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阅读资料:
1、走近圣埃克絮佩里
圣-埃克絮佩里,一位法国飞行员。于1900年6月29日出生在法国里昂一个传统的天主教贵族家庭。1921~1923年在法国空军服役。他曾经报考海军学院,未能如愿,却有幸成了空军的一员,而且他还是法国最早的一代飞行员之一。1923年退役后,先后从事过各种不同的职业。1926年,圣埃克絮佩里进入拉泰科埃尔航空公司。在此期间,出版小说《南方邮件》(1929)、《夜航》(1931),从此他在文学上声誉鹊起。1939年,又一部作品《人类的大地》问世。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重入法国空军。后辗转去纽约开始流亡生活。在这期间,写出《空军飞行员》《给一个人质的信》《小王子》(1943)等作品,有“蓝天白云的耕作者”之称。1944年返回同盟国地中海空军部队。在二战时期的一次飞行任务中,他驾驶飞机飞上战场,就此失踪,再也没有回来。
他的家庭属于古高卢人榆树勇士部族的后裔。他的母亲是普罗旺斯人,因此他具有普罗旺斯人的血统。1904年他失去了父亲,成为孤儿,先后在蒙格雷和勒芒市被耶稣会所抚养。他在瑞士弗里堡上中学,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完成了学业。投考海军军官学校失败后,他参了军,在服兵役期间通过了飞行员合格证书。尝试过多种职业之后,他成了民航驾驶员,先后驾驶过邮运飞机和法航班机。当时飞行还是一件冒险的事情。一年以后他被委任为里奥德奥罗海湾朱比角的航空站指挥员。后来,圣埃克絮佩里写的书使这个撒哈拉沙漠边缘中途着陆站的名字出了名。就是在那儿的木板屋里,他写下了第一部作品《商方航讯》。两年后,航线从大西洋一直延长到巴西,尔后又延至智利的首都圣地亚哥。那时,穿越安第斯山脉(拉美)还不得不依靠非常原始的航具,飞机最高升限也达不到山的顶峰。这位富于想象的艺术家在《夜航》这本1931年荣获费米娜奖的小说中给我们描绘的正是这种航空技术刚开始使用的情景。就在这年的春天,他与出生在萨尔瓦多共和国的孔絮洛·森萃结婚。随后他又做了几年新闻工作,进行了大量的采访并得以到许多国家和地区去旅行(如:西班牙、德国、北非、印度支那等)。1935年,他的西茂恩号飞机在撒哈拉大沙漠靠近利比亚边界的地方坠落。等待了漫长的三天之后,他和他的同事被北非的贝督因人拯救了出来。在《人类的大地》里,他对这个悲惨的事件进行了详尽的记述,在《小王子》里也有某些暗示,如:“离人类聚居地千里之外的荒漠中”,飞行员出了事故。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时候,圣埃克絮佩里正在美国。他立即返回法国。1939年他应征入伍,并被任命为一个空军特别侦察中队的队长。他还积极参加法国抵抗运动。他成为法国崩溃的见证人,在《战时飞行员》这本书里他向我们叙述了那几个悲惨的星期里的感受和思考。停战后他又回到美国,在那里写下了《小王子》和《致一个人质的信》。英美联军在北非登陆后,圣埃克絮佩里奔向阿尔及利亚,尽管他当时已经超过了年龄限制,可还是又服起了兵役。1944年7月31日,他为了拍摄法国南部的地面军事情况,为盟军着陆作准备,驾飞机从法国科西嘉岛起飞,去地中海及阿尔卑斯山上空执行空中侦察任务,结果没有返回,无论是飞机还是驾驶员的尸体都没有找到。时年44岁。由于他的死亡,他的最后一部著作没能写完,后来以《堡垒》为题出版了这部著作的草稿。直到1998年,一位渔民在马
赛外海发现了一块飞机碎片,以及一只缠在海藻上的手镯,上面刻有圣埃克絮佩里妻子的名字。2000年5月,一名专业潜水员在马赛附近海底70米处发现了一架飞机残骸。两年前在同一地点,有渔民曾捞上来一个刻有“SAINT-EX(圣埃克絮佩里)”字样的手镯。据潜水员说,飞机残骸散落在1公里长、400米宽的地带。结合那枚手镯并与其它42架在法国南部坠毁的P38飞机比照,判定这架只能是圣埃克絮佩里曾驾驶的飞机。法国文化部宣布,圣埃克絮佩里死于飞机坠毁。他的死因、过程和失事地点一直不明,成为历史悬案。
2、奇 遇
