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理总论

第一章 地球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知识要点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是一个两极部位略扁的不规则球体,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三、地轴和两极 四、纬线和纬度 1.纬线的定义。 2.纬线的特点:

(1)所有的纬线都是圆,称为纬线圈。

(2)纬线圈的长度不等,赤道最长,往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一点。 (3)纬线都指示东西方向。 3.纬度的定义。 4.纬度的划分:

(1)赤道——地球仪上的零度纬线。(2)北纬——赤道以北的纬度。 (3)南纬——赤道以南的纬度。 5. 低纬、中纬和高纬的划分: 以300、600纬线作为分界线。 五、经线和经度 1.经线的定义。 2.经线的特点:

(1)所有的经线都是半圆状,两条相对的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 (2)所有的经线长度都相等。 (3)经线都指示南北方向。 3.经度的定义。 4.经度的划分:

(1)本初子午线——地球上的零度经线。 (2)东经——零度经线以东的经度。 (3)西经——零度经线以西的经度。 (4)1800经线。

5. 东、西半球的划分:国际上习惯用200W和1600E的经线圈作为分界线。 六、经纬网

1.经纬网的定义。 2.经纬网的用途: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知识要点

一、地球的自转和昼夜的交替

1.地球自转的定义:地球绕地轴不停的旋转。 2.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3.地球自转的周期:24小时(一天)

4.地球自转的结果:地球的表面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 二、地球的公转和季节变化

1.地球公转的定义:地球自转的同时,倾斜着地轴围绕太阳转动。 2.地区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3.地球公转的周期:一年。

4.地球公转的轨道:近似圆形的椭圆。 5.地球公转的两个重要的特征:

(1)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地轴总是保持66.50的夹角。

(2)地球公转时,地轴的倾斜方向保持不变,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 6.地球公转的结果:产生了四季的变化,中纬度地区最为明显。 三、四季的形成

北半球:3、4、5三个月为春季; 6、7、8三个月为夏季; 9、10、11三个月为秋季; 12、1、2三个月为冬季。 南半球:季节与北半球相反。 四、五带的划分

1.划分的依据:太阳的热量在地球表面分布的状况。 2.五带的划分及特点:

第二章 地图

第一节(含概述)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和图例

知识要点

一、地图的概念和重要性

1.概念:地图就是用各种图标、文字和颜色把地球表面上的地理事物,按照一定比例缩小后画成图。 2.重要性:根据地图,人们可以了解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甚至整个世界的地理概貌。 二、地图的用途

1.外出旅行——向导。

2.了解国际大事——找到发生事情的国家或地区的位置。 3.航空、航海——定航线、找目标。 4.行军作战——“指挥员的眼睛”。

5.修建铁路、公路和兴修水利——选址、选线、勘测设计、施工建设。 6.学习地理——工具和源泉。 三、地图的种类

常见的有:政区图、地形图、气候图、交通图、人口图、历史地图等等。 四、地图的三大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 五、地图上的比例尺

1.比例尺的定义: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也叫缩尺。 2.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3.比例尺的三种表示方法:

(1)数字式 (2)文字式 (3)直线式——因使用方便而被多用。 4.利用比例尺计算:(1)实地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

(2)图上距离=实地距离×比例尺(计算中要注意单位统一)

5.比例尺的大小和选用:

(1)比例尺的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2)图幅大小相等,比例尺越大,反映的实地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反之,实地范围越大,内容越简单。(3)在地图上所画的地区范围越小,要表示的内容越详细、选用的比例越大;反之,选用的比例尺越小。 六、地图上的方向

1.一般的地图:面向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有指向标的地图:根据指向标定方向。 ....

3.有经纬网的地图:根据经纬线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七、图例和注记——地图的“语言” 1.图例

(1)定义:地图上表示各种地理事物的符号叫图例。 (2)常见图例。 2.注记

(1)定义:地图上用来说明地理事物名称的文字以及表示地理事物数量的数字,都叫注记。 (2)书写要求:横写从左向右,书写自上而下。书写要清晰匀正,大小得体。

第二节 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

知识要点

一 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

1.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海拔。 ..2.相对高度:某一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叫相对高度。 ..在地图上,用海拔表示地面的高度。 二、等高线地形图

1.等高线:在地图上,把陆地上海拔高度相同的点连接而成的线,就是等高线。 2.等高线地形图:用等高线表示地面高低起伏的地图。

应用: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可以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以及地表形态。 3.等深线:在地图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点连成的线,叫等深线。

应用:依据等深线上标注的深度以及疏密状况可以看出海底的深浅和海底坡度的陡缓以及海底地形。 三、分层设色地形图

1.定义: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的不同等高线之间着上不同的颜色,叫做分层设色地形图。 2.绘制原理:依据等高线的原理绘制的。

3.优点: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地面的高低形态和海底的起伏状况。 四、地形剖面图

1.定义:表示沿地表某一直线方向上地势起伏状况的垂直断面图。 2.绘制原理:以等高线地形图为基础转绘而成。

3.用途:更直观的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势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缓。

第三章 世界地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

知识要点

一、世界海陆分布

1.海陆面积比例: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1)陆地占地球表面积的29%。 (2)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1%。 2.海陆分布大势:

(1)陆地集中分布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无论是北半球还是南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2)北极地区几乎是一片海洋,南极地区却是一块大陆。 二、七大洲

