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第二节物质的密度说课稿

第六章第二节物质的密度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密度是初二物理第六章第二节的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内容。密度是一个应用十分广泛的物理概念,也是今后学习液体内部压强、大气压强、阿基米德原理和物体浮沉条件的必要基础.通过本节教学应使学生掌握密度的概念;会查密度表;知道水的密度。让学生掌握密度的概念是本节的重点。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是本节教学的难点。现行教材一般都是通过实验引入密度的概念,再介绍密度的公式和单位。因此,做好实验是本节教学的关键。

2、教学目标

①知识和技能

理解密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

知道密度的公式,能用公式进行计算。能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知道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

②过程与方法

通过经历密度概念的建立过程,学习建立科学概念的思维方法。

熟悉量筒的使用方法。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密度反映的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

通过量筒、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3、教学重点

本节的重点是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知道密度的公式,能用公式进行计算。

4、教学难点

本节的难点是学生对“密度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的认识,以及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

二、学情分析

1、学生的前期知识

初二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密度这个抽象的概念,学生一下子有“蒙”的感觉,教师先用实验、分析的方法帮学生建立密度概念,让学生认识用比值定义密度的方法。讲完概念教师需引导学生通过对生活常识的感性认识,例如引入人口密度,利用类比法,让学生对密度产生感性认识,从而加深对密度的理解。

2、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二年级学生一般对实验及操作感兴趣,因此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实验的教学功能,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三、教法和学法

教法:讲授法、归纳法、类比法、实验探究法。

学法:采取独学——小组学习——群学的方式。采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来形成科学的概念,通过探究实验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提高科学素质。

四、教学程序设计

1、新课引入

创设学习情境:怎样区分表面相同颜色相同的铁块和塑料块?

学生交流讨论,老师总结。

2、新课教学

学生多数认为可以通过用手掂的方法,也就是称质量,也就是说学生没有考虑体积对质量的影响,那么我们这样反问,一大堆塑料比一小堆铁的质量小吗?这样就会引起学生注意到质量与体积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体会到只有相同体积的两个物体才可以比较质量的大小。引导学生去考虑物体的质量和体积存在着一定关系,进而想探究一下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有什么关系?不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有什么关系?要探究需要我们做什么?我们都知道做实验,怎样去设计实验,引导学生去讨论,得出实验器材和实验方法,我们可以分别选取大小不同的铁块和铜块各两个,分别称出他们的质量,测出各自的体积,记下数据,算出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方法确定之后再做实验。实验过程要把数据计下来,然后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不同物质的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是不同的。而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叫做单位体积的质量,同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是相同的,不同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一般是不同的,所以,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特性。我们把物质的这种特性叫做物质的密度。由此得出密度的概念,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由公式:ρ=m/V得出密度的国际单位kg/m和常用单位g/cm;接着讲单位换算:1 g/cm=1×10 kg/m;接着说水的密度的物理意义:1m水的质量是1、00×10kg。本节重点是学生对密度概念的理解,一桶水的密度和一滴水的密度是一样的,一根蜡烛和半根蜡烛的密度是一样的。让学生体会同种物质密度相同,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让学生学会查密度表,并了解一些常见固体、液体、气体的密度。此外,还要让学生了解密度知识在生活中的一些应用。最后,让学生练习用密度公式进行计算。

3、巩固练习:练习的设计一要巩固密度概念,二是要强化水的密度及含义,三通过选择题的设计,让学生能选择出哪种物质的密度没有发生变化。

4.布置作业:作业的设计除了基本概念换算题目以外;还要强化对密度含义及公式的理解,此外适当留一些计算题让学生熟悉密度公式的运用。

五.板书设计

1、定义: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叫做组成物体的这种物质的密度,符号为m。

2、公式:密度ρ=m/V。3、单位:密度的国际单位:kg/m,常用单位:g/cm

4、换算关系:1g/cm=1×10 kg/m

5、物理意义:水的密度是1、00×10kg/m,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1m水的质量是1、00×10kg。

[**************]3

第六章第二节物质的密度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密度是初二物理第六章第二节的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内容。密度是一个应用十分广泛的物理概念,也是今后学习液体内部压强、大气压强、阿基米德原理和物体浮沉条件的必要基础.通过本节教学应使学生掌握密度的概念;会查密度表;知道水的密度。让学生掌握密度的概念是本节的重点。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是本节教学的难点。现行教材一般都是通过实验引入密度的概念,再介绍密度的公式和单位。因此,做好实验是本节教学的关键。

2、教学目标

①知识和技能

理解密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

知道密度的公式,能用公式进行计算。能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知道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

②过程与方法

通过经历密度概念的建立过程,学习建立科学概念的思维方法。

熟悉量筒的使用方法。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密度反映的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

通过量筒、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3、教学重点

本节的重点是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知道密度的公式,能用公式进行计算。

4、教学难点

本节的难点是学生对“密度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的认识,以及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

二、学情分析

1、学生的前期知识

初二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密度这个抽象的概念,学生一下子有“蒙”的感觉,教师先用实验、分析的方法帮学生建立密度概念,让学生认识用比值定义密度的方法。讲完概念教师需引导学生通过对生活常识的感性认识,例如引入人口密度,利用类比法,让学生对密度产生感性认识,从而加深对密度的理解。

2、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二年级学生一般对实验及操作感兴趣,因此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实验的教学功能,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三、教法和学法

教法:讲授法、归纳法、类比法、实验探究法。

学法:采取独学——小组学习——群学的方式。采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来形成科学的概念,通过探究实验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提高科学素质。

四、教学程序设计

1、新课引入

创设学习情境:怎样区分表面相同颜色相同的铁块和塑料块?

