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 饮酒
题解关键词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靖节先生;生逢晋宋易代之际;曾任彭泽令,世称陶彭泽;41岁时彻底辞官归隐;田园诗人;诗风朴素、自然、真淳。
内容提示
《饮酒》二十首是借酒为题、倾诉胸臆之作;其《小序》称:“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
此诗是第九首,有暗合屈子《渔父》之处;作者假借与一位田父的对话,表明了自己坚持隐居、不愿随波逐流的意志,以及终老田园、不改初衷的人生理想。在魏晋玄学末流“极端个性主义”泛滥的大潮流下,陶渊明毅然远离腐败、堕落的官场,走向了相反的一条追求个体的诗意人生的道路,保全了人格的纯净,不能不说是难能可贵的。
在追摹华丽诗风的时尚下,陶诗着意于平淡、自然,在疏散中寓着严肃、凝重,于澹泊中有其人格之美,有其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感悟,诗人不刻意为诗 而尽得诗之妙谛。这篇作品即典型地表现出陶诗的特色。
思想内容
把握中间 “蓝缕茅檐下,未足为高栖。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等对话句的深邃内涵。
这首诗主要运用对话体,描述抒情主人公与田父一次对话的过程。诗歌无论从主题还是从表达方式上看,都可以看出屈原《渔父 》的印记,可见其深受屈原《渔父》的影响。
艺术表现
此诗具有自然、平和、质朴、从容的艺术风格。
诗中运用比兴手法。如以“汩其泥”比喻与世俗同流合污;以“吾驾不可回”比喻天性不可违,志向不可改。
对话体的手法有助于表达、强化主题。
吴菘《论陶》
“深感父老言”以下,“迂辔诚可学”作一开;“违己讵非迷”,作一阖;“且共欢此饮”,再一开,“吾驾不可回”,再一阖,抑扬尽致。
陶必铨《萸江诗话》
此必当时显有以先生不仕宋而劝驾者,故有“不足为高栖”云云。结语斩然,中有不忍言,特不可明言耳。
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四
此诗夹叙夹议,托为问答,屈子渔父之旨。注谓时必有人劝公出仕者,是也。收句完好。
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修订本)
他的诗歌虽然在晋宋之间自成一格,自然流露,不假雕饰,但是细心的读者,仍然可以看出古诗、曹植、阮籍、左思对他的潜在影响。像《拟古》的“日暮天无云”等“风华绮靡”的诗中,显然融合了曹植的辞采。“语时事则指而可想”的《饮酒》诗,精神面目和阮籍《咏怀》非常接近,而他的《咏贫士》、《咏荆轲》等诗,又显然是受了左思《咏史》的启发。锺嵘《诗品》说他的诗“又协左思风力”,是十分正确的。
胡国瑞《魏晋南北朝文学史》
陶渊明归到田园后的生活情况,在其诗中有较充分的反映。他的许多诗篇,描写了他亲身参加农业生产的活动和感受以及生活景况。尽管他亲历了农业劳动的辛勤,并饱尝了生活的艰困,但他却能“竟抱固穷节”而毫不动摇:
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问子为谁欤?田父有好怀。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繿缕茅檐下,未足为高栖;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饮酒》其九)
在这首诗里所展示的诗人的形象性格中,我们除了感到诗人如何纯朴可亲,更重要的是通过他对田父斩截的回答,感到他固穷的意志多么坚决!他与屈原的处境虽不同,但他们反抗恶势力而不与之合作,虽备历困厄而毫不改变初衷,其态度之纯正坚决则完全是一致的。这种死守善道而坚贞不屈的精神,正是我国知识分
子高尚品质的体现,其对于后代文人是有一定的教育意义的。而田父劝诗人所说的“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也正好表明了当时现实的黑暗,及诗人所以深闭固拒的理由所在。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
辞彭泽令,是陶渊明一生前后两期的分界线。此前,他不断在官僚与隐士这两种社会角色中做选择,隐居时想出仕,出仕时要归隐,心情很矛盾。此后他坚定了隐居的决心,一直过着隐居躬耕的生活,但心情仍不平静:“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杂诗》其二)他在诗里一再描写隐居的快乐,表示隐居的决心,如“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饮酒》其九); “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饮酒》其四)。这固然是他真实的感受,但也可以视为他坚定自己决心的一种方法„„
