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上学期期中测试语文试题
本试题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每项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媛女(yuàn) 耘耔(zǐ) 濒临(bīn) 锲而不舍(qiè) ....
B、房檩(lǐn) 一稔(shěn) 坍落(tān) 夜缒而出(zhuì) ....
C、倔犟(jué) 帝胄(zhòu) 树杪(shǎo) 重创敌军(chuāng) ....
D、客栈(zhàn) 妇孺(rǔ) 碾压(niǎn) 强弩之末(nǔ) ....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耽搁 枯燥 抉择 皓首穷经
B、通辑 涅槃 信扎 蜚声文坛
C、沧穹 缈茫 厮叫 怙恶不悛
D、掂记 饿殍 安祥 水泄不通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全国的生态农场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许多农场管理有方,发展势头良好,而有的....
农场却因经营不善,濒临破产的边缘。
B.刚刚建成的中国园林博物馆是我国首座以园林为主题的国家级博物馆,其中的互动体验厅能够让游人设身处地感受江南园林的独特之美。 ....
C.在法国巴黎的时装展上,模特们尽情展示着自己的优雅气质和时装的独特魅力,让台下的观众陶醉在这浮光掠影的视觉盛宴中。 ....
D.演员张国立曾坦言,为某品牌的食品担任代言人后,数年内如坐针毡,生怕该品牌....
食品出现安全问题,损害自己的形象,更损害消费者的健康。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菲律宾海岸警卫队辩称枪击台湾渔船是因为后者试图撞击巡逻船,媒体要求海岸警卫队解释当时不经鸣枪示警而直接射杀渔民的举动是否得当?
B.以“科学节粮减损、保障粮食安全”为主题的粮食科技活动周于近期举办,举办这一活动旨在增强民众爱护粮食、节约粮食的意识。
C.美国航天局5月17日透露,对月球进行监测的一台自动望远镜拍摄到一块88磅重的石头(约合40千克)撞向了月球表面,发出了一道亮光。
D.在烟台牟平建设的国家网球训练中心将分为运动员、教练员、科研人员训练工作区、国际高水平运动员VIP训练区、受伤运动员康复及疗养区三个大区。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微信作为一款通过网络快速发送文字、
图片和语音的手机聊天软件,逐渐被网民接受。
B.2013年,中央电视台对“星光大道”栏目进行了改版升级,增强了舞台效果、选
手和评委的水准,进一步提高了该栏目的收视率。
C.我国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呈现低龄化趋势,主要原因是社会流动带来的家庭结
构不完整、家庭教育缺失、相关社会组织的帮扶缺位导致的。
D.不少学者认为电视上播出的许多宫廷剧、古装剧和历史剧误读甚至篡改历史,会影
响青少年对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正确认识。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岭南文化
冯立鳌
作为中华民族一项优秀的文化财富,岭南文化遭遇过多年的误识。其实,只有
将岭南文化放置在中华文化的广大视域中来认识,才能对它的特质及价值作出全面
的评判。
从自然生态及其文化衍生特征上作最基本的属性归类,可以将自古以来的中华
文化分为草原文化、江河文化和海洋文化三大类型。其中,草原文化在中华疆域的
北部和西部催生了古老的畜牧文明,但由于其承载主体早期的迁徙多变,承传不足,
致使这一起步不迟的文化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而以黄河、长江萌发的中华江河文
化因为起步早,延续性强,积累充分,浇灌生成了延绵数千年的中华农耕文明,一
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和标志。
中国的海洋文化产生于中华疆域的南部和东部,岭南是其最重要的所属地。岭
南与其他临海地区不同,它背靠大陆,面向大海,与中原较为隔远而与海外交往频
密。因而岭南文化是相对充分发展了的海洋文化,在中华文化中具有鲜明的个性特
质。
毗邻大海的岭南处在江河的下游,但海纳百川,汇集众流。在传统文化的低洼
之地,中原文化、湖湘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以及域外文化,如流水般涓涓汇
入其本土,既改变了地区文化的特征,又形成了文化的兼容性。由于经久积累,形
成了文化的多元性、和谐性与开放性。
在辽阔的中华疆域内,岭南之地的商业文化可以说是根深叶茂。由于商业文化
的普及与积累,岭南社会的个体意识、平等意识、诚信意识、拓新意识、冒险意识,
以及制作物化产品的精致意识、装饰意识等,在中华文化中独树一帜。
古代先民由于所获剩余产品不多,他们时刻要顾及自己与家庭的生存问题。特
定的生活环境养成了岭南人务实性的思维方式:面对一项事情,人们习惯于从主体
实用的价值评判上去选择。重现实、重生活、重消费、重娱乐,是岭南文化价值体
系的自然延伸。
在数千年的中国古代社会,岭南文化是受鄙薄的文化。因为从农耕文明的角度
看,荒远的岭南之地缺乏威严的皇权、纲常的教化。中国历史上,只有犯罪受贬者
才来到五岭之南,居处岭南被视作一种贬斥惩罚,这正体现着某种深刻的文化地理
歧视。
然而,中国的历史并没有永久地停滞在以农耕文明为支撑的古代社会。19世纪
40年代,工业文明、商品经济以及与之相应的生产方式就自外汹涌登陆中国,并立
刻显示了它们的先进性。岭南由于其文化本有的兼容性、商业性和务实性等品质,
自然成了新式文明的感应地和生长地。在由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新的过渡时代,岭
南文化就由中华先进文化的下游立刻转变为上游,由中国主体文化的末端移到了首
端。这不是岭南文化的特质有了突变,而是时代的突变在转化中国古老的社会结构,打破了千年一系的文化价值评判系统,颠覆了中原文化的中心地位,使近代岭南文化成为民族的时尚文化。
岭南文化对外来的文化因子兼收并蓄,并能以为我所用的创新方式孕育出新的
文化形态。在近代中国,洪秀全的拜上帝教、康梁的维新思想、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都毫无例外地生成于岭南之地,这绝非偶然。它是岭南文化兼容性创新性的必然产
物,是中国海洋文化开始超越江河文化的重要标志。
在全球一体化的世界格局中,海洋文化无疑处在江河文化的上游,由此,岭南
文化在中华文化的总体格局中显示出了它的高度优越性。中国近代资本产业首先萌
发于岭南,民族民主革命的策源地形成于岭南,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最精彩话剧上
演于岭南,这些均是岭南文化在中华文化圣殿中跃居上游、品质优越的明证。
(选自《广州日报》,2012年2月13日,有删改)
6、列关于“岭南文化”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岭南文化是中国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产生于中华疆域的南部和东部,是
中华民族一项优秀的文化财富。
B.岭南文化是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质的中华文化。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与中原较为
隔远而与海外交往频密,相对于中原文化它得到更加充分地发展。
C.岭南文化具有兼容性,这一特质的形成是与岭南地处江河下游的低洼之地、流水
汇集涌入这里的自然地理优势分不开的。
D.岭南文化具有商业性和务实性的特质,岭南之地的商业文化根深叶茂,岭南人重
现实、重生活、重消费、重娱乐。
7、列不属于“使近代岭南文化成为民族的时尚文化”原因的一项是( )
A.国外工业文明、商品经济以及与之相应的生产方式汹涌登陆中国,岭南成了这些
新式文明的生长地。
B.在由农业文明过渡到工业文明的新时代,岭南文化由中华先进文化的下游转变为
