔日山河失色的苦楚、攻坚克难的感动,都会显得廉价;宣扬太多救灾重建的喜人成绩,也显得意义匮乏。重要的是回忆自省。天灾之前我们做错了什么,比如哪些基础设施和制度的不足,导致天灾引发的惨烈加倍;天灾之后我们又做对了什么,政府和民间所形成的默契,有没有在更广泛的领域扎根成长。

天灾所激发出的悲愤力量,不该被庸常平静所消磨殆尽;救灾重建的那些正确方向,也不该在伤疤愈合后再度迷失。逝者如斯,人生总要向前。我们不必总是背负灾难的凄楚,但如果连灾难留下的教训都淡忘,连纠正社会航向的决心都麻木,对那些无辜的亡灵,就是莫大辜负。

如果无法从回忆汲取教训,遗忘就不该被谴责。在时间的河流上,趁我们走的还不够久远,好好回头再度检视那场灾难吧。回忆不仅是为了无辜的遇难者,更是为了幸存于世的人们。回忆那并不久远的历史,以之为镜,培养更好的公民,监督更好的政府,才能让一个国家不惧任何天灾人祸。

(凤凰评论原创出品,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违者必究!)


相关内容

  • 活动介绍(版本一)
  • 我们一家人 火车.汽车或者飞机,带着我们渐行渐远.离家,寂寞与思念在所难免.于校园里的夜影听尧山风里安静的歌,微笑抑或泪流满面,希望,想要一种温暖流遍全身.可是,请记得,大学是我们的另一个家,相亲相爱我们度过朝夕,每天都有新鲜的感觉.我们定期会举办大家庭的聚会,舞蹈,拥抱,请你看到我们的微笑,希望这 ...

  • "生命的感悟"
  • 清秋时日,上海文联组织德艺双馨文艺家采风团一行22人赴四川省都江堰.汶川等地采风.此次采风的主题为"生命的感悟",通过走进灾后重建的都江堰.汶川地区,亲身感受重建后的汶川及都江堰地区建设,深入了解当地灾民曾经的经历.面对灾难的坚强以及现在的生活状况等,从而抒发对生命的感悟,激发创 ...

  • 祖国母亲等
  • 祖国母亲 张小英 "遥远的东方有一条河,它的名字叫长江,遥远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就叫中国!" 是的,千百年来,有一条巨龙让所有的炎黄子孙都为之骄傲,它让他们永远处于人生的最高潮,心中热血澎湃. 敲起那铜质的编钟,清脆和浑厚的音韵渐渐走进穿越了五千年的悠悠岁月,在河之洲,水之湄 ...

  • 凤凰大视野
  • 凤凰大视野 节目目录 (2004年9月27日--2011年2月18日) 040927-041001<俄罗斯别斯兰人质事件记录-惊天五十小时>(1-5) 041004-041008<1949大迁徙>(1-5) 041011-041015<民主德国往事录>(1-5) ...

  • 重建奇迹彰显中国奋进的力量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13分) 重建奇迹彰显中国奋进的力量(13分) ①位于汶川县映秀镇的汶川特大地震震中纪念馆封顶:汶川地震异地安置区首批"农家乐"开业:四川及甘肃陇南地震灾区农房基本完成重建,学生提前搬入新校园--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两周年前夕,纷至沓来的重建喜讯报告着灾区的 ...

  • 心灵的"地震"远未结束写在日本"3.11"地震一周年之际
  • 一位妈妈的愧疚 一年前的那天,在距离震中数百公里的东京,我也感受到了那种地动山摇般的剧烈摇晃. 虽然与东北灾区相比,东京的震感简直算是小巫见大巫,但还是让人感到非常恐怖.电视上不断传来灾区的悲惨画面,那一晚,在地震和海啸的余恐中,我失眠了. 年幼的女儿才刚满6个月,那以后的每个晚上,为了应对随时可能 ...

  • "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面向公众开放
  • 5月9日,一名参观者在"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内参观.当日,为纪念"5·12"汶川特大地震五周年,位于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曲山镇任家坪的"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正式面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据悉,展厅通过837张图片.5000余件实 ...

  • 李先念之女李小林--继承父志 重业笃行(人民日报 2008-7-4)
  • 李先念之女李小林--继承父志 重业笃行 2008年07月04日 07:03:30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李小林近影 如果根据一个人的外貌判断其性格,那么在李小林的身上恐怕就会有反差.她给人的直观印象是文雅端庄,平静内敛,但你若与她深谈的话,就会感到她是快人快语,敢作敢为.若找几个词来形容她,那就是激 ...

  • 汶川地震一周年纪念活动总结
  • " 5.12 "汶川地震一周年纪念活动总结 5·12 是个悲痛的日子,但是悲痛中的坚强和感动也留给了我们太多的精神财富,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奇迹,看到了国人的团结和伟大. 历时两天的" 5.12 "汶川地震一周年纪念活动已在远洋大厦圆满落下帷幕,此次活动得到了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