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试题及答案

上编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3、中国封建社会为何由强盛转向衰落并长期迟滞?

有几种典型观点:

中国是一个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国家

从地理上考察

从文化心态上考察

系统论: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结构组成的超稳定系统

另一种说法: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关键期被少数民族统治,造成经济与社会的大破坏。如元、清(清朝的闭

关政策)。二是农民起义造成的改朝换代成了传统社会的自我调节器。

嫡长子继承制

经济因素

以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牢固结合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

济始终占据绝对优势的地位。小农经济的生存与发展有赖于强大的封建中央政权,这种小农经济曾有利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同时,小农经济耕织合一的固有特性对新的生产方式以及市场具有较强的排斥力和抵抗力量,以及封建王朝重农抑商的超经济限制,更强化了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使商品经济产生的可能性缩小到最低限度。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难以催生。

地主、商人、高利贷者这三者常常是结合在一起的。中国商人没有像欧洲封建社会中的城市市民那样成为对

抗封建生产关系的独立力量。马克思:“亚细亚的历史是城市乡村无差别的统一”,城市不是作为地主阶级的对立物而是作为其统治据点存在的。这样一种城乡结构对城市中产阶级的生长会产生一种强大的消解作用,因而使得地主经济异常顽固,难以被冲破。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与外界隔离而缺乏联系。滋生既不思向外开拓进取,也不去创造新的生产方式的意识观

念,安居乐业,小富即安的生活追求形成了封闭、保守、不思开拓进取的文化心理。这是以农为本导致的影响中国社会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自给自足的分散性,有限的土地和劳力,使小农的生产基础极其薄弱,人们的消费欲望被压抑到只能继续生

存的水平。“知足常乐”便成为经济水平与消费欲望冲突时精神解脱的慰藉。

统治阶级社会生产成果不是用于扩大再生产,小农又无能力和欲望,在社会内部,缺乏促使工业迅速发展和

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的有效机制,造成封建经济发展的迟滞。

政治因素

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封建的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制度 。中国封建社会实行家长等级制的政治体制,

这种政体以家国同构为基本特征,具有浓厚的宗法性和专制性,其最高表现形式是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由子孝、妇从、父慈所建立起来的家庭关系,不过是民顺、臣忠、君仁的社会关系的缩影。家长和君主是家族或国家的核心,除掌握国家的政治,经济权力外,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决定家庭成员或臣民的尊卑生死。 这种封建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巩固、维护了封建统治和国家统一,但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

扼杀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生机和活力。

家长等级制的政治体制具有如下三种表现:

其一是个人专断、皇帝独裁,以及官府衙门无可争议的“一言堂”。

其二是特权主义。家族宗法制度与政治特权融为一体,家长在家庭中的特权转化为官吏在社会中的特权,甚

至以血缘关系决定政治权力。上层贵族拥有荫庇亲属和免赋税之特权,一人当官连带亲友宗族都成为特权者。 其三是老人主义。父为子纲,前辈至上。在家族关系中儿子的能力再强也要等到父亲死后才能成为一家之主,

这种关系上升反映到政治方面,就是论资排辈和官职终身制。

4、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答案)

1、战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2、发展方向发生了变化

3、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

4、革命任务和革命性质发生了变化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战争

1、外敌入侵对中国的影响 :

第一,从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关系主观动机:

由他们“极卑鄙的利益所驱使的”,而决不是为了给中国带来“近代文明”。

客观上,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中国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新型知识分子的产生创造了物质前提。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殖民主义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从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来看,殖民主义勾结中国封建势力压迫资本主义的发展,阻止和破坏中国社会的前进,是中国近代贫困落后的根本原因。

的角度。

第二,从正义和非正义、是非善恶的道德判断角度。

走私毒品鸦片,贩卖人口,发动战争,运用各种手段掠夺、屠杀、压迫、剥削中国人民,这些都是极其野蛮的、可耻的、不道德的罪行。

第三,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

资本—帝国主义为了其自身利益,在把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传入中国的同时,又有意保留中国的封建生产关系,扶植中国封建势力,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并使中国走上半殖民地经济畸形发展的道路。更重要的是中国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物质文明所产生的成果和利益,绝大多数中国人民是享受不到的。

2、现在有的人讲香港如果不割给英国人就不会有今天的香港,该如何看待今天香港的繁荣呢?

