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刑事诉讼目的

论刑事诉讼目的

作者:郭昊旻

来源:《法制博览》2014年第07期

【摘要】刑事诉讼目的,就是指国家进行刑事诉讼所要达到的目标,国家对刑事诉讼的需要并基于对刑事诉讼的认识,所预先设定的对刑事诉讼结果的认识。刑事诉讼目的就是设计运用刑事诉讼制度所要获得的结果。根据诉讼目的的内容不同分为:刑事诉讼目的、民事诉讼目的和行政诉讼目的。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是我国刑事诉讼法的两个基本诉讼目的。惩罚犯罪,就是指依法给予犯罪人一定的惩罚制裁,自古以来就是刑事诉讼法的应用之一。保障人权,就是指保障任何公民免受政府无根据的、非法的追究;保障依法认定有罪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受到公正、人道的处罚。在刑事诉讼中,惩治犯罪和保障人权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两者互为条件,不可偏废。

【关键词】刑事诉讼目的;惩罚犯罪;保障人权

一、刑事诉讼目的

(一)刑事诉讼目的的概念

刑事诉讼目的,就是指国家进行刑事诉讼所要达到的目标,国家对刑事诉讼的需要并基于对刑事诉讼的认识,所预先设定的对刑事诉讼结果的认识。刑事诉讼目的就是设计运用刑事诉讼制度所要获得的结果。

(二)诉讼目的的分类

1.根据目的的指向性差异分为:内在目的和外在目的

内在目的,是指诉讼目的存在于诉讼制度之中,是诉讼制度内在的、本质的要求,集中反映了诉讼制度的质的规律性。

外在目的,是指诉讼制度作为社会现象它发生、发展及消亡的规律由诉讼之外的因素决定,诉讼制度存在意义不应在内部得出结论而是从外部。

2.根据诉讼目的目标指向远近和指向目标层次不同分为:直接目的和根本目的 直接目的,诉讼主体通过具体的诉讼活动所直接达到的理想结果。

根本目的,在直接目的达成时所间接实现的其他目的,属于第二层次的目的。

在不同层次诉讼目的中,直接目的的实现取决于根本目的的需要,根本目的的达成又有赖于直接目的的实现。直接目的的确立不符合诉讼内在规律的要求就会妨碍根本目的的实现,只关注最直接的目的而忽视根本目的也会影响直接目的实现的程度和质量。

3.根据诉讼主体的不同分为:诉讼制度利用者的诉讼目的和国家设立诉讼制度的目的。

4.根据诉讼目的的内容不同分为:刑事诉讼目的、民事诉讼目的和行政诉讼目的。 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是我国刑事诉讼法的两个基本诉讼目的。

二、惩罚犯罪

(一)惩罚犯罪的概念

惩罚犯罪,就是指依法给予犯罪人一定的惩罚制裁,自古以来就是刑事诉讼法的应用之

一。主要体现在:一是,一系列的刑事诉讼活动环节准确及时的查明案件事实真相,对犯罪人正确适用刑罚权来抑制犯罪。二是,通过刑事诉讼程序本身对犯罪进行控制,拘留、逮捕等强制措施的适用,起诉、审判等诉讼程序的运用,抑制犯罪人再犯罪的欲望及对其心理上的震慑。

(二)惩罚犯罪成为刑事诉讼法目的的原因

1.基于犯罪的应受惩罚性。从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看,犯罪时危害个人利益的行为,所以对犯罪的追究和惩罚是被害人的私力救济。随着国家的发展,犯罪被视为对社会公共秩序的危害,犯罪行为不仅是危害被害人利益,还损害了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

2.刑事诉讼法的成因和本质必然使惩罚犯罪成为刑事诉讼法的目的之一。国家为保障惩罚犯罪的效果,防止社会秩序更动乱,因而设惩罚犯罪为刑事诉讼法的目的,也可避免个人惩罚犯罪的随意性的弊端和不良后果。刑事诉讼制度和程序很大原因上是因为惩罚犯罪这个目的而产生的。

三、保障人权

(一)保障人权的概念

保障人权,就是指保障任何公民免受政府无根据的、非法的追究;保障依法认定有罪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受到公正、人道的处罚。

