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授课提纲

简介

源流考

一、组成与方义

二、仲景使用桂枝汤的经验

三、桂枝汤的使用禁忌

四、仲景关于桂枝汤的加减应用

五、桂枝汤加减衍化思路及后世方例

六、桂枝汤的双向调节作用

七、临床应用释疑

桂枝汤简介

桂枝汤是《伤寒论》开宗明义第一方,被誉为“群方之冠”。张仲景在其所著《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中,取桂枝汤之意加减化裁的系列方剂计有26首。

桂枝汤中以桂枝为君,芍药为臣,姜、枣为佐,甘草为使,共奏发汗解肌,调和营卫之功。其汤头歌诀很多人都稔熟于心:“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功”。历代医家对桂枝汤之论述不可谓不多。千载之下,争论亦不少。

桂枝汤源流考

传说桂枝汤是商代大臣伊尹配制的,由张仲景收入《伤寒论》中。

伊尹曾是一位高明的厨师,他总结前人运用本草治病的经验,结合烹调技术创制了许多汤方,桂枝汤就是用辛香调味料创制的。

其中的桂、姜、枣至今仍是我们厨房里的常用调料。

一、组成与方义:

桂枝15g芍药15g生姜15g甘草10g大枣4枚。1/3量。原方桂3两芍3两生姜3两甘草2两大枣12枚。

分三服四药来源于食疗

方义:桂姜辛甘化阳,辛温散寒,解表祛邪。芍草枣酸甘化阴,芍药养血敛汗,和营,加甘草大枣,酸甘化阴养营阴营血。酸甘相调,营卫相调。调和脾胃,营卫。

“此方为仲景群方之冠,乃滋阴和阳,解肌发汗,调和营卫之第一方,凡中风伤寒杂病,脉弱汗自出而表不解者,咸得而补之”-柯韵伯。“外证得之,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化气调阴阳。”

桂枝药性回顾

桂枝性温,味辛、甘,归心、肺、膀胱经,具发汗解肌,温经通阳之功效。《本经疏注》载其功能包括和营通阳,利水,下气,行瘀,补中等。

临床可用于发热,自汗,肌肉关节痛,头痛,腹痛,肢冷,头昏,心悸,喘息,短气等病证。

芍药解

芍药是桂枝汤的臣药,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关于芍药的使用多未注明是白芍还是赤芍。

白芍与赤芍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补泻不同。白芍偏补,赤芍偏泻。

金代成无已在《注解伤寒论》芍药甘草汤方后注云:“白补赤泻,白收而赤散”。

历代多有争议,有白芍说和赤芍说两种分歧。

白芍说占有优势

桂枝汤整个方义是以“养正力大,发汗力小”为主,且“汗出”者用之。而汗出的病机是风阳伤卫阳,卫外失司,且风主疏泄,营阴外泄而为汗,白芍具有敛汗收阴之作用。

吴谦云:“凡寒在表,脉浮弱、自汗出者,皆属表虚,宜桂枝汤主之。……芍药酸寒,酸能敛汗,寒走阴而益营。”

因此,临床多用白芍,尤其当太阳病误下而传太阴之时,见腹时痛者,更当倍白芍以补营血之虚。

白芍药性回顾

白芍为毛莨科植物芍药的根,味酸苦,性微寒,入肝、脾两经,功能养血柔肝,缓急止痛,敛阴止汗。《神农本草经》言其“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汤液本草》曰:“腹中虚痛,脾经也,非芍药不能除”。桂枝汤中皆辛甘发散之品,唯芍药酸苦微寒,能益阴敛血,内和营气,能发汗以止汗。张仲景云:“无汗不得服桂枝汤,正因中有芍药能止汗也”。

佐使药

姜、枣为佐药。

生姜性温味辛,具有发表散寒,温中止呕之效。

大枣性微温,味甘,具有补益脾胃,滋营充液之作用。

方中使药为炙甘草,性温味甘,具有补益中气,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等作用。

《伤寒明理论》曰:“姜、枣之用,因能发散,而此又不特发散之用。……姜、枣之用,专行脾之津液而和营卫者也”。

《医方集解》中有如下说明:“桂枝辛甘发散为阳,臣以芍药之酸收,佐以甘草之甘平,不令走泄阴气也,姜辛温能散(散寒止呕),枣甘温能和,此不专于发散,有以行脾之津液而和营卫者也。”

盖纵观其方,方中桂枝解肌祛风,宜通卫阳,生姜辛温止呕,以助桂枝通阳,此二者偏于卫。芍药益阴和营,大枣益气调中,可助芍和营,此二者偏于营。炙甘草调和诸药,更达调和营卫之效。

另一种思路:拆方与合方

桂枝汤可看作是《伤寒论》中桂枝甘草汤合芍药甘草汤加姜、枣而成。

其中桂枝甘草汤主治:“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病机是阳伤而气不足。

芍药甘草汤主治:“两足当热,胫上微拘急”。病机为阴伤而血不足。

两方合用则有调和阴阳气血之效,再加姜、枣,既能增强桂、芍调和营卫之功,又能增强调理脾胃之效。

二、仲景用桂枝汤

治太阳中风

对症用方

太阳表症兼里实热

太阳病兼里虚寒

太阳病,汗下后,正气受挫,表症仍在

非外感性营卫失和

阳明中风,阳明经表证的证候类型。

太阴中风、四肢烦疼,脉阳微阴涩而长者

霍乱止而身痛不休者

治太阳中风(2、12、95)

病机:风邪袭表,卫强营弱,营卫失和。发热-卫强-卫阳因抗邪出现病理性亢盛,浮盛于外的表现。卫阳被伤,卫外失司,风主疏泄,营阴外越故见汗出,汗出伤营-营弱。

主症:发热、汗出、恶风。浮缓:非指节律、指脉形,松弛柔软和紧相对而言。(风寒,阴邪,脉管紧张。中风,阳邪,脉管松弛,营阴伤软弱)

兼证:鼻鸣(肺窍不利),干呕(正气抗邪于表,不能顾护于里,里气失和升降失调,见:食欲不振,不大便…)

提示:外感不可进补厚味、不易消化、刺激性的食物,正气卫外抗邪消食难以兼顾。

对症用方

凡太阳病,只要见到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寒)者。(43)-只辨证不辨病(中风或伤寒),对症用方的例证。

扩大了桂枝汤的用方范围。

太阳表症兼里实热

太阳表症兼里实热。先解表(桂枝汤)后攻里(44、45、164)

即使表症是无汗的也用桂枝汤,因为麻黄汤纯辛温,伤阴、助实热。

太阳病兼里虚寒

太阳病兼里虚寒(91、327、387)。先补里,里气恢复后表随之解,不解者用桂枝汤。

即使表症无汗亦然。因为里气刚复,不受纯辛温。

正气受挫,表症仍在

太阳病,汗下后,正气受挫,表症仍在者不论有无汗均用之。(57、15)

非外感性营卫失和(53、54)

病常自汗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卫气不与营气谐和(说明病情主要矛盾在卫)。

无发热、脉浮、恶风寒、头项强痛等表症,似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更年期综合征。先其时发汗则愈,即发作前1~1.5h服药。以发汗调营卫。并用桂枝汤服法。

阳明中风,阳明经表证

阳明经表证

a.葛根汤(前述)

b.无汗-麻黄汤

c.有汗-桂枝汤。

共见症:“额头疼”。另见“脉迟”,“微恶寒”(234、189、190)提示:桂枝汤麻黄汤不仅为太阳表证设。阳明中风证在临床上少见。

太阴中风

太阴中风、四肢烦疼,脉阳微阴涩而长者(脾气由虚转充实),为欲愈。(274)-参见前柴胡桂枝汤。非太阴里虚,顶多用桂枝人参汤。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276)

身痛

身痛。霍乱证:霍乱止而身痛不休者,用桂枝汤小和之。(387)