上游,由中国主体文化的末端移到了首端。
C.时代的突变转化了中国的社会结构,打破了过去的文化价值评判系统,颠覆了中
原文化的中心地位,改变了岭南文化传统的个性特质。
D.岭南文化对外来的文化因子能够兼收并蓄,并且能够以为我所用的创新方式孕育
出新的文化形态。
8、列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岭南文化遭遇过多年的误识,是因为人们没有将岭南文化放在中华文化的广大视
域中来认识,没有认识到岭南文化的特质及价值。
B.草原文化催生了古老的畜牧文明,但由于其迁徙多变,承传不足,致使这一文化
最终消亡了,江河文化就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
C.在以农耕文明为支撑的古代社会,岭南文化在中国受到鄙薄,犯罪者贬谪岭南体
现着某种深刻的文化地理歧视。
D.中国海洋文化正在超越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体和标志的江河文化,岭南文化在世
界海洋文化格局中跃居上游。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文,完成9—12题。
游大龙湫记
距乐清六十里,有村曰芙蓉,倚天而滨海。余以岁辛巳四月三十日,由芙蓉逾丹芳
岭,至能仁寺。坐少顷,出寺门里许,有泉曰燕尾泉。水自大龙湫来,为锦溪。锦溪之
水至此从巨石落下,成小瀑布。石中高而旁低,水分左右下,若燕尾然。循锦溪而行,
凡三四里,有峰屹立溪水中,旁无所倚,高数百丈,两股如蟹螯,望之若剪刀然,曰剪
刀峰。至峰下行百余步,又变为石帆,张于空中,曰一帆峰。又行百余步,又变为石柱,
孤撑云表,曰天柱峰。左右皆石壁峭削,诡状殊态,不可胜数。
又行百余步,径穷路转,得大龙湫,为天下第一奇观。水自雁湖合诸溪涧,会成巨
渊,渊深黑不可测。其侧有石槛,中作凹,水从凹中泻下,望之若悬布,随风作态,远
近斜正,变幻不一:或如珠,或如毬,如骤雨,如云,如烟,如雾;或飘转而中断,或
左右分散而落,或直下如注,或屈如婉蜒。下为深潭,观者每立于潭外,相去数十步,
水忽转舞向人,洒衣裾间,皆沾湿。忽大注如雷,忽为风所遏,盘溪横而不下。盖其石
壁高五千尺,水悬空下,距石约一二尺许,流数丈,辄已势远而力弱,飘飘濛濛,形状
顿异。他处瀑布皆沿崖直走,无此变态也。潭之外有亭,曰忘归亭;其侧有亭,曰观不
足亭。而龙湫右侧绝壁,曰连云障,障上有风洞,每洞口木叶飞舞,则大风疾作。
又有小龙湫,在东谷灵岩寺。水自石城诸溪涧来,会于霞障之右,从岩上飞流而下,
高三千尺,半沿崖,半悬流,变态稍不及大龙湫。而其下稍西,水涌出石罅,直上指二
尺许,形如立剑,望之光明莹洁而摇动,亦奇观也。
相传大龙湫上数里,复有上龙湫,飞流悬泻,亦数百丈,与大龙湫相似。昔有白云,
云外二僧居之,地僻无人迹,今不知其处矣。
余性好山水,而既游雁荡,观大龙湫,御风,恍惚仙去。今追而记之,不能详也。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循锦溪而行 循:沿着 B.不可胜数 胜:超过 ..
C.相去数十步 去:距离 D.形状顿异 顿:立刻 ..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会于霞障之右/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
B.石中高而旁低/蟹六跪而二螯 ..
C.盖其石壁高五千尺/吾其还也 ..
D.潭之外有亭/作《师说》以贻之 ..
11.以下句子中,全部属于描写大龙湫瀑布的形态的一组是:( )
①水分左右下,若燕尾然 ②望之若悬布,随风作态
③忽大注如雷,忽为风所遏 ④水悬空下,距石约一二尺许
⑤从岩上飞流而下,高三千尺 ⑥乘云御风,恍惚仙去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④ D.③④⑤
12.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根据游踪先后介绍了燕尾泉、锦溪、剪刀峰、一帆峰和天柱峰。
B.作者认为大龙溪是天下第一奇观,主要原因在于它的瀑布形态丰富多变。
C.文章除了下面描写,还运用铺垫、衬托和侧面描写来突出大龙湫变幻多姿的形态。
D.文章先叙述描写,后抒情议论,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远离尘世的人生追求。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14分)
四、(26分)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3分)
(2) 曹公,豺虎也,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3分)
(3)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4分)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6分)
山中
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1) 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主要从哪些意象中读出?(2分)
(2) 本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进行分析。(4分)
(3) ,鸟倦飞而知还。
(4)惯于长夜过春时, 。
(5) , 风飘飘而吹衣。
(6) ,善假于物也。
(7) ,知来者之可追。
(8)位卑则足羞, 。
(9) ,不仁;失其所与,不知。
(10)策扶老以流憩, 。
五、(10分)
16、把下面6句话按恰当顺序填入横线处(只填序号),使之成为语意连贯的一段话。(4
分)
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___。____,____,_____,____, 。
火红的太阳烘烤着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船舰。
①山坡上的芊芊细草渐渐织成一片密密的厚发
②这时轻飞曼舞的蜂蝶不多见了
③却换来烦人的蝉儿
④好像炉子上的一锅冷水在逐渐泛泡、冒气终于沸腾了一样
⑤下面林带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一堵黛色长墙
⑥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在长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下面的文字是对沪宁城际铁路动车组列车的说明,请概括该动车先进性的四个特点。
(不超过20字)(4分)
7月1日,沪宁城际铁路正式开通营运,该线路运行的是目前国产最先进的动车。列车
外观较普通列车更具流线性,富于美感。车厢明亮、简洁;座椅可360度旋转,乘客始
终可面向列车运行方向;前后座可收缩,靠背可自动调节。车速瞬间高达350公里每小
时,从南京到上海,单趟直达只耗时69分钟。车体外形流线型的设计降低了动车组的空
18、仿照下面的句式,续写两个恰当的比喻句,使之构成一组排比句。(2分)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杏 花
安 海
杏树是我国古老树种之一,北方居多,南方也不稀有。因而,杏花作为一种意象而
多次出现在古人的诗词中。如北宋王安石的《北陂杏花》:“一陂春水绕花身,身影妖
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南宋陆游的名句“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以及宋朝志南和尚的名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诗境都很美。但我感觉大都写的是南方的杏花。花虽都是一样的花,但意趣却终究是不
同的。南方的杏花能以枝来卖,说精巧、纤弱、柔媚应该都是不为过的,这也是与南方
温润气候相关的,这种美是与北方杏花的美完全不同的。北方杏花的美以一个“壮观”
统领着,说妩媚有一点儿,但绝不纤弱。我想,如果诗人们面对北方的万亩杏花,会做
如何的感想呢?