1944年的7月31日上午,法国飞行员圣埃克苏佩里登上了侦察机,从科西嘉岛空军基地起飞,前往德军占领的里昂执行侦察任务。飞机上除了照相机,没有携带任何武器装备,只能依靠高度和速度来躲避敌机的攻击。“闪电”侦察机时速能达到650公里,巡航高度近万米,当时的德国飞机还无法企及。如此简单的飞行任务,对于经验丰富的圣埃克苏佩里来说,再平常不过。然而,这天却有些不同寻常,他没有按时返航。下午2点半,他仍未返回基地,而飞机上的燃料最多只能支持到这时。一个小时后,圣埃克苏佩里被列入失踪名单。
在他失踪后的数十年间,法国从不未放弃寻找,甚至还专门成立了一个寻找委员会,但一无所获。圣埃克苏佩里是法国人民心目中的英雄,他的头像被印在50法郎面值的纸币上。除了飞行员的身份外,他还是享誉世界的作家,其童话著作《小王子》已被翻译成一百多种语言,成为20世纪流传最广的童话之一。圣埃克苏佩里的神秘失踪,也成了世界文学史的一个谜。
1900年,圣埃克苏佩里出生在法国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他从小就喜欢探险,21岁时早发过空军服役,在部队学会了驾驶飞机,并深深迷上了飞翔。从部队退役后,为了能重返蓝天,他加入了一家航空公司。他每天的工作,就是驾驶一架小型的飞机,穿梭非洲的撒哈拉沙漠,为当地人投递邮件。每天与日月星辰做伴,自由翱翔,正是他向往的生活。
圣埃克苏佩里沉没在飞行的快乐中,完全忘了潜伏在沙漠中的危险。不久后,当他经过撒哈拉沙漠上空时,飞机尾部突然冒出滚滚浓烟,发动机突然出现故障,随时可能机毁人亡。他凭着丰富的飞行经验,沉着应对,最终迫降成功。可是,当他双脚刚刚落地,还没来得及庆幸,随即又陷入了绝望。四周杳无人烟,耀眼的黄沙漫无边际,他孤身一人,绝不可能走出沙漠。经历了多年冒险生涯,这一天也许早在他意料之中。他干脆静下心来,细细整理这些年的飞行日记。幸运的是,三天后,搜救人员发现了他。这次死里逃生的经历,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他决定用笔写出自己的飞行感受。非同寻常的高空经历,赋予了他独特的视角:“人类只有生存在一个大部分由山、沙漠、盐碱地和海洋组成的星球上,生命在上边就像瓦砾堆上的青苔,稀稀落落地在夹缝中生长。文明像夕阳余晖一般脆弱,火山喷发、海路变迁、风沙肆虐都可以使它毁灭无疑……”这些文字一经发表,就受到许多朋友的追捧,这让他感到既意外又惊喜,由此开始了写作生涯。他一生写了6本书,都与飞行有关。正如他所说:“我首先是个飞行员,其次才是作家。”
1940年,德军入侵法国。国难当头,圣埃克苏佩里毅然应征入伍。然而,当时的傀儡政府奉行不抵抗政策,与希特勒和谈。大失所望之下,他离开了部队,
辗转到了美国,童话《小王子》再次诞生。虽然远离战火,但他仍在密切关注国内局势,等待时机重返前线。1943年,他怀着满腔报国热情,重新加入法国空军,成为44岁的超龄飞行员。
就在他失踪一个月后,巴黎迎来了解放。如同他笔下的童话故事,圣埃克苏佩里本身就是一个传奇,他仿佛只为飞儿生,几次在高空遇险都死里逃生。战争即将结束,他却从蓝天上消失了。这又给全世界的“小王子”迷们留下了无限的遐想,没有人知道,在那个不同寻常的日子里,到底发生了什么。
知道2008年3月,德国前纳粹空军飞行员里佩特的新书,《圣埃克苏佩里:最后的秘密》出版,64年前的的秘密终于揭晓。1944年7月31日,里佩特驾驶战斗机在法国土伦到马赛沿线巡逻,突然发现一架法国侦察机。这种本应该在高空飞行的侦察机,此时竟降到了2000米的高度。机会稍纵即逝,里佩特不假思索,立即向侦察机俯冲过去,猛烈开火。侦察机中弹起火,拖着滚滚浓烟坠入大海,飞行员没有跳伞。
而战结束后,里佩特渐渐得知,圣埃克苏佩里就是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失踪的,而且飞机型号相同。他这才意识到,自己当年击落的那架法国侦察机,遇难飞行员正是圣埃克苏佩里,确凿无疑!里佩特无法接受这个事实,他悲伤地说道:“如果我当时知道侦察机生的飞行员是圣埃克苏佩里,我绝不会开火。” 里佩特也是个“小王子”迷。早在学生时代,他就读过圣埃克苏佩里的书,书中描写的飞翔世界,令他深深着迷。他把圣埃克苏佩里当做偶像,梦想有一天自己也能飞上蓝天,自由翱翔。里佩特还有一个最大的愿望,希望有机会亲眼见到心中的偶像,虽然他明知道,这也许只是一个幻想。不可思议的是,战争竟让他们在天空相遇了!