总结

桂枝汤所治疾病多有营卫不和之证,综其机理,不过是外邪引发,或素体内虚,本有内伤,而致营卫不和。

营卫之于人体为正,营卫和则正气定,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所以无病;营卫不和则正气不固,故邪气乘虚而入则发病。所以营卫调和对人体尤未重要。

桂枝汤之调和营卫,既有调和又有扶正之意,故临床上可据此理斟酌而用于各科。

关于发汗解肌的理解

桂枝汤的主要作用为解肌发表,调和营卫。柯琴赞此方曰:“此为仲景群方之魁,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

所谓发汗是通过药力的向外疏布、透达、泄越之功,使皮毛、腠理、魄门开泄,外邪随汗而解;

所谓解肌是通过药力使在表的营卫得以调和,肌腠得以疏解,气血运行通达。

发汗解肌的共同作用是使在卫表之邪随汗出而解,桂枝汤的发汗解肌作用实际是通过调和营卫实现的。

定位气血之体,流行营卫之用

《医宗金鉴》曰:“卫即气中慓悍者也,荣即血中精粹者也。以其定位之体而言,则曰气、血,以其流行之用,则曰营、卫。”

《素问》关于营卫的阐述

关于营卫,《素问·痹论》是这样阐述的:

“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

“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

关于营卫的理解

营卫二气,同为饮食水谷所化生

卫气为水谷之悍气,营气为水谷之精气,

卫性刚悍滑疾,行于脉外,营性柔润和顺,行于脉中。

气血是营卫的物质基础,营卫是气血的功能体现,气血运行和调则营卫调和,营卫不和则导致一系列病理变化,而桂枝汤正具有调和营卫的功效。

从组方来分析桂枝汤的功效

从方剂配伍来看,桂枝汤中

桂枝辛甘温属阳,善温通阳气,为气分药;

芍药酸苦微寒属阴,善益阴和营,为血分药。

两药等量用之,一散一收,阴阳相济,气血相和。加之桂枝配甘草,辛甘发散为阳,芍药配甘草,酸甘合化为阴;

另外,姜、枣、甘草相配可调理脾胃,益气血之源,斡旋中焦气机之枢。最后通过啜热稀粥,温覆取汗而达到调和营卫的目的。

而其发汗解肌作用,亦是调和营卫的间接结果和体现。

关于和方之祖的理解

正如清代王子接《绛雪园古方选注》云:“桂枝汤,和方之祖,……桂枝、甘草辛甘化阳,助太阳融会肌气。芍药、甘草酸甘化阴,启少阴奠安营血。……一表一里,一阴一阳,故谓之和”。

和表里、和阴阳、和营卫;故曰和方之祖。

三、桂枝汤的使用禁忌(共五点)

典型单纯太阳伤寒表实证

酒客病

吐脓血(有内痈,毒热内结,腐破血络者)

阴阳两虚兼表证

汗吐下后,表证已发生变化者

典型单纯太阳伤寒表实证

典型单纯太阳伤寒表实证不能用桂枝汤(16)

所谓单纯,指不合并1.前述表证兼里实热,先解表,可用桂枝汤。2.前述表证兼里虚,先补里后解表,可用桂枝汤。

此时应用纯辛温开表发汗,不可用桂枝汤,芍药酸收。

酒客病

酒客病。(17)酒客,后世2种理解:

1.长期大量饮酒之人得中风,湿热内盛。因辛甘温,甘助湿,温生热。可去甘味+芳香化湿,解酒醒脾之品,如葛花,枳椇子,佩兰等。

2.饮酒过度造成湿热内盛,阻滞营卫气血,气血失和-见周身酸懒不适头痛,发(烘)热汗出,怕风。症似太阳中风(中风类症)。

区别桂枝汤证:a.饮酒史b.舌红苔黄厚腻(桂枝汤证见淡红舌薄白苔)c.胸脘痞闷,食欲不振,脉滑数,大便粘腻不爽。

吐脓血

吐脓血(有内痈,毒热内结,腐破血络者)。(19)见:发热、汗出、头痛之中风类症。辛甘温助热。

《伤寒例》曰:“桂枝下咽,阳盛则毙(内热);承气入胃,阴盛以亡(阳虚)。”

临床可用他药兼制,如,桂枝汤治痹证,桂枝可用30g+胡黄连制之。

以上(二)、(三)条指出,阳热盛者,不可用桂枝汤。

病情变化者

阴阳两虚兼表证。(29)伤阴见脚挛急,伤阳见厥逆。

汗吐下后,表证已发生变化者。(15、16)坏病

四、仲景关于桂枝汤的加减应用

桂枝加桂汤

桂枝加芍药汤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桂枝加附子汤

桂枝加葛根汤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当归四逆汤

其他(辛甘化阳与酸甘化阴)

桂枝加桂汤

(117)火针,粗似车条,治沉寒痼冷。红肿热痛(感染)。病机:发汗过多+受惊恐怯,致心阳虚,下焦寒气上冲,发作奔豚。奔豚典型症:气从少腹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受凉易发,舌淡,苔薄白)豚:指小猪,五行属“水畜”。

3类病因(《伤寒》《金匮》)a.心阳虚,下焦阴寒之气上冲-用桂枝加桂汤;b.心(脾)阳虚,下焦水气上冲(舌胖、苔水滑、小便不利、小便少,晨起头面轻度浮肿,晚间下肢肿。-发作前脐下悸动者,苓桂枣甘汤;无脐下悸动者,苓桂术甘汤。c.肝郁化火,郁火上冲-奔豚汤。

红肿热痛为何用灸法?按:只灸一壮轻微,似热敷法,助消散。

桂枝加芍药汤

(279)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非脏虚寒症(273)因为:无吐利,病不在脏。(太阴经脉走腹)。属太阴指太阴经脉受邪,气血失和。太阴中风-桂枝汤。)+芍-养血柔筋,和里缓急。

经脉受邪,气血失和后发展:

1.虚:气血两虚,筋脉失养,致腹中急痛。(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小建中汤主之。)

2.实:气滞血瘀,大实痛(痛重)-桂枝加大黄汤(桂枝加芍药汤加大黄,用大黄活血化瘀,未涉及脏腑,仅限于经脉)。

桂枝加芍药汤现代应用

现代应用:肠痉挛,肠淋巴结炎。280条-宜减之。

脾阳虚,中气虚。(提示:上二方仅见经脉未在脏腑,不见便、利。不同于理中汤。)

提示

《伤寒论》中汤证相对偶统一:

如,麻黄汤(表实);桂枝汤(表虚);

小青龙,大青龙汤;

桂枝+芍药,桂枝+芍+大黄;

小柴胡,柴桂汤…。对举四方:邪在经脉:桂枝汤;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邪在脏腑:宜服四逆辈。

桂枝新加汤

(62)脉沉(无表证),“脉迟,血少故也”(营卫不足,气血失养。)“不荣则痛,失养则痛,虚则痛”

不通则痛-郭士奇;失养则痛-任应秋。二者互为因果。

方义:芍,养血;人参,补气;生姜,引药达表。

刘渡舟,治产后身痛。生姜加至15g(三两)方效,汗出。

桂枝加附子汤

(20)恶风-阳虚,肌肤失温。小便难-阳虚气化失司,阴虚化源不足(两虚)。四肢微急,难以屈伸-阳气被伤,筋脉失温。

治法:解肌祛风,固阳以摄阴。

“有形之阴液不能速生,无形之阳气所当急固。”后世演变为“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

提示:仲景重视阳气。《伤寒论》重点讲寒伤阳气-强调扶阳;温病重点讲温热邪气耗伤阴液-后期强调救阴。

桂枝加葛根汤

(14)赵开美本大陆有五本,北京三本均有钩挑。几几,jǐ.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作shū。而《说文解字》短尾鸟也。几案。楷体均有钩挑。清代成林认为,短尾鸟应无钩挑。后世承之。正字音jǐ,为緊,古作qiān。緊与几通假。原则:或同本以互证,或别本以见义。《说文》连绵词,无定字。

