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1. 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 学生的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连续性和阶段性; 定向性和顺序性; 不平衡性; 差异性。

3. 中学生认知发展的基本特点:中学生认知结构的体系基本形成; 中学生认知活动的自觉性明显增强; 认知与情意、个性得到协调发展。

4. 中学生观察力发展的特点:目的更明确; 持久性明显发展; 精确性提高; 概括性更强。

5. 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有意记忆占主导地位; 理解记忆成为主要的识记方法; 抽象记忆占优势。

6. 中学生情感发展特点:初中生情感发展特点: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产生了与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相关的情感; 自相矛盾的情感; 少年的热情与冲动; 选择性友谊的建立; 情感的社会性更加明朗。高中生的情感发展特点:个性化的情感; 浪漫主义的热情。

7. 皮亚杰(瑞士) 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

⑴建构主义的发展观:皮亚杰认为,发展是一种建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不断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所有有机体都有适应和建构的倾向,同时,适应和建构也是认知发展的两种机能。认识的获得必须用一个将结构主义和建构注意紧紧地联结起来的理论来说明,也就是说,每一个结构都是心理发生的结果,而心理发生就是从一个较低级的结构过渡到一个不那么出局(或较复杂的) 结构。适应包括同化和顺应两种作用和过程。智慧行为是依赖于同化与顺应两种机能从最初不稳定的平衡过渡到平衡的过程。但是,这种新的暂时的平衡不是绝对静止或终结,而是某一水平的平衡成为另一高水平的平衡运动的开始,个体也正是在平衡与不平衡的交替中不断建构和完善其认知结构,实现认知的发展。

⑵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前运算阶段(2~7岁);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 。

⑶影响发展的因素:成熟; 练习和经验; 社会性经验; 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教育价值:充分认识儿童不是“小大人”是教育获得成功的基本前提; 遵循儿童的思维发展规律是教育取得成效的根本保证。

8. 维果斯基(苏联) 提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主张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受社会规律的制约,十分强调人类社会文化对人的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以及社会交互作用对认知发展的重要性。他主要探讨了发展心理和教育心理,全面论述了思维与语言、儿童的学习、教学与发展的关系问题。基本内容包括: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心理发展观; 内化学说; 教育和发展的关系——最近发展区。

9. 维果斯基的发展理论对教学的影响:维果斯基也是一个建构主义者,他的思想体系是当今建构主义发展的重要基石,启发着建构主义者对学习和教育进行了大量理论建设和实际探索。研究者提出了不少教学模式,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支架式教学。维果斯基的理论对于合作学习、情境学习等教学模式也有一定的指导性。他的思想也强烈地影响到建构主义者对教学和学习的看法。教学不知局限于对教学结果和外部因素的强调,开始注重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各种内在因素,如一些背景性和过程性因素。

10. 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认为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它必须经历一系列不变的阶段,每一阶段都有一个有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每一个危机都涉及到一个积极的选择与一个潜在的消极选择之间的冲突。个体解决危机的成功程度一般都处在从积极到消极的连续体的某一点上。

11. 埃里克森认为人格的发展贯穿于个体的一生,整个发展过程可以划分为以下阶段:学习信任的阶段(从出生到18个月左右); 成为自主者的阶段(2~3岁); 发展主动性的阶段(4~5岁); 变得勤奋的阶段(6~11岁); 建立个人同一性的阶段(12~18岁); ⑥承担社会义务的阶段(19~24岁); ⑦显示充沛感的阶段(25~65岁); ⑧达到完善的阶段(65岁以后) 。

12. 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的教育价值:该理论指出了人生每个阶段的发展任务及所需要的支持帮助,这有助于教育工作者了解中小学生在不同发展阶段所面临的各种冲突,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

13. 个别差异是指个体之间在稳定的心理特点上的差异,包括性格、能力或兴趣等方面的差异。在学校

环境中,学生的个别差异主要表现为学生家庭文化背景的差异、志向水平的差异、智力的差异、学习风格的差异等等。

14. 智力:大多数心理学家和教育领域的专家都同样指处理抽象观念、处理新情境和进行学习以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在我国,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智力是指认识方面的各种能力,即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的综合,其核心成分是抽象思维能力。

