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评析

第4卷第1期2012年1月

JOURNAL

南阳理工学院学报

OFNANYANGINSTITUTEOFTECHNOLOGY

Vol.4No.1Jan.2012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评析

姜金林

(南阳理工学院

河南南阳473004)

“重评历史”要: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近年来呈现重新泛起之势,成为国内有影响的思潮之一,其核心是借口来解

歪曲历史事实,质疑、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旨在否定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在思想理论界造成很大构、

混乱。本文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重新泛起的特点与表现、理论实质和危害等方面进行简要评析,以把握这一思潮的实质所在,旗帜鲜明地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关键词:历史虚无主义;根源;危害

历史虚无主义近年来在史学界、文学界、影视艺

术界和网络媒体领域出现重新泛起之势,成为国内有相当影响力的思潮之一,其核心是对五四以降,特

以一种虚无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的中国历史,

“客观”主义的态度重新给予的评价,借以否定马克

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它与主张经济领域全盘私有

“新自由主义”化、崇尚自由竞争的以及主张照搬西

方资本主义的民主观和政治运行模式的“民主社会主义”思潮交相呼应,旨在否定党的领导和中国特

在史学界和思想理论界造成很大色社会主义道路,

混乱,必须对其进行严肃评析和批驳。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重新泛起的根

源: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作为特定历史时期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关系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并不是现在才出现的。在20世纪20年代就有所谓全盘西化论;

、“四人帮”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林彪对待历史的态

度和方法更是历史虚无主义的典型表现;在20世纪80年代末则有以电视纪录片《河殇》为代表的新的

宣扬民族历史文化虚无主义的思潮;鼓吹全盘西化、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又在包括中国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泛滥开来。在前苏联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前苏联史学理论界一部分学者对十月革命极力否定,对苏共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缺陷、失误极力夸大,甚至把斯大林从“神”消解

[1]

“魔鬼”。这种肆意重评历史的后为十恶不赦的

果造成人民思想上的极大混乱,推动着前苏联共产党的垮台和社会主义制度的颠覆。在中国,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世纪之交重新泛起与其所面临的特殊

的国际、国内背景密切相关。

第一,从特殊的国际环境来看,世界一体化、全信息化趋势不可逆转,中国融入国际社会的深球化、

度和广度不断加大,世界对中国的影响也同步深化,两种社会制度、两种意识形态之间并存、斗争、合作的现实决定了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采取遏制、打压

。“和平演变”的战略意图从未改变是其主要策略,

利用一切机会实施思想、文化渗透和政治诱导是其主要手段。特别是在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并存与

前者处在主导地位,后者处于弱势地位。20斗争中,

世纪末期苏东剧变的发生造成“西强东弱”的国际

“过时论”、“失败论”、也导致马克思主义整体局势,

“渺茫论”,甚嚣尘上,宣称“历史已经终结”庆贺资本主义在与社会主义的竞争中取得的重大胜利。这就为历史虚无主义乘虚而入提供了适宜的土壤。

第二,从国内来看,改革开放30年,中国处在一

大转型的时代。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个大变革、

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必然引起

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某些非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

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它与西方敌对势力的反社会主义思潮相互呼应,它与新自由主

新文化保守主义等思潮有着共同的理论基础,即义、

对中国五四以来的革命传统不满,从而实现了相互

历史虚无主义转化和统一。在这种转化和统一中,

再度泛起。与此同时,欧美史学界在20世纪80年

“否定一切革命”、代兴起的鼓吹改良的历史相对主

思想界的历史虚无义思潮直接促使着我国史学界、

[2]

主义思潮的再次泛起。

mail:jjl3181967@163.com作者简介:姜金林(1971-),男,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E-

第1期姜金林: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评析·111·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具体表现:否定与颠覆历史