功效:太阳经脉邪气盛,经脉不利。寒邪,应无汗,反汗出与一般寒邪不同。说明为风邪袭于经脉-太阳经脉不利。

发挥

加葛根的目的a.疏通经脉邪气,助桂枝以解表,不需啜粥。b.升津液,起阴气,滋润经脉。

郝万山案例:怀柔中医医院,病理性项肌痉挛。临床:颈肩肌肉紧张综合征-桂枝加葛根汤,葛根一般30g,桂枝10g(非外感),白芍30g,赤芍10g(或不用),甘草10g,(姜枣可不用),+鸡血藤30g。止痛不效可+祛风湿药(多见于值夜班受风寒湿)如,威灵仙30g,秦艽10g,姜黄(上肢),等。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18,43)太阳病篇四个治喘方之一。

18条:喘家新感中风,引发宿喘,以治新感为主。加厚朴杏子下气平喘。非用此方主之,而用之佳,不能治治宿喘。

43条:太阳病,下之微喘者,主之。新感中风,误下,部分表邪陷于胸中致喘,去表邪,可平新喘。

与其他方剂的区别

适应症:风邪袭表,继而风邪壅肺。

区别于

a.麻黄汤-寒邪闭表,无汗而喘;

b.麻杏甘石汤-邪热壅肺,汗出而喘;

c.小青龙汤-外寒内饮,水寒射肺。

疑问

手太阴肺为何未放在太阴病篇?

认为:

六经辨证来源于临床实际,是临床证候分类。

而经络辨证非来源于临床,是臆测。

桂枝去芍药汤

(21)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病机:胸阳心阳不振,表邪内陷胸中(虚性代偿,如上楼喘促)。

去芍,纯辛甘化阳,温振胸阳,祛邪达表。无自汗出,失去芍药治疗作用,且芍酸敛阴柔,壅遏气机,不利胸中气机畅达。

提示

仲景二个用药原则

①凡脐下悸,脐上悸,均不用术(如,苓桂枣甘汤,理中汤加减症,脐上悸去术)。

②凡胸满,均不用芍。(脐上下悸为自觉症)

但现在治冠心病心绞痛,活血用赤芍,养血用白芍,推测若仲景必不用芍药。故此治法有待商榷。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22)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许多版本作"脉微恶寒"解,即肾阳不足表阳不固,肌肤失温造成.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用于:冠心病多夜发,多与心阳不足兼肾阳虚衰;对心动过缓,病窦综合征者(中医认为是心阳不足,胸阳不振者),多用麻黄,细辛(可达30g).

当归四逆汤

(351)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主之.

血虚寒厥.桂枝汤-姜+倍大枣,+归养血,+细辛通经散寒止痛,通草(即木通。

注意木通,防己,马兜铃肾毒性问题).美国当归四逆汤禁用.临证应代之以鸡血藤(养血通络).

应用要点

当归四逆汤使用抓住三点症候,特别是在肝经循行部位出现的这三症:血虚,冷,痛.

如:痛经冷痛(肝经抵少腹);疝气痛;冻疮(治疗又可预防,特别对周围循环不好者如南方人,未发及未破者可改善微循环,内服加泡手,郝妻35年未复发);雷诺氏征:冷痛,肢端动脉痉挛症,有人有效.

辛甘化阳

其他:桂枝汤辛甘化阳,酸甘化阴药,其中第一类辛甘化阳者如下

桂枝甘草汤

桂枝甘草龙牡汤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桂枝甘草汤

桂枝甘草汤: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冒词源在“冂”部,<说文>:蒙而前也.-蒙目前行似捉迷藏.作为①遮盖,②头晕目眩讲.此二意,<伤寒论>均见,在此作①.阳明病篇的“喘冒不得卧”作②.

桂枝四两(60g),甘草二两(30g).顿服,温补心阳急救.说明上为急重症.心阳虚衰之心动过缓,心力不足.有人+细辛,附子,麻黄.(参考北京阜外医院经验.)

桂枝甘草龙牡汤

桂枝甘草龙牡汤(168)火逆(误用火疗.逆,错用),下之(下:误用泻下),因烧针而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以方测证:心阳虚衰,心神浮越.温补心阳兼潜镇安神.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112)惊狂:因惊而似狂.卧起不安:在似睡非睡时大叫而起,心神不能潜敛者.蜀漆:常山的幼苗.阳虚之后阴寒邪气必然内生,痰浊扰心,故加化痰药.

辛甘化阳三方的区别

区别:桂枝甘草汤-心脏病,心律失常突现,心主血脉失调.本方-心主神志功能异常(神经衰弱).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神经衰弱心阳虚,三者不是一类∴五版教材说法误,从症候严重性讲:桂甘汤>桂甘龙牡汤,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酸甘化阴

桂枝汤辛甘化阳,酸甘化阴药,其中第二类酸甘化阴者如下:

芍药甘草汤

芍药甘草汤

(看做桂枝汤的加减方):(29)阴阳两虚表未解,先调补心阳.阳虚则厥,阴虚则脚挛急.<说文>脚,胫也.小腿.此指小腿腓肠肌痉挛.

功效:酸甘化阴,养血荣筋,解痉止痛.解痉止痛的基本方-用于缓解内脏(心,肾,胃,胆,痛经),骨骼肌,支气管平滑肌痉挛,血管神经性头痛,带状疱疹后遗的疼痛.

注意事项

注意:血管扩张性头痛(充血性),效果不好.松解肌肉效优,甚至可致肌肉“软弱无力”.<朱氏集验方>名“去杖汤”,治脚弱无力,行步艰难.

郝案:患者,受寒疼痛,一侧梨状肌,见胸闷太息.方用芍30g草10g木瓜,附子,伸筋草,苏梗.自服60付,凡是关节疼痛无效,抽筋者有效.

五.桂枝汤加减衍化思路及后世方例

1.解肌和营卫

2.祛寒利血脉

3.化气调阴阳

4.温阳祛阴邪

5.养血柔筋脉

双向可调节

1.解肌和营卫

桂枝加附子汤:固阳摄阴.

后世如:<皇汉医学>桂枝加桔梗汤:太阳中风证兼咽痛.原书:咽痛,咽部有粘痰难以咯出.

<世医得效方>桂枝红花汤(加了血分药):原治外有风寒表证兼四肢疼痛.后世治荨麻疹(夜重受风发作重)+蝉衣,防风,荆芥祛风止痒.有时可见效.

余根初<伤寒论>桂枝橘皮汤(加气分药):中风表虚兼脾虚湿盛,胸脘痞闷.

<医学衷中参西录>加味桂枝代粥汤:粥鼓舞胃阳+黄芪补气,防风温散,知母黄芪温性.