杏花是造物主献给北中国灿烂春天的一份礼物。杏花开了,开在北方春寒料峭的时
节里,她应该是花色贫瘠的北方春天里第一枝灿烂的花朵,因此给她贯之以“造物主献
给北中国春天的礼物”并不为过。花开时节,这些满山满园壮观的美色不仅有蜂蝶欣赏,
也正在有越来越多的城里人像蜂蝶一样跑来欣赏。他们在城市的水泥森林里蛰伏了整整
一个冬天,春天一到便迫不及待地跑到乡下,亲近泥土,续接地气。聪明的地方领导也
便适时地迎合着城里人的这种寻春行为,“杏花节”便这样诞生了。城里的赏花者盯着
满田野的杏林花海,举办者则盯着城里人的腰包。杏花则什么都没盯着,她只是兀自开
放着,迎接着扑向她们的蜂蝶。
过不了多久,你如果留心一下,会在某些场合,看到一些城里人吟咏杏花的文字,
或柔媚,或雄壮,或平和,或激荡。这些文字其实流通的范围很小很小,根本抵达不了
开满杏花的乡村;流通的时间也很短很短,在文字的海洋中转眼就沉了底,顶多做为一
种浮力,托举着那些流传了千古的经典文字。你如果再留心一下,还会发现,在杏乡的
某些公文里,会罗列着“杏花节”的种种成绩:有多少城里人外地人来此参观,那些城
里人喝掉了多少矿泉水,吃了多少当地的小吃,带动了多少当地的经济指标„„杏花依
然不管这些,她们只管自己开放着,她们知道自己前面的路有多长。花开有期,在那些
城里人走了没多久,万亩杏园就已经是落英缤纷、蕾生叶长了。
和众多的赏花者一样,我也曾是家乡杏花的欣赏者。每年的春天,我和家人一起徜
徉在杏花带来的春色中。至今我的相册里还保存着众多与杏花相伴的瞬间。但现在我却
感到我们其实只是一群很肤浅的赏花人,我们只是蛊惑于杏花的美色,沉迷于杏花的芬
芳,感叹于杏花的壮观,我们并没有真正读懂杏花。
那一年到有名的杏乡观看了万亩杏林花海之后,一场冰雪忽然于夜间降临,覆盖了
家乡的广袤田野,冰冻了杏花的一场春梦。我回到家乡的老村后,看到乡亲们面对受冻
的杏花而流露出来一种深深的无奈,那是一种欲哭无泪的表情。这表情深深地刺痛了我,
那一刻,我忽然感到了自己的浅薄,感到了乡亲们才是杏花真正的知音。事实上,这众
多的杏树正是乡亲们用勤劳的双手种植出来的,如果说杏花是北中国春天使者的话,那
么这使者也是乡亲们派遣的。种植杏树,从育苗、植苗,到锄草、裁剪、驱虫,哪一步
没有浸透着他们的心血呢?
而做为杏花本身来讲,它是杏树生命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实际上就是杏树的
繁殖器官,它的美色和芬芳其实是专为蜂蝶而释放的,它是杏树通往杏果的一条生命的
必经之路。我们许多人只是垂涎于杏花的美色,往往忽略了杏树的生命存在,就像我们
过多关注于人的漂亮颜面而忽略了她们本身一样。而只有乡亲们才是杏花真正的知音,
他们不仅懂得欣赏杏花的美,更懂得欣赏杏树的美,他们非常清楚,杏花美只是杏树美
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四月的杏花美只是杏树犹抱琵琶半遮面似的流露出的美的一角而已,
是杏树在春天丢给人们的点点希望罢了。杏树的大美在七月流火的季节,缀满红杏的杏
树表露出来的美才是一种成熟的美、完满的美。因此,乡亲们才会在面对杏花时,既能
欣赏到杏花的美色,更能领会到寓于美色中的那一种生命的气息和希望。他们会将杏花
的花事常挂在口头嘴边,挂在街头巷议,挂在地角旮旯。他们会说“今年空花少、实花
多,杏树能丰收”,会说“今年空花多、实花少,是树太瘦了”,会说“去年杏结得太
多,今年该休枝了”,会说“可不要再下冷雨了,不然杏花该冻了”„„说这些话时,
好像面对的不是杏花、不是杏树,而是他们精心哺育的孩子,语气中流露的是一种为父
为母者对子女的无边的牵挂。这种深邃诚挚的情思,是众多的赏花者难以企及的。
(选自《散文百家》2013年第12期,有删改)
19.首段引用三位诗人的诗句,有何好处?(4分) 21.请简要说出文中画横线排比句运用的好处。(4分)
20.文中两处写到“乡亲们才是杏花真正的知音”,作者是怎样表现的?请整合信息,
分条作答。(4分) 22.文章通过抒写杏花节赏花、杏花知音等内容,向读者表露了怎样的情思?(6分)
七、(60分)
23、请以“人生需要______”为题写一篇记叙性散文。
要求:
(1)将标题补充完整 ⑵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⑶书写清楚,卷面整洁 (4)文体鲜明,综合运用描写手法。
高一上学期期中测试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一、
1、A (B一稔rěn C树杪miǎo D妇孺rú)
2.A(B.辑----缉 扎-----札 C。沧----苍 缈----渺 厮----嘶 D、掂-----惦 祥-----详)
3、D(良莠不齐:指好人坏人混杂在一起。设身处地: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地位或境遇中。浮光掠影: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逝,形容印象不深刻。如坐针毡:像坐在有针的毡子上一样,形容心神不宁。)
4.B(A句末的问号应为句号;C括号应在“重”前;D后两个顿号应为逗号。)
5.A(B“增强”与“水准”搭配不当;C句式杂糅,去掉“导致的”或“原因”;D并列不当。)
二、6、答案 D(A项,“产生于中华疆域的南部和东部”说的是“中国的海洋文化”而非“岭南文化”。B项,“相对于中原文化它得到更加充分地发展”错,应是相对充分发展的海洋文化。C项,原文是用比喻说明岭南文化的兼容性特质,并非实写。)
7、答案 C(解析“改变了岭南文化传统的个性特质”错,原文说“这不是岭南文化的特质有了突变”。)
8、答案 C(解析 A项,“没有认识到岭南文化的特质及价值”错,原文说“只有„„才能对它的特质及价值作出全面的评判”。B项,“最终消亡了”错,原文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D项,“岭南文化在世界海洋文化格局中跃居上游”原文无此信息。) 三、9.B(尽)
10.B(A项,前句中是“在”的意思;后句中表被动。B项,都表并列 C项,前句是“那”的意思,后句是表祈使语气,译成“还是”。D项,前句中可译为“的”;后句中是代词“他”的意思。
11.C(①写的是锦溪小瀑布,⑤ 写的是小龙湫,⑥写的是作者的感受)
12.D(“议论”“远离尘世的人生追求”有误。)
【参考译文】
距离乐清六十里,有一个村子叫芙蓉村,靠山临海。我在康熙四十年四月三十日,从芙蓉村翻越丹芳岭,到达了能仁寺。我坐了片刻,出寺门一里左右,有一眼泉水叫燕尾泉。泉水从大龙湫而来,在这里形成了一条小溪叫锦溪。锦溪的水到达这里从巨石上往下落,形成了一个小瀑布。巨石中间高而旁边低,溪水从巨石上分了左右两支往下流,像燕子