历史虚无主义在史学、文学、艺术、大众传媒等领域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他们以“重新评价”为名歪曲历史。其主要观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宣扬改良,否定革命。否认特定历史条件下中国选择暴力革命方式变革社会的必然性和历史意义,夸大了革命的破坏性,进而提出重新审视革、“告别革命”的主张。他们声称:20世纪的革命命

方式确实带给中国很深的灾难,暴力革命的结果只

[3]

是实现了专制复辟。按照这样的描述,从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9年的历史,自然就从根本上被否定了。

第二,从否定五四运动到否定社会主义改造,最终否定社会主义。他们认为五四运动造成了历史的断裂;又认为社会主义改造搞早了,甚至搞错了,从而阻滞、破坏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宣称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没有资格搞社会主义。他们重新搬出在20世纪20年代就已经解决的老问题,即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同以张东荪为代表的基尔特社会主义者之间,就落后的中国走“俄国

“改良的资本主义”还是走道路的争论。今人的路”

天的历史虚无主义者以所谓的“客观理性”的态度分析历史,认为在以农民为主要人口的落后中国,搞社会主义革命建设起来的只能是“小资产阶级”的空想社会主义。进而断言改革开放以前中国30年

。由此得出两的社会主义建设“只是一部荒唐史”

个结论:一是五四运动之后中国走“俄国人的路”选择社会主义是离开“以英美为师”的“近代文明主流”而误入了歧路;二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则是对社会主义的否定和对“近代文明主流”的回归。据此,中国的当务之急是“补新民主

,主义的课”效法西方自由主义的经济制度、自由主

[4]

义的意识形态是我们的真正出路。

第三,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既然历史虚无主义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进行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以历史假设来夸大走改良道路的可能性;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选择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建设成果,夸大党在社会主义改造、建设探索过程中的失误,那么必然合乎逻辑地得出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结论。他们认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一系列错误的延续,影响了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第四,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历史虚无主义者在研究评判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时往往以所

“客观”态度,有意无意地淡化、质疑马克思主谓的

义的指导地位,试图用历史选择论来替代唯物史观,对阶级斗争理论、社会形态及发展规律理论进行质疑、否定,对党史界已有的被实践证明正确的结论进行挑战性的质疑、否定,在思想界引起了很大的混乱和争议。

透过以上四个观点,可见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在于否定四项基本原则,自觉不自觉地把中国引向

显西方道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上述种种表现,

示了它的以下特点:

第一,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不同于一般意义上持

。它并非对中国的历全盘否定态度的“虚无主义”

史文化一概否定,而是着力于重新审视、评判中国共

建设史,进而得出颠覆性的否产党成立后的革命史、

定结论。简而言之就是两个否定:否定中国暴力革

否定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命的必然性,

进步性;鼓吹改良,鼓吹中国现代化要以英美为师,

[5]

全盘西化。

第二,历史虚无主义的突出特点体现在其方法和思维方式上的形而上学性。对历史进行批判反思本无可厚非,但问题的要害不在于要不要对历史进行反思和批判,而在于以一种什么样的方法和态度去反思和批判,这正是辩证的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虚无主义在对待历史问题上的分歧所在。历史虚无主义在方法上往往夸大历史发展过程中主体的行为选择性,并以之否定历史发展规律,同时混淆现象与本质的关系,颠倒支流与主流的关系,或取其一点,或攻其一点,或无中生有,或捕风捉影,是一种典型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

历史虚无主义的理论实质:历史唯心主义

从历史虚无主义的理论思想渊源看,它是照抄照搬国外个别史学流派观点的产物,就其实质而言是一种唯心主义的历史观,运用的是主观主义方法,是与历史唯物主义相对立的。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一个重要理论观点是唯心主义的历史选择论,即随意假设历史、夸大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主体选择性而否定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它不是在详细占有历史资料的基础上找出历史事实的内在联系,从而把握历史规律,而是出于否定

