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机理论:我要发了!
本能 4人
驱力(内)
早期(5 诱因(外)
唤醒
强化
人本(1) 需要层次
期待价值
罗
海
归因维
(6) 凯
JD
认知(8) Ab
期待归因3
2成1逆自我决定
自我功效
自我价值
成就动机
成就目标
逆转
” “自
一、早期动机理论(5) ---“我”
(一)本能理论(4人)
1.詹姆斯:人的行为依赖本能等。
2.麦独孤(最著名的鼓吹者):系统地提出了动机的本能理论,本能是人类一切思想和行为的基本源和动力。
3.洛伦茨:本能由遗传决定,受特殊能量驱动的物种的特有定动作模式。经验可转换为本能行为,行为是本能和学习作用的结果(印刻行为)。
4.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活动的原动力是由与生俱来的本能驱力决定的;人的一切行为由生物本能直接或间接驱动;人有
评价:不能确切解释行为,对行为有循环论证的现象。
过分强调固定的先天的行为机制,而人类的许多行为可以更好的由学习解释。 (二)驱力/驱力减少理论(内在条件)含义 分类 假定学习 公式
1.驱力是个体由于生理需要引起的一种状态。由伍德沃斯提出,赫尔发展。
2.驱力给行为提供能量,而习惯决定行为的方向。来自内部的不需要习得的驱力叫做的称作获得性驱力
3赫尔假定个体要生存就有需要,需要产生驱力,给有机体提供能量,使需要得到满足,进而减少驱力,所以就成为个体行为的动机。
4.人类行为主要是由习惯来支配的,而不是由生物驱力支配的,因此他强调机体适应环境有重要意义。
5.驱力D、习惯强度H、和抑制I 共同决定了个体的行为潜能P,即﹣I
评价:认为行为是从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系中习得的观点得到了行为主义的赞同,但忽视了外在情境的作用.
不能解释一些行为,如通宵达旦地工作、节食行为、急中生智等,在这些行为中,人的驱力不是减少而是增加了。 (三)诱因理论(外在条件)含义 分类 作用 公式
斯彭斯提出:
1.诱因是指能满足个体需要的
2.诱因有积极和消极
3.诱因理论认为,除驱力外,诱因也是激发人行为的重要
4.赫尔接受了诱因这一变量,在其公式中增加了诱因动机K,于是公式变为:﹣(四)唤醒理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赫布和柏林,唤醒是由外部刺激引起的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个体对唤醒水平的偏好是个体行为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唤醒理论包括三个基本原理:
人们偏好最佳的唤醒水平(中等强度的刺激,刺激太高或太低,个体都会不舒服 简化原理,即重复刺激降低唤醒水平,如重复听一首歌就会厌倦 个体经验对偏好有影响,富有经验的个体偏好复杂刺激。
(五)强化理论 先前联系
动机是由外部刺激引起的一种对行为的冲动力量,并特别重视用强化来说明动机的引起和作用。 加强和巩固。强化可以是外部强化,也可以是内部强化。
二、人本理论(1)—“要”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1.是什么?:马将人的需要分为5/7个层次:生理、安全、归属和爱、尊重、(求知理解,美)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前4个为缺失性需要(层次越低力量越强,能否满足关系到个体生存;一旦得到满足,强度降低。追求的缺失性目的物是有限的—吃饱了不再吃)后为成长性需要(不是维持生存所必须,但满足有益健康长寿具有永不满足性,需要满足,强度不降反增;追求成长性目的物事无限的---超越梦想一起飞)
生理:维持生存;安全:组织秩序安全感;爱:渴望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家庭中有地位;尊重:自我评价带来的自重和他人、社会的认同;求知:知识的渴望;美:审美;自我实现:潜能得充分发挥
2.在某一特定时期有多种需要,但一种占。婴儿期—生;随后—安,爱;青—尊重;随后—自我实现
3.层次划分非对。不同人对需要的追求不同,可能会为了追求高级需要而不顾自己低级需要(如得尊重才会去追求爱)
