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巧》说课稿
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文章是《乞巧》 ,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 学法——说教学程序——说板书设计这几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乞巧》是九年制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六册第八组 的一篇课文,本课主要是围绕本单元专题“民间故事和神话故事” 而选编的。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的一首古诗, 诗人通过描写人们乞巧的盛大场面来表达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 求。本诗想象丰富且内容较浅显易懂。 因此,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结合教材特点和 学生实际,我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会认写 4 个生字。 2.了解牛郎织女的故事。 3. 理解诗中字词的意思及整首诗的意思,体会诗中丰富的想 象。 4.理解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正确、流利地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1.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中的意境,展开丰富的想象。 2.准确、流利地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的意境,展开想象的思维。 二、说教法学法 接下来,我将说一说关于这篇课文我所运用的教法以及引导学
生学习的学法。 都说“教学有法、学无定法、贵在得法” ,且新课标倡导学生是 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 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 取精神。因此我准备采用“故事导入法”来导入课题,再运用“重 点字词剖析法” “适时点拨法”以及“朗读法” 来引导学生通过“自 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来完成本课的教学。 三、说教学过程 现在,我将重点说一说我的教学过程,本节课分为五个环节: 故事导入,学习课题——初读古诗,把握节奏——再读古诗,自主 探究——精读古诗,深入学习——整体领悟,课后拓展 (一)故事导入,学习课题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采用讲故事的方法来激发学 生对本首古诗的学习兴趣。我以牛郎织女的故事引出七夕节,再由 七夕节拓展到乞巧节,由此也就导出了本课课题乞巧。因为三年级 的孩子已经具备一定的自主识字能力,因此接下来,我会直接板书 课题“乞巧” ,在板书的同时,我会提醒学生注意书写的笔画笔顺 ( “乞” 下边为横折弯钩, “巧” 左边的工字最后一笔为一提) ,之 后就是齐读课题。 为了加深对课题的理解,接着我会要求学生自主学习课后的资 料袋,提取相关的重要信息。 (二)初读古诗,把握节奏 在学生们借助资料袋了解到乞巧是在七夕的夜晚也就是农历的
七月初七,人们向织女乞求灵巧与智慧之后,我就领导学生进入古 诗初步的学
习。在这里,我会先介绍一下有关诗人林杰的相关信息, 之后就是初读阶段,由学生自由朗读,并提出要求(读准字音,找 准节奏) 。 接下来是检查读书情况,我会抽几位同学朗读古诗,并做出适 当的点评,最后提出古诗的节奏,接着要求学生在正确把握节奏的 情况下齐读古诗。 (三)再读古诗,自主探究 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我再次要求学生们 自由朗读古诗,并要求学生试着理解诗中的一些词句的意思。然后 学生将自己对本诗的一些领悟与小组成员之间进行交流,并对仍不 能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 这样学习可以提高学生对文本的探索能力, 从而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接下来,我会抽同学汇报小组探究的结果,并根据学生的回答 引出诗文内容的两大版块,即“天上相会” 、 “人间乞巧” 。 (四)精读古诗,深入学习 之前已完成了对诗文大意的理解,接下来就是深入学习古诗。 这里是本课的重点环节,首先我会让学生齐读古诗第一句,之后引 导学生学习形近字“宵——霄” ,在解决“今宵”与“碧霄”的意思 后,引导学生翻译“七夕今宵看碧霄” 。 接下来进入第二句是诗的学习,同样,我会要求学生齐读本句。 之后提出“河桥” “渡” ,在解决“河桥”字义的理解以及生字“渡” 的学习后,引导学生翻译“牵牛织女渡河桥” 。在前两句诗意理清之
