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饮酒

陶渊明 饮酒

题解关键词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靖节先生;生逢晋宋易代之际;曾任彭泽令,世称陶彭泽;41岁时彻底辞官归隐;田园诗人;诗风朴素、自然、真淳。

内容提示

《饮酒》二十首是借酒为题、倾诉胸臆之作;其《小序》称:“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

此诗是第九首,有暗合屈子《渔父》之处;作者假借与一位田父的对话,表明了自己坚持隐居、不愿随波逐流的意志,以及终老田园、不改初衷的人生理想。在魏晋玄学末流“极端个性主义”泛滥的大潮流下,陶渊明毅然远离腐败、堕落的官场,走向了相反的一条追求个体的诗意人生的道路,保全了人格的纯净,不能不说是难能可贵的。

在追摹华丽诗风的时尚下,陶诗着意于平淡、自然,在疏散中寓着严肃、凝重,于澹泊中有其人格之美,有其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感悟,诗人不刻意为诗 而尽得诗之妙谛。这篇作品即典型地表现出陶诗的特色。

思想内容

把握中间 “蓝缕茅檐下,未足为高栖。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等对话句的深邃内涵。

这首诗主要运用对话体,描述抒情主人公与田父一次对话的过程。诗歌无论从主题还是从表达方式上看,都可以看出屈原《渔父 》的印记,可见其深受屈原《渔父》的影响。

艺术表现

此诗具有自然、平和、质朴、从容的艺术风格。

诗中运用比兴手法。如以“汩其泥”比喻与世俗同流合污;以“吾驾不可回”比喻天性不可违,志向不可改。

对话体的手法有助于表达、强化主题。

吴菘《论陶》

“深感父老言”以下,“迂辔诚可学”作一开;“违己讵非迷”,作一阖;“且共欢此饮”,再一开,“吾驾不可回”,再一阖,抑扬尽致。

陶必铨《萸江诗话》

此必当时显有以先生不仕宋而劝驾者,故有“不足为高栖”云云。结语斩然,中有不忍言,特不可明言耳。

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四

此诗夹叙夹议,托为问答,屈子渔父之旨。注谓时必有人劝公出仕者,是也。收句完好。

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修订本)

他的诗歌虽然在晋宋之间自成一格,自然流露,不假雕饰,但是细心的读者,仍然可以看出古诗、曹植、阮籍、左思对他的潜在影响。像《拟古》的“日暮天无云”等“风华绮靡”的诗中,显然融合了曹植的辞采。“语时事则指而可想”的《饮酒》诗,精神面目和阮籍《咏怀》非常接近,而他的《咏贫士》、《咏荆轲》等诗,又显然是受了左思《咏史》的启发。锺嵘《诗品》说他的诗“又协左思风力”,是十分正确的。

胡国瑞《魏晋南北朝文学史》

陶渊明归到田园后的生活情况,在其诗中有较充分的反映。他的许多诗篇,描写了他亲身参加农业生产的活动和感受以及生活景况。尽管他亲历了农业劳动的辛勤,并饱尝了生活的艰困,但他却能“竟抱固穷节”而毫不动摇:

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问子为谁欤?田父有好怀。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繿缕茅檐下,未足为高栖;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饮酒》其九)

在这首诗里所展示的诗人的形象性格中,我们除了感到诗人如何纯朴可亲,更重要的是通过他对田父斩截的回答,感到他固穷的意志多么坚决!他与屈原的处境虽不同,但他们反抗恶势力而不与之合作,虽备历困厄而毫不改变初衷,其态度之纯正坚决则完全是一致的。这种死守善道而坚贞不屈的精神,正是我国知识分

子高尚品质的体现,其对于后代文人是有一定的教育意义的。而田父劝诗人所说的“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也正好表明了当时现实的黑暗,及诗人所以深闭固拒的理由所在。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

辞彭泽令,是陶渊明一生前后两期的分界线。此前,他不断在官僚与隐士这两种社会角色中做选择,隐居时想出仕,出仕时要归隐,心情很矛盾。此后他坚定了隐居的决心,一直过着隐居躬耕的生活,但心情仍不平静:“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杂诗》其二)他在诗里一再描写隐居的快乐,表示隐居的决心,如“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饮酒》其九); “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饮酒》其四)。这固然是他真实的感受,但也可以视为他坚定自己决心的一种方法„„

咏怀诗和咏史诗内容有相近之处,咏史也是咏怀,不过是借史实为媒介而已。他的咏怀诗有些是以组诗的形式写成的,如《饮酒》、《拟古》、《杂诗》。他的咏史诗所咏的对象偏重于古代的人物,如“三良”、“二疏”、荆轲,以及《咏贫士》所写的古代贫士;《读山海经》也可归入这一类。这些咏怀、咏史之作,明显地继承了阮籍、左思诗歌的传统,又有陶渊明自己的特点。这就是围绕着出仕与归隐这个中心,表现自己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品格。

(1)魏晋南北朝时期被称为“靖节先生”的大诗人是 (单项)

