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分析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第2~6页)

1.例1。

通过学生的估计、测量、讨论交流等活动,使学生:

(1)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2)知道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4)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时,应注意下面几点:

(1)出示例1情境图后,教师可以提问:“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你们愿意参与他们的讨论吗?”

(2)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学习,让学生分别估计一下课本的长、宽、厚,为了确保人人参与,每小组可选专人将估计的结果记录下来。

(3)要知道估计的结果是否准确,需要进行验证,引导学生分别测量课本的长、宽和厚,学生测量时,教师可以问:“遇到什么问题了吗?互相交流一下”,从而引出毫米以及毫米与厘米的进率。

(4)学生掌握了毫米及毫米与厘米的进率后,要让学生重点掌握1毫米的长度观念,可以给学生介绍1分硬币的厚度约是1毫米,但考虑到1分硬币在市场上的流通日易减少,可以多举一些其他例子,如,电话卡、储蓄卡、医疗保险卡等,也可以让学生从一沓纸(或作业本上的纸)中量出1毫米,数一数有几张。最后,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用毫米作单位的事物,如,自动铅笔的笔芯、降雨量

等等。

(5)“做一做”中的题,可以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在小组内说出填写的结果,并交流一下想法。

2.例2(见下页图)。

通过学生的估计、测量、讨论交流等活动,使学生:

(1)知道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2)了解分米与厘米、分米与米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会选择分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4)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时,应注意下面几点:

(1)用学生尺测量课桌的长,有许多的方法,可以用尺子的最大刻度(比如,15厘米、18厘米)为一段连续量,这样量的次数少,但计算比较麻烦;也可以10厘米为一段连续量,这样量的次数多,计算比较简单;当然还有其他方法。这些方法各有所长,教师都应该给予肯定,不要限定其中一种。因为展示、交流学生各种不同的测量方法是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2)针对学生中的10厘米为一段连续测量的方法,教师可以提出:“10厘米的这一段,可以用一个比厘米较大的单位来表示,你们知道是什么吗?”由此引入分米。

(3)通过测量、交流及引导,学生找出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应该不成问题,应该把机会留给学生,教师可以提出:“你们能发现分米与我们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吗?”

(4)帮助学生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学生在学习了厘米之后,对10厘米的长度有一定的印象,这样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有了一定的基础,因此教学中,

可以放手让学生比划1分米的长度,相互之间进行验证,并举出生活中长(宽、厚)是1分米的物品,以此加强学生对1分米的长度的认识。

(5)“做一做”中安排了量课桌的宽,是对学生选择用分米作单位测量效果的检验,学生可以用长尺(如米尺),也可以用学生尺1分米、1分米的测量,不够1分米,再量出有多少厘米,还可以以厘米为单位进行测量,结果用几分米几厘米的形式来表示。

3.关于练习一中习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1题,一是考查学生的长度观念,二是考查学生用毫米作单位的测量水平。在做此题时,先让学生估测,不要急于用尺子测量。学生在判断是否是正方形时,存在竖着看和横着看的差别,可以采用转动课本的方法反复对比。判断后,再用尺子进行测量验证。

第3题,含有两项内容,一项是估计常见物品的长(或宽),另一项是用尺子进行测量。完成后,要让学生对估计的结果和测量的结果进行对比,其目的是让学生及时获取反馈信息,及时矫正,提高自己的估测能力。

第4题,是有关长度单位换算的习题,教学中教师可以补充毫米与厘米的长度单位换算的练习,如,3厘米-6毫米=( )厘米( )毫米等。

第5题,包含两项内容,一是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二是对生活中熟悉的事物进行估测,前两道题答案惟一,分别填“分米”和“米”,后两道题的答案可以不同。

第6题,将2米长的木料截成同样长的四段,要算2÷4,学生不会计算,需将2米换算成20分米,再计算。

第7题,属于小调查,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毫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果完成此题有困难,可以改换其他调查内容。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第2~6页)

1.例1。

通过学生的估计、测量、讨论交流等活动,使学生:

(1)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2)知道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4)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时,应注意下面几点:

(1)出示例1情境图后,教师可以提问:“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你们愿意参与他们的讨论吗?”

(2)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学习,让学生分别估计一下课本的长、宽、厚,为了确保人人参与,每小组可选专人将估计的结果记录下来。

(3)要知道估计的结果是否准确,需要进行验证,引导学生分别测量课本的长、宽和厚,学生测量时,教师可以问:“遇到什么问题了吗?互相交流一下”,从而引出毫米以及毫米与厘米的进率。

(4)学生掌握了毫米及毫米与厘米的进率后,要让学生重点掌握1毫米的长度观念,可以给学生介绍1分硬币的厚度约是1毫米,但考虑到1分硬币在市场上的流通日易减少,可以多举一些其他例子,如,电话卡、储蓄卡、医疗保险卡等,也可以让学生从一沓纸(或作业本上的纸)中量出1毫米,数一数有几张。最后,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用毫米作单位的事物,如,自动铅笔的笔芯、降雨量

等等。

(5)“做一做”中的题,可以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在小组内说出填写的结果,并交流一下想法。