香港这样一块地方,发展成这个样子,是由一系列特殊条件造成的。世界上那么多殖民地、半殖民地,何曾都得到像香港那样的发展机会?我们可以看看当今的所谓“最不发达国家”,哪一个不是历史上的殖民地?它们今天的落后与贫困,难道不正是当年殖民主义者对他们残酷掠夺、无穷榨取的结果吗?不仅如此,殖民统治留下来的种种问题,至今仍然严重地困扰着这些国家和民族,成为他们前进道路上的制约因素和障碍。殖民地、半殖民地必须挣脱殖民统治才能得到正常发展,这是历史证明了的规律。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1、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原因

(1)清政府为了支付赔款,拼命搜刮百姓

(2)鸦片输入引起白银外流、银贵钱贱

(3)土地兼并加剧,地租剥削率日高

(4)本已尖锐的社会矛盾更加激化,人民反抗彼伏此起

2、天京事变的影响 :

一是政治上破坏了团结,丧失了骨干,领导集团完全瓦解。

二是思想上,造成了严重的信仰危机,宗教热情退潮,从此军心、人心散乱。当时太平军中的歌谣说“天父杀天兄,江山打不通,回转故乡做长工”,当时的文人也说“天父杀天兄,江山打不通。长毛非正主,依旧让咸丰”。投敌叛变的事件接连发生。

三是军事上,失去了战机,削弱了实力,这同时给敌人以喘息之机,太平天国面临的形势急剧逆转,由战略进攻进入战略防御。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3、太平天国的历史意义

1)、太平天国起义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2)、太平天国起义还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3)、太平天国起义鼓舞和推动了当时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

4)、太平天国提出了《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4、评价《天朝田亩制度》

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 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

实际上是起义农民提出的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它把千百年来农民对拥有土

地的渴望在《天朝田亩制度》中比较完整地表达了出来。

《天朝田亩制度》的主张,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

它并没有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它所描绘的理想天国,仍然是闭塞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传统生活方式, 是一个没有商品交换的和绝对平均的社会。这种社会理想,具有不切实际的空想的性质。是一种倒退。

学术界关于天朝田亩制度的争论:

A. 农民反对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的纲领,具有革命性或者说具有进步意义。

B. 不带反封建性质,因为按《制度》农民对产品并没有支配权,实际上也就对土地没有所有权。而按这个制度,从两司马到天王,是按职位分等级的特权阶级,农民的地位最卑贱,犯了错误才“黜为农”。是农民的平均主义与封建的特权主义并存。制度的平均主义、禁欲主义、新的特权制度,对地主阶级来说是革命的,但对农民、小手工业者、商人则是反动的。太平天国只是对下层实行禁欲主义,上层并不实行。

5、评价《资政新篇》-太平天国后期颁布的社会发展方案

《资政新篇》则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这反映了太平天国某些领导人在后期试图通过发展资本主义来寻求出路的一种新努力。因此,太平天国起义具有了不同于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但是,由于它不是农民战争实践的直接产物,也没有反映农民迫切的土地要求,因而缺乏实现的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

6、资政新篇》的历史价值 :

A. 近代中国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本主义建设方案,符合社会发展规律。

B.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一个界标,是这次农民战争鲜明地不同于历史上的其他农民战争。《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最光辉的亮点。

C. 近代重要的思想资料,启迪后世。曾国藩的重要幕僚赵烈文看到《资政新篇》后说:“其中所言,颇有见识”。洋务运动很多做法,实际上同《资政新篇》所说的相同。有学者说,地主阶级执行了太平天国英雄的遗嘱,主要是从《资政新篇》说的。

7、太平天国起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1、传统的说法:A. 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太平天国,力量对比悬殊。 B. 没有先进的阶级领导,农民无法克服自身的弱点。这样的模式可以解释近代一切起义和革命的失败。

作为一场农民起义来分析,农民起义不可能导致所谓农民阶级的胜利,农民起义初步取得成功的政权,无不仿照封建王朝的模式,初期可能会较多反映农民利益,但无论如何不会建立一个所谓农民的政权 。农民起义的两个前景,失败,建立新朝。后一种情形,也是历史的进步 (农民不能自己解放自己)

2. 太平天国失去了取代清朝的机会 :

