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诵读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一)背景

1.强大的国学精神吸引、感染我们

中华古诗词历史源远流长,内涵丰富,语言精练,句式整齐,富有韵律,易于诵记,名篇佳作篇目繁多,美不胜收。让学生从小诵读经典诗文,不仅能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培养对文学的兴趣爱好,打下扎实的文学功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还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陶冶他们的情操和审美情趣,全面提高整体素质。吟诵古典诗词活动对于塑造少年儿童的灵魂,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更具有无与伦比的的作用。开展“读诗诵经”活动不需要很大的经济投入,很适合我们矿区学校。以最小的投入换取学生终身受益,培养学生做一个“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少年君子。

2.“国学热”对基础教育产生着积极的影响力

近年来,在全国范围内,以国学为核心的学术探讨、知识普及、文化建设、教育推广等工作,正在波澜壮阔地广泛开展起来,涌动着一股热烈的思想文化潮流,这就是所谓“国学热”。从民间到学术,从大众生活到精英文化,从个人日常行为到主流意识形态,这场“国学热”正浸染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称之为一种富于时代特征的文化现象,是丝毫不算过分的。在山东曲阜孔子的家乡,每年祭孔的层次越来越高、规模越来越大;在陕西西安,2007年举办了声势浩大、人数众多的国际《道德经》论坛;在上海APEC(亚太经济论坛)上推出的唐装盛极一时,一度引领时装潮流;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重点高校,已经开办了国学研究院、国学教育班等,成为学术创新、教育改革的标志;章太炎、王国维、陈寅恪、季羡林等近代国学大师的名字,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报刊杂志,被奉为道德文章的楷模;《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蒙学读物以及“四书”、“五经”、唐诗、宋词等书籍,销量越来越大,影响越来越广;“和谐”、“小康”、“民生”等传统文化意蕴浓郁的语汇,更已经被确立为国家政治生活中具有根本指导意义的思想原则……凡此种种,无不表明国学在当前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昌渐突出,其精神影响力也愈加广泛了。

但是,由于有些具体的基础性问题还没有完全理清,人们的认识还有待进一步深化,这就不能不从理论到现实的各个层面影响着国学的研究、教育、普及、推广等工作向着更高的境界和更大的空间展开。当然,实践的发展更多的是基于现实社会的内在趋势,而往往是来不及等待理论的充分完善以及此后的引导;但是,历史的经验证明,从实践中汲取内在动力、进而形成其理性内涵的理论一旦形成,就必然会对实践起到巨大的引导和推进作用。因此,在当前遍及社会各阶层的“国学热”方兴未艾之际,从一些似乎简单的基础性问题入手,进行发掘本质的理论探究和学理思考,这对于引导“国学热”的持续健康发展,进而真正成为推进民族文化复兴的建设性工作,显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对于小学阶段的国学教育,如何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值得我们理性思考,有待我们继续开展实践与研究。

(二)理论和实践依据

1.教科书发生了巨大变化,为国学教育的加强和推广,创造了有力的条件和较大的空间。

目前,我们中小学使用的教科书,在文言文、诗词歌赋、古典文学、历史经典等方面,都有空前的增加和扩大。据悉,将来中小学生的语文考试,将重点突出作文和文言文。这虽然目前还不是现实,但这必定会成为基础教育特别是课程改革的方向。台湾、香港、新加坡等所有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地区,都在不同侧面和不同地方强调和突出儒家文化乃至中国国学的文化价值和思想魅力。我们作为国学的正宗传人,更应该以此为己任,把国学教育发扬光大。

2.儿童心理(如忘记规律)发展的规律,为国学教育在小学阶段的开展,提供了心理学依据。

6至12岁左右的儿童,其机械忘记处在最好的黄金阶段,这在心理学上叫“关键期”。只有在关键期、敏感期的教育,才能实现儿童的最佳发展,如果错过了儿童的最佳发展期,那么就等于过了这个村就没有那个店了,你要补也来不及了。因此,提前是不行的,滞后更是不行的。古往今来,无数成功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实践说明,儿童在中小学阶段要有计划地持之以恒地创造性地要他们多读、多记、多背一些好东西,为他们日后文化底蕴的形成、文风的养成、精神境界的提升、心胸视野的开阔,都有极大的支撑作用。有人担心孩子不理解怎么办,这种担心虽然不是多余的,但决不是有用的。我们在小学阶段开展国学启蒙教育,根本目的不在于今天有用,而在于明天发酵。还有人担心,现在学生时间不够怎么办,说这种话的人很让我们尊敬,因为他们是以儿童为本位的,是站在学生立场上讲话的。在这个以人为本的时代,学生的时间的确被大人分割了,被成人占领了,我们再不能占用儿童的时间了,只能减轻他们的负担,所以不必再增加时间。为此,要做好三点:一要营造全校性的国学教育氛围,特别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的环境;二是把四十分钟的课堂教学改革一下,拿出一点时间开展相应的国学教育活动;三是把上课前与下课后所说的“起立”、“坐下”、“老师好”、“同学们好”改变一下,换成诸如“天赋两个室、双手和大脑,勤奋不可少,创新更重要”这样的东西,每个老师都这么讲,每周可换一次。

