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朱丹溪相火论

丹溪在《格致余论》中有两大名论,除了上述阳有余阴不足论外,就是相火论,它是丹溪学说中的主旨理论之一,对后世影响较为深远。

丹溪的相火论,就其内容来看有两种含义:一是指正常的阳气之动,所谓天主生物,故恒于动,人有此生,亦恒于动,其所以恒于动,皆相火之为也。而且这种阳气之动即相火,对自然界、对人类均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所谓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这种相火,丹溪是从理学太极动静立论的,天人感应,在于天,泛指生阳之气,或六气之火,在于人,含有生气之原的意思,是脏腑之本,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另一是指五志妄动,成为邪火,即思想为物欲所感,五志化火。丹溪指出:火起于妄,变化莫测,无时不有,煎熬真阴,阴虚则病,阴绝则死。这种相火,是阴虚火旺的邪火--元气之贼,即后世所谓的龙雷之火。一词二义,一言正,一言邪,统称相火。

关于相火之为邪火,内容远不止上述这些,丹溪设为问答,继续发挥说,相火天人之所同。《内经》病机十九条,而属火者五,皆相火为病之出于脏腑者,如诸热瞀瘛、诸禁鼓、诸逆冲上、诸躁狂越、诸病跗肿等。又《原病式》云:诸风掉眩属于肝,是风之动;诸气愤郁病痿属于肺,是火之升;诸湿肿满属于脾,是火之胜;诸痛痒疮属于心,是火之用,亦皆相火之为病,见于五脏者。这些火证,都是刘河间论五运六气为病的内容,再与上文综合而观,则丹溪的相火论,就不仅仅是肝肾的阴虚火旺,而且包括五脏六气之火,如他所谓:前者为人欲之火,后者为天造之火(《局方发挥·论相火》)。关于这一点,往往为人们所忽略。总之,丹溪的相火论具有两重性,丹溪提出二种治法,一种是从理学观点出发处理相火,即要求人心听命乎道心,而又能主之以静,彼五火之动皆中节,相火惟有裨补造化,以为生生不息之运用耳,何贼之有?盖相火藏于肝肾阴分,君火不妄动,相火惟有禀命守位而已,焉有燔灼之虚炎,飞走之狂热也哉(《格致余论·房中补益论》)。这是要求修身养性,从思想上下功夫,以理智克服欲念,使五志不妄动。另一种是用药物治疗相火的方法,推广河间、子和、东垣诸氏之法。刘、张成功之处,在于降心火,升肾水(即用寒凉药泻火,火去则肾水自生),东垣之成就,是泻水中之火。总之是补水泻火,这是相火论中提出的治疗原则。在《丹溪心法·火门》中,论治主要分别虚实,与《相火论》精神是完全一致的,其附录即是该书之文。认为实火可泻,用黄连解毒之类,虚火可补,用人参、白术、生甘草之类(《医学正传》)。凡火盛者,不可骤用凉药,必兼温散,如风寒外受之邪化火以及郁火,皆须发散方法乃佳,又如人 ·壮气实,火盛甚至发狂者,可用正治方法,如大黄、芒硝、冰片之类,反之,人体虚而火盛,有虚狂者则不能正治,若用寒凉,其病立危。所以阴虚火动较为难治,朱氏倡用补阴降火法,药如炒黄柏、生地黄之类,或四物汤加炒黄柏、炙龟板之类,临床用之多获效。

在《丹溪心法.补损》门中,更突出地反映了丹溪滋阴降火的成就。此门罗列25方,其中有大补丸、补阴丸、济阴丸、补虚丸、补。肾丸以及三补丸、五补丸等共计22方。其典型方剂如大补丸,药用黄柏、知母、熟地、龟板,有降阴火、补肾水之功。余如补阴丸有7方,亦以黄柏、龟板为主药,配伍知母、熟地、当归、白芍、牛膝、侧柏、黄连等,三补丸有5方,其中4方是用黄芩、黄连、黄柏、栀子,配以龟板、生地、白芍等,甚至一味黄柏亦名大补丸。

