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自然观的演变

第一章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

第一节 古代自然科学和朴素辨证法自然观

一、 古代朴素辨证法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追溯到古代,在自然科学刚刚萌芽,还没有形成独立的专业的体系的时候,科学和哲学是融合在一起的,是一种浑然一体的知识形态,这种知识形态就叫做自然哲学。近代以来的很多的学科都可以在自然哲学中找到最开始的雏形。

在原始社会,人们开始逐渐积累关于自然的知识。这种知识与当时生产技术水平密切相关。那个时代,人们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农业生产的好坏与丰欠,与自然条件有很大关系,人们又没办法去控制和解释自然现象。就把自然现象与各种神灵联系起来。比如,天气对农业生产至关重要,风雨雷电高深莫测,人们把天看成是至高无上的神。从而形成了原始神秘主义自然观。

万物有灵论:觉得灵魂在物体中的去留乃决定着这些物体生命的有无。在我们中国人的传统信仰中,万物皆有灵性。不仅老百姓信而不疑,甚至还被佛道引入经典,诗人和小说家者流则绘声绘色写进自己的作品之中。这些自然神灵不仅有灵魂,而且具有人类所不具有的特异功能,魔法、妖术、变幻等。这些也是人类对未来的美好的愿望。

自然崇拜:把自然物和自然力视作具有生命、意志和伟大能力的对象而加以崇拜。是最原始的宗教形式。当时人们尚未形成明确的超自然体的观念。以人格化的或神圣化的自然物和自然力等为崇拜对象的自然宗教的基本表现形态。崇拜范围包括天、地、日、月、星、山、石、海、湖、河、水、火、风、雨、雷、雪、云、虹等天体万物及自然变迁现象。自然崇拜与人的社会存在有着密切关系,人类原始部落群体因其生活环境不同而具有不同的自然崇拜对象及活动形式,一般都崇拜对本部落及其生存地区的社会生产与生活影响最大或危害最大的自然物和自然力,并且具有近山者拜山、靠水者敬水等地域及气候特色,反映出人们祈求风调雨顺、人畜平安、丰产富足的实际需要。原始自然崇拜,后因对其崇拜对象的神灵化而发展出更为抽象的自然神崇拜,形成天体之神、万物之神、四季之神、气象之神等千姿百态、各种各样的自然神灵观念和与之相关的众多祭拜活动。比如萨满教是一种原始的多神教,宇宙由“天神”主宰,山有“山神”,火有“火神”,风有“风神”,雨有“雨神”,地上又有各种动物神、植物神和祖先神。青年满学家王松林在黑龙江宁安地区调研考察时,发现宁安满族文化传人傅英仁掌握大量满族萨满面具图谱。老人拿出了100余个满族萨满面具图谱和25个满族图腾图绘,作为满族史料赠送给他。经过王松林的整理、绘制,满族萨满面具终于在2000年秋面世了,被称为二十世纪末中国民间艺术的奇观。

祖先崇拜:以祖先亡灵为崇拜对象的宗教形式。由图腾崇拜过渡而来。将祖先幻化为神,前辈长者的灵魂可以庇佑本族成员、赐福儿孙后代的观念。于是就形成了对祖先、英雄人物的特别崇拜,并希望能够在任何苦难面前,都得到他们的庇佑。传说中的女娲、伏羲、黄帝、炎帝、尧、舜、禹等,就是这样的人物。

不管怎么讲,这些都是古代人解释、揭示和适应自然的一种方式。

人类进入奴隶制后。这种自然哲学的形式在公元前8世纪之后的古希腊和古罗马达到了奴隶制时代的顶峰。希腊人不仅奠定了一切后来的西方思想体系的基础,而且几乎提出和提供了两千

年来欧洲文明所探究的所有的问题和答案。他们的哲学是人类思想从简单的神话式开始演进到复杂广博体系的一个最好的例证。自然观也从原始神秘主义自然观过渡到了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

泰勒斯:泰勒斯是古希腊及西方第一个自然科学家和哲学家,被誉为“科学和哲学之祖”。他是最早对世界本源作出物质解释的自然哲学家。泰勒斯的哲学观点用一句话来总结就是“水生万物,万物复归于水”,他认为世界本原是水。古希腊七贤每人都有一句特别有名的格言,而他的格言就是:“水是最好的”。

阿那克西曼德:水本身还要加以解释,再者水不是无限的,总归要消失。阿那克西曼德认为万物的本源应该一种无限的东西,否则,创造万物的那个原始的东西便会消耗殆尽。大物块在永恒的运动中逐渐分离出不同的实体,最初是热,其次是冷,热像火焰一样包着冷,火焰的热使冷变成湿气,又变成空气,空气冲破火圈形成轮形的环,就是天体。太阳是最高的,其次是月亮,再次是恒星和行星,地球位于中心。从太阳蒸发的潮湿的元素中产生第一批生物,随着时间流逝,生物从水中爬上陆地,人像所有其他动物一样,最初是由鱼变来的。他对天文、 地理和生物等方面进行过许多研究,据说,他是西方绘制全球地图的人。

毕达哥拉斯:到目前,我们讲的自然哲学家都是从某种物质来解释世界的本源的。直到毕达哥拉斯。理性的东西与神秘的东西相互对立斗争,一直伴随着人类的思想史,在这个分界线上,毕达哥拉斯是站在神秘主义一边的。但他的神秘主义却具有一种特殊的理智特质。物质世界具有数的本源,点是一元,线是二元,面是三元,立体是四元,土是立方体,火是四面体,气是八面体,水是二十面体。非物质的事物,爱情、友谊、正义等建立在数之上的。爱情和友谊用数字“八”表示,因为爱情和友谊是和谐,八个音度是和谐。毕达哥拉斯发现了数在音乐中的重要性,数学名词里的“调和中项”与“调和级数”依然保存有毕达哥拉斯为音乐和数学之间所建立的那种联系。他把数想象成表现在骰子上或者纸牌上的那类形状。我们现在经常说数的平方和立方,这些名词就是从他那里来的。他最伟大的发现就是毕达哥拉斯定理或勾股定理。数学是纯粹的思维的结果,数学知识相对于感官知识是准确的和可靠的。人们由此认为思想是高于感官的,外在的物质世界必须符合纯思维中的数学形式。像后来的柏拉图、圣奥古斯汀、笛卡尔甚至于康德都不同程度受其唯心主义哲学的影响。

赫拉克利特:赫拉克利特认为在对立与冲突的背后有某种程度的和谐,他认为冲突使世界充满生气。赫拉克利特认为万物的本原是火,说宇宙是永恒的活火,这个有秩序的宇宙既不是神也不是人所创造的。宇宙本身是它自己的创造者。赫拉克利特有一句名言“人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流”,意思是说,河里的水是不断流动的,你这次踏进河,水流走了,你下次踏进河时,又流来的是新水。赫拉克利特的这一名言,说明了客观事物是永恒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着的这样一个真理。恩格斯曾评价说:“这个原始的、朴素的但实质上正确的世界观是古希腊哲学的世界观,而且是由赫拉克利特第一次明白地表述出来的:一切都存在,同对又不存在,因为一切都在流动,都在不断地变化,不断地产生和消失。”原始的统一是不断地活动和变化的,永不停止。一种东西变成另外一种东西,比如火变成水,火就消失在新的存在形式中。每一种东西都这样变成它的对立面,因此每一种东西都是对立性质的统一。没有什么东西的性质不变,没有什么东西具有永恒的性质。每一种东西既存在,又不存在。有这种对立,才能有世界。

巴门尼德:如果存在有变化,变化意味着有生成合消失,东西能够生灭,从一种性质变成别的性

质,就意味着一种性质消逝而另一种性质生成,这就意味着从无生有。所以,存在只能产生于存在,而且是不可变的和永恒的。认为存在是永恒的,是一,连续不可分;存在是不动的,是真实的,可以被思想;感性世界的具体事物是非存在,是假相,不能被思想。他认为,没有存在之外的思想,被思想的东西和思想的目标是同一的。他第一次提出了“思想与存在是同一的”命题。巴门尼德所想象的“一”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上帝;他似乎把它认为是物质的,而且占有空间的,因为他说它是球形。但它是不可分割的,因为它的全体是无所不在的。巴门尼德很早就冲形而上学的经验中,领悟到感官世界的虚妄,而这个感官世界的背后,有一个本身存在的真实世界并能为我们的知识所理解。我们的感官世界证明这个世界是假的,然而却被我们的理性所容纳和利用。逻辑思维迫使我们将世界看成是统一体,不变和不动。逻辑思维不可推导或不可思议的就是不存在的,凡是可以逻辑推理的就是存在的。最早对世界的现象和本质作出了区别。

德谟克利特:是古希腊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原子唯物论学说的创始人之一。万物的本原是原子与虚空。原子是一种最后的不可分的物质微粒。宇宙的一切事物都是由在虚空中运动着的原子构成。所为事物的产生就是原子的结合。原子处在永恒的运动之中,即运动为原子本身所固有。德谟克利特还提出了他的天体演化学说,即在一部分原子由于碰撞等原因形成的一个原始旋涡运动中,较大的原子被赶到旋涡的中心,较小的被赶到外围。中心的大原子相互聚集形成球状结合体,即地球。较小的水、气、火原子,则在空间产生一种环绕地球的旋转运动。地球外面的原子由于旋转而变得干燥,最后燃烧起来,变成各个天体。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里没有神存在的空间,他认为原始人在残酷而奇妙的自然现象面前感到恐惧,再加上知识的匮乏,只有臆造出神来解释一切的未知。除了永恒的原子和虚空外,从来就没有不死的神灵。他甚至认为,人的灵魂也是由最活跃、最精微的原子构成的,因此它也是一种物体。原子分离,物体消灭,灵魂当然也随之消灭。

二、 古代朴素辨证法自然观的基本特点和历史地位

古代朴素辨证法自然观在哲学上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思想历史渊源。这种思想渊源体现在几个方面:

(1)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并不是所有的古希腊自然哲学家都是唯物主义的。比如毕达哥拉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他们都是典型的唯心主义代表。认为理念或精神才是真正的实体,是万物的本原和事物的终极原因,而现实的经验世界、现象世界、物质世界只不过是纯粹理念或精神的复制品,是受理念支配的为了完成理念的目的而存在的被动的世界。尽管在世界的本原上存在分歧,但是对于事物的运动变化,古希腊哲学家的观点则是基本一致的。

(2)认为物质是处于运动变化之中

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运动变化的,“整个自然界,从最小的东西到最大的东西,从沙粒到太阳,从原生生物到人,都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灭中,处于不断的流动中。比如,柏拉图的宇宙生成论。造物主以理想的精神世界为模型来塑造物质世界,但是,造物主并不是真正的创造者,而是一个建筑师,将早已存在的精神和物质两种基质结合起来,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赋予世界以灵魂和生命,世界灵魂有自己的运动,这个运动就构成了宇宙运动的原因。所以,柏拉图是彻底的反对唯物主义的,也是彻底的反对机械论的。

(3)深信世界的简单与和谐

古代的自然哲学家坚信纷繁复杂、变化万千的自然事物和现象中具有某种共同的和普遍的东西,并致力于寻求这种统一的物质本原。从特殊的具体事物之中寻求统一,体现了特殊与一般的辩证关系,第一次明确展现出了理性思维具有的概括和抽象能力,寻求统一也体现出古代人深信自然万物生灭演化的简单和谐性。而简单和偕成为科学以及科学家一贯表现和追求的本质属性。

总之,关于“自然”的含义,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家凭借天才的直觉,仅仅凭直觉便想出了几乎说有近现代科学的萌芽甚至于理论。认识到“自然”是一个自身有生命的、不断生长发育的有机体。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敬畏的。古代朴素辨证法自然观在科学上孕育了以后得到发展和证实的许多理论观点。

第二节 16世纪、17世纪自然科学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一、近代自然科学诞生的历史背景