3、 圣埃克苏佩里经历及作品
安东尼·德·圣埃克苏佩里一生喜欢冒险和自由,是利用飞机将邮件传递到高山和沙漠的先锋。二次大战期间,法国被纳粹占领,他去了美国。1944年他在一次飞行任务中失踪,成为法国文学史上最神秘的一则传奇。
除了飞行,用写作探索灵魂深处的寂寞是他的另一终生所爱。代表作品有童话《小王子》(1943),该书至今全球发行量已达五亿册,被誉为阅读率仅次于《圣经》的最佳书籍。其它作品还有小说《南方邮航》(1928)、《夜航》(1931)、散文《人的大地》(1939,英译名《风沙星辰》)、小说《空军飞行员》(1942)、《要塞》等。
圣埃克苏佩里的《夜航》、《人的大地》初次出现时,他那些雄奇壮丽的情景,使读者感到耳目一新,惊心动魄。圣埃克苏佩里的作品可以说是他一生的思想写照与行动实录。他在黑夜中期待黎明,在满天乱云中向往中途站,在璀璨星空中寻找自己的星球 —— 生的喜悦。
圣埃克苏佩里不是第一个描写航空的作家,却是第一个从航空探索人生与文明的作家;他不满足于只描写孤悬于满天乱云之中,与高山、海洋和风暴的生死角逐。他从高空中发现人类只是生存在一个大部分是山、沙、盐碱地和海洋组成的星球上,生命在上面只是像瓦砾堆上的青苔,稀稀落落地在夹缝中滋长。 文明像夕阳余辉似的脆弱,火山爆发、海陆变迁、风沙都可以使它毁灭无遗。这些
形成圣埃克苏佩里的看法:人生归根结蒂不是上帝赐予的一件礼物,而是人人要面临的一个问题。人的价值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获得的。“我的行动,从今以后,一个接一个,组成我的未来”。这与萨特的存在主义非常相似,“人被抛入这个世界”,必须作出自己的选择。 人只是在实施自己的意图时才表明自己的存在,决定自己的未来。难怪萨特称圣埃克苏佩里的《人的大地》是存在主义小说的滥殇。而海德格也把出版50年来译成102种语言的《小王子》,看作是最伟大的存在主义小说。虽然圣埃克苏佩里本人不见得会用这个名称。
玛佳·德斯特朗评论道:“尼采与纪德设计了一种道德,用激扬优美的文章宣扬,惟有圣埃克苏佩里在危险与充实的人生中身体力行。
4、《在沙漠中心》赏析
每个人都有求生欲望,特别是在身处险境的时候尤为明显。下面分享的这篇《在沙漠中心》赏析,就是一个身处险境的人的写照。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作者在沙漠中由“痛苦、绝望”到“平静、乐观”的心理过程,通过对沙漠情景的描绘和 作者内心的独白,表现了作者战胜困难、走出沙漠的坚定信念,以及对生命的热爱与渴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课文的学习,使学生敢于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通过教学,联系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学会生存”,培养学生的生存意识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主要内容与中心思想:
《在沙漠中心》记叙了“我”在沙漠中由“痛苦、绝望”到“平静、乐观”的心理过程,通过对沙漠奇景的描绘和“我”内心的独白,表现了“我”战胜困难、走出沙漠的坚定信念,以及对生命的热爱与渴望。