,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特殊“学术使命”来颠

倒正面与反面、主流与支流,随意剪裁历史场景,从而得出反主流的“创新”结论。其方法论上的错误

:“在社会现象领域,没有哪种方法比正如列宁所说

胡乱抽出一些个别事实和玩弄实例更普遍、更站不

·112·

南阳理工学院学报第4卷

住脚的了……因为每一个别情况都有其具体的历史环境……如果不是从整体上、不是从联系中去掌握

如果事实是零碎的随意挑出来的,那么它们就事实,

[6]”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连儿戏也不如。

历史虚无主义的社会危害:否定选

择社会主义的必然性

历史虚无主义打着历史反思、学术研究的名义出现,具有很强的欺骗性;历史虚无主义使人民失去

对历史的认同,从而失去了民族精了对民族的认同、

神支柱;历史虚无主义从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

到最终否定社会命与建设进程中的具体事实开始,

主义、否定马克思主义。因此,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影响不能低估,必须提高警惕。

第一,历史虚无主义具有很强的欺骗性。他们“解放思想”、“反对僵化”、“学术研究”打着的名义宣称要与某些西方史学流派研究范式的转换出现,相一致,以史学研究创新的名义堂而皇之地肆意评

但实际上得出的却是一系列错判中国近现代历史,

误的认识。历史虚无主义从实质上讲,它不仅是一

而且是一个政治导向个对待历史文化的态度问题,

民主社会主义思潮问题。特别是它与新自由主义、

内外呼应,很容易为国内外敌对势力所利用,迎合了西方国家实施和平演变战略的政治需要。

第二,历史虚无主义必然导致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借助于当前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时机,大肆歪曲、否定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英勇奋斗的历史。一些人不仅仅满足于歪曲近

甚至开始重新审视华夏民族的代以来的中国历史,

起源史,要从源头上否定中国历史,对中华民族的伟

对源远流长的灿烂民族文化也一笔抹大民族精神、

杀,使人丧失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削弱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使整个民族丧失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

其后患不言自明。支柱或灵魂,

第三,历史虚无主义最直接、最严重的后果就是

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和发展方否定四项基本原则,

向。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否定、歪曲中国共产党领导

建设史,就是要“从历中华民族英勇奋斗的解放史、

,史依据上抽掉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从

理论基础上质疑、否定“唯物史观关于历史发展规

,实现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律的必然性”

,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导地位和社会主义制度”[2]

合法性的真实目的。前苏联解体的原因固然很

但前苏联的持不同政见者和部分前苏共领导人多,

否定前苏联革命的必然性和建设成就的做法,及其对主流意识形态的颠覆却是解除苏共精神武装的始作俑者。苏东剧变已经为我们提供了前车之鉴。

因此,科学地研究、宣传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

事关坚持党的执政地位和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历史,

等重大原则问题,也是史学工作者应尽的历史责任。历史是一部伟大的教科书,切实做好史学教育有助于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国情、把握发展规律,更好地弘

创新民族文化,从而坚定广大人民走中扬民族精神、

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参考文献

[1]龚书铎.历史虚无主义二题[J].高校理论战线,2005

(5):36-39.[2]李珍.“中国近现代历史研究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学

J].高校理论战线,2005(4):56.术研讨会召开[[3]危兆盖.警惕历史虚无主义思潮[N].光明日报,2005

-03-15(4).[4]梅荣政.用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M].武汉:武汉

2008:211.大学出版社,[5]梅荣政,杨军.历史虚无主义重新泛起的透视[J].马2005(5):28-30.克思主义研究,[6]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64.全集:第28卷[

ANALYSISONHISTORYNIHILISMTREND

JIANGJin-lin

(NanyangInstituteofTechnology,Nanyang473004,China)

Abstract:Historynihilism,whichexperiencedthetrendofreturninrecentyears,hasbecomeoneoftheinfluentialthoughtsathome.Ithasarousedgreatmessinthethoughtcircle,itscoreis“reevaluatinghistory”bydeconstructinganddistortinghistoricalfacts,soastodenyhistoricalmaterialismofMarxism,theleadershipofthePartyandthesocialismroad.Thepaperbeginswiththefeatures,mani-festation,theoreticalnatureandharmsofitscomebackinanalyzingit.Thereforeitsnaturecanbegrabbedtoexplicitlyinsistonhistori-calmaterialismandatthesametimeopposehistoricalnihilism.Keywords:historicalnihilism;origin;harms