3.养性、养正、养志、养德,为开展国学教育活动找到了历史根源和教育学根据。

中国古代近代的教育智慧非常之多,除去因材施教、相机而敏、有教无类等之外,重要的一条就是提出了“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年养德”的教育程序和各个阶段的侧重点。幼儿如何养性?性是指什么性?是指习性、性格、习惯等,困为“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童蒙是指什么阶段?一般是指小学阶段,就是指6至12岁左右的年龄,为什么要提养正呢?这是因为人的一生有很多事要做,要涉及到很多是非曲直,作为儿童阶段,就是要打好人生的底色,搞好正直、正气、正义等品质养成的“热身赛”。少年阶段,是指初中,这个阶段的教育,要特别注重志向和理想的养成,正所谓“少年心事当拿云”,古人也说到:十四岁没有理想与四十岁才有理想是一样的可悲。从高中阶段以后,主要任务还要包括养德的成分,这个德主要是指品德、道德、品格和境界。而上述之四养,都可以在国学里面找相应的位置和坐标。有道是:兴于诗,约于礼,成于乐;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4.选择国学教育这一重点课题,作为我校深化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和制高点。因为国学具有这样几个明显的特点:文以载道源远流长,人文资讯枝繁叶茂,儒家文化占据主流,自然科学尚欠发达。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大特点,就是“文以载道”,其文化精髓中蕴涵着广博的“文雅、优雅、儒雅、典雅”等从文资讯,习其文,即养其性,闻其道,自省顿悟。国学欠缺之处,在于自然科学方面的矮化,当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不足。

二、实验目标及意义

1.只有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营造一种文化精神家园。在这个文化精神家园里,自由的起点是人格发展的个性化,教育需要更多的宽容精神或包容胸怀;创造公平竞争环境,遵守共同的规则,道德教育将上升到更为突出地位,道德成为看不见的准则。面对世界经济文化发展的趋势和潮流,我们既要勇敢面对,又要积极应对。只有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源远流长的中国优秀文化,必将以更快的速度和更高的姿态融入世界文化大潮中,成为世界文明发展史上的奇葩。

2.科学领航,人文奠基

我们培养的学生既要有现代科学精神,又要有一定的人文底蕴。人是科学精神与人文底蕴交互作用的函数,对未来发展有贡献的人才一定是具有强烈的科学精神特别是批判和创新意识的人,同时,也必定是有深厚的人文底蕴的人。我们在大力倡导科学与创新精神的同时,也必须大声疾呼人文底蕴的涵养,只有在博大深厚的人文底蕴中,也才能催生科学精神和迸发创造之花。

3.遵奉传统,超越权威

在西方文化占据主导思潮的今天,在全球文化趋同的大形势下,只用西方的思维方式与价值体系思考问题是不够的,我们必须同时用中国传统的文化精髓时时提醒、处处维持。我们认为:不能忘记传统,相反,只有彻底地遵奉优秀的传统,才能真正地超越权威。传统文化的精髓,是超越权威的源泉,我们要乐于守旧,吸取精华,又要善于创新,摧陈出新,可以说:守旧是厚积,创新是薄发。一个连过去都不知道、不了解的人,是谈不上有正意义上的创造的;一个背弃传统的人,是缺乏创新之源的。正如伟大科学家牛顿所说的那样: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有所超越。

4.旨在东西方文化对话

中华文化有着很强的包孕性和创造性,“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华文化的发展是不断学习和融合外来文化而催生的过程,从汉到宋的融和佛教文化,从五四时期到改革开放时代的“学习西方”,从上世纪末到今天的中西交流,无不在学习与吸收,但有一点是不容置疑的:立足于本土,扎根于本土。我们在开展国学经典诵读实验之时,并不是“一致排外”,而是在东西文化之间架构桥梁,其目的就在于东西方文化对话,培养“中西合璧”的创新人才。我们不主张“洋为中用”和“师夷长技以制夷”,而是集中华和世界各国文化之长,给学生以“中西合璧”的营养片,促成学生适应未来的、面向世界的、面向现代化的身心健康发展。

5.精神层面——

首先,我们要培养能对我们民族文化的基本理念、基本价值真正理解、有感情、有强烈认同感的人,使我们的精神有皈依的家园,使我们的人格有自信的能力,我们才有气度去实现中西方文化的融通而非同一。我们所做的是上述人才培养的奠基工作。其次,我们要培养的是“新君子”素养,即自尊自省的独立人格,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奉祖惜身的负责意识,求真至善的创新品性,笃守道义的人生信条,仁者爱人的价值关怀,以探求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共生共处之道,并进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6.文化层面——

