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园林景观设计史

《中西方园林景观设计史》课程考试

颐和园评述

颐和园简介:

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中国四大名园(另三座为承德避暑山庄、苏州拙政园、苏州留园)之一。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距北京城区十五公里,占地约二百九十公顷。利用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某些设计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园,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历史沿革:

颐和园原是清朝帝王的行宫和花园,前身清漪园,是三山五园中最后兴建的一座园林,始建于1750年,1764年建成,面积290公顷, 水面约占四分之三。乾隆继位以前,在北京西郊一带,已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园林,从海淀到香山这四座园林自成体系,相互间缺乏有机的联系,中间的“瓮山泊”成了一片空旷地带。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在这里改建为清漪园,以此为中心把两边的四个园子连成一体,形成了从现清华园到香山长达二十公里的皇家园林区。咸丰十年(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十四年(1888年),慈禧太后以筹措海军经费的名义动用3000万两白银重建,改称颐和园,作消夏游乐地。到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的破坏,烧毁了许多建筑物。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修复。后来在军阀混战、国民党统治时期,又遭破坏,1949年之后政府不断拨款修缮,1961年3月4日,颐和园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5月8日,颐和园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 级旅游景区。 颐和园景区规模宏大,占地

面积2.97平方公里(293公顷),

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两部分

组成,其中水面占四分之三(大

约220公顷)。园内建筑以佛香

阁为中心,园中有景点建筑物百

余座、大小院落20余处,3555

古建筑,面积70000多平方米,

共有亭、台、楼、阁、廊、榭等

不同形式的建筑3000多间。古

树名木1600余株。其中佛香阁、

长廊、石舫、苏州街、十七孔桥、谐趣园、大戏台等都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代表性建筑。 颐和园集传统造园艺术之大成,万寿山、昆明湖构成其基本框架,借景周围的山水环境,饱含中国皇家园林的恢弘富丽气势,又充满自然之趣,高度体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准则。颐和园亭台、长廊、殿堂、庙宇和小桥等人工景观与自然山峦和开阔的湖面相互和谐、艺术地融为一体,整个园林艺

术构思巧妙,是集中国园林建筑艺术之大成的杰作,

在中外园林艺术史上地位显著,有声有色。

园中主要景点大致分为三个区域:以庄重威严的仁寿殿为代表的政治活动区,是清朝末期慈禧与光绪从事内政、外交政治活动的主要场所。以乐寿堂、玉澜堂、宜芸馆等庭院为代表的生活区,是慈禧、光绪及后妃居住的地方。以万寿山和昆明湖等组成的风景游览区。也可分为万寿前山、昆明湖、后山后湖三部分。以长廊沿线、后山、西区组成的广大区域,是供帝后们澄怀散志、休闲娱乐的苑园游览区。前山以佛香阁为中心,组成巨大的主体建筑群。万寿山南麓的中轴线上,金碧辉煌的佛香阁、排云殿建筑群起自湖岸边的云辉玉宇牌楼,经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终至山颠的智慧海,重廊复殿,层叠上升,贯穿青琐,气势磅礴。巍峨高耸的佛香阁八面三层,踞山面湖,统领全园。碧波荡漾的昆明湖平铺在万寿山南麓,约占全园面积的3/4。昆明湖中,宏大的十七孔桥如长虹偃月倒映水面,湖中有一座南湖岛,十七孔桥和岸上相连。蜿蜒曲折的西堤犹如一条翠绿的飘带,萦带南北,横绝天汉,堤上六桥,婀娜多姿,形态互异。涵虚堂、藻鉴堂、治镜阁三座岛屿鼎足而立,寓意着神话传说中的“海上仙山 ”。阅看耕织图画柔桑拂面,豳风如画,乾隆皇帝曾在此阅看耕织活画,极具水乡村野情趣。与前湖一水相通的苏州街,酒幌临风,店肆熙攘,仿佛置身于二百多年前的皇家买卖街,谐趣园则曲水复廊,足谐其趣。在昆明湖湖畔岸边,还有著名的石舫,惟妙惟肖的铜牛,赏春观景的知春亭等点景建筑非常好。后山后湖碧水潆回,古松参天,环境清幽。