学生交流讨论,老师总结。

2、新课教学

学生多数认为可以通过用手掂的方法,也就是称质量,也就是说学生没有考虑体积对质量的影响,那么我们这样反问,一大堆塑料比一小堆铁的质量小吗?这样就会引起学生注意到质量与体积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体会到只有相同体积的两个物体才可以比较质量的大小。引导学生去考虑物体的质量和体积存在着一定关系,进而想探究一下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有什么关系?不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有什么关系?要探究需要我们做什么?我们都知道做实验,怎样去设计实验,引导学生去讨论,得出实验器材和实验方法,我们可以分别选取大小不同的铁块和铜块各两个,分别称出他们的质量,测出各自的体积,记下数据,算出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方法确定之后再做实验。实验过程要把数据计下来,然后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不同物质的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是不同的。而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叫做单位体积的质量,同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是相同的,不同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一般是不同的,所以,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特性。我们把物质的这种特性叫做物质的密度。由此得出密度的概念,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由公式:ρ=m/V得出密度的国际单位kg/m和常用单位g/cm;接着讲单位换算:1 g/cm=1×10 kg/m;接着说水的密度的物理意义:1m水的质量是1、00×10kg。本节重点是学生对密度概念的理解,一桶水的密度和一滴水的密度是一样的,一根蜡烛和半根蜡烛的密度是一样的。让学生体会同种物质密度相同,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让学生学会查密度表,并了解一些常见固体、液体、气体的密度。此外,还要让学生了解密度知识在生活中的一些应用。最后,让学生练习用密度公式进行计算。

3、巩固练习:练习的设计一要巩固密度概念,二是要强化水的密度及含义,三通过选择题的设计,让学生能选择出哪种物质的密度没有发生变化。

4.布置作业:作业的设计除了基本概念换算题目以外;还要强化对密度含义及公式的理解,此外适当留一些计算题让学生熟悉密度公式的运用。

五.板书设计

1、定义: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叫做组成物体的这种物质的密度,符号为m。

2、公式:密度ρ=m/V。3、单位:密度的国际单位:kg/m,常用单位:g/cm

4、换算关系:1g/cm=1×10 kg/m

5、物理意义:水的密度是1、00×10kg/m,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1m水的质量是1、00×10kg。

[**************]3


相关内容

  •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第二节密度教案
  • 第2节 密度 整体设计 .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密度的概念. 2.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关系. 2.学习以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性(物质的本质特征) 来定义密度概念的科学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密度 ...

  • 测定物质密度
  • 第六章 质量与密度 一.教学内容: 1 质量 2 物质的密度 二. 重点.难点: 1. 知道质量的单位及其换算 2. 认识测量质量的工具 3. 掌握密度的概念.公式和单位 4. 会查密度表,知道水的密度 三. 知识点分析: (一)质量 1. 定义:物理学中,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2. 单位:国际 ...

  • 7.3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
  • 第2周 课题 7.3 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 第一课时 总第 3 课时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能力: 知识与能力:1.理解密度的概念.公式和单位,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 的问题. 2.会查密度表,知道水的密度. 3.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过程与方法: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密度知识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 ...

  • 10-24物质的密度
  • 物质的密度 知识回顾: 1.密度的定义: . 2.公式:___________, 还可变形为_________和________. 3.单位:国际单位是_____________,常用的有_____________. 33 1g/cm= ________kg/m. 水的密度:____________ ...

  • 6.1质量.密度
  • 质量和密度 知识精要 1.质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质量.用字母____________表示. 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对于一个给定的物体,它的质量是确定的,它不随物体的形状.位置,状态和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质量的单位及换算: 质量的主单位是____ ...

  • 1.3 水的密度
  • 第一章 第三节 水的密度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对水的密度的认识,确认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该物质的密度. 2.知道不同物质具有不同的密度--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3.写出密度的定义式,能解决简单的问题,说出密度的单位及换算. 4.能说出密度的含义,从密度表中掌握有关信息. 5.通过习题 ...

  • 密度 教学设计
  • 密度 -- 初中物理第一册教案 二教学过程设计 33 质量(克) 体积(厘米) 质量/体积 (克/厘米) 计算质量与体积 的比值. 木块1 5 10 0.5 木块2 10 20 0.5 石块1 10 4 2.5 石块2 20 8 2.5 分析 (2)分析数据 A . 木块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 ...

  • 密度导学案
  • 第十一章第三节 <密度>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关系. 学习以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性(物质的本质特征)来定义密度概念的科学思维方法. 3.情感. ...

  • 同步教案--密度的计算和密度单位的转化
  • 学生姓名 年级 授课时间 教师姓名 课时 2 知识梳理 一. 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书本p.14) [猜想与假设]同种物质,体积越大,质量越大.如果某一物体体积增大到原来的2倍,那么物体的质量也增大到原来的2倍吗? 1. 实验目的: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2. 实验器材:规则的铝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