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思想品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说课稿

第二课第一节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一、教材分析:

上一课所学的是《灿烂的中华文化》,了解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特点。本框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民族文化的精髓--民族精神,因此本框题与上节课相承接,是对前面教材的进一步延伸。同时,只有对民族精神产生更多的认可感和归属感,才会自觉地做精神文明的建设者,肩负起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因此,本框题也为下一个单元《融入社会,肩负使命》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

本节课由“民族精神,生生不息”、“民族精神我传承”两目组成,主要讲述民族精神对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党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与发展,以及怎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等问题。以上是对教材的分析。

二、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1.能体会出华民族精神的深刻内涵及其伟大作用;

2.具有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能力。

知识目标:1.了解中华民族精神支撑着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

2.知道中国在各个历史时期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三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民族精神生生不息

依据:民族精神是比较抽象的,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不是很好理解。如果不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精神,会导致一些学生在思想上不自觉地忽视中华文化,盲目崇拜外来文化,那么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成了一句空话。只有在真正理解民族精神的基础上,才能增强对民族精神的认同感。

教学难点:民族精神我传承

依据:在市场经济大潮下,经济利益至上使许多不良的思想卷土重来,学生的思想也受到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影响,要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更是难上加难。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是思想品德课的目的所在,让学生认识到民族精神要靠他们传承,自觉用行动来做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四 、说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是一个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边互动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教师教法的运用,又要重视学生学法的引导。因此,我从教法和学法这两个方面来谈教学方法。

(一)教法

当前思想品德课程改革强调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倡导学生主动学习,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与道德实践,因此,我将采用如下教法:

1、图片演示法

利用教师自备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2、朗诵法

通过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散文的形式,拉近学生与民族精神之间的联系,更能深刻理解民族精神的内涵。

3、情境法

教师创设情境,增强学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情感,培育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自觉地弘扬民族精神。

4、活动法

本节课中设计了三个活动,学生通过参与能更深刻理解民族精神。

(二)学法

由于学生的学习风格存在差异,我采取多样的方法:指导学生用合作学习、讨论、自主

探究等方法学习,这样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一):抛砖引玉,导入新课

1、出示2012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吴菊萍女士的照片,并介绍“最美妈妈”吴菊萍女士的事迹(煞那间接住从10楼坠落的女童,小女孩没有大碍,自己却手臂骨折,受伤严重。)

2、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你觉得在吴女士身上体现出一种什么精神?

3、教师总结:同学们可能会说善良、仁爱的精神,由此引导出本课的主题:民族精神。设计意图:

从“最有力的臂膀”入手,激发学生的讨论兴趣与求知欲望,使其对学习本课感兴趣。

(二):积极探究,掌握新知

活动一:走近和感受民族精神

1、诗朗诵:《我用残损的手掌》

2、问题设计:此诗描绘了当时一副怎样的历史画卷?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同学们讨论后发表自己的看法。

3、介绍历史上关于“郑成功收复台湾”、“文成公主入西藏”、“愚公移山”和“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

4、由学生总结民族精神的深刻内涵: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不仅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而且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活动二:理解和品味民族精神

1、阅读鲁迅先生的文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选段,思考以下问题:你认为“中国的脊梁”是什么?请用具体的事件加以说明。

2、教师引导学生从几个方面来思考:在北京奥运会这个国际体育盛会中所折射出的无私奉献、团结友爱的民族精神;在自然灾害面前所彰显的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民族精神等。

3、引导学生在阐述的过程中从事件的外在表现逐渐认识到内在价值,从而感悟到自身的生存价值和社会价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由此同学们可以自己得出结论:民族精神的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对外,让我们的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对内,伟大的民族精神始终是鼓舞我们民族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强敌和困难的不竭力量之源。

学生在思考、回答的过程中,会增强对民族精神的理解,也想要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可是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九年级学生,应该如何做呢?面对学生的这一问题,我设计了第三个活动:

活动三: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

1、图片展示

第一幅图片:升旗仪式

第二幅图片:奥运会志愿者

第三幅图片:募捐现场

2、活动设计的依据:让学生感觉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并不是一件高不可攀的难事。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中就能体现和传播民族精神。

(三):情感共鸣,升华新知

1、 教师发表对“小悦悦事件”的看法:如果我是第十九个路过者,我“不救”,因为:第一,我怕被冤枉,怕被小悦悦的父母索赔,怕打官司;第二,一个陌生人,与我没有任何关系,我不想伸出援助之手。