世界遗产

多年以来,颐和园管理处以“文化建园 ”为宗旨,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大力推进颐和园的保护、管理和研究工作,以借景环境、山形水系、文物古建、植被景观为颐和园的核心保护内容,建立了完整的颐和园保护管理体系。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颐和园加快了建设和保护的步伐,先后投入巨资恢复了四大部洲、苏州街、景明楼、澹宁堂、耕织图等景区,积极参与周边环境改造,延续颐和园的历史人文环境,恢复了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和原真性,建设了国内园林系统内最先进的文昌院博物馆。

1998年12月2日,颐和园以其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优美的自然环境景观,卓越的保护管理工作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誉为世界几大文明之一的有力象征。

万寿山

万寿山属燕山余脉,高58.59米。建

筑群依山而筑,万寿山前山,以八面三层

四重檐的佛香阁为中心,组成巨大的主体

建筑群。从山脚的“云辉玉宇”牌楼,经

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

阁,直至山顶的智慧海,形成了一条层层

上升的中轴线。东侧有“转轮藏”和“万

寿山昆明湖”石碑。西侧有五方阁和铜铸

的宝云阁。后山有宏丽的西藏佛教建筑和

屹立于绿树丛中的五彩琉璃多宝塔。山上

还有景福阁、重翠亭、写秋轩、画中游等楼台亭阁,登临可俯瞰昆明湖上的景色。

万寿山的南坡(即前山)濒昆明湖,湖山联属,构成一个极其开朗的自然环境。这里的湖、山、岛、堤及其上的建筑,配合着园外的借景,形成一幅幅连续展开、如锦似绣的风景画卷。

昆明湖

昆明湖是颐和园的主要湖泊,占全

园面积的四分之三,约220公顷。南部

的前湖区碧波荡漾,烟波淼淼,西望起

伏、北望楼阁成群;湖中有一道西堤,

堤上桃柳成行;十七孔桥横卧湖上,湖

中3岛上也有形式各异的古典建筑。昆

明湖是清代皇家诸园中最大的湖泊,湖

中一道长堤──西堤,自西北逶迤向

南。西堤及其支堤把湖面划分为三个大

小不等的水域,每个水域各有一个湖心

岛。这三个岛在湖面上成鼎足而峙的布列,象征着中国古老传说中的东海三神山──蓬莱、方丈、瀛洲。由于岛堤分隔,湖面出现层次,避免了单调空疏。西堤以及堤上的六座桥是有意识地摹仿杭州西湖的苏堤和“苏堤六桥”,使昆明湖益发神似西湖。西堤一带碧波垂柳,自然景色开阔,园外数里的玉泉山秀丽山形和山顶的玉峰塔影排闼而来,被收摄作为园景的组成部分。从昆明湖上和湖滨西望,园外之景和园内湖山浑然一体,这是中国园林中运用借景手法的杰出范例。湖区建筑主要集中在三个岛上。湖岸和湖堤绿树荫浓,掩映潋滟水光,呈现一派富于江南情调的近湖远山的自然美。

东宫门

仁寿殿

东宫门区在颐和园最东边。这一带原是清朝

皇帝从事政治活动和生活起居的地方,包括朝见

大臣的仁寿殿和南北朝房、寝宫、大戏台、庭院

等。东宫门现在是颐和园的正门,它坐西朝东,

门楣檐下全部用油彩描绘着绚丽的图案。六扇朱

红色大门上嵌着整齐的黄色门钉,中间檐下挂着

九龙金字大匾,上书“颐和园”三个大字,为光

绪皇帝御笔亲题。门前御道丹陛上的云龙石雕刻

着二龙戏珠,为乾隆年代所刻,是从圆明园废墟(安佑宫)上移来的,它是皇帝尊严的象征。东宫门当年只供清朝帝后出入。仁寿殿在颐和园大门东宫门内。是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坐朝听政、会见外宾的大殿。原名勤政殿,光绪时重建,改称仁寿殿。东向,面阔七间,两侧有南北配殿,前有仁寿门,门外为南北九卿房,所陈的铜龙、铜凤、铜鼎等,雕制均极精美。

乐寿堂

乐寿堂是颐和园居住生活区中的主建筑,原建于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被毁,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建。乐寿堂面临昆明湖,背倚万寿山,东达仁寿殿,西接长廊,是园内位置最好的居住和游乐的地