4.五种需要与俱来
5.一般只有低层需要得满足或部分满足后,高层需要才会出现,并成为推动活动主要动力,且以满足的需要不再是推动动力,新的需要产生历经一个无-有,弱-强的逐步演进的波
评价:
优点:1.他指出人的需要是由低级到高级发展起来的,这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人类发展的一般规律;2.人只有在低级需要得到一定满足才可产生高一级的需要,可以解释一些社会现象;3.需要层次理论对于调动人的积极性,更好地激励人努力工作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不足:需要层次理论强调需要是天生的,模糊了人类生物需要和社会需要的差别;强调没有低级需要就不会产生高级需要,却未认识到高级需要对低级需要的调节作用。
三、认知理论(8)—“发”
(一)期待价值理论---目标期待
托尔曼认为,行为的产生不是由于强化,而是由于对目标的期待。托尔曼将期待定义为刺激与刺激联系或反应和刺激的联系。如看见闪电就期待雷声,努力学习就期待着良好的考试成绩。期待能帮助个体获得目标。
(二)归因理论
(三)自我决定理论(SDT)
德西,瑞恩提出,自我决定是在充分认识个体需要和环境基础上对行动做出自由的选择。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需要,引导人们做感兴趣、有益能力发展的事。体验到成功时同时感觉行为是由自我决定的,才能促进内部动机。
德西将人类的行为区分为:自我决定行为(基于对需要的认识)和非自我决定的行为(受外在刺激控制,是无动机的)学习动机关键是个体(胜任,归属,自主),将动机划分为类(内在动机,外在动机,外化动机),重视自主需要的满足以及外在动机的内4类(外部调控,内射调控,认同调控以及整合调控)。
(四)自我效能/功效理论---3种强化 2种期待 4个影响
班杜拉认为行为受结果因素和先行因素的影响:
1.强化是结果因素,班杜拉将强化分为类
直:由外部因素对学习行为强化;替:由榜样或他人行为对学习行为强化;自:由一定评价标准自我监督,从而对学习行为强化。 2.期待是决定行为的先行因素,期待分为种:结果期待和效果期待。前者是个体对自己行为结果的估计,后者是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的推断(自我效能感),这里的期待正是效果期待,其高低直接决定个体进行某种活动的动机水平。
3.获得自我效能感的四种途径/或4个影响因素
(五)自我价值理论---假设4观点
以成就动机和成败归因理论为基础,探讨不肯努力学习的原因。关注人们如何评估自身价值。
/科文顿认为:
1.自我价值感是个体追求成功的内在动力。
2.当个体将成功归因于能力而非努力时,才能感到更大自我价值感。
3.如果成功难以追求,则以避免失败来维持自我价值。长期追求成功而不得,既要维持自我价值,又想避免失败痛苦,于是形成各种应付对策(拖延,不考试,选难度大的课)以逃避承认自己无能。
4.据此提出“四象限模型”根据追求成功和避免失败的倾向将学生/动机分为4类
高驱低避型=成功/掌握定向者
低趋高避型=避免失败型/避免失败者(提取缺陷,技能缺陷)
高驱高避型=过度努力者
低趋低避型=失败接受者
(六)成就动机理论 (阿特金森,麦克里兰,莫瑞) 2 3 互补 0.5 1. 麦克里兰认为成就动机是一种力求成功并选择朝向成功目标的活动的一般倾向,和一个人的抱负水平有关。追求成功是有2
阿特金森的期望-价值理论(对麦克里兰的发展)
2.阿特金森认为,追求成功的动机由成就需要(M)、期望水平(P)和诱因价值(I)倾向由避免失败的动机、失败的可能性与失败的诱因价值三者共同决定。动机用公式表示即T=Ts﹣Tf=Ms×Ps×Is﹣Mf×Pf×If。(Ps+Is=1,Pf+If=1) ----=(Ms-Mf)*[Ps*(1-Ps)]
M:追求成功稳定的倾向—人格/性格决定 P:获得成功的可能性---把握 I:成功带来的满足感和价值感
3.一般而言,任务难度越大,成功所带来的满足感就越强,二者存在I=1-PMs>Mf(追求成功>避免失败),则T 为正值,且当
Ms
,则Ta若Ms=Mf,则T 为0,此时不会出现追求目标的行动。
4.力求成功的目的是获得成功,因此倾向选择成功率为0.5的任务,避免失败者则倾向选最难或最易的任务。