1、读着这篇文章,惊叹于生命的顽强,惊叹于精神之伟大。是什么支持着“我”挺过难关,是什么鼓励着“我”“应该继续走下去”?那就是“信念”!人性之思想和高贵也在此突现了出来。“精神只住在一个祖国,那就是万物的意义。”说得真绝!文章中第1段的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和心理独白;第10段的内心独白;第15、17、18、19、20段以及最后一段都令我们这些“人”感到自豪。
2、 最令我刻骨铭心的是作者在感觉已经濒临死亡之神的面前所思考的问题,比如第13、14、16、17段。让同样生活在忙碌麻木中的我惊醒。生命的意义在最平凡的日常生活中,但这不等于说,凡是过着这种生活的人都找到了生命的意义。如我们这些为了工作而丢失了自我的人。在他身上,我看到了宇宙的美丽和大地的牵挂,生命的渺小和人类的伟大。
3、 想到了创造的问题。(和“探险”有些相同)其实,从此文中或多或少看到了这种精神。在这里,创造就是用生命去交换比生命更长久的东西。就如作者圣埃克絮佩里 (没上网查过这篇文章,但感觉这里的作者就是我刚读过的那个圣埃克苏佩里)在文中说“不管怎么说,上天待我不薄。如果我能同去,我还会卷土重来。我需要生活。在城市里,已经没有人的生活了。”(第12段)“我们在群星中寻找到了自己的真理”(第14段)“我在工作中是幸福的。。。在这里,不管怎么说,我都是死得其所!”(第17段)“我奋斗过。。。。我总算是呼吸过海风了。”(第18段)以及第19段。创造会有成败,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保持创造的热忱。作者在自
由自在的飞行中创造了生命,找到了自己心的家园,所以,即使生命消失也是“死得其所”。
拓展阅读资料:
1、走近圣埃克絮佩里
圣-埃克絮佩里,一位法国飞行员。于1900年6月29日出生在法国里昂一个传统的天主教贵族家庭。1921~1923年在法国空军服役。他曾经报考海军学院,未能如愿,却有幸成了空军的一员,而且他还是法国最早的一代飞行员之一。1923年退役后,先后从事过各种不同的职业。1926年,圣埃克絮佩里进入拉泰科埃尔航空公司。在此期间,出版小说《南方邮件》(1929)、《夜航》(1931),从此他在文学上声誉鹊起。1939年,又一部作品《人类的大地》问世。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重入法国空军。后辗转去纽约开始流亡生活。在这期间,写出《空军飞行员》《给一个人质的信》《小王子》(1943)等作品,有“蓝天白云的耕作者”之称。1944年返回同盟国地中海空军部队。在二战时期的一次飞行任务中,他驾驶飞机飞上战场,就此失踪,再也没有回来。
他的家庭属于古高卢人榆树勇士部族的后裔。他的母亲是普罗旺斯人,因此他具有普罗旺斯人的血统。1904年他失去了父亲,成为孤儿,先后在蒙格雷和勒芒市被耶稣会所抚养。他在瑞士弗里堡上中学,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完成了学业。投考海军军官学校失败后,他参了军,在服兵役期间通过了飞行员合格证书。尝试过多种职业之后,他成了民航驾驶员,先后驾驶过邮运飞机和法航班机。当时飞行还是一件冒险的事情。一年以后他被委任为里奥德奥罗海湾朱比角的航空站指挥员。后来,圣埃克絮佩里写的书使这个撒哈拉沙漠边缘中途着陆站的名字出了名。