在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欧洲发生了三件事,从此改变了整个欧洲乃至世界的历史。 地理大发现:15~18世纪(又称大航海时代),欧洲航海者开辟新航路和“发现”新大陆的通称。“地理大发现”是社会生产发展的产物,是应封建社会日趋衰落、资本主义开始兴起的时代要求,是欧洲资本主义经济产生与发展对于扩大原料产地、市场以及交换手段的必然需要。它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过程,对世界生产力分布也有重大影响。1409年,湮没了1000多年的托勒密《地理学指南》被译为拉丁文后,大地球形说广泛传播。15~17世纪,由欧洲通往印度新航路的发现、美洲的发现、环球航行的成功以及其他航海探险活动,圆满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使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产生飞跃。带动了各个学科的发展,天文学、航海学、力学等等。

文艺复兴:随着工场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在欧洲封建制度内部逐渐形成,新兴资产阶级认为中世纪文化是一种倒退,而希腊、罗马古典文化则是光明发达的典范,他们力图复兴古典文化,而所谓的“复兴”其实是一次对知识和精神的空前解放与创造。 列奥纳多·达·芬奇是整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完美的代表。他是一位思想深邃,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的画家、寓言家、雕塑家、发明家、哲学家、音乐家、医学家、生物学家、地理学家、建筑工程师和军事工程师。他一面热心于艺术创作和理论研究,研究如何用线条与立体造型去表现形体的各种问题;另一方面他也同时研究自然科学,为了真实感人的艺术形象,他广泛地研究与绘画有关的光学、数学、地质学、生物学等多种学科。他的艺术实践和科学探索精神对后代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与中世纪绘画的本质区别在于引入了第三维,三维空间的画面只有通过光学透视体系的表达方法才能得到。达·芬奇通过广泛而深入地研究解剖学、透视学、几何学、物理学和化学,为从事绘画作好了充分的准备。达·芬奇创作了许多精美的透视学作品。他最优秀的杰作都是透视学的最好典范。

宗教改革:宗教改革打破了天主教会精神垄断,使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各国普遍重视教育,兴办学校,增加包括自然科学在内的学习科目,促进了西欧各国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大背景预示着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逐渐发展壮大,随之带来了科学技术的第一次大繁荣。

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基础

1、 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

尼古拉·哥白尼(Nicolaus,Copernicus,)(1473-1543)是波兰伟大的天文学家、太阳中心说的创始人、近代天文学的奠基人。1543年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诞生。从科学上说,推翻了一千多年来占统治地位的托勒密体系,使人类对地球和太阳有了比较正确的认识。从哲学上讲,根本上揭穿了所谓“上帝赋予地球特殊地位”的说法,这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斗争的伟大胜利。从而使禁锢了人类近十个世纪的自然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变革。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基础:牛顿力学

从哥白尼革命到18世纪末,生产力和技术进一步发展,近代自然科学逐步发展成为真正的系统的实验科学。艾萨克·牛顿爵士是人类历史上出现过的最伟大、最有影响的科学家,同时也是物理学家、数学家和哲学家,晚年醉心于炼金术和神学。他在1687年7月5日发表的不朽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里用数学方法阐明了宇宙中最基本的法则——万有引力定律和三大运动定律。这四条定律构成了一个统一的体系,被认为是“人类智慧史上最伟大的一个成就”,由此奠定了之后三个世纪中物理界的科学观点,并成为现代工程学的基础。

牛顿在科学上的巨大成就连同他的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观点和一套初具规模的物理学方法论体系,给物理学及整个自然科学的发展,给18世纪的工业革命、社会经济变革及机械唯物论思潮的发展以巨大影响。这里只简略勾画一些轮廓。牛顿的哲学观点与他在力学上的奠基性成就是分不开的,一切自然现象他都力图力学观点加以解释,这就形成了牛顿哲学上的自发的唯物主义,同时也导致了机械论的盛行。事实上,牛顿把一切化学、热、电等现象都看作“与吸引或排斥力有关的事物”。这种机械观,即把一切的物质运动形式都归为机械运动的观点,把解释机械运动问题所必需的绝对时空观、原子论、由初始条件可以决定以后任何时刻运动状态的机械决定论、事物发展的因果律等等,作为整个物理学的通用思考模式。牛顿经典力学的建立和成功启发哲学家将其概念范畴和思想方法运用到哲学中,使机械论哲学很快发展成熟。牛顿力学是机械论自然观的自然科学基础:

第一,惯性是物质的本质属性。“只有当力作用于物体上时,真正的运动才能发生或者有所改变。”由此,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所有运动变化的原因都在事物的外部。

第二,致力于用力学定律解释所有的现象。“哲学的全部任务看起来就在于从各种运动现象来研究各种自然之力,而后用这些力去论证其他的现象。”

第四,存在绝对空间和绝对时间。从而将空间和时间与物质脱离,成为抽象的实体。“绝对的空间,就其本性而言,是与外界任何事物无关而永远是相同的和不动的。”“绝对的、真正的和数学的时间自身在流逝着,而且由于其本性而在均匀地,与任何其他外界事物无关地流逝着,它又可以名之为‘延续性’。”

第五,由于预见哈雷彗星的回归、天王星的发现。机械运动可以严格的用数学方程来表示,“能用同样的推理方法从力学原理中推导出自然界的其他许多现象。”物理系统的一切时刻的行为,都可以由一个初始位置、初始速度和力完全而精确的确定。地震 天气预报也没用

第六,物质微粒“可以无限地分割,而且是可以无限地把它分离开来的。”机械论者据此在解释自然界的各种复杂现象时,致力于将其分解为简单的物质粒子,寻求理想化的解答。

微积分学是微分学和积分学的总称。牛顿根据人类的日常体验与直觉认识假定,空间的部分之

和等于整体,由此出发推导出求解曲线包围面积的微积分公式。研究函数,从量的方面研究事物运动变化是微积分的基本方法。这种方法叫做数学分析。采用这种由确知局部或部分之数学和物理特性,再通过求和来了解整体特性的方法,就成为还原论方法。还原论方法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用这种方法建立起来的科学理论,不仅具有精确严密的特质,还具有强大的预言能力,这种预言经得起实验的检验。但这一方法却并不适合于一切领域,特别是更加复杂和高级的研究对象。比如生态学,比如人的精神心里问题,比如更加复杂的系统问题。但在那个时代,还原论方法成为一切领域的研究方法。

20世纪前半期风靡美国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就采用了还原论立场。行为主义的创始人J.B.华生认为,心理学应以客观的、可观察的行为为研究对象,放弃对捉摸不定的主观心理状态或意识状态进行探讨。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就是有机体的肌肉收缩或腺体分泌。实际上行为主义者在反对“心理”存在的过程中早已把“心理”还原为物理-化学变化了。行为主义者在对本能、习惯、情绪、动机、语言、思维的解释中贯穿了还原论的基本观点。例如,华生认为,言语动作就像打球、游泳一样,只不过是喉头内部一组肌肉的协调动作;言语习惯只不过是动作习惯的缩短或代替,婴儿学习言语的过程和养成其他动作习惯的过程是一致的。对于思维,华生也把它归结为细小的肌肉运动。因此行为主义被讥笑为“没有头脑的心理学”

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点

1、机器的自然图景

实际上,从哥白尼开始,就开始了世界图景的机械化过程。17世纪,机械自然观就已经相当流行,到了18世纪这种自然观达到顶峰,占据了绝对的统治地位。有很多自然哲学家论述了这一观点。拉美特利认为人是机器。人的意识只是原子运动的一个虚幻的副产品,人只不过比动物多几个齿轮和弹簧,人与动物只是位置的不同和力量程度的不同,而绝对没有性质上的不同。英国哲学家霍布斯认为所谓生命,不外是肢体的一种运动,由其中的某些主要部分发动,犹如钟表中发条和齿轮一样;心脏无非就是发条,神经无非就是游丝,而关节不过是一些齿轮,它把动作传递给整个躯体。

在这种宇宙中,人是与一个庞大的数学体系不相干的渺小旁观者,而这个体系的一切组成部分都符合机械原理的有规则运动,这是一个冷、硬、五色、无声的沉寂的世界,一个量的世界,一个服从机械规律性,可用数学计算的运动的世界。

2、严格的机械决定论:拉普拉斯决定论

牛顿的决定性原理又被后来的科学家进一步发展和强化,使力学在18世纪成为第一个真正数学化的科学。另外,牛顿决定论的应用成功的预测了一系列的理论设想,比如预见哈雷彗星的回归、天王星的发现等。所有这些,使牛顿决定性原理由一个本来适用于特殊条件的科学理论被放大到了适用于世界的一切领域,包括当时的哲学也一并被纳入到了这种巨大的光环之下。到了18世纪末,这种机械决定论发展到了顶峰。典型的代表就是拉普拉斯完全决定论。与机器的自然图景相联系的、关于宇宙的过程可以在一个简单的数学方程式中表现出来的理论。宇宙像时钟那样运行,某一时刻宇宙的完整信息能够决定它在未来和过去任意时刻的状态。

三、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贡献和局限

(1)机械性

否认质的差别。否认偶然性。认为有机界、无机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没有性质上的差别。

在神话自然观念中,自然是一个充满灵魂的有机体,人与周围世界并没有严格的区分,人本身就从属于自然。但在基督教神学自然观中,人和自然都是上帝的创造物,由于上帝赋予人类管理自然的权力,故人类具有支配自然的中心地位。但是,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将整个世界都看作是机器,人类既不从属于自然是自然界的产物,也不具有比自然更高级的性质和品质,自然界和人也只不过是有着不同的零件组成的机器,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这种观点就将人与自然分离开来,自然成为外在的独立于人类社会的存在物。

世界的一切事物,事物的一切运动变化都是在外力的作用下,遵循严格的数学方程,围绕着一套固定的程序,做着周而复始的运动。只有必然的因果循环,没有偶然的变化差异。这相对于古代辨证法自然观将自然看作一个生长着的、发展的生命有机体而言,是一种退化。恩格斯:

(2)形而上学性

17、18世纪的经验自然科学,它的核心的方法论就是还原分析的方法。在研究复杂的事物的过程中,先将其拆分,分割成若干简单的孤立的小元素,分别研究不同部分的结构和特征,然后再进行组装,将拆分的小元素合成为一个整体,也就说将不同的部分的相同的东西进行加法运算,就得出了整体的性质。这种方法对于自然科学的某一具体领域是必要的,但是,一旦它被哲学所采纳,成为一种普遍的观点、普遍的观念,就暴露了自身的缺陷,禁锢了人类的思维。将自然界各种事物都看作是孤立的、静止的、不变的,而不是联系的、运动的、发展的,是死的,而不是活的。所以,这种还原的方法,被培根和洛克从自然科学移植到哲学中后,就形成了影响人类近几个世纪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3)不彻底性

否认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之间性质的差别,因此割裂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之间的有机的和整体的联系。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彼此孤立的机器的存在。

在机器的、遵循着严格的数学定律的自然图景之下,自然界作为一个作着周而复始的、按照严格的力学定律运动的机器,必须要有一个机器的制造者来给这个机器一个最初的外力,因为根据惯性定律,只有当力作用于事物,运动才可能发生。这些根本性的问题,机械自然观只能求助于上帝和超自然的原因。所以,绕了一个圈,牛顿用“神的第一推动力”来解释行星最初的运动;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使科学又回到了神学的怀抱中。

哲学发展对科学发展的这种依赖性说明了科学是改造哲学的最强大、最基本的原动力。而哲学一旦从科学中抽离出来,它所具有的意义往往超越了科学本身,成为支配社会发展的思想武器。因此,哲学的一个重要的职责或功能就是对科学持批判态度,必须同时顾及科学对哲学的改造和哲学对科学的批判这样两个方面。

第三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

一、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确立的自然科学基础

1、生产方式的发展与理论自然科学的产生

在18世纪中叶以后,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为近代后期自然科学研究提供许多新的事实材料、科研手段和经济条件。望远镜的不断改进使人们的观测手段不断完善,视野更加开阔;显徽镜的发明使人们

对动植物的结构达到更深层次的认识;尤其是蒸汽机的发明,不仅为许多国家的产业革命创造了前提,而且为科学研究提供了许多课题,导致近代后期自然科学得到较全面的迅速发展,由经验自然科学发展到理论自然科学。

2、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理论自然科学的主要成就:

(1)星云说。1755年,康德〔Kant)的《自然通史与天体论》认为:太阳和太阳系的天体是炽热高速旋转的弥漫状态的物质(即“原始星云”),由于吸引而不断凝聚,由于排斥而发生分离和旋转运动。在这种矛盾的运动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成为有序的天体系统。但是,康德的这部光辉著作并没有受到同时代人的重视,直到1796年法国科学家拉普拉斯出版了《宁宙体系论》一书,在该书的附录七中提出了太阳系天体是从“星云气”演化形成的科学猜测,并进行了数学和力学的论证,即“拉普拉斯星云假说”。之后,“星云说”才逐渐受到科学界的重视。后人把这两个科学假说相提并论,称为“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

(2)地质“渐变论”。法国学者居维叶(Georges Cuvier,1812)提出的灾变说是指:①全球性的突然的、剧烈的短时期出现的大变动。这种突然变动强烈地改变了地球的面貌。③地球上生物(包括动物和植物)的变化,是反复多次灾变的结果。渐变论直接挑战了居维叶“灾变说”的一个有力的批判。为生物进化论的创立开辟了道路。

(3)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热能可以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也可以与机械能或其他能量相互转换,在传递和转换过程中,能量的总值不变。系统由初态Ⅰ经过任意过程到达终态Ⅱ后,内能的增量ΔU应等于在此过程中外界对系统传递的热量Q 和系统对外界作功A之差。第二定律:自然界中任何形式的能都会很容易地变成热,而反过来热却不能在不产生其他影响的条件下完全变成其他形式的能,从而说明了这种转变在自然条件下也是不可逆的。第二定律和第一定律不同,第一定律否定了创造能量和消灭能量的可能性,第二定律阐明了过程进行的方向性,否定了以特殊方式利用能量的可能性。

(4)电磁场理论。(5)尿素的人工合成。(6)细胞学说。

(7)生物进化论。居维叶是法国的一位很有影响的古生物学家和地质学家。他提出了动物机体相互关联的理论,根据这个理论,可以依照局部的动物化石复原出整个动物的完整形象来。这对古生物学的发展有不可估量的影响。但是他认为,动物机体所以相互关联,是因为上帝创造的缘故,是上帝特意安排的。他根据在不同的地层有不同的动物化石,提出了激变或灾变说,认为“现在地球上的生命都遭受过可怕的事件,无数的生物变成了激变的牺牲者,一些陆地上的生物被洪水淹没,另一些水中生物随着海底的突然高起而被暴露在陆地上”。物种经过激变灭绝后,上帝又创造出新物种来;而且他们还计算出,上帝“发生过27次特定的创造行为,随着每次毁灭自然界一切生物的地质变革,都使整个地球布满了新的动植物”。

从自然观和方法论上看,比起牛顿的著作来,《物种起源》的意义可能更加伟大。牛顿著作中的自然界是周而复始、永恒循环、固定不变的大机器,而在达尔文的著作中,自然界则是有着新生和创造、死亡和毁灭、生生不息的活机体。它之后,达尔文根据大量的地质学、古生物学、比较解剖学、胚胎学等方面的资料,特别是他在环球考察及研究家养动植物所获得的第一手资料,经过赫青黎、海克尔、斯宾塞等人的努力,“进化”的观念超出科学之外,逐渐家喻户晓,成为一种有广泛影响的社会思潮.(8)元素周期律。

二、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自然哲学思想渊源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直接先驱是德国古典自然哲学。黑格尔是集大成者。自然界不单纯

是事物的集合体,本质上是一种过程的集合体,存在着无机界向有机界的发展转化、有机界向生命界的发展转化,这种转化是由于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变化的结果。

尽管黑格尔的自然哲学相对于传统的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一次伟大的进步,但是,可惜的是,黑格尔的自然哲学却是一个颠倒的和封闭的体系。

所谓颠倒, 黑格尔在其哲学体系中,既充分吸收了古代西方的哲学思想,亦明显受到中国古代道家思想的影响。他并特别专门讨论了《老子》中的“道”。

老子曾在他的著作中说:道是万事万物的根本,“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万事万物形成之前的统一状态,二,阴阳二气,又产生和,阴阳和三气化合再生万物。道,空虚无形,永远用不尽。道,不具有任何的物质属性。老也强调对立面的转化,但是否认转化的条件性。认识不能从实践之来,越是远离实践,眼不看窗外,万事万物的规律才可以看得清清楚楚。“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孙之又损,以至于无为。”知识减少,知识和欲望见之又减,一无所知,精神上彻底得道了。朴素的辩证,但同时又具有消极、神秘和唯心的色彩。

黑格尔研究了道,他得出结论:“所以„道‟就是„原始的理性,产生宇宙,主宰宇宙,就象精神支配身体那样。‟”这里的理念与人的精神不同,它指的是一种有创造力的逻辑力量或者是一种与物质无关的绝对的观念,自然界的一切现象、一切运动形式,包括人类的思维,都处于这种理念的支配下,是理念的表现形式。这里理念,有什么特征呢?它是运动的、变化的、有秩序的、有创造力的、是对立统一的,是辩证的。所以世间的万物既然是理念的表现形式,也必然会表现为一种辩证的发展过程。为什么是种子就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是人就会长出五个手指,自由落体规律?是因为,客观的理念、客观逻辑力量决定的。这种客观理念是可以而且也只能被人类的理性思维所把握和揭示。虽然黑格尔正确的揭示了自然界辩证发展的历史过程,但是,却将这种客观的、源于自然界本身的发展过程,错误地看作是理念产生的结果,自然界产生于理念,是理念表现自己的一种方式,最终表现为理念的辩证法或理念的矛盾运动发展。

另外,黑格尔的自然哲学还是一个封闭的体系。马克思主义之前的传统的哲学一定要以一种绝对真理来完成的,黑格尔也不例外,虽然他强调绝对真理只不过是历史发展的过程,但还是认为。所以,马克思恩格斯所做的事,就是将黑格尔的从自然界抽离出来的理念或规律重新归还给自然本身。没有绝

对的脱离于物质的观念、规律和逻辑,只有绝对的物质,无论是观念、精神、规律都是物质的属性,没有物质,一切就都不存在。

三、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特征和重大意义

除了运动着的物质及其表现形式之外,什么也没有。时间和空 间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运动在量上和质上都是不灭的。

科学是改造哲学的最强大、最基本的原动力。但是.如果没有哲学自身的主动性科学对哲学的改造是实现不了的。哲学自身的主动性表现为哲学对科学的批判意义。在科学从经验层次向理论层次过渡,寻求经验定律背后更深层次的本质和规律的时候,“世界观”“哲学观”的作用也日益显露出来。宇宙的产生、物质深层的结构和运动规律、随机性与必然性的关系、连续性与离散性的关系、生物进化的动因、人类智慧的本质等问题,这些都与“世界观”层次的信念密切相关。例如,数学基础是连续的还是离散的(或空间与数是否能完全对应),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两者对物质的描述(或解释)哪个更根本,人类智慧与人工智能是否能真正对接和融合,等等,对这些问题的解答及建立相关的理论都会明显地受到“世界观”层次信念的影响。日心说和地心说在宇宙的真实结构、人类和上帝的位置等问题上出现了不同,这显然是“世界观”层次信念的不同。再如,赖尔的地质渐变论和居维叶的灾变论的争论,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与创世说的争论,爱因斯坦与量子力学必然性和偶然性的争论。爱因斯坦与玻尔关于客观实在性和决定论问题的争论,等等。

第三节19世纪自然科学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确立的自然科学基础

1.生产方式的发展与理论自然科学的产生

从18世纪下半叶开始,在欧洲发生的以蒸汽机为主要标志的近代以来第一次技术革命,以及随之而来的产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生产过渡,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突飞猛进的发展。生产的这种飞跃,有力地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到19世纪,自然科学研究从分门别类搜集材料的阶段进入对经验材料进行综合整理和理论概括的阶段,“自然科学本质上是整理材料的科学,是关于过程、关于这些事物的发生和发展以及关于联系——把这些自然过程结合为一个大的整体——的科学”。理论自然科学的产生及其在各个领域涌现出的一系列重大发现,深刻地揭示了自然界的一切归根到底是辩证地而不是形而上学地发生的,这就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确立提供了自然科学的基础。

2.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理论自然科学的主要成就

(1)“星云说”

1755年,德国哲学家康德发表了《自然通史与天体论》一书,提出了太阳系起源的“星云说”。康德认为,太阳系是从同一团尘埃微粒组成的弥漫星云中,通过吸引与排斥的矛盾运动,逐渐发展成为有秩序的天体系统;他阐明地球和整个太阳系表现为某种在时间的进程中逐渐生成的东西。1796年拉普拉斯发表《宇宙体系论》,提出了类似的星云说,并对星云说进行数学和力学方面的论证。后人把这两个类

似的假说称之为“康德一拉普拉斯星云说”。恩格斯评价说:“康德关于所有现在的天体都从旋转的星云团产生的学说,是从哥白尼以来天文学取得的最大进步。认为自然界在时间上没有任何历史的那种观念,第一次被动摇了。康德在这个完全适合于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观念上打开了第一个缺口”。

(2)地质“渐变论”

1830年至1833年,英国地质学家赖尔(I,yell,1797—1875)在其发表的《地质学原理》一书中提出了地质渐变论,以地球的缓慢的变化这样一种渐进作用,来说明整个地球、地球的表层以及地表上的植物和动物的变化都是自然力作用和演变的结果,它们“也都有时间上的历史”,这个学说既是与有机物种不变这个假说不能相容,也是对居维叶(G.(2uvier,1769—1832)的“灾变说”的一个有力批判。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恩格斯指出:“最初把理性带进地质学的是赖尔,因为他以地球的缓慢的变化这样一些渐进的作用,取代了由于造物主的一时兴起而引起的突然变革。”

(3)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

19世纪40年代,迈尔、焦耳等人通过各自的途径发现了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这个定律在当量的关系上揭示了存在于自然界的热、光、电、磁、机械的和化学的等等这些当时被称之为“物理力”,而实际上是能量的特殊物理量之问的联系和转化,从而打破了形而上学关于无机物之间没有联系的旧观念。因此,自然界的一切运动都可以归结为一种形式向另一种形式不断转化的过程。

(4)尿素的人工合成

1828年,德国化学家维勒(F.wohler,1800一1882)发表《论尿素的人工合成》一文,总结了他用人工成功地从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尿素的研究成果。维勒用普通的化学方法,从氰、氰酸银、氰酸铝,以及氨水、氯化铵等无机原料合成有机物尿素,打破了有机物和无机物有着不可逾越的界限的观念,动摇了生命力论的基础,“证明了适用于无机物的化学定律对有机物是同样适用的,而且把康德还认为是无机界和有机界之间的永远不可逾越的鸿沟大部分填平了”。

(5)细胞学说

1838年,德国生物学家施莱登(M.J.Sehleiden,1804—1881)发表《关于论植物起源的资料》一文,指出植物是由细胞组成的;1839年,德国生物学家施旺(Sehwann,1810—1882)发表了《关于动植物的结构和生长的一致性的显微研究》,明确指出动物和植物一样,也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学说的建立,证明了一切生命物质的基本单位是细胞,无论动物和植物都是由单一细胞发展而成的,从而揭示了生命现象、特别是植物和动物之间的本质同一性,揭开了有机体产生、成长及其构造的秘密,“从前不可理解的奇迹解开了,被归结为某种遵循一切多细胞的机体本质上共有的同一规律所发生的过程”。

(6)生物进化论

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物种起源》一书出版,系统地提出了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生物进化论,用大量的事实论证了生物界的任何物种,都有其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都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结果,从而揭示出生物由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规律,推翻了那种把动植物看做彼此毫无联系的、偶然的“神造的”,不变的东西的观点,第一次把生物学放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马克思和恩格斯称达尔文的进化论“证明了自然界的历史发展”,为自然界的历史观“提供了自然史的基础”。

(7)电磁场理论

电磁场理论的诞生,源于科学家们对于电磁相互关系的实验研究。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

(1777一1851)发现电流的磁效应。1831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即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1865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在《电磁场的动力学理论》一书中对前人和他自己的工作进行了概括,建立了联系着电荷、电流、电场、磁场的基本微分方程组,即描述电磁场运动变化规律的电磁场理论,揭示了电、磁和光的统一性,实现了物理学史上又一次理论综合。

