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第一节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一、教材分析:
上一课所学的是《灿烂的中华文化》,了解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特点。本框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民族文化的精髓--民族精神,因此本框题与上节课相承接,是对前面教材的进一步延伸。同时,只有对民族精神产生更多的认可感和归属感,才会自觉地做精神文明的建设者,肩负起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因此,本框题也为下一个单元《融入社会,肩负使命》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
本节课由“民族精神,生生不息”、“民族精神我传承”两目组成,主要讲述民族精神对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党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与发展,以及怎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等问题。以上是对教材的分析。
二、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1.能体会出华民族精神的深刻内涵及其伟大作用;
2.具有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能力。
知识目标:1.了解中华民族精神支撑着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
2.知道中国在各个历史时期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三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民族精神生生不息
依据:民族精神是比较抽象的,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不是很好理解。如果不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精神,会导致一些学生在思想上不自觉地忽视中华文化,盲目崇拜外来文化,那么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成了一句空话。只有在真正理解民族精神的基础上,才能增强对民族精神的认同感。
教学难点:民族精神我传承
依据:在市场经济大潮下,经济利益至上使许多不良的思想卷土重来,学生的思想也受到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影响,要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更是难上加难。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是思想品德课的目的所在,让学生认识到民族精神要靠他们传承,自觉用行动来做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四 、说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是一个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边互动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教师教法的运用,又要重视学生学法的引导。因此,我从教法和学法这两个方面来谈教学方法。
(一)教法
当前思想品德课程改革强调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倡导学生主动学习,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与道德实践,因此,我将采用如下教法:
1、图片演示法
利用教师自备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2、朗诵法
通过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散文的形式,拉近学生与民族精神之间的联系,更能深刻理解民族精神的内涵。
3、情境法
教师创设情境,增强学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情感,培育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自觉地弘扬民族精神。
4、活动法
本节课中设计了三个活动,学生通过参与能更深刻理解民族精神。
(二)学法
由于学生的学习风格存在差异,我采取多样的方法:指导学生用合作学习、讨论、自主
探究等方法学习,这样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一):抛砖引玉,导入新课
1、出示2012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吴菊萍女士的照片,并介绍“最美妈妈”吴菊萍女士的事迹(煞那间接住从10楼坠落的女童,小女孩没有大碍,自己却手臂骨折,受伤严重。)
2、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你觉得在吴女士身上体现出一种什么精神?
3、教师总结:同学们可能会说善良、仁爱的精神,由此引导出本课的主题:民族精神。设计意图:
从“最有力的臂膀”入手,激发学生的讨论兴趣与求知欲望,使其对学习本课感兴趣。
(二):积极探究,掌握新知
活动一:走近和感受民族精神
1、诗朗诵:《我用残损的手掌》
2、问题设计:此诗描绘了当时一副怎样的历史画卷?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同学们讨论后发表自己的看法。
3、介绍历史上关于“郑成功收复台湾”、“文成公主入西藏”、“愚公移山”和“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
4、由学生总结民族精神的深刻内涵: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不仅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而且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活动二:理解和品味民族精神
1、阅读鲁迅先生的文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选段,思考以下问题:你认为“中国的脊梁”是什么?请用具体的事件加以说明。
2、教师引导学生从几个方面来思考:在北京奥运会这个国际体育盛会中所折射出的无私奉献、团结友爱的民族精神;在自然灾害面前所彰显的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民族精神等。
3、引导学生在阐述的过程中从事件的外在表现逐渐认识到内在价值,从而感悟到自身的生存价值和社会价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由此同学们可以自己得出结论:民族精神的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对外,让我们的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对内,伟大的民族精神始终是鼓舞我们民族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强敌和困难的不竭力量之源。
学生在思考、回答的过程中,会增强对民族精神的理解,也想要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可是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九年级学生,应该如何做呢?面对学生的这一问题,我设计了第三个活动:
活动三: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
1、图片展示
第一幅图片:升旗仪式
第二幅图片:奥运会志愿者
第三幅图片:募捐现场
2、活动设计的依据:让学生感觉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并不是一件高不可攀的难事。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中就能体现和传播民族精神。
(三):情感共鸣,升华新知
1、 教师发表对“小悦悦事件”的看法:如果我是第十九个路过者,我“不救”,因为:第一,我怕被冤枉,怕被小悦悦的父母索赔,怕打官司;第二,一个陌生人,与我没有任何关系,我不想伸出援助之手。
2、教师故意提出“不救”,旨在激起学生的反驳意识。学生讨论老师的这两点理由,并请提出反驳意见的同学发言阐述自己的看法。
3、总结:面对这样的事情,我们有千万个不去救的理由,但如果我真是“小悦悦事件”的第19人、第20人,那我这一辈子良心都不会安逸,会被折磨。我很庆幸,在座的同学们能对老师的假设发起挑战,我很欣慰,因为作为90后的你们,不是垮掉的一代,而是充满了善良和爱的一代。所以,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同时,作为政治教师,我知道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不是一节课能够完成的,它需要在今后的生活中,从学生的一言一行中体现出来。
(四):布置作业,拓展转化
这是一封以“弘扬民族精神,做合格中学生”为题目的倡议书。让学生思考要想做一名合格的中学生,应该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归纳总结出三条,填到空白处。经过筛选后,下节课我们来进行一个宣誓,并且把它挂在我们的教室。
设计意图:
这样做,可以时刻督促学生: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有义务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要结合社会发展的要求,不断为之注入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内容。
六、板书设计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一、走近和感受民族精神——深刻内涵
二、理解和品味民族精神——作用
三、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七 教学反思:
第二课第一节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一、教材分析:
上一课所学的是《灿烂的中华文化》,了解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特点。本框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民族文化的精髓--民族精神,因此本框题与上节课相承接,是对前面教材的进一步延伸。同时,只有对民族精神产生更多的认可感和归属感,才会自觉地做精神文明的建设者,肩负起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因此,本框题也为下一个单元《融入社会,肩负使命》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
本节课由“民族精神,生生不息”、“民族精神我传承”两目组成,主要讲述民族精神对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党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与发展,以及怎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等问题。以上是对教材的分析。
二、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1.能体会出华民族精神的深刻内涵及其伟大作用;
2.具有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能力。
知识目标:1.了解中华民族精神支撑着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
2.知道中国在各个历史时期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三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民族精神生生不息
依据:民族精神是比较抽象的,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不是很好理解。如果不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精神,会导致一些学生在思想上不自觉地忽视中华文化,盲目崇拜外来文化,那么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成了一句空话。只有在真正理解民族精神的基础上,才能增强对民族精神的认同感。
教学难点:民族精神我传承
依据:在市场经济大潮下,经济利益至上使许多不良的思想卷土重来,学生的思想也受到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影响,要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更是难上加难。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是思想品德课的目的所在,让学生认识到民族精神要靠他们传承,自觉用行动来做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四 、说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是一个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边互动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教师教法的运用,又要重视学生学法的引导。因此,我从教法和学法这两个方面来谈教学方法。
(一)教法
当前思想品德课程改革强调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倡导学生主动学习,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与道德实践,因此,我将采用如下教法:
1、图片演示法
利用教师自备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2、朗诵法
通过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散文的形式,拉近学生与民族精神之间的联系,更能深刻理解民族精神的内涵。
3、情境法
教师创设情境,增强学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情感,培育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自觉地弘扬民族精神。
4、活动法
本节课中设计了三个活动,学生通过参与能更深刻理解民族精神。
(二)学法
由于学生的学习风格存在差异,我采取多样的方法:指导学生用合作学习、讨论、自主
探究等方法学习,这样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一):抛砖引玉,导入新课
1、出示2012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吴菊萍女士的照片,并介绍“最美妈妈”吴菊萍女士的事迹(煞那间接住从10楼坠落的女童,小女孩没有大碍,自己却手臂骨折,受伤严重。)
2、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你觉得在吴女士身上体现出一种什么精神?
3、教师总结:同学们可能会说善良、仁爱的精神,由此引导出本课的主题:民族精神。设计意图:
从“最有力的臂膀”入手,激发学生的讨论兴趣与求知欲望,使其对学习本课感兴趣。
(二):积极探究,掌握新知
活动一:走近和感受民族精神
1、诗朗诵:《我用残损的手掌》
2、问题设计:此诗描绘了当时一副怎样的历史画卷?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同学们讨论后发表自己的看法。
3、介绍历史上关于“郑成功收复台湾”、“文成公主入西藏”、“愚公移山”和“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
4、由学生总结民族精神的深刻内涵: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不仅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而且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活动二:理解和品味民族精神
1、阅读鲁迅先生的文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选段,思考以下问题:你认为“中国的脊梁”是什么?请用具体的事件加以说明。
2、教师引导学生从几个方面来思考:在北京奥运会这个国际体育盛会中所折射出的无私奉献、团结友爱的民族精神;在自然灾害面前所彰显的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民族精神等。
3、引导学生在阐述的过程中从事件的外在表现逐渐认识到内在价值,从而感悟到自身的生存价值和社会价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由此同学们可以自己得出结论:民族精神的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对外,让我们的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对内,伟大的民族精神始终是鼓舞我们民族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强敌和困难的不竭力量之源。
学生在思考、回答的过程中,会增强对民族精神的理解,也想要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可是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九年级学生,应该如何做呢?面对学生的这一问题,我设计了第三个活动:
活动三: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
1、图片展示
第一幅图片:升旗仪式
第二幅图片:奥运会志愿者
第三幅图片:募捐现场
2、活动设计的依据:让学生感觉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并不是一件高不可攀的难事。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中就能体现和传播民族精神。
(三):情感共鸣,升华新知
1、 教师发表对“小悦悦事件”的看法:如果我是第十九个路过者,我“不救”,因为:第一,我怕被冤枉,怕被小悦悦的父母索赔,怕打官司;第二,一个陌生人,与我没有任何关系,我不想伸出援助之手。
2、教师故意提出“不救”,旨在激起学生的反驳意识。学生讨论老师的这两点理由,并请提出反驳意见的同学发言阐述自己的看法。
3、总结:面对这样的事情,我们有千万个不去救的理由,但如果我真是“小悦悦事件”的第19人、第20人,那我这一辈子良心都不会安逸,会被折磨。我很庆幸,在座的同学们能对老师的假设发起挑战,我很欣慰,因为作为90后的你们,不是垮掉的一代,而是充满了善良和爱的一代。所以,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同时,作为政治教师,我知道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不是一节课能够完成的,它需要在今后的生活中,从学生的一言一行中体现出来。
(四):布置作业,拓展转化
这是一封以“弘扬民族精神,做合格中学生”为题目的倡议书。让学生思考要想做一名合格的中学生,应该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归纳总结出三条,填到空白处。经过筛选后,下节课我们来进行一个宣誓,并且把它挂在我们的教室。
设计意图:
这样做,可以时刻督促学生: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有义务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要结合社会发展的要求,不断为之注入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内容。
六、板书设计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一、走近和感受民族精神——深刻内涵
二、理解和品味民族精神——作用
三、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七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