但在运用时,并不单方使用,而是气虚以补气药下,血虚以补血药下,其余方剂,亦遵从这个要旨,或佐陈皮,或佐干姜,或加砂仁,或加香附,甚至加人参、白术等等,在滋阴降火的同时,时时注意保护胃气,使清滋不碍脾运,苦寒不伤胃气,这是丹溪功力独到之处。

丹溪在《格致余论·序》中认为,湿热相火,为病甚多,试推论之,如中风之病,有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者,有阴虚火热,热胜风动者。至于治疗,认为子和用三法,有的系邪气卒中,痰盛实热者可用。所以痰壅盛者用吐法去风疾;阴虚火热者宜滋阴降火,用四物汤加牛膝、竹沥、黄芩、黄柏;有痰者需加祛痰药。又如喘证,有火炎者宜降心火,清肺金,甚至用导水丸(大黄、黄芩、牵牛子末、滑石)治之.。如阴虚挟痰喘者用四物汤加枳壳、半夏以补阴降火。理气化痰。又如咳嗽,夏季是火气炎上,宜重用芩、连以清金化痰降火。干咳乃痰郁其火,邪在中,用苦桔梗开之。在下用补阴降火之剂,四物汤加炒黄柏、竹沥之类。上半日金嗽者属胃中有火,用贝母、石膏降胃火。午后嗽多者属阴虚,必用四物汤加炒黄柏、知母降火。又如吐血,是阳盛阴虚,血不得下行。因火炎上之势而上出者,宜用山栀清胃脘之血。吐血觉胸中气塞,上吐紫血者用桃仁承气汤下之。若阴虚火动,多先吐红,后见痰嗽,以四物汤加祛痰清火药。吐血挟痰,积吐一二碗者亦只补阴降火,四物汤加泻火剂之类。但挟痰而用止血药则泥而不行,只要治火则血止,因吐血因于火病。如虚火上浮,不宜于滋降者,可用从治法,以交趾桂为末,冷水调服。大吐红不止,亦可用炮干姜末加童便调服。又如发热,伤寒寒热当用表散,发热恶寒亦宜解表,但伤寒热甚而渴,表解里实,

丹溪在《格致余论》中有两大名论,除了上述阳有余阴不足论外,就是相火论,它是丹溪学说中的主旨理论之一,对后世影响较为深远。

丹溪的相火论,就其内容来看有两种含义:一是指正常的阳气之动,所谓天主生物,故恒于动,人有此生,亦恒于动,其所以恒于动,皆相火之为也。而且这种阳气之动即相火,对自然界、对人类均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所谓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这种相火,丹溪是从理学太极动静立论的,天人感应,在于天,泛指生阳之气,或六气之火,在于人,含有生气之原的意思,是脏腑之本,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另一是指五志妄动,成为邪火,即思想为物欲所感,五志化火。丹溪指出:火起于妄,变化莫测,无时不有,煎熬真阴,阴虚则病,阴绝则死。这种相火,是阴虚火旺的邪火--元气之贼,即后世所谓的龙雷之火。一词二义,一言正,一言邪,统称相火。

关于相火之为邪火,内容远不止上述这些,丹溪设为问答,继续发挥说,相火天人之所同。《内经》病机十九条,而属火者五,皆相火为病之出于脏腑者,如诸热瞀瘛、诸禁鼓、诸逆冲上、诸躁狂越、诸病跗肿等。又《原病式》云:诸风掉眩属于肝,是风之动;诸气愤郁病痿属于肺,是火之升;诸湿肿满属于脾,是火之胜;诸痛痒疮属于心,是火之用,亦皆相火之为病,见于五脏者。这些火证,都是刘河间论五运六气为病的内容,再与上文综合而观,则丹溪的相火论,就不仅仅是肝肾的阴虚火旺,而且包括五脏六气之火,如他所谓:前者为人欲之火,后者为天造之火(《局方发挥·论相火》)。关于这一点,往往为人们所忽略。总之,丹溪的相火论具有两重性,丹溪提出二种治法,一种是从理学观点出发处理相火,即要求人心听命乎道心,而又能主之以静,彼五火之动皆中节,相火惟有裨补造化,以为生生不息之运用耳,何贼之有?盖相火藏于肝肾阴分,君火不妄动,相火惟有禀命守位而已,焉有燔灼之虚炎,飞走之狂热也哉(《格致余论·房中补益论》)。这是要求修身养性,从思想上下功夫,以理智克服欲念,使五志不妄动。另一种是用药物治疗相火的方法,推广河间、子和、东垣诸氏之法。刘、张成功之处,在于降心火,升肾水(即用寒凉药泻火,火去则肾水自生),东垣之成就,是泻水中之火。总之是补水泻火,这是相火论中提出的治疗原则。在《丹溪心法·火门》中,论治主要分别虚实,与《相火论》精神是完全一致的,其附录即是该书之文。认为实火可泻,用黄连解毒之类,虚火可补,用人参、白术、生甘草之类(《医学正传》)。凡火盛者,不可骤用凉药,必兼温散,如风寒外受之邪化火以及郁火,皆须发散方法乃佳,又如人 ·壮气实,火盛甚至发狂者,可用正治方法,如大黄、芒硝、冰片之类,反之,人体虚而火盛,有虚狂者则不能正治,若用寒凉,其病立危。所以阴虚火动较为难治,朱氏倡用补阴降火法,药如炒黄柏、生地黄之类,或四物汤加炒黄柏、炙龟板之类,临床用之多获效。