后,就是对诗意的情感把握,这里我会引导学生感悟牛郎把织女相 见时的激动与喜悦,以及我们不忍心打扰如此难得的幸福时刻的情 感,最后通过学生的朗读来检验他们对两句诗意境的把握。 解决了关于“天上相会”的诗句理解,接下来就是引导学生对 “人间乞巧”两句诗的学习。首先,我会要求学生们齐读三、四两 句。接着,我会抓住“家家”两字来引导学生了解乞巧的人很多, 从而引出乞巧的方式,并由学生根据课后资料袋来了解“望月穿针 引巧” , 也由此来帮助诗句 “家家乞巧望秋月” 的理解。 而在学习 “穿 尽红丝几万条”时,我会追问“几万条,真的有这么多吗” “诗人这 样写是想表达什么意思呢” ,再加上“家家” 、 “穿尽”来深入引导学 生领悟“人间乞巧”所表达的意境及其思想感情(即人们对美好生 活的憧憬与追求幸福的强烈愿望) 。最后就是对最后两句诗进行翻 译。 (五)整体领悟,课后拓展 接下来就是对古诗的整体回归,先由学生们齐读古诗,再由同 学自愿翻译整首诗的意思。在检验学生整体意思把握比较准确后, 我再将整首诗的意思完整的说一遍。 接着就是对古诗思想感情的领悟,同样先由学生自己说
,之后 我再将学生所说进行总结及补充。 之后就是背诵古诗,在这里我将以比赛的形式完成背诵。以正确、 流利为背诵要求,先自由背诵,再抽学生背诵。 最后,以“收集其他有关牛郎织女或七夕的故事”为课后拓展, 并结束教学。
四、说板书设计 29、乞 巧 天上相会 人间乞巧 最后,我将说说我的板书。一个好的板书,能激发学生学习兴 趣,能把课文的思路、教师的教路、学生的学路融为一体。本着板 书为教学服务的目的,我采用了 a 结构式板书,因为《乞巧》一诗 主要是围绕“天上相会”与“人间乞巧”两个方面来描写的,所以 我的板书也是从这两个方面进行板书。这样板书既抓住了文章的重 点,突破了难点,也使文章线索清楚,让人一目了然。 宵——霄
《乞巧》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认识“乞、霄、 ”2 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教学方法: 教法:导学法 学法,读悟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生字卡,课件 教学过程 一、民间故事导入。 1.孩子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你都知道哪些民间故事? 2.29 课《古诗两首》就和牛郎织女、嫦娥奔月这两个民间故 事有关。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首——《乞巧》 。 二、识字解题、指导书写。 1.板书课题。学生空书,说笔画。 2. “乞”字和哪个字特别像?(板书“气” )这两个字有什么区 别?
观察 “乞” 字在田字格中的占位, 怎样写才能把这个字写漂亮? (教师示范)拿出田字格本,工工整整、漂漂亮亮地写一个。 3. “巧”字能组词吗? 怎样把“巧”字写漂亮?(教师示范)工工整整、漂漂亮亮地 写一个。 4.普通话有一个音变规律,当两上连读时,前一个音读二声。 “标本读变” 5. “乞巧”什么意思? (乞巧:古代节日,在农历七月初七,又名七夕。 ) 6.对作者林杰有多少了解? 师介绍:林杰,唐代诗人,非常的聪明,六岁的时候就能写诗, 还精通书法棋艺,可惜他英年早逝,17 岁就离开人世。 《全唐诗》 仅存其诗两首。 下面,我们就一起领略大诗人林杰的文采。 三、一读——读音正确 1.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大声读一读,要求:字音读准确, 诗句读通顺。 2. 《乞巧》这首诗当中有两个字的读音是一模一样的,是哪两 个字? “宵” “霄” 。 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合作:查字典,看看字义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好的方法记住这 两个字? 有个顺口溜记住它们:肖加宝盖熬通宵,雨落肖
头是云霄。