治过敏性鼻炎方:1978年<新中医>寒风刺激-桂枝汤+甜葶苈15g蝉衣9g老师加乌梅10g敛肺气,防风6g散,一收一散,辛荑10g只要无舌红,咽痛有效.见黄浊涕者加鹅不食草10g(鼻炎专药)

2祛寒利血脉

桂枝,生姜,甘草-辛甘化阳,祛寒疏络。芍药,甘草-酸甘化阴,养血活血。

当归四逆汤;

黄芪桂枝五物汤:桂枝汤-甘草+黄芪,用于血痹,肌肤不仁,游走性疼痛。有益气和营,通阳行痹的功效。

郝案:多次注射预防乙肝疫苗,引起周身疼痛,开始用新加汤无效,后动则气促,考虑气虚,用黄芪桂枝五物汤而效。

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汤-枣+麻黄,白术,知母,附子,防风。《金匮》中风历节-风寒湿痹,邪气初化热见全身关节肿痛,肿处灼热,形体消瘦,头眩短气温温欲吐。。以温散+清热,通阳行痹,祛风胜湿,养阴清热。

《千金要方》干地黄汤(桂枝汤+当归+干地黄+蒲黄),祛寒利血脉,用于产后虚弱,血脉不畅造成的两胁满痛。因桂枝汤有祛寒利血脉作用,故以之加减可治疗冻疮,落枕,肩周炎,坐骨神经痛等。

3.化气调阴阳

辛甘化阳+酸甘化阴=调气血,阴阳,脾胃,营卫作用。用于多种内伤病,如前述的桂枝加大黄汤,桂枝去芍药汤等。

炙甘草汤=桂枝汤-芍药+人参,生地,麻子仁,麦冬,阿胶……气血双补,阴阳双调,通阳续脉,养血补心,用于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的气血不足,心神失养症。

黄芪建中汤的温中补气,和里缓急之力胜于小建中汤,用于“虚劳里急,诸不足”。多用于胃溃疡胃脘疼痛属气血不足者。

《千金要方》当归建中汤为小建中汤+当归,有温中补血,缓急止痛的作用,用于产后虚弱,腹中疼痛,呼吸少气或小腹拘急,痛引腹背。

4.温阳祛阴邪,强调辛甘化阳,如桂枝甘草汤。

5.养血柔筋脉,强调酸甘化阴(后世多不作为桂枝汤的衍化方),如芍药甘草汤。

六.桂枝汤的双向调节作用

双向调节现象:

1.对体温:太阳中风(恶寒发热);而当归四逆汤证(手足厥寒,及肝经循行部位冷痛)。

2.对汗液。

3.对心率。发热病人心率快,减慢心率。

桂枝甘草汤证,桂枝去芍药汤证的脉促胸闷,心率慢心下悸(并不一定是心率快)。

4.对血压:黄芪建中汤(助心阳,补脾胃),可用于心脾阳虚气虚的低血压(多见动则目眩,劳累气短乏力)。补气温阳的麻黄附子细辛汤。劳神过度,心脾受伤,痰浊不运而上扰的血压高,可用黄芪建中汤+龙牡或和温胆汤。

中医重调功能,西医重去病因。郝案:用莪术,白术等软坚散结,保护脾胃法治疗肝癌,未用白花蛇舌草等。

临床应用释疑

“表虚”非虚解惑

发汗止汗解惑

桂枝汤治疗外感表证要点

服药法

“表虚”非虚

桂枝汤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及营卫不和证。有人认为,桂枝汤之“表虚”非虚,其实不然。

从病因病机来看,是因外感风寒,侵于肌表,腠理疏泄,卫阳不固所致。张仲景言其卫强营弱,是因为营弱不能内守使然,其关键在于正气虚,即营弱。

从症状上来讲,自汗、脉缓均是虚的表现,气虚则自汗,阳虚则脉缓,其根本在于卫阳不足。

从桂枝汤用药看,偏温偏补,根据虚补实泻的理论,亦支持桂枝汤证表虚的实质。可以说,桂枝汤证其本为虚,其标为实。

应用桂枝汤时需要注意的要点

“表虚有汗此为功”说明表虚无汗者不用,有汗与无汗是临床应用桂枝汤时需要注意甄别的要点。

桂枝汤用于表虚有汗者,并通过发汗来止汗,是其主要特色。

凡因营卫不和所致病证皆可用之

在《方剂学》中,桂枝汤是作为解表剂出现的,所以在初学者的印象中,桂枝汤是用于治疗外感表证的。

其实,凡因营卫不和所致病证皆可用之。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就用桂枝汤治疗太阳伤寒变证,如第57条;杂病营卫不和证,如第53、54、387条。在《金匮要略》中更用其治疗妊娠恶阻及产后中风。

广泛用于辨证属于营卫不和的疾病

它可广泛用于内、外、妇、儿、皮肤等科多种中医辨证属于营卫不和的疾病。

如神经官能症、白细胞减少症、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心肌炎、低血压、冠心病、尿频、便秘、噎膈、泄泻、顽固性过敏性紫癜、慢性溃疡、软组织损伤、肩周炎、荨麻疹、食肉过敏、小儿夜尿症、厌食症、喘息性支气管炎、汤姆生氏病、经行风疹及瘙痒、经行头痛、经行发热身痛、经行浮肿、经行自汗、崩漏、妊娠恶阻、妊娠癃闭、产后自汗等等。

此处仅列举近年临床报道运用较多的病证,远未涵盖其所主治病证。

服药法

张仲景在桂枝汤方后注文中有:“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是借水谷之精气,温养中焦,不但易为酿汗,复可使外邪速去而不致重感。同时,“温覆”取汗是避风助汗之意。

关于微发其汗的理解

微发其汗,则令脾胃之气和,营卫之气调,阴阳调和,腠理复固,病自除矣。此服法是本方特色之一。

张仲景在《伤寒论》第16条中曰:“桂枝本为解肌,……常须识此,勿令误也”。提示后人,桂枝汤非发汗剂,与麻黄汤之发汗解表不同,实为解肌之剂,故借谷气以助药力,意在补脾胃以滋汗源,养汗源以托外邪。

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指出:“(桂枝汤)煎法服法,必如《伤寒论》原文而后可。不然,不唯失桂枝汤之妙,反生他变,病必不除”。

桂枝汤对我们的启迪

桂枝汤不仅可以治疗外感疾病,亦可广泛用于内伤杂病。诚如《金匮要略心典》中曰:“桂枝汤,外证得之,为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为化气和阴阳”。

可以说,桂枝汤虽仅为一首方剂,但它对我们的启迪是多方面的。

桂枝汤的使用提示中医亦很重视疾病的护理。也正因如此,后世医家给予桂枝汤极高的评价,称其为“调和阴阳,彻上彻下,能内能外之方”。

感谢大家光临

再见

授课提纲

简介

源流考

一、组成与方义

二、仲景使用桂枝汤的经验

三、桂枝汤的使用禁忌

四、仲景关于桂枝汤的加减应用

五、桂枝汤加减衍化思路及后世方例

六、桂枝汤的双向调节作用

七、临床应用释疑

桂枝汤简介

桂枝汤是《伤寒论》开宗明义第一方,被誉为“群方之冠”。张仲景在其所著《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中,取桂枝汤之意加减化裁的系列方剂计有26首。

桂枝汤中以桂枝为君,芍药为臣,姜、枣为佐,甘草为使,共奏发汗解肌,调和营卫之功。其汤头歌诀很多人都稔熟于心:“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功”。历代医家对桂枝汤之论述不可谓不多。千载之下,争论亦不少。

桂枝汤源流考

传说桂枝汤是商代大臣伊尹配制的,由张仲景收入《伤寒论》中。

伊尹曾是一位高明的厨师,他总结前人运用本草治病的经验,结合烹调技术创制了许多汤方,桂枝汤就是用辛香调味料创制的。

其中的桂、姜、枣至今仍是我们厨房里的常用调料。

一、组成与方义:

桂枝15g芍药15g生姜15g甘草10g大枣4枚。1/3量。原方桂3两芍3两生姜3两甘草2两大枣12枚。

分三服四药来源于食疗

方义:桂姜辛甘化阳,辛温散寒,解表祛邪。芍草枣酸甘化阴,芍药养血敛汗,和营,加甘草大枣,酸甘化阴养营阴营血。酸甘相调,营卫相调。调和脾胃,营卫。

“此方为仲景群方之冠,乃滋阴和阳,解肌发汗,调和营卫之第一方,凡中风伤寒杂病,脉弱汗自出而表不解者,咸得而补之”-柯韵伯。“外证得之,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化气调阴阳。”

桂枝药性回顾

桂枝性温,味辛、甘,归心、肺、膀胱经,具发汗解肌,温经通阳之功效。《本经疏注》载其功能包括和营通阳,利水,下气,行瘀,补中等。

临床可用于发热,自汗,肌肉关节痛,头痛,腹痛,肢冷,头昏,心悸,喘息,短气等病证。

芍药解

芍药是桂枝汤的臣药,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关于芍药的使用多未注明是白芍还是赤芍。