就是在那儿的木板屋里,他写下了第一部作品《商方航讯》。两年后,航线从大西洋一直延长到巴西,尔后又延至智利的首都圣地亚哥。那时,穿越安第斯山脉(拉美)还不得不依靠非常原始的航具,飞机最高升限也达不到山的顶峰。这位富于想象的艺术家在《夜航》这本1931年荣获费米娜奖的小说中给我们描绘的正是这种航空技术刚开始使用的情景。就在这年的春天,他与出生在萨尔瓦多共和国的孔絮洛·森萃结婚。随后他又做了几年新闻工作,进行了大量的采访并得以到许多国家和地区去旅行(如:西班牙、德国、北非、印度支那等)。1935年,他的西茂恩号飞机在撒哈拉大沙漠靠近利比亚边界的地方坠落。等待了漫长的三天之后,他和他的同事被北非的贝督因人拯救了出来。在《人类的大地》里,他对这个悲惨的事件进行了详尽的记述,在《小王子》里也有某些暗示,如:“离人类聚居地千里之外的荒漠中”,飞行员出了事故。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时候,圣埃克絮佩里正在美国。他立即返回法国。1939年他应征入伍,并被任命为一个空军特别侦察中队的队长。他还积极参加法国抵抗运动。他成为法国崩溃的见证人,在《战时飞行员》这本书里他向我们叙述了那几个悲惨的星期里的感受和思考。停战后他又回到美国,在那里写下了《小王子》和《致一个人质的信》。英美联军在北非登陆后,圣埃克絮佩里奔向阿尔及利亚,尽管他当时已经超过了年龄限制,可还是又服起了兵役。1944年7月31日,他为了拍摄法国南部的地面军事情况,为盟军着陆作准备,驾飞机从法国科西嘉岛起飞,去地中海及阿尔卑斯山上空执行空中侦察任务,结果没有返回,无论是飞机还是驾驶员的尸体都没有找到。时年44岁。由于他的死亡,他的最后一部著作没能写完,后来以《堡垒》为题出版了这部著作的草稿。直到1998年,一位渔民在马
赛外海发现了一块飞机碎片,以及一只缠在海藻上的手镯,上面刻有圣埃克絮佩里妻子的名字。2000年5月,一名专业潜水员在马赛附近海底70米处发现了一架飞机残骸。两年前在同一地点,有渔民曾捞上来一个刻有“SAINT-EX(圣埃克絮佩里)”字样的手镯。据潜水员说,飞机残骸散落在1公里长、400米宽的地带。结合那枚手镯并与其它42架在法国南部坠毁的P38飞机比照,判定这架只能是圣埃克絮佩里曾驾驶的飞机。法国文化部宣布,圣埃克絮佩里死于飞机坠毁。他的死因、过程和失事地点一直不明,成为历史悬案。
2、奇 遇
1944年的7月31日上午,法国飞行员圣埃克苏佩里登上了侦察机,从科西嘉岛空军基地起飞,前往德军占领的里昂执行侦察任务。飞机上除了照相机,没有携带任何武器装备,只能依靠高度和速度来躲避敌机的攻击。“闪电”侦察机时速能达到650公里,巡航高度近万米,当时的德国飞机还无法企及。如此简单的飞行任务,对于经验丰富的圣埃克苏佩里来说,再平常不过。然而,这天却有些不同寻常,他没有按时返航。下午2点半,他仍未返回基地,而飞机上的燃料最多只能支持到这时。一个小时后,圣埃克苏佩里被列入失踪名单。
在他失踪后的数十年间,法国从不未放弃寻找,甚至还专门成立了一个寻找委员会,但一无所获。圣埃克苏佩里是法国人民心目中的英雄,他的头像被印在50法郎面值的纸币上。除了飞行员的身份外,他还是享誉世界的作家,其童话著作《小王子》已被翻译成一百多种语言,成为20世纪流传最广的童话之一。圣埃克苏佩里的神秘失踪,也成了世界文学史的一个谜。