1.有关陆地的几个概念:

(1)大陆——面积广大的陆地。 (2)岛屿——面积较小的陆地。

(3)半岛——陆地伸进海洋的部分。 (4)大洲——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合起来叫做大洲。 2.七大洲。

(1)七大洲的名称和面积的大小。

七大洲按面积大小排序依次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和大洋州。

1.有关海洋的几个概念:

(1)海洋:地球上广阔连续的水域。 (2)洋:海洋的主体部分。 (3)海:大洋的边缘部分,一般靠近大陆,由半岛或岛屿与大洋大致隔开。 (4)海峡: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水道。 2.四大洋。

(1)四大洋的名称和面积大小: 面积大小排序依次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2)四大洋的分布。

太平洋分布在亚洲、大洋州、北美洲、南美洲和南极洲之间。 大西洋分布在北美洲、南美洲、欧洲、非洲和南极洲之间。 印度洋分布在亚洲、非洲、大洋州和南极洲之间。 北冰洋分布在亚洲、欧洲和北美洲之间。 五、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选学) 1

仍在缓慢变化

2.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

(1)由坚硬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分为六大板块。 (2)六大板块是不断运动着的。 (3)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第二节 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

知识要点

一、多种多样的陆地地形

1.地形:地表各种各样的形态。

2.五种基本地形类型:山地、平原、高原、盆地和丘陵。 二、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 (1)一地的地形特点指的是: ①海拔高低

②地面起伏和地势 ③地形类型及分布

(2)举例:

①欧洲和非洲地形比较简单:欧洲以平原为主,非洲以高原为主。

②亚洲地形复杂:地势中部高、四周低,高原、山地面积广大,平原分布在大陆周围地区。 三、海底地形

1.海底地形同陆地地形一样有高低起伏、复杂多样。 大陆架

2.海底地形结构大陆坡海沟 大洋底部洋盆 海岭

第二节 地形的变化

知识要点

一、地形是不断变化的

二、促使地形变化的内部力量

表现形式: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 1. 地壳运动——产生了褶皱和断层。 挤压

(1)岩层弯曲变形 褶皱

挤压或拉伸过度

(2)岩层断层错动断层(选学)

(3)地壳运动会使地表隆起或凹陷,形成不同的地形,从而引起海陆的变迁。 2.地震和火山——地球内部能量的剧烈释放。

挤压或拉伸 引起地面震动

(1)岩层断裂 地震

沿地壳裂口或

(2)地壳内部岩浆喷出地表火山喷发。 地壳脆弱的地方

(3)世界上主要的火山地震带: A.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B.地中海——喜马拉雅山火山地震带

(4)地震和火山能在短时间内使局部地形发生急剧的变化。 三、促使地形变化的外部力量

1.外力的分类:流水、风、海浪、冰川等。 2.外力作用的形式:侵蚀、搬运、堆积等。

3.外力作用所形成的地形:峡谷、三角洲、蘑菇石、冰蚀洼地等。 四、千姿百态的地形是地球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四章 世界的气候和自然景观

第一节(含概述)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知识要点

一、天气和气候

1.天气:一个地方短时间里阴晴、风雨、冷热等大气概况。 2.气候: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 3.联系实际掌握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1)时间长短不同; (2)天气时刻在变,气候较为稳定。 二、气温和气温的测定

1.气温一般用℃表示,读作摄氏度。

2.观测气温,通常用百叶箱中的温度表,一天观测三至四次。 3.日平均气温=一天中测得气温之和÷观测次数。 4.月平均气温=一月中日均温之和÷该月天数。 5.年平均气温=一年中月均温之和÷12。 三、气温的变化

3.不同热量带四季气温变化的特征:热带全年高温,温带四季分明(春暖、夏热、秋凉、冬冷),寒带全年低温。

4.根据一地各月平均气温绘制年气温变化曲线图,并计算判断气温年较差及所处热量带。 5.了解气温年际变化。 四、世界气温的分布

1.等温线:在地图上把气温相同的各点连成的线。 2.气温分布的一般规律:

(1)纬度影响——从赤道向两极降低。

(2)海陆影响——同一纬度,夏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气温,冬季海洋气温高于陆地气温。 (3)地势影响——同一纬度,高原、高山气温低,平原气温高。

第二节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知识要点

一、降水和降水量的测定 1.降水

(1)水汽来源——地球表面的海洋、河流、湖泊、土壤、植物里的水分,在太阳的照射下,不断蒸发(植物为蒸腾)成为水汽,进入大气。

(2)在一定的条件下,大气中的水汽又凝结成水滴和冰晶。

(3)大气中的水滴和冰晶,以冰、雪、雹等形式降落到地面,总称降水。

2.一个地方降水量的多少,用雨量器测定,单位是毫米,一般在每天的8时和20时各测一次。 3.日降水量、月降水量、年降水量的计算。

4.某地的年降水量,是指这个地方多年平均的降水量。 二、降水的分布

1.等降水量线:根据气象记录,把降水量相同的地点,在地图上用线连起来,叫等降水量线。

1.降水柱状图的识别、判断。

第三节 世界气候和自然景观的地区差异

知识要点

一、气候的地区差异 1.主要气候要素

①气温不同地区的水热情况不一样,各地的气候也就很不相同。 ②降水2.造成气候地区差异的原因——影响各地气候的因素不同。

二、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选学)——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气压带和风带、洋流等 (1)地形雨:迎风坡的降雨也称地形雨。

