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不等于信息量

李河

在一篇名为《在网络上探索网络文化》的采访文章中,一位被采访者说:“信息时代的来临几乎等于精神时代的来临。”这话听起来不错:“信息”让人联想到“精神”,信息无所不在,精神当然也就无所不在!

然而且慢!有时一个过于明显的论断反倒隐藏着许多误解。T·洛扎克先生在《信息崇拜》一书中写到:“信息,到处都是信息,惟独没有思考的头脑!”这话让人想起上世纪德国思想家尼采在一封信中说的话:“我的头脑,不是别人的跑马场!”

这些说法给我们提供了另一个考虑问题的角度:信息量的膨胀肯定有助于形成一个高度发达的物质生活社会,但它不一定是人类精神之树的合适土壤。

如今人们习惯于谈论“信息”,习惯于用比特这个数量单位来衡量“信息”的价值,当然也就习惯于用“信息量”来定义人的思想和意识。然而按照H·德雷福斯在《计算机不能做什么》一书中的看法,这显然是把人的意识“降低到了机器的水平”。换句话说,它把人的“精神”等同于一种数字算法能力,把人的“思想”视为各种信息材料的接收器。在这个层面上,我们确实可以提出一个问题:是人玩机器,还是机器玩人?

我很喜欢崔健演唱的歌曲,其中一首歌唱道:“因为我的病就是没有感觉!”当一个人的头脑成为由信息流推动的水轮机时,他的确很难找到自己的感觉。

其实,信息只是有待处理的数据和材料,谁来处理它们呢?或者是电脑,或者是人脑。在电脑中,“处理”的含义无非是对数据加减、排序和贮存。人脑当然也是一种“处理器”,它也具有接收和贮存信息(记忆)的功能,但如前所述,它在数据贮存的数量上远远比不上机器。庄子说:“鼹鼠饮河,不过满腹。”这鼹鼠的肚子即使再大,也只能取一瓢饮。

人脑与现在电脑的根本不同之处在于它具有精神和观念。

据报载,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次题为“信息化与教育”的会议上画出了一个金字塔示意图:塔基是数据,上面依次是信息、知识,塔尖是智慧。对于一个图表来说,这种分层说明是可行的。但在现实中,所谓信息、知识和智慧决不是一种“低级”与“高级”的关系。没有智慧和观念,信息就没有用,它就不成其为信息。信息、知识和观念本来就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事。

“精神”的本质特征不在于贮存而是创造。按照几百年来德国人的说法,它是一种不断涌动的“力”,这“力”就是生命之源,是绵绵不断的创造之源,而其产品则是人类文明和文化。

有一则神话说:最初世界上只有沙漠。后来一位创造神用金色的手杖在沙漠上一点,清冽的泉水便汩汩流出,在它经过的地方形成了树林和绿洲”。法国艺术家罗丹后来说,那柄金杖就是想象力,而那一“点”就是创造。

在古代希腊传统中,“诗艺”和“技艺”(它与我们后来说的“技术”不同)都本于创造。它们提供了一个构想神奇的空间,使各种材料、观念和目的按照一种独特的方式融合为一体。正如一段美妙的诗可能由许多司空见惯的语词组成,但在它们构成的诗句中,那些很平常的词忽然获得了完全不同的魅力;或者如同一块大理石,它在米开朗基罗手中变成了一个几乎与石头毫无共同之处的雕塑。当然,更恰当的例子还是哥白尼,当那个时代大量的信息都告诉人们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时,他却只凭一架小小的天文望远镜所提供的可怜信息和强大的“精神”断定:太阳是这个世界的中心。精神的活动依靠一定量的信息,但它不能还原为信息和信息量。如果说网络通过信息克隆复制着我们,那么精神就保证我们不致沦落成低级的信息复制品。

信息说到底是一些无序的事实和材料:有怎样的处理器,它就形成怎样的产品。早在几十年前,计算机理论界就流传着一条著名的GIGO法则:输入的是垃圾,输出的也必定是垃圾!这无非说明,电脑并不会使杂多的材料自动变成思想。