15. 世界上第一个标准化智力测验量表是由法国心理学家比内和医生希孟于1905年编制而成的,目的是为了筛选不能适应正常班级教学的儿童,该量表史称比内—西孟量表。后经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推孟修订于1916年发表《斯坦福—比内量表》。

16. 智商简称IQ ,采用的是比率智商,即用智商年龄和实际年龄的比值来反映智商。

IQ=(智力年龄/实际年龄) ×100

实际年龄指从出生到进行智力测验时的年龄,即用测验年月日减去出生年月日所得的年龄,简称实龄或CA 。智力年龄(简称智龄或MA) 是根据智力测验计算出来的相对年龄。比率智商的高低基本反映了一个人的聪明程度。

17.1936年,美国的韦克斯勒编制了另外一套量表。采用了“离差智商”的概念,基本思路是:假定每个年龄阶段总体智力分布为正态分布,计算个人得分在该年龄组中离开平均数的距离,换算成标准分数,看他的位置离平均分几个标准差,从而判定他智力的高低。智商的平均数为100,标准差为15,公式为: IQ=100+15(个体测验分数—同年龄组的平均分)/同年龄组的标准差

18. 智力的个体差异:智力的个体差异既有量的差异又有质的差异; 量的差异主要指个体在IQ 分数上的不同,质的差异主要指个体的构成成分的差异。

19. 智力的群体差异是指不同群体之间的智力差异,包括智力的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种族差异等。但在以下两方面基本一致:从总体水平上看,男女智力大致相当,但男性智力分布的离散程度比女性大; 从智力结构上看,男女存在性别差异,各有自己的优势与劣势。

20. 智力差异与因材施教:改革教学组织形式,适应学生的智力差异; 改革教学方式,适应学生的智力差异。

21. 学习风格是学习者在探究、解决其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典型的、一贯的、独具个人特色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对学习风格的划分应分别从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层面进行。

①学习风格的生理要素,主要表现在学习者在进行学习时对时间节律以及感觉通道的偏爱。

②学习风格的心理要素,包括认知过程中归类的宽窄、信息的继时加工、场依存性与场独立性、分析与综合、沉思与冲动、理性水平的高低、学习兴趣或好奇心的高低、成就动机的差异、内控与外控以及焦虑性质与水平的差异,以及学习坚持性的高低、言语表达能力的差异、冒险与谨慎等。③学习风格的社会性要素,包括个体在独立学习与结伴学习、竞争与合作等方面表现出的特征。

22. 学习风格的认知要素实质上是一个人的认知风格在学习中的体现。主要特征表现在:一是持久性,即在时间上是一个相对稳定的过程; 二是一致性,即在完成类似的任务时始终表现出这种稳定性。

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1. 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 学生的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连续性和阶段性; 定向性和顺序性; 不平衡性; 差异性。

3. 中学生认知发展的基本特点:中学生认知结构的体系基本形成; 中学生认知活动的自觉性明显增强; 认知与情意、个性得到协调发展。

4. 中学生观察力发展的特点:目的更明确; 持久性明显发展; 精确性提高; 概括性更强。

5. 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有意记忆占主导地位; 理解记忆成为主要的识记方法; 抽象记忆占优势。

6. 中学生情感发展特点:初中生情感发展特点: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产生了与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相关的情感; 自相矛盾的情感; 少年的热情与冲动; 选择性友谊的建立; 情感的社会性更加明朗。高中生的情感发展特点:个性化的情感; 浪漫主义的热情。

7. 皮亚杰(瑞士) 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

⑴建构主义的发展观:皮亚杰认为,发展是一种建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不断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所有有机体都有适应和建构的倾向,同时,适应和建构也是认知发展的两种机能。认识的获得必须用一个将结构主义和建构注意紧紧地联结起来的理论来说明,也就是说,每一个结构都是心理发生的结果,而心理发生就是从一个较低级的结构过渡到一个不那么出局(或较复杂的) 结构。适应包括同化和顺应两种作用和过程。智慧行为是依赖于同化与顺应两种机能从最初不稳定的平衡过渡到平衡的过程。但是,这种新的暂时的平衡不是绝对静止或终结,而是某一水平的平衡成为另一高水平的平衡运动的开始,个体也正是在平衡与不平衡的交替中不断建构和完善其认知结构,实现认知的发展。