第4卷第1期2012年1月

JOURNAL

南阳理工学院学报

OFNANYANGINSTITUTEOFTECHNOLOGY

Vol.4No.1Jan.2012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评析

姜金林

(南阳理工学院

河南南阳473004)

“重评历史”要: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近年来呈现重新泛起之势,成为国内有影响的思潮之一,其核心是借口来解

歪曲历史事实,质疑、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旨在否定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在思想理论界造成很大构、

混乱。本文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重新泛起的特点与表现、理论实质和危害等方面进行简要评析,以把握这一思潮的实质所在,旗帜鲜明地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关键词:历史虚无主义;根源;危害

历史虚无主义近年来在史学界、文学界、影视艺

术界和网络媒体领域出现重新泛起之势,成为国内有相当影响力的思潮之一,其核心是对五四以降,特

以一种虚无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的中国历史,

“客观”主义的态度重新给予的评价,借以否定马克

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它与主张经济领域全盘私有

“新自由主义”化、崇尚自由竞争的以及主张照搬西

方资本主义的民主观和政治运行模式的“民主社会主义”思潮交相呼应,旨在否定党的领导和中国特

在史学界和思想理论界造成很大色社会主义道路,

混乱,必须对其进行严肃评析和批驳。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重新泛起的根

源: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作为特定历史时期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关系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并不是现在才出现的。在20世纪20年代就有所谓全盘西化论;

、“四人帮”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林彪对待历史的态

度和方法更是历史虚无主义的典型表现;在20世纪80年代末则有以电视纪录片《河殇》为代表的新的

宣扬民族历史文化虚无主义的思潮;鼓吹全盘西化、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又在包括中国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泛滥开来。在前苏联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前苏联史学理论界一部分学者对十月革命极力否定,对苏共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缺陷、失误极力夸大,甚至把斯大林从“神”消解

[1]

“魔鬼”。这种肆意重评历史的后为十恶不赦的

果造成人民思想上的极大混乱,推动着前苏联共产党的垮台和社会主义制度的颠覆。在中国,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世纪之交重新泛起与其所面临的特殊

的国际、国内背景密切相关。

第一,从特殊的国际环境来看,世界一体化、全信息化趋势不可逆转,中国融入国际社会的深球化、

度和广度不断加大,世界对中国的影响也同步深化,两种社会制度、两种意识形态之间并存、斗争、合作的现实决定了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采取遏制、打压

。“和平演变”的战略意图从未改变是其主要策略,

利用一切机会实施思想、文化渗透和政治诱导是其主要手段。特别是在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并存与

前者处在主导地位,后者处于弱势地位。20斗争中,

世纪末期苏东剧变的发生造成“西强东弱”的国际

“过时论”、“失败论”、也导致马克思主义整体局势,

“渺茫论”,甚嚣尘上,宣称“历史已经终结”庆贺资本主义在与社会主义的竞争中取得的重大胜利。这就为历史虚无主义乘虚而入提供了适宜的土壤。

第二,从国内来看,改革开放30年,中国处在一

大转型的时代。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个大变革、

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必然引起

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某些非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

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它与西方敌对势力的反社会主义思潮相互呼应,它与新自由主

新文化保守主义等思潮有着共同的理论基础,即义、

对中国五四以来的革命传统不满,从而实现了相互

历史虚无主义转化和统一。在这种转化和统一中,

再度泛起。与此同时,欧美史学界在20世纪80年

“否定一切革命”、代兴起的鼓吹改良的历史相对主

思想界的历史虚无义思潮直接促使着我国史学界、

[2]