但GIGO法则不适用于那些善于思考的头脑。19世纪的美国精神领袖爱默生用充满诗意的语言描绘说:最初的学者将他周围的世界纳入心中,潜心地思考它。在经过一番新的咀嚼之后,将这些思考倾吐出来。世界进入他内心的时候是生活,从他内心出来的时候是真理;它进入他内心的时候是一瞬间的活动,从他内心出来的时候是不朽的思想;它进入他内心的时候是世俗琐事,从他内心出来的时候是诗。当初它是死板板的事实,现在它是活生生的思想。……它所来自的那颗心灵有多么深沉,它的飞升就有多么高远,其歌唱也就能绕梁不断,这种对应关系是分毫不差的。

这就是目前人脑优于电脑的根本所在。这里所说的人脑不是一个生物体,而是一种活生生的精神。这种精神需要一定的思考。品味和想象的空间,过多的庞杂信息反倒会使它失去轻灵透彻的品性,使它沦为一个信息材料仓库。所以T.洛扎克警告说:“信息大多反而会排挤观念,使人在空洞零散的事实面前六神无主。”信息可以同属于人脑和网络,只有精神是属于人的。

春秋时期晋国有一位了不起的乐师名师旷,相传他能奏《精徵》、《清角》,一奏而“玄鹤云集,延颈展翼而舞”,再奏则“凤凰来翔,大合鬼神”。据说他最初学艺时总嫌进步太慢,说:“技之不专,由于多心;心之不一,由于多视。”于是用艾绒熏瞎双眼,终于练成鬼神不测的绝艺。后世因此称他为“乐圣”。

这个故事虽然夸张,而且充满“五色使人盲,五音使人聋”的道家情调,但它可以提醒我们:在这个信息爆炸时代,要为自己的精神留下一个思想的和创造性的空间。如果没有这个空间,我们的头脑就只能像一个吃什么、拉什么的腹泄患者,网络则成为一个病态精神的宣泄场所。

一旦人们有了属于自己的明确目的和问题,信息量才越大越好!

《中国青年报》 2000年04月25日

李河

在一篇名为《在网络上探索网络文化》的采访文章中,一位被采访者说:“信息时代的来临几乎等于精神时代的来临。”这话听起来不错:“信息”让人联想到“精神”,信息无所不在,精神当然也就无所不在!

然而且慢!有时一个过于明显的论断反倒隐藏着许多误解。T·洛扎克先生在《信息崇拜》一书中写到:“信息,到处都是信息,惟独没有思考的头脑!”这话让人想起上世纪德国思想家尼采在一封信中说的话:“我的头脑,不是别人的跑马场!”

这些说法给我们提供了另一个考虑问题的角度:信息量的膨胀肯定有助于形成一个高度发达的物质生活社会,但它不一定是人类精神之树的合适土壤。

如今人们习惯于谈论“信息”,习惯于用比特这个数量单位来衡量“信息”的价值,当然也就习惯于用“信息量”来定义人的思想和意识。然而按照H·德雷福斯在《计算机不能做什么》一书中的看法,这显然是把人的意识“降低到了机器的水平”。换句话说,它把人的“精神”等同于一种数字算法能力,把人的“思想”视为各种信息材料的接收器。在这个层面上,我们确实可以提出一个问题:是人玩机器,还是机器玩人?