我们并非只偏重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而是提倡“中国文化、西方文化、算数并进的教育方法”(南怀瑾)。所学内容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古诗词、名言锦言。所选取的首先是一些篇幅较短、容易忘记成诵的文章,如《三字经》、《弟子规》等;并且采用一种启发式的、活泼的教育方式,比如说载歌载舞、说唱、书写等。培养孩子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亲切感与认同感,并用儒家经典对他们进行潜移默化,“在心灵纯净的童年时期记诵下来的东西,如同每天的饮食,会变成营养,成为生命的一部分,在长大之后的学习、工作、待人接物中自然运用出来”(南怀瑾);具有了深厚的中国文化素养,将来无论学习中国文化还是西方文化,从事科学还是人文事业,都不会妨碍专业上的成就,只会因此而具有更丰富的创造及文化心灵。

7.技艺层面——

源于国学旧“六艺”的启发,结合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我校师生的特点,我们在技艺训练上突出“读写说唱”。通过颂唱古诗词、书写古诗词、绘画古诗词、讲演小故事等提高师生朗读能力、书写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实验内容和方法

1.对教师进行一系列国学讲座

事业兴旺在于人,国学教育的兴旺在于一批有志的教师和教育管理队伍,除树立“教师与学生共同发展”的理念外,我们还应有“品牌教师”的理念。可以说,一个优秀的品牌教师就可以带起一个品牌教育项目,一批优秀的品牌教师就可以促成一个特色学校。基于此认识,教师的国学素养提高和教育理念更新尤为重要,特别是培养品牌的国学教师。在国学经典诵读实验中,首先,开展一系列教师国学讲座,旨在国学教育与现代学校教育之间有机嫁接。

2.精选国学经典诵读的内容

对于博大精深的国学,我们根据精神、文化、技艺等三个层面的要求,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结合学生年龄特点,精选国学经典诵读内容,进一步完善国学经典诵读的校本教材。所选取的内容主要是一些篇幅较短、容易牢记成诵的中国古代儒家经典、古诗词、典故、名言警言甚至是儿歌童谣。

3.对传统国学经典进行现代转换

可以说:没有选择就没有学习,没有现代转换就无法读好传统国学经典。我们在“筛选精选”的基础上对中国古代儒家经典、古诗词等作现代注解和提出新的教育要求,对传统国学经典进行现代时空转换。我们深知:教育内容是为教育目的而定的,我们要按照现代“新君子”素养需要和创新人才培养标准来学习已经完成现代时空转换的传统国学经典。

4.融合国学与国外先进文化

在进行国学经典诵读实验的同时,决不孤芳自赏,而要“恢宏胸襟地球村,极目山河纵大观”。中华文化有着很强的包孕性和创造性,有“天地之大德日生”、“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的创生尊生、与时俱进之道。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这一优秀传统,在进行国学经典诵读实验中,既要知道孔孟诸子百家、四书五经、四大名著等,也要知道诸如莎士比亚等世界大家,知道世界工业文化和现代信息革命,在对话中嫁接,在国学与国外先进文化融合中孕生和创造。

四、实验策略及措施

1.分年级推进。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学校划分三个推进梯队,分阶段推进国学经典诵读实验。1—2年级为第一推进梯队,诵唱中华传统美德童谣、儿歌、古诗,以国学发蒙,立身养性;3—4年级为第二推进梯队,诵唱古诗文经典、习书画、练博弈、对词吟诗,论中外古今、扬中华精神,立命养志;5—6年级为第三推进梯队,诵唱经典古诗文,知行结合,塑造儒雅风度。

2.分三个层面进行。三个层面,即:精神层面、文化层面、技艺层面,从民族精神、传统文化、传统技艺等三个方面进行国学经典诵读实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光大华夏传统美德,秉承中华“礼仪之邦”之古风,习礼、厚德、雅行;树凛然之正气,养浩然之气节;培养艰苦奋斗、自强不息、锐意进取、宽广包容的民族精神。立足民族,放眼世界,诵读中外传统诗文经典,吸收世界文化精华,积淀智慧财富,生发创新胚芽。开发师生学习传统技艺的课堂,对词吟诗作文、书法绘画搏弈,习得国学技艺,提高师生素质。德育处、团队组织具体组织实施“讲规范、促养成、树精魂”的育人工程,塑造“为人求真、为学求实”的校风,特别是在建设班级文化、校园精神文化中,让国学经典诵读行动始终在其中,并重在精神层面和文化层面。

3.课内外结合。以国学活动课为主,各学科有机结合、点滴交叉为辅,充分运用校园电视台、广播站等阵地,通过课内外等途径,采取诵唱练习等形式,形成国学经典诵读推进体系。

4.师生共同成长。在国学经典诵读实验中,始终树立一个理念,即“教师与学生同为发展主体,教师和学生一同成长、发展”。教师发展是为了学生的更好发展,学生的发展有利于促进教师发展和体现教师发展,从而摈弃过去单一的教师发展或学生发展,把师生发展统一起来、结合起来。

5.多种感官介入。著名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上世纪20年代起推进平民教育、乡村教育,提出要实现儿童六大解放,即眼睛、双手、头脑、嘴、空间、时间的解放。我们在推进国学经典诵读行动的时候,就是要实现儿童的身心解放,让儿童在身心解放的愉悦中眼睛、双手、头脑、嘴动起来,让儿童的时间和活动的空间少一点成人的占领,多一点儿童的自主支配。

