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旄刘氏考查隔村匡里堂
二零零九年一月二十九日,白旄宗亲事务负责人刘如海先生,和我电话约定,要实地考查中云乡隔村匡里堂喜鹊窝刘氏家族的分布情况,以便弄清白旄刘氏始祖具体是从云台十八村的哪一个村子迁出的。据刘如海先生介绍,白旄刘氏的家谱序言中,只是说始祖兄弟四人是明初从海州云台十八村迁居白旄,并没有具体说明是十八村的哪一个村,但先辈历代传言他们始祖属于十八村的喜鹊窝刘氏家族,在建国后的土地改革时,白旄的刘氏族人曾有四人回老家参与了刘氏家族土地纠纷的处理。由此他们认为白旄刘氏和喜鹊窝刘氏有着很近的家族关系。想通过这次考查寻找白旄刘氏始祖始迁地的线索。
在当地宗亲刘友作、刘厚来先生(原中云中学副校长,1953年出生,现已退休)的安排下,我们首先来到隔村小学的围墙边,据刘厚来介绍:原先的匡里堂刘氏祠堂就在学校院中,屋脊上的造型是二龙戏珠,据说是皇家特批的,刘墉祭祖用的金杯玉盏供在祠堂的供桌上。另外皇上还专门划拨了一块土地给看守祠堂的族人,种点蔬菜,用以维持日常生活,这块地当地人叫皇园,后来虽然祠堂被毁,但这个名字一直沿用至今。接着我们又去瞻仰了喜鹊窝刘氏始祖刘株大公的墓地,墓上生长着一颗大树,当地人叫做葛(音)木树,
墓前有一块民国三十四年立的墓碑,碑的正中写着:“刘氏迁海始祖——考讳株大公、妣武氏孺人—合墓”字样,生辰年月没有记载。据这里的族人讲述,刘株大公逝葬于此之后,墓四周生长着很多高大的树木,树上终年有很多喜鹊做窝,族人认为是吉兆,故自此称本门刘氏为喜鹊窝刘氏,再加上祖传堂号为“匡里堂”,所以,隔村前巷的刘氏家族就叫“匡里堂喜鹊窝刘”。由于刘株大公的生辰年月不详,故只能从已知的一些线索进行考证。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刘株大公的十一世孙“友”字辈,多数出生于一九一九年左右,以此类推,刘株大公大概是生于明朝一百年以后。当然这只是笔者的抛砖引玉之言,希望有更多对此感兴趣的刘氏家族有识之士,参与进来,进行系统、科学、专业的考证,得出正确、合理的结论。
离开刘株大公的墓地,在族人的指引下,我们还参观了和明朝遗民刘文照有关系的遗址——“偕隐洞”和“会隐庵”,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两处遗址已破败不堪,偕隐洞的洞口已被开采的山石封住了大半,会隐庵也只剩下残根断璧,唯一遗留的是写有会隐庵三个大字的一块石碑, 砌在没有房顶的石墙的根部。虽然院中的地上堆积着厚厚的香土,但还是掩盖不了这座有着神秘传说的古庵的破落与衰败。想起刘文照全家为了效忠明王朝,四十多口尽数自尽的惨烈景象,再看看眼前这两处荒芜的遗址,我们只有唏嘘不已。
隔村之行,刘如海先生并没有得到希望中的文字资料,但通过刘友作、刘后来的讲解,特别是刘友作宗亲早年(八十年代开始至今)关于匡里堂喜鹊窝刘氏的调查笔录,可以认定匡里堂喜鹊窝刘氏,为今连云港市境内唯一的喜鹊窝刘,并且隔村的前巷是此喜鹊窝刘氏家族的发源地。“匡里堂”的堂号也可以认定是“彭城堂”的分支堂号。至于此堂号的渊源,还需要作更深一步的考证。
刘如海先生为了收集更多的资料,建议到距离隔村十公里左右的朝阳镇刘巷再实地走访一下,在路上我们联系上了热心宗族事务的刘志军宗亲,并受到了志军宗亲的盛情款待。饭后我们一起驱车直奔朝阳镇刘巷,在这里我们拜访了刘巷的刘茂前、刘茂峰兄弟二人,据老人讲述,刘巷的始祖是从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富安迁居而来,土改时听他父辈讲过,为了处理他们家族的土地纠纷,西边确实有族人来到此地处理此事,具体是西边的什么地方没有听说。根据连云港市的地理位臵,西边应该包括白旄。目前刘巷的刘氏有三个家族,另两个刘氏家族很小,只有零散几家,字号知道的不多,且是民国时迁来的。他们的家族最大,来的也早,家谱失落在富安,堂号是“彭城堂“,用的字号为:洪、恒、家、生、永、茂、先、志、长、存。他们家族没有听说和匡里堂喜鹊窝刘氏有什么关系。因为他们也没有家谱,家族内部没有人打理过此事,所以他知道的情况也仅限于此。
刘如海先生的寻根之行,由于时间关系,只能到此为止,带着收集的零散资料,踏上了回家的路途,他希望我们连云港的刘氏族人,能有更多宗亲热心家族历史的研究,寻找早期的家谱资料,弄清连云港刘氏家族的来龙去脉,以告慰长眠地下的先祖!