方。堂前有慈禧乘船的码头“乐寿堂”黑底金字横匾为光绪手书。乐寿堂殿内设宝座、御案、掌扇及玻璃屏风。座旁有两只盛水果闻香味用的青龙花大磁盘,四只烧檀香用的九桃大铜炉。西套间为卧室,东套间为更衣室。室内紫檀大衣柜为乾隆时遗物。乐寿堂庭院内陈列着铜鹿、铜鹤和铜花瓶,取意为“六合太平”。院内花卉植有玉兰、海棠、牡丹等,名花满院,寓“玉堂富贵”之意。这里的玉兰花很有名,现在邀月门前一株是乾隆从南方移植来的。

一座颐和园就是当时观念中的一个世界,我们可以从中体会中国园林的魅力。

是理念与理法对现代人的启示;是不足与糟粕给现代人以警示。我国古典园林的建造手法在园林的整体布局和设计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这种建造手法与现代社会人所追求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观具有内在的联系性。现代社会人追求的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境。因此,古典园林的建造手法对我国现代园林建设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颐和园属于皇家园林,其特点就是气势宏伟、规模庞大、富丽堂皇等。因为古代皇权至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园林的整体设计和建设都要能够凸显皇权的象征。这些庞大的园林设计对施工的要求相对较高。其建设特点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充分利用了大自然的山水风景;二是在园林建设中采用园中套园的建设手法,这一布局方式来自于皇帝的封建意识。他们要看尽人间美景,就将天下名景名园搬到苑囿中来,以便就近游赏;三是比较重视富丽多彩的华丽色彩的运用;四是设计和建造的意境深远,我国古典园林的设计和建造者多为文人骚客,任何景点的建造都十分注重意境的营造,把自己的人生经历或者情感融入景观之中,表达自己对生活对人生的态度。

最关键的工作还是对选择场地的勘察,并对勘察结果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任何场地的选择都具有其独特的地质地貌特征和时代的精神内涵,园林建设作为现代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内容,一方面需要展现场地所特有的地形地貌特征;另一方面还需要展现所出地区的人文特性和精神文化特征,只有因地制宜,实地勘察。精心分析才能够把握园林设计的整体特性。无论多么完美的设计都不可能是无源之水,五木之本,闭门造车式的园林设计已经被时代所舍弃,颐和园强调的是和谐,因地制宜等传统的园林设计手法在现代的园林建设中还是必须用的方法。

只有进行实地的勘察、精心地分析,充分利用场地的地质地貌特征和当地的人文精神特性,才能创造出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独特的园林。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城市群体规模的不断扩大,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口越来越多,人们对于住宅的需要尤其是对于居住小区环境的关注越来越重视。园林风格设计主要是利用植物的独有特色,规划设计成一个既有统一又有变化、既有节奏感又有韵律感、既有相对稳定性又有生命力的现代小区生活空间,小区中的园林设计对城市的整体面貌和城市生态系统平衡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已经成为衡量现代社区居住环境质量的重要标志,在环节人们的生活压力,疏散心情方面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现代园林的设计理念要力求环保,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我国古典园林设计注重模仿自然界的山水,以“咫尺”塑造“自然”,展现自然美。 采取借景的古典园林建造手法 颐和园虽然建造在封闭的空间内,但是并不局限于园林建造的边界,常常是以场地的选择和视觉为设计视角,通过巧妙地借

景的手法来设计一个极富有审美意境也富有人文意境的古典园林。巧于借因主要是指园林设计者和建造者善于运用借景的手法,突破园林建设的固有局限,把园林之境借为所用的一种园林建造手法。现代园林建设比较追求景观的独有规划,一般都是将园林建设放在整个城市建设的规划中来设计,城市园林建设的理念主要是强调人不能脱离自然而独立生存,园林的建设主要目的是满足人民日常生活休闲的需求,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因此,现代园林的建设可以采取一些借景的手法来设计,以便更好地发挥其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

概括起来,一方面中国古典园林对东西方园林的一些共有的设计理念有着自己的处理手段;另一方面,中国古典园林融合了自己的历史、人文、地理特点后,也表现了自己的一些独到之处:

颐和园是我国传统建筑精神的集中体现,颐和园是我国传统建筑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山水、植物、建筑、诗画、雕塑等多种艺术配置的综合体。园林意境产生于园景空间的整体艺术效果,给予游览者以情意方面的信息,唤起人们对以往经历的记忆联想和审美感受,产生“物外情” 、“景外意”。在遵循上述组织规律的基础上,运用造园的各种手法,遵循形式美的原则,有机的组织各个景语,使它们既服从于整体布局,又各具姿态,既协调统一,又独具魅力,从而形成具有极强艺术魅力的园林,产生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中西方园林景观设计史》课程考试

颐和园评述

颐和园简介:

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中国四大名园(另三座为承德避暑山庄、苏州拙政园、苏州留园)之一。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距北京城区十五公里,占地约二百九十公顷。利用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某些设计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园,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历史沿革:

颐和园原是清朝帝王的行宫和花园,前身清漪园,是三山五园中最后兴建的一座园林,始建于1750年,1764年建成,面积290公顷, 水面约占四分之三。乾隆继位以前,在北京西郊一带,已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园林,从海淀到香山这四座园林自成体系,相互间缺乏有机的联系,中间的“瓮山泊”成了一片空旷地带。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在这里改建为清漪园,以此为中心把两边的四个园子连成一体,形成了从现清华园到香山长达二十公里的皇家园林区。咸丰十年(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十四年(1888年),慈禧太后以筹措海军经费的名义动用3000万两白银重建,改称颐和园,作消夏游乐地。到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的破坏,烧毁了许多建筑物。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修复。后来在军阀混战、国民党统治时期,又遭破坏,1949年之后政府不断拨款修缮,1961年3月4日,颐和园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5月8日,颐和园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 级旅游景区。 颐和园景区规模宏大,占地

面积2.97平方公里(293公顷),

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两部分

组成,其中水面占四分之三(大

约220公顷)。园内建筑以佛香

阁为中心,园中有景点建筑物百

余座、大小院落20余处,3555

古建筑,面积70000多平方米,

共有亭、台、楼、阁、廊、榭等

不同形式的建筑3000多间。古

树名木1600余株。其中佛香阁、

长廊、石舫、苏州街、十七孔桥、谐趣园、大戏台等都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代表性建筑。 颐和园集传统造园艺术之大成,万寿山、昆明湖构成其基本框架,借景周围的山水环境,饱含中国皇家园林的恢弘富丽气势,又充满自然之趣,高度体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准则。颐和园亭台、长廊、殿堂、庙宇和小桥等人工景观与自然山峦和开阔的湖面相互和谐、艺术地融为一体,整个园林艺

术构思巧妙,是集中国园林建筑艺术之大成的杰作,

在中外园林艺术史上地位显著,有声有色。

园中主要景点大致分为三个区域:以庄重威严的仁寿殿为代表的政治活动区,是清朝末期慈禧与光绪从事内政、外交政治活动的主要场所。以乐寿堂、玉澜堂、宜芸馆等庭院为代表的生活区,是慈禧、光绪及后妃居住的地方。以万寿山和昆明湖等组成的风景游览区。也可分为万寿前山、昆明湖、后山后湖三部分。以长廊沿线、后山、西区组成的广大区域,是供帝后们澄怀散志、休闲娱乐的苑园游览区。前山以佛香阁为中心,组成巨大的主体建筑群。万寿山南麓的中轴线上,金碧辉煌的佛香阁、排云殿建筑群起自湖岸边的云辉玉宇牌楼,经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终至山颠的智慧海,重廊复殿,层叠上升,贯穿青琐,气势磅礴。巍峨高耸的佛香阁八面三层,踞山面湖,统领全园。碧波荡漾的昆明湖平铺在万寿山南麓,约占全园面积的3/4。昆明湖中,宏大的十七孔桥如长虹偃月倒映水面,湖中有一座南湖岛,十七孔桥和岸上相连。蜿蜒曲折的西堤犹如一条翠绿的飘带,萦带南北,横绝天汉,堤上六桥,婀娜多姿,形态互异。涵虚堂、藻鉴堂、治镜阁三座岛屿鼎足而立,寓意着神话传说中的“海上仙山 ”。阅看耕织图画柔桑拂面,豳风如画,乾隆皇帝曾在此阅看耕织活画,极具水乡村野情趣。与前湖一水相通的苏州街,酒幌临风,店肆熙攘,仿佛置身于二百多年前的皇家买卖街,谐趣园则曲水复廊,足谐其趣。在昆明湖湖畔岸边,还有著名的石舫,惟妙惟肖的铜牛,赏春观景的知春亭等点景建筑非常好。后山后湖碧水潆回,古松参天,环境清幽。

