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的内涵及主要特点

·总第436期·

【媒体与传播】

网络舆情的内涵及主要特点

□姜胜洪

(天津社会科学院

舆情研究所,天津

300191)

摘要:网络舆情是舆情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指媒体或网民借助互联网,对某一焦点问题、社会公共事务等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带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也可以说,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在互联网上的一种特殊反映,是干部群众对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趋势以及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在网上的集中反映。网络舆情具有直接性、突发性、丰富性、互动性、偏差性等主要特点。加强网络舆情汇集和分析,正确引导网上舆论,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舆情信息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关键词:网络舆情;内涵;基本特性〔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547(2010)03-0151-02的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等。

对于舆情的内涵,国内的研究者们有着不同的认识。有研究者指出:“所谓‘舆情’,实际上就是大众密切关心的热门话题或反映了某些社会心理的观点与看法,其较高层次,基本层次是‘情绪’。大众传媒对此应有足够的是‘思潮’

”另敏感,并以恰当的方式进行舆论引导,减少社会震荡。有研究者认为:“舆情即民意情况,涉及公众对社会生活中各个方面的问题尤其是热点问题的公开意见(外露的部分)”〔3〕更多或情绪反应(既可能外露又可能不外露的部分)。的学者对舆情概念的认识,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在狭义上,舆情是指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国家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简而言之,舆情就是指民众的社会政治态度。〔4〕在广义上,舆情通俗地讲就是社情民意,是指社会各阶层民众对社会存在和发展所持有的情绪、态度、看法、意见和行为倾向。〔5〕网络舆情是舆情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指媒体或网民借助互联网,对某一焦点问题、社会公共事务等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带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也可以说,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在互联网上的一种特殊反映,是干部群众对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趋势以及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在网上的集中反映。

网络舆情与社会舆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具体来说,它们的联系表现在:

第一,网络舆情和社会舆情都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状况的反映。网络舆情和社会舆情都不可能是超时代超社会的,它们都具有社会历史性。

第二,网络舆情和社会舆情都是公开表达和传播的态度、意见和看法。不公开表达和传播的态度、意见和看法不能形成舆情,网络舆情和社会舆情都是人们面对客观现象和现实问题所公开表达出来的内心态度和意见,并通过公开传播来吸引和影响广大公众。

近年来,中国互联网发展迅速,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CNNIC)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心(

2009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3.38亿人,〔1〕网民规模稳居世界第一位。互联网的日益普及发展,为民众表达舆情、参与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提供了一个方便快捷的平台,网络舆情也越来越像“晴雨表”一样,时刻反映着人们情绪和思想的变化,日益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肯定。研究网络舆情的内涵,分析网络舆情的主要特点,对于我们及时把握民众的思想动态,不断改进我们的工作,服务党和国家发展大局,更好地推动科学发展、维护社会和谐和稳定具有重大意义。

一、网络舆情的内涵

“舆情”一词最早出现在《旧唐书》中,唐昭宗在乾)的一封诏书中称:“朕采于群议,询宁四年(公元897年彼舆情,有冀小康,遂登大用。”〔2〕此后,“舆情”一词在我国历史文献中出现的频率逐渐增加。在《四库全书》中,“舆情”一词共出现了一千一百余次,分散在经、史、子、集各部中。在我国古代,“舆”本谓车箱,因即指车。说文解字·车部》:“舆,车舆也”。“舆人”即为造车工《

人。《周礼·考工记·舆人》:“舆人为车。”到春秋末期,“舆”逐渐演化为轿子,“舆人”也被赋予抬轿子的人的意思,并逐渐涵盖了车夫、差役、小官吏和随车士卒等下层的普通大众的意思。到了汉代,历史文献中的“舆人”,与“刍荛”、“庶人”一样,成为普通百姓的代名词。早期“舆人”“舆情”这类词的出现和广泛使用,说明我国历史上的执政者已开始关注民意人心,并把“执政需要得民心”作为一条基本执政经验。

舆情在《辞源》(修订本)中,被解释为“民众的意愿”;在《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则被解释为“公众。据此可见,“舆情”的基本含义应为民众的意见和态度”[收稿日期]2009-08-25

[作者简介]姜胜洪(1963-),男,天津社会科学院舆情研究所副研究员。

151

2010第3期理论界

【媒体与传播】

第三,网络舆情和社会舆情往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网络舆情和社会舆情的关联性很强,现实社会中人们关于某一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的议论很容易传到网上,而网上关于某一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所形成的议论也会很快向社会扩散。