刘洪雨
二○○九年一月二十九日
临沂东关姜园刘氏小考
据东关刘铸介绍,其先祖刘凤翔从白旄迁出,住在姜园的西南园大槐树底下。生子五人,现在只知道老三名叫德林,其余失讳。2009年10月2日,刘铸兄弟三人来到白旄,并捎来家谱草册,希望我帮忙找到他们的近支族人。连日来,我查阅了白旄刘氏中四门所有的族谱资料,从族谱上很难确定刘凤翔源出何人。我又走访查询了刘如林、刘殿申、刘西田、刘乃荣、袁春山等老人,得到了部分有价值的信息,特别袁春山老人,今年84岁,因他少时与刘鸿春一起住,刘鸿春告诉他许多刘家的轶事,其中就有刘凤翔、刘凤义兄弟的情况,刘凤翔、刘凤义和刘德开的父亲应该是亲兄弟,因为与人争讼败诉,刘凤翔和刘凤义就离家走了,再也没有音讯。刘德开兄弟二人,小名叫大巴、二巴。老大光棍一条,
外出杳无消息。老二即二巴,大号叫德开,是个混混,一辈子没有子嗣,两口子闹了几十年,在外与族人不和,跟别人打骂成了家常便饭,日子也过得艰辛,年龄大了想过继儿子为嗣,但谁都不愿沾他的包,他死后,他的一个堂叔(泰福)说:“二巴跟人闹了一辈子,别让他进老林了,把他葬在舍林子(注:扔小死孩的地方。——南大汪),叫他跟小鬼闹去吧。”后来,二巴的老婆死了,跟二巴葬在一起。解放后南大汪挖成大水池,刘德开的坟墓就被挖掉了。
刘凤翔的祖坟有多处,除了他的大伯、父亲和三叔的墓还在汪东岸,其他的都迁到公墓去了。刘凤翔的大伯叫刘新永,父亲叫刘新玉,三叔叫刘新生。大伯的儿子叫凤林,住在白旄,三叔的儿子叫凤山,迁到曹庄镇文家埠居住至今,已传到19世。刘凤林现在最晚的辈分是19世,马上就有20世的人了。刘凤翔是白旄刘氏12世,从始祖的世系如下:
始祖——君实——邦爱——汝思——乾正——德发——云凡——文长——丕明——恒江——新玉——凤翔。
情况大致如此,因时间仓促,资料有限,本人水平又低,难免有疏漏或失误,仅供参考。
刘如海
草于2009年10月6日
白旄刘氏考查隔村匡里堂
二零零九年一月二十九日,白旄宗亲事务负责人刘如海先生,和我电话约定,要实地考查中云乡隔村匡里堂喜鹊窝刘氏家族的分布情况,以便弄清白旄刘氏始祖具体是从云台十八村的哪一个村子迁出的。据刘如海先生介绍,白旄刘氏的家谱序言中,只是说始祖兄弟四人是明初从海州云台十八村迁居白旄,并没有具体说明是十八村的哪一个村,但先辈历代传言他们始祖属于十八村的喜鹊窝刘氏家族,在建国后的土地改革时,白旄的刘氏族人曾有四人回老家参与了刘氏家族土地纠纷的处理。由此他们认为白旄刘氏和喜鹊窝刘氏有着很近的家族关系。想通过这次考查寻找白旄刘氏始祖始迁地的线索。
在当地宗亲刘友作、刘厚来先生(原中云中学副校长,1953年出生,现已退休)的安排下,我们首先来到隔村小学的围墙边,据刘厚来介绍:原先的匡里堂刘氏祠堂就在学校院中,屋脊上的造型是二龙戏珠,据说是皇家特批的,刘墉祭祖用的金杯玉盏供在祠堂的供桌上。另外皇上还专门划拨了一块土地给看守祠堂的族人,种点蔬菜,用以维持日常生活,这块地当地人叫皇园,后来虽然祠堂被毁,但这个名字一直沿用至今。接着我们又去瞻仰了喜鹊窝刘氏始祖刘株大公的墓地,墓上生长着一颗大树,当地人叫做葛(音)木树,
墓前有一块民国三十四年立的墓碑,碑的正中写着:“刘氏迁海始祖——考讳株大公、妣武氏孺人—合墓”字样,生辰年月没有记载。据这里的族人讲述,刘株大公逝葬于此之后,墓四周生长着很多高大的树木,树上终年有很多喜鹊做窝,族人认为是吉兆,故自此称本门刘氏为喜鹊窝刘氏,再加上祖传堂号为“匡里堂”,所以,隔村前巷的刘氏家族就叫“匡里堂喜鹊窝刘”。由于刘株大公的生辰年月不详,故只能从已知的一些线索进行考证。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刘株大公的十一世孙“友”字辈,多数出生于一九一九年左右,以此类推,刘株大公大概是生于明朝一百年以后。当然这只是笔者的抛砖引玉之言,希望有更多对此感兴趣的刘氏家族有识之士,参与进来,进行系统、科学、专业的考证,得出正确、合理的结论。