6.开发校本课程。我们根据课程改革与发展思路,在科学精神和人文底蕴双向建构的大背景下,进一步开发国学经典诵读的校本课程,推进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

7.建设文化校园。我们借国学经典诵读实验,践行“以愉快成就学业、以知识博大胸怀、以创新激活生命、以智慧奠基未来”的素质教育,促进教师做先进文化的传播者、返本开新的参与者、内圣外王的实践者,塑造学校灵魂、凝集学校精神,努力构建书香校园、和谐校园、魅力校园,让师生成为幸福的成功者。

五、实验保证

1.健全组织。成立姚桥学校国学经典诵读实验课题组,负责课题实验方案、计划的制订及其实施,培训课题组成员,加强对外交流,组织修订国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组织国学经典诵读比赛,实施国学特色教育。

2.保证时间。每天早晨20分钟,是全校学生经典诵读的时间。诵读内容主要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名贤集》和古诗词。每一学期末,学校对不同年级的经典诵读进行考评。

3.巩固提高。成立“国学经典诵读兴趣班”,满足那些国学基础好、学力强的学生对国学教育的需要,提高教育效益,打造教育品牌。

4.确立实验班。在一、二、三、四年级分别确定一个实验班。我们要求实验教师认真做到以下三点:第一,树立档案意识,建立学生的个案资料;第二,科学制订计划,每周用一节语文课时间开展国学经典诵读实践;第三,加强学习,探索国学经典诵读的课堂教学模式。

六、实验要求

1.积极申报“大屯矿区国学经典诵读实验学校”。学校国学经典诵读实验课题组根据《大屯矿区姚桥国学经典诵读实验方案》,在2009年6月20日前提交《大屯矿区国学经典诵读实验学校申请·评审书》。

2.加强领导,重在指导,善于引导。学校国学经典诵读实验课题组要通过常规检查、竞赛评比、档案验收、综合评优等形式,指导和督促国学经典诵读实验工作,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分制度方案、校本教材、教案作业、师资培训、实验研究、总结交流等六类建立国学经典诵读实验档案,保存好文字、图片、影像和实物等资料。不得借实验增加学生课业负担,向学生收取费用。

3.正确处理好几个关系: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关系;课程、教材、教法之间的关系;国学经典诵读进课堂、进家庭和进社区的关系,特别是如何利用社区学校、家长学校、市民学校等教育资源深化和拓展国学经典诵读。

七、实验步骤和进度

本实验计划用两年时间(2009年9月—2011年7月),分三个阶段完成。

(一)准备阶段(2009年9月—2010年1月)

1.确定课题,拟定研究方案。

2.课题申报立项。

3.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知识,提高认识,统一思想。

4.精选经典诵读内容。

(二)实施阶段(2010年2月—2011年1月)

1.按计划开展经典诵经活动。

2.积累典型案例、研究资料,撰写论文。

(三)总结阶段(2011年2月——2011年7月)

1.课题组成员写结题分报告。

2.课题组写结题总报告。

八、实验成果构想

(一)阶段成果

1.课题的实施方案、意见(文章)。

2.典型案例实录(文章、录像)。

3.各项专题研究(论文、经验总结、研究报告、录像等)。

(二)最终成果

1.课题研究报告。

2.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一)背景

1.强大的国学精神吸引、感染我们

中华古诗词历史源远流长,内涵丰富,语言精练,句式整齐,富有韵律,易于诵记,名篇佳作篇目繁多,美不胜收。让学生从小诵读经典诗文,不仅能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培养对文学的兴趣爱好,打下扎实的文学功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还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陶冶他们的情操和审美情趣,全面提高整体素质。吟诵古典诗词活动对于塑造少年儿童的灵魂,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更具有无与伦比的的作用。开展“读诗诵经”活动不需要很大的经济投入,很适合我们矿区学校。以最小的投入换取学生终身受益,培养学生做一个“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少年君子。

2.“国学热”对基础教育产生着积极的影响力

近年来,在全国范围内,以国学为核心的学术探讨、知识普及、文化建设、教育推广等工作,正在波澜壮阔地广泛开展起来,涌动着一股热烈的思想文化潮流,这就是所谓“国学热”。从民间到学术,从大众生活到精英文化,从个人日常行为到主流意识形态,这场“国学热”正浸染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称之为一种富于时代特征的文化现象,是丝毫不算过分的。在山东曲阜孔子的家乡,每年祭孔的层次越来越高、规模越来越大;在陕西西安,2007年举办了声势浩大、人数众多的国际《道德经》论坛;在上海APEC(亚太经济论坛)上推出的唐装盛极一时,一度引领时装潮流;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重点高校,已经开办了国学研究院、国学教育班等,成为学术创新、教育改革的标志;章太炎、王国维、陈寅恪、季羡林等近代国学大师的名字,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报刊杂志,被奉为道德文章的楷模;《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蒙学读物以及“四书”、“五经”、唐诗、宋词等书籍,销量越来越大,影响越来越广;“和谐”、“小康”、“民生”等传统文化意蕴浓郁的语汇,更已经被确立为国家政治生活中具有根本指导意义的思想原则……凡此种种,无不表明国学在当前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昌渐突出,其精神影响力也愈加广泛了。