的尾巴一样。顺着锦溪行走,共三四里左右,(能看见)有一座山峰屹立在溪水中,它的旁边没有什么可依靠的,高达数百丈,两个分支像螃蟹的一对大钳子,远远望去又像剪刀的样子,因此人们叫它剪刀峰。到了剪刀峰下向前行走了一百多步,山又好像变成了在空中张开的石帆一样,因此人们叫它一帆峰。我又往前行走了一百多步,它又好像变成了一根巨大的石柱,孤零零地支撑着云天,因此人们叫它天柱峰。
我又往前行走了一百多步,小路到了尽头,路转向了另一边,就看到了大龙湫,这就是天下第一奇观了。溪水从雁湖而来,再汇聚那些溪涧的水,(在这里)汇聚成了一个深渊,渊水漆黑深不可测。它的旁边有一块像门槛一样的巨石横卧在那里,石头的中间凹陷下去,水从凹陷的地方往下流,远远看过去像悬挂在那里的白布。(瀑布)随风变化形态,人们从远处、近处,侧面、正面去欣赏它,它的形状变化不定:它有时像晶莹剔透的大珠子,有时又像圆形的球、骤雨、白云、烟雾;有时飘向另一个方向而从中间断开,有时水流又从左右分开而坠落,有时又倾盆而下直入深渊,有时又蜿蜒曲折往下流。 (瀑布)的下面是很深的潭水,欣赏风景的人时常在潭水的外围观看,距离潭水有几 十步,而瀑布的水有时却突然向人飘舞过来,洒向人们衣襟,使衣服都弄湿了。突然大量的瀑水伴随着雷鸣一样的声音往下直灌,正在此时,瀑水忽然被一阵狂风所阻遏,盘旋在空中而不能流下来。也许这里的石壁高达五千尺,瀑布的流水悬在空中往下流,离石壁约一二尺远,等到它往下流了几丈远,下坠的气势和力量已经减弱了,所以飘飘洒洒,形状万千。别的地方的瀑布都是沿着崖壁直接往下流,没有这样的形态变化。潭水的外围有一个亭子,叫做忘归亭;潭水的侧面也有一个亭子,叫做观不足亭。而大龙湫的右边的绝壁,叫做连云障,它的上面有一个贯穿的山洞,每当洞口树叶飞舞的时候,就会狂风大作。
还有一个小龙湫,在东谷灵岩寺那儿。它的水是从石城那边的山涧中流过来的,在霞障的右边汇聚,然后从岩壁上飞流而下,高达三千尺,一半的流水是顺着崖壁向下流,一半的流水是悬在空中往下流,流水变化的形态稍微比不上大龙湫。小龙湫下面稍稍偏西的地方,水从石缝中涌出来,喷流向上约两尺左右,形状像一把立在那里的剑,远远看过去光亮晶莹摇曳,也算是一个奇观吧!
据说大龙湫往上走几里,还有上龙湫,瀑布奔流而下,也有几百丈高,和大龙湫有点相像。以前有名叫白云、云外的两个僧人居住在那里,如今由于地方太偏僻没有人活动的踪迹,不知道它在哪里了。
我本性喜爱游历山水,那时游玩了雁荡山,观赏了大龙湫之后,人好像已经乘云驾雾,
成了仙人一样。如今再追忆而记述,已经记得不是很清楚了。 四、13、(10分)
(1)晋侯、秦伯围攻郑国,因为他对晋国无理,并且对晋国怀有贰心亲近楚国。(“以”、介词结构后置句式、“贰”各1分)
(2)曹操是豺虎一样的人,挟制天子来征讨四方,动不动拿朝廷说话。(判断句式、挟以各1分)
(3)不通晓句读,不能解除疑惑,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丢弃了,我没有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宾语前置、或、师、“小”“大”的形容词作名词各1分)
14、(6分)(1)秋季。 高风、黄叶等意象。(2分)
(2)表达了诗人思乡盼归的羁旅情怀。(2分)作者俯瞰秋天的长江,水流平缓如因悲伤而凝止不动,这悲伤映射作者羁旅在外的惆怅,触动了作者归家的愁思。(1分)后两句,作者描写了秋风起,落叶纷飞的凄凉画面,意境开阔,思绪无穷,用简练形象的语言抒发了作者的怀乡思归之情。(1分)
15、(10分)(1)金就砺则利 (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云无心以出岫 (4)挈妇将雏鬓有丝 (5)舟遥遥以轻飏 (6)君子生非异也 (7)悟以往之不谏 (8)官盛则近谀(9)因人之力而敝之 (10)时矫首而遐观 五、(10分)
16、 答案 ④①⑤②③⑥(4分)
17、外观美、人性化(舒适性)、速度快、噪音低。(4分,每点1分)
【(1)①外观美:答“具有流线美”、“流线型设计”正常给分;②人性化(舒适性):答“设施先进”、“环境好,设施先进”(本点仅答“环境好”不给分)亦可,但仅答“座椅可调节”等不给分;④噪音低:答“没有噪音”不给分。(2)超过20字扣1分。】 18、(2分)答案 (示例)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丝黑暗 如果你是一粒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无限的生命 如果你是一阵清风,你是否吹散了一片阴霾 六、(18分)
19. 强调了南国杏花的精巧、纤弱、柔媚之美;(1分)为下文突出北国杏花的壮观美作了反面的铺垫。(1分)同时引用诗句激活了人们心中关于杏花的审美情绪,利于读者披文入情,(1分)也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1分)(4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20.说明了我们只是在欣赏杏花的色、香、势,是一群很肤浅的赏花人;(2分)为下文写乡亲们才是杏花真正的知音做了足够铺垫,突出了乡亲们才是了解杏花、懂得杏树生命的人。(2分)(4分。意思对即可)
21. ①乡亲们面对受冻的杏花流露出无奈、欲哭无泪的表情。②种植杏树,每一步都浸透着他们的心血。③他们不仅懂得欣赏杏花的美,更懂得欣赏整个杏树的美。④乡亲们既能欣赏到杏花的美色,更能领会到寓于美色中的那一种生命的气息和希望。⑤乡亲们谈论杏花的语气中流露的是一种父母对子女的无边牵挂之情。(4分。答出四点即得满分)
22.①颂扬了乡亲们对杏花、杏树真挚的关爱和欣赏之情;②外行者只欣赏外在美是肤浅的,创造美的人才是真正懂得呵护美、欣赏美的人;③暗讽了吟咏杏花文字的城里人和追求“杏花节”种种成绩的官员,他们也只是在利用杏花,满足自己的需要而已。(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高一语文答题纸
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四、
13、(1) (2)
(3)
14、(1)
(2)
15、(1) (2) (3) (4) (5) (6) (7) (8) 五、
16、
18、
六、
19、
20、
21、
22、
高一上学期期中测试语文试题
本试题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每项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媛女(yuàn) 耘耔(zǐ) 濒临(bīn) 锲而不舍(qiè) ....