1900年,圣埃克苏佩里出生在法国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他从小就喜欢探险,21岁时早发过空军服役,在部队学会了驾驶飞机,并深深迷上了飞翔。从部队退役后,为了能重返蓝天,他加入了一家航空公司。他每天的工作,就是驾驶一架小型的飞机,穿梭非洲的撒哈拉沙漠,为当地人投递邮件。每天与日月星辰做伴,自由翱翔,正是他向往的生活。
圣埃克苏佩里沉没在飞行的快乐中,完全忘了潜伏在沙漠中的危险。不久后,当他经过撒哈拉沙漠上空时,飞机尾部突然冒出滚滚浓烟,发动机突然出现故障,随时可能机毁人亡。他凭着丰富的飞行经验,沉着应对,最终迫降成功。可是,当他双脚刚刚落地,还没来得及庆幸,随即又陷入了绝望。四周杳无人烟,耀眼的黄沙漫无边际,他孤身一人,绝不可能走出沙漠。经历了多年冒险生涯,这一天也许早在他意料之中。他干脆静下心来,细细整理这些年的飞行日记。幸运的是,三天后,搜救人员发现了他。这次死里逃生的经历,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他决定用笔写出自己的飞行感受。非同寻常的高空经历,赋予了他独特的视角:“人类只有生存在一个大部分由山、沙漠、盐碱地和海洋组成的星球上,生命在上边就像瓦砾堆上的青苔,稀稀落落地在夹缝中生长。文明像夕阳余晖一般脆弱,火山喷发、海路变迁、风沙肆虐都可以使它毁灭无疑……”这些文字一经发表,就受到许多朋友的追捧,这让他感到既意外又惊喜,由此开始了写作生涯。他一生写了6本书,都与飞行有关。正如他所说:“我首先是个飞行员,其次才是作家。”
1940年,德军入侵法国。国难当头,圣埃克苏佩里毅然应征入伍。然而,当时的傀儡政府奉行不抵抗政策,与希特勒和谈。大失所望之下,他离开了部队,
辗转到了美国,童话《小王子》再次诞生。虽然远离战火,但他仍在密切关注国内局势,等待时机重返前线。1943年,他怀着满腔报国热情,重新加入法国空军,成为44岁的超龄飞行员。
就在他失踪一个月后,巴黎迎来了解放。如同他笔下的童话故事,圣埃克苏佩里本身就是一个传奇,他仿佛只为飞儿生,几次在高空遇险都死里逃生。战争即将结束,他却从蓝天上消失了。这又给全世界的“小王子”迷们留下了无限的遐想,没有人知道,在那个不同寻常的日子里,到底发生了什么。
知道2008年3月,德国前纳粹空军飞行员里佩特的新书,《圣埃克苏佩里:最后的秘密》出版,64年前的的秘密终于揭晓。1944年7月31日,里佩特驾驶战斗机在法国土伦到马赛沿线巡逻,突然发现一架法国侦察机。这种本应该在高空飞行的侦察机,此时竟降到了2000米的高度。机会稍纵即逝,里佩特不假思索,立即向侦察机俯冲过去,猛烈开火。侦察机中弹起火,拖着滚滚浓烟坠入大海,飞行员没有跳伞。
而战结束后,里佩特渐渐得知,圣埃克苏佩里就是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失踪的,而且飞机型号相同。他这才意识到,自己当年击落的那架法国侦察机,遇难飞行员正是圣埃克苏佩里,确凿无疑!里佩特无法接受这个事实,他悲伤地说道:“如果我当时知道侦察机生的飞行员是圣埃克苏佩里,我绝不会开火。” 里佩特也是个“小王子”迷。早在学生时代,他就读过圣埃克苏佩里的书,书中描写的飞翔世界,令他深深着迷。他把圣埃克苏佩里当做偶像,梦想有一天自己也能飞上蓝天,自由翱翔。里佩特还有一个最大的愿望,希望有机会亲眼见到心中的偶像,虽然他明知道,这也许只是一个幻想。不可思议的是,战争竟让他们在天空相遇了!