在《丹溪心法.补损》门中,更突出地反映了丹溪滋阴降火的成就。此门罗列25方,其中有大补丸、补阴丸、济阴丸、补虚丸、补。肾丸以及三补丸、五补丸等共计22方。其典型方剂如大补丸,药用黄柏、知母、熟地、龟板,有降阴火、补肾水之功。余如补阴丸有7方,亦以黄柏、龟板为主药,配伍知母、熟地、当归、白芍、牛膝、侧柏、黄连等,三补丸有5方,其中4方是用黄芩、黄连、黄柏、栀子,配以龟板、生地、白芍等,甚至一味黄柏亦名大补丸。

但在运用时,并不单方使用,而是气虚以补气药下,血虚以补血药下,其余方剂,亦遵从这个要旨,或佐陈皮,或佐干姜,或加砂仁,或加香附,甚至加人参、白术等等,在滋阴降火的同时,时时注意保护胃气,使清滋不碍脾运,苦寒不伤胃气,这是丹溪功力独到之处。

丹溪在《格致余论·序》中认为,湿热相火,为病甚多,试推论之,如中风之病,有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者,有阴虚火热,热胜风动者。至于治疗,认为子和用三法,有的系邪气卒中,痰盛实热者可用。所以痰壅盛者用吐法去风疾;阴虚火热者宜滋阴降火,用四物汤加牛膝、竹沥、黄芩、黄柏;有痰者需加祛痰药。又如喘证,有火炎者宜降心火,清肺金,甚至用导水丸(大黄、黄芩、牵牛子末、滑石)治之.。如阴虚挟痰喘者用四物汤加枳壳、半夏以补阴降火。理气化痰。又如咳嗽,夏季是火气炎上,宜重用芩、连以清金化痰降火。干咳乃痰郁其火,邪在中,用苦桔梗开之。在下用补阴降火之剂,四物汤加炒黄柏、竹沥之类。上半日金嗽者属胃中有火,用贝母、石膏降胃火。午后嗽多者属阴虚,必用四物汤加炒黄柏、知母降火。又如吐血,是阳盛阴虚,血不得下行。因火炎上之势而上出者,宜用山栀清胃脘之血。吐血觉胸中气塞,上吐紫血者用桃仁承气汤下之。若阴虚火动,多先吐红,后见痰嗽,以四物汤加祛痰清火药。吐血挟痰,积吐一二碗者亦只补阴降火,四物汤加泻火剂之类。但挟痰而用止血药则泥而不行,只要治火则血止,因吐血因于火病。如虚火上浮,不宜于滋降者,可用从治法,以交趾桂为末,冷水调服。大吐红不止,亦可用炮干姜末加童便调服。又如发热,伤寒寒热当用表散,发热恶寒亦宜解表,但伤寒热甚而渴,表解里实,


相关内容

  • "丹溪翁者,婺之义乌人也"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9-22题. 丹溪翁者,婺之义乌人也.翁自幼好学,日记千言.稍长,从乡先生治经,为举子业①.后闻许文懿公得朱子四传之学,讲道八华山,复往拜焉.一日,文懿谓曰:"吾卧病久,非精于医者,不能以起之.子聪明异常人,其肯游艺于医乎?"翁以母病脾,于医亦粗习,及闻文 ...