咏怀诗和咏史诗内容有相近之处,咏史也是咏怀,不过是借史实为媒介而已。他的咏怀诗有些是以组诗的形式写成的,如《饮酒》、《拟古》、《杂诗》。他的咏史诗所咏的对象偏重于古代的人物,如“三良”、“二疏”、荆轲,以及《咏贫士》所写的古代贫士;《读山海经》也可归入这一类。这些咏怀、咏史之作,明显地继承了阮籍、左思诗歌的传统,又有陶渊明自己的特点。这就是围绕着出仕与归隐这个中心,表现自己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品格。
(1)魏晋南北朝时期被称为“靖节先生”的大诗人是 (单项)
A.谢灵运 B.陶渊明 C.阮籍
D.曹操
(2)陶渊明是哪个地方的人?(单项)
A.浔阳柴桑 B.四川眉山 C.山东济南
D.安徽亳州
(3)陶渊明《饮酒(其九)》中“蓝缕茅檐下,未足为高栖,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几句用的典故出自《楚辞》中的哪一篇?(单项)
A.《渔父》 B.《卜居》 C.《离骚》
D.《涉江》
(4)陶渊明《饮酒(其九)》的下列诗句中,运用了比喻手法的是(单项)
A.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
C.蓝缕茅檐下,未足为高栖。
B.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 D.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
(5)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二句出自(单项)
A.《归去来兮辞》 B.《归园田居》 C.《饮酒》
D.《读山海经》
(1)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杰出的田园诗人是
(2)“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这是陶渊明《
(3)“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这句名言出自
(4)唐朝大诗人杜甫说:“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这里的“陶谢”是指
(5)陶渊明一生中曾几次出仕,先后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等职;他最后一次担任的官职(也即最终归隐前的任职)是
(1)陶渊明
(2)饮酒(或《饮酒》其九)
(3)陶渊明
(4)陶渊明和谢灵运
(5)彭泽令
陶渊明 饮酒
题解关键词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靖节先生;生逢晋宋易代之际;曾任彭泽令,世称陶彭泽;41岁时彻底辞官归隐;田园诗人;诗风朴素、自然、真淳。
内容提示
《饮酒》二十首是借酒为题、倾诉胸臆之作;其《小序》称:“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
此诗是第九首,有暗合屈子《渔父》之处;作者假借与一位田父的对话,表明了自己坚持隐居、不愿随波逐流的意志,以及终老田园、不改初衷的人生理想。在魏晋玄学末流“极端个性主义”泛滥的大潮流下,陶渊明毅然远离腐败、堕落的官场,走向了相反的一条追求个体的诗意人生的道路,保全了人格的纯净,不能不说是难能可贵的。
在追摹华丽诗风的时尚下,陶诗着意于平淡、自然,在疏散中寓着严肃、凝重,于澹泊中有其人格之美,有其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感悟,诗人不刻意为诗 而尽得诗之妙谛。这篇作品即典型地表现出陶诗的特色。
思想内容
把握中间 “蓝缕茅檐下,未足为高栖。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等对话句的深邃内涵。
这首诗主要运用对话体,描述抒情主人公与田父一次对话的过程。诗歌无论从主题还是从表达方式上看,都可以看出屈原《渔父 》的印记,可见其深受屈原《渔父》的影响。
艺术表现
此诗具有自然、平和、质朴、从容的艺术风格。
诗中运用比兴手法。如以“汩其泥”比喻与世俗同流合污;以“吾驾不可回”比喻天性不可违,志向不可改。
对话体的手法有助于表达、强化主题。
吴菘《论陶》
“深感父老言”以下,“迂辔诚可学”作一开;“违己讵非迷”,作一阖;“且共欢此饮”,再一开,“吾驾不可回”,再一阖,抑扬尽致。
陶必铨《萸江诗话》
此必当时显有以先生不仕宋而劝驾者,故有“不足为高栖”云云。结语斩然,中有不忍言,特不可明言耳。
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四
此诗夹叙夹议,托为问答,屈子渔父之旨。注谓时必有人劝公出仕者,是也。收句完好。
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修订本)
他的诗歌虽然在晋宋之间自成一格,自然流露,不假雕饰,但是细心的读者,仍然可以看出古诗、曹植、阮籍、左思对他的潜在影响。像《拟古》的“日暮天无云”等“风华绮靡”的诗中,显然融合了曹植的辞采。“语时事则指而可想”的《饮酒》诗,精神面目和阮籍《咏怀》非常接近,而他的《咏贫士》、《咏荆轲》等诗,又显然是受了左思《咏史》的启发。锺嵘《诗品》说他的诗“又协左思风力”,是十分正确的。
