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菊老师[导体和绝缘体]教学反思

李宗菊老师《导体和绝缘体》教学反思

学生情况分析:

科学知识方面:尽管学生原来都或多或少具有一些“导体和绝缘体“的信息,但这些学生来说都是模糊的,课堂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检测25种物体甚至更多的物体,让学生获取足够多的感性经验建立起来的对导体和绝缘体的认识才是一种具体形象、充满生命力的认识。我们要求学生建立起来的概念不是“导体是电流容易通过的物质,绝缘体是电流不容易通过的物质”, 我们希望孩子能下这么一个适合孩子认识的的操作性概念——导体是把放入电路检测器中灯泡亮的物体,绝缘体是放入电路检测器中灯泡不亮的物体。这是一种源于儿童的操作而概括出来的富有生命力的“儿童概念”。而对于人体、潮湿的物体等的探究,这应该是孩子感兴趣的,将根据课堂教学学生的问题取向进行处理,希望能成为课堂教学的新一亮点。

科学探究方面:程标准要求孩子能提出进行科学探究的大致思路,能对自己或小组提出的探究问题做书面计划。然而在实际过程中,要让学生自己独立制作一份完美的计划,或许在整个小学科学学习过程中都很难出现,要求四年级孩子做这么一份科学规范的检测计划,是不近现实的。这节课是学生开始制定科学规范计划的第一课,如何悉心引导学生经历一个科学的探究过程,这是本课教学设计的关键所在。

情感态度方面:四年级的学生还往往容易以自己原有的经验判断甚至是想象来替代实际科学实验情况,有些孩子在课堂中甚至会只凭经验不加实验地将导体和绝缘体分类,因此要在课堂中非常强调科学活动的实证精神的培养。活动中每个物体要检测两次以上,渗透了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

四年级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合作意识,但是如何科学合理的分工,孩子还难以处理。因此本课教学要继续强调学会分工与合作,并对存在困难的小组提供相应的帮助策略。 年龄特征方面:四上的孩子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发展的阶段,他们的思维形式还是以形式运算思维为主,在课堂上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汇报的时候,孩子往往无法脱离实物。如何强化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的过渡呢?本课教学学生汇报时要求脱离实物,根据科学文件夹进行科学报告会活动,正是为了达成这一目的。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经历检测一块橡皮的过程,能依据检测一块橡皮的“科学规范”计划去检测更多的物体,能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与分析,并提出问题。

2、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会与人合作,形成尊重事实的实证精神、认真细致的探究习惯和安全用电的生活意识。

3、科学知识:通过自行探究,初步学会判断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导体,哪些物体是绝缘体,并构建适合儿童理解的导体和绝缘体的操作性概念。

▉过程安排:

1

2

▉课后反思: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活动一般应掌握由简单到复杂、由教师扶着走到逐步放开、由模仿到半独立再到独立的过程逐步进行。要给学生一个由生疏到熟悉的过程,不要要求一步到位。在教学实施中,科学探究活动可以是全过程的,也可以是部分地进行,如某些课侧重在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假设和预测的训练,某些课则侧重在制定计划和搜集信息的训练。不必拘泥于每次活动必须从头到尾、按部就班地完成一个科学探究的全过程,要根据教学内容灵活掌握。”《导体与绝缘体》一课的教学,我将目标定位于“引导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

课堂中我以检测一块橡皮作为研究的开始,用电路检测器检测一块橡皮是简单的,这里的编写意图显然不在于对一块橡皮的检测结果,而是在于展开一项有价值的研究活动。我们的学生经历的一块橡皮检测的过程:

1、从右边盒子里拿出橡皮,预测橡皮能否通过电流使灯泡发亮,把预测记录在科学本上。

2、把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接触一 下,看看灯泡是否发亮。

3、用两个检测头接触橡皮的两端,看看灯泡是否发光。

4、重复检测一次。

5、把检测时灯泡是否发亮记录在科学本上。

6、把检测完的橡皮放在左边的盘子里。

3

让我们仔细分析在这个过程中的科学内涵:右边盒子取出,实验后放进左边的盘子里,体现科学研究的有序性;预测橡皮能否通过电流使灯泡发亮,把预测记录在科学本上,做预测,是科学工作者一个常用的做法;把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接触一下,是为了检查检测工具的准确性,检测工具出问题,所有的活动都将失去价值;用两个检测头接触橡皮的两端,而不是把两个检测头叠一起检测,这是检测的方法;重复检测一次,是为了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减少失误;把检测时灯泡是否发亮记录在科学本上,这是对四年级学生的一个新要求,今后他们的科学汇报将不再直接面对实物,而是科学本质。

