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驳北大学者:与现实中低俗内容相比,四大名著何其大雅

人人都应当阅读经典。但是在不同的年龄段,经典的含义肯定不一样。

此前,北大学者秦春华老师从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视角出发,提出这个问题:我们公认四大名著是经典,但是这个经典真的就适合孩子吗?在他看来四大名著或并不适合孩子阅读。

这篇文章名为《北大学者:充满了人性之恶,四大名著真的适合孩子读吗?》。今天,就给大家带来一篇反驳的文章,作者是一名高三学生,看看在孩子的眼中,四大名著适不适合孩子?

  读了秦春华老师关于孩子阅读“四大名著”是否合适的见解,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两个场景:一个是十岁的我趴在沙发上读《西游记》,读到描写猪八戒的文字时,笑出了口水滴在书页上;另一个是我十三岁时,妈妈翻看着《红楼梦》问爸爸:“这么风花雪月的文字,让咱儿子看好吗?”

一方面,孩子读一些书读得津津有味爱不释手;另一方面,家长老师斟酌损益忧心忡忡,生怕孩子读到不合适的内容。作为一个十八岁的已经长大的孩子,我想对此发表一些看法。

我以为判断一本书是否适合孩子阅读的标准有四:一为内容带来负面影响的可能性;二为文字本身造成阅读障碍的大小;三为对孩子的吸引力;四为正面影响的大小。秦春华老师的观点认为,四大名著及不少古代经典都存在负面内容,同时文字本身较为晦涩,所以不能说其合适。我不认同这种观点。

先说内容。不能否认三国中有阴谋诡计,水浒中有血腥暴力,红楼中有男女情爱,西游中有佛教禅宗,但这些内容分别是每一部书的主旨与核心吗?显然不是。而秦老师在探讨名著内容时已带有挑剔的眼光,所以将一些并不显著的不足放大。

诚然,家长们永远希望带给孩子最健康向上的作品,给予孩子最纯净无害的环境,此乃人之常情,秦老师显然也是更多站在“秦爸爸”这一立场上做出的思考。而问题是,社会复杂,人心难测,现实的残酷性不会因为家长的隔离而有任何改变,而孩子总有一天要走出温室独自面对这一切,难道应该让孩子始终沉浸在王子公主的美好童话中吗?不应该让孩子从书中对真实的社会有所认识吗?

从另一个角度看,现实环境给孩子带来的影响远大于书籍。当今媒体无孔不入,“厚黑学”“谋略之术”大行其道,含有色情意味的广告、节目并不鲜见,暴力游戏闪烁荧屏……相比之下,四大名著何其大雅!负面影响何其微小!

况且,孩子是能够作出判断和选择的,他们没有那么莽撞,不会一味效仿,就像极少在游戏中打打杀杀的孩子会在现实中杀人一样。孩子在阅读中关注更多的是那些让他们觉得新鲜有趣的内容,其余的则常会忽略,因而名著中的成人化内容不会在孩子心中留下太多痕迹。

再说文字本身。根据小学时代我对同学的观察和了解,绝大多数四年级的孩子认识《三国演义》原著中95%的汉字,虽说不能把握细节文意,但理解情节是可以做到的。而且,四大名著中的不少故事都耳熟能详,这也降低了理解领会的难度。小学课本对《武松打虎》等篇目的收录也可以说明小学高年级学生理解文本的障碍不大。

再者,我认为略高于当前认知水平的阅读才是有价值的阅读,永远停留在漫画、绘本、童话的程度难以让孩子的心智有所提升。读名著的过程是一个下意识学习的过程,让孩子能够接受潜移默化的文言熏陶,逐步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水平。同时,名著中的不少文言表达精辟而有味道,每每越读越觉精妙隽永。孩子学习语言的能力是成年人不曾想象的,以我之见,应当鼓励孩子去接触这些汉语言经典,纵使最初阅读有困难,之后也会愈加顺畅。

四大名著的吸引力我认为有两方面,一为其文学地位,二为其内容。在中国的文化环境中,四大名著是毋庸置疑的经典作品,孩子对四大名著心存憧憬与向往,这足以吸引他们捧起厚厚的书本,翻开第一页。而能够吸引他们继续读下去的,是内容。

我观察的结果是:如果一个孩子读三页、五页名著后注意力转移,他很可能不会再继续下去,甚至之后的很多年都不会去读。而读十页以上,常常就能真正被故事本身所吸引,越读越有兴致,直至欲罢不能。

