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始个性化课程训练时,学生一唱到高音,就唱不上去,有的扯着嗓子喊,有的脸憋得通红,唱一会儿嗓子就哑。我很着急,刚开始没有经验,不知道该怎么办,于是就上网查,网上有两种说法:1.用假声唱高音;2.大声唱,用横膈膜用劲。这两种方法都有科学性,但如果选择第二种方法,孩子在没找到横膈膜用劲的感觉时,嗓子就哑了。因此我选择了第一种方法:引导学生用假声唱高音。 在练习时,我先让学生进行以下的准备工作: 1.先用闻花香的感觉深吸气,寻找腰部向外扩张的感觉; 2.用打哈欠的感觉,充分打开口腔; 3.眉毛上提,腮肌上提,寻找微笑的感觉。找到感觉后,让学生用这些感觉轻声唱歌。每次个性化课程进行时,都让学生这样按部就班地去做。刚开始,大部分学生都找不到感觉,因为这种感觉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太抽象,为了让学生更快地找到感觉,我进行了以下的教学尝试: 案例一:让学生找到吸气时腰部向外扩张的感觉。 上课铃响,教师拿着一束芳香扑鼻的木香花走进教室,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住了。 师:这花香吗?找名学生上来闻一闻。(学生纷纷举手。) 生:好香啊!(几个学生做“闻花”状,禁不住赞叹,有一生还闭上眼睛做“深吸”状。) 师:闻完了花香,可不能白闻,谁能说说你是怎么闻花香的? 生:鼻子张开,嘴巴闭上。 师:嗯,说得不错。谁能说说,除了这,还有哪里有感觉? (生又做“闻花”状,然后举手。) 生:腰部有向外撑,就是向外膨胀的感觉。(其他同学若有所思,继而点头。) 师:其他同学有这种感觉吗?有这种感觉的请举手。(大部分同学举手。) 师:看来,很多学生都有这种感觉,很好,请同学们记住这种感觉。 师:刚才闻花的感觉是“慢吸”的感觉,还有一种是“快吸”,如,炎热的夏天,小狗躺在地上快速吸气时,肚子一起一落的感觉。同学们试着做一做。 经过这个过程,同学们基本找到了这种感觉。用假声唱高音,必须有气息的支撑,找到腰部的感觉,也就找到了气息的支撑。而且以这样的形式,学生印象深刻。 案例二:找到打开口腔的感觉。 师:唱歌时,不仅要有气息的支撑,还要充分打开口腔。同学们,你知道怎样打开口腔吗? 生:我听说可以用“打哈欠”的感觉打开口腔。 师:嗯,这种方法很好,现在我们就用打哈欠的感觉来尝试一下。(师先打了个哈欠,很多同学很感兴趣,也试着模仿,教室里“哈欠”声一片。) 师:想一想,还有什么方法? 生:我想起来了,我感冒了去医院,医生让我张嘴检查时,都叫我发“啊”音,是不是这种方法也可以? 师:太棒了,真是个细心的孩子,这种方法可以,不仅要发“啊”音,还要大声发“啊”音。好,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试一试。(教室里“啊”声一片。) 师:告诉你们一个判断口腔是否打开的小方法,你们把嘴巴张开,互相看一下,在你嗓子眼的上方,有一个肉尖,自然状态下,肉尖下垂,俗称“小舌头”。口腔充分打开时,肉尖上缩,甚至消失。(学生们恍然大悟,都高兴地互相看了起来。) 平时张嘴,谁都会,但声乐训练中的打开口腔,和平常的张嘴又有大不同。 上例中,师生完全意义上的具体尝试,相信学生应该受到很大启发。 案例三:找到微笑的感觉。 师:同学们,看着我的表情,请跟我学。(老师做“微笑”状,学生模仿。) 师:邻座的同学互相看一看对方,微笑时,五官有什么变化?(生互相观察。) 生:眉毛上提,嘴角上翘。 生:腮上的肉好像也在上提。 生:牙齿微露。 师:同学们观察很仔细,说得也很全面。今后唱歌时要面带微笑,用假声唱歌时更要面带微笑。微笑着唱歌不仅能找到唱歌的感觉,让歌唱得更好、音唱得更高,还能更容易感染观众。今天的家庭作业是:回家对着镜子练习面带微笑,让微笑成为一种习惯。 面带微笑,其实很简单,但很多同学却不会微笑,有的同学笑比苦还难看,上面的练习让学生找到了练习微笑的具体方法。也让学生感觉到“微笑”对于高音的唱出有多重要。 三种感觉找到了,我就让学生用这三种感觉去轻声唱歌,这样坚持了两个星期,渐渐的,有几个学生能找到用假声唱歌的感觉了,我就让这几个学生到黑板前示范。学生示范,效果很好,其他学生一看这几位学生找到感觉了,好强之心人皆有之,就纷纷找老师,问同学,很快,大部分学生就找到了用假声唱高音的感觉。每次练习时,我都跟学生说:如果这节课,你嗓子哑了,或者嗓子火辣辣的,那说明你在用真声唱歌,那是错误的,如果你方法正确,嗓子就感觉不到累。这样学生就有了对与错的判别标准。功夫不负有心人,刚开始练习时,最高只能唱到小字二组的d音,现在学生用F调唱《茉莉花》,最高音能唱到小字二组的f音。《同一首歌》、《爱的人间》等高音部分也都能轻松唱出。唱高音,学生再也不怕嗓子哑了。学生的声音美了、亮了,受到不少老师的啧啧称赞。作为老师,我很有成就感。