2、教师故意提出“不救”,旨在激起学生的反驳意识。学生讨论老师的这两点理由,并请提出反驳意见的同学发言阐述自己的看法。

3、总结:面对这样的事情,我们有千万个不去救的理由,但如果我真是“小悦悦事件”的第19人、第20人,那我这一辈子良心都不会安逸,会被折磨。我很庆幸,在座的同学们能对老师的假设发起挑战,我很欣慰,因为作为90后的你们,不是垮掉的一代,而是充满了善良和爱的一代。所以,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同时,作为政治教师,我知道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不是一节课能够完成的,它需要在今后的生活中,从学生的一言一行中体现出来。

(四):布置作业,拓展转化

这是一封以“弘扬民族精神,做合格中学生”为题目的倡议书。让学生思考要想做一名合格的中学生,应该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归纳总结出三条,填到空白处。经过筛选后,下节课我们来进行一个宣誓,并且把它挂在我们的教室。

设计意图:

这样做,可以时刻督促学生: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有义务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要结合社会发展的要求,不断为之注入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内容。

六、板书设计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一、走近和感受民族精神——深刻内涵

二、理解和品味民族精神——作用

三、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七 教学反思:

第二课第一节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一、教材分析:

上一课所学的是《灿烂的中华文化》,了解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特点。本框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民族文化的精髓--民族精神,因此本框题与上节课相承接,是对前面教材的进一步延伸。同时,只有对民族精神产生更多的认可感和归属感,才会自觉地做精神文明的建设者,肩负起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因此,本框题也为下一个单元《融入社会,肩负使命》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

本节课由“民族精神,生生不息”、“民族精神我传承”两目组成,主要讲述民族精神对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党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与发展,以及怎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等问题。以上是对教材的分析。

二、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1.能体会出华民族精神的深刻内涵及其伟大作用;

2.具有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能力。

知识目标:1.了解中华民族精神支撑着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

2.知道中国在各个历史时期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三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民族精神生生不息

依据:民族精神是比较抽象的,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不是很好理解。如果不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精神,会导致一些学生在思想上不自觉地忽视中华文化,盲目崇拜外来文化,那么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成了一句空话。只有在真正理解民族精神的基础上,才能增强对民族精神的认同感。

教学难点:民族精神我传承

依据:在市场经济大潮下,经济利益至上使许多不良的思想卷土重来,学生的思想也受到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影响,要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更是难上加难。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是思想品德课的目的所在,让学生认识到民族精神要靠他们传承,自觉用行动来做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四 、说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是一个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边互动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教师教法的运用,又要重视学生学法的引导。因此,我从教法和学法这两个方面来谈教学方法。

(一)教法

当前思想品德课程改革强调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倡导学生主动学习,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与道德实践,因此,我将采用如下教法:

1、图片演示法

利用教师自备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2、朗诵法

通过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散文的形式,拉近学生与民族精神之间的联系,更能深刻理解民族精神的内涵。

3、情境法

教师创设情境,增强学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情感,培育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自觉地弘扬民族精神。

4、活动法

本节课中设计了三个活动,学生通过参与能更深刻理解民族精神。

(二)学法

由于学生的学习风格存在差异,我采取多样的方法:指导学生用合作学习、讨论、自主

探究等方法学习,这样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一):抛砖引玉,导入新课

1、出示2012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吴菊萍女士的照片,并介绍“最美妈妈”吴菊萍女士的事迹(煞那间接住从10楼坠落的女童,小女孩没有大碍,自己却手臂骨折,受伤严重。)

2、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你觉得在吴女士身上体现出一种什么精神?

3、教师总结:同学们可能会说善良、仁爱的精神,由此引导出本课的主题:民族精神。设计意图:

从“最有力的臂膀”入手,激发学生的讨论兴趣与求知欲望,使其对学习本课感兴趣。

(二):积极探究,掌握新知

活动一:走近和感受民族精神

1、诗朗诵:《我用残损的手掌》

2、问题设计:此诗描绘了当时一副怎样的历史画卷?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同学们讨论后发表自己的看法。

3、介绍历史上关于“郑成功收复台湾”、“文成公主入西藏”、“愚公移山”和“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

4、由学生总结民族精神的深刻内涵: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不仅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而且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活动二:理解和品味民族精神

1、阅读鲁迅先生的文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选段,思考以下问题:你认为“中国的脊梁”是什么?请用具体的事件加以说明。

2、教师引导学生从几个方面来思考:在北京奥运会这个国际体育盛会中所折射出的无私奉献、团结友爱的民族精神;在自然灾害面前所彰显的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民族精神等。

3、引导学生在阐述的过程中从事件的外在表现逐渐认识到内在价值,从而感悟到自身的生存价值和社会价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由此同学们可以自己得出结论:民族精神的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对外,让我们的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对内,伟大的民族精神始终是鼓舞我们民族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强敌和困难的不竭力量之源。