A.谢灵运 B.陶渊明 C.阮籍

D.曹操

(2)陶渊明是哪个地方的人?(单项)

A.浔阳柴桑 B.四川眉山 C.山东济南

D.安徽亳州

(3)陶渊明《饮酒(其九)》中“蓝缕茅檐下,未足为高栖,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几句用的典故出自《楚辞》中的哪一篇?(单项)

A.《渔父》 B.《卜居》 C.《离骚》

D.《涉江》

(4)陶渊明《饮酒(其九)》的下列诗句中,运用了比喻手法的是(单项)

A.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

C.蓝缕茅檐下,未足为高栖。

B.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 D.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

(5)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二句出自(单项)

A.《归去来兮辞》 B.《归园田居》 C.《饮酒》

D.《读山海经》

(1)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杰出的田园诗人是

(2)“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这是陶渊明《

(3)“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这句名言出自

(4)唐朝大诗人杜甫说:“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这里的“陶谢”是指

(5)陶渊明一生中曾几次出仕,先后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等职;他最后一次担任的官职(也即最终归隐前的任职)是

(1)陶渊明

(2)饮酒(或《饮酒》其九)

(3)陶渊明

(4)陶渊明和谢灵运

(5)彭泽令

陶渊明 饮酒

题解关键词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靖节先生;生逢晋宋易代之际;曾任彭泽令,世称陶彭泽;41岁时彻底辞官归隐;田园诗人;诗风朴素、自然、真淳。

内容提示

《饮酒》二十首是借酒为题、倾诉胸臆之作;其《小序》称:“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

此诗是第九首,有暗合屈子《渔父》之处;作者假借与一位田父的对话,表明了自己坚持隐居、不愿随波逐流的意志,以及终老田园、不改初衷的人生理想。在魏晋玄学末流“极端个性主义”泛滥的大潮流下,陶渊明毅然远离腐败、堕落的官场,走向了相反的一条追求个体的诗意人生的道路,保全了人格的纯净,不能不说是难能可贵的。

在追摹华丽诗风的时尚下,陶诗着意于平淡、自然,在疏散中寓着严肃、凝重,于澹泊中有其人格之美,有其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感悟,诗人不刻意为诗 而尽得诗之妙谛。这篇作品即典型地表现出陶诗的特色。

思想内容

把握中间 “蓝缕茅檐下,未足为高栖。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等对话句的深邃内涵。

这首诗主要运用对话体,描述抒情主人公与田父一次对话的过程。诗歌无论从主题还是从表达方式上看,都可以看出屈原《渔父 》的印记,可见其深受屈原《渔父》的影响。

艺术表现

此诗具有自然、平和、质朴、从容的艺术风格。

诗中运用比兴手法。如以“汩其泥”比喻与世俗同流合污;以“吾驾不可回”比喻天性不可违,志向不可改。

对话体的手法有助于表达、强化主题。

吴菘《论陶》

“深感父老言”以下,“迂辔诚可学”作一开;“违己讵非迷”,作一阖;“且共欢此饮”,再一开,“吾驾不可回”,再一阖,抑扬尽致。

陶必铨《萸江诗话》

此必当时显有以先生不仕宋而劝驾者,故有“不足为高栖”云云。结语斩然,中有不忍言,特不可明言耳。

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四

此诗夹叙夹议,托为问答,屈子渔父之旨。注谓时必有人劝公出仕者,是也。收句完好。

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修订本)

他的诗歌虽然在晋宋之间自成一格,自然流露,不假雕饰,但是细心的读者,仍然可以看出古诗、曹植、阮籍、左思对他的潜在影响。像《拟古》的“日暮天无云”等“风华绮靡”的诗中,显然融合了曹植的辞采。“语时事则指而可想”的《饮酒》诗,精神面目和阮籍《咏怀》非常接近,而他的《咏贫士》、《咏荆轲》等诗,又显然是受了左思《咏史》的启发。锺嵘《诗品》说他的诗“又协左思风力”,是十分正确的。

胡国瑞《魏晋南北朝文学史》

陶渊明归到田园后的生活情况,在其诗中有较充分的反映。他的许多诗篇,描写了他亲身参加农业生产的活动和感受以及生活景况。尽管他亲历了农业劳动的辛勤,并饱尝了生活的艰困,但他却能“竟抱固穷节”而毫不动摇:

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问子为谁欤?田父有好怀。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繿缕茅檐下,未足为高栖;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饮酒》其九)

在这首诗里所展示的诗人的形象性格中,我们除了感到诗人如何纯朴可亲,更重要的是通过他对田父斩截的回答,感到他固穷的意志多么坚决!他与屈原的处境虽不同,但他们反抗恶势力而不与之合作,虽备历困厄而毫不改变初衷,其态度之纯正坚决则完全是一致的。这种死守善道而坚贞不屈的精神,正是我国知识分

子高尚品质的体现,其对于后代文人是有一定的教育意义的。而田父劝诗人所说的“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也正好表明了当时现实的黑暗,及诗人所以深闭固拒的理由所在。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