刚开始个性化课程训练时,学生一唱到高音,就唱不上去,有的扯着嗓子喊,有的脸憋得通红,唱一会儿嗓子就哑。我很着急,刚开始没有经验,不知道该怎么办,于是就上网查,网上有两种说法:1.用假声唱高音;2.大声唱,用横膈膜用劲。这两种方法都有科学性,但如果选择第二种方法,孩子在没找到横膈膜用劲的感觉时,嗓子就哑了。因此我选择了第一种方法:引导学生用假声唱高音。 在练习时,我先让学生进行以下的准备工作: 1.先用闻花香的感觉深吸气,寻找腰部向外扩张的感觉; 2.用打哈欠的感觉,充分打开口腔; 3.眉毛上提,腮肌上提,寻找微笑的感觉。找到感觉后,让学生用这些感觉轻声唱歌。每次个性化课程进行时,都让学生这样按部就班地去做。刚开始,大部分学生都找不到感觉,因为这种感觉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太抽象,为了让学生更快地找到感觉,我进行了以下的教学尝试: 案例一:让学生找到吸气时腰部向外扩张的感觉。 上课铃响,教师拿着一束芳香扑鼻的木香花走进教室,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住了。 师:这花香吗?找名学生上来闻一闻。(学生纷纷举手。) 生:好香啊!(几个学生做“闻花”状,禁不住赞叹,有一生还闭上眼睛做“深吸”状。) 师:闻完了花香,可不能白闻,谁能说说你是怎么闻花香的? 生:鼻子张开,嘴巴闭上。 师:嗯,说得不错。谁能说说,除了这,还有哪里有感觉? (生又做“闻花”状,然后举手。) 生:腰部有向外撑,就是向外膨胀的感觉。(其他同学若有所思,继而点头。) 师:其他同学有这种感觉吗?有这种感觉的请举手。(大部分同学举手。) 师:看来,很多学生都有这种感觉,很好,请同学们记住这种感觉。 师:刚才闻花的感觉是“慢吸”的感觉,还有一种是“快吸”,如,炎热的夏天,小狗躺在地上快速吸气时,肚子一起一落的感觉。同学们试着做一做。 经过这个过程,同学们基本找到了这种感觉。用假声唱高音,必须有气息的支撑,找到腰部的感觉,也就找到了气息的支撑。而且以这样的形式,学生印象深刻。 案例二:找到打开口腔的感觉。 师:唱歌时,不仅要有气息的支撑,还要充分打开口腔。同学们,你知道怎样打开口腔吗? 生:我听说可以用“打哈欠”的感觉打开口腔。 师:嗯,这种方法很好,现在我们就用打哈欠的感觉来尝试一下。(师先打了个哈欠,很多同学很感兴趣,也试着模仿,教室里“哈欠”声一片。) 师:想一想,还有什么方法? 生:我想起来了,我感冒了去医院,医生让我张嘴检查时,都叫我发“啊”音,是不是这种方法也可以? 师:太棒了,真是个细心的孩子,这种方法可以,不仅要发“啊”音,还要大声发“啊”音。好,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试一试。(教室里“啊”声一片。) 师:告诉你们一个判断口腔是否打开的小方法,你们把嘴巴张开,互相看一下,在你嗓子眼的上方,有一个肉尖,自然状态下,肉尖下垂,俗称“小舌头”。口腔充分打开时,肉尖上缩,甚至消失。(学生们恍然大悟,都高兴地互相看了起来。) 平时张嘴,谁都会,但声乐训练中的打开口腔,和平常的张嘴又有大不同。 上例中,师生完全意义上的具体尝试,相信学生应该受到很大启发。 案例三:找到微笑的感觉。 师:同学们,看着我的表情,请跟我学。(老师做“微笑”状,学生模仿。) 师:邻座的同学互相看一看对方,微笑时,五官有什么变化?(生互相观察。) 生:眉毛上提,嘴角上翘。 生:腮上的肉好像也在上提。 生:牙齿微露。 师:同学们观察很仔细,说得也很全面。今后唱歌时要面带微笑,用假声唱歌时更要面带微笑。微笑着唱歌不仅能找到唱歌的感觉,让歌唱得更好、音唱得更高,还能更容易感染观众。今天的家庭作业是:回家对着镜子练习面带微笑,让微笑成为一种习惯。 面带微笑,其实很简单,但很多同学却不会微笑,有的同学笑比苦还难看,上面的练习让学生找到了练习微笑的具体方法。也让学生感觉到“微笑”对于高音的唱出有多重要。 三种感觉找到了,我就让学生用这三种感觉去轻声唱歌,这样坚持了两个星期,渐渐的,有几个学生能找到用假声唱歌的感觉了,我就让这几个学生到黑板前示范。学生示范,效果很好,其他学生一看这几位学生找到感觉了,好强之心人皆有之,就纷纷找老师,问同学,很快,大部分学生就找到了用假声唱高音的感觉。每次练习时,我都跟学生说:如果这节课,你嗓子哑了,或者嗓子火辣辣的,那说明你在用真声唱歌,那是错误的,如果你方法正确,嗓子就感觉不到累。这样学生就有了对与错的判别标准。功夫不负有心人,刚开始练习时,最高只能唱到小字二组的d音,现在学生用F调唱《茉莉花》,最高音能唱到小字二组的f音。《同一首歌》、《爱的人间》等高音部分也都能轻松唱出。唱高音,学生再也不怕嗓子哑了。学生的声音美了、亮了,受到不少老师的啧啧称赞。作为老师,我很有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