(8)元素周期律

元素周期律是指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原子量的增加而呈周期性的变化,1869年前后由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等人发现。这一发现不仅揭示了各种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推断元素的一般性质、新元的寻找和物质结构理论的研究,提供了可遵循的规律,而且揭示了元素由量变到质变、量与质相互关联的实质,为唯物辩证法提供了自然科学上的论据。因此,恩格斯说门捷列夫“应用黑格尔的量转化为质的规律,完成了科学上的一个勋业”。

上述理论自然科学的一系列重大发现,特别是物理学的两次重大的理论综合(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和电磁场理论的建立)和生物学的两次重大的理论综合(细胞学说和生物进化论的建立),揭示了自然界物质运动形式的多样性以及这些物质运动形式的相互联系与相互转化,消融了有机界和无机界之间的鸿沟,自然界的主要过程得到了说明,并被归之于岛然的原因。由于理论自然科学的进展,人们能够依靠经验自然科学本身所提供的事实,以近乎系统的形式描绘出一幅自然界联系的清晰图画,从而使辩证自然观取代机械自然观成为历史的必然。

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自然哲学思想渊源

1.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直接先驱:德国古典自然哲学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除了具备上述深厚的自然科学基础和源远流长的古代自然哲学思想渊源之外,还以德国古典自然哲学为先驱。康德关于空间与时间、物质与运动、变化与发展的哲学思考,包含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刻画了一幅关于宇宙的结构与发展的宏观图景。赫尔德概括了自然科学进一步取得的成就,描述了地球的地质演变史和地上生命的自然发展史。发展了自然界演化的思想。谢林在《自然哲学体系初步纲要》中提出,与那种用经验方法考察被创造出来的自然界的自然科学不同,自然哲学是用思辨方式考察进行创造活动的自然物,因而整个自然界表现为一个由无限多样的形态组成的系统,一个从无机物到人类的动态发展系列。

黑格尔是德国古典自然哲学的集大成者。他在其《哲学全书》第二部分《自然哲学》中强调自然哲学必须以自然科学为基础,接受自然科学从经验中给自己准备的材料,并把这种材料重新加以改造。同时,他批判了那种蔑视思维,以纯粹经验主义为标榜的科学家,指出自然科学同样是用思维方式察自然,只不过它使用的范畴是形而上学的,而自然哲学使用的范畴是辩证的,因此自然科学与自然哲学的关系就在于范畴的转换。黑格尔将自然界看做“是一种由各个阶段组成的体系,其中一个阶段是从另一个阶段必然产生的”,前一个阶段的产物总是后一个阶段的产物的基础。他指出了一种自然形式和领域向一种更高的自然形式和领域的发展与转化,无机界向有机界的发展和转化,有机界向生命界的发展和转化,提出了“自然界自在地是一个活生生的整体”的著名论断。黑格尔的自然哲学包含了不少天才的思想,如论证了空间、时问、运动和物质的统一,提出了物质的连续性与问断性的统一,猜测到最简单的生命是从化学过程产生的。

2.马克思、恩格斯对德国古典自然哲学的批判和继承

马克思和恩格斯科学地总结了当时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继承了古希腊自然观中的辩证法观点,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而上学性质,批判地吸取了德国古典自然哲学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德国古典自然哲学最主要的价值,即在于把世界描绘成是一个过程的集合体,而不是单纯事物的集合体,并且明确地提出了矛盾是运动、发展的源泉的思想。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黑格尔第一次——这是他的伟大功绩——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即把它描写为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转变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但是,黑格尔是用颠倒的形式叙述自然界辩证发展过程的。他认为,“自然界作为他在形式中的理念产生出来的”,“自然”只是“理念表现自己的一种方式”。这就是说,黑格尔自然哲学中的辩证法,只是观念的辩证法:发展是理念、观念的发展;联系是概念的相互联系,而自然界的辩证法只不过是它的“外化”,因而黑格尔的辩证法是 头脚倒立的。

黑格尔的发展观是不彻底的。按照传统的要求,哲学体系是一定要以某种绝对真理来完成的,所以,黑格尔虽然强调永恒真理不过是历史的过程本身,但他还是把历史设想成人类将达到对绝对观念的认识,并宣布对绝对观念的认识已经在他的哲学中达到了。但是这样一来,发展也就终结了。所以,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肯定以往自然哲学的历史价值的同时又指出:“旧的自然哲学,无论它包含有多少真正好的东西和多少可以结果实的萌芽,是不能满足我们的需要的。”他们在对以往的自然哲学进行扬弃的过程中,批判地消除它的神秘主义的形式,挽救其中有价值的合理思想,从而让自然界的辩证法从它们的全部的单纯性和普遍性上清楚地表述出来。所以恩格斯明确指出:“马克思和我,可以说是把自觉的辩证法从德国唯心主义哲学中拯救出来并用于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唯一的人。”

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特征和重大意义

1.基本思想和特征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万物的本原和基础,自然界除了运动着的物质及其表现形式之外,什么也没有;运动无论在量上还是在质上都是不灭的;意识和思维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即人脑的属性和机能;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它们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并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由此推动着自然界的运动和发展;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处于永久的产生和消亡之中,处于不断的运动和转化过程之中;在自然的发展过程中,在自然的特定领域发展的特定阶段上,产生了人类和人类社会;随着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展开,使原有的自然部分领域不断得到认识和改造,于是出现了一个与外在于人的活动的“纯自然”所不同的具有新质的“人化自然”,这种人化自然也就是进入人类文化或文明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区别于以往各种自然观的基本特征是:

第一,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一种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一方面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心主义相对立,把自然界的客观实在性和存在的优先性看做是人类研究自然界的认识前提,明确指出自然界先于人类历史而存在,即“自然界的优先地位”;

“人和自然界的实在性,即人对人说来作为自然界的存在以及自然界对人说来作为人的存在,已经变成实践的、可以通过感觉直观的,所以,关于某种异己的存在物、关于凌驾于自然界和人之上的存在物的问题,即包含着对自然界和人的非实在性的承认的问题,在实践上已经成为不可能的了。”另一方面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又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的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

第二,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它将自然界、人类和社会历史统一起来,看成是一个统一的自然历史过程,遵循着统一的辩证法规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不仅确认自然界先于人,先于人类社会,而且还明确地把人类社会看做自然界的一部分,指出人类的“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并械论和形而上学,深刻地揭示了自然界本身发展的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标志着人类思维从古代朴素的辩证思维到近代的形而上学思维再复归到辩证思维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第三,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从来的自然观都是对纯粹的、天然的自然界的看法。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所揭示的自然界还包括人参与其中的人化了的自然界,是人创造、占有和“再生产”的自然界。恩格斯指出:“在人类历史中即在人类社会的产生过程中形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因此,通过工业——尽管以异化的形式——形成的自然界,是真正的、人类学的自然界。”这种人化的自然界的思想,不仅超越了以往狭义的自然观念,而且强调了人的参与,说明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最能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地方,正在于人能够按照美的原则来塑造对象性的自然界,这是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重大飞跃。

第四,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与机械论自然观不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人作为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和动植物_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在任何时候,人的能动性的发挥都不是不受制约的,不是无限的、绝对的,“外部自然界的优先地位”并不因为人的活动而消失;人类只能顺应自然界规律性而不能违背自然的规律性;人在自然界里能获得多大的自由,并不单纯取决于人的能动性的发挥程度,同时也取决于对人的受动性的认识程度和控制能力。

2.重大意义

第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它克服了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由于缺乏科学认识基础所造成的直观、思辨的局限性,吸取了古代自然哲学关于自然界运动、发展和整体联系的思想,以近代自然科学对自然界认识的最新成就为依据,批判了机械论和形而上学,深刻揭示了自然界本身发展的辩证法。

第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科学方法论以及科学与社会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发现了剩余价值规律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秘密,这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1848年革命失败后,马克思和恩格斯除了撰写总结德、法革命经验教训的著作外,马克思还致力于政治经济学研究,着手撰写《资本论》;恩格斯则广泛、系统地开展了自然科学方面的研究,撰写《自然辩证法》手稿。恩格斯曾说过,他“援引现代自然科学来证明辩证法在现实中已得到证实”,是因为唯物主义历史观及其在无产阶级革命

斗争中的应用,只有借助于辩证法才有可能。这表明,辩证唯物主义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

第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科学与技术提供了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的理论前提。世界观问题,是一切科学研究的基本出发点。任何人从事科学研究,不管他对本体论采取何种态度,实际上总是有其世界观前提的。爱因斯坦就说过:“相信有一个离开知觉主体而独立的外在世界,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虽然,“我们不能从逻辑上来证明外在世界的存在”,但它却是我们不可缺少的科学信念和科学预设,是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索的深厚根基和深沉动机。而科学家关于独立于人的外在世界等科学信念和科学预设,正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重要观念和思想。固然,从时间上说,自然科学的发生是先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但从逻辑上说,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一经形成,它的思想和方法也就成为自然科学所依赖的原初条件和理性根据。

科学认识与方法论是伴随着自然科学的进步而发展的。16世纪、17世纪,自然科学最先从自然哲学中分化出来,获得相对独立的发展,因而有关自然科学的认识论与方法论最先得到比较充分的研究。特别是培根、笛卡儿等卓越的思想家对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研究,对自然科学的发展发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些研究不可避免地存在某些局限性。19世纪初,黑格尔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辩证的思维方法,并将辩证法运用于认识史和逻辑学的研究,从而把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但由于黑格尔唯心主义的思辨方式,使自然科学家对他的方法并不理解甚至抱疏远以至轻蔑的态度。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带来了科学方法论的重大变革,它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唯物辩证的认识论与方法论,成为科学方法论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第四,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的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由于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把自然界看成是外在于人类社会的独立存在,因此认为自然科学与人类社会实践活动没有关系,是对客观自然的纯粹描述,从而成为“抽象的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与此相反,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以主张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为特征,强调自然与社会的相互联系,认为自然科学与人类社会、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是不能分离的,指出只有把自然科学的发展建立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上,才能使自然科学真正成为人的科学。而科学的发展恰如马克思所预言的:“自然科学往后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正像关于人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一样:这将是一门科学。”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按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而不是僵化、保守的。在自然科学飞速发展的现时代,它必然会以科学的新成果和自然界的新问题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它的观点。

第一章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

第一节 古代自然科学和朴素辨证法自然观

一、 古代朴素辨证法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追溯到古代,在自然科学刚刚萌芽,还没有形成独立的专业的体系的时候,科学和哲学是融合在一起的,是一种浑然一体的知识形态,这种知识形态就叫做自然哲学。近代以来的很多的学科都可以在自然哲学中找到最开始的雏形。

在原始社会,人们开始逐渐积累关于自然的知识。这种知识与当时生产技术水平密切相关。那个时代,人们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农业生产的好坏与丰欠,与自然条件有很大关系,人们又没办法去控制和解释自然现象。就把自然现象与各种神灵联系起来。比如,天气对农业生产至关重要,风雨雷电高深莫测,人们把天看成是至高无上的神。从而形成了原始神秘主义自然观。

万物有灵论:觉得灵魂在物体中的去留乃决定着这些物体生命的有无。在我们中国人的传统信仰中,万物皆有灵性。不仅老百姓信而不疑,甚至还被佛道引入经典,诗人和小说家者流则绘声绘色写进自己的作品之中。这些自然神灵不仅有灵魂,而且具有人类所不具有的特异功能,魔法、妖术、变幻等。这些也是人类对未来的美好的愿望。

自然崇拜:把自然物和自然力视作具有生命、意志和伟大能力的对象而加以崇拜。是最原始的宗教形式。当时人们尚未形成明确的超自然体的观念。以人格化的或神圣化的自然物和自然力等为崇拜对象的自然宗教的基本表现形态。崇拜范围包括天、地、日、月、星、山、石、海、湖、河、水、火、风、雨、雷、雪、云、虹等天体万物及自然变迁现象。自然崇拜与人的社会存在有着密切关系,人类原始部落群体因其生活环境不同而具有不同的自然崇拜对象及活动形式,一般都崇拜对本部落及其生存地区的社会生产与生活影响最大或危害最大的自然物和自然力,并且具有近山者拜山、靠水者敬水等地域及气候特色,反映出人们祈求风调雨顺、人畜平安、丰产富足的实际需要。原始自然崇拜,后因对其崇拜对象的神灵化而发展出更为抽象的自然神崇拜,形成天体之神、万物之神、四季之神、气象之神等千姿百态、各种各样的自然神灵观念和与之相关的众多祭拜活动。比如萨满教是一种原始的多神教,宇宙由“天神”主宰,山有“山神”,火有“火神”,风有“风神”,雨有“雨神”,地上又有各种动物神、植物神和祖先神。青年满学家王松林在黑龙江宁安地区调研考察时,发现宁安满族文化传人傅英仁掌握大量满族萨满面具图谱。老人拿出了100余个满族萨满面具图谱和25个满族图腾图绘,作为满族史料赠送给他。经过王松林的整理、绘制,满族萨满面具终于在2000年秋面世了,被称为二十世纪末中国民间艺术的奇观。