学生在思考、回答的过程中,会增强对民族精神的理解,也想要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可是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九年级学生,应该如何做呢?面对学生的这一问题,我设计了第三个活动:

活动三: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

1、图片展示

第一幅图片:升旗仪式

第二幅图片:奥运会志愿者

第三幅图片:募捐现场

2、活动设计的依据:让学生感觉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并不是一件高不可攀的难事。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中就能体现和传播民族精神。

(三):情感共鸣,升华新知

1、 教师发表对“小悦悦事件”的看法:如果我是第十九个路过者,我“不救”,因为:第一,我怕被冤枉,怕被小悦悦的父母索赔,怕打官司;第二,一个陌生人,与我没有任何关系,我不想伸出援助之手。

2、教师故意提出“不救”,旨在激起学生的反驳意识。学生讨论老师的这两点理由,并请提出反驳意见的同学发言阐述自己的看法。

3、总结:面对这样的事情,我们有千万个不去救的理由,但如果我真是“小悦悦事件”的第19人、第20人,那我这一辈子良心都不会安逸,会被折磨。我很庆幸,在座的同学们能对老师的假设发起挑战,我很欣慰,因为作为90后的你们,不是垮掉的一代,而是充满了善良和爱的一代。所以,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同时,作为政治教师,我知道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不是一节课能够完成的,它需要在今后的生活中,从学生的一言一行中体现出来。

(四):布置作业,拓展转化

这是一封以“弘扬民族精神,做合格中学生”为题目的倡议书。让学生思考要想做一名合格的中学生,应该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归纳总结出三条,填到空白处。经过筛选后,下节课我们来进行一个宣誓,并且把它挂在我们的教室。

设计意图:

这样做,可以时刻督促学生: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有义务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要结合社会发展的要求,不断为之注入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内容。

六、板书设计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一、走近和感受民族精神——深刻内涵

二、理解和品味民族精神——作用

三、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七 教学反思:


相关内容

  • 山东版思想品德九年级教材知识点
  • 山东版思想品德九年级教材知识点(2009-09-15) 第一单元:维护公平正义 承担社会责任 1.公平的含义:公平是参与社会合作的每一个人既要分担的责任,又能得到应得到的利益. 2.维护社会公平的重要作用是什么? 答:①能促使社会合作取得成功,有利于社会合作的不断延续:②能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有 ...

  • 九年级思想品德复习提纲(苏教版)(一)
  • 九年级思想品德复习提纲(苏教版)(一) (第一单元) 第一课第一框 ☆1. 人类创造物质生活资料的途径是什么?(P2.2) ☆2. 推动社会变化发展的原因是什么?(P3.2) ☆3. 我国目前主要面临那些问题?(P5.5) ☆4. 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是什么?(P5. 倒1) 第一课第二框 ...

  • 九年级思想品德课第五课知识点
  • 九年级思想品德课第五课知识点 1灿烂的中华文化是我们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2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饱受磨难,却绵延不绝,历久弥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3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4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有:独 ...

  • 九年级思想品德
  • 九年级思想品德(全册)复习提纲 1.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它包括语言文字.文化典籍.科技工艺.文学艺术.中国哲学.道德伦理等. 2.为什么中华文明能延绵不绝.历久弥新? 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3.中华文化的深刻影响(或作用):中华文化不仅对今天 ...

  • 部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编写思路及主要内容
  • 部编小学道德与法治 教材编写思路及主要内容 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我是来自西安市太元路学校的. 2017年7月18日到7月20日,我有幸参加了市教科所组织的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学科教师培训.在培训期间聆听了各位老师和专家的的讲座和报告. 下面我将结合培训期间的专家讲座及自己的学习情况从教材 ...

  • 九年级思想品德提纲
  • 2.中华文化的构成(内容):它包括语言文字.文化典籍.科技工艺.文学艺术.中国哲学.道德伦理等. 3.中华文化的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4.中华文化的力量: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5.中华文化的地位和深刻影响(或作用):①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大花园中一朵璀璨的 ...

  • 弘扬民族精神教学设计
  • 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 教材分析 <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思想品德>教材第五课第二框题.课标要求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本节课通过学习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及其重大作用,感悟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对 ...

  • 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积淀
  • 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积淀,她是我们的力量源泉,是我们至上的精神宝库.当今世界,保持高昂的的民族精神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我们要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并不断发扬光大.根据<金坛市第二个"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方案的 ...

  • 四.关于思想品德课程的性质和理念
  • 四.关于思想品德课程的性质和理念 1.课程的基本性质 本课程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主要有以下特点: (1)思想性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思想实际,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心理和道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