B、房檩(lǐn) 一稔(shěn) 坍落(tān) 夜缒而出(zhuì) ....
C、倔犟(jué) 帝胄(zhòu) 树杪(shǎo) 重创敌军(chuāng) ....
D、客栈(zhàn) 妇孺(rǔ) 碾压(niǎn) 强弩之末(nǔ) ....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耽搁 枯燥 抉择 皓首穷经
B、通辑 涅槃 信扎 蜚声文坛
C、沧穹 缈茫 厮叫 怙恶不悛
D、掂记 饿殍 安祥 水泄不通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全国的生态农场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许多农场管理有方,发展势头良好,而有的....
农场却因经营不善,濒临破产的边缘。
B.刚刚建成的中国园林博物馆是我国首座以园林为主题的国家级博物馆,其中的互动体验厅能够让游人设身处地感受江南园林的独特之美。 ....
C.在法国巴黎的时装展上,模特们尽情展示着自己的优雅气质和时装的独特魅力,让台下的观众陶醉在这浮光掠影的视觉盛宴中。 ....
D.演员张国立曾坦言,为某品牌的食品担任代言人后,数年内如坐针毡,生怕该品牌....
食品出现安全问题,损害自己的形象,更损害消费者的健康。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菲律宾海岸警卫队辩称枪击台湾渔船是因为后者试图撞击巡逻船,媒体要求海岸警卫队解释当时不经鸣枪示警而直接射杀渔民的举动是否得当?
B.以“科学节粮减损、保障粮食安全”为主题的粮食科技活动周于近期举办,举办这一活动旨在增强民众爱护粮食、节约粮食的意识。
C.美国航天局5月17日透露,对月球进行监测的一台自动望远镜拍摄到一块88磅重的石头(约合40千克)撞向了月球表面,发出了一道亮光。
D.在烟台牟平建设的国家网球训练中心将分为运动员、教练员、科研人员训练工作区、国际高水平运动员VIP训练区、受伤运动员康复及疗养区三个大区。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微信作为一款通过网络快速发送文字、
图片和语音的手机聊天软件,逐渐被网民接受。
B.2013年,中央电视台对“星光大道”栏目进行了改版升级,增强了舞台效果、选
手和评委的水准,进一步提高了该栏目的收视率。
C.我国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呈现低龄化趋势,主要原因是社会流动带来的家庭结
构不完整、家庭教育缺失、相关社会组织的帮扶缺位导致的。
D.不少学者认为电视上播出的许多宫廷剧、古装剧和历史剧误读甚至篡改历史,会影
响青少年对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正确认识。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岭南文化
冯立鳌
作为中华民族一项优秀的文化财富,岭南文化遭遇过多年的误识。其实,只有
将岭南文化放置在中华文化的广大视域中来认识,才能对它的特质及价值作出全面
的评判。
从自然生态及其文化衍生特征上作最基本的属性归类,可以将自古以来的中华
文化分为草原文化、江河文化和海洋文化三大类型。其中,草原文化在中华疆域的
北部和西部催生了古老的畜牧文明,但由于其承载主体早期的迁徙多变,承传不足,
致使这一起步不迟的文化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而以黄河、长江萌发的中华江河文
化因为起步早,延续性强,积累充分,浇灌生成了延绵数千年的中华农耕文明,一
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和标志。
中国的海洋文化产生于中华疆域的南部和东部,岭南是其最重要的所属地。岭
南与其他临海地区不同,它背靠大陆,面向大海,与中原较为隔远而与海外交往频
密。因而岭南文化是相对充分发展了的海洋文化,在中华文化中具有鲜明的个性特
质。
毗邻大海的岭南处在江河的下游,但海纳百川,汇集众流。在传统文化的低洼
之地,中原文化、湖湘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以及域外文化,如流水般涓涓汇
入其本土,既改变了地区文化的特征,又形成了文化的兼容性。由于经久积累,形
成了文化的多元性、和谐性与开放性。
在辽阔的中华疆域内,岭南之地的商业文化可以说是根深叶茂。由于商业文化
的普及与积累,岭南社会的个体意识、平等意识、诚信意识、拓新意识、冒险意识,
以及制作物化产品的精致意识、装饰意识等,在中华文化中独树一帜。
古代先民由于所获剩余产品不多,他们时刻要顾及自己与家庭的生存问题。特
定的生活环境养成了岭南人务实性的思维方式:面对一项事情,人们习惯于从主体
实用的价值评判上去选择。重现实、重生活、重消费、重娱乐,是岭南文化价值体
系的自然延伸。
在数千年的中国古代社会,岭南文化是受鄙薄的文化。因为从农耕文明的角度
看,荒远的岭南之地缺乏威严的皇权、纲常的教化。中国历史上,只有犯罪受贬者
才来到五岭之南,居处岭南被视作一种贬斥惩罚,这正体现着某种深刻的文化地理
歧视。
然而,中国的历史并没有永久地停滞在以农耕文明为支撑的古代社会。19世纪
40年代,工业文明、商品经济以及与之相应的生产方式就自外汹涌登陆中国,并立
刻显示了它们的先进性。岭南由于其文化本有的兼容性、商业性和务实性等品质,
自然成了新式文明的感应地和生长地。在由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新的过渡时代,岭
南文化就由中华先进文化的下游立刻转变为上游,由中国主体文化的末端移到了首
端。这不是岭南文化的特质有了突变,而是时代的突变在转化中国古老的社会结构,打破了千年一系的文化价值评判系统,颠覆了中原文化的中心地位,使近代岭南文化成为民族的时尚文化。
岭南文化对外来的文化因子兼收并蓄,并能以为我所用的创新方式孕育出新的
文化形态。在近代中国,洪秀全的拜上帝教、康梁的维新思想、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都毫无例外地生成于岭南之地,这绝非偶然。它是岭南文化兼容性创新性的必然产
物,是中国海洋文化开始超越江河文化的重要标志。
在全球一体化的世界格局中,海洋文化无疑处在江河文化的上游,由此,岭南
文化在中华文化的总体格局中显示出了它的高度优越性。中国近代资本产业首先萌
发于岭南,民族民主革命的策源地形成于岭南,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最精彩话剧上
演于岭南,这些均是岭南文化在中华文化圣殿中跃居上游、品质优越的明证。
(选自《广州日报》,2012年2月13日,有删改)
6、列关于“岭南文化”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岭南文化是中国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产生于中华疆域的南部和东部,是
中华民族一项优秀的文化财富。
B.岭南文化是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质的中华文化。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与中原较为
隔远而与海外交往频密,相对于中原文化它得到更加充分地发展。
C.岭南文化具有兼容性,这一特质的形成是与岭南地处江河下游的低洼之地、流水
汇集涌入这里的自然地理优势分不开的。
D.岭南文化具有商业性和务实性的特质,岭南之地的商业文化根深叶茂,岭南人重
现实、重生活、重消费、重娱乐。
7、列不属于“使近代岭南文化成为民族的时尚文化”原因的一项是( )
A.国外工业文明、商品经济以及与之相应的生产方式汹涌登陆中国,岭南成了这些
新式文明的生长地。
B.在由农业文明过渡到工业文明的新时代,岭南文化由中华先进文化的下游转变为
上游,由中国主体文化的末端移到了首端。
C.时代的突变转化了中国的社会结构,打破了过去的文化价值评判系统,颠覆了中
原文化的中心地位,改变了岭南文化传统的个性特质。