祖先崇拜:以祖先亡灵为崇拜对象的宗教形式。由图腾崇拜过渡而来。将祖先幻化为神,前辈长者的灵魂可以庇佑本族成员、赐福儿孙后代的观念。于是就形成了对祖先、英雄人物的特别崇拜,并希望能够在任何苦难面前,都得到他们的庇佑。传说中的女娲、伏羲、黄帝、炎帝、尧、舜、禹等,就是这样的人物。

不管怎么讲,这些都是古代人解释、揭示和适应自然的一种方式。

人类进入奴隶制后。这种自然哲学的形式在公元前8世纪之后的古希腊和古罗马达到了奴隶制时代的顶峰。希腊人不仅奠定了一切后来的西方思想体系的基础,而且几乎提出和提供了两千

年来欧洲文明所探究的所有的问题和答案。他们的哲学是人类思想从简单的神话式开始演进到复杂广博体系的一个最好的例证。自然观也从原始神秘主义自然观过渡到了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

泰勒斯:泰勒斯是古希腊及西方第一个自然科学家和哲学家,被誉为“科学和哲学之祖”。他是最早对世界本源作出物质解释的自然哲学家。泰勒斯的哲学观点用一句话来总结就是“水生万物,万物复归于水”,他认为世界本原是水。古希腊七贤每人都有一句特别有名的格言,而他的格言就是:“水是最好的”。

阿那克西曼德:水本身还要加以解释,再者水不是无限的,总归要消失。阿那克西曼德认为万物的本源应该一种无限的东西,否则,创造万物的那个原始的东西便会消耗殆尽。大物块在永恒的运动中逐渐分离出不同的实体,最初是热,其次是冷,热像火焰一样包着冷,火焰的热使冷变成湿气,又变成空气,空气冲破火圈形成轮形的环,就是天体。太阳是最高的,其次是月亮,再次是恒星和行星,地球位于中心。从太阳蒸发的潮湿的元素中产生第一批生物,随着时间流逝,生物从水中爬上陆地,人像所有其他动物一样,最初是由鱼变来的。他对天文、 地理和生物等方面进行过许多研究,据说,他是西方绘制全球地图的人。

毕达哥拉斯:到目前,我们讲的自然哲学家都是从某种物质来解释世界的本源的。直到毕达哥拉斯。理性的东西与神秘的东西相互对立斗争,一直伴随着人类的思想史,在这个分界线上,毕达哥拉斯是站在神秘主义一边的。但他的神秘主义却具有一种特殊的理智特质。物质世界具有数的本源,点是一元,线是二元,面是三元,立体是四元,土是立方体,火是四面体,气是八面体,水是二十面体。非物质的事物,爱情、友谊、正义等建立在数之上的。爱情和友谊用数字“八”表示,因为爱情和友谊是和谐,八个音度是和谐。毕达哥拉斯发现了数在音乐中的重要性,数学名词里的“调和中项”与“调和级数”依然保存有毕达哥拉斯为音乐和数学之间所建立的那种联系。他把数想象成表现在骰子上或者纸牌上的那类形状。我们现在经常说数的平方和立方,这些名词就是从他那里来的。他最伟大的发现就是毕达哥拉斯定理或勾股定理。数学是纯粹的思维的结果,数学知识相对于感官知识是准确的和可靠的。人们由此认为思想是高于感官的,外在的物质世界必须符合纯思维中的数学形式。像后来的柏拉图、圣奥古斯汀、笛卡尔甚至于康德都不同程度受其唯心主义哲学的影响。

赫拉克利特:赫拉克利特认为在对立与冲突的背后有某种程度的和谐,他认为冲突使世界充满生气。赫拉克利特认为万物的本原是火,说宇宙是永恒的活火,这个有秩序的宇宙既不是神也不是人所创造的。宇宙本身是它自己的创造者。赫拉克利特有一句名言“人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流”,意思是说,河里的水是不断流动的,你这次踏进河,水流走了,你下次踏进河时,又流来的是新水。赫拉克利特的这一名言,说明了客观事物是永恒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着的这样一个真理。恩格斯曾评价说:“这个原始的、朴素的但实质上正确的世界观是古希腊哲学的世界观,而且是由赫拉克利特第一次明白地表述出来的:一切都存在,同对又不存在,因为一切都在流动,都在不断地变化,不断地产生和消失。”原始的统一是不断地活动和变化的,永不停止。一种东西变成另外一种东西,比如火变成水,火就消失在新的存在形式中。每一种东西都这样变成它的对立面,因此每一种东西都是对立性质的统一。没有什么东西的性质不变,没有什么东西具有永恒的性质。每一种东西既存在,又不存在。有这种对立,才能有世界。

巴门尼德:如果存在有变化,变化意味着有生成合消失,东西能够生灭,从一种性质变成别的性

质,就意味着一种性质消逝而另一种性质生成,这就意味着从无生有。所以,存在只能产生于存在,而且是不可变的和永恒的。认为存在是永恒的,是一,连续不可分;存在是不动的,是真实的,可以被思想;感性世界的具体事物是非存在,是假相,不能被思想。他认为,没有存在之外的思想,被思想的东西和思想的目标是同一的。他第一次提出了“思想与存在是同一的”命题。巴门尼德所想象的“一”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上帝;他似乎把它认为是物质的,而且占有空间的,因为他说它是球形。但它是不可分割的,因为它的全体是无所不在的。巴门尼德很早就冲形而上学的经验中,领悟到感官世界的虚妄,而这个感官世界的背后,有一个本身存在的真实世界并能为我们的知识所理解。我们的感官世界证明这个世界是假的,然而却被我们的理性所容纳和利用。逻辑思维迫使我们将世界看成是统一体,不变和不动。逻辑思维不可推导或不可思议的就是不存在的,凡是可以逻辑推理的就是存在的。最早对世界的现象和本质作出了区别。

德谟克利特:是古希腊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原子唯物论学说的创始人之一。万物的本原是原子与虚空。原子是一种最后的不可分的物质微粒。宇宙的一切事物都是由在虚空中运动着的原子构成。所为事物的产生就是原子的结合。原子处在永恒的运动之中,即运动为原子本身所固有。德谟克利特还提出了他的天体演化学说,即在一部分原子由于碰撞等原因形成的一个原始旋涡运动中,较大的原子被赶到旋涡的中心,较小的被赶到外围。中心的大原子相互聚集形成球状结合体,即地球。较小的水、气、火原子,则在空间产生一种环绕地球的旋转运动。地球外面的原子由于旋转而变得干燥,最后燃烧起来,变成各个天体。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里没有神存在的空间,他认为原始人在残酷而奇妙的自然现象面前感到恐惧,再加上知识的匮乏,只有臆造出神来解释一切的未知。除了永恒的原子和虚空外,从来就没有不死的神灵。他甚至认为,人的灵魂也是由最活跃、最精微的原子构成的,因此它也是一种物体。原子分离,物体消灭,灵魂当然也随之消灭。

二、 古代朴素辨证法自然观的基本特点和历史地位

古代朴素辨证法自然观在哲学上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思想历史渊源。这种思想渊源体现在几个方面:

(1)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并不是所有的古希腊自然哲学家都是唯物主义的。比如毕达哥拉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他们都是典型的唯心主义代表。认为理念或精神才是真正的实体,是万物的本原和事物的终极原因,而现实的经验世界、现象世界、物质世界只不过是纯粹理念或精神的复制品,是受理念支配的为了完成理念的目的而存在的被动的世界。尽管在世界的本原上存在分歧,但是对于事物的运动变化,古希腊哲学家的观点则是基本一致的。

(2)认为物质是处于运动变化之中

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运动变化的,“整个自然界,从最小的东西到最大的东西,从沙粒到太阳,从原生生物到人,都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灭中,处于不断的流动中。比如,柏拉图的宇宙生成论。造物主以理想的精神世界为模型来塑造物质世界,但是,造物主并不是真正的创造者,而是一个建筑师,将早已存在的精神和物质两种基质结合起来,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赋予世界以灵魂和生命,世界灵魂有自己的运动,这个运动就构成了宇宙运动的原因。所以,柏拉图是彻底的反对唯物主义的,也是彻底的反对机械论的。

(3)深信世界的简单与和谐

古代的自然哲学家坚信纷繁复杂、变化万千的自然事物和现象中具有某种共同的和普遍的东西,并致力于寻求这种统一的物质本原。从特殊的具体事物之中寻求统一,体现了特殊与一般的辩证关系,第一次明确展现出了理性思维具有的概括和抽象能力,寻求统一也体现出古代人深信自然万物生灭演化的简单和谐性。而简单和偕成为科学以及科学家一贯表现和追求的本质属性。

总之,关于“自然”的含义,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家凭借天才的直觉,仅仅凭直觉便想出了几乎说有近现代科学的萌芽甚至于理论。认识到“自然”是一个自身有生命的、不断生长发育的有机体。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敬畏的。古代朴素辨证法自然观在科学上孕育了以后得到发展和证实的许多理论观点。

第二节 16世纪、17世纪自然科学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一、近代自然科学诞生的历史背景

在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欧洲发生了三件事,从此改变了整个欧洲乃至世界的历史。 地理大发现:15~18世纪(又称大航海时代),欧洲航海者开辟新航路和“发现”新大陆的通称。“地理大发现”是社会生产发展的产物,是应封建社会日趋衰落、资本主义开始兴起的时代要求,是欧洲资本主义经济产生与发展对于扩大原料产地、市场以及交换手段的必然需要。它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过程,对世界生产力分布也有重大影响。1409年,湮没了1000多年的托勒密《地理学指南》被译为拉丁文后,大地球形说广泛传播。15~17世纪,由欧洲通往印度新航路的发现、美洲的发现、环球航行的成功以及其他航海探险活动,圆满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使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产生飞跃。带动了各个学科的发展,天文学、航海学、力学等等。

文艺复兴:随着工场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在欧洲封建制度内部逐渐形成,新兴资产阶级认为中世纪文化是一种倒退,而希腊、罗马古典文化则是光明发达的典范,他们力图复兴古典文化,而所谓的“复兴”其实是一次对知识和精神的空前解放与创造。 列奥纳多·达·芬奇是整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完美的代表。他是一位思想深邃,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的画家、寓言家、雕塑家、发明家、哲学家、音乐家、医学家、生物学家、地理学家、建筑工程师和军事工程师。他一面热心于艺术创作和理论研究,研究如何用线条与立体造型去表现形体的各种问题;另一方面他也同时研究自然科学,为了真实感人的艺术形象,他广泛地研究与绘画有关的光学、数学、地质学、生物学等多种学科。他的艺术实践和科学探索精神对后代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与中世纪绘画的本质区别在于引入了第三维,三维空间的画面只有通过光学透视体系的表达方法才能得到。达·芬奇通过广泛而深入地研究解剖学、透视学、几何学、物理学和化学,为从事绘画作好了充分的准备。达·芬奇创作了许多精美的透视学作品。他最优秀的杰作都是透视学的最好典范。

宗教改革:宗教改革打破了天主教会精神垄断,使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各国普遍重视教育,兴办学校,增加包括自然科学在内的学习科目,促进了西欧各国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大背景预示着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逐渐发展壮大,随之带来了科学技术的第一次大繁荣。

