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原因和结果。原因和结果是揭示客观世界中普遍联系着的事物具有先后相继、彼此制约的一对范畴。原因是指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结果是指由于原因的作用而引起的现象。案例:春天到了,万物复苏,树枝长出了新叶,绿草冒出了嫩芽。春天到了是原因,而万物复苏和冒出新叶长出绿芽是结果。
2.必然性和偶然性。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的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必然性是指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合乎规律的、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趋势。偶然性是指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并非确定发生的,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必然性和偶然性既是对立又是统一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因果范畴的进一步深化。案例::①人总是要死的,这是一种必然性,但人死的具体情形却是偶然的。②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而不是种瓜得豆,种豆得瓜,或者得出别的什么东西来,这就是瓜和豆这两种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必然性。但是,某一瓜秧和豆棵生长过程中是否会受到自然灾害的侵袭,究竟是一棵瓜秧能结几个瓜,一个豆荚能长出几个籽,这都是不确定的,具有偶然性。
3.可能性与现实性。可能性和现实性是揭示客观事物由可能向现实转化过程的一对范畴。现实性是指包含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是客观事物和现象种种联系的综合。可能性是指包含在现实事物之中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无论是原因和结果,还是必然和偶然,都经历了可能性向现实性的转化过程,从可能到现实,而现实又会产生新的可能,它揭示了物质联系和发展的关系。案例::①国民党反动政府,自从1927年4月12日反革命政变后,它就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被中国人民所唾弃了,尽管它还存在着,但它已经不是现实的了。②制造永动机,石头变小鸡等等都是不可能的。
4.现象与本质。现象与本质对立、区别又统一。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事物本身所固有的特殊矛盾决定事物的矛盾,本质是区别于他事物的特征,它包含事物内部的一系列必然性、规律性的综合。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在表现,现象有真象和假象之分,真象从正面表现本质的现象,假象以否定方式或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案例:如生命的本质,即蛋白体的存在方式,不能简单地归结为生命运动的某一规律。太阳东升西落,野心家伪装革命,贪污腐败干部、伪道学、假学者,美国的“人权”等都是假象,它是客观的存在,给人造成错觉。
5.内容与形式。事物的内容指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的总和,即组成事物的成分、事物的各种内在矛盾及由此规定的事物特征运动过程和发展趋势。现实生活中任何一个事物,都有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都是对立统一的,只有内容而无形式或只有形式而无内容的事物在现实生活中是没有的。内容和形式是统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是对立统一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在这个关系中,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依赖于内容,有什么样的内容,就有与之相适应的形式。案例:①如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形式;水的构成要素是二个H原子,一个氧原子是内容,水的形式则是H2O1;中国在上海、海南招开各国领导人经济峰会,亚洲博敖论坛是形式,内容则是发展中国经济,促进世界交流。②布匹对棉花来说,它是形式,但对衣服来说,它又是内容。
6.归纳与演绎。归纳与演绎是人类思维从个别到一般,又从一般到个别的最常见的推理形式。归纳是从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性结论,是一种从个别性前提过渡到一般性结论的推理形式。演绎是从一般原理走向个别结论的思维方法,是有一般性原则推到个别结论的推理形式。归