但是,由于有些具体的基础性问题还没有完全理清,人们的认识还有待进一步深化,这就不能不从理论到现实的各个层面影响着国学的研究、教育、普及、推广等工作向着更高的境界和更大的空间展开。当然,实践的发展更多的是基于现实社会的内在趋势,而往往是来不及等待理论的充分完善以及此后的引导;但是,历史的经验证明,从实践中汲取内在动力、进而形成其理性内涵的理论一旦形成,就必然会对实践起到巨大的引导和推进作用。因此,在当前遍及社会各阶层的“国学热”方兴未艾之际,从一些似乎简单的基础性问题入手,进行发掘本质的理论探究和学理思考,这对于引导“国学热”的持续健康发展,进而真正成为推进民族文化复兴的建设性工作,显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对于小学阶段的国学教育,如何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值得我们理性思考,有待我们继续开展实践与研究。

(二)理论和实践依据

1.教科书发生了巨大变化,为国学教育的加强和推广,创造了有力的条件和较大的空间。

目前,我们中小学使用的教科书,在文言文、诗词歌赋、古典文学、历史经典等方面,都有空前的增加和扩大。据悉,将来中小学生的语文考试,将重点突出作文和文言文。这虽然目前还不是现实,但这必定会成为基础教育特别是课程改革的方向。台湾、香港、新加坡等所有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地区,都在不同侧面和不同地方强调和突出儒家文化乃至中国国学的文化价值和思想魅力。我们作为国学的正宗传人,更应该以此为己任,把国学教育发扬光大。

2.儿童心理(如忘记规律)发展的规律,为国学教育在小学阶段的开展,提供了心理学依据。

6至12岁左右的儿童,其机械忘记处在最好的黄金阶段,这在心理学上叫“关键期”。只有在关键期、敏感期的教育,才能实现儿童的最佳发展,如果错过了儿童的最佳发展期,那么就等于过了这个村就没有那个店了,你要补也来不及了。因此,提前是不行的,滞后更是不行的。古往今来,无数成功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实践说明,儿童在中小学阶段要有计划地持之以恒地创造性地要他们多读、多记、多背一些好东西,为他们日后文化底蕴的形成、文风的养成、精神境界的提升、心胸视野的开阔,都有极大的支撑作用。有人担心孩子不理解怎么办,这种担心虽然不是多余的,但决不是有用的。我们在小学阶段开展国学启蒙教育,根本目的不在于今天有用,而在于明天发酵。还有人担心,现在学生时间不够怎么办,说这种话的人很让我们尊敬,因为他们是以儿童为本位的,是站在学生立场上讲话的。在这个以人为本的时代,学生的时间的确被大人分割了,被成人占领了,我们再不能占用儿童的时间了,只能减轻他们的负担,所以不必再增加时间。为此,要做好三点:一要营造全校性的国学教育氛围,特别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的环境;二是把四十分钟的课堂教学改革一下,拿出一点时间开展相应的国学教育活动;三是把上课前与下课后所说的“起立”、“坐下”、“老师好”、“同学们好”改变一下,换成诸如“天赋两个室、双手和大脑,勤奋不可少,创新更重要”这样的东西,每个老师都这么讲,每周可换一次。

3.养性、养正、养志、养德,为开展国学教育活动找到了历史根源和教育学根据。

中国古代近代的教育智慧非常之多,除去因材施教、相机而敏、有教无类等之外,重要的一条就是提出了“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年养德”的教育程序和各个阶段的侧重点。幼儿如何养性?性是指什么性?是指习性、性格、习惯等,困为“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童蒙是指什么阶段?一般是指小学阶段,就是指6至12岁左右的年龄,为什么要提养正呢?这是因为人的一生有很多事要做,要涉及到很多是非曲直,作为儿童阶段,就是要打好人生的底色,搞好正直、正气、正义等品质养成的“热身赛”。少年阶段,是指初中,这个阶段的教育,要特别注重志向和理想的养成,正所谓“少年心事当拿云”,古人也说到:十四岁没有理想与四十岁才有理想是一样的可悲。从高中阶段以后,主要任务还要包括养德的成分,这个德主要是指品德、道德、品格和境界。而上述之四养,都可以在国学里面找相应的位置和坐标。有道是:兴于诗,约于礼,成于乐;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4.选择国学教育这一重点课题,作为我校深化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和制高点。因为国学具有这样几个明显的特点:文以载道源远流长,人文资讯枝繁叶茂,儒家文化占据主流,自然科学尚欠发达。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大特点,就是“文以载道”,其文化精髓中蕴涵着广博的“文雅、优雅、儒雅、典雅”等从文资讯,习其文,即养其性,闻其道,自省顿悟。国学欠缺之处,在于自然科学方面的矮化,当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不足。