白芍与赤芍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补泻不同。白芍偏补,赤芍偏泻。

金代成无已在《注解伤寒论》芍药甘草汤方后注云:“白补赤泻,白收而赤散”。

历代多有争议,有白芍说和赤芍说两种分歧。

白芍说占有优势

桂枝汤整个方义是以“养正力大,发汗力小”为主,且“汗出”者用之。而汗出的病机是风阳伤卫阳,卫外失司,且风主疏泄,营阴外泄而为汗,白芍具有敛汗收阴之作用。

吴谦云:“凡寒在表,脉浮弱、自汗出者,皆属表虚,宜桂枝汤主之。……芍药酸寒,酸能敛汗,寒走阴而益营。”

因此,临床多用白芍,尤其当太阳病误下而传太阴之时,见腹时痛者,更当倍白芍以补营血之虚。

白芍药性回顾

白芍为毛莨科植物芍药的根,味酸苦,性微寒,入肝、脾两经,功能养血柔肝,缓急止痛,敛阴止汗。《神农本草经》言其“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汤液本草》曰:“腹中虚痛,脾经也,非芍药不能除”。桂枝汤中皆辛甘发散之品,唯芍药酸苦微寒,能益阴敛血,内和营气,能发汗以止汗。张仲景云:“无汗不得服桂枝汤,正因中有芍药能止汗也”。

佐使药

姜、枣为佐药。

生姜性温味辛,具有发表散寒,温中止呕之效。

大枣性微温,味甘,具有补益脾胃,滋营充液之作用。

方中使药为炙甘草,性温味甘,具有补益中气,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等作用。

《伤寒明理论》曰:“姜、枣之用,因能发散,而此又不特发散之用。……姜、枣之用,专行脾之津液而和营卫者也”。

《医方集解》中有如下说明:“桂枝辛甘发散为阳,臣以芍药之酸收,佐以甘草之甘平,不令走泄阴气也,姜辛温能散(散寒止呕),枣甘温能和,此不专于发散,有以行脾之津液而和营卫者也。”

盖纵观其方,方中桂枝解肌祛风,宜通卫阳,生姜辛温止呕,以助桂枝通阳,此二者偏于卫。芍药益阴和营,大枣益气调中,可助芍和营,此二者偏于营。炙甘草调和诸药,更达调和营卫之效。

另一种思路:拆方与合方

桂枝汤可看作是《伤寒论》中桂枝甘草汤合芍药甘草汤加姜、枣而成。

其中桂枝甘草汤主治:“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病机是阳伤而气不足。

芍药甘草汤主治:“两足当热,胫上微拘急”。病机为阴伤而血不足。

两方合用则有调和阴阳气血之效,再加姜、枣,既能增强桂、芍调和营卫之功,又能增强调理脾胃之效。

二、仲景用桂枝汤

治太阳中风

对症用方

太阳表症兼里实热

太阳病兼里虚寒

太阳病,汗下后,正气受挫,表症仍在

非外感性营卫失和

阳明中风,阳明经表证的证候类型。

太阴中风、四肢烦疼,脉阳微阴涩而长者

霍乱止而身痛不休者

治太阳中风(2、12、95)

病机:风邪袭表,卫强营弱,营卫失和。发热-卫强-卫阳因抗邪出现病理性亢盛,浮盛于外的表现。卫阳被伤,卫外失司,风主疏泄,营阴外越故见汗出,汗出伤营-营弱。

主症:发热、汗出、恶风。浮缓:非指节律、指脉形,松弛柔软和紧相对而言。(风寒,阴邪,脉管紧张。中风,阳邪,脉管松弛,营阴伤软弱)

兼证:鼻鸣(肺窍不利),干呕(正气抗邪于表,不能顾护于里,里气失和升降失调,见:食欲不振,不大便…)

提示:外感不可进补厚味、不易消化、刺激性的食物,正气卫外抗邪消食难以兼顾。

对症用方

凡太阳病,只要见到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寒)者。(43)-只辨证不辨病(中风或伤寒),对症用方的例证。

扩大了桂枝汤的用方范围。

太阳表症兼里实热

太阳表症兼里实热。先解表(桂枝汤)后攻里(44、45、164)

即使表症是无汗的也用桂枝汤,因为麻黄汤纯辛温,伤阴、助实热。

太阳病兼里虚寒

太阳病兼里虚寒(91、327、387)。先补里,里气恢复后表随之解,不解者用桂枝汤。

即使表症无汗亦然。因为里气刚复,不受纯辛温。

正气受挫,表症仍在

太阳病,汗下后,正气受挫,表症仍在者不论有无汗均用之。(57、15)

非外感性营卫失和(53、54)

病常自汗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卫气不与营气谐和(说明病情主要矛盾在卫)。

无发热、脉浮、恶风寒、头项强痛等表症,似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更年期综合征。先其时发汗则愈,即发作前1~1.5h服药。以发汗调营卫。并用桂枝汤服法。

阳明中风,阳明经表证

阳明经表证

a.葛根汤(前述)

b.无汗-麻黄汤

c.有汗-桂枝汤。

共见症:“额头疼”。另见“脉迟”,“微恶寒”(234、189、190)提示:桂枝汤麻黄汤不仅为太阳表证设。阳明中风证在临床上少见。

太阴中风

太阴中风、四肢烦疼,脉阳微阴涩而长者(脾气由虚转充实),为欲愈。(274)-参见前柴胡桂枝汤。非太阴里虚,顶多用桂枝人参汤。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276)

身痛

身痛。霍乱证:霍乱止而身痛不休者,用桂枝汤小和之。(387)

总结

桂枝汤所治疾病多有营卫不和之证,综其机理,不过是外邪引发,或素体内虚,本有内伤,而致营卫不和。

营卫之于人体为正,营卫和则正气定,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所以无病;营卫不和则正气不固,故邪气乘虚而入则发病。所以营卫调和对人体尤未重要。

桂枝汤之调和营卫,既有调和又有扶正之意,故临床上可据此理斟酌而用于各科。

关于发汗解肌的理解

桂枝汤的主要作用为解肌发表,调和营卫。柯琴赞此方曰:“此为仲景群方之魁,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

所谓发汗是通过药力的向外疏布、透达、泄越之功,使皮毛、腠理、魄门开泄,外邪随汗而解;

所谓解肌是通过药力使在表的营卫得以调和,肌腠得以疏解,气血运行通达。

发汗解肌的共同作用是使在卫表之邪随汗出而解,桂枝汤的发汗解肌作用实际是通过调和营卫实现的。

定位气血之体,流行营卫之用

《医宗金鉴》曰:“卫即气中慓悍者也,荣即血中精粹者也。以其定位之体而言,则曰气、血,以其流行之用,则曰营、卫。”

《素问》关于营卫的阐述

关于营卫,《素问·痹论》是这样阐述的:

“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

“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

关于营卫的理解

营卫二气,同为饮食水谷所化生

卫气为水谷之悍气,营气为水谷之精气,

卫性刚悍滑疾,行于脉外,营性柔润和顺,行于脉中。

气血是营卫的物质基础,营卫是气血的功能体现,气血运行和调则营卫调和,营卫不和则导致一系列病理变化,而桂枝汤正具有调和营卫的功效。

从组方来分析桂枝汤的功效

从方剂配伍来看,桂枝汤中

桂枝辛甘温属阳,善温通阳气,为气分药;

芍药酸苦微寒属阴,善益阴和营,为血分药。

两药等量用之,一散一收,阴阳相济,气血相和。加之桂枝配甘草,辛甘发散为阳,芍药配甘草,酸甘合化为阴;