(二)保障人权成为刑事诉讼法目的的原因

1.人的社会主体性决定了尊重、保障和发展人权是人类一切活动的目的。人的社会主体性目的就是人权。

2.刑事诉讼法的特性决定了其必须要关注人权的保障。刑事诉讼法的特性就是刑事诉讼活动围绕犯罪人的犯罪活动展开,往往就涉及公民的人身权、财产权的合法保障,刑事诉讼就成为了双刃剑,在惩罚犯罪过程中可能就会侵害公民合法的人身权和财产权。伴随全球的现代化发展,保障人权逐渐成为现代社会的普通共识,现代保障人权的核心是维护人之为人的信念。但对人价值、尊严的维护往往受到社会其他价值目标,尤其是以公权力为代表的挑战,公共权力能否善待人权是保障人权的道德标准,如何协调人权和公共权力成为一个国家文明化、民主化的重要标识。

(三)保障人权的主体范围

1.人权主体就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其他诉讼参与人虽然也进入了诉讼程序,但是其没有面临国家滥用权力的侵害,所以其他诉讼参与人不是保障人权的主体。

2.人权主体分为四类:(1)公共权力打击犯罪,保护一般公民合法权益,保障集体人权不受侵害。(2)保障无罪之人避免受到非法追诉。(3)保障所有参与人尤其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被害人的诉讼权利得到充分行使。(4)使有罪之人受到公正、合理的惩罚。

四、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二者之间的关系

在刑事诉讼中,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两者互为条件,又对立统一,不可偏废。

一方面,犯罪者实施犯罪行为,犯罪行为总是直接地或间接地侵犯人权,如果犯罪得不到有力的惩治,人权是得不到保障的。可见,惩罚犯罪就是消除犯罪行为对人权的威胁,以保障人权。这是二者之间的统一关系。

另一方面,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二者之间还存在对立关系。刑事诉讼是实现国家刑罚权的活动,所以不可避免的涉及公民权利的处置问题,如果片面强调惩罚犯罪而忽视人权,就会导致无辜的人受到不公正的惩罚,侵害公民的合法权益。所以,国家赋予司法机关具有使用强制力以保障惩罚犯罪顺利实施的权力,但强制力的实施必须符合法律规定,不可滥用,否则会导致无辜者被错误追诉,侵犯公民权利,以致人权无法得到保障。

要实现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的统一,关键在于诉讼中要坚持准确查明案件事实,准确收集证据,准确认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

为了实现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的对立统一关系,如何把握各种“准确”,体现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有效的法律监督机制。没有法律监督,没有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是无法实现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的对立统一关系的,中国对刑事诉讼活动的监督主要有五个方面,专门法律监督机关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相互监督、案件当事人的监督、法律系统的自我监督、社会监督,而在这五个方面中法律系统的自我监督和社会监督又可再细分。法律系统的自我监督包括:立法机构对司法行为的监督、各个执法部门依据法定职能而实施的相互监督和同一法律部门上级对下级的监督。社会监督再细分为:政府监督、政党监督、法学家监督和新闻舆论的监督。 二是,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诉讼基本原则。“以事实为根据”,要求司法办案人员办理案件时,必须尊重客观事实,一定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来认识案件和处理案件。“以法律为准绳”,要求司法办案人员在刑事诉讼之中,必须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以及其他相关法律规定,作为追诉犯罪、定罪处刑的标准。

三是,科学的证据制度。在刑事诉讼中,司法办案人员必须依靠事实证据运用正确的证明方法来实现案件的顺利审结。中国在刑事诉讼中对证据制度的要求是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如果证据不足,在审查起诉时,应当作出不起诉的决定;在审判的阶段,应当作出证据不足、指控的犯罪无法成立的无罪判决。

总之,建立有效的法律监督机制,贯彻“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基本诉讼原则,设立科学的证据制度,是我们既能有效控制犯罪,又能更好地保障公民合法权益,实现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相统一的三大法宝。

五、现今我国实践中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的价值选择

目前中国存在很多所谓的“媒体审判”、“群众审判”的现象,媒体和群众由于一时的片面的认识和对案件断章取义的理解,便呼吁起朴素的正义观,要求严惩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这种压力下,主审案件的法官很难不顾媒体和群众的反应而依法审判案件,最终往往服从民众朴素正义观的要求而选择惩罚犯罪舍弃保障人权。或者在现实国情中,我国公权力处于绝对主导地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力量根本无法与国家公权力相抗衡,于此导致的结果就是公权力多多少少的会侵害到人权。

无论以上两种情况之一,在实践中都无法做到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的价值取舍相统一,这就要求我们在司法实践中积累经验,严格遵守法律制度,用事实说话,不受客观因素影响,不让法律成为一纸空文,在日积月累中使得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这两个刑事诉讼最基本的诉讼目的得以实现,也使实践中的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的价值选择相统一、完善。

参考文献:

[1]胡锡庆.实现惩治犯罪与保障人权的统一[J].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0.