二、实验目标及意义

1.只有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营造一种文化精神家园。在这个文化精神家园里,自由的起点是人格发展的个性化,教育需要更多的宽容精神或包容胸怀;创造公平竞争环境,遵守共同的规则,道德教育将上升到更为突出地位,道德成为看不见的准则。面对世界经济文化发展的趋势和潮流,我们既要勇敢面对,又要积极应对。只有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源远流长的中国优秀文化,必将以更快的速度和更高的姿态融入世界文化大潮中,成为世界文明发展史上的奇葩。

2.科学领航,人文奠基

我们培养的学生既要有现代科学精神,又要有一定的人文底蕴。人是科学精神与人文底蕴交互作用的函数,对未来发展有贡献的人才一定是具有强烈的科学精神特别是批判和创新意识的人,同时,也必定是有深厚的人文底蕴的人。我们在大力倡导科学与创新精神的同时,也必须大声疾呼人文底蕴的涵养,只有在博大深厚的人文底蕴中,也才能催生科学精神和迸发创造之花。

3.遵奉传统,超越权威

在西方文化占据主导思潮的今天,在全球文化趋同的大形势下,只用西方的思维方式与价值体系思考问题是不够的,我们必须同时用中国传统的文化精髓时时提醒、处处维持。我们认为:不能忘记传统,相反,只有彻底地遵奉优秀的传统,才能真正地超越权威。传统文化的精髓,是超越权威的源泉,我们要乐于守旧,吸取精华,又要善于创新,摧陈出新,可以说:守旧是厚积,创新是薄发。一个连过去都不知道、不了解的人,是谈不上有正意义上的创造的;一个背弃传统的人,是缺乏创新之源的。正如伟大科学家牛顿所说的那样: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有所超越。

4.旨在东西方文化对话

中华文化有着很强的包孕性和创造性,“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华文化的发展是不断学习和融合外来文化而催生的过程,从汉到宋的融和佛教文化,从五四时期到改革开放时代的“学习西方”,从上世纪末到今天的中西交流,无不在学习与吸收,但有一点是不容置疑的:立足于本土,扎根于本土。我们在开展国学经典诵读实验之时,并不是“一致排外”,而是在东西文化之间架构桥梁,其目的就在于东西方文化对话,培养“中西合璧”的创新人才。我们不主张“洋为中用”和“师夷长技以制夷”,而是集中华和世界各国文化之长,给学生以“中西合璧”的营养片,促成学生适应未来的、面向世界的、面向现代化的身心健康发展。

5.精神层面——

首先,我们要培养能对我们民族文化的基本理念、基本价值真正理解、有感情、有强烈认同感的人,使我们的精神有皈依的家园,使我们的人格有自信的能力,我们才有气度去实现中西方文化的融通而非同一。我们所做的是上述人才培养的奠基工作。其次,我们要培养的是“新君子”素养,即自尊自省的独立人格,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奉祖惜身的负责意识,求真至善的创新品性,笃守道义的人生信条,仁者爱人的价值关怀,以探求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共生共处之道,并进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6.文化层面——

我们并非只偏重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而是提倡“中国文化、西方文化、算数并进的教育方法”(南怀瑾)。所学内容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古诗词、名言锦言。所选取的首先是一些篇幅较短、容易忘记成诵的文章,如《三字经》、《弟子规》等;并且采用一种启发式的、活泼的教育方式,比如说载歌载舞、说唱、书写等。培养孩子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亲切感与认同感,并用儒家经典对他们进行潜移默化,“在心灵纯净的童年时期记诵下来的东西,如同每天的饮食,会变成营养,成为生命的一部分,在长大之后的学习、工作、待人接物中自然运用出来”(南怀瑾);具有了深厚的中国文化素养,将来无论学习中国文化还是西方文化,从事科学还是人文事业,都不会妨碍专业上的成就,只会因此而具有更丰富的创造及文化心灵。

7.技艺层面——

源于国学旧“六艺”的启发,结合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我校师生的特点,我们在技艺训练上突出“读写说唱”。通过颂唱古诗词、书写古诗词、绘画古诗词、讲演小故事等提高师生朗读能力、书写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实验内容和方法

1.对教师进行一系列国学讲座

事业兴旺在于人,国学教育的兴旺在于一批有志的教师和教育管理队伍,除树立“教师与学生共同发展”的理念外,我们还应有“品牌教师”的理念。可以说,一个优秀的品牌教师就可以带起一个品牌教育项目,一批优秀的品牌教师就可以促成一个特色学校。基于此认识,教师的国学素养提高和教育理念更新尤为重要,特别是培养品牌的国学教师。在国学经典诵读实验中,首先,开展一系列教师国学讲座,旨在国学教育与现代学校教育之间有机嫁接。