(七)成就目标理论—以德维克内隐能力理论为基础 322 艾略特 平崔克
1.德韦克和尼克尔斯提出:成就目标是个体对从事成就活动的目的或意义的知觉。
(1)评价成功的标准和原则有(是否达到活动要求)②自我标准(做的比以前好)③他人标准(是否做的比群体中其他人好)
(2)人们对能力有两种不同的内隐观念
力是不稳定的,可以随学习进展而提高。 ⑶持能力实体观的人易确立(成绩目标)把目标定位在好名次和好成绩上,根据他人标准评价自己表现,被称为自我卷入的学习者;
持能力增长观的人易确立把目标定位在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上,根据任务标准和自我标准评价表现,被称为任务卷入者。
2.把成绩目标区分为成绩趋近目标和成绩回避目标。前者旨在获得积极的活动效果,后者旨在避免消极的活动效果。而后-回避状态引入掌握目标。
进而把成就目标分为:掌握趋近目标(掌握任务)、掌握回避目标(避免不掌握任务)、成绩趋近目标(超越他人)、成绩回避目标(避免被超越)四种。
(八)逆转理论 4个对立,1种激活 阿普特尔提出,人的心理需要是对立的,概括起来有四对相反的元状态:-超越目的-逆反控制-同情-他人取向态中只有
证明:阿普特尔和巴特尔,跳伞者跳之前焦虑,跳时兴奋。即从目标状态向超越目标状态转换
要么尊师重道,要么欺师灭祖。
四、归因理论(6)“了”
1.罗特的控制点理论 内外
罗特把个体对于强化的偶然性程度所形成的普遍信念称为控制点:的个性特征决定; 2.海德的归因理论 2原因 2原则
⑴海德将罗特的控制点引入归因理论,认为的原因归结为度、奖励和惩罚、运气等。
⑵他认为人们在归因时经常使用两个原则:
一是共变原则,指某个特定原因在许多不同的情境下和某个特定结果相联系,该原因不存在时,结果也不出现,人们就可能把结果归于该原因; eg:所有人遇到桑波地之前,纯洁如雪;遇到之后,三观尽毁。
二是排除原则,指如果内外因中某一方面的原因足以解释事件,人们就可以排除另一方面的归因。 Eg:当发现桑波地是毁三观利器时,不再考虑自身因素 3.韦纳的归因理论 3维度--3影响 习得性无助
韦纳系统地提出了动机的归因理论,他认为:
⑴归因的维度有三种(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稳定性(稳定性归因,不稳定性归因)、可控性(可控归因,不可控归因)。若新结果与过去不同,常归因于不稳定因素,一致则归于稳定因素。
⑵归因的内外源成败的情绪体验;未来成败的预期,努力学习的行为。
⑶将失败归于内部、稳定、不可控的因素会产生(无能)(不努力)。
控制点(内-外)
稳定性(稳-不)
可控性(可-不) 能力 努力 任务难度 运气 身心状态 外界环境 √ √ × √ × √ × √ × × × × √ × × × × ×
4.凯利(Kelly)的三维归因理论 3因素,3信息,1原则
凯利借鉴海德的共变原则提出三维归因理论:
⑴任何事件的原因最终可以归因于
⑵归因时人们要使用
一致性信息——行为是否和大多数人一致。其他人也如此吗?
一贯性信息——在不同场合下行为是否一样。这个人经常如此吗?
独特性信息——对不同刺激物,行为是否有区别。是否这个人只对这个刺激以这种方式反应而不对其他刺激有同样的反应? ⑶凯利还提出人们在归因过程中还会使用折扣原则(协变原则)而削弱。
eg:当发现在遇到桑波地之前,大家都做了摸你试卷,就发现可能误会桑波地了。
5.琼斯(Jones)、戴维斯(Davis)的对应推论理论 2条件
该理论试图解释在什么条件下人们可以把事件归因于他人的内在特质,即人格、态度等。
要把行为归因于内在的品质,需要
⑴行为的非期望性与非顺从性,即做了与社会期望不符的事情,就能推断出他是一个不道德的人。
⑵行为的自由选择性,如果一个人是自由选择的,而不是在外界强大的压力之下做出的行为,人们也会认为他的行为代表了他的内心。
6.阿布拉姆森(Abramson)归因风格理论 2风格 3维度(内--外,稳—不稳,整体--局部)
该理论认为归因风格可分为两种事件归于外部的、不稳定和局部的因素上,所以常从消极的方面去解释生活和理解他人。相反,乐观型的人把积极的事件归于内部、稳定、整体的因素,而把消极的事件归于外部的、不稳定的和局部的因素。
Eg:彩票掉了—我这个人真笨(抑郁);今天天气不好(乐观)
中彩票了—今天天气真好(抑郁);我真是个天才(乐观)
动机理论:我要发了!