主义思潮的再次泛起。

mail:jjl3181967@163.com作者简介:姜金林(1971-),男,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E-

第1期姜金林: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评析·111·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具体表现:否定与颠覆历史

历史虚无主义在史学、文学、艺术、大众传媒等领域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他们以“重新评价”为名歪曲历史。其主要观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宣扬改良,否定革命。否认特定历史条件下中国选择暴力革命方式变革社会的必然性和历史意义,夸大了革命的破坏性,进而提出重新审视革、“告别革命”的主张。他们声称:20世纪的革命命

方式确实带给中国很深的灾难,暴力革命的结果只

[3]

是实现了专制复辟。按照这样的描述,从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9年的历史,自然就从根本上被否定了。

第二,从否定五四运动到否定社会主义改造,最终否定社会主义。他们认为五四运动造成了历史的断裂;又认为社会主义改造搞早了,甚至搞错了,从而阻滞、破坏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宣称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没有资格搞社会主义。他们重新搬出在20世纪20年代就已经解决的老问题,即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同以张东荪为代表的基尔特社会主义者之间,就落后的中国走“俄国

“改良的资本主义”还是走道路的争论。今人的路”

天的历史虚无主义者以所谓的“客观理性”的态度分析历史,认为在以农民为主要人口的落后中国,搞社会主义革命建设起来的只能是“小资产阶级”的空想社会主义。进而断言改革开放以前中国30年

。由此得出两的社会主义建设“只是一部荒唐史”

个结论:一是五四运动之后中国走“俄国人的路”选择社会主义是离开“以英美为师”的“近代文明主流”而误入了歧路;二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则是对社会主义的否定和对“近代文明主流”的回归。据此,中国的当务之急是“补新民主

,主义的课”效法西方自由主义的经济制度、自由主

[4]

义的意识形态是我们的真正出路。

第三,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既然历史虚无主义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进行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以历史假设来夸大走改良道路的可能性;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选择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建设成果,夸大党在社会主义改造、建设探索过程中的失误,那么必然合乎逻辑地得出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结论。他们认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一系列错误的延续,影响了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第四,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历史虚无主义者在研究评判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时往往以所

“客观”态度,有意无意地淡化、质疑马克思主谓的

义的指导地位,试图用历史选择论来替代唯物史观,对阶级斗争理论、社会形态及发展规律理论进行质疑、否定,对党史界已有的被实践证明正确的结论进行挑战性的质疑、否定,在思想界引起了很大的混乱和争议。

透过以上四个观点,可见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在于否定四项基本原则,自觉不自觉地把中国引向

显西方道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上述种种表现,

示了它的以下特点:

第一,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不同于一般意义上持

。它并非对中国的历全盘否定态度的“虚无主义”

史文化一概否定,而是着力于重新审视、评判中国共

建设史,进而得出颠覆性的否产党成立后的革命史、

定结论。简而言之就是两个否定:否定中国暴力革

否定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命的必然性,

进步性;鼓吹改良,鼓吹中国现代化要以英美为师,

[5]

全盘西化。

第二,历史虚无主义的突出特点体现在其方法和思维方式上的形而上学性。对历史进行批判反思本无可厚非,但问题的要害不在于要不要对历史进行反思和批判,而在于以一种什么样的方法和态度去反思和批判,这正是辩证的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虚无主义在对待历史问题上的分歧所在。历史虚无主义在方法上往往夸大历史发展过程中主体的行为选择性,并以之否定历史发展规律,同时混淆现象与本质的关系,颠倒支流与主流的关系,或取其一点,或攻其一点,或无中生有,或捕风捉影,是一种典型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

历史虚无主义的理论实质:历史唯心主义

从历史虚无主义的理论思想渊源看,它是照抄照搬国外个别史学流派观点的产物,就其实质而言是一种唯心主义的历史观,运用的是主观主义方法,是与历史唯物主义相对立的。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一个重要理论观点是唯心主义的历史选择论,即随意假设历史、夸大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主体选择性而否定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它不是在详细占有历史资料的基础上找出历史事实的内在联系,从而把握历史规律,而是出于否定