失去机会的原因:

政纲和指导思想:上帝教的教义,外来的色彩,迷信,鄙俗,适合于发动起义,不适合于统一全国,更不利于争取士大夫。军事上,前期流寇主义,后期保守主义,军事没有统筹的战略。

分裂腐化太早 :后期上下腐败,靠少数精英奋斗。

对士人政策的失误:没有分化士大夫阶层的政策,致使士大夫的杰出部分都支持清朝反对太平天国。这可能同洪秀全不第童生的情结有关。

外交的失误 :太平天国不承认不平等条约,不与外国合作反对清朝,值得钦佩。但其天朝上国的心态,比清朝有过之而无不及。不仅不利用清朝于外国的矛盾,而且错误地促使两者结合,如进攻上海。

领导集团的素质 :文化素质太低,能打仗的人不缺,但形成不了一个有远见、有思想、有魄力的领导集团。洪仁玕的《资政新篇》曲高和寡,连李秀成也不理解,不支持。比起湘军集团,素质明显不如。不能自律,享乐主义,窝里斗,搞出天京事变。

太平天国起义及其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但它自身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8、洋务派的指导思想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所谓“中学”,特指“中国的文武制度”,也就是封建制度;“西学”特指西方的船坚炮利和其它先进科学技术,主要的是所谓“长技”。

“中体西用”可以简要概括为:以中国封建制度作为根本,利用西方“长技”,为维护和巩固封建制度服务。用冯桂芬的话来说,就是“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9、洋务军工企业的特点 :一是浓厚的封建性。二是有一定的资本主义因素。三是具有抵御侵略的性质。四是对外

国有依赖性。

洋务军工企业的作用 :①它从外国输入了一批机器设备,培养了一大批近代产业工人和一部分科技人员,传播了科学知识,对洋务运动后期兴办民用工业起到了一种开路和引导作用,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 ②它们生产的枪炮船弹等使清军装备有了很大改善,对于打败和扑灭太、捻维护清朝的统治起了重要作用。 ③它虽然没有达到“自强”的目的,却为近代国防奠定了初步基础。

10、洋务派所办民用企业的特点

首先,民用企业基本上是资本主义的,但仍有浓厚的封建性。

其次,既有抵制外资扩张的民族性,又有对外资企业的依赖性。

再次,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它们具有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它们具有某种垄断性,因而又有压抑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消极作用。

11、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

1)、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①洋务运动举办了近代中国由国人自办的最早一批军用和民用近代企业,揭开了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序幕。 ②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洋务运动所兴办的工业、文化教育等各项事业,在一定程度上起了破祖宗成法、开风气的作用,它们同时传播西方科学技术知识和社会学说,促进了近代中国人的观念和习俗变迁。如重农抑商的观念 ,传统的“夷夏”观念 。 ④洋务运动加强近代中国的国防,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

⑤对晚清政治变迁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⑥洋务运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近代生产力与资产阶级,为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提供了一定的物资基础和阶级力量,为这些历史运动开辟和铺垫了道路。

2)、洋务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

(1)、洋务运动的封建性。

(2)、洋务运动对西方列强的依赖性。

(3)、洋务运动的腐朽性。

关于失败原因学术界不同的看法:

第一种主张从其本身去寻找,认为洋务运动具有浓厚的封建性,其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没有也不可能进行制度变革,所以它必然失败;

第二种主张从历史条件去说明,认为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的压迫洋务运动失败的重要原因;

第三种认为应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结合起来论述,认为洋务运动之所以失败:一是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干扰,二是封建顽固势力的“钳制和阻难”,三是洋务派“自身的封建性窒息着洋务运动的生机。”“可以说洋务派既是新式企业的创建者,又这些企业的摧残者”。

12、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1)、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

(1)、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2)、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

(3)、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2)、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客观原因:新旧力量对比悬殊

主观原因(1)、维新派不敢否定封建主义

(2)、维新派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3)、维新派害怕人民群众

(4)、维新派策略的失误

戊戌维新作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第一次表演,竟失败得这么快,这不但暴露了这个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的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要想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戊戌维新的失败再次暴露出清朝统治集团的腐朽与顽固,“戊戌六君子”流血的教训促使一部分人放弃改良主张,开始走上革命的道路。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一步发展起来。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1、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小结:

《辛丑条约》之后中国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民族危机更为严重,以农民阶级为领导的革命已经难以挽救

这种严重的局面,只能寄希望于新的领导阶级,因此由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革命是历史的必然。

清政府主持的“新政”虽然是清政府自我挽救的努力,在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由于清政府在

政治上的极端反动、保守,企图通过“立宪”达到皇族集权的目的,这不但使得广大人民群众认清了清政府的真面目,也引发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力斗争,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

2、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经典论述

辛亥革命的发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它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矛盾激化和人民顽强斗争的必然结果。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起,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对西方列强的野蛮侵略和清王朝的腐朽统治,中国人民从来没有屈服,进行了前仆后继、可歌可泣的抗争。中国人民从反抗斗争中逐渐认识到,要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必先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清王朝是中国反动封建势力的代表,同时已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不扫除这个障碍,要获得人民的解放和幸福是不可能的。辛亥革命集中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振兴中华的深切愿望。

江泽民:《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3、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小结:

清政府极度腐败、无能、保守,使得爱国志士对其幻想彻底破灭,选择了革命的道路。

组织团体从事反清活动是资产阶级革命革命运动的重要特点。

资产阶级革命派虽然形成了不同的团体,但其在推翻清政府与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这两个方面基本达成

一致,因此最终能够联合成立中国同盟会。

4、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经典论述

在辛亥革命以前,有上十年的舆论准备,包括康有为的戊戌变法运动,包括孙中山1905年成立的同盟会。 毛泽东:同河北省委书记刘子厚等的谈话

5、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基本观点

三民主义学说,初步描绘出中国还不曾有过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是一个比较完整而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

革命纲领。它的提出,对推动革命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积极的影响。

三民主义存在着历史的局限,主要表现为缺乏明确的、彻底的反帝反封建内容。

6、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经典论述(二)

孙中山先生提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高举实现民族独立自由和民主革命的旗帜,领导创立中国同

盟会,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胡锦涛:《纪念孙中山诞辰140周年大会上讲话 》

7、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经典论述(一)

孙中山比改良派又更进一大步,他公开号召实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

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和临时革命政府,并制定了一个《临时约法》

毛泽东:《关于辛亥革命的评价 》

8、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经典论述(二)

在清朝末年,出现了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这一派和改良派不同,他们抱着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理

想而进行推翻清朝统治的革命斗争,这就比改良派大进了一步。

刘少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报告 》

9、封建帝制的覆灭:基本观点

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武昌起义前发动的多次起义虽然宣告失败了,但宣传了革命思想,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根

基,为武昌起义的胜利打下了基础。

资产阶级革命派深入到新军中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新军中培养了革命的骨干力量,成为武昌起义的主力。 武昌起义充分暴露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组织工作的薄弱以及革命的不彻底性。

10、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 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给予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封建势力以沉重的打击

2. 结束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年之久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立了共和政体

3. 使人民在思想上得到了一次大解放

4.冲破了封建主义的束缚,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5.推动了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11、中华民国的建立:基本观点

中华民国的建立,结束了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颁布了具有资产阶级民主精神的法令,是中

国历史上的伟大事件,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南京临时政府的一系列政令也显示出其局限性,反帝反封建的不彻底性。

12、中华民国的建立:经典论述(一)

孙中山的纲领的字里行间都充满了战斗的、真诚的民主主义。它充分认识到“种族”革命的不足,丝毫没有忽

视政治问题,或者说,丝毫没有轻视政治自由或容许中国专制制度与中国“社会改革”、中国立宪改革等等并存的思想。这是带有建立共和制度要求的完整的民主主义。它直接提出群众生活状况及群众斗争问题,热烈地同情被剥削劳动者,相信他们是正义的和有力量的。

列宁:《中国的民主主义和民粹主义 》

13、中华民国的建立:经典论述(二)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反动政府,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辛亥

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为中国先进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打开了新的视野。辛亥革命,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虽然它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但为中国的进步潮流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激励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而更加勇敢地奋斗。

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国人民为改变自己命运而奋起革命的一个伟大里程碑。

江泽民:《在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

14、中华民国的建立:经典论述(三)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产生了中华民国和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的

南京临时政府,并产生了一个临时约法。这个临时约法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的性质,是有进步意义的。