本能 4人
驱力(内)
早期(5 诱因(外)
唤醒
强化
人本(1) 需要层次
期待价值
罗
海
归因维
(6) 凯
JD
认知(8) Ab
期待归因3
2成1逆自我决定
自我功效
自我价值
成就动机
成就目标
逆转
” “自
一、早期动机理论(5) ---“我”
(一)本能理论(4人)
1.詹姆斯:人的行为依赖本能等。
2.麦独孤(最著名的鼓吹者):系统地提出了动机的本能理论,本能是人类一切思想和行为的基本源和动力。
3.洛伦茨:本能由遗传决定,受特殊能量驱动的物种的特有定动作模式。经验可转换为本能行为,行为是本能和学习作用的结果(印刻行为)。
4.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活动的原动力是由与生俱来的本能驱力决定的;人的一切行为由生物本能直接或间接驱动;人有
评价:不能确切解释行为,对行为有循环论证的现象。
过分强调固定的先天的行为机制,而人类的许多行为可以更好的由学习解释。 (二)驱力/驱力减少理论(内在条件)含义 分类 假定学习 公式
1.驱力是个体由于生理需要引起的一种状态。由伍德沃斯提出,赫尔发展。
2.驱力给行为提供能量,而习惯决定行为的方向。来自内部的不需要习得的驱力叫做的称作获得性驱力
3赫尔假定个体要生存就有需要,需要产生驱力,给有机体提供能量,使需要得到满足,进而减少驱力,所以就成为个体行为的动机。
4.人类行为主要是由习惯来支配的,而不是由生物驱力支配的,因此他强调机体适应环境有重要意义。
5.驱力D、习惯强度H、和抑制I 共同决定了个体的行为潜能P,即﹣I
评价:认为行为是从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系中习得的观点得到了行为主义的赞同,但忽视了外在情境的作用.
不能解释一些行为,如通宵达旦地工作、节食行为、急中生智等,在这些行为中,人的驱力不是减少而是增加了。 (三)诱因理论(外在条件)含义 分类 作用 公式
斯彭斯提出:
1.诱因是指能满足个体需要的
2.诱因有积极和消极
3.诱因理论认为,除驱力外,诱因也是激发人行为的重要
4.赫尔接受了诱因这一变量,在其公式中增加了诱因动机K,于是公式变为:﹣(四)唤醒理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赫布和柏林,唤醒是由外部刺激引起的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个体对唤醒水平的偏好是个体行为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唤醒理论包括三个基本原理:
人们偏好最佳的唤醒水平(中等强度的刺激,刺激太高或太低,个体都会不舒服 简化原理,即重复刺激降低唤醒水平,如重复听一首歌就会厌倦 个体经验对偏好有影响,富有经验的个体偏好复杂刺激。
(五)强化理论 先前联系
动机是由外部刺激引起的一种对行为的冲动力量,并特别重视用强化来说明动机的引起和作用。 加强和巩固。强化可以是外部强化,也可以是内部强化。
二、人本理论(1)—“要”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1.是什么?:马将人的需要分为5/7个层次:生理、安全、归属和爱、尊重、(求知理解,美)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前4个为缺失性需要(层次越低力量越强,能否满足关系到个体生存;一旦得到满足,强度降低。追求的缺失性目的物是有限的—吃饱了不再吃)后为成长性需要(不是维持生存所必须,但满足有益健康长寿具有永不满足性,需要满足,强度不降反增;追求成长性目的物事无限的---超越梦想一起飞)
生理:维持生存;安全:组织秩序安全感;爱:渴望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家庭中有地位;尊重:自我评价带来的自重和他人、社会的认同;求知:知识的渴望;美:审美;自我实现:潜能得充分发挥
2.在某一特定时期有多种需要,但一种占。婴儿期—生;随后—安,爱;青—尊重;随后—自我实现
3.层次划分非对。不同人对需要的追求不同,可能会为了追求高级需要而不顾自己低级需要(如得尊重才会去追求爱)
4.五种需要与俱来