现代中外儿童书能令孩子一口气读完的有不少,但能让孩子有兴趣读第二遍、第三遍的却不多,因为它们缺少更深层次的价值和吸引力,难以在孩子心中留下太多印记。

而四大名著恰恰相反,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常读常新。从读故事到读情节,从读语言运用到读结构布局,从读人物形象到读思想情感,四大名著始终有其强大的魅力。难怪有人说,真正的好书适合九至九十岁的人阅读。各有所喜,各有所取,各有所悟,可以让人一生与之相伴。

最后谈正面影响。以自身为例,最直接的好处是,当年的我认识了更多的汉字,学会了不少成语,受到了语文老师的几次表扬,但这些不是最重要的。一次,我与一个熟悉中国文化的外国朋友交谈,他说:“你一开口,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人。”我想,他如此评价,是我与他谈了不少四大名著、孔孟老庄的缘故吧。

陪伴我长大的不只有米老鼠、海绵宝宝,不只有哈克贝恩、哈利·波特、哆啦A梦,还有顶天立地的孙悟空,还有刘关张,还有宝玉、黛玉,还有一百零八位喝酒吃肉的水浒兄弟。四大名著与外国名著最根本的不同是,它们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经典,是中国人历史文化的传承,让我可以自豪地向外国朋友说:“这些都是数百年前的中华先辈们留下的故事,你们有吗?”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阅读四大名著,就是为心灵的土壤加一点养料,让我们在面对纷繁的外来文化时能够自信而坦然。

综上所述,我认为孩子是适合读四大名著的。然而,问题并没有结束。

想起一个故事,一个善良的人想给非洲孩子送些鞋子,他思来想去什么样的鞋子最合适,最后选定一款。当鞋子送到非洲时,那里的孩子却说,我们不喜欢穿鞋子。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出发点总是好的,而我想说,请多给孩子一些自主选择的权利和空间,让他们自主决定读什么样的书,而不是所谓合适的就是必读书,所谓不合适的就是禁书。更重要的是,如何让更多的孩子喜欢读书,愿意读书,因为如果孩子不读,即使有再多合适的书也毫无意义。

在娱乐方式极大丰富的今天,孩子的阅读,更需要来自身边的支持与鼓励,让他们领略到阅读独有的乐趣。我希望能够看到,更多的孩子会去读三国而不仅是玩三国游戏、打“三国杀”;我希望听到,一个孩子在被问及为什么读四大名著时不会说:“这是老师推荐的。”而是会说:“因为我喜欢。” (原题为《我们不适合阅读“四大名著”吗》)

人人都应当阅读经典。但是在不同的年龄段,经典的含义肯定不一样。

此前,北大学者秦春华老师从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视角出发,提出这个问题:我们公认四大名著是经典,但是这个经典真的就适合孩子吗?在他看来四大名著或并不适合孩子阅读。

这篇文章名为《北大学者:充满了人性之恶,四大名著真的适合孩子读吗?》。今天,就给大家带来一篇反驳的文章,作者是一名高三学生,看看在孩子的眼中,四大名著适不适合孩子?

  读了秦春华老师关于孩子阅读“四大名著”是否合适的见解,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两个场景:一个是十岁的我趴在沙发上读《西游记》,读到描写猪八戒的文字时,笑出了口水滴在书页上;另一个是我十三岁时,妈妈翻看着《红楼梦》问爸爸:“这么风花雪月的文字,让咱儿子看好吗?”

一方面,孩子读一些书读得津津有味爱不释手;另一方面,家长老师斟酌损益忧心忡忡,生怕孩子读到不合适的内容。作为一个十八岁的已经长大的孩子,我想对此发表一些看法。

我以为判断一本书是否适合孩子阅读的标准有四:一为内容带来负面影响的可能性;二为文字本身造成阅读障碍的大小;三为对孩子的吸引力;四为正面影响的大小。秦春华老师的观点认为,四大名著及不少古代经典都存在负面内容,同时文字本身较为晦涩,所以不能说其合适。我不认同这种观点。

先说内容。不能否认三国中有阴谋诡计,水浒中有血腥暴力,红楼中有男女情爱,西游中有佛教禅宗,但这些内容分别是每一部书的主旨与核心吗?显然不是。而秦老师在探讨名著内容时已带有挑剔的眼光,所以将一些并不显著的不足放大。

诚然,家长们永远希望带给孩子最健康向上的作品,给予孩子最纯净无害的环境,此乃人之常情,秦老师显然也是更多站在“秦爸爸”这一立场上做出的思考。而问题是,社会复杂,人心难测,现实的残酷性不会因为家长的隔离而有任何改变,而孩子总有一天要走出温室独自面对这一切,难道应该让孩子始终沉浸在王子公主的美好童话中吗?不应该让孩子从书中对真实的社会有所认识吗?