2.精选国学经典诵读的内容

对于博大精深的国学,我们根据精神、文化、技艺等三个层面的要求,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结合学生年龄特点,精选国学经典诵读内容,进一步完善国学经典诵读的校本教材。所选取的内容主要是一些篇幅较短、容易牢记成诵的中国古代儒家经典、古诗词、典故、名言警言甚至是儿歌童谣。

3.对传统国学经典进行现代转换

可以说:没有选择就没有学习,没有现代转换就无法读好传统国学经典。我们在“筛选精选”的基础上对中国古代儒家经典、古诗词等作现代注解和提出新的教育要求,对传统国学经典进行现代时空转换。我们深知:教育内容是为教育目的而定的,我们要按照现代“新君子”素养需要和创新人才培养标准来学习已经完成现代时空转换的传统国学经典。

4.融合国学与国外先进文化

在进行国学经典诵读实验的同时,决不孤芳自赏,而要“恢宏胸襟地球村,极目山河纵大观”。中华文化有着很强的包孕性和创造性,有“天地之大德日生”、“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的创生尊生、与时俱进之道。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这一优秀传统,在进行国学经典诵读实验中,既要知道孔孟诸子百家、四书五经、四大名著等,也要知道诸如莎士比亚等世界大家,知道世界工业文化和现代信息革命,在对话中嫁接,在国学与国外先进文化融合中孕生和创造。

四、实验策略及措施

1.分年级推进。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学校划分三个推进梯队,分阶段推进国学经典诵读实验。1—2年级为第一推进梯队,诵唱中华传统美德童谣、儿歌、古诗,以国学发蒙,立身养性;3—4年级为第二推进梯队,诵唱古诗文经典、习书画、练博弈、对词吟诗,论中外古今、扬中华精神,立命养志;5—6年级为第三推进梯队,诵唱经典古诗文,知行结合,塑造儒雅风度。

2.分三个层面进行。三个层面,即:精神层面、文化层面、技艺层面,从民族精神、传统文化、传统技艺等三个方面进行国学经典诵读实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光大华夏传统美德,秉承中华“礼仪之邦”之古风,习礼、厚德、雅行;树凛然之正气,养浩然之气节;培养艰苦奋斗、自强不息、锐意进取、宽广包容的民族精神。立足民族,放眼世界,诵读中外传统诗文经典,吸收世界文化精华,积淀智慧财富,生发创新胚芽。开发师生学习传统技艺的课堂,对词吟诗作文、书法绘画搏弈,习得国学技艺,提高师生素质。德育处、团队组织具体组织实施“讲规范、促养成、树精魂”的育人工程,塑造“为人求真、为学求实”的校风,特别是在建设班级文化、校园精神文化中,让国学经典诵读行动始终在其中,并重在精神层面和文化层面。

3.课内外结合。以国学活动课为主,各学科有机结合、点滴交叉为辅,充分运用校园电视台、广播站等阵地,通过课内外等途径,采取诵唱练习等形式,形成国学经典诵读推进体系。

4.师生共同成长。在国学经典诵读实验中,始终树立一个理念,即“教师与学生同为发展主体,教师和学生一同成长、发展”。教师发展是为了学生的更好发展,学生的发展有利于促进教师发展和体现教师发展,从而摈弃过去单一的教师发展或学生发展,把师生发展统一起来、结合起来。

5.多种感官介入。著名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上世纪20年代起推进平民教育、乡村教育,提出要实现儿童六大解放,即眼睛、双手、头脑、嘴、空间、时间的解放。我们在推进国学经典诵读行动的时候,就是要实现儿童的身心解放,让儿童在身心解放的愉悦中眼睛、双手、头脑、嘴动起来,让儿童的时间和活动的空间少一点成人的占领,多一点儿童的自主支配。

6.开发校本课程。我们根据课程改革与发展思路,在科学精神和人文底蕴双向建构的大背景下,进一步开发国学经典诵读的校本课程,推进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

7.建设文化校园。我们借国学经典诵读实验,践行“以愉快成就学业、以知识博大胸怀、以创新激活生命、以智慧奠基未来”的素质教育,促进教师做先进文化的传播者、返本开新的参与者、内圣外王的实践者,塑造学校灵魂、凝集学校精神,努力构建书香校园、和谐校园、魅力校园,让师生成为幸福的成功者。

五、实验保证

1.健全组织。成立姚桥学校国学经典诵读实验课题组,负责课题实验方案、计划的制订及其实施,培训课题组成员,加强对外交流,组织修订国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组织国学经典诵读比赛,实施国学特色教育。

2.保证时间。每天早晨20分钟,是全校学生经典诵读的时间。诵读内容主要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名贤集》和古诗词。每一学期末,学校对不同年级的经典诵读进行考评。

3.巩固提高。成立“国学经典诵读兴趣班”,满足那些国学基础好、学力强的学生对国学教育的需要,提高教育效益,打造教育品牌。

4.确立实验班。在一、二、三、四年级分别确定一个实验班。我们要求实验教师认真做到以下三点:第一,树立档案意识,建立学生的个案资料;第二,科学制订计划,每周用一节语文课时间开展国学经典诵读实践;第三,加强学习,探索国学经典诵读的课堂教学模式。