5.一般只有低层需要得满足或部分满足后,高层需要才会出现,并成为推动活动主要动力,且以满足的需要不再是推动动力,新的需要产生历经一个无-有,弱-强的逐步演进的波
评价:
优点:1.他指出人的需要是由低级到高级发展起来的,这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人类发展的一般规律;2.人只有在低级需要得到一定满足才可产生高一级的需要,可以解释一些社会现象;3.需要层次理论对于调动人的积极性,更好地激励人努力工作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不足:需要层次理论强调需要是天生的,模糊了人类生物需要和社会需要的差别;强调没有低级需要就不会产生高级需要,却未认识到高级需要对低级需要的调节作用。
三、认知理论(8)—“发”
(一)期待价值理论---目标期待
托尔曼认为,行为的产生不是由于强化,而是由于对目标的期待。托尔曼将期待定义为刺激与刺激联系或反应和刺激的联系。如看见闪电就期待雷声,努力学习就期待着良好的考试成绩。期待能帮助个体获得目标。
(二)归因理论
(三)自我决定理论(SDT)
德西,瑞恩提出,自我决定是在充分认识个体需要和环境基础上对行动做出自由的选择。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需要,引导人们做感兴趣、有益能力发展的事。体验到成功时同时感觉行为是由自我决定的,才能促进内部动机。
德西将人类的行为区分为:自我决定行为(基于对需要的认识)和非自我决定的行为(受外在刺激控制,是无动机的)学习动机关键是个体(胜任,归属,自主),将动机划分为类(内在动机,外在动机,外化动机),重视自主需要的满足以及外在动机的内4类(外部调控,内射调控,认同调控以及整合调控)。
(四)自我效能/功效理论---3种强化 2种期待 4个影响
班杜拉认为行为受结果因素和先行因素的影响:
1.强化是结果因素,班杜拉将强化分为类
直:由外部因素对学习行为强化;替:由榜样或他人行为对学习行为强化;自:由一定评价标准自我监督,从而对学习行为强化。 2.期待是决定行为的先行因素,期待分为种:结果期待和效果期待。前者是个体对自己行为结果的估计,后者是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的推断(自我效能感),这里的期待正是效果期待,其高低直接决定个体进行某种活动的动机水平。
3.获得自我效能感的四种途径/或4个影响因素
(五)自我价值理论---假设4观点
以成就动机和成败归因理论为基础,探讨不肯努力学习的原因。关注人们如何评估自身价值。
/科文顿认为:
1.自我价值感是个体追求成功的内在动力。
2.当个体将成功归因于能力而非努力时,才能感到更大自我价值感。
3.如果成功难以追求,则以避免失败来维持自我价值。长期追求成功而不得,既要维持自我价值,又想避免失败痛苦,于是形成各种应付对策(拖延,不考试,选难度大的课)以逃避承认自己无能。
4.据此提出“四象限模型”根据追求成功和避免失败的倾向将学生/动机分为4类
高驱低避型=成功/掌握定向者
低趋高避型=避免失败型/避免失败者(提取缺陷,技能缺陷)
高驱高避型=过度努力者
低趋低避型=失败接受者
(六)成就动机理论 (阿特金森,麦克里兰,莫瑞) 2 3 互补 0.5 1. 麦克里兰认为成就动机是一种力求成功并选择朝向成功目标的活动的一般倾向,和一个人的抱负水平有关。追求成功是有2
阿特金森的期望-价值理论(对麦克里兰的发展)
2.阿特金森认为,追求成功的动机由成就需要(M)、期望水平(P)和诱因价值(I)倾向由避免失败的动机、失败的可能性与失败的诱因价值三者共同决定。动机用公式表示即T=Ts﹣Tf=Ms×Ps×Is﹣Mf×Pf×If。(Ps+Is=1,Pf+If=1) ----=(Ms-Mf)*[Ps*(1-Ps)]
M:追求成功稳定的倾向—人格/性格决定 P:获得成功的可能性---把握 I:成功带来的满足感和价值感
3.一般而言,任务难度越大,成功所带来的满足感就越强,二者存在I=1-PMs>Mf(追求成功>避免失败),则T 为正值,且当
Ms
,则Ta若Ms=Mf,则T 为0,此时不会出现追求目标的行动。
4.力求成功的目的是获得成功,因此倾向选择成功率为0.5的任务,避免失败者则倾向选最难或最易的任务。
(七)成就目标理论—以德维克内隐能力理论为基础 322 艾略特 平崔克