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从此深入人心,使人们公认,任何违反这个观念的言论和行动都是非法的。 刘少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报告 》

15、共和制蜕变为封建军阀专制:基本观点

袁世凯窃取民国政权主要依靠武力,也采取了一些欺骗手段,同时也利用了资产阶级革命派固有的妥协性与

软弱性。

北洋军阀的统治是赤裸裸封建专制统治,完全抛弃了南京临时政府时期的民主共和精神。

16、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1. 客观上: 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革命

2. 主观上: 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许多弱点和错误

(1)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2)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3)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4)没有建立一支革命的武装,作为夺取政权、巩固政权的重要工具

17、旧民主义革命的终结:基本观点

辛亥革命以及其后资产阶级革命派多次挽救共和努力的失败表明,由于资产阶级革命派具有与生俱来的软弱

性和妥协性,因此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成功,辛亥革命仅仅赶跑了一个皇帝,却没有能够改变封建主义和军阀官僚政治的统治基础,无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中国革命需要新的领导阶级和新的指导思想。

18、旧民主义革命的终结:经典论述(一)

辛亥革命没有成功,失败了。为什么失败?就是因为孙中山的领导集团犯了错误,有缺点。关于这一点,孙

中山有过自我批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宣言上曾经说,当时向袁世凯妥协是不对的 。

毛泽东:关于辛亥革命的评价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1、早期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自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从器物(洋务运动)到制度(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再深入到思想文化(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将向西方学习的进程推展到一个深层次的全面发展阶段,对中国历史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实际上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它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给封建主义一次前所未有的冲击,燃起了启蒙的火炬,促进了人民的觉醒,也为五四运动的兴起作了思想准备,为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扫清了道路。

2、五四前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

批判孔学,提倡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并不能有效地对中国社会进行改造。

把改造国民性置于优先的地位,依靠有限的宣传手段,忽视革命实践,是不可能达到政治目标的。

资产阶级的方法和形式主义的偏向,影响了这个运动后来的发展。

3、五四运动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受到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和推动,

发生的基本原因:一是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的日趋激化;二是帝国主义加紧侵略引起的空前民族危机。

4、“五四运动的杰出的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具体表现在(旧观点) :

第一,它具有新的革命彻底性;

第二,它具有新的时代背景;

第三,它具有新的领导阶级;

第四,它具有新的指导思想。

5、五四运动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找到了一条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成长道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斗争中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是,他们也有一个致命弱点,即脱离广大的工农群众,未能真正认识到蕴藏在群众之中的创造历史、扭转乾坤的伟大力量。这也是造成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五四运动使先进的知识分子领略到了劳动群众的威力,开始放弃了“英雄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逐渐转变了立场。于是,他们提出了“到民间去”的口号,脱下长衫,走出书斋,深入到工农中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知识青年走上了与实践相结合、与工农大众相结合的道路,使自己在中国革命中所具有的“先锋的和桥梁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正因为如此,1939年5月4日,毛泽东同志特别号召全国的知识青年,必须牢牢把握与工农大众相结合的方向。这对于今天的青年来说,仍是有现实意义的。

6、思考:五四精神的内涵是什么?如何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

爱国、民主、科学; 忧患、自强、批判、革新、开放

7、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是近代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综合运动的结果。

①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三民主义不能救中国。 中华民族要独立,中国社会要进步,全国人民要解放,就必须也只能确定新的领导阶级,寻找新的理论武器,制定新的政治方案,才能达到目的。(必要性)

②工人阶级的成长和工人运动的开展,迫切需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帝国主义在华企业的增多,中国工人阶级的队伍日益壮大。由于中国社会基本矛盾的日趋激化和民族危机的空前加深,中国工人运动风起云涌。特别是五四运动,中国工人阶级第一次以一种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中国的政治舞台,迫切需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可能性1)

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无产阶级的发生和发展,不但是伴随着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发生和发展而来。而且是伴随着帝国主义在中国直接地经营企业而来。因此,从产生的时间上说,中国无产阶级要比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早了近三十年。

而中国近代工业大部分不是从工场手工业发展起来的,因此,中国无产阶级的前身也主要不是由工场手工业工人转化而来,而是破产的农民和家庭手工业者。

早期的中国工人阶级人数很少,身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资产阶级的残酷压迫和剥削,虽然在20世纪20年代以前几年,还没有登上政治舞台,但它却是一个最有希望、最有前途的革命阶级力量和政治力量。