另外,姜、枣、甘草相配可调理脾胃,益气血之源,斡旋中焦气机之枢。最后通过啜热稀粥,温覆取汗而达到调和营卫的目的。

而其发汗解肌作用,亦是调和营卫的间接结果和体现。

关于和方之祖的理解

正如清代王子接《绛雪园古方选注》云:“桂枝汤,和方之祖,……桂枝、甘草辛甘化阳,助太阳融会肌气。芍药、甘草酸甘化阴,启少阴奠安营血。……一表一里,一阴一阳,故谓之和”。

和表里、和阴阳、和营卫;故曰和方之祖。

三、桂枝汤的使用禁忌(共五点)

典型单纯太阳伤寒表实证

酒客病

吐脓血(有内痈,毒热内结,腐破血络者)

阴阳两虚兼表证

汗吐下后,表证已发生变化者

典型单纯太阳伤寒表实证

典型单纯太阳伤寒表实证不能用桂枝汤(16)

所谓单纯,指不合并1.前述表证兼里实热,先解表,可用桂枝汤。2.前述表证兼里虚,先补里后解表,可用桂枝汤。

此时应用纯辛温开表发汗,不可用桂枝汤,芍药酸收。

酒客病

酒客病。(17)酒客,后世2种理解:

1.长期大量饮酒之人得中风,湿热内盛。因辛甘温,甘助湿,温生热。可去甘味+芳香化湿,解酒醒脾之品,如葛花,枳椇子,佩兰等。

2.饮酒过度造成湿热内盛,阻滞营卫气血,气血失和-见周身酸懒不适头痛,发(烘)热汗出,怕风。症似太阳中风(中风类症)。

区别桂枝汤证:a.饮酒史b.舌红苔黄厚腻(桂枝汤证见淡红舌薄白苔)c.胸脘痞闷,食欲不振,脉滑数,大便粘腻不爽。

吐脓血

吐脓血(有内痈,毒热内结,腐破血络者)。(19)见:发热、汗出、头痛之中风类症。辛甘温助热。

《伤寒例》曰:“桂枝下咽,阳盛则毙(内热);承气入胃,阴盛以亡(阳虚)。”

临床可用他药兼制,如,桂枝汤治痹证,桂枝可用30g+胡黄连制之。

以上(二)、(三)条指出,阳热盛者,不可用桂枝汤。

病情变化者

阴阳两虚兼表证。(29)伤阴见脚挛急,伤阳见厥逆。

汗吐下后,表证已发生变化者。(15、16)坏病

四、仲景关于桂枝汤的加减应用

桂枝加桂汤

桂枝加芍药汤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桂枝加附子汤

桂枝加葛根汤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当归四逆汤

其他(辛甘化阳与酸甘化阴)

桂枝加桂汤

(117)火针,粗似车条,治沉寒痼冷。红肿热痛(感染)。病机:发汗过多+受惊恐怯,致心阳虚,下焦寒气上冲,发作奔豚。奔豚典型症:气从少腹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受凉易发,舌淡,苔薄白)豚:指小猪,五行属“水畜”。

3类病因(《伤寒》《金匮》)a.心阳虚,下焦阴寒之气上冲-用桂枝加桂汤;b.心(脾)阳虚,下焦水气上冲(舌胖、苔水滑、小便不利、小便少,晨起头面轻度浮肿,晚间下肢肿。-发作前脐下悸动者,苓桂枣甘汤;无脐下悸动者,苓桂术甘汤。c.肝郁化火,郁火上冲-奔豚汤。

红肿热痛为何用灸法?按:只灸一壮轻微,似热敷法,助消散。

桂枝加芍药汤

(279)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非脏虚寒症(273)因为:无吐利,病不在脏。(太阴经脉走腹)。属太阴指太阴经脉受邪,气血失和。太阴中风-桂枝汤。)+芍-养血柔筋,和里缓急。

经脉受邪,气血失和后发展:

1.虚:气血两虚,筋脉失养,致腹中急痛。(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小建中汤主之。)

2.实:气滞血瘀,大实痛(痛重)-桂枝加大黄汤(桂枝加芍药汤加大黄,用大黄活血化瘀,未涉及脏腑,仅限于经脉)。

桂枝加芍药汤现代应用

现代应用:肠痉挛,肠淋巴结炎。280条-宜减之。

脾阳虚,中气虚。(提示:上二方仅见经脉未在脏腑,不见便、利。不同于理中汤。)

提示

《伤寒论》中汤证相对偶统一:

如,麻黄汤(表实);桂枝汤(表虚);

小青龙,大青龙汤;

桂枝+芍药,桂枝+芍+大黄;

小柴胡,柴桂汤…。对举四方:邪在经脉:桂枝汤;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邪在脏腑:宜服四逆辈。

桂枝新加汤

(62)脉沉(无表证),“脉迟,血少故也”(营卫不足,气血失养。)“不荣则痛,失养则痛,虚则痛”

不通则痛-郭士奇;失养则痛-任应秋。二者互为因果。

方义:芍,养血;人参,补气;生姜,引药达表。

刘渡舟,治产后身痛。生姜加至15g(三两)方效,汗出。

桂枝加附子汤

(20)恶风-阳虚,肌肤失温。小便难-阳虚气化失司,阴虚化源不足(两虚)。四肢微急,难以屈伸-阳气被伤,筋脉失温。

治法:解肌祛风,固阳以摄阴。

“有形之阴液不能速生,无形之阳气所当急固。”后世演变为“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

提示:仲景重视阳气。《伤寒论》重点讲寒伤阳气-强调扶阳;温病重点讲温热邪气耗伤阴液-后期强调救阴。

桂枝加葛根汤

(14)赵开美本大陆有五本,北京三本均有钩挑。几几,jǐ.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作shū。而《说文解字》短尾鸟也。几案。楷体均有钩挑。清代成林认为,短尾鸟应无钩挑。后世承之。正字音jǐ,为緊,古作qiān。緊与几通假。原则:或同本以互证,或别本以见义。《说文》连绵词,无定字。

功效:太阳经脉邪气盛,经脉不利。寒邪,应无汗,反汗出与一般寒邪不同。说明为风邪袭于经脉-太阳经脉不利。

发挥

加葛根的目的a.疏通经脉邪气,助桂枝以解表,不需啜粥。b.升津液,起阴气,滋润经脉。

郝万山案例:怀柔中医医院,病理性项肌痉挛。临床:颈肩肌肉紧张综合征-桂枝加葛根汤,葛根一般30g,桂枝10g(非外感),白芍30g,赤芍10g(或不用),甘草10g,(姜枣可不用),+鸡血藤30g。止痛不效可+祛风湿药(多见于值夜班受风寒湿)如,威灵仙30g,秦艽10g,姜黄(上肢),等。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18,43)太阳病篇四个治喘方之一。

18条:喘家新感中风,引发宿喘,以治新感为主。加厚朴杏子下气平喘。非用此方主之,而用之佳,不能治治宿喘。

43条:太阳病,下之微喘者,主之。新感中风,误下,部分表邪陷于胸中致喘,去表邪,可平新喘。

与其他方剂的区别

适应症:风邪袭表,继而风邪壅肺。

区别于

a.麻黄汤-寒邪闭表,无汗而喘;

b.麻杏甘石汤-邪热壅肺,汗出而喘;

c.小青龙汤-外寒内饮,水寒射肺。

疑问

手太阴肺为何未放在太阴病篇?