1.德韦克和尼克尔斯提出:成就目标是个体对从事成就活动的目的或意义的知觉。
(1)评价成功的标准和原则有(是否达到活动要求)②自我标准(做的比以前好)③他人标准(是否做的比群体中其他人好)
(2)人们对能力有两种不同的内隐观念
力是不稳定的,可以随学习进展而提高。 ⑶持能力实体观的人易确立(成绩目标)把目标定位在好名次和好成绩上,根据他人标准评价自己表现,被称为自我卷入的学习者;
持能力增长观的人易确立把目标定位在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上,根据任务标准和自我标准评价表现,被称为任务卷入者。
2.把成绩目标区分为成绩趋近目标和成绩回避目标。前者旨在获得积极的活动效果,后者旨在避免消极的活动效果。而后-回避状态引入掌握目标。
进而把成就目标分为:掌握趋近目标(掌握任务)、掌握回避目标(避免不掌握任务)、成绩趋近目标(超越他人)、成绩回避目标(避免被超越)四种。
(八)逆转理论 4个对立,1种激活 阿普特尔提出,人的心理需要是对立的,概括起来有四对相反的元状态:-超越目的-逆反控制-同情-他人取向态中只有
证明:阿普特尔和巴特尔,跳伞者跳之前焦虑,跳时兴奋。即从目标状态向超越目标状态转换
要么尊师重道,要么欺师灭祖。
四、归因理论(6)“了”
1.罗特的控制点理论 内外
罗特把个体对于强化的偶然性程度所形成的普遍信念称为控制点:的个性特征决定; 2.海德的归因理论 2原因 2原则
⑴海德将罗特的控制点引入归因理论,认为的原因归结为度、奖励和惩罚、运气等。
⑵他认为人们在归因时经常使用两个原则:
一是共变原则,指某个特定原因在许多不同的情境下和某个特定结果相联系,该原因不存在时,结果也不出现,人们就可能把结果归于该原因; eg:所有人遇到桑波地之前,纯洁如雪;遇到之后,三观尽毁。
二是排除原则,指如果内外因中某一方面的原因足以解释事件,人们就可以排除另一方面的归因。 Eg:当发现桑波地是毁三观利器时,不再考虑自身因素 3.韦纳的归因理论 3维度--3影响 习得性无助
韦纳系统地提出了动机的归因理论,他认为:
⑴归因的维度有三种(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稳定性(稳定性归因,不稳定性归因)、可控性(可控归因,不可控归因)。若新结果与过去不同,常归因于不稳定因素,一致则归于稳定因素。
⑵归因的内外源成败的情绪体验;未来成败的预期,努力学习的行为。
⑶将失败归于内部、稳定、不可控的因素会产生(无能)(不努力)。
控制点(内-外)
稳定性(稳-不)
可控性(可-不) 能力 努力 任务难度 运气 身心状态 外界环境 √ √ × √ × √ × √ × × × × √ × × × × ×
4.凯利(Kelly)的三维归因理论 3因素,3信息,1原则
凯利借鉴海德的共变原则提出三维归因理论:
⑴任何事件的原因最终可以归因于
⑵归因时人们要使用
一致性信息——行为是否和大多数人一致。其他人也如此吗?
一贯性信息——在不同场合下行为是否一样。这个人经常如此吗?
独特性信息——对不同刺激物,行为是否有区别。是否这个人只对这个刺激以这种方式反应而不对其他刺激有同样的反应? ⑶凯利还提出人们在归因过程中还会使用折扣原则(协变原则)而削弱。
eg:当发现在遇到桑波地之前,大家都做了摸你试卷,就发现可能误会桑波地了。
5.琼斯(Jones)、戴维斯(Davis)的对应推论理论 2条件
该理论试图解释在什么条件下人们可以把事件归因于他人的内在特质,即人格、态度等。
要把行为归因于内在的品质,需要
⑴行为的非期望性与非顺从性,即做了与社会期望不符的事情,就能推断出他是一个不道德的人。
⑵行为的自由选择性,如果一个人是自由选择的,而不是在外界强大的压力之下做出的行为,人们也会认为他的行为代表了他的内心。
6.阿布拉姆森(Abramson)归因风格理论 2风格 3维度(内--外,稳—不稳,整体--局部)
该理论认为归因风格可分为两种事件归于外部的、不稳定和局部的因素上,所以常从消极的方面去解释生活和理解他人。相反,乐观型的人把积极的事件归于内部、稳定、整体的因素,而把消极的事件归于外部的、不稳定的和局部的因素。
Eg:彩票掉了—我这个人真笨(抑郁);今天天气不好(乐观)
中彩票了—今天天气真好(抑郁);我真是个天才(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