  • 朱丹溪妇科学术成就
  • 朱丹溪,是金元四大医家之一,名噪天下.对妇科学造诣极深,其经验理论对后世影响甚大.由于他的妇科学术思想与成就散见于所著各书之中,本文就此集中作一探讨. 一.血为气配,调经不忘痰热 朱氏提出月经气主血配的理论,他说:"经水者,阴血也,--血为气之配,气热则热,气寒则寒,气升则升,气降则降,气 ...

  • 朱丹溪医案
  • 朱丹溪医案 叶先生名仪,尝与丹溪俱从白云许先生学.其记病云: 岁癸酉秋八月,予病滞下(痢疾.因有积滞而下痢,故名),痛作,绝不食欲.既而困备,不能起床,乃以衽席及荐阙其中(衽:床席:荐:床垫子),而听其自下焉,时朱彦修氏客城中,以友生之好,日过视予,饮予药,但日服而病日增.朋游哗然议之,彦修弗顾也. ...

  • 中医文化格言
  •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治风先治血,血足风自熄. 人之所病病疾多:医之所病病道少. 世上只有不知之症, 没有不治之症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扶正即所以祛邪,祛邪即所以扶正 六腑以通为补 少年进补,老来吃苦 心主血.脾统血.肝藏血 暴怒伤肝,五志化火 上工(高明的医生)治未病,不治已病 夫业医 ...

  • 元代名医朱丹溪选黄连.吴茱萸以 6:1组成左金丸,有何奥义?
  • 神黄中医智库 2017-05-07 09:30 廖人燕 何跃 , 左金丸原方出自<丹溪心法> ,由黄连.吴茱萸二味药物以 6:1 的比例组成.用于肝经火旺,横逆犯胃之证.肝经自病则胁肋胀痛,犯胃则胃失和降,致嘈杂吞酸,呕吐口苦.治法以清泻肝火为主,兼以开郁降逆.方中重用苦寒的黄连为君,一 ...

  • 远古时期车前草的美丽传说等
  • 远古时期车前草的美丽传说 济 世 很久很久以前尧舜禹时期,江西由于雨水过多,使得河流因泥沙淤阻,致使逐年发生水灾,使老百姓的水田被淹没,房屋被冲倒,无家可归. 舜帝知情后,要禹派副手伯益前往江西治水.他们采用疏导法,疏通赣江,工程进展很快,不到一年就修到了吉安一带.当年夏天,因久旱无雨,天气炎热,工 ...

  • 中医临床思维
  • 中医临床思维 中医是一种医道,不是单纯的依照指标而治病,因为古人很聪明,知道我们人不是依靠指标而活着,而是依靠我们的感觉而活着.中医在诊疗过程中很注重思维的灵活转换,思维的发散和联系. 医者,意也.中医来源于自然,所以中医的临床思维也跟自然密切相关,来源于生活的观察,司外揣内,取物比类.所以现存最早 ...

  • 丹溪方法治咳三十八条
  • 丹溪曰∶咳嗽有风寒,有火,有劳,有痰,有肺胀. 风寒者,主发散行痰,二陈汤加麻黄.杏仁.桔梗之类.(戴氏曰∶风寒者,鼻塞声重恶寒是也.) 风寒郁热于肺,夜嗽者,三拗汤加知母.脉大而浮,有热,加黄芩.生姜. 寒嗽,古方有以生姜切作薄片,焙干为末,糯米糊为丸,如芥子大,空心清米饮下三十丸. 声哑属寒(寒 ...

  • 试论张子和学术思想对其他医学流派的渗透与影响
  • 作者单位:荆门市石化医院(湖北,448000) [摘要]  以张子和学术思想为主线,分析了金元四大家相互的学术传承与渗透情况:讨论了其对明清温病学兴盛所起的启蒙作用:其攻邪理论与"百病生于郁滞"论,成为日本汉方医古方派的理论渊薮,对后世中外医学流派的形成与发展均有重要影响. [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