离开刘株大公的墓地,在族人的指引下,我们还参观了和明朝遗民刘文照有关系的遗址——“偕隐洞”和“会隐庵”,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两处遗址已破败不堪,偕隐洞的洞口已被开采的山石封住了大半,会隐庵也只剩下残根断璧,唯一遗留的是写有会隐庵三个大字的一块石碑, 砌在没有房顶的石墙的根部。虽然院中的地上堆积着厚厚的香土,但还是掩盖不了这座有着神秘传说的古庵的破落与衰败。想起刘文照全家为了效忠明王朝,四十多口尽数自尽的惨烈景象,再看看眼前这两处荒芜的遗址,我们只有唏嘘不已。
隔村之行,刘如海先生并没有得到希望中的文字资料,但通过刘友作、刘后来的讲解,特别是刘友作宗亲早年(八十年代开始至今)关于匡里堂喜鹊窝刘氏的调查笔录,可以认定匡里堂喜鹊窝刘氏,为今连云港市境内唯一的喜鹊窝刘,并且隔村的前巷是此喜鹊窝刘氏家族的发源地。“匡里堂”的堂号也可以认定是“彭城堂”的分支堂号。至于此堂号的渊源,还需要作更深一步的考证。
刘如海先生为了收集更多的资料,建议到距离隔村十公里左右的朝阳镇刘巷再实地走访一下,在路上我们联系上了热心宗族事务的刘志军宗亲,并受到了志军宗亲的盛情款待。饭后我们一起驱车直奔朝阳镇刘巷,在这里我们拜访了刘巷的刘茂前、刘茂峰兄弟二人,据老人讲述,刘巷的始祖是从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富安迁居而来,土改时听他父辈讲过,为了处理他们家族的土地纠纷,西边确实有族人来到此地处理此事,具体是西边的什么地方没有听说。根据连云港市的地理位臵,西边应该包括白旄。目前刘巷的刘氏有三个家族,另两个刘氏家族很小,只有零散几家,字号知道的不多,且是民国时迁来的。他们的家族最大,来的也早,家谱失落在富安,堂号是“彭城堂“,用的字号为:洪、恒、家、生、永、茂、先、志、长、存。他们家族没有听说和匡里堂喜鹊窝刘氏有什么关系。因为他们也没有家谱,家族内部没有人打理过此事,所以他知道的情况也仅限于此。
刘如海先生的寻根之行,由于时间关系,只能到此为止,带着收集的零散资料,踏上了回家的路途,他希望我们连云港的刘氏族人,能有更多宗亲热心家族历史的研究,寻找早期的家谱资料,弄清连云港刘氏家族的来龙去脉,以告慰长眠地下的先祖!
刘洪雨
二○○九年一月二十九日
临沂东关姜园刘氏小考
据东关刘铸介绍,其先祖刘凤翔从白旄迁出,住在姜园的西南园大槐树底下。生子五人,现在只知道老三名叫德林,其余失讳。2009年10月2日,刘铸兄弟三人来到白旄,并捎来家谱草册,希望我帮忙找到他们的近支族人。连日来,我查阅了白旄刘氏中四门所有的族谱资料,从族谱上很难确定刘凤翔源出何人。我又走访查询了刘如林、刘殿申、刘西田、刘乃荣、袁春山等老人,得到了部分有价值的信息,特别袁春山老人,今年84岁,因他少时与刘鸿春一起住,刘鸿春告诉他许多刘家的轶事,其中就有刘凤翔、刘凤义兄弟的情况,刘凤翔、刘凤义和刘德开的父亲应该是亲兄弟,因为与人争讼败诉,刘凤翔和刘凤义就离家走了,再也没有音讯。刘德开兄弟二人,小名叫大巴、二巴。老大光棍一条,
外出杳无消息。老二即二巴,大号叫德开,是个混混,一辈子没有子嗣,两口子闹了几十年,在外与族人不和,跟别人打骂成了家常便饭,日子也过得艰辛,年龄大了想过继儿子为嗣,但谁都不愿沾他的包,他死后,他的一个堂叔(泰福)说:“二巴跟人闹了一辈子,别让他进老林了,把他葬在舍林子(注:扔小死孩的地方。——南大汪),叫他跟小鬼闹去吧。”后来,二巴的老婆死了,跟二巴葬在一起。解放后南大汪挖成大水池,刘德开的坟墓就被挖掉了。
刘凤翔的祖坟有多处,除了他的大伯、父亲和三叔的墓还在汪东岸,其他的都迁到公墓去了。刘凤翔的大伯叫刘新永,父亲叫刘新玉,三叔叫刘新生。大伯的儿子叫凤林,住在白旄,三叔的儿子叫凤山,迁到曹庄镇文家埠居住至今,已传到19世。刘凤林现在最晚的辈分是19世,马上就有20世的人了。刘凤翔是白旄刘氏12世,从始祖的世系如下:
始祖——君实——邦爱——汝思——乾正——德发——云凡——文长——丕明——恒江——新玉——凤翔。
情况大致如此,因时间仓促,资料有限,本人水平又低,难免有疏漏或失误,仅供参考。
刘如海
草于2009年10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