网络舆情与社会舆情虽然相互联系,但它们之间的区别也是非常明显的,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网络舆情和社会舆情的传播方式不同。社会舆情往往是通过人们的街谈巷议、口传心授,并以一定的意见、情绪、态度甚至行动倾向表现出来,而网络舆情的产生、形成并发挥作用的载体是网络,即网民的情绪、态度和意见等都是在网络中进行表达。

第二,网络舆情与社会舆情在社情民意的反映面上不尽相同。作为网络舆情主体的网民只是社会人群的一部分,因此,网络舆情不能等同于社会整体的意见与情绪,它只是反映以网民为主的某些社会群体或阶层的意愿。

第三,网络舆情与社会舆情的存在形式不同。与社会舆情主要通过人们的街谈巷议或行为举动等方式表现不同,网络舆情则是通过新闻跟帖、论坛、博客、播客、即时通讯工具、搜索聚合等途径表达出来。

二、网络舆情的主要特点

与其他舆情形态相比较,网络舆情在传播方式和效果等方面,具有许多自身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直接性。互联网是完全开放的,它拓展了所有人的公共空间,给了所有人发表意见和参议政事的便利,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网络信息的发布者,每个人都有选择网络信息的自由,网民通过BBS,新闻点评和博客网站,可以立即发表意见,下情直接上达,民意表达更加畅通。由于互联网的匿名特点,多数网民会自然地表达自己的真实观点,或者反映出自己的真实情绪。因此,网络舆情比较客观地反映了现实社会的矛盾,比较真实地体现了不同群体的价值观念和情绪心态。网民的舆情呼声,已经成为引导和影响社会舆论的重要力量。有评论人感慨于此,甚至用了“全民皆法官”来形容这场近乎癫狂的舆论“盛宴”。〔7〕

2.突发性。网络舆论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一个热点事件的存在加上一种情绪化的意见,就可以成为点燃一片舆论的导火索。一方面当一个事件发生时,网民可以立即在网络中进行意见表达,网民个体意见可以迅速地汇聚起来形成公共意见。另一方面各种渠道的意见可以迅速地进行互动,网上与网下相互影响,从而迅速形成强大意见声势。

3.丰富性。网上舆情的主题极为宽泛,话题的确定往往是自发、随意的,任何人都拥有选择主题、话题和选择写什么、怎么写的自由。从舆情主体的范围来看,网民分布于社会各阶层和各个领域;从舆情的主题来看,从温家宝总理在汶川地震中到国家哀悼日,从河北、成都的一系列安全事故到贵州瓮安、湖北石首等地的群体性事件,从北京奥运开幕式到“神州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实现太空行走,从如何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到要不要“抄底华尔街”,从拉萨“3.14”事件到乌鲁木齐“7.5”事件,从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到

〔6〕

·总第436期·

个税起征点调整……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以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舆情来源上看,网民可以在不受任何干扰的情况下预先写好言论,随时在网上发布,发表后的言论可以被任意评论和转载。由于网上信息海量,网上舆情的内容包罗万象,既有积极健康的言论和情绪表达,也有庸俗化和灰色的言论和情绪表达,各种文化类型、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生活准则、道德规范都可以找到立足之地。

4.互动性。在互联网上,网民普遍表现出强烈的参与意识。在对某一问题或事件发表意见、进行评论的过程中,常常有许多网民参与讨论,网民之间经常形成互动场面,赞成方的观点和反对方的观点同时出现,相互探讨、争论,相互交汇、碰撞,甚至出现意见交锋。这种网民之间的互动性实时交流,使各种观点和意见能够快速地表达出来,讨论更广泛更深入,网络舆情能够得到更加集中的反映。

5.偏差性。网民个体所受到的现实压力会直接影响到其在网上的意见表达。由于受各种因素影响,一些网上发言缺乏理性,比较感性化和情绪化,甚至有些人把互联网作为发泄情绪的场所,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对社会问题片面认识等等,都会利用网络得以宣泄,在网络上更容易出现庸俗、灰色的言论。比如随着世界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蔓延,我国一些沿海企业出现开工不足甚至倒闭的现象,股市楼市跌入低谷,部分网民利用网络发表情绪化言论。同时,在很多时候网民间的情绪会相互感染,因此,网上舆情是个人情绪与群体情绪相互作用的一个结果。有时它是真实意见的反映,有时也会与人们原有的意见产生一定程度的偏离。值得注意的是,情绪化言论很容易得到众人响应,从而引发有害舆论,具有很强的煽动性和破坏性。如哈尔滨6警察打死青年林松岭一案,在网上一波三折,舆论在短时间内迅速膨胀,谣言传播的速度也让人始料不及,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

构建和谐网络环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既充分发挥互联网在舆情表达中的积极作用,又有效地控制和消除其负面影响,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加强网络舆情汇集和分析,正确引导网上舆论,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舆情信息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中国网民规模突破8亿网络规模稳居世界首位[EB/[OL].人民网,2009-07-16.

