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月](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望月》(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作者:许祥红

来源:《考试周刊》2013年第01期

教学目标: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文中有关诗句。②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③通过朗读训练,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①指导学生体会欣赏描写月光的句子。②通过诵读诗句,体会意境。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创设情境

①播放歌曲《水调歌头》,并同时出示图片。今天我们学习的是由现代作家赵丽宏先生所写的散文《望月》,我们和他一起去望月,好吗?②齐读课题。③指导读课题。(要读得轻一些,让学生了解不同的月亮的不同读法,读得洪亮感受明亮,读得舒缓感受朦胧。)【设计意图】开始上课时,通过美丽的图片和优美的音乐创设情境,唤起学生对月亮的美好情感,为学习课文打下情感基础。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读了课题,你会想到什么问题吗?(学生回答,教师板书:人?看?做?)

2.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要求读通课文,读准字音;思考:谁在望月?他们看到了什么?他们做了什么?①出示生字词,检查学习情况:闪烁、船舱、沐浴、瞳仁、比喻、云絮、封锁、呵欠、外甥。②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课文描写了作者与小外甥在江轮的甲板一起望月时看见的景色,产生的联想和进行的对诗比赛。)

三、欣赏月下景色,感受美景

课文的内容我们理清楚了,下面我们和作者一道,去江轮的甲板上欣赏那迷人的美景。请同学们用心听,你从中仿佛看到什么,有怎样的感受,都记在脑海里。

1.教师配乐范读第二段,同时利用多媒体展示月夜景色。

2.学生初读第二段,感受月色的美丽,思考:月光的美是怎样的美?①你认为用哪些词能说出这时江上景色的特点?(柔和、安详、宁静、静谧);②你还能用哪些学过的词语形容月光下的景色?(月光似水静影沉璧);③假如用一个词来形容今晚这江上的月色,你会用上哪一个词?

3.默读第二段,边读边思考,文中的哪些词语或句子让你感受到月色的美?①月色宁静美。(出示)“月亮出来了,安详地吐洒着它的清辉。”②月色灵动美。(出示)“月光洒落在长江里,江面被照亮了,流动的江水中,有千点万点晶莹闪烁的光斑在跳动。”③月色朦胧美。

A.“隐隐约约”说明两岸的黑色剪影看不清楚,有一种朦胧美。B.指导朗读这句话,突出“隐隐约约、伸展、起伏”几个词语,感受朦胧美。C.理解“镀”字。将“镀”换成“染”比较,体会用“镀”更显得有光泽。D.朗读这两句话,体会江两岸景色的美。

4.学生配乐朗读第二段,交流朗读心得。

5.齐读第二段,把对月夜景色的感受融入其中。

6.如此美丽的月色,这样的夜深人静,你能从其他地方找一个词形容这时的环境和我们的心情吗?(强调环境和心情)①学生回答时适时解释“清幽旷远”。(联系图画,幽静、宽阔、辽远)②适时解释“沉醉”。你有过沉醉的感觉吗,什么情况下你会沉醉?(指导用“沉醉”说话)

7.读3-5自然段,思考:①哪些地方写出了我和小外甥沉醉在优美的月色中?②我们为什么会沉醉?(多媒体出示“月光,沐浴着我们,使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试读”的形式,强化了朗读训练,并在朗读过程中进行配乐,创设了月下江景的情境,让学生体会到了月色的静谧美好,激发了朗读热情。

四、吟诵月之诗句,体会诗情

皓月当空,古往今来那些文人墨客们如果面对这样的良辰美景,他们有的会吟诗作画,有的会饮酒助兴,甚至有的会轻歌曼舞,那文中的小外甥想到什么呢?那我们也来试一试,好不好?

1.投影出示小外甥和作者背诵的古诗。

2.分角色朗读。①男女声分角色读。②教师和全班学生分角色读。(师读舅舅)

3.看到后面有什么号?表示什么?那哪位聪明的小外甥接下去?(学生对诗)

4.月光下,我们尽情地对着诗。此时此刻,(课件出示)“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看我们,使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学生齐读)

5.写月亮的诗句非常多,老师也搜集了一组关于月亮的诗句。大家一起读(同时多媒体出示诗句):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马诗》。

6.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在诗人眼里,却有着不同的情思,有时月亮天真、童趣,有时孤独、惆怅,有时化作一片美丽的乡愁,有时发出诗人郁郁不得志的声声叹息,自读诗句,从诗句中,你能找到怎样的月亮。

7.写月亮的诗真是又多又美,不过也有许多描写月亮的歌曲也很美哟,你们谁知道,唱一下:①指名唱写描写月亮的歌曲。②描写月亮的歌曲非常多,同学们请听。播放歌曲片断:《明月几时有》、《静夜思》、《月亮之上(凤凰传奇)》

8.这些美妙的诗,这些美妙的月光,此时此刻已经融入了我们的心里。请读:“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着我们,使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

总结:这些优美的诗句,不仅使旅途之夜变得其乐无穷,而且使文章丰富多彩,今后我们在写文章的时候,我们也可以适当引用一些诗句、格言,可以使文章更有魅力、有品位。

【设计意图】为使学生体会到诗与月的交融,本环节紧紧抓住了“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看我们,使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这句点睛之笔。第一次在学生对诗后,第二次在体会作者的感情和听完歌曲后,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诗中月,月中诗。

五、观察月亮图片,启发想象

过渡:当我还沉醉于诗的意境和月的清辉之时,聪明的小外甥却已经在想月亮像什么呢?