[2]赵一晓.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的价值选择[J].法制与社会,2007.02.

论刑事诉讼目的

作者:郭昊旻

来源:《法制博览》2014年第07期

【摘要】刑事诉讼目的,就是指国家进行刑事诉讼所要达到的目标,国家对刑事诉讼的需要并基于对刑事诉讼的认识,所预先设定的对刑事诉讼结果的认识。刑事诉讼目的就是设计运用刑事诉讼制度所要获得的结果。根据诉讼目的的内容不同分为:刑事诉讼目的、民事诉讼目的和行政诉讼目的。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是我国刑事诉讼法的两个基本诉讼目的。惩罚犯罪,就是指依法给予犯罪人一定的惩罚制裁,自古以来就是刑事诉讼法的应用之一。保障人权,就是指保障任何公民免受政府无根据的、非法的追究;保障依法认定有罪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受到公正、人道的处罚。在刑事诉讼中,惩治犯罪和保障人权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两者互为条件,不可偏废。

【关键词】刑事诉讼目的;惩罚犯罪;保障人权

一、刑事诉讼目的

(一)刑事诉讼目的的概念

刑事诉讼目的,就是指国家进行刑事诉讼所要达到的目标,国家对刑事诉讼的需要并基于对刑事诉讼的认识,所预先设定的对刑事诉讼结果的认识。刑事诉讼目的就是设计运用刑事诉讼制度所要获得的结果。

(二)诉讼目的的分类

1.根据目的的指向性差异分为:内在目的和外在目的

内在目的,是指诉讼目的存在于诉讼制度之中,是诉讼制度内在的、本质的要求,集中反映了诉讼制度的质的规律性。

外在目的,是指诉讼制度作为社会现象它发生、发展及消亡的规律由诉讼之外的因素决定,诉讼制度存在意义不应在内部得出结论而是从外部。

2.根据诉讼目的目标指向远近和指向目标层次不同分为:直接目的和根本目的 直接目的,诉讼主体通过具体的诉讼活动所直接达到的理想结果。

根本目的,在直接目的达成时所间接实现的其他目的,属于第二层次的目的。

在不同层次诉讼目的中,直接目的的实现取决于根本目的的需要,根本目的的达成又有赖于直接目的的实现。直接目的的确立不符合诉讼内在规律的要求就会妨碍根本目的的实现,只关注最直接的目的而忽视根本目的也会影响直接目的实现的程度和质量。

3.根据诉讼主体的不同分为:诉讼制度利用者的诉讼目的和国家设立诉讼制度的目的。

4.根据诉讼目的的内容不同分为:刑事诉讼目的、民事诉讼目的和行政诉讼目的。 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是我国刑事诉讼法的两个基本诉讼目的。

二、惩罚犯罪

(一)惩罚犯罪的概念

惩罚犯罪,就是指依法给予犯罪人一定的惩罚制裁,自古以来就是刑事诉讼法的应用之

一。主要体现在:一是,一系列的刑事诉讼活动环节准确及时的查明案件事实真相,对犯罪人正确适用刑罚权来抑制犯罪。二是,通过刑事诉讼程序本身对犯罪进行控制,拘留、逮捕等强制措施的适用,起诉、审判等诉讼程序的运用,抑制犯罪人再犯罪的欲望及对其心理上的震慑。

(二)惩罚犯罪成为刑事诉讼法目的的原因

1.基于犯罪的应受惩罚性。从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看,犯罪时危害个人利益的行为,所以对犯罪的追究和惩罚是被害人的私力救济。随着国家的发展,犯罪被视为对社会公共秩序的危害,犯罪行为不仅是危害被害人利益,还损害了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

2.刑事诉讼法的成因和本质必然使惩罚犯罪成为刑事诉讼法的目的之一。国家为保障惩罚犯罪的效果,防止社会秩序更动乱,因而设惩罚犯罪为刑事诉讼法的目的,也可避免个人惩罚犯罪的随意性的弊端和不良后果。刑事诉讼制度和程序很大原因上是因为惩罚犯罪这个目的而产生的。

三、保障人权

(一)保障人权的概念

保障人权,就是指保障任何公民免受政府无根据的、非法的追究;保障依法认定有罪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受到公正、人道的处罚。