⑵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前运算阶段(2~7岁);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 。

⑶影响发展的因素:成熟; 练习和经验; 社会性经验; 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教育价值:充分认识儿童不是“小大人”是教育获得成功的基本前提; 遵循儿童的思维发展规律是教育取得成效的根本保证。

8. 维果斯基(苏联) 提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主张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受社会规律的制约,十分强调人类社会文化对人的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以及社会交互作用对认知发展的重要性。他主要探讨了发展心理和教育心理,全面论述了思维与语言、儿童的学习、教学与发展的关系问题。基本内容包括: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心理发展观; 内化学说; 教育和发展的关系——最近发展区。

9. 维果斯基的发展理论对教学的影响:维果斯基也是一个建构主义者,他的思想体系是当今建构主义发展的重要基石,启发着建构主义者对学习和教育进行了大量理论建设和实际探索。研究者提出了不少教学模式,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支架式教学。维果斯基的理论对于合作学习、情境学习等教学模式也有一定的指导性。他的思想也强烈地影响到建构主义者对教学和学习的看法。教学不知局限于对教学结果和外部因素的强调,开始注重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各种内在因素,如一些背景性和过程性因素。

10. 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认为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它必须经历一系列不变的阶段,每一阶段都有一个有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每一个危机都涉及到一个积极的选择与一个潜在的消极选择之间的冲突。个体解决危机的成功程度一般都处在从积极到消极的连续体的某一点上。

11. 埃里克森认为人格的发展贯穿于个体的一生,整个发展过程可以划分为以下阶段:学习信任的阶段(从出生到18个月左右); 成为自主者的阶段(2~3岁); 发展主动性的阶段(4~5岁); 变得勤奋的阶段(6~11岁); 建立个人同一性的阶段(12~18岁); ⑥承担社会义务的阶段(19~24岁); ⑦显示充沛感的阶段(25~65岁); ⑧达到完善的阶段(65岁以后) 。

12. 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的教育价值:该理论指出了人生每个阶段的发展任务及所需要的支持帮助,这有助于教育工作者了解中小学生在不同发展阶段所面临的各种冲突,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

13. 个别差异是指个体之间在稳定的心理特点上的差异,包括性格、能力或兴趣等方面的差异。在学校

环境中,学生的个别差异主要表现为学生家庭文化背景的差异、志向水平的差异、智力的差异、学习风格的差异等等。

14. 智力:大多数心理学家和教育领域的专家都同样指处理抽象观念、处理新情境和进行学习以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在我国,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智力是指认识方面的各种能力,即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的综合,其核心成分是抽象思维能力。

15. 世界上第一个标准化智力测验量表是由法国心理学家比内和医生希孟于1905年编制而成的,目的是为了筛选不能适应正常班级教学的儿童,该量表史称比内—西孟量表。后经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推孟修订于1916年发表《斯坦福—比内量表》。

16. 智商简称IQ ,采用的是比率智商,即用智商年龄和实际年龄的比值来反映智商。

IQ=(智力年龄/实际年龄) ×100

实际年龄指从出生到进行智力测验时的年龄,即用测验年月日减去出生年月日所得的年龄,简称实龄或CA 。智力年龄(简称智龄或MA) 是根据智力测验计算出来的相对年龄。比率智商的高低基本反映了一个人的聪明程度。

17.1936年,美国的韦克斯勒编制了另外一套量表。采用了“离差智商”的概念,基本思路是:假定每个年龄阶段总体智力分布为正态分布,计算个人得分在该年龄组中离开平均数的距离,换算成标准分数,看他的位置离平均分几个标准差,从而判定他智力的高低。智商的平均数为100,标准差为15,公式为: IQ=100+15(个体测验分数—同年龄组的平均分)/同年龄组的标准差

18. 智力的个体差异:智力的个体差异既有量的差异又有质的差异; 量的差异主要指个体在IQ 分数上的不同,质的差异主要指个体的构成成分的差异。

19. 智力的群体差异是指不同群体之间的智力差异,包括智力的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种族差异等。但在以下两方面基本一致:从总体水平上看,男女智力大致相当,但男性智力分布的离散程度比女性大; 从智力结构上看,男女存在性别差异,各有自己的优势与劣势。