六、实验要求

1.积极申报“大屯矿区国学经典诵读实验学校”。学校国学经典诵读实验课题组根据《大屯矿区姚桥国学经典诵读实验方案》,在2009年6月20日前提交《大屯矿区国学经典诵读实验学校申请·评审书》。

2.加强领导,重在指导,善于引导。学校国学经典诵读实验课题组要通过常规检查、竞赛评比、档案验收、综合评优等形式,指导和督促国学经典诵读实验工作,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分制度方案、校本教材、教案作业、师资培训、实验研究、总结交流等六类建立国学经典诵读实验档案,保存好文字、图片、影像和实物等资料。不得借实验增加学生课业负担,向学生收取费用。

3.正确处理好几个关系: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关系;课程、教材、教法之间的关系;国学经典诵读进课堂、进家庭和进社区的关系,特别是如何利用社区学校、家长学校、市民学校等教育资源深化和拓展国学经典诵读。

七、实验步骤和进度

本实验计划用两年时间(2009年9月—2011年7月),分三个阶段完成。

(一)准备阶段(2009年9月—2010年1月)

1.确定课题,拟定研究方案。

2.课题申报立项。

3.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知识,提高认识,统一思想。

4.精选经典诵读内容。

(二)实施阶段(2010年2月—2011年1月)

1.按计划开展经典诵经活动。

2.积累典型案例、研究资料,撰写论文。

(三)总结阶段(2011年2月——2011年7月)

1.课题组成员写结题分报告。

2.课题组写结题总报告。

八、实验成果构想

(一)阶段成果

1.课题的实施方案、意见(文章)。

2.典型案例实录(文章、录像)。

3.各项专题研究(论文、经验总结、研究报告、录像等)。

(二)最终成果

1.课题研究报告。

2.课题结题报告。


相关内容

  • 课题总结报告
  • <小学 "校本经典诵读"的实施与研究> 总结报告 2014年6月,经省课题基地办组织专家评审并批准,我校申报的<小学"经典诵读"的实施与研究>被列为江西省课题基地办2014年立项课题.现对课题工作进行总结如下: 一.组织人员,明确分工 ...

  • 2013经典诵读活动实施方案
  • 乌苏市第四小学经典诵读活动实施方案 为充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传统美德教育,不断提高广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文化品味,引领社会文明风尚,有效发挥学校教育引领社会教育的功能,经研究决定,学校每年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下简称"经典诵读"),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开 ...

  • 国学经典进校园实施方案
  • 国学经典进校园实施方案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名著,极富哲理与文学精华,是古圣先贤留给子孙后代的一份珍贵财富.在义务教育阶段有目的.有组织.有步骤.有选择地学习,对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增强学校文化底蕴.加强学生道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教育局党委经研究决定从本学期开始,系统地组织开展中华 ...

  • 国学经典诵读方案
  • 中学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实施方案 为贯彻市.区教育局有关规定,使每一名学生的终身发展积淀厚重的国学底蕴,让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勃勃生机,"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积极营造"诵读国学经典,积淀文化底蕴"的书香校园,特制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实施方案. 二.活动目 ...

  • 国学经典教育活动实施方案
  • 成都市星月幼儿园 国学经典教育活动实施方案 21世纪的今天,经济高速发展,社会高度繁荣,而竞争空前激烈,家长在承受巨大压力的同时,我们的孩子也在经受着智能时代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诱惑,且程度不同地表现出物欲化.粗俗化.冷漠化.浮躁化.无责任化.虚假化,幼年时养成的习惯.品德.性情,将严重影响孩子的成长 ...

  • 国学经典进入小学语文课程的探索与研究
  • <国学经典进入小学语文课程的探索与研究> 一.课题名称:<国学经典进入小学语文课程的探索与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 (一) 问题提出的背景: 当中华文化开始摆脱弱势文化形象,挺直胸膛再次走向世界的时候,国人对自己的传统文化便有了新的自尊与自信:当国人下定决心&quo ...

  • 2011-2014国学兴趣班总结计划
  • 深圳市坪山新区东门小学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 国学兴趣班教学计划 一.总体目标 通过组织小学生诵读.熟背诗文经典,让他们在一生记忆力最好的时候,以便捷的方式,获得主流文化的基本熏陶和修养,促进小学生健康和谐发展.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浸润中学会学习.学会做人,树立学生传承中华文明的历史责 ...

  • 国学经典朗诵稿
  • 国学经典朗诵稿(一) 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正是在这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诵读国学经典致辞.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从琴棋书画到礼乐射御,从孝悌忠信到精忠报国,我们无不感受到祖先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文化基因,在我们的血液里 ...

  • 学校"书香校园"申报材料
  • 让读书成为学校亮丽的风景 --实验学校"书香校园"申报材料 xx实验学校秉承"绿色教育,和谐发展"的教育理念,坚持"以人为本,重在发展"的办学宗旨,以创建"省内一流,川南知名"学校为目标,实施"名校工程&qu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