(二)保障人权成为刑事诉讼法目的的原因

1.人的社会主体性决定了尊重、保障和发展人权是人类一切活动的目的。人的社会主体性目的就是人权。

2.刑事诉讼法的特性决定了其必须要关注人权的保障。刑事诉讼法的特性就是刑事诉讼活动围绕犯罪人的犯罪活动展开,往往就涉及公民的人身权、财产权的合法保障,刑事诉讼就成为了双刃剑,在惩罚犯罪过程中可能就会侵害公民合法的人身权和财产权。伴随全球的现代化发展,保障人权逐渐成为现代社会的普通共识,现代保障人权的核心是维护人之为人的信念。但对人价值、尊严的维护往往受到社会其他价值目标,尤其是以公权力为代表的挑战,公共权力能否善待人权是保障人权的道德标准,如何协调人权和公共权力成为一个国家文明化、民主化的重要标识。

(三)保障人权的主体范围

1.人权主体就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其他诉讼参与人虽然也进入了诉讼程序,但是其没有面临国家滥用权力的侵害,所以其他诉讼参与人不是保障人权的主体。

2.人权主体分为四类:(1)公共权力打击犯罪,保护一般公民合法权益,保障集体人权不受侵害。(2)保障无罪之人避免受到非法追诉。(3)保障所有参与人尤其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被害人的诉讼权利得到充分行使。(4)使有罪之人受到公正、合理的惩罚。

四、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二者之间的关系

在刑事诉讼中,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两者互为条件,又对立统一,不可偏废。

一方面,犯罪者实施犯罪行为,犯罪行为总是直接地或间接地侵犯人权,如果犯罪得不到有力的惩治,人权是得不到保障的。可见,惩罚犯罪就是消除犯罪行为对人权的威胁,以保障人权。这是二者之间的统一关系。

另一方面,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二者之间还存在对立关系。刑事诉讼是实现国家刑罚权的活动,所以不可避免的涉及公民权利的处置问题,如果片面强调惩罚犯罪而忽视人权,就会导致无辜的人受到不公正的惩罚,侵害公民的合法权益。所以,国家赋予司法机关具有使用强制力以保障惩罚犯罪顺利实施的权力,但强制力的实施必须符合法律规定,不可滥用,否则会导致无辜者被错误追诉,侵犯公民权利,以致人权无法得到保障。

要实现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的统一,关键在于诉讼中要坚持准确查明案件事实,准确收集证据,准确认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

为了实现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的对立统一关系,如何把握各种“准确”,体现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有效的法律监督机制。没有法律监督,没有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是无法实现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的对立统一关系的,中国对刑事诉讼活动的监督主要有五个方面,专门法律监督机关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相互监督、案件当事人的监督、法律系统的自我监督、社会监督,而在这五个方面中法律系统的自我监督和社会监督又可再细分。法律系统的自我监督包括:立法机构对司法行为的监督、各个执法部门依据法定职能而实施的相互监督和同一法律部门上级对下级的监督。社会监督再细分为:政府监督、政党监督、法学家监督和新闻舆论的监督。 二是,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诉讼基本原则。“以事实为根据”,要求司法办案人员办理案件时,必须尊重客观事实,一定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来认识案件和处理案件。“以法律为准绳”,要求司法办案人员在刑事诉讼之中,必须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以及其他相关法律规定,作为追诉犯罪、定罪处刑的标准。

三是,科学的证据制度。在刑事诉讼中,司法办案人员必须依靠事实证据运用正确的证明方法来实现案件的顺利审结。中国在刑事诉讼中对证据制度的要求是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如果证据不足,在审查起诉时,应当作出不起诉的决定;在审判的阶段,应当作出证据不足、指控的犯罪无法成立的无罪判决。

总之,建立有效的法律监督机制,贯彻“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基本诉讼原则,设立科学的证据制度,是我们既能有效控制犯罪,又能更好地保障公民合法权益,实现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相统一的三大法宝。

五、现今我国实践中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的价值选择

目前中国存在很多所谓的“媒体审判”、“群众审判”的现象,媒体和群众由于一时的片面的认识和对案件断章取义的理解,便呼吁起朴素的正义观,要求严惩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这种压力下,主审案件的法官很难不顾媒体和群众的反应而依法审判案件,最终往往服从民众朴素正义观的要求而选择惩罚犯罪舍弃保障人权。或者在现实国情中,我国公权力处于绝对主导地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力量根本无法与国家公权力相抗衡,于此导致的结果就是公权力多多少少的会侵害到人权。

无论以上两种情况之一,在实践中都无法做到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的价值取舍相统一,这就要求我们在司法实践中积累经验,严格遵守法律制度,用事实说话,不受客观因素影响,不让法律成为一纸空文,在日积月累中使得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这两个刑事诉讼最基本的诉讼目的得以实现,也使实践中的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的价值选择相统一、完善。

参考文献:

[1]胡锡庆.实现惩治犯罪与保障人权的统一[J].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0.