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基础

1、 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

尼古拉·哥白尼(Nicolaus,Copernicus,)(1473-1543)是波兰伟大的天文学家、太阳中心说的创始人、近代天文学的奠基人。1543年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诞生。从科学上说,推翻了一千多年来占统治地位的托勒密体系,使人类对地球和太阳有了比较正确的认识。从哲学上讲,根本上揭穿了所谓“上帝赋予地球特殊地位”的说法,这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斗争的伟大胜利。从而使禁锢了人类近十个世纪的自然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变革。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基础:牛顿力学

从哥白尼革命到18世纪末,生产力和技术进一步发展,近代自然科学逐步发展成为真正的系统的实验科学。艾萨克·牛顿爵士是人类历史上出现过的最伟大、最有影响的科学家,同时也是物理学家、数学家和哲学家,晚年醉心于炼金术和神学。他在1687年7月5日发表的不朽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里用数学方法阐明了宇宙中最基本的法则——万有引力定律和三大运动定律。这四条定律构成了一个统一的体系,被认为是“人类智慧史上最伟大的一个成就”,由此奠定了之后三个世纪中物理界的科学观点,并成为现代工程学的基础。

牛顿在科学上的巨大成就连同他的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观点和一套初具规模的物理学方法论体系,给物理学及整个自然科学的发展,给18世纪的工业革命、社会经济变革及机械唯物论思潮的发展以巨大影响。这里只简略勾画一些轮廓。牛顿的哲学观点与他在力学上的奠基性成就是分不开的,一切自然现象他都力图力学观点加以解释,这就形成了牛顿哲学上的自发的唯物主义,同时也导致了机械论的盛行。事实上,牛顿把一切化学、热、电等现象都看作“与吸引或排斥力有关的事物”。这种机械观,即把一切的物质运动形式都归为机械运动的观点,把解释机械运动问题所必需的绝对时空观、原子论、由初始条件可以决定以后任何时刻运动状态的机械决定论、事物发展的因果律等等,作为整个物理学的通用思考模式。牛顿经典力学的建立和成功启发哲学家将其概念范畴和思想方法运用到哲学中,使机械论哲学很快发展成熟。牛顿力学是机械论自然观的自然科学基础:

第一,惯性是物质的本质属性。“只有当力作用于物体上时,真正的运动才能发生或者有所改变。”由此,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所有运动变化的原因都在事物的外部。

第二,致力于用力学定律解释所有的现象。“哲学的全部任务看起来就在于从各种运动现象来研究各种自然之力,而后用这些力去论证其他的现象。”

第四,存在绝对空间和绝对时间。从而将空间和时间与物质脱离,成为抽象的实体。“绝对的空间,就其本性而言,是与外界任何事物无关而永远是相同的和不动的。”“绝对的、真正的和数学的时间自身在流逝着,而且由于其本性而在均匀地,与任何其他外界事物无关地流逝着,它又可以名之为‘延续性’。”

第五,由于预见哈雷彗星的回归、天王星的发现。机械运动可以严格的用数学方程来表示,“能用同样的推理方法从力学原理中推导出自然界的其他许多现象。”物理系统的一切时刻的行为,都可以由一个初始位置、初始速度和力完全而精确的确定。地震 天气预报也没用

第六,物质微粒“可以无限地分割,而且是可以无限地把它分离开来的。”机械论者据此在解释自然界的各种复杂现象时,致力于将其分解为简单的物质粒子,寻求理想化的解答。

微积分学是微分学和积分学的总称。牛顿根据人类的日常体验与直觉认识假定,空间的部分之

和等于整体,由此出发推导出求解曲线包围面积的微积分公式。研究函数,从量的方面研究事物运动变化是微积分的基本方法。这种方法叫做数学分析。采用这种由确知局部或部分之数学和物理特性,再通过求和来了解整体特性的方法,就成为还原论方法。还原论方法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用这种方法建立起来的科学理论,不仅具有精确严密的特质,还具有强大的预言能力,这种预言经得起实验的检验。但这一方法却并不适合于一切领域,特别是更加复杂和高级的研究对象。比如生态学,比如人的精神心里问题,比如更加复杂的系统问题。但在那个时代,还原论方法成为一切领域的研究方法。

20世纪前半期风靡美国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就采用了还原论立场。行为主义的创始人J.B.华生认为,心理学应以客观的、可观察的行为为研究对象,放弃对捉摸不定的主观心理状态或意识状态进行探讨。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就是有机体的肌肉收缩或腺体分泌。实际上行为主义者在反对“心理”存在的过程中早已把“心理”还原为物理-化学变化了。行为主义者在对本能、习惯、情绪、动机、语言、思维的解释中贯穿了还原论的基本观点。例如,华生认为,言语动作就像打球、游泳一样,只不过是喉头内部一组肌肉的协调动作;言语习惯只不过是动作习惯的缩短或代替,婴儿学习言语的过程和养成其他动作习惯的过程是一致的。对于思维,华生也把它归结为细小的肌肉运动。因此行为主义被讥笑为“没有头脑的心理学”

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点

1、机器的自然图景

实际上,从哥白尼开始,就开始了世界图景的机械化过程。17世纪,机械自然观就已经相当流行,到了18世纪这种自然观达到顶峰,占据了绝对的统治地位。有很多自然哲学家论述了这一观点。拉美特利认为人是机器。人的意识只是原子运动的一个虚幻的副产品,人只不过比动物多几个齿轮和弹簧,人与动物只是位置的不同和力量程度的不同,而绝对没有性质上的不同。英国哲学家霍布斯认为所谓生命,不外是肢体的一种运动,由其中的某些主要部分发动,犹如钟表中发条和齿轮一样;心脏无非就是发条,神经无非就是游丝,而关节不过是一些齿轮,它把动作传递给整个躯体。

在这种宇宙中,人是与一个庞大的数学体系不相干的渺小旁观者,而这个体系的一切组成部分都符合机械原理的有规则运动,这是一个冷、硬、五色、无声的沉寂的世界,一个量的世界,一个服从机械规律性,可用数学计算的运动的世界。

2、严格的机械决定论:拉普拉斯决定论

牛顿的决定性原理又被后来的科学家进一步发展和强化,使力学在18世纪成为第一个真正数学化的科学。另外,牛顿决定论的应用成功的预测了一系列的理论设想,比如预见哈雷彗星的回归、天王星的发现等。所有这些,使牛顿决定性原理由一个本来适用于特殊条件的科学理论被放大到了适用于世界的一切领域,包括当时的哲学也一并被纳入到了这种巨大的光环之下。到了18世纪末,这种机械决定论发展到了顶峰。典型的代表就是拉普拉斯完全决定论。与机器的自然图景相联系的、关于宇宙的过程可以在一个简单的数学方程式中表现出来的理论。宇宙像时钟那样运行,某一时刻宇宙的完整信息能够决定它在未来和过去任意时刻的状态。

三、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贡献和局限

(1)机械性

否认质的差别。否认偶然性。认为有机界、无机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没有性质上的差别。

在神话自然观念中,自然是一个充满灵魂的有机体,人与周围世界并没有严格的区分,人本身就从属于自然。但在基督教神学自然观中,人和自然都是上帝的创造物,由于上帝赋予人类管理自然的权力,故人类具有支配自然的中心地位。但是,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将整个世界都看作是机器,人类既不从属于自然是自然界的产物,也不具有比自然更高级的性质和品质,自然界和人也只不过是有着不同的零件组成的机器,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这种观点就将人与自然分离开来,自然成为外在的独立于人类社会的存在物。

世界的一切事物,事物的一切运动变化都是在外力的作用下,遵循严格的数学方程,围绕着一套固定的程序,做着周而复始的运动。只有必然的因果循环,没有偶然的变化差异。这相对于古代辨证法自然观将自然看作一个生长着的、发展的生命有机体而言,是一种退化。恩格斯:

(2)形而上学性

17、18世纪的经验自然科学,它的核心的方法论就是还原分析的方法。在研究复杂的事物的过程中,先将其拆分,分割成若干简单的孤立的小元素,分别研究不同部分的结构和特征,然后再进行组装,将拆分的小元素合成为一个整体,也就说将不同的部分的相同的东西进行加法运算,就得出了整体的性质。这种方法对于自然科学的某一具体领域是必要的,但是,一旦它被哲学所采纳,成为一种普遍的观点、普遍的观念,就暴露了自身的缺陷,禁锢了人类的思维。将自然界各种事物都看作是孤立的、静止的、不变的,而不是联系的、运动的、发展的,是死的,而不是活的。所以,这种还原的方法,被培根和洛克从自然科学移植到哲学中后,就形成了影响人类近几个世纪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3)不彻底性

否认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之间性质的差别,因此割裂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之间的有机的和整体的联系。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彼此孤立的机器的存在。

在机器的、遵循着严格的数学定律的自然图景之下,自然界作为一个作着周而复始的、按照严格的力学定律运动的机器,必须要有一个机器的制造者来给这个机器一个最初的外力,因为根据惯性定律,只有当力作用于事物,运动才可能发生。这些根本性的问题,机械自然观只能求助于上帝和超自然的原因。所以,绕了一个圈,牛顿用“神的第一推动力”来解释行星最初的运动;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使科学又回到了神学的怀抱中。

哲学发展对科学发展的这种依赖性说明了科学是改造哲学的最强大、最基本的原动力。而哲学一旦从科学中抽离出来,它所具有的意义往往超越了科学本身,成为支配社会发展的思想武器。因此,哲学的一个重要的职责或功能就是对科学持批判态度,必须同时顾及科学对哲学的改造和哲学对科学的批判这样两个方面。

第三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

一、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确立的自然科学基础

1、生产方式的发展与理论自然科学的产生

在18世纪中叶以后,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为近代后期自然科学研究提供许多新的事实材料、科研手段和经济条件。望远镜的不断改进使人们的观测手段不断完善,视野更加开阔;显徽镜的发明使人们

对动植物的结构达到更深层次的认识;尤其是蒸汽机的发明,不仅为许多国家的产业革命创造了前提,而且为科学研究提供了许多课题,导致近代后期自然科学得到较全面的迅速发展,由经验自然科学发展到理论自然科学。

2、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理论自然科学的主要成就:

(1)星云说。1755年,康德〔Kant)的《自然通史与天体论》认为:太阳和太阳系的天体是炽热高速旋转的弥漫状态的物质(即“原始星云”),由于吸引而不断凝聚,由于排斥而发生分离和旋转运动。在这种矛盾的运动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成为有序的天体系统。但是,康德的这部光辉著作并没有受到同时代人的重视,直到1796年法国科学家拉普拉斯出版了《宁宙体系论》一书,在该书的附录七中提出了太阳系天体是从“星云气”演化形成的科学猜测,并进行了数学和力学的论证,即“拉普拉斯星云假说”。之后,“星云说”才逐渐受到科学界的重视。后人把这两个科学假说相提并论,称为“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

(2)地质“渐变论”。法国学者居维叶(Georges Cuvier,1812)提出的灾变说是指:①全球性的突然的、剧烈的短时期出现的大变动。这种突然变动强烈地改变了地球的面貌。③地球上生物(包括动物和植物)的变化,是反复多次灾变的结果。渐变论直接挑战了居维叶“灾变说”的一个有力的批判。为生物进化论的创立开辟了道路。

(3)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热能可以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也可以与机械能或其他能量相互转换,在传递和转换过程中,能量的总值不变。系统由初态Ⅰ经过任意过程到达终态Ⅱ后,内能的增量ΔU应等于在此过程中外界对系统传递的热量Q 和系统对外界作功A之差。第二定律:自然界中任何形式的能都会很容易地变成热,而反过来热却不能在不产生其他影响的条件下完全变成其他形式的能,从而说明了这种转变在自然条件下也是不可逆的。第二定律和第一定律不同,第一定律否定了创造能量和消灭能量的可能性,第二定律阐明了过程进行的方向性,否定了以特殊方式利用能量的可能性。

(4)电磁场理论。(5)尿素的人工合成。(6)细胞学说。

(7)生物进化论。居维叶是法国的一位很有影响的古生物学家和地质学家。他提出了动物机体相互关联的理论,根据这个理论,可以依照局部的动物化石复原出整个动物的完整形象来。这对古生物学的发展有不可估量的影响。但是他认为,动物机体所以相互关联,是因为上帝创造的缘故,是上帝特意安排的。他根据在不同的地层有不同的动物化石,提出了激变或灾变说,认为“现在地球上的生命都遭受过可怕的事件,无数的生物变成了激变的牺牲者,一些陆地上的生物被洪水淹没,另一些水中生物随着海底的突然高起而被暴露在陆地上”。物种经过激变灭绝后,上帝又创造出新物种来;而且他们还计算出,上帝“发生过27次特定的创造行为,随着每次毁灭自然界一切生物的地质变革,都使整个地球布满了新的动植物”。