我很喜欢崔健演唱的歌曲,其中一首歌唱道:“因为我的病就是没有感觉!”当一个人的头脑成为由信息流推动的水轮机时,他的确很难找到自己的感觉。

其实,信息只是有待处理的数据和材料,谁来处理它们呢?或者是电脑,或者是人脑。在电脑中,“处理”的含义无非是对数据加减、排序和贮存。人脑当然也是一种“处理器”,它也具有接收和贮存信息(记忆)的功能,但如前所述,它在数据贮存的数量上远远比不上机器。庄子说:“鼹鼠饮河,不过满腹。”这鼹鼠的肚子即使再大,也只能取一瓢饮。

人脑与现在电脑的根本不同之处在于它具有精神和观念。

据报载,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次题为“信息化与教育”的会议上画出了一个金字塔示意图:塔基是数据,上面依次是信息、知识,塔尖是智慧。对于一个图表来说,这种分层说明是可行的。但在现实中,所谓信息、知识和智慧决不是一种“低级”与“高级”的关系。没有智慧和观念,信息就没有用,它就不成其为信息。信息、知识和观念本来就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事。

“精神”的本质特征不在于贮存而是创造。按照几百年来德国人的说法,它是一种不断涌动的“力”,这“力”就是生命之源,是绵绵不断的创造之源,而其产品则是人类文明和文化。

有一则神话说:最初世界上只有沙漠。后来一位创造神用金色的手杖在沙漠上一点,清冽的泉水便汩汩流出,在它经过的地方形成了树林和绿洲”。法国艺术家罗丹后来说,那柄金杖就是想象力,而那一“点”就是创造。

在古代希腊传统中,“诗艺”和“技艺”(它与我们后来说的“技术”不同)都本于创造。它们提供了一个构想神奇的空间,使各种材料、观念和目的按照一种独特的方式融合为一体。正如一段美妙的诗可能由许多司空见惯的语词组成,但在它们构成的诗句中,那些很平常的词忽然获得了完全不同的魅力;或者如同一块大理石,它在米开朗基罗手中变成了一个几乎与石头毫无共同之处的雕塑。当然,更恰当的例子还是哥白尼,当那个时代大量的信息都告诉人们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时,他却只凭一架小小的天文望远镜所提供的可怜信息和强大的“精神”断定:太阳是这个世界的中心。精神的活动依靠一定量的信息,但它不能还原为信息和信息量。如果说网络通过信息克隆复制着我们,那么精神就保证我们不致沦落成低级的信息复制品。

信息说到底是一些无序的事实和材料:有怎样的处理器,它就形成怎样的产品。早在几十年前,计算机理论界就流传着一条著名的GIGO法则:输入的是垃圾,输出的也必定是垃圾!这无非说明,电脑并不会使杂多的材料自动变成思想。

但GIGO法则不适用于那些善于思考的头脑。19世纪的美国精神领袖爱默生用充满诗意的语言描绘说:最初的学者将他周围的世界纳入心中,潜心地思考它。在经过一番新的咀嚼之后,将这些思考倾吐出来。世界进入他内心的时候是生活,从他内心出来的时候是真理;它进入他内心的时候是一瞬间的活动,从他内心出来的时候是不朽的思想;它进入他内心的时候是世俗琐事,从他内心出来的时候是诗。当初它是死板板的事实,现在它是活生生的思想。……它所来自的那颗心灵有多么深沉,它的飞升就有多么高远,其歌唱也就能绕梁不断,这种对应关系是分毫不差的。

这就是目前人脑优于电脑的根本所在。这里所说的人脑不是一个生物体,而是一种活生生的精神。这种精神需要一定的思考。品味和想象的空间,过多的庞杂信息反倒会使它失去轻灵透彻的品性,使它沦为一个信息材料仓库。所以T.洛扎克警告说:“信息大多反而会排挤观念,使人在空洞零散的事实面前六神无主。”信息可以同属于人脑和网络,只有精神是属于人的。

春秋时期晋国有一位了不起的乐师名师旷,相传他能奏《精徵》、《清角》,一奏而“玄鹤云集,延颈展翼而舞”,再奏则“凤凰来翔,大合鬼神”。据说他最初学艺时总嫌进步太慢,说:“技之不专,由于多心;心之不一,由于多视。”于是用艾绒熏瞎双眼,终于练成鬼神不测的绝艺。后世因此称他为“乐圣”。

这个故事虽然夸张,而且充满“五色使人盲,五音使人聋”的道家情调,但它可以提醒我们:在这个信息爆炸时代,要为自己的精神留下一个思想的和创造性的空间。如果没有这个空间,我们的头脑就只能像一个吃什么、拉什么的腹泄患者,网络则成为一个病态精神的宣泄场所。

一旦人们有了属于自己的明确目的和问题,信息量才越大越好!