,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特殊“学术使命”来颠

倒正面与反面、主流与支流,随意剪裁历史场景,从而得出反主流的“创新”结论。其方法论上的错误

:“在社会现象领域,没有哪种方法比正如列宁所说

胡乱抽出一些个别事实和玩弄实例更普遍、更站不

·112·

南阳理工学院学报第4卷

住脚的了……因为每一个别情况都有其具体的历史环境……如果不是从整体上、不是从联系中去掌握

如果事实是零碎的随意挑出来的,那么它们就事实,

[6]”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连儿戏也不如。

历史虚无主义的社会危害:否定选

择社会主义的必然性

历史虚无主义打着历史反思、学术研究的名义出现,具有很强的欺骗性;历史虚无主义使人民失去

对历史的认同,从而失去了民族精了对民族的认同、

神支柱;历史虚无主义从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

到最终否定社会命与建设进程中的具体事实开始,

主义、否定马克思主义。因此,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影响不能低估,必须提高警惕。

第一,历史虚无主义具有很强的欺骗性。他们“解放思想”、“反对僵化”、“学术研究”打着的名义宣称要与某些西方史学流派研究范式的转换出现,相一致,以史学研究创新的名义堂而皇之地肆意评

但实际上得出的却是一系列错判中国近现代历史,

误的认识。历史虚无主义从实质上讲,它不仅是一

而且是一个政治导向个对待历史文化的态度问题,

民主社会主义思潮问题。特别是它与新自由主义、

内外呼应,很容易为国内外敌对势力所利用,迎合了西方国家实施和平演变战略的政治需要。

第二,历史虚无主义必然导致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借助于当前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时机,大肆歪曲、否定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英勇奋斗的历史。一些人不仅仅满足于歪曲近

甚至开始重新审视华夏民族的代以来的中国历史,

起源史,要从源头上否定中国历史,对中华民族的伟

对源远流长的灿烂民族文化也一笔抹大民族精神、

杀,使人丧失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削弱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使整个民族丧失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

其后患不言自明。支柱或灵魂,

第三,历史虚无主义最直接、最严重的后果就是

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和发展方否定四项基本原则,

向。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否定、歪曲中国共产党领导

建设史,就是要“从历中华民族英勇奋斗的解放史、

,史依据上抽掉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从

理论基础上质疑、否定“唯物史观关于历史发展规

,实现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律的必然性”

,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导地位和社会主义制度”[2]

合法性的真实目的。前苏联解体的原因固然很

但前苏联的持不同政见者和部分前苏共领导人多,

否定前苏联革命的必然性和建设成就的做法,及其对主流意识形态的颠覆却是解除苏共精神武装的始作俑者。苏东剧变已经为我们提供了前车之鉴。

因此,科学地研究、宣传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

事关坚持党的执政地位和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历史,

等重大原则问题,也是史学工作者应尽的历史责任。历史是一部伟大的教科书,切实做好史学教育有助于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国情、把握发展规律,更好地弘

创新民族文化,从而坚定广大人民走中扬民族精神、

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参考文献

[1]龚书铎.历史虚无主义二题[J].高校理论战线,2005

(5):36-39.[2]李珍.“中国近现代历史研究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学

J].高校理论战线,2005(4):56.术研讨会召开[[3]危兆盖.警惕历史虚无主义思潮[N].光明日报,2005

-03-15(4).[4]梅荣政.用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M].武汉:武汉

2008:211.大学出版社,[5]梅荣政,杨军.历史虚无主义重新泛起的透视[J].马2005(5):28-30.克思主义研究,[6]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64.全集:第28卷[

ANALYSISONHISTORYNIHILISMTREND

JIANGJin-lin

(NanyangInstituteofTechnology,Nanyang473004,China)