[2]赵一晓.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的价值选择[J].法制与社会,2007.02.


相关内容

  • PPT02-刑事诉讼基本范畴.ppt.Convertor
  • 主讲人 陈 群 盐城师范学院经济法政学院法学教研室 001 第二章 [2-0-1] --从某种意义上说,观念比规则更重要 002 第二章 刑事诉讼基本范畴 [2-0-2] 本章要点提示 ◆刑事诉讼目的 ◆刑事诉讼价值 ◆刑事诉讼职能与结构 第二章 003 一.刑事诉讼目的概念 (一)刑事诉讼目的之含 ...

  • 民事诉讼的目的论文文献综述
  • 二. 关于民事诉讼目的研究的意义 民事诉讼目的理论研究的意义,主要在于它为民事诉讼制度设计提供一种基本理念.结合我国今天正在大力推广的审判方式的改革,以设立民事诉讼制度的客观需要和民事诉讼本质属性与规律为基点来重新思考和设定我国民事诉讼目的理论,从而用以指导重构我国科学可行的民事审判模式,有利于进一

  • 论虚假诉讼罪的司法认定
  • 摘 要:<刑修(九)>将虚假诉讼单独列罪入刑,为有效应对实践中频发的虚假诉讼案件提供了指引,但该罪犯罪构成及其与类似行为间关系有待进一步明确.虚假诉讼并不局限于双方当事人恶意串通的情形,原告单方也可构成本罪."以捏造的事实提起民事诉讼"并不排斥隐瞒真相的方式构成本罪, ...

  • 简析行政诉讼之目的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简析行政诉讼之目的 作者:张雯荻 来源:<法制与经济·中旬刊>2013年第09期 [摘要]目的是立法的风向标,是解释法律的风向标,目的论的研究是行政诉讼研究的前提性问题.由于行政诉讼的内涵是多元化的,所以行政诉讼也具有解决纠纷. ...

  • 行政诉讼立案登记制的理论基础
  • 1 行政诉讼立案登记制的理论基础 2.1 立案登记制的性质和功能 概念及内涵是了解一项制度的第一步.立案登记制的出台绝不是突然的,而是在司法改革的大方向下,在立案审查制的实践中,不断探索而形成的.本章节从理论出发,探讨其内在含义和制度基础. 1.1.1 准立案登记制 立案登记制度是立案方式的一种,在 ...

  • 侦查程序结构论
  • 作者:陈岚 法学评论 2000年02期 历史进入本世纪五十年代,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发生了引人瞩目的变化,其标志为结构主义的悄然兴起.(注:结构主义起于何时,尚存争议.其在法国的广泛应用是本世纪六十年代的事.参见盛晓明主编:<古今西方哲学教程>,浙江大学出版社1989年10月版,第505-5 ...

  • 民事诉权滥用及法律规制
  •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改革法院案件受理制度,变立案审查制为立案登记制,对人民法院依法应该受理的案件,做到有案必立.有诉必理,保障当事人诉权".从2015年5月1日起,法院立案由审查制变 ...

  • 解析恶意民事诉讼责任法律适用探析
  • 恶意民事诉讼责任法律适用探析 辛元刚 陈佳强 恶意诉讼是当事人出于非法动机,通过合法形式提起诉讼,给对方当事人造成某种损害后果的行为. 恶意诉讼的构成要件及表现形式 恶意诉讼可以从构成要件方面进行界定: 1.主观要件:违背诚实信用原则.诚信原则是公民和法人从事民事活动和民事诉讼活动的一项基本原则.诉 ...

  • 浅析恶意诉讼的构成
  • 作者:武红昌 任小娟  发布时间:2010-11-17 15:46:07 有权利的存在,就有权利被滥用的可能.恶意诉讼也是滥用诉权的一种表现形式.法律在设立一项权利时,既要设置该项权利的保护机制,又要考虑设置防止滥用该项权利的机制,保护权利和防止滥用权利在法律制度的设置上应当是平衡的.因此有必要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