3.指名读。 四、二读——读出韵味 1.见过古人读诗吗?读出古诗的节奏。 2.范读,老师读的和你们读的有什么不一样? 3.师生合作,分句读。 4.齐读 五、三读——入情入境 1.在小组内说说这首诗的大概意思。 2.交流,你从诗句中知道了什么。 3.前两句中隐藏着一个传说,知道吗? (牛郎织女的传说,课件出示图片和故事) 4.就在这样一个新月当空的夜晚,人们在做什么呢? 看看课后的资料袋,你知道了什么。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 由这两行诗你看到了怎样的场面?(民间乞巧的盛况) 真的把这世上的红线都穿完了吗?(不知穿了多少数不尽的丝 线。 ) 这是怎样的盛况呀!民间《乞巧歌》这样唱道: (乞巧歌) (示)乞手巧,乞容貌;乞心通,乞颜容;乞我爹娘千百岁, 乞我姊妹千万年。 5. (音乐起)就让咱们一起加入到乞巧的人群中去,眼望浩瀚 的银河和皎洁的明月,许下美好的心愿吧! 姑娘,七夕之夜,你要乞的是——
男孩,在这美好的七夕之夜,你也来乞点什么—— 这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美好心愿。 6.此情此景,诗人林杰情不自禁的吟道—— 让我们把这美好的心愿都融进这首诗中,一起来吟一吟。 六、适度拓展、课后积累。 牛郎织女这个美丽的传说感动了许多人,七夕也成了一个美丽 又凄婉的节日,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竞相题咏,留下了许多诗 篇,课下去收集。读一读,背一背。
《乞巧》教学反思
《乞巧》是人教社新课标版第六册第八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是 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一首古诗。农历七月初七夜 晚,俗称“七夕” ,又称“女儿节” 、 “少女节” ,是传说中隔着“天 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 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智巧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 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 盛。 培根说过: “读诗使人灵秀。 ”那是因为诗中有意境。在这一课 的教学中,我采用的是创设情境、互动教学的方式,也就是意境互 动教学策略,事实证明还是比较成功的。 1、借画面互动: 《乞巧》这首诗有两幅大的画面:一是天上,碧霄只是背景, 而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才是主画面,这在教材的底图很清晰;二是人
间乞巧的场面。除了在课前加几个晚班搜索到了让我中意的图片制 作多媒体课件外,在教学环节中,我还安排了让学生根据诗句想象 画面,配乐再现画面,让诗句和诗意化为可以视觉感受的栩栩如生 的图片。 2、借音律互动: 音乐是开启人们感
情闸门的钥匙。在教学中让音乐成为拉近时 空、拉近学生与文本距离是我的初衷。在朗读在背诵在想象的时候, 我本想选用经典名曲《阳关三叠》作为背景音乐,可后来又觉得学 生难以从中体会到牛郎织女的相思之苦、重逢之喜、人间姑娘的乞 巧之切。于是,我便用《西游记》插曲《女儿情》取而代之,音乐 响起,缠绵悱恻,宛若将人带至几千年前的时空,怎能不激发起在 座的学生、家长无边的遐想呢? 3、借吟诵互动: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吟诵是古诗教学很多老师常用的并且 行之有效的教法。我教学时由学生背诗入课,教师吟诗入题。课中 吟中诵,诵中说,说中解诗意、品诗味、入诗境。 4、借想象互动: 丰富的想象是这首诗明显的写法特点。教学中,我让学生想象 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画面,想象人间乞巧的场面,最后请学生大胆 地向织女祈愿,启发学生吟诗明志,用说来体会诗人的志趣,体验 乞巧的民俗,学生自己借诗咏志,借想象抒情怀。 “诗歌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 ”新课程标准指出: “第 二学段(三四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
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作为古诗教学,尤其要注意以 读带讲、多读多悟,这样才能让诗情在学生心中产生共鸣,从而受 到感染,激发浓厚的情趣,体味诗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感情。这样学 生才会不满足于当一个听众,更会自主的去读,也会读得更动听, 读得更动情,读得更感人。这是我此堂课的薄弱环节,也是以后要 与各位同仁共同努力之处。