2.例2(见下页图)。

通过学生的估计、测量、讨论交流等活动,使学生:

(1)知道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2)了解分米与厘米、分米与米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会选择分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4)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时,应注意下面几点:

(1)用学生尺测量课桌的长,有许多的方法,可以用尺子的最大刻度(比如,15厘米、18厘米)为一段连续量,这样量的次数少,但计算比较麻烦;也可以10厘米为一段连续量,这样量的次数多,计算比较简单;当然还有其他方法。这些方法各有所长,教师都应该给予肯定,不要限定其中一种。因为展示、交流学生各种不同的测量方法是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2)针对学生中的10厘米为一段连续测量的方法,教师可以提出:“10厘米的这一段,可以用一个比厘米较大的单位来表示,你们知道是什么吗?”由此引入分米。

(3)通过测量、交流及引导,学生找出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应该不成问题,应该把机会留给学生,教师可以提出:“你们能发现分米与我们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吗?”

(4)帮助学生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学生在学习了厘米之后,对10厘米的长度有一定的印象,这样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有了一定的基础,因此教学中,

可以放手让学生比划1分米的长度,相互之间进行验证,并举出生活中长(宽、厚)是1分米的物品,以此加强学生对1分米的长度的认识。

(5)“做一做”中安排了量课桌的宽,是对学生选择用分米作单位测量效果的检验,学生可以用长尺(如米尺),也可以用学生尺1分米、1分米的测量,不够1分米,再量出有多少厘米,还可以以厘米为单位进行测量,结果用几分米几厘米的形式来表示。

3.关于练习一中习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1题,一是考查学生的长度观念,二是考查学生用毫米作单位的测量水平。在做此题时,先让学生估测,不要急于用尺子测量。学生在判断是否是正方形时,存在竖着看和横着看的差别,可以采用转动课本的方法反复对比。判断后,再用尺子进行测量验证。

第3题,含有两项内容,一项是估计常见物品的长(或宽),另一项是用尺子进行测量。完成后,要让学生对估计的结果和测量的结果进行对比,其目的是让学生及时获取反馈信息,及时矫正,提高自己的估测能力。

第4题,是有关长度单位换算的习题,教学中教师可以补充毫米与厘米的长度单位换算的练习,如,3厘米-6毫米=( )厘米( )毫米等。

第5题,包含两项内容,一是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二是对生活中熟悉的事物进行估测,前两道题答案惟一,分别填“分米”和“米”,后两道题的答案可以不同。

第6题,将2米长的木料截成同样长的四段,要算2÷4,学生不会计算,需将2米换算成20分米,再计算。

第7题,属于小调查,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毫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果完成此题有困难,可以改换其他调查内容。


相关内容

  •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
  •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使学生经历猜测.探索.验证的过程来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 10毫米.1分米=10厘米. 1米=10分米. 2. 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3. 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 ...

  •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说课稿
  • 分米毫米的认识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简析: <毫米与分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安排了以学生估测数学书宽和厚,在测量时不能得到整厘米数时,自然地感悟毫米产生的需要,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它是属于量与计量中的知识,也 ...

  • [分米毫米的认识]说课稿
  • <分米毫米的认识>说课稿 王洪波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简析: <毫米与分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安排了以学生估测数学书宽和厚,在测量时不能得到整厘米数时,自然地感悟毫米产生的需要,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 ...

  • 米和厘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 <米和厘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的较好,学习能力较强,在掌握已有知识"米和和厘米的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探究新知,很容易达到教学目标. 设计意图: 导入部分,让学生经历测量常见物体长度的过程,引出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让学生 ...

  • 铅笔有多长
  • <铅笔有多长>说课稿 2 发表人:吕春晓:发表时间:2009-4-15 8:48:15 修改 发表评论 <铅笔有多长>说课稿 永康市实验学校 吕春晓 一教材分析 是数学北师版第四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它借助"铅笔有多长"这一情境,在学生一年级时已掌握1 ...

  • 三年级上数学第一单元测量教学设计
  • 第五册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能熟练地计算除数和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 ...

  • [铅笔有多长]说课稿
  • <铅笔有多长>说课稿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测量中的一个内容,即分米,毫米的认识. 二.学生的知识经验: 在此之前学生在一年级下册已经认识了米,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知道了它们之间的关系,1米=100厘米,头脑中也建立了1米,1厘米有多长的表象. 三.教材分析: 我把教 ...

  • 人教版最新改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 XXXX教师电子备课 ( 2014-2015学年 上学期)学科:数学 册数:上册 教师姓名:XXXX 任教班级:三(1)班 XXXX教学工作计划表 2014 - 2015 学年度 上学期 学科: 数学 班级: 三(1)班 教师: XXXX [学生知识现状分析] 这一届三年级学生对一些基础性的数学知识 ...

  • [分米毫米的认识]课堂实录
  •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分米.毫米的认识>课堂实录 昌乐县西湖小学 李瑞霞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让学生估一估.量一量.摸一摸.看一看.想一想等活动感知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观念. 2.在独立思考和分组探索中感悟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能正确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