纳和演绎两种方法处于不可分割的联系之中。案例:“直线是两点间最短距离。线A-B是点A和B间的最短距离。所以,A-B是直线。”这个例子就是属于演绎推理,它是从一般性的原理而推演出个别例子的结论。而“孔雀会飞,麻雀会飞,啄木鸟会飞……孔雀、麻雀、啄木鸟都是鸟,所以,所有鸟都会飞”这个例子则是属于归纳性推理,它是从个别事物的特征推演出一般性的结论的。
7.分析与综合。分析的方法是在思维中把认识的对象分解为不同的组成部分、方面、特性等,对它们分别加以研究的方法。综合是把分解开来的不同部分、方面再组合为一个统一整体而加以研究的方法。分析和综合是两种方向相反的思维方法,同时又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辩证统一的:一方面,分析与综合互相依赖。综合以分析为基础,没有分析就没有综合;分析以综合为前导,没有综合也就没有分析。在辩证思维中,总是分析中有综合,综合中有分析,纯粹的分析或综合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分析与综合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人的认识就是一个分析、综合、再分析、再综合的循环往复、不断深化的过程。案例:从数据流和数据结构出发,逐步细化所有的软件功能,找出软件系统各元素之间的联系、接口特性和设计上的约束,分析它们是否满足功能要求。通过分析,最后综合形成系统的雏形求解方案。得到的方案可能会暴露出原有需求中的问题,再修改需求,如此反复地进行,使之更加符合实际需要。
8.抽象与具体。逻辑思维中的抽象是对客观事物某一方面本质的概括或规定。具体有两种含义:一是感性具体,即完整的表象;二是思维具体,即关于事物的许多规定的综合、多样性的统一,也就是在抽象基础上形成的包含着客观事物各种本质属性的统一整体的再现。从抽象上升到具体中的“具体”,是指思维具体。案例:你与一个人认识一样,一开始是认识他
的名字、性格、兴趣、思想等等的属性,但是这些属性中有些是他的表面属性,有的是他的本质属性,那些能作为他本质属性的表现的方面,你把它抽象出来加以认识的把握,这就是从感性具体上升到理性抽象。再如,找个镜子,镜子里出现一个你,你就可以认为镜子里的自己是抽象的,镜子之外的是具体的 。
9.逻辑与历史相统一。辩证思维中的历史范畴,一是指客观实在的自身历史,二是指反映客观实在的认识的历史。逻辑的东西和历史的东西是辩证统一的。历史的东西是逻辑的东西的基础,逻辑的东西则是历史的东西在思维中的再现。因此,逻辑的进程和历史的进程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案例:经济体制改革推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社会转型要求行政发展,行政发展的实质在于政府转型,政府转型的目标是建立现代政府制度。所以当代中国行政发展就是逻辑与历史相统一得很好阐述。
1.原因和结果。原因和结果是揭示客观世界中普遍联系着的事物具有先后相继、彼此制约的一对范畴。原因是指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结果是指由于原因的作用而引起的现象。案例:春天到了,万物复苏,树枝长出了新叶,绿草冒出了嫩芽。春天到了是原因,而万物复苏和冒出新叶长出绿芽是结果。
2.必然性和偶然性。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的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必然性是指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合乎规律的、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趋势。偶然性是指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并非确定发生的,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必然性和偶然性既是对立又是统一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因果范畴的进一步深化。案例::①人总是要死的,这是一种必然性,但人死的具体情形却是偶然的。②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而不是种瓜得豆,种豆得瓜,或者得出别的什么东西来,这就是瓜和豆这两种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必然性。但是,某一瓜秧和豆棵生长过程中是否会受到自然灾害的侵袭,究竟是一棵瓜秧能结几个瓜,一个豆荚能长出几个籽,这都是不确定的,具有偶然性。
3.可能性与现实性。可能性和现实性是揭示客观事物由可能向现实转化过程的一对范畴。现实性是指包含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是客观事物和现象种种联系的综合。可能性是指包含在现实事物之中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无论是原因和结果,还是必然和偶然,都经历了可能性向现实性的转化过程,从可能到现实,而现实又会产生新的可能,它揭示了物质联系和发展的关系。案例::①国民党反动政府,自从1927年4月12日反革命政变后,它就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被中国人民所唾弃了,尽管它还存在着,但它已经不是现实的了。②制造永动机,石头变小鸡等等都是不可能的。