《乞巧》说课稿
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文章是《乞巧》 ,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 学法——说教学程序——说板书设计这几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乞巧》是九年制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六册第八组 的一篇课文,本课主要是围绕本单元专题“民间故事和神话故事” 而选编的。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的一首古诗, 诗人通过描写人们乞巧的盛大场面来表达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 求。本诗想象丰富且内容较浅显易懂。 因此,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结合教材特点和 学生实际,我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会认写 4 个生字。 2.了解牛郎织女的故事。 3. 理解诗中字词的意思及整首诗的意思,体会诗中丰富的想 象。 4.理解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正确、流利地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1.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中的意境,展开丰富的想象。 2.准确、流利地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的意境,展开想象的思维。 二、说教法学法 接下来,我将说一说关于这篇课文我所运用的教法以及引导学
生学习的学法。 都说“教学有法、学无定法、贵在得法” ,且新课标倡导学生是 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 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 取精神。因此我准备采用“故事导入法”来导入课题,再运用“重 点字词剖析法” “适时点拨法”以及“朗读法” 来引导学生通过“自 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来完成本课的教学。 三、说教学过程 现在,我将重点说一说我的教学过程,本节课分为五个环节: 故事导入,学习课题——初读古诗,把握节奏——再读古诗,自主 探究——精读古诗,深入学习——整体领悟,课后拓展 (一)故事导入,学习课题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采用讲故事的方法来激发学 生对本首古诗的学习兴趣。我以牛郎织女的故事引出七夕节,再由 七夕节拓展到乞巧节,由此也就导出了本课课题乞巧。因为三年级 的孩子已经具备一定的自主识字能力,因此接下来,我会直接板书 课题“乞巧” ,在板书的同时,我会提醒学生注意书写的笔画笔顺 ( “乞” 下边为横折弯钩, “巧” 左边的工字最后一笔为一提) ,之 后就是齐读课题。 为了加深对课题的理解,接着我会要求学生自主学习课后的资 料袋,提取相关的重要信息。 (二)初读古诗,把握节奏 在学生们借助资料袋了解到乞巧是在七夕的夜晚也就是农历的
七月初七,人们向织女乞求灵巧与智慧之后,我就领导学生进入古 诗初步的学
习。在这里,我会先介绍一下有关诗人林杰的相关信息, 之后就是初读阶段,由学生自由朗读,并提出要求(读准字音,找 准节奏) 。 接下来是检查读书情况,我会抽几位同学朗读古诗,并做出适 当的点评,最后提出古诗的节奏,接着要求学生在正确把握节奏的 情况下齐读古诗。 (三)再读古诗,自主探究 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我再次要求学生们 自由朗读古诗,并要求学生试着理解诗中的一些词句的意思。然后 学生将自己对本诗的一些领悟与小组成员之间进行交流,并对仍不 能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 这样学习可以提高学生对文本的探索能力, 从而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接下来,我会抽同学汇报小组探究的结果,并根据学生的回答 引出诗文内容的两大版块,即“天上相会” 、 “人间乞巧” 。 (四)精读古诗,深入学习 之前已完成了对诗文大意的理解,接下来就是深入学习古诗。 这里是本课的重点环节,首先我会让学生齐读古诗第一句,之后引 导学生学习形近字“宵——霄” ,在解决“今宵”与“碧霄”的意思 后,引导学生翻译“七夕今宵看碧霄” 。 接下来进入第二句是诗的学习,同样,我会要求学生齐读本句。 之后提出“河桥” “渡” ,在解决“河桥”字义的理解以及生字“渡” 的学习后,引导学生翻译“牵牛织女渡河桥” 。在前两句诗意理清之
