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市高三第一次模考参考答案
第Ⅰ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D 2.B 3.D 4.A 5.C 6.B 7.C 8.C 9.B 10.C 11.B
12.D 13.B 14.D 15.C 16.C 17.B 18.C 19.D 20.D 21.C
22.A 23.D 24.A 25.A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共四道大题,共50分)
26.
(1)特点:汉代设立严密的地方监察制度,设专职监督高级官吏滥用刑法、欺凌百姓;刺史只负责监察,并且是流动性的。(2分)
进步性:加强西汉对地方的监督管理;割断了监督者与被监督者的利害关系,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2分)
(2)二元联邦主义
背景:独立战争后确立的邦联体制无法形成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来稳定秩序,保卫国家主权和利益。(1分)特点:联邦至上;地方有一定的自治权;联邦与各州分享权力。(2分) “合作联邦主义”
背景: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凯恩斯主义的影响,政府推行社会改革。(2分) 特点:中央政府以不同的形式和策略对地方实现全面干预。(1分)
(3)原因:内忧外患下,知识分子为消除内乱割据和实现民主富强而大力宣传推动;地方军阀以“联省自治”为旗帜抗衡统一,力图割据自保;受欧美国家联邦制的影响。(3分)
(4)认识:地方自治性过强易导致国家分裂割据,动荡不安;过度集权则使地方丧失活力,阻碍社会发展进步。(2分)
27.
(1)中国与周围的国家和地区,己发生了交往;以印度商人为中介;中国产品已由海路远销西方;中国的丝绸及铁器为西方国家所了解。
(2) 原因:经济重心南移;造船业和航海技术的进步尤其是指南针的运用;北方战乱频繁导致传统的陆上贸易渐趋衰落。(3分)
意义:加强与欧非国家的往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传播中国先进技术,促进西欧社会转型。(2分)
(3)不正确。(1分)明清时期中国实行的海外贸易是一种朝贡贸易,郑和下西洋是一种和平之旅。(2分)该观点的本质是“中国威胁论”。(1分)
28.
(1)理由:世界主义是帝国主义为遏制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提出的;中国还没有实现民族独立。(2分)
举措:1924年1月召开的国民党一大上,孙中山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明确提出了反帝主张。(2分)
(2)1938-1945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一些史学家为激发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从中国历史中挖掘资源,弘扬民族精神,发挥历史学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3分)
(3)欧盟代表的区域性民族主义,成因:对片面民族主义的反思;两极格局影响;欧洲一
体化的出现。影响:加速了欧洲一体化;增强了整体实力和国际地位;推动区域性经济组织的构建等。(3分)
中国所代表的国家民族主义,成因:赶超现代化需要强有力的民族精神来凝聚民族力量;国家发展强化人们的民族认同感等。影响:对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推动。(3分)
29.主要论点:其观点分析了不同国家和地区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不同地位,有利于各国分清形势,采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政策措施;沃勒斯坦强调了经济因素在世界体系中的作用,但忽视了政治和文化因素,不能全面反映世界体系的本质;“中心国家”、“边缘地区”、“外部领域”的区分不是绝对和静止的,随着各国、各地区经济的发展,“中心国家”、“边缘地区”、“外部领域”会发生变化。
评分标准:
一等:9---7分: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6---4分: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3---1分: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未引用史实;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咸阳市高三第一次模考参考答案
第Ⅰ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D 2.B 3.D 4.A 5.C 6.B 7.C 8.C 9.B 10.C 11.B
12.D 13.B 14.D 15.C 16.C 17.B 18.C 19.D 20.D 21.C
22.A 23.D 24.A 25.A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共四道大题,共50分)
26.
(1)特点:汉代设立严密的地方监察制度,设专职监督高级官吏滥用刑法、欺凌百姓;刺史只负责监察,并且是流动性的。(2分)
进步性:加强西汉对地方的监督管理;割断了监督者与被监督者的利害关系,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2分)
(2)二元联邦主义
背景:独立战争后确立的邦联体制无法形成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来稳定秩序,保卫国家主权和利益。(1分)特点:联邦至上;地方有一定的自治权;联邦与各州分享权力。(2分) “合作联邦主义”
背景: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凯恩斯主义的影响,政府推行社会改革。(2分) 特点:中央政府以不同的形式和策略对地方实现全面干预。(1分)
(3)原因:内忧外患下,知识分子为消除内乱割据和实现民主富强而大力宣传推动;地方军阀以“联省自治”为旗帜抗衡统一,力图割据自保;受欧美国家联邦制的影响。(3分)
(4)认识:地方自治性过强易导致国家分裂割据,动荡不安;过度集权则使地方丧失活力,阻碍社会发展进步。(2分)
27.
(1)中国与周围的国家和地区,己发生了交往;以印度商人为中介;中国产品已由海路远销西方;中国的丝绸及铁器为西方国家所了解。
(2) 原因:经济重心南移;造船业和航海技术的进步尤其是指南针的运用;北方战乱频繁导致传统的陆上贸易渐趋衰落。(3分)
意义:加强与欧非国家的往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传播中国先进技术,促进西欧社会转型。(2分)
(3)不正确。(1分)明清时期中国实行的海外贸易是一种朝贡贸易,郑和下西洋是一种和平之旅。(2分)该观点的本质是“中国威胁论”。(1分)
28.
(1)理由:世界主义是帝国主义为遏制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提出的;中国还没有实现民族独立。(2分)
举措:1924年1月召开的国民党一大上,孙中山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明确提出了反帝主张。(2分)
(2)1938-1945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一些史学家为激发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从中国历史中挖掘资源,弘扬民族精神,发挥历史学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3分)
(3)欧盟代表的区域性民族主义,成因:对片面民族主义的反思;两极格局影响;欧洲一
体化的出现。影响:加速了欧洲一体化;增强了整体实力和国际地位;推动区域性经济组织的构建等。(3分)
中国所代表的国家民族主义,成因:赶超现代化需要强有力的民族精神来凝聚民族力量;国家发展强化人们的民族认同感等。影响:对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推动。(3分)
29.主要论点:其观点分析了不同国家和地区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不同地位,有利于各国分清形势,采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政策措施;沃勒斯坦强调了经济因素在世界体系中的作用,但忽视了政治和文化因素,不能全面反映世界体系的本质;“中心国家”、“边缘地区”、“外部领域”的区分不是绝对和静止的,随着各国、各地区经济的发展,“中心国家”、“边缘地区”、“外部领域”会发生变化。
评分标准:
一等:9---7分: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6---4分: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3---1分: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未引用史实;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