从自然观和方法论上看,比起牛顿的著作来,《物种起源》的意义可能更加伟大。牛顿著作中的自然界是周而复始、永恒循环、固定不变的大机器,而在达尔文的著作中,自然界则是有着新生和创造、死亡和毁灭、生生不息的活机体。它之后,达尔文根据大量的地质学、古生物学、比较解剖学、胚胎学等方面的资料,特别是他在环球考察及研究家养动植物所获得的第一手资料,经过赫青黎、海克尔、斯宾塞等人的努力,“进化”的观念超出科学之外,逐渐家喻户晓,成为一种有广泛影响的社会思潮.(8)元素周期律。

二、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自然哲学思想渊源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直接先驱是德国古典自然哲学。黑格尔是集大成者。自然界不单纯

是事物的集合体,本质上是一种过程的集合体,存在着无机界向有机界的发展转化、有机界向生命界的发展转化,这种转化是由于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变化的结果。

尽管黑格尔的自然哲学相对于传统的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一次伟大的进步,但是,可惜的是,黑格尔的自然哲学却是一个颠倒的和封闭的体系。

所谓颠倒, 黑格尔在其哲学体系中,既充分吸收了古代西方的哲学思想,亦明显受到中国古代道家思想的影响。他并特别专门讨论了《老子》中的“道”。

老子曾在他的著作中说:道是万事万物的根本,“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万事万物形成之前的统一状态,二,阴阳二气,又产生和,阴阳和三气化合再生万物。道,空虚无形,永远用不尽。道,不具有任何的物质属性。老也强调对立面的转化,但是否认转化的条件性。认识不能从实践之来,越是远离实践,眼不看窗外,万事万物的规律才可以看得清清楚楚。“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孙之又损,以至于无为。”知识减少,知识和欲望见之又减,一无所知,精神上彻底得道了。朴素的辩证,但同时又具有消极、神秘和唯心的色彩。

黑格尔研究了道,他得出结论:“所以„道‟就是„原始的理性,产生宇宙,主宰宇宙,就象精神支配身体那样。‟”这里的理念与人的精神不同,它指的是一种有创造力的逻辑力量或者是一种与物质无关的绝对的观念,自然界的一切现象、一切运动形式,包括人类的思维,都处于这种理念的支配下,是理念的表现形式。这里理念,有什么特征呢?它是运动的、变化的、有秩序的、有创造力的、是对立统一的,是辩证的。所以世间的万物既然是理念的表现形式,也必然会表现为一种辩证的发展过程。为什么是种子就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是人就会长出五个手指,自由落体规律?是因为,客观的理念、客观逻辑力量决定的。这种客观理念是可以而且也只能被人类的理性思维所把握和揭示。虽然黑格尔正确的揭示了自然界辩证发展的历史过程,但是,却将这种客观的、源于自然界本身的发展过程,错误地看作是理念产生的结果,自然界产生于理念,是理念表现自己的一种方式,最终表现为理念的辩证法或理念的矛盾运动发展。

另外,黑格尔的自然哲学还是一个封闭的体系。马克思主义之前的传统的哲学一定要以一种绝对真理来完成的,黑格尔也不例外,虽然他强调绝对真理只不过是历史发展的过程,但还是认为。所以,马克思恩格斯所做的事,就是将黑格尔的从自然界抽离出来的理念或规律重新归还给自然本身。没有绝

对的脱离于物质的观念、规律和逻辑,只有绝对的物质,无论是观念、精神、规律都是物质的属性,没有物质,一切就都不存在。

三、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特征和重大意义

除了运动着的物质及其表现形式之外,什么也没有。时间和空 间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运动在量上和质上都是不灭的。

科学是改造哲学的最强大、最基本的原动力。但是.如果没有哲学自身的主动性科学对哲学的改造是实现不了的。哲学自身的主动性表现为哲学对科学的批判意义。在科学从经验层次向理论层次过渡,寻求经验定律背后更深层次的本质和规律的时候,“世界观”“哲学观”的作用也日益显露出来。宇宙的产生、物质深层的结构和运动规律、随机性与必然性的关系、连续性与离散性的关系、生物进化的动因、人类智慧的本质等问题,这些都与“世界观”层次的信念密切相关。例如,数学基础是连续的还是离散的(或空间与数是否能完全对应),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两者对物质的描述(或解释)哪个更根本,人类智慧与人工智能是否能真正对接和融合,等等,对这些问题的解答及建立相关的理论都会明显地受到“世界观”层次信念的影响。日心说和地心说在宇宙的真实结构、人类和上帝的位置等问题上出现了不同,这显然是“世界观”层次信念的不同。再如,赖尔的地质渐变论和居维叶的灾变论的争论,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与创世说的争论,爱因斯坦与量子力学必然性和偶然性的争论。爱因斯坦与玻尔关于客观实在性和决定论问题的争论,等等。

第三节19世纪自然科学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确立的自然科学基础

1.生产方式的发展与理论自然科学的产生

从18世纪下半叶开始,在欧洲发生的以蒸汽机为主要标志的近代以来第一次技术革命,以及随之而来的产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生产过渡,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突飞猛进的发展。生产的这种飞跃,有力地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到19世纪,自然科学研究从分门别类搜集材料的阶段进入对经验材料进行综合整理和理论概括的阶段,“自然科学本质上是整理材料的科学,是关于过程、关于这些事物的发生和发展以及关于联系——把这些自然过程结合为一个大的整体——的科学”。理论自然科学的产生及其在各个领域涌现出的一系列重大发现,深刻地揭示了自然界的一切归根到底是辩证地而不是形而上学地发生的,这就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确立提供了自然科学的基础。

2.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理论自然科学的主要成就

(1)“星云说”

1755年,德国哲学家康德发表了《自然通史与天体论》一书,提出了太阳系起源的“星云说”。康德认为,太阳系是从同一团尘埃微粒组成的弥漫星云中,通过吸引与排斥的矛盾运动,逐渐发展成为有秩序的天体系统;他阐明地球和整个太阳系表现为某种在时间的进程中逐渐生成的东西。1796年拉普拉斯发表《宇宙体系论》,提出了类似的星云说,并对星云说进行数学和力学方面的论证。后人把这两个类

似的假说称之为“康德一拉普拉斯星云说”。恩格斯评价说:“康德关于所有现在的天体都从旋转的星云团产生的学说,是从哥白尼以来天文学取得的最大进步。认为自然界在时间上没有任何历史的那种观念,第一次被动摇了。康德在这个完全适合于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观念上打开了第一个缺口”。

(2)地质“渐变论”

1830年至1833年,英国地质学家赖尔(I,yell,1797—1875)在其发表的《地质学原理》一书中提出了地质渐变论,以地球的缓慢的变化这样一种渐进作用,来说明整个地球、地球的表层以及地表上的植物和动物的变化都是自然力作用和演变的结果,它们“也都有时间上的历史”,这个学说既是与有机物种不变这个假说不能相容,也是对居维叶(G.(2uvier,1769—1832)的“灾变说”的一个有力批判。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恩格斯指出:“最初把理性带进地质学的是赖尔,因为他以地球的缓慢的变化这样一些渐进的作用,取代了由于造物主的一时兴起而引起的突然变革。”

(3)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

19世纪40年代,迈尔、焦耳等人通过各自的途径发现了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这个定律在当量的关系上揭示了存在于自然界的热、光、电、磁、机械的和化学的等等这些当时被称之为“物理力”,而实际上是能量的特殊物理量之问的联系和转化,从而打破了形而上学关于无机物之间没有联系的旧观念。因此,自然界的一切运动都可以归结为一种形式向另一种形式不断转化的过程。

(4)尿素的人工合成

1828年,德国化学家维勒(F.wohler,1800一1882)发表《论尿素的人工合成》一文,总结了他用人工成功地从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尿素的研究成果。维勒用普通的化学方法,从氰、氰酸银、氰酸铝,以及氨水、氯化铵等无机原料合成有机物尿素,打破了有机物和无机物有着不可逾越的界限的观念,动摇了生命力论的基础,“证明了适用于无机物的化学定律对有机物是同样适用的,而且把康德还认为是无机界和有机界之间的永远不可逾越的鸿沟大部分填平了”。

(5)细胞学说

1838年,德国生物学家施莱登(M.J.Sehleiden,1804—1881)发表《关于论植物起源的资料》一文,指出植物是由细胞组成的;1839年,德国生物学家施旺(Sehwann,1810—1882)发表了《关于动植物的结构和生长的一致性的显微研究》,明确指出动物和植物一样,也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学说的建立,证明了一切生命物质的基本单位是细胞,无论动物和植物都是由单一细胞发展而成的,从而揭示了生命现象、特别是植物和动物之间的本质同一性,揭开了有机体产生、成长及其构造的秘密,“从前不可理解的奇迹解开了,被归结为某种遵循一切多细胞的机体本质上共有的同一规律所发生的过程”。

(6)生物进化论

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物种起源》一书出版,系统地提出了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生物进化论,用大量的事实论证了生物界的任何物种,都有其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都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结果,从而揭示出生物由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规律,推翻了那种把动植物看做彼此毫无联系的、偶然的“神造的”,不变的东西的观点,第一次把生物学放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马克思和恩格斯称达尔文的进化论“证明了自然界的历史发展”,为自然界的历史观“提供了自然史的基础”。

(7)电磁场理论

电磁场理论的诞生,源于科学家们对于电磁相互关系的实验研究。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

(1777一1851)发现电流的磁效应。1831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即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1865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在《电磁场的动力学理论》一书中对前人和他自己的工作进行了概括,建立了联系着电荷、电流、电场、磁场的基本微分方程组,即描述电磁场运动变化规律的电磁场理论,揭示了电、磁和光的统一性,实现了物理学史上又一次理论综合。

(8)元素周期律

元素周期律是指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原子量的增加而呈周期性的变化,1869年前后由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等人发现。这一发现不仅揭示了各种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推断元素的一般性质、新元的寻找和物质结构理论的研究,提供了可遵循的规律,而且揭示了元素由量变到质变、量与质相互关联的实质,为唯物辩证法提供了自然科学上的论据。因此,恩格斯说门捷列夫“应用黑格尔的量转化为质的规律,完成了科学上的一个勋业”。

上述理论自然科学的一系列重大发现,特别是物理学的两次重大的理论综合(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和电磁场理论的建立)和生物学的两次重大的理论综合(细胞学说和生物进化论的建立),揭示了自然界物质运动形式的多样性以及这些物质运动形式的相互联系与相互转化,消融了有机界和无机界之间的鸿沟,自然界的主要过程得到了说明,并被归之于岛然的原因。由于理论自然科学的进展,人们能够依靠经验自然科学本身所提供的事实,以近乎系统的形式描绘出一幅自然界联系的清晰图画,从而使辩证自然观取代机械自然观成为历史的必然。

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自然哲学思想渊源

1.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直接先驱:德国古典自然哲学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除了具备上述深厚的自然科学基础和源远流长的古代自然哲学思想渊源之外,还以德国古典自然哲学为先驱。康德关于空间与时间、物质与运动、变化与发展的哲学思考,包含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刻画了一幅关于宇宙的结构与发展的宏观图景。赫尔德概括了自然科学进一步取得的成就,描述了地球的地质演变史和地上生命的自然发展史。发展了自然界演化的思想。谢林在《自然哲学体系初步纲要》中提出,与那种用经验方法考察被创造出来的自然界的自然科学不同,自然哲学是用思辨方式考察进行创造活动的自然物,因而整个自然界表现为一个由无限多样的形态组成的系统,一个从无机物到人类的动态发展系列。