后,就是对诗意的情感把握,这里我会引导学生感悟牛郎把织女相 见时的激动与喜悦,以及我们不忍心打扰如此难得的幸福时刻的情 感,最后通过学生的朗读来检验他们对两句诗意境的把握。 解决了关于“天上相会”的诗句理解,接下来就是引导学生对 “人间乞巧”两句诗的学习。首先,我会要求学生们齐读三、四两 句。接着,我会抓住“家家”两字来引导学生了解乞巧的人很多, 从而引出乞巧的方式,并由学生根据课后资料袋来了解“望月穿针 引巧” , 也由此来帮助诗句 “家家乞巧望秋月” 的理解。 而在学习 “穿 尽红丝几万条”时,我会追问“几万条,真的有这么多吗” “诗人这 样写是想表达什么意思呢” ,再加上“家家” 、 “穿尽”来深入引导学 生领悟“人间乞巧”所表达的意境及其思想感情(即人们对美好生 活的憧憬与追求幸福的强烈愿望) 。最后就是对最后两句诗进行翻 译。 (五)整体领悟,课后拓展 接下来就是对古诗的整体回归,先由学生们齐读古诗,再由同 学自愿翻译整首诗的意思。在检验学生整体意思把握比较准确后, 我再将整首诗的意思完整的说一遍。 接着就是对古诗思想感情的领悟,同样先由学生自己说
,之后 我再将学生所说进行总结及补充。 之后就是背诵古诗,在这里我将以比赛的形式完成背诵。以正确、 流利为背诵要求,先自由背诵,再抽学生背诵。 最后,以“收集其他有关牛郎织女或七夕的故事”为课后拓展, 并结束教学。
四、说板书设计 29、乞 巧 天上相会 人间乞巧 最后,我将说说我的板书。一个好的板书,能激发学生学习兴 趣,能把课文的思路、教师的教路、学生的学路融为一体。本着板 书为教学服务的目的,我采用了 a 结构式板书,因为《乞巧》一诗 主要是围绕“天上相会”与“人间乞巧”两个方面来描写的,所以 我的板书也是从这两个方面进行板书。这样板书既抓住了文章的重 点,突破了难点,也使文章线索清楚,让人一目了然。 宵——霄
《乞巧》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认识“乞、霄、 ”2 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教学方法: 教法:导学法 学法,读悟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生字卡,课件 教学过程 一、民间故事导入。 1.孩子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你都知道哪些民间故事? 2.29 课《古诗两首》就和牛郎织女、嫦娥奔月这两个民间故 事有关。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首——《乞巧》 。 二、识字解题、指导书写。 1.板书课题。学生空书,说笔画。 2. “乞”字和哪个字特别像?(板书“气” )这两个字有什么区 别?
观察 “乞” 字在田字格中的占位, 怎样写才能把这个字写漂亮? (教师示范)拿出田字格本,工工整整、漂漂亮亮地写一个。 3. “巧”字能组词吗? 怎样把“巧”字写漂亮?(教师示范)工工整整、漂漂亮亮地 写一个。 4.普通话有一个音变规律,当两上连读时,前一个音读二声。 “标本读变” 5. “乞巧”什么意思? (乞巧:古代节日,在农历七月初七,又名七夕。 ) 6.对作者林杰有多少了解? 师介绍:林杰,唐代诗人,非常的聪明,六岁的时候就能写诗, 还精通书法棋艺,可惜他英年早逝,17 岁就离开人世。 《全唐诗》 仅存其诗两首。 下面,我们就一起领略大诗人林杰的文采。 三、一读——读音正确 1.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大声读一读,要求:字音读准确, 诗句读通顺。 2. 《乞巧》这首诗当中有两个字的读音是一模一样的,是哪两 个字? “宵” “霄” 。 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合作:查字典,看看字义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好的方法记住这 两个字? 有个顺口溜记住它们:肖加宝盖熬通宵,雨落肖
头是云霄。