③新文化运动的启蒙作用。这场运动冲破了中国传统封建思想的束缚,使民主与科学的精神开始深入人心,从而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扫清了道路。(可能性2)

④ 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中国当时的先进分子从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中看到了光明和希望,于是把眼光从西方转向了俄国,欣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可能性3)

十月革命推动中国的先进分子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

十月革命启示人们: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可以用社会主义思想指导革命走向胜利。

十月革命诞生的社会主义新俄国号召反对帝国主义,并以新的平等的态度对待中国,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十月革命胜利的事实,给予中国的先进分子以新的革命方法的启示,推动他们去研究这个革命所遵循的主义。 ⑤先进知识分子的先锋、桥梁作用。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中国出现了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可能性4)

8、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主要表现

①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阵地不断扩大。不仅有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报刊,而且出现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团体。

②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译介马克思主义的书籍相继出版。1920年由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在上海出版。

③共产主义知识分子队伍日益壮大。五四以后一两年是中国知识界思想变化和政治分化最激烈的时期。一批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知识分子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走上了马克思主义道路。

④马克思主义思潮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的激烈论战。其间比较大的有三次。

第一次是马克思主义与实用主义的论战。

第二次是马克思主义与基尔特社会主义的论战。

第三次是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的论战。

经过这几次大的论战,许多先进知识分子划清了马克思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界限,走上了马克思主义的道路。

9、五四运动显示了中国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认识到工人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强大力量,积极投身到工人中间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无产阶级政党的成立作了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10、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的必然性

①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②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

③五四运动促进了工人阶级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基础。

11、中共创建于十月革命之后,又是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建立的,其对党建有双重影响。

(积极作用:没有受第二国际的影响;以俄国党为榜样来建党;党的纲领、政策、策略的指导 。 消极影响:强调集中多,强调民主不够,造成党内的家长制;包办代替、武断作风,妨碍中共的独立发展)

阶级基础巩固,革命性和战斗性强。

建党时的理论准备不足,马克思主义水平不高。

成长于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度,受到小资和封建思想严重影响,党的建设任务艰巨。

受共产国际领导,党的建设具有特殊性。

第一,标志着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领导核心;

第二,标志着中国革命有了新的指导思想;

第三,标志着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纲领;

第四,标志着中国革命有了新的依靠力量;

第五,标志着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前途;

第六,标志着中国革命有了新的国际关联。

12、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建立

一是,国际国内局势发展的需要。

国内政局:北洋军阀各派系之间纷争不断,搞得民不聊生。

各地军阀为进行内战,竟相扩充军队。为维持庞大的军费开支,军阀们一方面不举借外债;另一方面就千方百计搜括民脂民膏。

国际局势:华盛顿会议打破了日本独占中国的幻想,美,英,日都有假手于自己支配的军阀,加紧争夺地盘,加剧了国内的各种矛盾。

面临内忧外患,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迫切需要掀起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大革命风暴。

二是,国共两党为推动革命斗争的需要

中国共产党在实际革命斗争中认识到:中国革命单靠工人阶级的努力是无法完成的。

1923年,中共三大分析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决定联合国民党,集合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共同的力量推动革命,这就初步解决了中国革命的动力问题。

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也从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得出结论:中国革命不能依靠一派军阀去打倒另一派军阀,国民党必须要吸收新鲜血液。

1923年1月26日,孙中山与苏联全权大使越飞在上海发表了《孙文越飞宣言》,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13、大革命

①大革命是在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军阀的政治口号下进行的。而提出这个口号的是共产党。

②大革命是在民族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下进行的。而共产党是国共合作的倡导者和统一战线的组织者。

③大革命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空前广泛而深刻的群众运动。而中国共产党正是人民群众的主要发动者和组织者。

④大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革命战争。共产党人不仅帮助和推动了国民革命军的建立,而且在军队中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政治工作,并且在战斗中起着公认的先锋作用和表率作用。

14、大革命失败的原因

①客观上是由于反革命力量的强大和蒋介石集团、汪精卫集团先后叛变革命。

②党还处在幼年时期,没有革命斗争经验,缺乏对中国革命规律的深刻认识,还不善于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