3、 圣埃克苏佩里经历及作品
安东尼·德·圣埃克苏佩里一生喜欢冒险和自由,是利用飞机将邮件传递到高山和沙漠的先锋。二次大战期间,法国被纳粹占领,他去了美国。1944年他在一次飞行任务中失踪,成为法国文学史上最神秘的一则传奇。
除了飞行,用写作探索灵魂深处的寂寞是他的另一终生所爱。代表作品有童话《小王子》(1943),该书至今全球发行量已达五亿册,被誉为阅读率仅次于《圣经》的最佳书籍。其它作品还有小说《南方邮航》(1928)、《夜航》(1931)、散文《人的大地》(1939,英译名《风沙星辰》)、小说《空军飞行员》(1942)、《要塞》等。
圣埃克苏佩里的《夜航》、《人的大地》初次出现时,他那些雄奇壮丽的情景,使读者感到耳目一新,惊心动魄。圣埃克苏佩里的作品可以说是他一生的思想写照与行动实录。他在黑夜中期待黎明,在满天乱云中向往中途站,在璀璨星空中寻找自己的星球 —— 生的喜悦。
圣埃克苏佩里不是第一个描写航空的作家,却是第一个从航空探索人生与文明的作家;他不满足于只描写孤悬于满天乱云之中,与高山、海洋和风暴的生死角逐。他从高空中发现人类只是生存在一个大部分是山、沙、盐碱地和海洋组成的星球上,生命在上面只是像瓦砾堆上的青苔,稀稀落落地在夹缝中滋长。 文明像夕阳余辉似的脆弱,火山爆发、海陆变迁、风沙都可以使它毁灭无遗。这些
形成圣埃克苏佩里的看法:人生归根结蒂不是上帝赐予的一件礼物,而是人人要面临的一个问题。人的价值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获得的。“我的行动,从今以后,一个接一个,组成我的未来”。这与萨特的存在主义非常相似,“人被抛入这个世界”,必须作出自己的选择。 人只是在实施自己的意图时才表明自己的存在,决定自己的未来。难怪萨特称圣埃克苏佩里的《人的大地》是存在主义小说的滥殇。而海德格也把出版50年来译成102种语言的《小王子》,看作是最伟大的存在主义小说。虽然圣埃克苏佩里本人不见得会用这个名称。
玛佳·德斯特朗评论道:“尼采与纪德设计了一种道德,用激扬优美的文章宣扬,惟有圣埃克苏佩里在危险与充实的人生中身体力行。
4、《在沙漠中心》赏析
每个人都有求生欲望,特别是在身处险境的时候尤为明显。下面分享的这篇《在沙漠中心》赏析,就是一个身处险境的人的写照。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作者在沙漠中由“痛苦、绝望”到“平静、乐观”的心理过程,通过对沙漠情景的描绘和 作者内心的独白,表现了作者战胜困难、走出沙漠的坚定信念,以及对生命的热爱与渴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课文的学习,使学生敢于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通过教学,联系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学会生存”,培养学生的生存意识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主要内容与中心思想:
《在沙漠中心》记叙了“我”在沙漠中由“痛苦、绝望”到“平静、乐观”的心理过程,通过对沙漠奇景的描绘和“我”内心的独白,表现了“我”战胜困难、走出沙漠的坚定信念,以及对生命的热爱与渴望。
1、读着这篇文章,惊叹于生命的顽强,惊叹于精神之伟大。是什么支持着“我”挺过难关,是什么鼓励着“我”“应该继续走下去”?那就是“信念”!人性之思想和高贵也在此突现了出来。“精神只住在一个祖国,那就是万物的意义。”说得真绝!文章中第1段的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和心理独白;第10段的内心独白;第15、17、18、19、20段以及最后一段都令我们这些“人”感到自豪。
2、 最令我刻骨铭心的是作者在感觉已经濒临死亡之神的面前所思考的问题,比如第13、14、16、17段。让同样生活在忙碌麻木中的我惊醒。生命的意义在最平凡的日常生活中,但这不等于说,凡是过着这种生活的人都找到了生命的意义。如我们这些为了工作而丢失了自我的人。在他身上,我看到了宇宙的美丽和大地的牵挂,生命的渺小和人类的伟大。
3、 想到了创造的问题。(和“探险”有些相同)其实,从此文中或多或少看到了这种精神。在这里,创造就是用生命去交换比生命更长久的东西。就如作者圣埃克絮佩里 (没上网查过这篇文章,但感觉这里的作者就是我刚读过的那个圣埃克苏佩里)在文中说“不管怎么说,上天待我不薄。如果我能同去,我还会卷土重来。我需要生活。在城市里,已经没有人的生活了。”(第12段)“我们在群星中寻找到了自己的真理”(第14段)“我在工作中是幸福的。。。在这里,不管怎么说,我都是死得其所!”(第17段)“我奋斗过。。。。我总算是呼吸过海风了。”(第18段)以及第19段。创造会有成败,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保持创造的热忱。作者在自
由自在的飞行中创造了生命,找到了自己心的家园,所以,即使生命消失也是“死得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