黑格尔是德国古典自然哲学的集大成者。他在其《哲学全书》第二部分《自然哲学》中强调自然哲学必须以自然科学为基础,接受自然科学从经验中给自己准备的材料,并把这种材料重新加以改造。同时,他批判了那种蔑视思维,以纯粹经验主义为标榜的科学家,指出自然科学同样是用思维方式察自然,只不过它使用的范畴是形而上学的,而自然哲学使用的范畴是辩证的,因此自然科学与自然哲学的关系就在于范畴的转换。黑格尔将自然界看做“是一种由各个阶段组成的体系,其中一个阶段是从另一个阶段必然产生的”,前一个阶段的产物总是后一个阶段的产物的基础。他指出了一种自然形式和领域向一种更高的自然形式和领域的发展与转化,无机界向有机界的发展和转化,有机界向生命界的发展和转化,提出了“自然界自在地是一个活生生的整体”的著名论断。黑格尔的自然哲学包含了不少天才的思想,如论证了空间、时问、运动和物质的统一,提出了物质的连续性与问断性的统一,猜测到最简单的生命是从化学过程产生的。

2.马克思、恩格斯对德国古典自然哲学的批判和继承

马克思和恩格斯科学地总结了当时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继承了古希腊自然观中的辩证法观点,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而上学性质,批判地吸取了德国古典自然哲学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德国古典自然哲学最主要的价值,即在于把世界描绘成是一个过程的集合体,而不是单纯事物的集合体,并且明确地提出了矛盾是运动、发展的源泉的思想。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黑格尔第一次——这是他的伟大功绩——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即把它描写为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转变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但是,黑格尔是用颠倒的形式叙述自然界辩证发展过程的。他认为,“自然界作为他在形式中的理念产生出来的”,“自然”只是“理念表现自己的一种方式”。这就是说,黑格尔自然哲学中的辩证法,只是观念的辩证法:发展是理念、观念的发展;联系是概念的相互联系,而自然界的辩证法只不过是它的“外化”,因而黑格尔的辩证法是 头脚倒立的。

黑格尔的发展观是不彻底的。按照传统的要求,哲学体系是一定要以某种绝对真理来完成的,所以,黑格尔虽然强调永恒真理不过是历史的过程本身,但他还是把历史设想成人类将达到对绝对观念的认识,并宣布对绝对观念的认识已经在他的哲学中达到了。但是这样一来,发展也就终结了。所以,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肯定以往自然哲学的历史价值的同时又指出:“旧的自然哲学,无论它包含有多少真正好的东西和多少可以结果实的萌芽,是不能满足我们的需要的。”他们在对以往的自然哲学进行扬弃的过程中,批判地消除它的神秘主义的形式,挽救其中有价值的合理思想,从而让自然界的辩证法从它们的全部的单纯性和普遍性上清楚地表述出来。所以恩格斯明确指出:“马克思和我,可以说是把自觉的辩证法从德国唯心主义哲学中拯救出来并用于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唯一的人。”

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特征和重大意义

1.基本思想和特征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万物的本原和基础,自然界除了运动着的物质及其表现形式之外,什么也没有;运动无论在量上还是在质上都是不灭的;意识和思维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即人脑的属性和机能;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它们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并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由此推动着自然界的运动和发展;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处于永久的产生和消亡之中,处于不断的运动和转化过程之中;在自然的发展过程中,在自然的特定领域发展的特定阶段上,产生了人类和人类社会;随着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展开,使原有的自然部分领域不断得到认识和改造,于是出现了一个与外在于人的活动的“纯自然”所不同的具有新质的“人化自然”,这种人化自然也就是进入人类文化或文明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区别于以往各种自然观的基本特征是:

第一,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一种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一方面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心主义相对立,把自然界的客观实在性和存在的优先性看做是人类研究自然界的认识前提,明确指出自然界先于人类历史而存在,即“自然界的优先地位”;

“人和自然界的实在性,即人对人说来作为自然界的存在以及自然界对人说来作为人的存在,已经变成实践的、可以通过感觉直观的,所以,关于某种异己的存在物、关于凌驾于自然界和人之上的存在物的问题,即包含着对自然界和人的非实在性的承认的问题,在实践上已经成为不可能的了。”另一方面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又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的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

第二,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它将自然界、人类和社会历史统一起来,看成是一个统一的自然历史过程,遵循着统一的辩证法规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不仅确认自然界先于人,先于人类社会,而且还明确地把人类社会看做自然界的一部分,指出人类的“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并械论和形而上学,深刻地揭示了自然界本身发展的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标志着人类思维从古代朴素的辩证思维到近代的形而上学思维再复归到辩证思维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第三,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从来的自然观都是对纯粹的、天然的自然界的看法。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所揭示的自然界还包括人参与其中的人化了的自然界,是人创造、占有和“再生产”的自然界。恩格斯指出:“在人类历史中即在人类社会的产生过程中形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因此,通过工业——尽管以异化的形式——形成的自然界,是真正的、人类学的自然界。”这种人化的自然界的思想,不仅超越了以往狭义的自然观念,而且强调了人的参与,说明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最能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地方,正在于人能够按照美的原则来塑造对象性的自然界,这是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重大飞跃。

第四,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与机械论自然观不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人作为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和动植物_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在任何时候,人的能动性的发挥都不是不受制约的,不是无限的、绝对的,“外部自然界的优先地位”并不因为人的活动而消失;人类只能顺应自然界规律性而不能违背自然的规律性;人在自然界里能获得多大的自由,并不单纯取决于人的能动性的发挥程度,同时也取决于对人的受动性的认识程度和控制能力。

2.重大意义

第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它克服了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由于缺乏科学认识基础所造成的直观、思辨的局限性,吸取了古代自然哲学关于自然界运动、发展和整体联系的思想,以近代自然科学对自然界认识的最新成就为依据,批判了机械论和形而上学,深刻揭示了自然界本身发展的辩证法。

第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科学方法论以及科学与社会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发现了剩余价值规律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秘密,这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1848年革命失败后,马克思和恩格斯除了撰写总结德、法革命经验教训的著作外,马克思还致力于政治经济学研究,着手撰写《资本论》;恩格斯则广泛、系统地开展了自然科学方面的研究,撰写《自然辩证法》手稿。恩格斯曾说过,他“援引现代自然科学来证明辩证法在现实中已得到证实”,是因为唯物主义历史观及其在无产阶级革命

斗争中的应用,只有借助于辩证法才有可能。这表明,辩证唯物主义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

第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科学与技术提供了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的理论前提。世界观问题,是一切科学研究的基本出发点。任何人从事科学研究,不管他对本体论采取何种态度,实际上总是有其世界观前提的。爱因斯坦就说过:“相信有一个离开知觉主体而独立的外在世界,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虽然,“我们不能从逻辑上来证明外在世界的存在”,但它却是我们不可缺少的科学信念和科学预设,是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索的深厚根基和深沉动机。而科学家关于独立于人的外在世界等科学信念和科学预设,正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重要观念和思想。固然,从时间上说,自然科学的发生是先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但从逻辑上说,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一经形成,它的思想和方法也就成为自然科学所依赖的原初条件和理性根据。

科学认识与方法论是伴随着自然科学的进步而发展的。16世纪、17世纪,自然科学最先从自然哲学中分化出来,获得相对独立的发展,因而有关自然科学的认识论与方法论最先得到比较充分的研究。特别是培根、笛卡儿等卓越的思想家对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研究,对自然科学的发展发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些研究不可避免地存在某些局限性。19世纪初,黑格尔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辩证的思维方法,并将辩证法运用于认识史和逻辑学的研究,从而把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但由于黑格尔唯心主义的思辨方式,使自然科学家对他的方法并不理解甚至抱疏远以至轻蔑的态度。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带来了科学方法论的重大变革,它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唯物辩证的认识论与方法论,成为科学方法论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第四,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的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由于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把自然界看成是外在于人类社会的独立存在,因此认为自然科学与人类社会实践活动没有关系,是对客观自然的纯粹描述,从而成为“抽象的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与此相反,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以主张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为特征,强调自然与社会的相互联系,认为自然科学与人类社会、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是不能分离的,指出只有把自然科学的发展建立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上,才能使自然科学真正成为人的科学。而科学的发展恰如马克思所预言的:“自然科学往后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正像关于人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一样:这将是一门科学。”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按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而不是僵化、保守的。在自然科学飞速发展的现时代,它必然会以科学的新成果和自然界的新问题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它的观点。


相关内容

  • 简论发展观的演变及其规律性
  • 摘要:近代以来,人类的发展观经历了从传统发展观到新发展观,从新发展观到可持续发展观,再从可持续发展观到科学发展观的演变过程.科学发展观是人类发展观的当代科学形态.发展观的演变本身是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展开的,它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其关注重心从物发展到人,其主要内容从片面发展到全面. 关键词: ...

  • 气候变迁与黄土高原演变的研究综述
  • 第23卷 第3期2005年9月 干 旱 气 象 ARIDMETEOROLOGY Vol.23 NO.3 Sep,2005 文章编号:1006-7639(2005)-03-0069-05 气候变迁与黄土高原演变的研究综述 把多辉,朱拥军,1 1 2 (1.甘肃省天水市气象局,甘肃 天水 ,744000 ...

  • 解码英语字母历史来源和解析
  • 2010年09月18日 星期六 18:44 解码英语字母历史来源和解析 英语字母中各个字母所代表的含意,大写字母表形,小写字母表音.以下是大写字母所代表的含意. A:它是从牛头演变过来,英语的始祖:古埃及认为世界是太阳神创造的.牛―太阳神派来的的使者―牛符号―古希腊扭转―成现在的样子.A代表存在和创 ...

  • 论生死观演变的哲学意义
  • [生命伦理] 论生死观演变的哲学意义 冯照祥,蔡红星 (徐州医学院,江苏徐州221002) [内容提要] 人类生死观的演变反映了人类认识能力和水平的历史进步:(1)对人的生命本源认识的演变,揭示了生命起源的真谛;(2)对死亡标准认识的演变,体现了对人的本质认识的飞跃;(3)对死亡态度的演变,标志着人 ...

  • 中西方古代自然观演变的比较与影响
  • 中西方古代自然观演变的比较与影响 [摘 要] 苏格拉底之前的古希腊自然观与中国古代自然观,曾经有过相似,但也隐藏着分歧.由于古希腊完成了向形而上学的转变,中国则没有形成希腊式形而上学,使中西方自然观分道扬镳了.分道扬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对科学文化的历史影响是深远的. [关键词] 自然观 形而上学 努 ...

  • 服装风格简介
  • 风格介绍 哥特式 源于早期一个叫西哥特欧洲北方游牧部落, 13世纪的一百年哥特建筑艺术表现辉煌时期.特征:怪异,变化,无穷,奇妙 造型:受基督教"锐角三角形"哥特建筑影响,形成造型尖俏奇特,以直线和流线型为住,如倒三角形桶形,喇叭型,着力强调肩部突出效果,贴体的上装,体现穿着的修 ...

  • 2016年复旦历史地理学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
  • 2016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历史地理基础>考试大纲 2015-11-09 说明: 1.本大纲编写主要参考以下材料: (1)教育部颁发的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历史学基础)考试大纲:中国科学院系统及部分高等院校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然地理学)考试大纲. (2)复旦大学研究生院颁布的 ...

  • 中国书法的形成和演变-课程讲义080223
  • 中国书法的形成和演变 引言 1 中国书法的形成和演变 一.书法的形成.特征和演变 书法是如何形成的呢? 书法是人们在使用文字的实践过程中,依据汉字造型的特点,运用毛笔这一特殊的书写工具,通过艺术构思,调动艺术手法而形成的. 书法,是一种艺术,它千变万化.优美和谐.刚柔相济.妙趣横生,从而成为我国特有 ...

  • 古希腊自然法思想的形成与演变_韩磊
  • 学习时报/2005年/8月/29日/第006版 学术思潮 古希腊自然法思想的形成与演变 韩磊 自然法思想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源远流长.产生于古希腊的自然法思想是影响近现代西方政治思想的一个重要思想源流.英国学者梅因曾说:如果自然法没有成为古代世界中一种普遍的信念, 这就很难说思想的历史,因此也就是人类 ...

  • 论中国古小说中人物性格的演变
  • 作者:陈辽 东岳论丛 1997年08期 内容提要 文章认为,中国古小说中人物性格的演变,表现为"社会因素"."个性化"."自由度"的比重不断增大及"自然因素"."类型化"和"禁锢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