3.指名读。 四、二读——读出韵味 1.见过古人读诗吗?读出古诗的节奏。 2.范读,老师读的和你们读的有什么不一样? 3.师生合作,分句读。 4.齐读 五、三读——入情入境 1.在小组内说说这首诗的大概意思。 2.交流,你从诗句中知道了什么。 3.前两句中隐藏着一个传说,知道吗? (牛郎织女的传说,课件出示图片和故事) 4.就在这样一个新月当空的夜晚,人们在做什么呢? 看看课后的资料袋,你知道了什么。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 由这两行诗你看到了怎样的场面?(民间乞巧的盛况) 真的把这世上的红线都穿完了吗?(不知穿了多少数不尽的丝 线。 ) 这是怎样的盛况呀!民间《乞巧歌》这样唱道: (乞巧歌) (示)乞手巧,乞容貌;乞心通,乞颜容;乞我爹娘千百岁, 乞我姊妹千万年。 5. (音乐起)就让咱们一起加入到乞巧的人群中去,眼望浩瀚 的银河和皎洁的明月,许下美好的心愿吧! 姑娘,七夕之夜,你要乞的是——
男孩,在这美好的七夕之夜,你也来乞点什么—— 这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美好心愿。 6.此情此景,诗人林杰情不自禁的吟道—— 让我们把这美好的心愿都融进这首诗中,一起来吟一吟。 六、适度拓展、课后积累。 牛郎织女这个美丽的传说感动了许多人,七夕也成了一个美丽 又凄婉的节日,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竞相题咏,留下了许多诗 篇,课下去收集。读一读,背一背。
《乞巧》教学反思
《乞巧》是人教社新课标版第六册第八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是 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一首古诗。农历七月初七夜 晚,俗称“七夕” ,又称“女儿节” 、 “少女节” ,是传说中隔着“天 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 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智巧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 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 盛。 培根说过: “读诗使人灵秀。 ”那是因为诗中有意境。在这一课 的教学中,我采用的是创设情境、互动教学的方式,也就是意境互 动教学策略,事实证明还是比较成功的。 1、借画面互动: 《乞巧》这首诗有两幅大的画面:一是天上,碧霄只是背景, 而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才是主画面,这在教材的底图很清晰;二是人
间乞巧的场面。除了在课前加几个晚班搜索到了让我中意的图片制 作多媒体课件外,在教学环节中,我还安排了让学生根据诗句想象 画面,配乐再现画面,让诗句和诗意化为可以视觉感受的栩栩如生 的图片。 2、借音律互动: 音乐是开启人们感
情闸门的钥匙。在教学中让音乐成为拉近时 空、拉近学生与文本距离是我的初衷。在朗读在背诵在想象的时候, 我本想选用经典名曲《阳关三叠》作为背景音乐,可后来又觉得学 生难以从中体会到牛郎织女的相思之苦、重逢之喜、人间姑娘的乞 巧之切。于是,我便用《西游记》插曲《女儿情》取而代之,音乐 响起,缠绵悱恻,宛若将人带至几千年前的时空,怎能不激发起在 座的学生、家长无边的遐想呢? 3、借吟诵互动: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吟诵是古诗教学很多老师常用的并且 行之有效的教法。我教学时由学生背诗入课,教师吟诗入题。课中 吟中诵,诵中说,说中解诗意、品诗味、入诗境。 4、借想象互动: 丰富的想象是这首诗明显的写法特点。教学中,我让学生想象 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画面,想象人间乞巧的场面,最后请学生大胆 地向织女祈愿,启发学生吟诗明志,用说来体会诗人的志趣,体验 乞巧的民俗,学生自己借诗咏志,借想象抒情怀。 “诗歌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 ”新课程标准指出: “第 二学段(三四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
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作为古诗教学,尤其要注意以 读带讲、多读多悟,这样才能让诗情在学生心中产生共鸣,从而受 到感染,激发浓厚的情趣,体味诗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感情。这样学 生才会不满足于当一个听众,更会自主的去读,也会读得更动听, 读得更动情,读得更感人。这是我此堂课的薄弱环节,也是以后要 与各位同仁共同努力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