认为:

六经辨证来源于临床实际,是临床证候分类。

而经络辨证非来源于临床,是臆测。

桂枝去芍药汤

(21)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病机:胸阳心阳不振,表邪内陷胸中(虚性代偿,如上楼喘促)。

去芍,纯辛甘化阳,温振胸阳,祛邪达表。无自汗出,失去芍药治疗作用,且芍酸敛阴柔,壅遏气机,不利胸中气机畅达。

提示

仲景二个用药原则

①凡脐下悸,脐上悸,均不用术(如,苓桂枣甘汤,理中汤加减症,脐上悸去术)。

②凡胸满,均不用芍。(脐上下悸为自觉症)

但现在治冠心病心绞痛,活血用赤芍,养血用白芍,推测若仲景必不用芍药。故此治法有待商榷。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22)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许多版本作"脉微恶寒"解,即肾阳不足表阳不固,肌肤失温造成.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用于:冠心病多夜发,多与心阳不足兼肾阳虚衰;对心动过缓,病窦综合征者(中医认为是心阳不足,胸阳不振者),多用麻黄,细辛(可达30g).

当归四逆汤

(351)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主之.

血虚寒厥.桂枝汤-姜+倍大枣,+归养血,+细辛通经散寒止痛,通草(即木通。

注意木通,防己,马兜铃肾毒性问题).美国当归四逆汤禁用.临证应代之以鸡血藤(养血通络).

应用要点

当归四逆汤使用抓住三点症候,特别是在肝经循行部位出现的这三症:血虚,冷,痛.

如:痛经冷痛(肝经抵少腹);疝气痛;冻疮(治疗又可预防,特别对周围循环不好者如南方人,未发及未破者可改善微循环,内服加泡手,郝妻35年未复发);雷诺氏征:冷痛,肢端动脉痉挛症,有人有效.

辛甘化阳

其他:桂枝汤辛甘化阳,酸甘化阴药,其中第一类辛甘化阳者如下

桂枝甘草汤

桂枝甘草龙牡汤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桂枝甘草汤

桂枝甘草汤: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冒词源在“冂”部,<说文>:蒙而前也.-蒙目前行似捉迷藏.作为①遮盖,②头晕目眩讲.此二意,<伤寒论>均见,在此作①.阳明病篇的“喘冒不得卧”作②.

桂枝四两(60g),甘草二两(30g).顿服,温补心阳急救.说明上为急重症.心阳虚衰之心动过缓,心力不足.有人+细辛,附子,麻黄.(参考北京阜外医院经验.)

桂枝甘草龙牡汤

桂枝甘草龙牡汤(168)火逆(误用火疗.逆,错用),下之(下:误用泻下),因烧针而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以方测证:心阳虚衰,心神浮越.温补心阳兼潜镇安神.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112)惊狂:因惊而似狂.卧起不安:在似睡非睡时大叫而起,心神不能潜敛者.蜀漆:常山的幼苗.阳虚之后阴寒邪气必然内生,痰浊扰心,故加化痰药.

辛甘化阳三方的区别

区别:桂枝甘草汤-心脏病,心律失常突现,心主血脉失调.本方-心主神志功能异常(神经衰弱).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神经衰弱心阳虚,三者不是一类∴五版教材说法误,从症候严重性讲:桂甘汤>桂甘龙牡汤,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酸甘化阴

桂枝汤辛甘化阳,酸甘化阴药,其中第二类酸甘化阴者如下:

芍药甘草汤

芍药甘草汤

(看做桂枝汤的加减方):(29)阴阳两虚表未解,先调补心阳.阳虚则厥,阴虚则脚挛急.<说文>脚,胫也.小腿.此指小腿腓肠肌痉挛.

功效:酸甘化阴,养血荣筋,解痉止痛.解痉止痛的基本方-用于缓解内脏(心,肾,胃,胆,痛经),骨骼肌,支气管平滑肌痉挛,血管神经性头痛,带状疱疹后遗的疼痛.

注意事项

注意:血管扩张性头痛(充血性),效果不好.松解肌肉效优,甚至可致肌肉“软弱无力”.<朱氏集验方>名“去杖汤”,治脚弱无力,行步艰难.

郝案:患者,受寒疼痛,一侧梨状肌,见胸闷太息.方用芍30g草10g木瓜,附子,伸筋草,苏梗.自服60付,凡是关节疼痛无效,抽筋者有效.

五.桂枝汤加减衍化思路及后世方例

1.解肌和营卫

2.祛寒利血脉

3.化气调阴阳

4.温阳祛阴邪

5.养血柔筋脉

双向可调节

1.解肌和营卫

桂枝加附子汤:固阳摄阴.

后世如:<皇汉医学>桂枝加桔梗汤:太阳中风证兼咽痛.原书:咽痛,咽部有粘痰难以咯出.

<世医得效方>桂枝红花汤(加了血分药):原治外有风寒表证兼四肢疼痛.后世治荨麻疹(夜重受风发作重)+蝉衣,防风,荆芥祛风止痒.有时可见效.

余根初<伤寒论>桂枝橘皮汤(加气分药):中风表虚兼脾虚湿盛,胸脘痞闷.

<医学衷中参西录>加味桂枝代粥汤:粥鼓舞胃阳+黄芪补气,防风温散,知母黄芪温性.

治过敏性鼻炎方:1978年<新中医>寒风刺激-桂枝汤+甜葶苈15g蝉衣9g老师加乌梅10g敛肺气,防风6g散,一收一散,辛荑10g只要无舌红,咽痛有效.见黄浊涕者加鹅不食草10g(鼻炎专药)

2祛寒利血脉

桂枝,生姜,甘草-辛甘化阳,祛寒疏络。芍药,甘草-酸甘化阴,养血活血。

当归四逆汤;

黄芪桂枝五物汤:桂枝汤-甘草+黄芪,用于血痹,肌肤不仁,游走性疼痛。有益气和营,通阳行痹的功效。

郝案:多次注射预防乙肝疫苗,引起周身疼痛,开始用新加汤无效,后动则气促,考虑气虚,用黄芪桂枝五物汤而效。

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汤-枣+麻黄,白术,知母,附子,防风。《金匮》中风历节-风寒湿痹,邪气初化热见全身关节肿痛,肿处灼热,形体消瘦,头眩短气温温欲吐。。以温散+清热,通阳行痹,祛风胜湿,养阴清热。

《千金要方》干地黄汤(桂枝汤+当归+干地黄+蒲黄),祛寒利血脉,用于产后虚弱,血脉不畅造成的两胁满痛。因桂枝汤有祛寒利血脉作用,故以之加减可治疗冻疮,落枕,肩周炎,坐骨神经痛等。

3.化气调阴阳

辛甘化阳+酸甘化阴=调气血,阴阳,脾胃,营卫作用。用于多种内伤病,如前述的桂枝加大黄汤,桂枝去芍药汤等。

炙甘草汤=桂枝汤-芍药+人参,生地,麻子仁,麦冬,阿胶……气血双补,阴阳双调,通阳续脉,养血补心,用于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的气血不足,心神失养症。

黄芪建中汤的温中补气,和里缓急之力胜于小建中汤,用于“虚劳里急,诸不足”。多用于胃溃疡胃脘疼痛属气血不足者。

《千金要方》当归建中汤为小建中汤+当归,有温中补血,缓急止痛的作用,用于产后虚弱,腹中疼痛,呼吸少气或小腹拘急,痛引腹背。

4.温阳祛阴邪,强调辛甘化阳,如桂枝甘草汤。

5.养血柔筋脉,强调酸甘化阴(后世多不作为桂枝汤的衍化方),如芍药甘草汤。

六.桂枝汤的双向调节作用

双向调节现象:

1.对体温:太阳中风(恶寒发热);而当归四逆汤证(手足厥寒,及肝经循行部位冷痛)。

2.对汗液。

3.对心率。发热病人心率快,减慢心率。

桂枝甘草汤证,桂枝去芍药汤证的脉促胸闷,心率慢心下悸(并不一定是心率快)。

4.对血压:黄芪建中汤(助心阳,补脾胃),可用于心脾阳虚气虚的低血压(多见动则目眩,劳累气短乏力)。补气温阳的麻黄附子细辛汤。劳神过度,心脾受伤,痰浊不运而上扰的血压高,可用黄芪建中汤+龙牡或和温胆汤。

