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国完善治国方略

依法治国 完善治国方略

金秋十月,即将召开的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将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为公众瞩目,引各方关注。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治历程,坚持依法治国、完善治国方略、维护人民权益、为改革发展“保驾护航”,一直是我们党和政府孜孜以求的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从新中国成立伊始制定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种下“法治”的基因,到2010年底如期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从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目标,把“依法治国”提到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基本方略的高度,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依法治国成为当下中国最闪亮的高频词,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

事实最有说服力。我国法治建设的进程,清晰地标注在一部部法律上。1949年,婚姻法等一系列废除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旧制度、维护人民权益的法律开始制定和实行。1954年宪法明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以宪法为依据,新中国制定了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法律法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开始起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深刻总结经验教训,推动了法制建设的拨乱反正,“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原则的确定,代表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期对法制建设的伟大觉醒。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也确立了法制建设的新方向。1999年,“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目前,我国出台现行有效的法律已有240多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等各个方面,都实现了有法可依。

曾几何时,“中国人法制观念淡薄”是一些人对国情的“独到解释”。但经过数十年的法治教育和宣传,如今法律已成为社会公众维护自己权益的最有力武器。来自最高人民法院的统计数据显示,从2008年至2013年,最高人民法院受理案件比前5年上升174%。“法治”被写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全社会共同追求的价值取向。

形势在发展,时代在前进,法治建设必须随着时代和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高度重视法治问题,采取有力措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法治中国;强调“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在整个改

革过程中,都要高度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发挥法治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加强对相关立法工作的协调,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党的十八大以来,依法治国,完善治国方略受到空前的重视,神州大地不断开创依法治国的新局面。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发展压力大,社会矛盾凸显,各种事物千头万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更加需要依法治国,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就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特别重要。越是强调法治,越要提高立法质量,越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目前我国法治建设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大多数存在于法律实施、执行领域。我们必须在加强立法、不断提高立法质量的同时,切实保障宪法和法律的有效实施,坚持把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形成人们不愿违法、不能违法、不敢违法的法治环境,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坚决整治以权谋私、以权压法、徇私枉法问题。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还要让法治成为一种全民信仰,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营造学法懂法守法的社会氛围,引导全体人民遵守法律、有问题依靠法律来解决,形成守法光荣的良好氛围。法治的根基在于人民发自内心的拥护,法治的伟力在于人民真诚的相信。只有努力把法治精神、法治观念熔铸到人们的头脑中,法治才能源源不断地释放出规则的正能量。

依法治国 完善治国方略

金秋十月,即将召开的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将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为公众瞩目,引各方关注。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治历程,坚持依法治国、完善治国方略、维护人民权益、为改革发展“保驾护航”,一直是我们党和政府孜孜以求的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从新中国成立伊始制定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种下“法治”的基因,到2010年底如期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从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目标,把“依法治国”提到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基本方略的高度,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依法治国成为当下中国最闪亮的高频词,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

事实最有说服力。我国法治建设的进程,清晰地标注在一部部法律上。1949年,婚姻法等一系列废除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旧制度、维护人民权益的法律开始制定和实行。1954年宪法明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以宪法为依据,新中国制定了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法律法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开始起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深刻总结经验教训,推动了法制建设的拨乱反正,“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原则的确定,代表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期对法制建设的伟大觉醒。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也确立了法制建设的新方向。1999年,“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目前,我国出台现行有效的法律已有240多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等各个方面,都实现了有法可依。

曾几何时,“中国人法制观念淡薄”是一些人对国情的“独到解释”。但经过数十年的法治教育和宣传,如今法律已成为社会公众维护自己权益的最有力武器。来自最高人民法院的统计数据显示,从2008年至2013年,最高人民法院受理案件比前5年上升174%。“法治”被写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全社会共同追求的价值取向。

形势在发展,时代在前进,法治建设必须随着时代和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高度重视法治问题,采取有力措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法治中国;强调“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在整个改

革过程中,都要高度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发挥法治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加强对相关立法工作的协调,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党的十八大以来,依法治国,完善治国方略受到空前的重视,神州大地不断开创依法治国的新局面。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发展压力大,社会矛盾凸显,各种事物千头万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更加需要依法治国,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就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特别重要。越是强调法治,越要提高立法质量,越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目前我国法治建设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大多数存在于法律实施、执行领域。我们必须在加强立法、不断提高立法质量的同时,切实保障宪法和法律的有效实施,坚持把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形成人们不愿违法、不能违法、不敢违法的法治环境,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坚决整治以权谋私、以权压法、徇私枉法问题。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还要让法治成为一种全民信仰,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营造学法懂法守法的社会氛围,引导全体人民遵守法律、有问题依靠法律来解决,形成守法光荣的良好氛围。法治的根基在于人民发自内心的拥护,法治的伟力在于人民真诚的相信。只有努力把法治精神、法治观念熔铸到人们的头脑中,法治才能源源不断地释放出规则的正能量。


相关内容

  • 依法治国方略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
  • 依法治国方略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 2014-10-31 09:19 | 求是网 | 手机看新闻 | 打印 | 收藏 | 扫描到手机 | 分享 缩小放大 作者:王利明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战略任务.中国共产党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坚强领导核心,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

  • 依法治国历程
  • 1.提出 1997年,党的十五大站在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战略高度,明确提出,到2010年形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立法工作目标. 2.修宪 1999年,宪法修正案第一次提出"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从而使依法治国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 ...

  • 论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
  • 摘 要:本文阐述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提出和依法治国的内涵,"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根本方针,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关键词:社会主义 法治 德治 建设 社会主义法制通常指社会主义国家的法律和制度,或者指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社 ...

  • 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 开栏的话 金秋十月,瞩目北京,即将召开的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将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在党的历史上,这是第一次以"依法治国"为主题召开的中央全会. "依法治国"何时提出?如何成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如何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的 ...

  • 李林:在历史新起点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和国家站在历史新起点上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基于1997年党的十五大确立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以来我国法治建设的理论发展和实践创新,根据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的新精神新要求,我们可从以下方面来把握和深化对全 ...

  • 十五大以来党的会议对依法治国进程的推进
  • 十五大以来党的会议对依法治国进程的推进 更多精彩内容请访问:http://hu.offcn.com/ 官方微博:@湖北公务员考试 十五大:依法治国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对依法治国方针的科学含义.重大意义和战略地位,作了全面而深刻的阐述--"依法治国 ...

  •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探讨
  • 政治与法律 POLITICS AND LAW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探讨 潘在清 一.法治与社会主义法治的内涵 (一)法治与法制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1.法制与法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法制,是法律和制度的简称.社会主义的法制是指由社会主义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法律和制度. ...

  • 论社会主义的依法治国
  • 论社会主义的依法治国 [内容提要]本文从历史角度扼要分析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条件,回顾了社会主义依法治国的确立过程.从四项基本原则入手,说明了社会主义依法治国区别于资本主义依法治国的本质特征:以法制建设的"十六字"方针为内容,论述了社会主义依法治国基本要求:从依法治国的目标出发,描绘 ...

  • 法制与德治论文
  • 德 治 与 法 治 [内容摘要] 道德和法律的动态系统--德治和法治,作为调节人类 社会的两个手段,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在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 中二者相互渗透,相互作用,法治.德治作为上层建筑是要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之上的,同时法治.德治的结合又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