[2]后晋·刘昫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4585.

[3]吴绍忠,李淑华.互联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研究[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

[4]王来华主编.舆情研究概论———理论、方法和现实热点[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32.

[5]中共中央宣传部舆情信息局编著.舆情信息工作概论[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6:6.

[6]中共中央宣传部舆情信息局编著.网络舆情信息工作理论与实务[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9:6.

[7]廖言.慎防网络舆论卷起“媒体审判”[J].瞭望,2009(21).

责任编辑:丁芝

理论界2010第3期

152

·总第436期·

【媒体与传播】

网络舆情的内涵及主要特点

□姜胜洪

(天津社会科学院

舆情研究所,天津

300191)

摘要:网络舆情是舆情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指媒体或网民借助互联网,对某一焦点问题、社会公共事务等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带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也可以说,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在互联网上的一种特殊反映,是干部群众对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趋势以及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在网上的集中反映。网络舆情具有直接性、突发性、丰富性、互动性、偏差性等主要特点。加强网络舆情汇集和分析,正确引导网上舆论,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舆情信息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关键词:网络舆情;内涵;基本特性〔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547(2010)03-0151-02的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等。

对于舆情的内涵,国内的研究者们有着不同的认识。有研究者指出:“所谓‘舆情’,实际上就是大众密切关心的热门话题或反映了某些社会心理的观点与看法,其较高层次,基本层次是‘情绪’。大众传媒对此应有足够的是‘思潮’

”另敏感,并以恰当的方式进行舆论引导,减少社会震荡。有研究者认为:“舆情即民意情况,涉及公众对社会生活中各个方面的问题尤其是热点问题的公开意见(外露的部分)”〔3〕更多或情绪反应(既可能外露又可能不外露的部分)。的学者对舆情概念的认识,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在狭义上,舆情是指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国家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简而言之,舆情就是指民众的社会政治态度。〔4〕在广义上,舆情通俗地讲就是社情民意,是指社会各阶层民众对社会存在和发展所持有的情绪、态度、看法、意见和行为倾向。〔5〕网络舆情是舆情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指媒体或网民借助互联网,对某一焦点问题、社会公共事务等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带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也可以说,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在互联网上的一种特殊反映,是干部群众对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趋势以及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在网上的集中反映。

网络舆情与社会舆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具体来说,它们的联系表现在:

第一,网络舆情和社会舆情都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状况的反映。网络舆情和社会舆情都不可能是超时代超社会的,它们都具有社会历史性。

第二,网络舆情和社会舆情都是公开表达和传播的态度、意见和看法。不公开表达和传播的态度、意见和看法不能形成舆情,网络舆情和社会舆情都是人们面对客观现象和现实问题所公开表达出来的内心态度和意见,并通过公开传播来吸引和影响广大公众。

近年来,中国互联网发展迅速,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CNNIC)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心(

2009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3.38亿人,〔1〕网民规模稳居世界第一位。互联网的日益普及发展,为民众表达舆情、参与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提供了一个方便快捷的平台,网络舆情也越来越像“晴雨表”一样,时刻反映着人们情绪和思想的变化,日益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肯定。研究网络舆情的内涵,分析网络舆情的主要特点,对于我们及时把握民众的思想动态,不断改进我们的工作,服务党和国家发展大局,更好地推动科学发展、维护社会和谐和稳定具有重大意义。

一、网络舆情的内涵

“舆情”一词最早出现在《旧唐书》中,唐昭宗在乾)的一封诏书中称:“朕采于群议,询宁四年(公元897年彼舆情,有冀小康,遂登大用。”〔2〕此后,“舆情”一词在我国历史文献中出现的频率逐渐增加。在《四库全书》中,“舆情”一词共出现了一千一百余次,分散在经、史、子、集各部中。在我国古代,“舆”本谓车箱,因即指车。说文解字·车部》:“舆,车舆也”。“舆人”即为造车工《

人。《周礼·考工记·舆人》:“舆人为车。”到春秋末期,“舆”逐渐演化为轿子,“舆人”也被赋予抬轿子的人的意思,并逐渐涵盖了车夫、差役、小官吏和随车士卒等下层的普通大众的意思。到了汉代,历史文献中的“舆人”,与“刍荛”、“庶人”一样,成为普通百姓的代名词。早期“舆人”“舆情”这类词的出现和广泛使用,说明我国历史上的执政者已开始关注民意人心,并把“执政需要得民心”作为一条基本执政经验。