中医重调功能,西医重去病因。郝案:用莪术,白术等软坚散结,保护脾胃法治疗肝癌,未用白花蛇舌草等。

临床应用释疑

“表虚”非虚解惑

发汗止汗解惑

桂枝汤治疗外感表证要点

服药法

“表虚”非虚

桂枝汤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及营卫不和证。有人认为,桂枝汤之“表虚”非虚,其实不然。

从病因病机来看,是因外感风寒,侵于肌表,腠理疏泄,卫阳不固所致。张仲景言其卫强营弱,是因为营弱不能内守使然,其关键在于正气虚,即营弱。

从症状上来讲,自汗、脉缓均是虚的表现,气虚则自汗,阳虚则脉缓,其根本在于卫阳不足。

从桂枝汤用药看,偏温偏补,根据虚补实泻的理论,亦支持桂枝汤证表虚的实质。可以说,桂枝汤证其本为虚,其标为实。

应用桂枝汤时需要注意的要点

“表虚有汗此为功”说明表虚无汗者不用,有汗与无汗是临床应用桂枝汤时需要注意甄别的要点。

桂枝汤用于表虚有汗者,并通过发汗来止汗,是其主要特色。

凡因营卫不和所致病证皆可用之

在《方剂学》中,桂枝汤是作为解表剂出现的,所以在初学者的印象中,桂枝汤是用于治疗外感表证的。

其实,凡因营卫不和所致病证皆可用之。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就用桂枝汤治疗太阳伤寒变证,如第57条;杂病营卫不和证,如第53、54、387条。在《金匮要略》中更用其治疗妊娠恶阻及产后中风。

广泛用于辨证属于营卫不和的疾病

它可广泛用于内、外、妇、儿、皮肤等科多种中医辨证属于营卫不和的疾病。

如神经官能症、白细胞减少症、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心肌炎、低血压、冠心病、尿频、便秘、噎膈、泄泻、顽固性过敏性紫癜、慢性溃疡、软组织损伤、肩周炎、荨麻疹、食肉过敏、小儿夜尿症、厌食症、喘息性支气管炎、汤姆生氏病、经行风疹及瘙痒、经行头痛、经行发热身痛、经行浮肿、经行自汗、崩漏、妊娠恶阻、妊娠癃闭、产后自汗等等。

此处仅列举近年临床报道运用较多的病证,远未涵盖其所主治病证。

服药法

张仲景在桂枝汤方后注文中有:“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是借水谷之精气,温养中焦,不但易为酿汗,复可使外邪速去而不致重感。同时,“温覆”取汗是避风助汗之意。

关于微发其汗的理解

微发其汗,则令脾胃之气和,营卫之气调,阴阳调和,腠理复固,病自除矣。此服法是本方特色之一。

张仲景在《伤寒论》第16条中曰:“桂枝本为解肌,……常须识此,勿令误也”。提示后人,桂枝汤非发汗剂,与麻黄汤之发汗解表不同,实为解肌之剂,故借谷气以助药力,意在补脾胃以滋汗源,养汗源以托外邪。

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指出:“(桂枝汤)煎法服法,必如《伤寒论》原文而后可。不然,不唯失桂枝汤之妙,反生他变,病必不除”。

桂枝汤对我们的启迪

桂枝汤不仅可以治疗外感疾病,亦可广泛用于内伤杂病。诚如《金匮要略心典》中曰:“桂枝汤,外证得之,为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为化气和阴阳”。

可以说,桂枝汤虽仅为一首方剂,但它对我们的启迪是多方面的。

桂枝汤的使用提示中医亦很重视疾病的护理。也正因如此,后世医家给予桂枝汤极高的评价,称其为“调和阴阳,彻上彻下,能内能外之方”。

感谢大家光临

再见


相关内容

  • 裴永清老师谈桂枝汤的临床应用
  • 作者/裴永清 论桂枝汤 <伤寒论>向被中医界誉为方书之祖,而桂枝汤又是<伤寒论>的第一首方,因此可以说桂枝汤是中医在理.法.方.药辨证论治理论体系指导下应用的第一方. 谈桂枝汤,常使人首先联想到的,便是桂枝汤所主治的太阳中风证,<方剂学>又将其纳入辛温解表之方,特 ...

  • 柴胡桂枝干姜汤
  • 柴胡桂枝干姜汤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B 添加义项 ? 所属类别 : 食谱 关于"胆热脾寒"的提出,刘老是从北京中医药大学伤寒教研室第一任主任陈慎吾先生"少阳病有阴证机转"悟而得之.笔者在跟随刘老攻博侍诊之时,刘老曾言,刚到北京中医药大学伤寒教研室任教之时,大 ...

  • 桂枝汤类方的运用
  • <桂枝汤类方的运用>全文在线阅读及txt下载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百度搜藏人人网腾讯微博开心网腾讯朋友百度空间豆瓣网搜狐微博百度新首页QQ收藏和讯微博我的淘宝百度贴吧更多...百度分享 返回主目录 请使用IE7或IE8预览本页,个别文件很大超过5M,请等几分钟后再下载!谢谢! 桂枝汤类方 ...

  • 黄芪桂枝五物汤的临床应用
  • 黄芪桂枝五物汤的临床应用 黄芪桂枝五物汤载于<金贵要略>,是临床常用方剂.<金贵要略方论本义>曰:黄芪桂枝五物,在风痹可治,在血痹亦可治也.其以黄芪为主补气固表补中,左以大枣:以桂枝治卫升阳,左以生姜:以芍药入营理血,共成厥美.五物而营卫兼理,且表营卫里胃肠.推之中风于皮肤肌 ...

  • 刘渡舟教授用柴胡桂枝汤治疗顽疾选萃
  • 刘渡舟教授用柴胡桂枝汤治疗顽疾选萃 张保伟 (河南中医学院伤寒教研室, 河南郑州 450003) 摘 要:柴胡桂枝汤是<伤寒论>治疗少阳兼太阳的方剂.刘渡舟教授根据该方功用特点, 临证多有发挥.刘老常用本方治疗肩背疼痛.肝气窜证.早期肝硬化.四肢疾病.脾胃疾病及体虚感冒, 并取得了较好疗 ...

  •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现代临床应用_杨薪博
  • 第11卷 第4期 2009 年 4 月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 Vol. 11 No. 4 Apr .,2009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现代临床应用 杨薪博,指导:董正华 (陕西中医学院,陕西 咸阳 712046) 摘 要:< ...

  • 第12讲桂枝汤的禁忌证
  • 第12讲桂枝汤的禁忌证.桂枝汤的加减应用(1) 上一次课,我们一直在讲桂枝汤的适应证.我们讲义上把桂枝汤在太阳病篇的适应证的条文都罗列起来了,我按照它的适应范围,大体作了这么一些归类.我们刚才读原文的时候,读完第44条以后就读到56条,中间有一条原文我们没有读,就是第45条,现在回头来看看45条. ...

  • 胸痹心痛(二)(桂枝生姜枳实汤, 乌头赤石脂丸)
  •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第8条:心中痞,诸逆心悬痛,桂枝生姜枳实汤主之. 桂枝生姜枳实汤方 桂枝  生姜各三两  枳实五枚,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 三升,分温三服. [方解]此于枳实配伍主气冲的桂枝,和治饮逆的生姜,故治诸逆(指痰饮客气冲逆而言),以举心中痞塞而心悬痛者. 注解:心中痞,即心 ...

  • 群方之首桂枝汤
  • 群方之首桂枝汤 要点:发汗力较麻黄弱,善温经通阳,上肢病引经药. 命名:药用肉桂树的嫩枝,故名. 来源:樟科常绿乔木肉桂的嫩枝入药. 产地:主产于广东.广西及云南省. 采集炮制:春季剪下嫩枝,用水稍浸泡,闷至透,凉晒干或阴干,切成薄片或小段用. 用法:生用--发汗解表 炒用--温经通阳 蜜炙--温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