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题1

2011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

陋 室 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一、解释词语:

1、有仙则名.( )2、有龙则灵.( )3、斯.是陋室( ) 4、惟吾..德馨.( )( )( ) 5、谈笑有鸿. 儒.( )( ) 6、可以调.素琴( ) 7、往来无白丁..( ) 8、无丝竹..之乱.耳( )( )9、无案牍..之劳形..( )( )( )10、苔痕上.阶绿( ) 二、句子翻译: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翻译: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翻译: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翻译: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翻译: (5)孔子云:“何陋之有?” 翻译: 四、理解默写:

1、 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 。 2、 本文描写环境清新幽雅的句子: 3、 写室中人交往不俗(交往之雅):。

4、 文中写主人生活情趣高雅 5、 最能表现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句子6、作者在文中结尾把自己与古代贤士相比,表现了自己高尚情趣的是:

7、本文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8、用类比手法表达甘居陋室,不以为陋的句子是

9、统领全文的一个词是“德馨”,作者从几方面来表现陋室主人的品德高尚。

答:

10、本文的陋室为什么不陋?答:

11、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12、身居陋室,可以“调.素琴”,说明作者是喜爱音乐的,而下文却说“无丝竹..之乱耳”,这两者之间是否矛盾?谈谈你的见解。

答: 13、《陋室铭》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

答: 1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言外之意。

答: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可爱者甚蕃.( ) (2)世人甚.爱牡丹( ) (3)出淤泥而不染.( )(4)濯.清涟..而不妖.( )( )( )(5)亭亭..净植.( )( ) (6)不可亵.玩焉.( )( )(7)花之君子..者( ) (8)予谓..菊( )( ) (9)陶后鲜.有闻.( )( ) (10)同.予者何人( )(11)宜.乎众.矣( )( ) 二、句子翻译:xkb1.com

(1)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翻译:

(2)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翻译:

(3)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翻译:

(4)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翻译:

三、问答题:

1、 文中作者歌颂的是莲花,却几次提到了菊、牡丹,其用意(目的)是什么? 答: 2、文中写“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目的是: 3、文中第二段作者把“菊”“牡丹”“莲”分别比喻象征的哪三种人?

答: 4、描写莲的形象,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赋予莲以美好的品格的?

答: 5、本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6、“晋陶渊明独爱菊”“予独爱莲„„”两句中的“独”字有什么表现作用?

答:

7、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第2段结尾句“牡丹之爱,宜乎从矣”应该放在“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前面,作者为什么将它放在结尾?

答: 8、本文中称莲是“花之君子”,请你说说君子应当具有怎样的美好品质?

答: 四、用原文语句回答:

(1)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句子是: (2)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的句子是: (3)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4)比喻君子志洁高廉,仪态端正,令人敬重(清高)的句子是: (5)从生长环境的角度描写莲品质高洁质朴的句子是: (6)作者把莲的形象概括为“ ”。

《观潮》 周密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一、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 天下之伟观..( ) 2、方.其远出.海门( )( )3. 仅.如银线( )4. 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5、吞天沃.日( )6、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7、乘骑.弄旗标.枪舞.刀( )( )( )8、一舸.无迹( )9、随波而逝.( )10、皆披发文.身( )11、溯.迎而上( )12、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 )13、倍穹.( ) 14、而僦赁..看幕( ) 15、海涌银为郭.( )16、江干..上下十余里间( )17、珠翠罗绮溢目..( )18、倏尔..黄烟四起( )19、略.不相睹( )20、出没于鲸波万仞..

中( ) 二、翻译下列句子 1.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翻译: 2. 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翻译: 3,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翻译: 4、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翻译: 三、阅读后回答问题:

1、文中作者引用诚斋诗句的作用是什么?

答: 2、描写海潮颜色和声势的句子是?

2011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

陋 室 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一、解释词语:

1、有仙则名.( )2、有龙则灵.( )3、斯.是陋室( ) 4、惟吾..德馨.( )( )( ) 5、谈笑有鸿. 儒.( )( ) 6、可以调.素琴( ) 7、往来无白丁..( ) 8、无丝竹..之乱.耳( )( )9、无案牍..之劳形..( )( )( )10、苔痕上.阶绿( ) 二、句子翻译: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翻译: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翻译: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翻译: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翻译: (5)孔子云:“何陋之有?” 翻译: 四、理解默写:

1、 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 。 2、 本文描写环境清新幽雅的句子: 3、 写室中人交往不俗(交往之雅):。

4、 文中写主人生活情趣高雅 5、 最能表现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句子6、作者在文中结尾把自己与古代贤士相比,表现了自己高尚情趣的是:

7、本文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8、用类比手法表达甘居陋室,不以为陋的句子是

9、统领全文的一个词是“德馨”,作者从几方面来表现陋室主人的品德高尚。

答:

10、本文的陋室为什么不陋?答:

11、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12、身居陋室,可以“调.素琴”,说明作者是喜爱音乐的,而下文却说“无丝竹..之乱耳”,这两者之间是否矛盾?谈谈你的见解。

答: 13、《陋室铭》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

答: 1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言外之意。

答: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可爱者甚蕃.( ) (2)世人甚.爱牡丹( ) (3)出淤泥而不染.( )(4)濯.清涟..而不妖.( )( )( )(5)亭亭..净植.( )( ) (6)不可亵.玩焉.( )( )(7)花之君子..者( ) (8)予谓..菊( )( ) (9)陶后鲜.有闻.( )( ) (10)同.予者何人( )(11)宜.乎众.矣( )( ) 二、句子翻译:xkb1.com

(1)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翻译:

(2)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翻译:

(3)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翻译:

(4)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翻译:

三、问答题:

1、 文中作者歌颂的是莲花,却几次提到了菊、牡丹,其用意(目的)是什么? 答: 2、文中写“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目的是: 3、文中第二段作者把“菊”“牡丹”“莲”分别比喻象征的哪三种人?