《中国青年报》 2000年04月25日


相关内容

  • 南京大学数学系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
  • 南京大学数学系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 一.数学系简介 南京大学数学系源于中央大学数学系和金陵大学数学系. 中大数学系的前身是 1920 年成 立的南京高师数学系,创办者是熊庆来教授.1952 年高等院校调整,成立了南京大学数天系, 1958 年天文从数天系分离成立天文学系,1978 年计算机技术 ...

  • 论述信息系统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 系统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系统科学思想即以系统思想为中心.综合多门学科的内容而形成的一个新的综合性科学门类. 系统科学思想按其发展和现状,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 狭义的系统科学思想一般是指贝塔朗菲著作<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和应用>中所提出的将" 系统" 的科学.数 ...

  • 福建省小学信息技术五年级下册第九课[查找资料]教案及课后反思
  • 第九课 查找资料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主要内容是以中国科普网站查找"恐龙"资料为例,介绍专业在线数据网站站内查找信息的方法,让学生认识到在专业数据网站里能够查找到更专业.更真实.更科学的信息:以百度搜索网站查找有关"酸雨"环保主题信息活动,让学生懂得在不知 ...

  • 等量代换教学案例
  • 等量代换教学案例 教学内容: 三年级下册教材109.111页内容. 教材分析: 教材在设计时,利用天平或跷跷板的平衡原理,让学生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当天平或跷跷板处于平衡时,左右两边的物体重量是相等的.根据这一原理,从例2第一个天平图中可以看出,一个西瓜重4千克,从第二个天平图中可以看出,4个苹 ...

  • 整数除以分数的教学设计
  • <整数除以分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青岛版五四制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整数除以分数>. 课标要求及解读: 课标要求:能进行简单的分数(不含带分数)除法运算. 课标解读:第一分句的行为动词"能",是指要"结合具体情境"给学生提供大 ...

  • 专题素材之知道的多与少
  • 知道的多与少 ● 看到,不等于看见: 看见,不等于看清: 看清,不等于看懂: 看懂,不等于看透: 看透,不等于看开. ● ● ● ● 信息大爆炸时代的我们,被铺天盖地的信息重重包围.人们猎奇搜异,寻求刺激,心气浮躁,似乎无所不知,又似乎什么也不懂.又有多少人真正知"道"--大道至 ...

  • 谈公共关系中的演讲艺术
  • 文章导读:演讲,在企业公共关系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说公共关系是传播, 是沟通,是信息的交流,演讲就是传播.沟通.信息交流的工具或具体方式.演讲是组织中一种传播和沟通的最好形式.因此,不仅仅是公共关系人员 , 而且每一个领导和决策人也应该学会演讲.本文将从演讲的概述.演讲的准备.演讲的设计.演讲 ...

  • 励志:方向比方法重要
  • 励志人生思维观念 ●方向比速度重要,智慧比吃苦重要,学习比学历重要,机遇比关系重要,要什么比做什么重要! ●智力比知识重要,素质比智力重要,觉悟比素质重要.方向大于方法,动力大于能力,做人大于做事! ●思路清晰远比卖力苦干重要,心态正确远比现实表现重要,选对方向远比努力做事重要,做对的事情远比把事情 ...

  • 心胸决定境界
  • 心胸决定境界,心态决定命运 原文地址:心胸决定境界,心态决定命运作者:飓风 ●有眼界才有境界,有实力才有魅力,有思路才有出路,有作为才有地位.政从正来,智从知来,财从才来,位从为来! ●观念比能力重要,策划比实施重要,行动比承诺重要,选择比努力重要,感知比告知重要,创造比证明重要,尊重生命比别人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