世界遗产

多年以来,颐和园管理处以“文化建园 ”为宗旨,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大力推进颐和园的保护、管理和研究工作,以借景环境、山形水系、文物古建、植被景观为颐和园的核心保护内容,建立了完整的颐和园保护管理体系。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颐和园加快了建设和保护的步伐,先后投入巨资恢复了四大部洲、苏州街、景明楼、澹宁堂、耕织图等景区,积极参与周边环境改造,延续颐和园的历史人文环境,恢复了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和原真性,建设了国内园林系统内最先进的文昌院博物馆。

1998年12月2日,颐和园以其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优美的自然环境景观,卓越的保护管理工作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誉为世界几大文明之一的有力象征。

万寿山

万寿山属燕山余脉,高58.59米。建

筑群依山而筑,万寿山前山,以八面三层

四重檐的佛香阁为中心,组成巨大的主体

建筑群。从山脚的“云辉玉宇”牌楼,经

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

阁,直至山顶的智慧海,形成了一条层层

上升的中轴线。东侧有“转轮藏”和“万

寿山昆明湖”石碑。西侧有五方阁和铜铸

的宝云阁。后山有宏丽的西藏佛教建筑和

屹立于绿树丛中的五彩琉璃多宝塔。山上

还有景福阁、重翠亭、写秋轩、画中游等楼台亭阁,登临可俯瞰昆明湖上的景色。

万寿山的南坡(即前山)濒昆明湖,湖山联属,构成一个极其开朗的自然环境。这里的湖、山、岛、堤及其上的建筑,配合着园外的借景,形成一幅幅连续展开、如锦似绣的风景画卷。

昆明湖

昆明湖是颐和园的主要湖泊,占全

园面积的四分之三,约220公顷。南部

的前湖区碧波荡漾,烟波淼淼,西望起

伏、北望楼阁成群;湖中有一道西堤,

堤上桃柳成行;十七孔桥横卧湖上,湖

中3岛上也有形式各异的古典建筑。昆

明湖是清代皇家诸园中最大的湖泊,湖

中一道长堤──西堤,自西北逶迤向

南。西堤及其支堤把湖面划分为三个大

小不等的水域,每个水域各有一个湖心

岛。这三个岛在湖面上成鼎足而峙的布列,象征着中国古老传说中的东海三神山──蓬莱、方丈、瀛洲。由于岛堤分隔,湖面出现层次,避免了单调空疏。西堤以及堤上的六座桥是有意识地摹仿杭州西湖的苏堤和“苏堤六桥”,使昆明湖益发神似西湖。西堤一带碧波垂柳,自然景色开阔,园外数里的玉泉山秀丽山形和山顶的玉峰塔影排闼而来,被收摄作为园景的组成部分。从昆明湖上和湖滨西望,园外之景和园内湖山浑然一体,这是中国园林中运用借景手法的杰出范例。湖区建筑主要集中在三个岛上。湖岸和湖堤绿树荫浓,掩映潋滟水光,呈现一派富于江南情调的近湖远山的自然美。

东宫门

仁寿殿

东宫门区在颐和园最东边。这一带原是清朝

皇帝从事政治活动和生活起居的地方,包括朝见

大臣的仁寿殿和南北朝房、寝宫、大戏台、庭院

等。东宫门现在是颐和园的正门,它坐西朝东,

门楣檐下全部用油彩描绘着绚丽的图案。六扇朱

红色大门上嵌着整齐的黄色门钉,中间檐下挂着

九龙金字大匾,上书“颐和园”三个大字,为光

绪皇帝御笔亲题。门前御道丹陛上的云龙石雕刻

着二龙戏珠,为乾隆年代所刻,是从圆明园废墟(安佑宫)上移来的,它是皇帝尊严的象征。东宫门当年只供清朝帝后出入。仁寿殿在颐和园大门东宫门内。是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坐朝听政、会见外宾的大殿。原名勤政殿,光绪时重建,改称仁寿殿。东向,面阔七间,两侧有南北配殿,前有仁寿门,门外为南北九卿房,所陈的铜龙、铜凤、铜鼎等,雕制均极精美。