答: 4、描写莲的形象,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赋予莲以美好的品格的?

答: 5、本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6、“晋陶渊明独爱菊”“予独爱莲„„”两句中的“独”字有什么表现作用?

答:

7、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第2段结尾句“牡丹之爱,宜乎从矣”应该放在“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前面,作者为什么将它放在结尾?

答: 8、本文中称莲是“花之君子”,请你说说君子应当具有怎样的美好品质?

答: 四、用原文语句回答:

(1)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句子是: (2)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的句子是: (3)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4)比喻君子志洁高廉,仪态端正,令人敬重(清高)的句子是: (5)从生长环境的角度描写莲品质高洁质朴的句子是: (6)作者把莲的形象概括为“ ”。

《观潮》 周密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一、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 天下之伟观..( ) 2、方.其远出.海门( )( )3. 仅.如银线( )4. 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5、吞天沃.日( )6、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7、乘骑.弄旗标.枪舞.刀( )( )( )8、一舸.无迹( )9、随波而逝.( )10、皆披发文.身( )11、溯.迎而上( )12、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 )13、倍穹.( ) 14、而僦赁..看幕( ) 15、海涌银为郭.( )16、江干..上下十余里间( )17、珠翠罗绮溢目..( )18、倏尔..黄烟四起( )19、略.不相睹( )20、出没于鲸波万仞..

中( ) 二、翻译下列句子 1.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翻译: 2. 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翻译: 3,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翻译: 4、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翻译: 三、阅读后回答问题:

1、文中作者引用诚斋诗句的作用是什么?

答: 2、描写海潮颜色和声势的句子是?


相关内容

  • 语文学科指导意见
  • 郑州市2005-2006学年语文教学指导意见 郑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中学语文科 七年级 一.教学指导思想 1.<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和基本理念做出了 全新的阐述,教师们要认真学习.领会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转变语文教育观念. 2.针对现在的七年级新生在小学时还是使 ...

  •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分析
  •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分析 马建兴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下册>是小学阶段的最后一册教材,同时也是第三学段的最后一册教材.我现就本册教材的基本结构.教材的主要特点作简要的介绍: 一.教材的基本结构 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共设计了六个专题,依次是:人生感悟,民风民俗,深深的怀 ...

  •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复习教案
  •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复习教案 复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准确解释重点文言字.词.句的含义,培养文言语感. (2)积累名句,背诵精彩句.段. (3)理解文章内容,评价人物形象,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复习,积累文言词语及名句 ,培养文言语感. (2)通过拓展迁移,提 ...

  • 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复习题解
  • 新课程标准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题解 <〈论语〉十则> 一.词语积累 (一)常规词语 [子]先生,指孔子. [时习]时常地复习.时,时常(又:按一定时间).习,温习.复习.实习. [朋]同门,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亦]也. [自]从. [(不)知](不)了解.[愠(yùn)]生气,发 ...

  • 九上语文教学计划
  •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从整体来看,学生身上好的习惯(课堂听讲,记笔记,发言提问)正在逐步养成,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也有了明显的转变,语文的综合能力也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提高,根据数据看出,班级语文水平存在一定差距,今后一定要从减少低分层入手.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材共 ...

  • 九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 教 学 计 划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从整体来看,学生身上好的习惯(课堂听讲,记笔记,发言提问)正在逐步养成,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也有了明显的转变,语文的综合能力也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提高.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拟上完九年级上下两册书,上册教材共分为六个单元.第一单元是诗歌单元,让学生感悟人生 ...

  • 2014-2015八年级上册语文复习计划
  • 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计划 一.复习内容: 1.熟练掌握1--4单元重点词语的读音.写法及意义. 2.熟练背诵及默写25.30课.课外古诗词.第21.22.26.27四课的重点古文和第23.24.28.29四篇 一般古文. 3.文言文解释重点实词的意义,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和一词多义现象:对重点 ...

  • 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教学反思小结
  • 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教学反思小结 本学期我担任八年级(5.6)班语文教学工作.八年级与其他年纪叫教学相比,八年级的教学有许多不同之处,值得好好反思.八年级是一个过度年级,有时会存在一些"尴尬"的地方.比如,开始识字不是教学重点,但生字学习对一部分学来说确实有困难,没办法轻视:阅读应 ...

  • 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计划
  • 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语文课程标准>为指针,立足教材,结合学生实际,研究复习方法,面向全体学生,全面系统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技能和综合素养. 二.复习内容: 1.熟练掌握1--4单元重点词语的读音.写法及意义. 2.熟练背诵及默写25.30课.课外古诗词.第21.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