D.岭南文化对外来的文化因子能够兼收并蓄,并且能够以为我所用的创新方式孕育
出新的文化形态。
8、列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岭南文化遭遇过多年的误识,是因为人们没有将岭南文化放在中华文化的广大视
域中来认识,没有认识到岭南文化的特质及价值。
B.草原文化催生了古老的畜牧文明,但由于其迁徙多变,承传不足,致使这一文化
最终消亡了,江河文化就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
C.在以农耕文明为支撑的古代社会,岭南文化在中国受到鄙薄,犯罪者贬谪岭南体
现着某种深刻的文化地理歧视。
D.中国海洋文化正在超越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体和标志的江河文化,岭南文化在世
界海洋文化格局中跃居上游。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文,完成9—12题。
游大龙湫记
距乐清六十里,有村曰芙蓉,倚天而滨海。余以岁辛巳四月三十日,由芙蓉逾丹芳
岭,至能仁寺。坐少顷,出寺门里许,有泉曰燕尾泉。水自大龙湫来,为锦溪。锦溪之
水至此从巨石落下,成小瀑布。石中高而旁低,水分左右下,若燕尾然。循锦溪而行,
凡三四里,有峰屹立溪水中,旁无所倚,高数百丈,两股如蟹螯,望之若剪刀然,曰剪
刀峰。至峰下行百余步,又变为石帆,张于空中,曰一帆峰。又行百余步,又变为石柱,
孤撑云表,曰天柱峰。左右皆石壁峭削,诡状殊态,不可胜数。
又行百余步,径穷路转,得大龙湫,为天下第一奇观。水自雁湖合诸溪涧,会成巨
渊,渊深黑不可测。其侧有石槛,中作凹,水从凹中泻下,望之若悬布,随风作态,远
近斜正,变幻不一:或如珠,或如毬,如骤雨,如云,如烟,如雾;或飘转而中断,或
左右分散而落,或直下如注,或屈如婉蜒。下为深潭,观者每立于潭外,相去数十步,
水忽转舞向人,洒衣裾间,皆沾湿。忽大注如雷,忽为风所遏,盘溪横而不下。盖其石
壁高五千尺,水悬空下,距石约一二尺许,流数丈,辄已势远而力弱,飘飘濛濛,形状
顿异。他处瀑布皆沿崖直走,无此变态也。潭之外有亭,曰忘归亭;其侧有亭,曰观不
足亭。而龙湫右侧绝壁,曰连云障,障上有风洞,每洞口木叶飞舞,则大风疾作。
又有小龙湫,在东谷灵岩寺。水自石城诸溪涧来,会于霞障之右,从岩上飞流而下,
高三千尺,半沿崖,半悬流,变态稍不及大龙湫。而其下稍西,水涌出石罅,直上指二
尺许,形如立剑,望之光明莹洁而摇动,亦奇观也。
相传大龙湫上数里,复有上龙湫,飞流悬泻,亦数百丈,与大龙湫相似。昔有白云,
云外二僧居之,地僻无人迹,今不知其处矣。
余性好山水,而既游雁荡,观大龙湫,御风,恍惚仙去。今追而记之,不能详也。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循锦溪而行 循:沿着 B.不可胜数 胜:超过 ..
C.相去数十步 去:距离 D.形状顿异 顿:立刻 ..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会于霞障之右/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
B.石中高而旁低/蟹六跪而二螯 ..
C.盖其石壁高五千尺/吾其还也 ..
D.潭之外有亭/作《师说》以贻之 ..
11.以下句子中,全部属于描写大龙湫瀑布的形态的一组是:( )
①水分左右下,若燕尾然 ②望之若悬布,随风作态
③忽大注如雷,忽为风所遏 ④水悬空下,距石约一二尺许
⑤从岩上飞流而下,高三千尺 ⑥乘云御风,恍惚仙去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④ D.③④⑤
12.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根据游踪先后介绍了燕尾泉、锦溪、剪刀峰、一帆峰和天柱峰。
B.作者认为大龙溪是天下第一奇观,主要原因在于它的瀑布形态丰富多变。
C.文章除了下面描写,还运用铺垫、衬托和侧面描写来突出大龙湫变幻多姿的形态。
D.文章先叙述描写,后抒情议论,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远离尘世的人生追求。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14分)
四、(26分)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3分)
(2) 曹公,豺虎也,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3分)
(3)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4分)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6分)
山中
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1) 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主要从哪些意象中读出?(2分)
(2) 本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进行分析。(4分)
(3) ,鸟倦飞而知还。
(4)惯于长夜过春时, 。
(5) , 风飘飘而吹衣。
(6) ,善假于物也。
(7) ,知来者之可追。
(8)位卑则足羞, 。
(9) ,不仁;失其所与,不知。
(10)策扶老以流憩, 。
五、(10分)
16、把下面6句话按恰当顺序填入横线处(只填序号),使之成为语意连贯的一段话。(4
分)
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___。____,____,_____,____, 。
火红的太阳烘烤着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船舰。
①山坡上的芊芊细草渐渐织成一片密密的厚发
②这时轻飞曼舞的蜂蝶不多见了
③却换来烦人的蝉儿
④好像炉子上的一锅冷水在逐渐泛泡、冒气终于沸腾了一样
⑤下面林带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一堵黛色长墙
⑥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在长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下面的文字是对沪宁城际铁路动车组列车的说明,请概括该动车先进性的四个特点。
(不超过20字)(4分)
7月1日,沪宁城际铁路正式开通营运,该线路运行的是目前国产最先进的动车。列车
外观较普通列车更具流线性,富于美感。车厢明亮、简洁;座椅可360度旋转,乘客始
终可面向列车运行方向;前后座可收缩,靠背可自动调节。车速瞬间高达350公里每小
时,从南京到上海,单趟直达只耗时69分钟。车体外形流线型的设计降低了动车组的空
18、仿照下面的句式,续写两个恰当的比喻句,使之构成一组排比句。(2分)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杏 花
安 海
杏树是我国古老树种之一,北方居多,南方也不稀有。因而,杏花作为一种意象而
多次出现在古人的诗词中。如北宋王安石的《北陂杏花》:“一陂春水绕花身,身影妖
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南宋陆游的名句“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以及宋朝志南和尚的名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诗境都很美。但我感觉大都写的是南方的杏花。花虽都是一样的花,但意趣却终究是不
同的。南方的杏花能以枝来卖,说精巧、纤弱、柔媚应该都是不为过的,这也是与南方
温润气候相关的,这种美是与北方杏花的美完全不同的。北方杏花的美以一个“壮观”
统领着,说妩媚有一点儿,但绝不纤弱。我想,如果诗人们面对北方的万亩杏花,会做
如何的感想呢?