辞彭泽令,是陶渊明一生前后两期的分界线。此前,他不断在官僚与隐士这两种社会角色中做选择,隐居时想出仕,出仕时要归隐,心情很矛盾。此后他坚定了隐居的决心,一直过着隐居躬耕的生活,但心情仍不平静:“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杂诗》其二)他在诗里一再描写隐居的快乐,表示隐居的决心,如“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饮酒》其九); “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饮酒》其四)。这固然是他真实的感受,但也可以视为他坚定自己决心的一种方法„„

咏怀诗和咏史诗内容有相近之处,咏史也是咏怀,不过是借史实为媒介而已。他的咏怀诗有些是以组诗的形式写成的,如《饮酒》、《拟古》、《杂诗》。他的咏史诗所咏的对象偏重于古代的人物,如“三良”、“二疏”、荆轲,以及《咏贫士》所写的古代贫士;《读山海经》也可归入这一类。这些咏怀、咏史之作,明显地继承了阮籍、左思诗歌的传统,又有陶渊明自己的特点。这就是围绕着出仕与归隐这个中心,表现自己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品格。

(1)魏晋南北朝时期被称为“靖节先生”的大诗人是 (单项)

A.谢灵运 B.陶渊明 C.阮籍

D.曹操

(2)陶渊明是哪个地方的人?(单项)

A.浔阳柴桑 B.四川眉山 C.山东济南

D.安徽亳州

(3)陶渊明《饮酒(其九)》中“蓝缕茅檐下,未足为高栖,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几句用的典故出自《楚辞》中的哪一篇?(单项)

A.《渔父》 B.《卜居》 C.《离骚》

D.《涉江》

(4)陶渊明《饮酒(其九)》的下列诗句中,运用了比喻手法的是(单项)

A.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

C.蓝缕茅檐下,未足为高栖。

B.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 D.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

(5)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二句出自(单项)

A.《归去来兮辞》 B.《归园田居》 C.《饮酒》

D.《读山海经》

(1)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杰出的田园诗人是

(2)“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这是陶渊明《

(3)“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这句名言出自

(4)唐朝大诗人杜甫说:“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这里的“陶谢”是指

(5)陶渊明一生中曾几次出仕,先后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等职;他最后一次担任的官职(也即最终归隐前的任职)是

(1)陶渊明

(2)饮酒(或《饮酒》其九)

(3)陶渊明

(4)陶渊明和谢灵运

(5)彭泽令


相关内容

  • 陶渊明"性嗜酒"之原因探讨
  • 摘 要: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伟大诗人之一,他引酒入诗,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但对陶渊明"性嗜酒"的原因学界历来说法不一,本文从生命和生活视角探究陶氏"性嗜酒"的深层原因,以期加深人们对陶渊明及其诗作的理解,从而更好地继承他身上折射的人性的 ...

  • 陶渊明饮酒诗二十首
  • 陶渊明先生所作<饮酒>二十首: 饮酒(其一 ) 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 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 忽与一樽酒,日夕欢相持. 饮酒(其二 ) 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善恶苟不应,何事空立言! 九十行带索,饥寒况当年.不赖固穷节,百世当谁传. ...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名诗60句
  •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陶渊明<饮酒·其五> 2.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 陶渊明<饮酒·其五> 3.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 陶渊明<饮酒·其五> 4.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5. 问君 ...

  • 饮酒读后感
  • 陶渊明诗集中共有饮酒诗60余首,<陶渊明集序>中,萧统第一次提示了陶渊明饮酒诗的内涵,"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以其独特的审美视角解释了陶渊明饮酒诗的深意.古人云:杯中之物堪以乐,一饮魂销万古愁.综观陶渊明饮酒诗,亦可领略到诗人纯真而又 ...

  • 陶渊明[饮酒(其五)]原文.注释.翻译.在线朗读与赏析
  • 说明:本文为华语网[thn21.com]飘零书生604老师整理的陶渊明<饮酒(其五)>资料,仅供学习参考之用. [原诗]: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注释]: ...

  • 饮酒其五导学案
  • <饮酒>(其五)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背诵,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学习重难点 :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重点) 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难点) 课堂活动设计: 导入新课:我国的诗歌源 ...

  • 饮酒陶渊明改写
  • 饮酒陶渊明改写(一) 清晨,人们都睁开了双眼,开始了耕种. 他们把豆子都耕种在南山脚下.放眼望去,野草长得非常茂盛.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大自然像一幅美妙的风景画. 微风在我不经意间悄悄走过,不然这窗外的山怎会如此绿呢?这样的美景使我顿时心旷神怡,田园生活真好! 我与农人扛着锄头来到了山脚下, ...

  • 论苏轼_和陶诗_之安贫固穷与饮酒主题
  • 2005年12月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Art College of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Dec ,2005Vol. 2 No. 4 第2卷 第4期 论苏轼"和陶诗"之安贫固穷与饮酒主题 李欢喜1, (1.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 ...

  • 饮酒教学设计
  • 饮酒(其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