③党的中央领导机关在大革命的后期犯了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在这次大革命的过程中,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者,对统一战线内部的地主、资产阶级分子的妥协性、反动性认识不足。因此,没有及时有效地组织革命力量同他们作坚决的斗争。结果,当蒋介石、汪精卫控制的国民党先后叛变的时候,我们党不能组织有效的反击,导致了大革命的失败)

④苏联和第三国际在指导中国革命中出现了错误。

15、大革命的历史意义:国民革命虽然失败了,但它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

①政治上,国民革命在很短时间内席卷全国城市和乡村,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国民普遍受到一次民主运动的迅练。

②经济上,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生产,经营给予了有力推动。

③思想文化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

16、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

①国共合作有利于中国革命的发展,也有利于两党的发展。

②必须坚持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方向,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的统一。

③必须充分发动和武装工农大众,使革命获得深厚的群众基础。

④在统一战线中,共产党人必须坚持独立性,争取对革命的领导权。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1、中国革命为什么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1)、背景

大革命失败后的艰难处境 ;

以城市为中心的武装反抗;

大革命失败后的艰难环境

①. 国内阶级关系发生重大变化,阶级力量重新组合,人民革命力量处于明显的劣势地位

② 年轻的中国共产党遭受了严重的挫折

③ 工农革命力量被摧残,革命运动被迫转入地下,共产党和人民群众的联系受到极大限制。

2、土地革命与农村社会变革的关系?

(1)土地革命推动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2)土地革命促进了农民意识的现代化:

保守——激进;家族意识——阶级意识;民间信仰——领袖崇拜。

(3)土地革命促进了农村社会制度的变革: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中央执行委员会、人民委员会;选举制度、监察制度。

3、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一)三次“左”倾错误

第一次是1927年11月至1928年4月的“左”倾盲动主义,错误地认为革命形势在不断高涨,盲目要求一些地区举行暴动。

第二次是1930年6月至9月以李立三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地认为中国革命乃至世界革命进入高潮,盲目要求举行全国暴动和集中红军力量攻打武汉等中心城市。

第三次是1931年1月至1935年1月以陈绍禹(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机会主义。

其主要错误是:在革命性质和统一战线问题上,混淆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界限,将反帝反封建与反资产阶级并列,将民族资产阶级视为中国革命最危险的敌人,一味排斥和打击中间势力。在革命道路问题上,继续坚持以城市为中心,将准备城市工人的总同盟罢工和武装起义作为共产党最主要的任务;指令根据地的红军采取“积极进攻的策略”,配合攻打中心城市。

在土地革命问题上,提出坚决打击富农和“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的主张。

在军事斗争问题上,实行进攻中的冒险主义、防御中的保守主义、退却中的逃跑主义。

在党内斗争和组织问题上,推行宗派主义和“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方针。

4、三次“左”倾错误形成的原因

(1)社会、阶级根源:小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

思想方法上的主观主义;

政治倾向上的左右摇摆;

组织生活上的个人主义和宗派主义。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如何评价国民党在抗日正面战场的地位与作用?

1. 战略防御阶段正面战场的作用

(1)粉碎了日本的速胜计划

(2)为中共起了掩护作用;

(3)鼓舞了士气;

(4)掩护了西南抗战基地的营建,为内迁争取了时间;

(5)扩大了中国抗战的影响,唤起了国际社会的同情。

对正面战场的评价,要着眼于战略而不是战役,以空间换时间。

2. 战略相持阶段:抗日与反共并重

抗日的一面:

(1)仍然留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内;

(2)对日本侵略继续组织了抵抗。

整个抗战期间,国民党组织会战22次,有18次是在这一阶段进行的;8年抗战期间,国民党毙伤日军276万,其中206万是这一阶段毙伤的;国民党官兵伤亡320万,215万是这一阶段伤亡的;

(3)牵制了日本在华兵力的40%左右,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解放区战场的压力;

(4)国民党站在世界反法西斯阵营一边,并以大国身份参加了一系列国际会议。

消极抗战、反共的一面:

反共活动猖獗(1941年皖南事变);

妥协投降活动变本加厉;