由教师扶着学生学会了科学的检测方法后,这时放手让学生利用检测一块橡皮的方法,对25种物体进行检测。我准备了13种物体,再让学生找身边的材料,进行检测活动,在经历了对25种物体的检测过程后,他们学会并理解了科学的结论不是重要的而是需要反复的、大量的事实作依据这才是更重要的,这是切合学生现有科学探究水平的,也是今后课堂教学由“扶”走向“放”的基础。我们给了学生一种科学规范的检测方法,学生在今后的自行探究活动中才能派生出更多的、富有生命力的方法。这种做法为学生“动手做”的探究活动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而学生按照这一过程去做了,去体验,去检测更多物体的时候,他们就会明白以上每个步骤都是富有意义的,只有这样的一种过程才是科学规范的,今后如果再让他们去讨论拟制这样的计划,他们就会有更全面的考虑,同时学会一种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这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来说无疑是一种质的飞跃。

4

李宗菊老师《导体和绝缘体》教学反思

学生情况分析:

科学知识方面:尽管学生原来都或多或少具有一些“导体和绝缘体“的信息,但这些学生来说都是模糊的,课堂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检测25种物体甚至更多的物体,让学生获取足够多的感性经验建立起来的对导体和绝缘体的认识才是一种具体形象、充满生命力的认识。我们要求学生建立起来的概念不是“导体是电流容易通过的物质,绝缘体是电流不容易通过的物质”, 我们希望孩子能下这么一个适合孩子认识的的操作性概念——导体是把放入电路检测器中灯泡亮的物体,绝缘体是放入电路检测器中灯泡不亮的物体。这是一种源于儿童的操作而概括出来的富有生命力的“儿童概念”。而对于人体、潮湿的物体等的探究,这应该是孩子感兴趣的,将根据课堂教学学生的问题取向进行处理,希望能成为课堂教学的新一亮点。

科学探究方面:程标准要求孩子能提出进行科学探究的大致思路,能对自己或小组提出的探究问题做书面计划。然而在实际过程中,要让学生自己独立制作一份完美的计划,或许在整个小学科学学习过程中都很难出现,要求四年级孩子做这么一份科学规范的检测计划,是不近现实的。这节课是学生开始制定科学规范计划的第一课,如何悉心引导学生经历一个科学的探究过程,这是本课教学设计的关键所在。

情感态度方面:四年级的学生还往往容易以自己原有的经验判断甚至是想象来替代实际科学实验情况,有些孩子在课堂中甚至会只凭经验不加实验地将导体和绝缘体分类,因此要在课堂中非常强调科学活动的实证精神的培养。活动中每个物体要检测两次以上,渗透了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

四年级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合作意识,但是如何科学合理的分工,孩子还难以处理。因此本课教学要继续强调学会分工与合作,并对存在困难的小组提供相应的帮助策略。 年龄特征方面:四上的孩子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发展的阶段,他们的思维形式还是以形式运算思维为主,在课堂上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汇报的时候,孩子往往无法脱离实物。如何强化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的过渡呢?本课教学学生汇报时要求脱离实物,根据科学文件夹进行科学报告会活动,正是为了达成这一目的。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经历检测一块橡皮的过程,能依据检测一块橡皮的“科学规范”计划去检测更多的物体,能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与分析,并提出问题。

2、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会与人合作,形成尊重事实的实证精神、认真细致的探究习惯和安全用电的生活意识。

3、科学知识:通过自行探究,初步学会判断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导体,哪些物体是绝缘体,并构建适合儿童理解的导体和绝缘体的操作性概念。

▉过程安排:

1

2

▉课后反思: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活动一般应掌握由简单到复杂、由教师扶着走到逐步放开、由模仿到半独立再到独立的过程逐步进行。要给学生一个由生疏到熟悉的过程,不要要求一步到位。在教学实施中,科学探究活动可以是全过程的,也可以是部分地进行,如某些课侧重在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假设和预测的训练,某些课则侧重在制定计划和搜集信息的训练。不必拘泥于每次活动必须从头到尾、按部就班地完成一个科学探究的全过程,要根据教学内容灵活掌握。”《导体与绝缘体》一课的教学,我将目标定位于“引导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

课堂中我以检测一块橡皮作为研究的开始,用电路检测器检测一块橡皮是简单的,这里的编写意图显然不在于对一块橡皮的检测结果,而是在于展开一项有价值的研究活动。我们的学生经历的一块橡皮检测的过程:

1、从右边盒子里拿出橡皮,预测橡皮能否通过电流使灯泡发亮,把预测记录在科学本上。

2、把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接触一 下,看看灯泡是否发亮。

3、用两个检测头接触橡皮的两端,看看灯泡是否发光。

4、重复检测一次。

5、把检测时灯泡是否发亮记录在科学本上。

6、把检测完的橡皮放在左边的盘子里。

3

让我们仔细分析在这个过程中的科学内涵:右边盒子取出,实验后放进左边的盘子里,体现科学研究的有序性;预测橡皮能否通过电流使灯泡发亮,把预测记录在科学本上,做预测,是科学工作者一个常用的做法;把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接触一下,是为了检查检测工具的准确性,检测工具出问题,所有的活动都将失去价值;用两个检测头接触橡皮的两端,而不是把两个检测头叠一起检测,这是检测的方法;重复检测一次,是为了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减少失误;把检测时灯泡是否发亮记录在科学本上,这是对四年级学生的一个新要求,今后他们的科学汇报将不再直接面对实物,而是科学本质。

由教师扶着学生学会了科学的检测方法后,这时放手让学生利用检测一块橡皮的方法,对25种物体进行检测。我准备了13种物体,再让学生找身边的材料,进行检测活动,在经历了对25种物体的检测过程后,他们学会并理解了科学的结论不是重要的而是需要反复的、大量的事实作依据这才是更重要的,这是切合学生现有科学探究水平的,也是今后课堂教学由“扶”走向“放”的基础。我们给了学生一种科学规范的检测方法,学生在今后的自行探究活动中才能派生出更多的、富有生命力的方法。这种做法为学生“动手做”的探究活动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而学生按照这一过程去做了,去体验,去检测更多物体的时候,他们就会明白以上每个步骤都是富有意义的,只有这样的一种过程才是科学规范的,今后如果再让他们去讨论拟制这样的计划,他们就会有更全面的考虑,同时学会一种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这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来说无疑是一种质的飞跃。

4


相关内容

  • 摩擦为什么会起电
  • 文档来自网络,是本人收藏整理的,如有遗漏,差错,还请大家指正! 摩擦为什么会起电 教学目标: 1. 知道摩擦能使物体带电:电荷有正电和负电两种:同时电互相排斥,异种电相互吸引 2. 培养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培养探究静电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 知道摩擦能使物体带电:电荷有正电和负电两 ...

  • 小学科学教师的专业成长--课堂
  • 小学科学教师的专业成长--课堂 大山乡中心完小 朱新颖 摘要:课堂是教师展示专长的主要场所,几乎所有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都要在课堂上得到体现,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也在课堂,因此,教师的专业成长的落脚点也应该在课堂上.教学是在磨砺与打拼中成长,成熟的教学最终应成为教师的一项专长.总结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小学科学 ...

  • 培养科学思维能力的教育教学论文
  • 培养科学思维能力的教育教学论文 一.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随着现代教学观念的形成,教师的教学已经不再是传统的仅仅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教学,还包括了对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培训.就拿小学科学来说,学生想要学好科学,观察能力.试验能力.自学能力缺一不可.而思维能力与三者密切相关,对三者起到了制约的作用 ...

  • 19.3安全用电
  • 19.3 安全用电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安全电压的意义 2.学会使用测电笔 3.了解触电的原因,掌握安全用电的原则. 4.理论联系实际,能在实际应用中遵守运用安全用电原则. 过程与方法 1.用对话的形式讲述"安全用电"的有关知识,介绍了触电事故发生的原因,以及家庭用电安 ...

  • [电荷]探究实验教学设计
  •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坚守课堂教师主体地位.沿用落后的教育观念.忽视学生的创新与实践现象仍普遍存在.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势在必行,教师只有找出自己教学中的不足才有创新动机,用批判的眼光剖析自己的教学才能走向创新.在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材第五章<电荷>的教学中,我对以前的教学 ...

  • 第三章 恒定电流教案
  • 第三章 恒定电流教案 3.1电流 [教学目的] 1.理解电流形成的三个条件,知道电流速度是电场传播的速度,不同于自由电子运动速度 2.知道电流的方向和单位,知道恒定电流的概念. 3.复习欧姆定律,知道电阻的大小不是由电压和电流决定的. [教学重点] 理解电流形成的条件 [教学难点] 把静电场中电场力 ...

  •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1
  •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 科 学 教 案 2010-2011 (第二学期) 第一单元:电 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2.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3.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可以产生电流. 过程与方法 ...

  • 两种电荷的教学设计
  • 课题: <两种电荷> 科目: 物理 提供者:唐梦瑶 一.教学内容分析 <电荷>是人教版八年级第五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有:摩擦起电现象. 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验电器.电荷量及其单位.摩擦起电是人类最早发现的电现象 , 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是进一步深入学习电学. ...

  • [导体和绝缘体]教学设计
  • <导体和绝缘体>教学设计 宋爱君 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导体.什么是绝缘体. 2.能够设计检测装置,检测常见物体的导电性能. 3.认识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4.知道人体和自然界的水也是导体. 5.具有安全用电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认识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难点:认识人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