乐寿堂

乐寿堂是颐和园居住生活区中的主建筑,原建于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被毁,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建。乐寿堂面临昆明湖,背倚万寿山,东达仁寿殿,西接长廊,是园内位置最好的居住和游乐的地

方。堂前有慈禧乘船的码头“乐寿堂”黑底金字横匾为光绪手书。乐寿堂殿内设宝座、御案、掌扇及玻璃屏风。座旁有两只盛水果闻香味用的青龙花大磁盘,四只烧檀香用的九桃大铜炉。西套间为卧室,东套间为更衣室。室内紫檀大衣柜为乾隆时遗物。乐寿堂庭院内陈列着铜鹿、铜鹤和铜花瓶,取意为“六合太平”。院内花卉植有玉兰、海棠、牡丹等,名花满院,寓“玉堂富贵”之意。这里的玉兰花很有名,现在邀月门前一株是乾隆从南方移植来的。

一座颐和园就是当时观念中的一个世界,我们可以从中体会中国园林的魅力。

是理念与理法对现代人的启示;是不足与糟粕给现代人以警示。我国古典园林的建造手法在园林的整体布局和设计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这种建造手法与现代社会人所追求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观具有内在的联系性。现代社会人追求的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境。因此,古典园林的建造手法对我国现代园林建设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颐和园属于皇家园林,其特点就是气势宏伟、规模庞大、富丽堂皇等。因为古代皇权至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园林的整体设计和建设都要能够凸显皇权的象征。这些庞大的园林设计对施工的要求相对较高。其建设特点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充分利用了大自然的山水风景;二是在园林建设中采用园中套园的建设手法,这一布局方式来自于皇帝的封建意识。他们要看尽人间美景,就将天下名景名园搬到苑囿中来,以便就近游赏;三是比较重视富丽多彩的华丽色彩的运用;四是设计和建造的意境深远,我国古典园林的设计和建造者多为文人骚客,任何景点的建造都十分注重意境的营造,把自己的人生经历或者情感融入景观之中,表达自己对生活对人生的态度。

最关键的工作还是对选择场地的勘察,并对勘察结果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任何场地的选择都具有其独特的地质地貌特征和时代的精神内涵,园林建设作为现代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内容,一方面需要展现场地所特有的地形地貌特征;另一方面还需要展现所出地区的人文特性和精神文化特征,只有因地制宜,实地勘察。精心分析才能够把握园林设计的整体特性。无论多么完美的设计都不可能是无源之水,五木之本,闭门造车式的园林设计已经被时代所舍弃,颐和园强调的是和谐,因地制宜等传统的园林设计手法在现代的园林建设中还是必须用的方法。

只有进行实地的勘察、精心地分析,充分利用场地的地质地貌特征和当地的人文精神特性,才能创造出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独特的园林。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城市群体规模的不断扩大,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口越来越多,人们对于住宅的需要尤其是对于居住小区环境的关注越来越重视。园林风格设计主要是利用植物的独有特色,规划设计成一个既有统一又有变化、既有节奏感又有韵律感、既有相对稳定性又有生命力的现代小区生活空间,小区中的园林设计对城市的整体面貌和城市生态系统平衡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已经成为衡量现代社区居住环境质量的重要标志,在环节人们的生活压力,疏散心情方面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现代园林的设计理念要力求环保,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我国古典园林设计注重模仿自然界的山水,以“咫尺”塑造“自然”,展现自然美。 采取借景的古典园林建造手法 颐和园虽然建造在封闭的空间内,但是并不局限于园林建造的边界,常常是以场地的选择和视觉为设计视角,通过巧妙地借

景的手法来设计一个极富有审美意境也富有人文意境的古典园林。巧于借因主要是指园林设计者和建造者善于运用借景的手法,突破园林建设的固有局限,把园林之境借为所用的一种园林建造手法。现代园林建设比较追求景观的独有规划,一般都是将园林建设放在整个城市建设的规划中来设计,城市园林建设的理念主要是强调人不能脱离自然而独立生存,园林的建设主要目的是满足人民日常生活休闲的需求,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因此,现代园林的建设可以采取一些借景的手法来设计,以便更好地发挥其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