从另一个角度看,现实环境给孩子带来的影响远大于书籍。当今媒体无孔不入,“厚黑学”“谋略之术”大行其道,含有色情意味的广告、节目并不鲜见,暴力游戏闪烁荧屏……相比之下,四大名著何其大雅!负面影响何其微小!

况且,孩子是能够作出判断和选择的,他们没有那么莽撞,不会一味效仿,就像极少在游戏中打打杀杀的孩子会在现实中杀人一样。孩子在阅读中关注更多的是那些让他们觉得新鲜有趣的内容,其余的则常会忽略,因而名著中的成人化内容不会在孩子心中留下太多痕迹。

再说文字本身。根据小学时代我对同学的观察和了解,绝大多数四年级的孩子认识《三国演义》原著中95%的汉字,虽说不能把握细节文意,但理解情节是可以做到的。而且,四大名著中的不少故事都耳熟能详,这也降低了理解领会的难度。小学课本对《武松打虎》等篇目的收录也可以说明小学高年级学生理解文本的障碍不大。

再者,我认为略高于当前认知水平的阅读才是有价值的阅读,永远停留在漫画、绘本、童话的程度难以让孩子的心智有所提升。读名著的过程是一个下意识学习的过程,让孩子能够接受潜移默化的文言熏陶,逐步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水平。同时,名著中的不少文言表达精辟而有味道,每每越读越觉精妙隽永。孩子学习语言的能力是成年人不曾想象的,以我之见,应当鼓励孩子去接触这些汉语言经典,纵使最初阅读有困难,之后也会愈加顺畅。

四大名著的吸引力我认为有两方面,一为其文学地位,二为其内容。在中国的文化环境中,四大名著是毋庸置疑的经典作品,孩子对四大名著心存憧憬与向往,这足以吸引他们捧起厚厚的书本,翻开第一页。而能够吸引他们继续读下去的,是内容。

我观察的结果是:如果一个孩子读三页、五页名著后注意力转移,他很可能不会再继续下去,甚至之后的很多年都不会去读。而读十页以上,常常就能真正被故事本身所吸引,越读越有兴致,直至欲罢不能。

现代中外儿童书能令孩子一口气读完的有不少,但能让孩子有兴趣读第二遍、第三遍的却不多,因为它们缺少更深层次的价值和吸引力,难以在孩子心中留下太多印记。

而四大名著恰恰相反,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常读常新。从读故事到读情节,从读语言运用到读结构布局,从读人物形象到读思想情感,四大名著始终有其强大的魅力。难怪有人说,真正的好书适合九至九十岁的人阅读。各有所喜,各有所取,各有所悟,可以让人一生与之相伴。

最后谈正面影响。以自身为例,最直接的好处是,当年的我认识了更多的汉字,学会了不少成语,受到了语文老师的几次表扬,但这些不是最重要的。一次,我与一个熟悉中国文化的外国朋友交谈,他说:“你一开口,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人。”我想,他如此评价,是我与他谈了不少四大名著、孔孟老庄的缘故吧。

陪伴我长大的不只有米老鼠、海绵宝宝,不只有哈克贝恩、哈利·波特、哆啦A梦,还有顶天立地的孙悟空,还有刘关张,还有宝玉、黛玉,还有一百零八位喝酒吃肉的水浒兄弟。四大名著与外国名著最根本的不同是,它们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经典,是中国人历史文化的传承,让我可以自豪地向外国朋友说:“这些都是数百年前的中华先辈们留下的故事,你们有吗?”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阅读四大名著,就是为心灵的土壤加一点养料,让我们在面对纷繁的外来文化时能够自信而坦然。