杏花是造物主献给北中国灿烂春天的一份礼物。杏花开了,开在北方春寒料峭的时
节里,她应该是花色贫瘠的北方春天里第一枝灿烂的花朵,因此给她贯之以“造物主献
给北中国春天的礼物”并不为过。花开时节,这些满山满园壮观的美色不仅有蜂蝶欣赏,
也正在有越来越多的城里人像蜂蝶一样跑来欣赏。他们在城市的水泥森林里蛰伏了整整
一个冬天,春天一到便迫不及待地跑到乡下,亲近泥土,续接地气。聪明的地方领导也
便适时地迎合着城里人的这种寻春行为,“杏花节”便这样诞生了。城里的赏花者盯着
满田野的杏林花海,举办者则盯着城里人的腰包。杏花则什么都没盯着,她只是兀自开
放着,迎接着扑向她们的蜂蝶。
过不了多久,你如果留心一下,会在某些场合,看到一些城里人吟咏杏花的文字,
或柔媚,或雄壮,或平和,或激荡。这些文字其实流通的范围很小很小,根本抵达不了
开满杏花的乡村;流通的时间也很短很短,在文字的海洋中转眼就沉了底,顶多做为一
种浮力,托举着那些流传了千古的经典文字。你如果再留心一下,还会发现,在杏乡的
某些公文里,会罗列着“杏花节”的种种成绩:有多少城里人外地人来此参观,那些城
里人喝掉了多少矿泉水,吃了多少当地的小吃,带动了多少当地的经济指标„„杏花依
然不管这些,她们只管自己开放着,她们知道自己前面的路有多长。花开有期,在那些
城里人走了没多久,万亩杏园就已经是落英缤纷、蕾生叶长了。
和众多的赏花者一样,我也曾是家乡杏花的欣赏者。每年的春天,我和家人一起徜
徉在杏花带来的春色中。至今我的相册里还保存着众多与杏花相伴的瞬间。但现在我却
感到我们其实只是一群很肤浅的赏花人,我们只是蛊惑于杏花的美色,沉迷于杏花的芬
芳,感叹于杏花的壮观,我们并没有真正读懂杏花。
那一年到有名的杏乡观看了万亩杏林花海之后,一场冰雪忽然于夜间降临,覆盖了
家乡的广袤田野,冰冻了杏花的一场春梦。我回到家乡的老村后,看到乡亲们面对受冻
的杏花而流露出来一种深深的无奈,那是一种欲哭无泪的表情。这表情深深地刺痛了我,
那一刻,我忽然感到了自己的浅薄,感到了乡亲们才是杏花真正的知音。事实上,这众
多的杏树正是乡亲们用勤劳的双手种植出来的,如果说杏花是北中国春天使者的话,那
么这使者也是乡亲们派遣的。种植杏树,从育苗、植苗,到锄草、裁剪、驱虫,哪一步
没有浸透着他们的心血呢?
而做为杏花本身来讲,它是杏树生命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实际上就是杏树的
繁殖器官,它的美色和芬芳其实是专为蜂蝶而释放的,它是杏树通往杏果的一条生命的
必经之路。我们许多人只是垂涎于杏花的美色,往往忽略了杏树的生命存在,就像我们
过多关注于人的漂亮颜面而忽略了她们本身一样。而只有乡亲们才是杏花真正的知音,
他们不仅懂得欣赏杏花的美,更懂得欣赏杏树的美,他们非常清楚,杏花美只是杏树美
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四月的杏花美只是杏树犹抱琵琶半遮面似的流露出的美的一角而已,
是杏树在春天丢给人们的点点希望罢了。杏树的大美在七月流火的季节,缀满红杏的杏
树表露出来的美才是一种成熟的美、完满的美。因此,乡亲们才会在面对杏花时,既能
欣赏到杏花的美色,更能领会到寓于美色中的那一种生命的气息和希望。他们会将杏花
的花事常挂在口头嘴边,挂在街头巷议,挂在地角旮旯。他们会说“今年空花少、实花
多,杏树能丰收”,会说“今年空花多、实花少,是树太瘦了”,会说“去年杏结得太
多,今年该休枝了”,会说“可不要再下冷雨了,不然杏花该冻了”„„说这些话时,
好像面对的不是杏花、不是杏树,而是他们精心哺育的孩子,语气中流露的是一种为父
为母者对子女的无边的牵挂。这种深邃诚挚的情思,是众多的赏花者难以企及的。
(选自《散文百家》2013年第12期,有删改)
19.首段引用三位诗人的诗句,有何好处?(4分) 21.请简要说出文中画横线排比句运用的好处。(4分)
20.文中两处写到“乡亲们才是杏花真正的知音”,作者是怎样表现的?请整合信息,
分条作答。(4分) 22.文章通过抒写杏花节赏花、杏花知音等内容,向读者表露了怎样的情思?(6分)
七、(60分)
23、请以“人生需要______”为题写一篇记叙性散文。
要求:
(1)将标题补充完整 ⑵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⑶书写清楚,卷面整洁 (4)文体鲜明,综合运用描写手法。
高一上学期期中测试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一、
1、A (B一稔rěn C树杪miǎo D妇孺rú)
2.A(B.辑----缉 扎-----札 C。沧----苍 缈----渺 厮----嘶 D、掂-----惦 祥-----详)
3、D(良莠不齐:指好人坏人混杂在一起。设身处地: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地位或境遇中。浮光掠影: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逝,形容印象不深刻。如坐针毡:像坐在有针的毡子上一样,形容心神不宁。)
4.B(A句末的问号应为句号;C括号应在“重”前;D后两个顿号应为逗号。)
5.A(B“增强”与“水准”搭配不当;C句式杂糅,去掉“导致的”或“原因”;D并列不当。)
二、6、答案 D(A项,“产生于中华疆域的南部和东部”说的是“中国的海洋文化”而非“岭南文化”。B项,“相对于中原文化它得到更加充分地发展”错,应是相对充分发展的海洋文化。C项,原文是用比喻说明岭南文化的兼容性特质,并非实写。)
7、答案 C(解析“改变了岭南文化传统的个性特质”错,原文说“这不是岭南文化的特质有了突变”。)
8、答案 C(解析 A项,“没有认识到岭南文化的特质及价值”错,原文说“只有„„才能对它的特质及价值作出全面的评判”。B项,“最终消亡了”错,原文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D项,“岭南文化在世界海洋文化格局中跃居上游”原文无此信息。) 三、9.B(尽)
10.B(A项,前句中是“在”的意思;后句中表被动。B项,都表并列 C项,前句是“那”的意思,后句是表祈使语气,译成“还是”。D项,前句中可译为“的”;后句中是代词“他”的意思。
11.C(①写的是锦溪小瀑布,⑤ 写的是小龙湫,⑥写的是作者的感受)
12.D(“议论”“远离尘世的人生追求”有误。)
【参考译文】
距离乐清六十里,有一个村子叫芙蓉村,靠山临海。我在康熙四十年四月三十日,从芙蓉村翻越丹芳岭,到达了能仁寺。我坐了片刻,出寺门一里左右,有一眼泉水叫燕尾泉。泉水从大龙湫而来,在这里形成了一条小溪叫锦溪。锦溪的水到达这里从巨石上往下落,形成了一个小瀑布。巨石中间高而旁边低,溪水从巨石上分了左右两支往下流,像燕子