概括起来,一方面中国古典园林对东西方园林的一些共有的设计理念有着自己的处理手段;另一方面,中国古典园林融合了自己的历史、人文、地理特点后,也表现了自己的一些独到之处:

颐和园是我国传统建筑精神的集中体现,颐和园是我国传统建筑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山水、植物、建筑、诗画、雕塑等多种艺术配置的综合体。园林意境产生于园景空间的整体艺术效果,给予游览者以情意方面的信息,唤起人们对以往经历的记忆联想和审美感受,产生“物外情” 、“景外意”。在遵循上述组织规律的基础上,运用造园的各种手法,遵循形式美的原则,有机的组织各个景语,使它们既服从于整体布局,又各具姿态,既协调统一,又独具魅力,从而形成具有极强艺术魅力的园林,产生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相关内容

  • "西风东渐"对我国城市景观设计的影响
  • 摘要:城市景观是一个城市中不可或缺的风景线.景观的设计反应了一个地区的文化思想,在我国城市景观设计的发展过程中,西方文化的融入为其提供了新的理念与思路,本文回顾了我国城市景观设计的发展过程,探讨了西方文化对其的影响,并就未来发展需要注意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城市:景观设计:西方文化 在我国漫长 ...

  • 浅谈中国古典园林与现代西方园林的融合
  • ・350・ 第34卷第5期2008年2,q 山 SHANXI 西 建筑 ARCHITEOFURE V01.34No.5Feb.2008 文章编号:1009.6825(2008)05.0350-02 浅谈中国古典园林与现代西方园林的融合 杨固宁 摘要:针对中国古典园林与西方现代园林以风格时代服务对象的 ...

  • 中西方哲学思想在古典园林中的体现
  • 中西方哲学思想在古典园林中的体现 单 灵 100083)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力建学院,北京 摘 要:本文分析了中西方哲学思想及其在古典园 许多相关因子抽象概括为"道",道是万物之本."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其中的"二"指代 ...

  • 园林行业必读书籍
  • 古典类: <园冶>计成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彭一刚 是研究中国古典园林空间布局的经典书籍, 比计成的" 园冶" 要具象 生态类: <设计结合自然>(美)麦克哈格 芮经纬译 (广博的知识,奠定了我们这个学科在学术界的地位.) 设计理论类: < ...

  • 大学校园文化景观设计探讨--以太原理工大学中西广场设计为例
  • 建筑实践 ArcMe咖raIP旧cI融 一一以太原理工大学中西广场设计为例 InVestigation on CuItureLandscapeDesignofUniVersityCampus: as TakingtheMiddIeVVesternSquareinTaiyuanUniVersityof ...

  • 日本近现代景观设计发展历史研究
  • 华东理工大学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 <近现代景观史>课程论文 2014.1 专业 景观学 班级景观学120 学号 开课学院 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 任课教师 方田红 成绩_________ 目录: 一:研究背景 1.古代日本景观设计 2.近代日本景观设计 2.1近代西方景观设计的发展 ...

  • 中国景观园林结课总结
  • 浅谈西方景观园林 作为一名环境设计的学生,在这学期的后半学期学习过程中,我深刻了解到了西方古典园林是人类文化的宝贵遗产.西方古典园林重视几何图案,不太重视园林的自然性,即没有下功夫去模拟自然,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他们修花坛.造喷水池,搞露天雕塑,都体现了人工性,具有理性主义色彩.西方园林艺术体系非常 ...

  • 东西方园林建筑设计的差异
  • 建筑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是一部凝固的史诗.她积淀着人类的历史,尤其是文化史,体现了各国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思维方式. 人们习惯于将古希腊.罗马为代表的欧洲建筑体系视为西方建筑,将中国.印度.日本为代表的亚洲建筑体系视为东方建筑.将以中国为代表的自然式园林称为东方古典园林,将以法国为代表的规则式园 ...

  • 中西方古典园林的比较
  • 摘要:对中西方古典园林的造园风格和园林艺术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中西方古典园林之间各方面的差异,更好地把握园林艺术的共性,从中找寻中西方古典园林对中国园林景观设计的意义.从而使得园林景观设计可以弥补现实生活环境的某些不足,更好地满足人类自身心理和生理需要. 关键词:中西方;古典园林;比较 中图分类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