1.观察一组月亮的图片,展开想象,把你心中的月亮写下来,下节课与小外甥和同学们一起分享。

2.学生写话。教师巡视指导,课后交流。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通过学生的通读与赏析诗句后,在音乐和美丽的月亮图片中展开想象,描绘出自己心中的明月,表达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并与全班同学及小外甥一起共享,进一步升华对月亮的情感。

《望月》(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作者:许祥红

来源:《考试周刊》2013年第01期

教学目标: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文中有关诗句。②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③通过朗读训练,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①指导学生体会欣赏描写月光的句子。②通过诵读诗句,体会意境。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创设情境

①播放歌曲《水调歌头》,并同时出示图片。今天我们学习的是由现代作家赵丽宏先生所写的散文《望月》,我们和他一起去望月,好吗?②齐读课题。③指导读课题。(要读得轻一些,让学生了解不同的月亮的不同读法,读得洪亮感受明亮,读得舒缓感受朦胧。)【设计意图】开始上课时,通过美丽的图片和优美的音乐创设情境,唤起学生对月亮的美好情感,为学习课文打下情感基础。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读了课题,你会想到什么问题吗?(学生回答,教师板书:人?看?做?)

2.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要求读通课文,读准字音;思考:谁在望月?他们看到了什么?他们做了什么?①出示生字词,检查学习情况:闪烁、船舱、沐浴、瞳仁、比喻、云絮、封锁、呵欠、外甥。②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课文描写了作者与小外甥在江轮的甲板一起望月时看见的景色,产生的联想和进行的对诗比赛。)

三、欣赏月下景色,感受美景

课文的内容我们理清楚了,下面我们和作者一道,去江轮的甲板上欣赏那迷人的美景。请同学们用心听,你从中仿佛看到什么,有怎样的感受,都记在脑海里。

1.教师配乐范读第二段,同时利用多媒体展示月夜景色。

2.学生初读第二段,感受月色的美丽,思考:月光的美是怎样的美?①你认为用哪些词能说出这时江上景色的特点?(柔和、安详、宁静、静谧);②你还能用哪些学过的词语形容月光下的景色?(月光似水静影沉璧);③假如用一个词来形容今晚这江上的月色,你会用上哪一个词?

3.默读第二段,边读边思考,文中的哪些词语或句子让你感受到月色的美?①月色宁静美。(出示)“月亮出来了,安详地吐洒着它的清辉。”②月色灵动美。(出示)“月光洒落在长江里,江面被照亮了,流动的江水中,有千点万点晶莹闪烁的光斑在跳动。”③月色朦胧美。

A.“隐隐约约”说明两岸的黑色剪影看不清楚,有一种朦胧美。B.指导朗读这句话,突出“隐隐约约、伸展、起伏”几个词语,感受朦胧美。C.理解“镀”字。将“镀”换成“染”比较,体会用“镀”更显得有光泽。D.朗读这两句话,体会江两岸景色的美。

4.学生配乐朗读第二段,交流朗读心得。

5.齐读第二段,把对月夜景色的感受融入其中。

6.如此美丽的月色,这样的夜深人静,你能从其他地方找一个词形容这时的环境和我们的心情吗?(强调环境和心情)①学生回答时适时解释“清幽旷远”。(联系图画,幽静、宽阔、辽远)②适时解释“沉醉”。你有过沉醉的感觉吗,什么情况下你会沉醉?(指导用“沉醉”说话)

7.读3-5自然段,思考:①哪些地方写出了我和小外甥沉醉在优美的月色中?②我们为什么会沉醉?(多媒体出示“月光,沐浴着我们,使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试读”的形式,强化了朗读训练,并在朗读过程中进行配乐,创设了月下江景的情境,让学生体会到了月色的静谧美好,激发了朗读热情。

四、吟诵月之诗句,体会诗情

皓月当空,古往今来那些文人墨客们如果面对这样的良辰美景,他们有的会吟诗作画,有的会饮酒助兴,甚至有的会轻歌曼舞,那文中的小外甥想到什么呢?那我们也来试一试,好不好?