舆情在《辞源》(修订本)中,被解释为“民众的意愿”;在《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则被解释为“公众。据此可见,“舆情”的基本含义应为民众的意见和态度”[收稿日期]2009-08-25

[作者简介]姜胜洪(1963-),男,天津社会科学院舆情研究所副研究员。

151

2010第3期理论界

【媒体与传播】

第三,网络舆情和社会舆情往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网络舆情和社会舆情的关联性很强,现实社会中人们关于某一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的议论很容易传到网上,而网上关于某一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所形成的议论也会很快向社会扩散。

网络舆情与社会舆情虽然相互联系,但它们之间的区别也是非常明显的,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网络舆情和社会舆情的传播方式不同。社会舆情往往是通过人们的街谈巷议、口传心授,并以一定的意见、情绪、态度甚至行动倾向表现出来,而网络舆情的产生、形成并发挥作用的载体是网络,即网民的情绪、态度和意见等都是在网络中进行表达。

第二,网络舆情与社会舆情在社情民意的反映面上不尽相同。作为网络舆情主体的网民只是社会人群的一部分,因此,网络舆情不能等同于社会整体的意见与情绪,它只是反映以网民为主的某些社会群体或阶层的意愿。

第三,网络舆情与社会舆情的存在形式不同。与社会舆情主要通过人们的街谈巷议或行为举动等方式表现不同,网络舆情则是通过新闻跟帖、论坛、博客、播客、即时通讯工具、搜索聚合等途径表达出来。

二、网络舆情的主要特点

与其他舆情形态相比较,网络舆情在传播方式和效果等方面,具有许多自身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直接性。互联网是完全开放的,它拓展了所有人的公共空间,给了所有人发表意见和参议政事的便利,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网络信息的发布者,每个人都有选择网络信息的自由,网民通过BBS,新闻点评和博客网站,可以立即发表意见,下情直接上达,民意表达更加畅通。由于互联网的匿名特点,多数网民会自然地表达自己的真实观点,或者反映出自己的真实情绪。因此,网络舆情比较客观地反映了现实社会的矛盾,比较真实地体现了不同群体的价值观念和情绪心态。网民的舆情呼声,已经成为引导和影响社会舆论的重要力量。有评论人感慨于此,甚至用了“全民皆法官”来形容这场近乎癫狂的舆论“盛宴”。〔7〕

2.突发性。网络舆论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一个热点事件的存在加上一种情绪化的意见,就可以成为点燃一片舆论的导火索。一方面当一个事件发生时,网民可以立即在网络中进行意见表达,网民个体意见可以迅速地汇聚起来形成公共意见。另一方面各种渠道的意见可以迅速地进行互动,网上与网下相互影响,从而迅速形成强大意见声势。

3.丰富性。网上舆情的主题极为宽泛,话题的确定往往是自发、随意的,任何人都拥有选择主题、话题和选择写什么、怎么写的自由。从舆情主体的范围来看,网民分布于社会各阶层和各个领域;从舆情的主题来看,从温家宝总理在汶川地震中到国家哀悼日,从河北、成都的一系列安全事故到贵州瓮安、湖北石首等地的群体性事件,从北京奥运开幕式到“神州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实现太空行走,从如何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到要不要“抄底华尔街”,从拉萨“3.14”事件到乌鲁木齐“7.5”事件,从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到

〔6〕

·总第436期·

个税起征点调整……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以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舆情来源上看,网民可以在不受任何干扰的情况下预先写好言论,随时在网上发布,发表后的言论可以被任意评论和转载。由于网上信息海量,网上舆情的内容包罗万象,既有积极健康的言论和情绪表达,也有庸俗化和灰色的言论和情绪表达,各种文化类型、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生活准则、道德规范都可以找到立足之地。

4.互动性。在互联网上,网民普遍表现出强烈的参与意识。在对某一问题或事件发表意见、进行评论的过程中,常常有许多网民参与讨论,网民之间经常形成互动场面,赞成方的观点和反对方的观点同时出现,相互探讨、争论,相互交汇、碰撞,甚至出现意见交锋。这种网民之间的互动性实时交流,使各种观点和意见能够快速地表达出来,讨论更广泛更深入,网络舆情能够得到更加集中的反映。