的尾巴一样。顺着锦溪行走,共三四里左右,(能看见)有一座山峰屹立在溪水中,它的旁边没有什么可依靠的,高达数百丈,两个分支像螃蟹的一对大钳子,远远望去又像剪刀的样子,因此人们叫它剪刀峰。到了剪刀峰下向前行走了一百多步,山又好像变成了在空中张开的石帆一样,因此人们叫它一帆峰。我又往前行走了一百多步,它又好像变成了一根巨大的石柱,孤零零地支撑着云天,因此人们叫它天柱峰。
我又往前行走了一百多步,小路到了尽头,路转向了另一边,就看到了大龙湫,这就是天下第一奇观了。溪水从雁湖而来,再汇聚那些溪涧的水,(在这里)汇聚成了一个深渊,渊水漆黑深不可测。它的旁边有一块像门槛一样的巨石横卧在那里,石头的中间凹陷下去,水从凹陷的地方往下流,远远看过去像悬挂在那里的白布。(瀑布)随风变化形态,人们从远处、近处,侧面、正面去欣赏它,它的形状变化不定:它有时像晶莹剔透的大珠子,有时又像圆形的球、骤雨、白云、烟雾;有时飘向另一个方向而从中间断开,有时水流又从左右分开而坠落,有时又倾盆而下直入深渊,有时又蜿蜒曲折往下流。 (瀑布)的下面是很深的潭水,欣赏风景的人时常在潭水的外围观看,距离潭水有几 十步,而瀑布的水有时却突然向人飘舞过来,洒向人们衣襟,使衣服都弄湿了。突然大量的瀑水伴随着雷鸣一样的声音往下直灌,正在此时,瀑水忽然被一阵狂风所阻遏,盘旋在空中而不能流下来。也许这里的石壁高达五千尺,瀑布的流水悬在空中往下流,离石壁约一二尺远,等到它往下流了几丈远,下坠的气势和力量已经减弱了,所以飘飘洒洒,形状万千。别的地方的瀑布都是沿着崖壁直接往下流,没有这样的形态变化。潭水的外围有一个亭子,叫做忘归亭;潭水的侧面也有一个亭子,叫做观不足亭。而大龙湫的右边的绝壁,叫做连云障,它的上面有一个贯穿的山洞,每当洞口树叶飞舞的时候,就会狂风大作。
还有一个小龙湫,在东谷灵岩寺那儿。它的水是从石城那边的山涧中流过来的,在霞障的右边汇聚,然后从岩壁上飞流而下,高达三千尺,一半的流水是顺着崖壁向下流,一半的流水是悬在空中往下流,流水变化的形态稍微比不上大龙湫。小龙湫下面稍稍偏西的地方,水从石缝中涌出来,喷流向上约两尺左右,形状像一把立在那里的剑,远远看过去光亮晶莹摇曳,也算是一个奇观吧!
据说大龙湫往上走几里,还有上龙湫,瀑布奔流而下,也有几百丈高,和大龙湫有点相像。以前有名叫白云、云外的两个僧人居住在那里,如今由于地方太偏僻没有人活动的踪迹,不知道它在哪里了。
我本性喜爱游历山水,那时游玩了雁荡山,观赏了大龙湫之后,人好像已经乘云驾雾,
成了仙人一样。如今再追忆而记述,已经记得不是很清楚了。 四、13、(10分)
(1)晋侯、秦伯围攻郑国,因为他对晋国无理,并且对晋国怀有贰心亲近楚国。(“以”、介词结构后置句式、“贰”各1分)
(2)曹操是豺虎一样的人,挟制天子来征讨四方,动不动拿朝廷说话。(判断句式、挟以各1分)
(3)不通晓句读,不能解除疑惑,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丢弃了,我没有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宾语前置、或、师、“小”“大”的形容词作名词各1分)
14、(6分)(1)秋季。 高风、黄叶等意象。(2分)
(2)表达了诗人思乡盼归的羁旅情怀。(2分)作者俯瞰秋天的长江,水流平缓如因悲伤而凝止不动,这悲伤映射作者羁旅在外的惆怅,触动了作者归家的愁思。(1分)后两句,作者描写了秋风起,落叶纷飞的凄凉画面,意境开阔,思绪无穷,用简练形象的语言抒发了作者的怀乡思归之情。(1分)
15、(10分)(1)金就砺则利 (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云无心以出岫 (4)挈妇将雏鬓有丝 (5)舟遥遥以轻飏 (6)君子生非异也 (7)悟以往之不谏 (8)官盛则近谀(9)因人之力而敝之 (10)时矫首而遐观 五、(10分)
16、 答案 ④①⑤②③⑥(4分)
17、外观美、人性化(舒适性)、速度快、噪音低。(4分,每点1分)
【(1)①外观美:答“具有流线美”、“流线型设计”正常给分;②人性化(舒适性):答“设施先进”、“环境好,设施先进”(本点仅答“环境好”不给分)亦可,但仅答“座椅可调节”等不给分;④噪音低:答“没有噪音”不给分。(2)超过20字扣1分。】 18、(2分)答案 (示例)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丝黑暗 如果你是一粒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无限的生命 如果你是一阵清风,你是否吹散了一片阴霾 六、(18分)
19. 强调了南国杏花的精巧、纤弱、柔媚之美;(1分)为下文突出北国杏花的壮观美作了反面的铺垫。(1分)同时引用诗句激活了人们心中关于杏花的审美情绪,利于读者披文入情,(1分)也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1分)(4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20.说明了我们只是在欣赏杏花的色、香、势,是一群很肤浅的赏花人;(2分)为下文写乡亲们才是杏花真正的知音做了足够铺垫,突出了乡亲们才是了解杏花、懂得杏树生命的人。(2分)(4分。意思对即可)
21. ①乡亲们面对受冻的杏花流露出无奈、欲哭无泪的表情。②种植杏树,每一步都浸透着他们的心血。③他们不仅懂得欣赏杏花的美,更懂得欣赏整个杏树的美。④乡亲们既能欣赏到杏花的美色,更能领会到寓于美色中的那一种生命的气息和希望。⑤乡亲们谈论杏花的语气中流露的是一种父母对子女的无边牵挂之情。(4分。答出四点即得满分)
22.①颂扬了乡亲们对杏花、杏树真挚的关爱和欣赏之情;②外行者只欣赏外在美是肤浅的,创造美的人才是真正懂得呵护美、欣赏美的人;③暗讽了吟咏杏花文字的城里人和追求“杏花节”种种成绩的官员,他们也只是在利用杏花,满足自己的需要而已。(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高一语文答题纸
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四、
13、(1) (2)
(3)
14、(1)
(2)
15、(1) (2) (3) (4) (5) (6) (7) (8) 五、
16、
18、
六、
19、
20、
21、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