1.投影出示小外甥和作者背诵的古诗。

2.分角色朗读。①男女声分角色读。②教师和全班学生分角色读。(师读舅舅)

3.看到后面有什么号?表示什么?那哪位聪明的小外甥接下去?(学生对诗)

4.月光下,我们尽情地对着诗。此时此刻,(课件出示)“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看我们,使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学生齐读)

5.写月亮的诗句非常多,老师也搜集了一组关于月亮的诗句。大家一起读(同时多媒体出示诗句):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马诗》。

6.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在诗人眼里,却有着不同的情思,有时月亮天真、童趣,有时孤独、惆怅,有时化作一片美丽的乡愁,有时发出诗人郁郁不得志的声声叹息,自读诗句,从诗句中,你能找到怎样的月亮。

7.写月亮的诗真是又多又美,不过也有许多描写月亮的歌曲也很美哟,你们谁知道,唱一下:①指名唱写描写月亮的歌曲。②描写月亮的歌曲非常多,同学们请听。播放歌曲片断:《明月几时有》、《静夜思》、《月亮之上(凤凰传奇)》

8.这些美妙的诗,这些美妙的月光,此时此刻已经融入了我们的心里。请读:“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着我们,使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

总结:这些优美的诗句,不仅使旅途之夜变得其乐无穷,而且使文章丰富多彩,今后我们在写文章的时候,我们也可以适当引用一些诗句、格言,可以使文章更有魅力、有品位。

【设计意图】为使学生体会到诗与月的交融,本环节紧紧抓住了“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看我们,使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这句点睛之笔。第一次在学生对诗后,第二次在体会作者的感情和听完歌曲后,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诗中月,月中诗。

五、观察月亮图片,启发想象

过渡:当我还沉醉于诗的意境和月的清辉之时,聪明的小外甥却已经在想月亮像什么呢?

1.观察一组月亮的图片,展开想象,把你心中的月亮写下来,下节课与小外甥和同学们一起分享。

2.学生写话。教师巡视指导,课后交流。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通过学生的通读与赏析诗句后,在音乐和美丽的月亮图片中展开想象,描绘出自己心中的明月,表达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并与全班同学及小外甥一起共享,进一步升华对月亮的情感。


相关内容

  • [望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24.望月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描绘的美好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望月的乐趣和小外甥聪明好学.富于幻想的特点. 3.初步感知月亮文化,激发探究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 在品词析句和朗读训练中感受课文描绘的意境.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前准备: ...

  • [望月]教学设计
  • <望月>教学设计 落儿岭中心小学 梅兴华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听写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品读月夜江景.赛诗诵月.幻想月亮这三个片段,体会月的美妙,感受望月的乐趣及小外甥的聪明好学.想象力丰富. 4.激发学生主动积 ...

  • [望月]教案(第一课时)
  • <望月>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准本课字音,读通课文: 2.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本课主要内容: 3.学习"月下江景"部分,感受月夜江景之美,并能通过自己的想像和读来展现这种美.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收集有关月的知识.诗句等: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 ...

  • 望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望 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江苏省启东实验小学 朱卫香 教学要求: 1.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光以及小外甥对月亮产生想象的句子. 2.通过朗读训练,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体会,欣赏描写月光的句子. 2.理 ...

  • 一年级音乐下册 望月亮教学反思 湘教版
  • 最新版 望月亮 这节课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用轻柔.优美的声音演唱<望月亮>,很好地感受了优美的旋律.并能随着音乐身体轻轻摆动,更进一步体验音乐的情绪和节奏.我觉得要学生领会歌曲的意境,老师首先要很好体会歌曲,走进歌曲里面,头脑里呈现的是月光下孩子们在欣赏着月亮,数着星星,一切都是那 ...

  • 语文教案[望月]
  • 24望月 教材简析: 本文是一篇散文,记叙了"我"在甲板上赏月时,聪明好学.爱幻想的小外甥和"我"比赛背诵写月亮的诗句以及小外甥对月亮的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作者文笔生动活泼,聪明好学.爱幻想的小外甥跃然纸上.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并随课文理解词语意 ...

  •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25[望月]教案
  • 25 <望月> 教材简析 本文是一篇散文,记叙了"我"在甲板上赏月时,聪明好学.爱幻想的小外甥和"我"比赛背诵写月亮的诗句以及小外甥对月亮的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作者文笔生动活泼,聪明好学.爱幻想的小外甥跃然纸上.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 ...

  •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望月]教学设计
  • 25.望月 一.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认读本课"镀.喻.舱" 3个生字,能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瞳仁.比喻.吐洒.剪影.镀上.凝望.沐浴.清幽旷远.绘声绘色"等词语的意思. 2.品读课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独特.充 ...

  • 核舟记 第一课时教学案
  • 学习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积累文言词汇,了解"记"这种文言体裁的特点,了解文章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和空间说 明顺序. 2.过程和方法目标 结合注释,完成以下任务: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激发我们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 学习重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