4.现象与本质。现象与本质对立、区别又统一。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事物本身所固有的特殊矛盾决定事物的矛盾,本质是区别于他事物的特征,它包含事物内部的一系列必然性、规律性的综合。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在表现,现象有真象和假象之分,真象从正面表现本质的现象,假象以否定方式或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案例:如生命的本质,即蛋白体的存在方式,不能简单地归结为生命运动的某一规律。太阳东升西落,野心家伪装革命,贪污腐败干部、伪道学、假学者,美国的“人权”等都是假象,它是客观的存在,给人造成错觉。
5.内容与形式。事物的内容指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的总和,即组成事物的成分、事物的各种内在矛盾及由此规定的事物特征运动过程和发展趋势。现实生活中任何一个事物,都有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都是对立统一的,只有内容而无形式或只有形式而无内容的事物在现实生活中是没有的。内容和形式是统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是对立统一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在这个关系中,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依赖于内容,有什么样的内容,就有与之相适应的形式。案例:①如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形式;水的构成要素是二个H原子,一个氧原子是内容,水的形式则是H2O1;中国在上海、海南招开各国领导人经济峰会,亚洲博敖论坛是形式,内容则是发展中国经济,促进世界交流。②布匹对棉花来说,它是形式,但对衣服来说,它又是内容。
6.归纳与演绎。归纳与演绎是人类思维从个别到一般,又从一般到个别的最常见的推理形式。归纳是从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性结论,是一种从个别性前提过渡到一般性结论的推理形式。演绎是从一般原理走向个别结论的思维方法,是有一般性原则推到个别结论的推理形式。归
纳和演绎两种方法处于不可分割的联系之中。案例:“直线是两点间最短距离。线A-B是点A和B间的最短距离。所以,A-B是直线。”这个例子就是属于演绎推理,它是从一般性的原理而推演出个别例子的结论。而“孔雀会飞,麻雀会飞,啄木鸟会飞……孔雀、麻雀、啄木鸟都是鸟,所以,所有鸟都会飞”这个例子则是属于归纳性推理,它是从个别事物的特征推演出一般性的结论的。
7.分析与综合。分析的方法是在思维中把认识的对象分解为不同的组成部分、方面、特性等,对它们分别加以研究的方法。综合是把分解开来的不同部分、方面再组合为一个统一整体而加以研究的方法。分析和综合是两种方向相反的思维方法,同时又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辩证统一的:一方面,分析与综合互相依赖。综合以分析为基础,没有分析就没有综合;分析以综合为前导,没有综合也就没有分析。在辩证思维中,总是分析中有综合,综合中有分析,纯粹的分析或综合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分析与综合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人的认识就是一个分析、综合、再分析、再综合的循环往复、不断深化的过程。案例:从数据流和数据结构出发,逐步细化所有的软件功能,找出软件系统各元素之间的联系、接口特性和设计上的约束,分析它们是否满足功能要求。通过分析,最后综合形成系统的雏形求解方案。得到的方案可能会暴露出原有需求中的问题,再修改需求,如此反复地进行,使之更加符合实际需要。
8.抽象与具体。逻辑思维中的抽象是对客观事物某一方面本质的概括或规定。具体有两种含义:一是感性具体,即完整的表象;二是思维具体,即关于事物的许多规定的综合、多样性的统一,也就是在抽象基础上形成的包含着客观事物各种本质属性的统一整体的再现。从抽象上升到具体中的“具体”,是指思维具体。案例:你与一个人认识一样,一开始是认识他
的名字、性格、兴趣、思想等等的属性,但是这些属性中有些是他的表面属性,有的是他的本质属性,那些能作为他本质属性的表现的方面,你把它抽象出来加以认识的把握,这就是从感性具体上升到理性抽象。再如,找个镜子,镜子里出现一个你,你就可以认为镜子里的自己是抽象的,镜子之外的是具体的 。
9.逻辑与历史相统一。辩证思维中的历史范畴,一是指客观实在的自身历史,二是指反映客观实在的认识的历史。逻辑的东西和历史的东西是辩证统一的。历史的东西是逻辑的东西的基础,逻辑的东西则是历史的东西在思维中的再现。因此,逻辑的进程和历史的进程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案例:经济体制改革推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社会转型要求行政发展,行政发展的实质在于政府转型,政府转型的目标是建立现代政府制度。所以当代中国行政发展就是逻辑与历史相统一得很好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