(2)气压带和风带:地球上有南北对称分布的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 (3)洋流:人们把大股海水常年朝一定方向的流动,叫做洋流。 ①暖流: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的洋流,叫做暖流。 ②寒流:从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的洋流,叫着寒流。

1.气候、动植物和陆地自然带

(1)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生长的植物不同,动物也不同。

(2)自然带:陆地上反映各地气候特征的自然景观,有明显的地区差异,这种地区差异多呈带状分布,叫做自然带。

(3)植物是自然带最明显的标志。

(4)自然带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总是逐渐过渡的。 (5)人口稠密的农村和城市,自然带的景观已不明显。 第五章 世界的自然资源

第一节(含概述) 土地资源

知识要点

一、什么是自然资源

在自然界中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土地、阳光、水、矿产、森林等,都是自然资源。 二、自然资源的性质分类

1.可再生资源:在较短的时间内即可再生,或是可以循环使用的资源。 2.非可再生资源:在人类历史时期用完了就不能再生的资源。 三、土地资源的分布大势

1.目前,有利用价值的土地,主要是耕地、林地、草地和建筑用地。 2.耕地——主要分布在温带湿润的平原地区以及大河流经地区。 3.林地——主要分布在亚寒带针叶林带和热带雨林带内。 4.草地——主要分布在温带草原和热带草原带内。 五、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1.土地抚育着人类,为人类提供了必要的生存条件。

2.人口激增,耕地面积却在不断缩小,水土流失严重,沙漠扩大。

第二节 水资源

知识要点

一、 水资源的重要意义——水孕育和维持着地球上的全部生命 二、水资源储存在哪里?

3.地球表面淡水资源的分布是不平衡的,降水多的地区,淡水资源比较充足;反之,淡水资源则很贫乏。 三、淡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1.由于人口和水资源分布不均,以及人对水体的污染和浪费等原因,目前陆地上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已难以满足人类的需要。

2.要节约和合理用水,减少对水的浪费,防止和治理水的污染;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从长远来看,要设法用最经济的办法,使海水淡化,扩大淡水来源。

第三节 森林资源

知识要点

一、大自然的总调度室

森林的重要作用有:调节大气成分、净化空气 、含蓄水源、增加空气湿度、防风护田、保持水土等。 二、森林资源的分布

1、世界森林覆盖率为29.6%,主要以针叶林和阔叶林为主。 2、全球森林资源绝大部分分布在北半球。

3、针叶林主要分布在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的温带地区。

4、阔叶林主要分布在拉丁美洲、亚洲和非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三、森林的利用和保护

1、世界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危害野生动物的生存,影响生态平衡。 2、保护措施:(1)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2)鼓励人们植树造林,扩大森林面积。(3)运用先进技术监控森林火灾,保护森林。

第四节 矿产资源

知识要点

一、人类对矿产资源的利用

1、人类对矿产资源利用的范围,是随社会的发展而扩大的。 2、人类离不开矿产资源。 二、铁、煤、石油的分布

1、铁矿储量丰富的国家有俄罗斯、巴西、中国、澳大利亚、印度、加拿大和美国。

2、煤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亚欧大陆和北美洲中部。储量丰富的有中国、美国、俄罗斯等国。

3、石油资源分布集中,其中中东地区石油储量、出产量和输出量最多。此外,俄罗斯、美国、中国、墨西哥、英国出产的石油也比较多。 三、矿产资源的合理利用

矿产资源是非可再生资源,开采一点就少一点,因此对矿产资源更要爱护和合理利用。 思考与练习

(2005年盐城中考试题)石油是工业的血液。世界上石油储量最大,产量和输出量最多的地区是 ( A )

A.中东地区 B.俄罗斯 C.中国近海

第六章 世界的居民

第一节 世界的人口

知识要点

一、世界人口的数量和人口的增长

1、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已达60亿 2、世界人口增长概况:

(1)18世纪以前增长缓慢。

(2)18世纪以后,增长速度大大加快。 (3)1930年以后,增长速度更快

———人口的增长速度是逐渐加快的。 ....

3、人口的自然增长率:

(1)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以‰计算)。 (2)人口的增长,主要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的。

(3)一般地说,发达国家人口增长慢,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快。 (4)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对比:非洲最高,欧洲最低。 二、世界人口的迁移

1、人口迁移是人口从一个地区移居到另一个地区的一种社会现象。 2、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世界人口迁移:

(1)在美洲大陆发现之前,就有世界范围的人口大迁移。 (2)近代人口的国际迁移规模更大,范围更广。

3、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人口迁移的规模变小,有三种主要形式: (1发达国家。 (2)劳动力输出:发展中国家

富裕的石油输出国

(3)国际难民迁移 三、人口密度

1、人口密度:一般指每平方千米内居民的数量。 2、表示方法:人/平方千米。

3、人口密度可表示人口疏密的不同。 四、世界人口的分布——疏密不均 1、世界人口最稠密的地区: (1)分布地区: ①亚洲东部和南部。 ②欧洲。

③北美洲东部。

———绝大部分位于北半球中纬度的近海地带。 ....(2)人口稠密的成因:

①自然条件优越:平原广阔,气候温暖湿润。

②历史悠久:人类历史上农业发展最早的地区之一。 ③经济发达:工业、交通、城市不断发展。 2、世界人口稀少的地区:

(1)严寒的苔原带、冰原带。 (2)广大的亚寒带针叶林带。 (3)未开发的热带雨林带。 (4)干旱的沙漠地区。

(5)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 ———自然条件恶劣。

3、世界各地人口分布的稠密和稀疏,主要受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历史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其中与经济..条件最为密切。

第二节 世界的人口问题

知识要点

一、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 1、世界人口增长过快:

(1)联合国1995——2000年的人口资料显示,每年增长7800万人。 (2)联合国1995——2000年的人口资料显示,每天增长24.4万人。 (3)1999年10月12日世界总人口已达60亿。 2、人和环境时刻都在发生着密切的联系: (1)人类从环境中取得资源:

①满足生活需要:如饮水、吃饭、穿衣、住房等。 ②满足生产需要:如生产工具、生产原料等。

(2)人类还把生活和生产中的废弃物不断地输送到环境中去:如废水、废气、垃圾等。 3、人口增长过快过多产生的问题:

(1)滥伐森林、滥垦草原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化,降低环境质量。 (2)造成医疗卫生、教育、交通、住房、就业机会等方面的社会困难。 4、人口停止增长或不断减少带来的问题: (1)劳动力短缺。 (2)国防兵源不足。

(3)社会养老费用增加。 (4)老年人生活困难。 5、解决人口问题的途径:

(1)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数量 (2)提高人口素质

———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二、人口向城市的迁移及产生的问题

1、城市人口的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标准之一。 2、城市人口的比重不平衡:发达国家较高(70%多),发展中国家低(30%)。 3、近几十年来,世界城市人口比重不断上升,大城市越来越多。

4、现在,农村人口向城市大规模迁移的现象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 5、人口盲目流入城市带来许多城市问题:

(1)住房拥挤。 (2)交通拥挤。 (3)物资供应紧张。 (4)教育、医疗困难。 (5)环境污染 ———城市环境不断恶化。

第七章 世界政治地图和分区

知识要点

一、世界的国家

1、世界上有180多个国家,还有30多个地区。 2、各国的面积大小不等:

(1)俄罗斯面积最大(1700多万平方千米)。 (2)中国居第三位(面积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加拿大。 (3)摩纳哥面积还不到2平方千米。 3、各国的人口相差很大: (1)中国人口最多(12亿多),次为印度(9亿多)。 (2)有10个人口超亿的人口大国。

(3)瑙鲁只有8千人,是世界上人口最少的国家。

4、各国的政治制度不同,主要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 5、各国地位应该是平等的,都应遵守“五项原则”,和平共处,共同求得进步和发展。 二、国界和领土 1、什么是国界?

国界是国家之间的界线,它用来划分国家间各自行使主权的范围。 2、什么是领土?

国界线范围以内的陆地、领海、领水和领空,总称领土。领土是一个国家行使主权的空间。 3、国界的划分:(国家间谈判商定后,人为划分的) (1)自然国界:以国家间的山脉、河流、湖泊等为界。(例如:南美洲的阿根廷和智利以安第斯山为界) (2)人为国界:两国间谈判商定的人为界线。(如美国和加拿大界线的西段) (3)未定国界:各国间尚未具体划定的界线,应和平谈判、协商划定。 4、国界线的图例:

(1)国界:—·—·— (2)未定国界:— — — 三、世界地理区域的划分

1、划分依据: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因素。

2、划分目的:便于对比研究,了解各区域的地理特征,更好地认识世界。 3

第一章 地球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知识要点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是一个两极部位略扁的不规则球体,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三、地轴和两极 四、纬线和纬度 1.纬线的定义。 2.纬线的特点:

(1)所有的纬线都是圆,称为纬线圈。

(2)纬线圈的长度不等,赤道最长,往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一点。 (3)纬线都指示东西方向。 3.纬度的定义。 4.纬度的划分:

(1)赤道——地球仪上的零度纬线。(2)北纬——赤道以北的纬度。 (3)南纬——赤道以南的纬度。 5. 低纬、中纬和高纬的划分: 以300、600纬线作为分界线。 五、经线和经度 1.经线的定义。 2.经线的特点:

(1)所有的经线都是半圆状,两条相对的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 (2)所有的经线长度都相等。 (3)经线都指示南北方向。 3.经度的定义。 4.经度的划分:

(1)本初子午线——地球上的零度经线。 (2)东经——零度经线以东的经度。 (3)西经——零度经线以西的经度。 (4)1800经线。

5. 东、西半球的划分:国际上习惯用200W和1600E的经线圈作为分界线。 六、经纬网

1.经纬网的定义。 2.经纬网的用途: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知识要点

一、地球的自转和昼夜的交替

1.地球自转的定义:地球绕地轴不停的旋转。 2.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3.地球自转的周期:24小时(一天)

4.地球自转的结果:地球的表面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 二、地球的公转和季节变化

1.地球公转的定义:地球自转的同时,倾斜着地轴围绕太阳转动。 2.地区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3.地球公转的周期:一年。

4.地球公转的轨道:近似圆形的椭圆。 5.地球公转的两个重要的特征:

(1)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地轴总是保持66.50的夹角。

(2)地球公转时,地轴的倾斜方向保持不变,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 6.地球公转的结果:产生了四季的变化,中纬度地区最为明显。 三、四季的形成

北半球:3、4、5三个月为春季; 6、7、8三个月为夏季; 9、10、11三个月为秋季; 12、1、2三个月为冬季。 南半球:季节与北半球相反。 四、五带的划分

1.划分的依据:太阳的热量在地球表面分布的状况。 2.五带的划分及特点:

第二章 地图

第一节(含概述)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和图例

知识要点

一、地图的概念和重要性

1.概念:地图就是用各种图标、文字和颜色把地球表面上的地理事物,按照一定比例缩小后画成图。 2.重要性:根据地图,人们可以了解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甚至整个世界的地理概貌。 二、地图的用途

1.外出旅行——向导。

2.了解国际大事——找到发生事情的国家或地区的位置。 3.航空、航海——定航线、找目标。 4.行军作战——“指挥员的眼睛”。

5.修建铁路、公路和兴修水利——选址、选线、勘测设计、施工建设。 6.学习地理——工具和源泉。 三、地图的种类

常见的有:政区图、地形图、气候图、交通图、人口图、历史地图等等。 四、地图的三大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 五、地图上的比例尺

1.比例尺的定义: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也叫缩尺。 2.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3.比例尺的三种表示方法:

(1)数字式 (2)文字式 (3)直线式——因使用方便而被多用。 4.利用比例尺计算:(1)实地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

(2)图上距离=实地距离×比例尺(计算中要注意单位统一)

5.比例尺的大小和选用:

(1)比例尺的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2)图幅大小相等,比例尺越大,反映的实地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反之,实地范围越大,内容越简单。(3)在地图上所画的地区范围越小,要表示的内容越详细、选用的比例越大;反之,选用的比例尺越小。 六、地图上的方向

1.一般的地图:面向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有指向标的地图:根据指向标定方向。 ....

3.有经纬网的地图:根据经纬线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七、图例和注记——地图的“语言” 1.图例

(1)定义:地图上表示各种地理事物的符号叫图例。 (2)常见图例。 2.注记

(1)定义:地图上用来说明地理事物名称的文字以及表示地理事物数量的数字,都叫注记。 (2)书写要求:横写从左向右,书写自上而下。书写要清晰匀正,大小得体。

第二节 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

知识要点

一 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

1.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海拔。 ..2.相对高度:某一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叫相对高度。 ..在地图上,用海拔表示地面的高度。 二、等高线地形图

1.等高线:在地图上,把陆地上海拔高度相同的点连接而成的线,就是等高线。 2.等高线地形图:用等高线表示地面高低起伏的地图。

应用: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可以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以及地表形态。 3.等深线:在地图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点连成的线,叫等深线。

应用:依据等深线上标注的深度以及疏密状况可以看出海底的深浅和海底坡度的陡缓以及海底地形。 三、分层设色地形图

1.定义: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的不同等高线之间着上不同的颜色,叫做分层设色地形图。 2.绘制原理:依据等高线的原理绘制的。

3.优点: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地面的高低形态和海底的起伏状况。 四、地形剖面图

1.定义:表示沿地表某一直线方向上地势起伏状况的垂直断面图。 2.绘制原理:以等高线地形图为基础转绘而成。

3.用途:更直观的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势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缓。

第三章 世界地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

知识要点

一、世界海陆分布

1.海陆面积比例: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1)陆地占地球表面积的29%。 (2)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1%。 2.海陆分布大势:

(1)陆地集中分布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无论是北半球还是南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2)北极地区几乎是一片海洋,南极地区却是一块大陆。 二、七大洲

1.有关陆地的几个概念:

(1)大陆——面积广大的陆地。 (2)岛屿——面积较小的陆地。

(3)半岛——陆地伸进海洋的部分。 (4)大洲——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合起来叫做大洲。 2.七大洲。

(1)七大洲的名称和面积的大小。

七大洲按面积大小排序依次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和大洋州。

1.有关海洋的几个概念:

(1)海洋:地球上广阔连续的水域。 (2)洋:海洋的主体部分。 (3)海:大洋的边缘部分,一般靠近大陆,由半岛或岛屿与大洋大致隔开。 (4)海峡: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水道。 2.四大洋。

(1)四大洋的名称和面积大小: 面积大小排序依次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2)四大洋的分布。

太平洋分布在亚洲、大洋州、北美洲、南美洲和南极洲之间。 大西洋分布在北美洲、南美洲、欧洲、非洲和南极洲之间。 印度洋分布在亚洲、非洲、大洋州和南极洲之间。 北冰洋分布在亚洲、欧洲和北美洲之间。 五、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选学) 1

仍在缓慢变化

2.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

(1)由坚硬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分为六大板块。 (2)六大板块是不断运动着的。 (3)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第二节 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

知识要点

一、多种多样的陆地地形

1.地形:地表各种各样的形态。

2.五种基本地形类型:山地、平原、高原、盆地和丘陵。 二、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 (1)一地的地形特点指的是: ①海拔高低

②地面起伏和地势 ③地形类型及分布

(2)举例:

①欧洲和非洲地形比较简单:欧洲以平原为主,非洲以高原为主。

②亚洲地形复杂:地势中部高、四周低,高原、山地面积广大,平原分布在大陆周围地区。 三、海底地形

1.海底地形同陆地地形一样有高低起伏、复杂多样。 大陆架

2.海底地形结构大陆坡海沟 大洋底部洋盆 海岭

第二节 地形的变化

知识要点

一、地形是不断变化的

二、促使地形变化的内部力量

表现形式: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 1. 地壳运动——产生了褶皱和断层。 挤压

(1)岩层弯曲变形 褶皱

挤压或拉伸过度

(2)岩层断层错动断层(选学)

(3)地壳运动会使地表隆起或凹陷,形成不同的地形,从而引起海陆的变迁。 2.地震和火山——地球内部能量的剧烈释放。

挤压或拉伸 引起地面震动

(1)岩层断裂 地震

沿地壳裂口或

(2)地壳内部岩浆喷出地表火山喷发。 地壳脆弱的地方

(3)世界上主要的火山地震带: A.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B.地中海——喜马拉雅山火山地震带

(4)地震和火山能在短时间内使局部地形发生急剧的变化。 三、促使地形变化的外部力量

1.外力的分类:流水、风、海浪、冰川等。 2.外力作用的形式:侵蚀、搬运、堆积等。

3.外力作用所形成的地形:峡谷、三角洲、蘑菇石、冰蚀洼地等。 四、千姿百态的地形是地球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四章 世界的气候和自然景观

第一节(含概述)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知识要点

一、天气和气候

1.天气:一个地方短时间里阴晴、风雨、冷热等大气概况。 2.气候: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 3.联系实际掌握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1)时间长短不同; (2)天气时刻在变,气候较为稳定。 二、气温和气温的测定

1.气温一般用℃表示,读作摄氏度。

2.观测气温,通常用百叶箱中的温度表,一天观测三至四次。 3.日平均气温=一天中测得气温之和÷观测次数。 4.月平均气温=一月中日均温之和÷该月天数。 5.年平均气温=一年中月均温之和÷12。 三、气温的变化

3.不同热量带四季气温变化的特征:热带全年高温,温带四季分明(春暖、夏热、秋凉、冬冷),寒带全年低温。

4.根据一地各月平均气温绘制年气温变化曲线图,并计算判断气温年较差及所处热量带。 5.了解气温年际变化。 四、世界气温的分布

1.等温线:在地图上把气温相同的各点连成的线。 2.气温分布的一般规律:

(1)纬度影响——从赤道向两极降低。

(2)海陆影响——同一纬度,夏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气温,冬季海洋气温高于陆地气温。 (3)地势影响——同一纬度,高原、高山气温低,平原气温高。

第二节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知识要点

一、降水和降水量的测定 1.降水

(1)水汽来源——地球表面的海洋、河流、湖泊、土壤、植物里的水分,在太阳的照射下,不断蒸发(植物为蒸腾)成为水汽,进入大气。

(2)在一定的条件下,大气中的水汽又凝结成水滴和冰晶。

(3)大气中的水滴和冰晶,以冰、雪、雹等形式降落到地面,总称降水。

2.一个地方降水量的多少,用雨量器测定,单位是毫米,一般在每天的8时和20时各测一次。 3.日降水量、月降水量、年降水量的计算。

4.某地的年降水量,是指这个地方多年平均的降水量。 二、降水的分布

1.等降水量线:根据气象记录,把降水量相同的地点,在地图上用线连起来,叫等降水量线。

1.降水柱状图的识别、判断。

第三节 世界气候和自然景观的地区差异

知识要点

一、气候的地区差异 1.主要气候要素

①气温不同地区的水热情况不一样,各地的气候也就很不相同。 ②降水2.造成气候地区差异的原因——影响各地气候的因素不同。

二、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选学)——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气压带和风带、洋流等 (1)地形雨:迎风坡的降雨也称地形雨。

(2)气压带和风带:地球上有南北对称分布的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 (3)洋流:人们把大股海水常年朝一定方向的流动,叫做洋流。 ①暖流: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的洋流,叫做暖流。 ②寒流:从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的洋流,叫着寒流。

1.气候、动植物和陆地自然带

(1)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生长的植物不同,动物也不同。

(2)自然带:陆地上反映各地气候特征的自然景观,有明显的地区差异,这种地区差异多呈带状分布,叫做自然带。

(3)植物是自然带最明显的标志。

(4)自然带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总是逐渐过渡的。 (5)人口稠密的农村和城市,自然带的景观已不明显。 第五章 世界的自然资源

第一节(含概述) 土地资源

知识要点

一、什么是自然资源

在自然界中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土地、阳光、水、矿产、森林等,都是自然资源。 二、自然资源的性质分类

1.可再生资源:在较短的时间内即可再生,或是可以循环使用的资源。 2.非可再生资源:在人类历史时期用完了就不能再生的资源。 三、土地资源的分布大势

1.目前,有利用价值的土地,主要是耕地、林地、草地和建筑用地。 2.耕地——主要分布在温带湿润的平原地区以及大河流经地区。 3.林地——主要分布在亚寒带针叶林带和热带雨林带内。 4.草地——主要分布在温带草原和热带草原带内。 五、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1.土地抚育着人类,为人类提供了必要的生存条件。

2.人口激增,耕地面积却在不断缩小,水土流失严重,沙漠扩大。

第二节 水资源

知识要点

一、 水资源的重要意义——水孕育和维持着地球上的全部生命 二、水资源储存在哪里?