20. 智力差异与因材施教:改革教学组织形式,适应学生的智力差异; 改革教学方式,适应学生的智力差异。

21. 学习风格是学习者在探究、解决其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典型的、一贯的、独具个人特色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对学习风格的划分应分别从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层面进行。

①学习风格的生理要素,主要表现在学习者在进行学习时对时间节律以及感觉通道的偏爱。

②学习风格的心理要素,包括认知过程中归类的宽窄、信息的继时加工、场依存性与场独立性、分析与综合、沉思与冲动、理性水平的高低、学习兴趣或好奇心的高低、成就动机的差异、内控与外控以及焦虑性质与水平的差异,以及学习坚持性的高低、言语表达能力的差异、冒险与谨慎等。③学习风格的社会性要素,包括个体在独立学习与结伴学习、竞争与合作等方面表现出的特征。

22. 学习风格的认知要素实质上是一个人的认知风格在学习中的体现。主要特征表现在:一是持久性,即在时间上是一个相对稳定的过程; 二是一致性,即在完成类似的任务时始终表现出这种稳定性。


相关内容

  •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电子书
  •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健康与心理健康 一.现代人的健康观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三.心理健康的测定 第二节 大学生心理健康概述 一.大学生的身心特点 二.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与对策 第三节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和内容 二.大学生心 ...

  • 犯罪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 <犯罪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犯罪心理学>课程说明 (一)课程代码:03231027 (二)课程英文名称:Criminal Psychology (三)开课对象:心理咨询专业学生(选修) (四)课程性质: 犯罪心理学是研究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心理结构形成.发展和 ...

  • 教育心理学教学大纲
  • <教育心理学>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 课程的性质.任务.基本要求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教育心理学是四川广播电视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专业(专科)的一门必修课.该课程主要阐述教育心理学的基本规律和原理及其在学校教育实践中的应用.该课程着眼于提高学员的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水平及实际应用能力,是一门既具有 ...

  • [心理与教育测量学]教学大纲
  • <心理与教育测量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1.课程学时.学分及分配 课程总课时:54 周学时:3 学分:3 开课学期:4 2.课程类别 专业主干课 3.课程教学目标与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了解心理与教育测量发展的历史,心理与教育测量发展的最新趋势,了解心理与教育测量学的基本理 ...

  • 社体[体育心理学]教学大纲
  • 天水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体育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说明 1.课程性质:<体育心理学>教学大纲依据天水师范学院体育学院2006年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方案,结合我院社会体育专业的特点为依据而编写.该课程属于社会体育专业的必修课程. 2.课程代码: 3.教学时数与学分:46学时, ...

  • 心理技能训练概述
  • 第十二章 心理 技能训练概述 学习目标 学完本章后,你将能够解释以下重要问题和关键概念: z 心理技能训练的意义和作用. z 心理技能训练的理论基础. z 心理技能训练的方案及计划. z 心理技能训练的方法及其应用. 关键概念 心理技能 心理技能训练 心理技能训练计划 第十二章心理技能训练概述 31 ...

  • 2010年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体育综合考试科目
  • 教指委2010考试大纲,如教指委没更新,将按该大纲命题 2010年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体育综合考试科目命题 指导意见 第一篇运动训练学 第一章 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 一 竞技体育概述 (一)竞技体育释义 (二)竞技体育的形成动因 (三)竞技体育的基本构成要素 (四)竞技体育的特点与社会价值 二 ...

  • 心理学自学考试大纲
  • 心理学自学考试大纲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制定 Ⅰ.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返回页首) <心理学>课程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育类各专业的必修课.设置课程是为了提高考生的心理学基本理论知识,培养其在教育学中应用心理学和研究心理活动的能力. <心理学>课程主要涉及了心理学的基本 ...

  • 运动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 运动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说明: 本大纲针对运动系运动训练专业专科学生,教学时数为62学时. 一.教学目的任务: 通过学习运动心理学,使学生掌握教练员在日常运动训练所必要的运动心理学知识,为将来做一个合格的教练员做心理准备. 二.教学时数分配: 本课程教学时数为60-66学时. 章节 内容 学时 第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