Abstract:Historynihilism,whichexperiencedthetrendofreturninrecentyears,hasbecomeoneoftheinfluentialthoughtsathome.Ithasarousedgreatmessinthethoughtcircle,itscoreis“reevaluatinghistory”bydeconstructinganddistortinghistoricalfacts,soastodenyhistoricalmaterialismofMarxism,theleadershipofthePartyandthesocialismroad.Thepaperbeginswiththefeatures,mani-festation,theoreticalnatureandharmsofitscomebackinanalyzingit.Thereforeitsnaturecanbegrabbedtoexplicitlyinsistonhistori-calmaterialismandatthesametimeopposehistoricalnihilism.Keywords:historicalnihilism;origin;harms


相关内容

  • 对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评析_杨宁
  • 第24卷 总第137期 2005年第1期 2005年2月出版攀 登(双月刊) Ascent (Bimonthly ) Vol 24 G eneral . No . 137No . 1. 2005 February . 2005 中图分类号:B 0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647(2 ...

  • 当代西方新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评析
  • 第38卷 第1期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1月 当代西方新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评析 邵大伟 (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武汉430074) 摘 要:,.观点和方法,对某些具体历史问题的认识.:的历史视角;关于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的分析方法;.坚持研究总体性的社会历史,强调历史研究. 关 ...

  • 浅析后现代主义
  • 浅析后现代主义 [论文摘要]后现代主义是与现代性问题相伴生的文化观念.哲学思想,甚至还是一个"普遍 敏感性的历史时期".但其纠结与离散,从来就不是一个时间概念上的问题,而是一个与人 类生活实践伴生始终的问题,只不过是随着资本逻辑的强化而从关于世界本源和道德伦理的 幕后窜到了资本运 ...

  • 历史学与思想史的关系
  • 1,中国思想史是理论化的人类意识发展史„„.你怎么看理解?有什么启发? 张岂之先生一贯主张,为什么要这么坚持? 张先生认为,思想史是理论化的人类社会意识的发展史,在这个基础上,他指出思想家的历史应该和民间思想意识形态有所区别.需要研究一定社会历史时期的"社会思潮",它不是个别思想 ...

  • 广东近代历史人物
  • 孙中山 香山-中山 革命先行者. 洪秀全 广州-花都 太平天国天父. 康有为 南海 维新变法领袖. 梁启超 新会 维新变法领袖. 梁思成 新会 著名建筑学家 袁崇焕 东莞 明朝抗清爱国名将 . 詹天佑 南海 中国铁路工程之父. 肖友梅 香山-中山 中国近代音乐之父. 冯 如 江门-恩平 中国航天之父 ...

  • 中国传媒大学戏剧戏曲学考研考试大纲
  • 中国传媒大学戏剧戏曲学考研考试大纲 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戏剧戏曲学基础>考试大纲 一.考试的总体要求 <戏剧戏曲学基础>是本专业唯一的基础理论考试科目.它涵盖了中国戏曲史.中国话剧史.欧洲戏剧史.戏剧戏曲理论等方面的内容,目的是考察学生是否系统掌握了戏剧戏曲学的 ...

  • 现代文学史必读书目及参考文献
  • 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一 评论节选 第二章鲁迅一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林纾<致蔡鹤卿太史书>蔡元培<答林琴南书><文学研究会宣言成仿吾<新文学的使命>梅光迪<评提倡新文化者>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

  • 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评析
  • 学习与辅导 XUEXIYUFUDAO 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评析 后 现代公共行政(PostmodernPublicAdministra-关系中来探究制度的影响".其次,他们判断尽管社群主义倾向"用管理者和民主的直接接触来替代环式民主",但"社群主义者无法容忍未来 ...

  • 开题之文献综述
  • 以明商业文化视"三言二拍"商人形象 --开题之文献综述 "三言""二拍"是中国古典通俗短篇小说的佼佼者,其中有大量为工商业者立传的"商贾小说", 它们是中国商贾小说史上最为辉煌的一页.据不完全统计,仅"三言&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