5.偏差性。网民个体所受到的现实压力会直接影响到其在网上的意见表达。由于受各种因素影响,一些网上发言缺乏理性,比较感性化和情绪化,甚至有些人把互联网作为发泄情绪的场所,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对社会问题片面认识等等,都会利用网络得以宣泄,在网络上更容易出现庸俗、灰色的言论。比如随着世界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蔓延,我国一些沿海企业出现开工不足甚至倒闭的现象,股市楼市跌入低谷,部分网民利用网络发表情绪化言论。同时,在很多时候网民间的情绪会相互感染,因此,网上舆情是个人情绪与群体情绪相互作用的一个结果。有时它是真实意见的反映,有时也会与人们原有的意见产生一定程度的偏离。值得注意的是,情绪化言论很容易得到众人响应,从而引发有害舆论,具有很强的煽动性和破坏性。如哈尔滨6警察打死青年林松岭一案,在网上一波三折,舆论在短时间内迅速膨胀,谣言传播的速度也让人始料不及,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

构建和谐网络环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既充分发挥互联网在舆情表达中的积极作用,又有效地控制和消除其负面影响,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加强网络舆情汇集和分析,正确引导网上舆论,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舆情信息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中国网民规模突破8亿网络规模稳居世界首位[EB/[OL].人民网,2009-07-16.

[2]后晋·刘昫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4585.

[3]吴绍忠,李淑华.互联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研究[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

[4]王来华主编.舆情研究概论———理论、方法和现实热点[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32.

[5]中共中央宣传部舆情信息局编著.舆情信息工作概论[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6:6.

[6]中共中央宣传部舆情信息局编著.网络舆情信息工作理论与实务[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9:6.

[7]廖言.慎防网络舆论卷起“媒体审判”[J].瞭望,2009(21).

责任编辑:丁芝

理论界2010第3期

152


相关内容

  • 舆论与舆情的关系辨析
  • 第8卷第4期 2009年12月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ZHEJIANGUNIVERSITYOFTECHNOLOGY(SOCIALSCIENCE) Vo.l8No.4 Dec.2009 文章编号:100624303(2009)0420393206 舆论与舆情的关系辨析 李昌 ...

  • 浅谈高校舆情危机预警
  • -r-c蜊'r鬲=磊胃罱雨夏蕊 高教研究 浅i炎高敕翻吐青危栅预警 .桑华1卿涛2 (1.石河子大学党委宣传部:2.石河子大学党校办新疆石河子832003) [摘要]舆情危机预警是高校危机公关和管理的第一道防线.建立和完善舆情危机预警机制,是促进学校各项事业健康.协调.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学校从 ...

  • 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研究
  •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信息化已经普及各个领域.网络不仅是一种向外界发布最新信息的渠道,也是人们发表意见和建议的平台,而人们在这一平台上发表意见时,就已经在无形中形成了网络舆情.网络舆情渐渐成为一种必然的现象,那么网络舆情的管理也应备受重视.在网络使用人群中,大学生居多,为此,高校对大学生进行 ...

  • 网络舆情管理信息系统技术方案
  • 网络舆情监控项目建设方案信息系统有限公司1目 录第 1 章 项目背景 ........................................................... 3 第 2 章 网络舆情概述 ........................................ ...

  • 网络舆情监测管理系统方案
  • 网络舆情监控项目建设方案 目 录 第1章 项目背景 ........................................................................................................................ 3 第 ...

  • 业务发展可行性分析报告和技术方案
  • 业务发展可行性分析报告 和技术方案 2012年10月 第一章 项目总述 1.1系统背景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媒体作为一种新的信息传播形式,已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网友言论活跃已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不论是国内还是国际重大事件,都能马上形成网上舆论,通过这种网络来表达观点.传播思想,进而产生巨大的舆 ...

  • 话语分析与新媒体研究_李战子
  • 话语分析与新媒体研究 李战子 (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南京210039) 提要本文选取新媒体研究中与话语分析有关的领域,从互联网话语的语类多样性.网络民 舆情分析的关注点对话语分析的启示等三个方面展开讨论.本文认为以功能语言学意话语的特点. 为框架的话语分析能够为新媒体研究中所关注的话语提供系统而精微 ...

  • 网络舆情的"本地化"视角
  • 如今,无论是相关专家学者.各级党政舆情研判部门,还是依托新闻媒体而成立的研究平台,或者些民问舆情调查机构,都很重视网络舆情研究,并共同将中国网络舆情研究水平推向 个新的高度.不仅如此,舆情研究甚至实现了初步的产业化运作,这些使层次化地去客观认识.科学研判.理性运用网络民意有了种常态化可能. 舆论也要 ...

  • 县级领导在宣传思想会的发言
  • 这次全县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是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全县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xx届五中全会,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以及省.地.县相关会议精神,全面推进纳雍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新形势下召开的重要会议.县委对这次会议高度重视,县委宫书记亲自出席会议并将作重要指示.刚才县委政法委书记胡国祥传达了全省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