胡国瑞《魏晋南北朝文学史》
陶渊明归到田园后的生活情况,在其诗中有较充分的反映。他的许多诗篇,描写了他亲身参加农业生产的活动和感受以及生活景况。尽管他亲历了农业劳动的辛勤,并饱尝了生活的艰困,但他却能“竟抱固穷节”而毫不动摇:
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问子为谁欤?田父有好怀。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繿缕茅檐下,未足为高栖;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饮酒》其九)
在这首诗里所展示的诗人的形象性格中,我们除了感到诗人如何纯朴可亲,更重要的是通过他对田父斩截的回答,感到他固穷的意志多么坚决!他与屈原的处境虽不同,但他们反抗恶势力而不与之合作,虽备历困厄而毫不改变初衷,其态度之纯正坚决则完全是一致的。这种死守善道而坚贞不屈的精神,正是我国知识分
子高尚品质的体现,其对于后代文人是有一定的教育意义的。而田父劝诗人所说的“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也正好表明了当时现实的黑暗,及诗人所以深闭固拒的理由所在。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
辞彭泽令,是陶渊明一生前后两期的分界线。此前,他不断在官僚与隐士这两种社会角色中做选择,隐居时想出仕,出仕时要归隐,心情很矛盾。此后他坚定了隐居的决心,一直过着隐居躬耕的生活,但心情仍不平静:“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杂诗》其二)他在诗里一再描写隐居的快乐,表示隐居的决心,如“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饮酒》其九); “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饮酒》其四)。这固然是他真实的感受,但也可以视为他坚定自己决心的一种方法„„
咏怀诗和咏史诗内容有相近之处,咏史也是咏怀,不过是借史实为媒介而已。他的咏怀诗有些是以组诗的形式写成的,如《饮酒》、《拟古》、《杂诗》。他的咏史诗所咏的对象偏重于古代的人物,如“三良”、“二疏”、荆轲,以及《咏贫士》所写的古代贫士;《读山海经》也可归入这一类。这些咏怀、咏史之作,明显地继承了阮籍、左思诗歌的传统,又有陶渊明自己的特点。这就是围绕着出仕与归隐这个中心,表现自己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品格。
(1)魏晋南北朝时期被称为“靖节先生”的大诗人是 (单项)
A.谢灵运 B.陶渊明 C.阮籍
D.曹操
(2)陶渊明是哪个地方的人?(单项)
A.浔阳柴桑 B.四川眉山 C.山东济南
D.安徽亳州
(3)陶渊明《饮酒(其九)》中“蓝缕茅檐下,未足为高栖,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几句用的典故出自《楚辞》中的哪一篇?(单项)
A.《渔父》 B.《卜居》 C.《离骚》
D.《涉江》
(4)陶渊明《饮酒(其九)》的下列诗句中,运用了比喻手法的是(单项)
A.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
C.蓝缕茅檐下,未足为高栖。
B.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 D.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
(5)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二句出自(单项)
A.《归去来兮辞》 B.《归园田居》 C.《饮酒》
D.《读山海经》
(1)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杰出的田园诗人是
(2)“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这是陶渊明《
(3)“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这句名言出自
(4)唐朝大诗人杜甫说:“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这里的“陶谢”是指
(5)陶渊明一生中曾几次出仕,先后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等职;他最后一次担任的官职(也即最终归隐前的任职)是
(1)陶渊明
(2)饮酒(或《饮酒》其九)
(3)陶渊明
(4)陶渊明和谢灵运
(5)彭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