3.地球表面淡水资源的分布是不平衡的,降水多的地区,淡水资源比较充足;反之,淡水资源则很贫乏。 三、淡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1.由于人口和水资源分布不均,以及人对水体的污染和浪费等原因,目前陆地上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已难以满足人类的需要。

2.要节约和合理用水,减少对水的浪费,防止和治理水的污染;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从长远来看,要设法用最经济的办法,使海水淡化,扩大淡水来源。

第三节 森林资源

知识要点

一、大自然的总调度室

森林的重要作用有:调节大气成分、净化空气 、含蓄水源、增加空气湿度、防风护田、保持水土等。 二、森林资源的分布

1、世界森林覆盖率为29.6%,主要以针叶林和阔叶林为主。 2、全球森林资源绝大部分分布在北半球。

3、针叶林主要分布在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的温带地区。

4、阔叶林主要分布在拉丁美洲、亚洲和非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三、森林的利用和保护

1、世界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危害野生动物的生存,影响生态平衡。 2、保护措施:(1)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2)鼓励人们植树造林,扩大森林面积。(3)运用先进技术监控森林火灾,保护森林。

第四节 矿产资源

知识要点

一、人类对矿产资源的利用

1、人类对矿产资源利用的范围,是随社会的发展而扩大的。 2、人类离不开矿产资源。 二、铁、煤、石油的分布

1、铁矿储量丰富的国家有俄罗斯、巴西、中国、澳大利亚、印度、加拿大和美国。

2、煤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亚欧大陆和北美洲中部。储量丰富的有中国、美国、俄罗斯等国。

3、石油资源分布集中,其中中东地区石油储量、出产量和输出量最多。此外,俄罗斯、美国、中国、墨西哥、英国出产的石油也比较多。 三、矿产资源的合理利用

矿产资源是非可再生资源,开采一点就少一点,因此对矿产资源更要爱护和合理利用。 思考与练习

(2005年盐城中考试题)石油是工业的血液。世界上石油储量最大,产量和输出量最多的地区是 ( A )

A.中东地区 B.俄罗斯 C.中国近海

第六章 世界的居民

第一节 世界的人口

知识要点

一、世界人口的数量和人口的增长

1、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已达60亿 2、世界人口增长概况:

(1)18世纪以前增长缓慢。

(2)18世纪以后,增长速度大大加快。 (3)1930年以后,增长速度更快

———人口的增长速度是逐渐加快的。 ....

3、人口的自然增长率:

(1)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以‰计算)。 (2)人口的增长,主要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的。

(3)一般地说,发达国家人口增长慢,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快。 (4)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对比:非洲最高,欧洲最低。 二、世界人口的迁移

1、人口迁移是人口从一个地区移居到另一个地区的一种社会现象。 2、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世界人口迁移:

(1)在美洲大陆发现之前,就有世界范围的人口大迁移。 (2)近代人口的国际迁移规模更大,范围更广。

3、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人口迁移的规模变小,有三种主要形式: (1发达国家。 (2)劳动力输出:发展中国家

富裕的石油输出国

(3)国际难民迁移 三、人口密度

1、人口密度:一般指每平方千米内居民的数量。 2、表示方法:人/平方千米。

3、人口密度可表示人口疏密的不同。 四、世界人口的分布——疏密不均 1、世界人口最稠密的地区: (1)分布地区: ①亚洲东部和南部。 ②欧洲。

③北美洲东部。

———绝大部分位于北半球中纬度的近海地带。 ....(2)人口稠密的成因:

①自然条件优越:平原广阔,气候温暖湿润。

②历史悠久:人类历史上农业发展最早的地区之一。 ③经济发达:工业、交通、城市不断发展。 2、世界人口稀少的地区:

(1)严寒的苔原带、冰原带。 (2)广大的亚寒带针叶林带。 (3)未开发的热带雨林带。 (4)干旱的沙漠地区。

(5)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 ———自然条件恶劣。

3、世界各地人口分布的稠密和稀疏,主要受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历史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其中与经济..条件最为密切。

第二节 世界的人口问题

知识要点

一、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 1、世界人口增长过快:

(1)联合国1995——2000年的人口资料显示,每年增长7800万人。 (2)联合国1995——2000年的人口资料显示,每天增长24.4万人。 (3)1999年10月12日世界总人口已达60亿。 2、人和环境时刻都在发生着密切的联系: (1)人类从环境中取得资源:

①满足生活需要:如饮水、吃饭、穿衣、住房等。 ②满足生产需要:如生产工具、生产原料等。

(2)人类还把生活和生产中的废弃物不断地输送到环境中去:如废水、废气、垃圾等。 3、人口增长过快过多产生的问题:

(1)滥伐森林、滥垦草原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化,降低环境质量。 (2)造成医疗卫生、教育、交通、住房、就业机会等方面的社会困难。 4、人口停止增长或不断减少带来的问题: (1)劳动力短缺。 (2)国防兵源不足。

(3)社会养老费用增加。 (4)老年人生活困难。 5、解决人口问题的途径:

(1)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数量 (2)提高人口素质

———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二、人口向城市的迁移及产生的问题

1、城市人口的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标准之一。 2、城市人口的比重不平衡:发达国家较高(70%多),发展中国家低(30%)。 3、近几十年来,世界城市人口比重不断上升,大城市越来越多。