综上所述,我认为孩子是适合读四大名著的。然而,问题并没有结束。

想起一个故事,一个善良的人想给非洲孩子送些鞋子,他思来想去什么样的鞋子最合适,最后选定一款。当鞋子送到非洲时,那里的孩子却说,我们不喜欢穿鞋子。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出发点总是好的,而我想说,请多给孩子一些自主选择的权利和空间,让他们自主决定读什么样的书,而不是所谓合适的就是必读书,所谓不合适的就是禁书。更重要的是,如何让更多的孩子喜欢读书,愿意读书,因为如果孩子不读,即使有再多合适的书也毫无意义。

在娱乐方式极大丰富的今天,孩子的阅读,更需要来自身边的支持与鼓励,让他们领略到阅读独有的乐趣。我希望能够看到,更多的孩子会去读三国而不仅是玩三国游戏、打“三国杀”;我希望听到,一个孩子在被问及为什么读四大名著时不会说:“这是老师推荐的。”而是会说:“因为我喜欢。” (原题为《我们不适合阅读“四大名著”吗》)


相关内容

  • 著名学者论雅俗
  • 主持人:自从文化部长蔡武提出"三俗"问题后,舆论跟进了一阵,检视文化艺术领域的"三俗"现象,发出了一些批评之声.然而纵观种种议论,尚感深度不够,一些似是而非的概念尚未廓清,一些相关的论题尚未涉及,比如三俗的社会根源.三俗的心理基础.三俗和通俗的差异.雅俗的形成 ...

  • 北大学生演讲
  • 年轻人能为世界做什么? 刘媛媛演讲 我是一名法学院的学生!我的每一门课的教授都曾经在他的课堂上说过这样一句话,他 们常常说:"法律是这么规定的但是现实生活中,现实生活是一种很神奇的生活,在现实生活 中那些尊重规则的老实人往往一辈子都默默无闻". 反倒是那些弄虚作假的人到最后会名利 ...

  • 大学怎么过 俞敏洪的演讲
  • 大学怎么过! 大学要做的几件事 --俞敏洪在四川农业大学的演讲(节选) 希望我们在座的同学从今天做起,让自己由平凡走向伟大,由失望走向希望,由懦弱走向勇敢.用在大学的这种积极上进的心态走向未来,一辈子永远往前走!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讲一讲大学生活,因为大学生活对于我们这四年来说是非常珍贵的.我们要做 ...

  • 中国故事第十九之:本山大叔
  • 本山大叔:俗出来的娱乐帝国 众所周知,1990年开始至今,赵本山带着他的小品,在大年三十为观众"点笑穴"已经二十二年了,即便今年春晚上作品<同桌的你>成三俗焦点,但其依旧在骂声中卫冕春晚"小品王". 如果说赵本山是一壶好茶,早就冲成了白开水,如果赵 ...

  • 关于广告低俗化现象的探讨
  • 关于广告低俗化现象的探讨 石彦彪 [摘要]本文中通过对当前媒体中的低俗广告现象(如:炒作"性闻".渲染暴力.制造绯闻.竭力煽情)进行了分析,找到了其引发的根源,并要求我们要从娱乐新闻队伍建设,监督机制构建入手遏制这种恶俗化倾向,为未来开辟新的广告文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广 ...

  • 高考作文典型案例:关于小沈阳
  • 高考作文典型案例:关于小沈阳 一.作文设计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说起2009年央视春晚,恐怕第一个想起的就会是"一夜捧红小沈阳".凭着小品<不差钱>,夺得今年春晚戏曲小品类节目一等奖.从春节到现在,上至专家学者,下至贩夫走卒,几乎无人 ...

  • 民国文化名人作文素材
  • [素材一] 陈寅恪--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 陈寅恪海外留学 18 年,既未获得学士学位,也没有可以炫耀的博士桂冠,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名闻遐迩的学者.他享有"盖世奇才"的美誉,精通近20个国家的语言,在语言学.史学.佛学等多领域都有极 高的造诣."文革"时成为 ...

  • 中专语文知识点
  • 1.<我的母亲>作者简介: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现代小说家.戏剧家.人民艺术家.满族人.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被誉为作家劳动模范,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 ...

  • 2014作文材料1
  • 文 化 [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作文. 始则转俗成真,终乃回真向俗.--章太炎 媚雅和媚俗,都是"不真"--某些戏没人看,不是因为高雅,而是因为"假大空".附庸风雅,才最是俗不可耐嘛!--易中天 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商君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