4、现在,农村人口向城市大规模迁移的现象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 5、人口盲目流入城市带来许多城市问题:

(1)住房拥挤。 (2)交通拥挤。 (3)物资供应紧张。 (4)教育、医疗困难。 (5)环境污染 ———城市环境不断恶化。

第七章 世界政治地图和分区

知识要点

一、世界的国家

1、世界上有180多个国家,还有30多个地区。 2、各国的面积大小不等:

(1)俄罗斯面积最大(1700多万平方千米)。 (2)中国居第三位(面积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加拿大。 (3)摩纳哥面积还不到2平方千米。 3、各国的人口相差很大: (1)中国人口最多(12亿多),次为印度(9亿多)。 (2)有10个人口超亿的人口大国。

(3)瑙鲁只有8千人,是世界上人口最少的国家。

4、各国的政治制度不同,主要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 5、各国地位应该是平等的,都应遵守“五项原则”,和平共处,共同求得进步和发展。 二、国界和领土 1、什么是国界?

国界是国家之间的界线,它用来划分国家间各自行使主权的范围。 2、什么是领土?

国界线范围以内的陆地、领海、领水和领空,总称领土。领土是一个国家行使主权的空间。 3、国界的划分:(国家间谈判商定后,人为划分的) (1)自然国界:以国家间的山脉、河流、湖泊等为界。(例如:南美洲的阿根廷和智利以安第斯山为界) (2)人为国界:两国间谈判商定的人为界线。(如美国和加拿大界线的西段) (3)未定国界:各国间尚未具体划定的界线,应和平谈判、协商划定。 4、国界线的图例:

(1)国界:—·—·— (2)未定国界:— — — 三、世界地理区域的划分

1、划分依据: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因素。

2、划分目的:便于对比研究,了解各区域的地理特征,更好地认识世界。 3


相关内容

  • 世界地理-总论
  • 世界地理总论练习题 一.选择题 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把你认为正确选项的字母代号填到题后的括号内: 1.在下列各种地理现象中,由于地球内力作用产生的是: ( ) A.角峰 B.海蚀柱 C.风蚀蘑菇 D.褶被.断层.火山.地震 2.世界上平均海拔最低的大洲是: ( ) A.非洲 ...

  • 中图法分类号查询
  • 中图法分类号查询(全部简表) 中图法分类号与中图分类法查询生物科学属于Q 类,医学类属于R 类,可以直接转至Q 或R 类查询 A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A1 马克思.恩格斯著作 A2 列宁著作 A3 斯大林著作 A4 毛泽东著作 A49 邓小平著作 A5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 ...

  • 中图法分类号与中图分类法查询
  • 中图法分类号与中图分类法查询 生物科学属于Q 类,医学类属于R 类,可以直接转至Q 或R 类查询 A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A1 马克思.恩格斯著作 A2 列宁著作 A3 斯大林著作 A4 毛泽东著作 A49 邓小平著作 A5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著作汇编 A7 ...

  • 分类索书号
  • 基本大类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 „„„„„„„„„ A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哲学.宗教„„„„„„„„„„„„„„„ B 哲学.宗教 社会科学„„„„„„„„„„„„„„„„ C 社会科学总论 D 政治.法律 E 军事 F 经济 G 文化.科学. ...

  • 中小学图书馆图书分类法
  • 中小学图书馆(室)藏书分类比例表 <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分类结构简表──中小学图书馆版 一.基本大类 A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B 哲 学 C 社会科学总论 D 政治.法律 E 军 事 F 经 济 G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H 语言.文字 I 文学 J 艺术 k 历史.地 ...

  • 书的种类有哪些
  • 书的种类有哪些 A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1 马克思.恩格斯著作 2 列宁著作 3 斯大林著作 4 毛泽东著作 5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著作汇编 7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的生平和传记 8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学习和研究 B 哲学 0 哲学理论 ...

  • 图书是怎样进行分类
  • 图书是怎样进行分类 A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1 马克思.恩格斯著作 2 列宁著作 3 斯大林著作 4 毛泽东著作 5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著作汇编 6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的生平和传记 7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学习和研究 B 哲学 0 哲学 ...

  • 中国图书馆分类号
  • 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 图书分类法又叫图书分类词表,是按照图书的内容.形式.体裁和读者用途等,在一定的哲学思想指导下,运用知识分类的原理,采用逻辑方法,将所有学科的图书按其学科内容分成几大类,每一大类下分许多小类,每一小类下再分子小类· · · .最后,每一种书都可以分到某一个类目下,每一个类目都有一 ...

  • 中国国家图书馆图书分类法
  • 1 中国国家图书馆图书分类法 zz 中国国家图书馆图书分类法 A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A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1 马克思.恩格斯著作 11 选集.文集 12 单行著作 121 马克思主义形成时期( -1847年) 122 革命风暴的高涨与低落时期(1848-1863年) ...

  • 论文分类号查询
  • 说明:我校研究生在撰写硕士学位论文时,学位论文封面上的分类号的填写,请查找<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细目>上对应的分类,如学位论文内容属于计算机网络方面的,分类号就为TP393 附: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细目 A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A1 马克思.恩格斯著作 A2 列宁著作 A3 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