保存实力,避战观战。

3、抗日战争胜利意义

(1)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转折点。

(2)抗日战争的胜利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

(3)中国人民抗战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中华儿女不畏强暴、不甘屈辱的自强精神;万众一心、和衷共济的团结精神;舍生忘死、前仆后继的牺牲精神;百折不挠、奋斗到底的坚韧精神)。

(4)抗日战争的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奠定了中国大国地位的基础。

(5)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斗争。

4、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第一,中国共产党以自己的坚定意志和模范行动,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第二,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第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同世界所有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5、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经验 (启示)

第一,提高综合国力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保证。一个国家只有首先自强,才能在世界上自立。(落后就要挨打)

第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凝聚民族精神)

第三,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实现奋斗目标的力量源泉。(团结就是力量) 第四,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同时又决不惧怕战争。(和平发展是必由之路)

第五,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1、内战为何不能避免?

• 1. 国民党政权的独裁本性与中共民主政治要求的冲突;

• 2. 国民党以武力消灭共产党的图谋与共产党发展壮大趋势的冲突;

• 3. 美国对国民党内战政策的支持。

2、两种基本的选择,两个中国之命运

从根本上说,由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并不具备现实性,可供中国人民选择的方案主要是两个:或者是继续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或者是创建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

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方案由于违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遭到了广大中国人民的唾弃,它们的反动统治也在根本上被推翻了。

只有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关于建立人民共和国的方案,逐步地获得了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乃至民族资产阶级及其政治代表的拥护,由此成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选择。

3、国民党败退大陆的原因

(一) 军事原因

战争的非正义,违背人心民意;

军队之间各自为战,互不救援;

军队腐败,军纪废弛士气不高;

占军队多数的地方军队的瓦解;

国民党军队大兵团起义、投诚。

蒋介石轻敌狂妄,判断失误;

(二). 经济原因:财政经济的总崩溃导致南京政权的败亡。

抗战胜利后,国统区的经济由于美国的经济侵略、四大家族的残酷掠夺和内战的巨大消耗而陷入严重危机, 币制改革使经济加速崩溃。

财政经济的总崩溃,既推动国统区民众起而为生存斗争,也加剧了国民党内部各派矛盾的激化和军事与政治危机

(三) 政治原因

(1)南京国民政府面临来自外国列强、地方势力和民间社会三方面挑战,来不及实现制度创新,厉行政治、经济、农村等各方面改革以满足社会各阶层的愿望和要求,只得向专制体制回归;

(2)国民党既不能实现向现代法理型政党的结构转变,又丧失了革命党必须具备的基本要素,在意识形态内聚功能减弱、组织结构涣散、政治无内部制衡与外在监督的情形下, 逐渐趋向腐败 ;

(3)派系政治与地方割据;

国民党内派系林立;

中央与地方长期不和,地方割据势力作为一支强大的异己力量存在,使南京政权的统治受到严重削弱。

(四) 社会原因

失去政权立足的社会基础。

1927年后国民党失去了工农的支持;

作为南京政权社会基础的土豪劣绅不能同其真正合作;

民族资产阶级在绑架、勒索政策和官僚资本的吞并下逐渐与南京政权分手。

4、中国人民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是百余年来中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英勇牺牲、不屈奋斗的结果,是继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反法西斯的世界大战之后世界历史中最重大的政治事件,具有伟大的意义。

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在辽阔的中国大地上结束了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结束了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奴役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为中华民族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伟大复兴奠定了基础。

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它在一个人口占全人类1/4的大国里,扫荡了帝国主义及其代理人的势力,从而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有力地推动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上编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3、中国封建社会为何由强盛转向衰落并长期迟滞?

有几种典型观点:

中国是一个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国家

从地理上考察

从文化心态上考察

系统论: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结构组成的超稳定系统

另一种说法: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关键期被少数民族统治,造成经济与社会的大破坏。如元、清(清朝的闭

关政策)。二是农民起义造成的改朝换代成了传统社会的自我调节器。

嫡长子继承制

经济因素

以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牢固结合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

济始终占据绝对优势的地位。小农经济的生存与发展有赖于强大的封建中央政权,这种小农经济曾有利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同时,小农经济耕织合一的固有特性对新的生产方式以及市场具有较强的排斥力和抵抗力量,以及封建王朝重农抑商的超经济限制,更强化了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使商品经济产生的可能性缩小到最低限度。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难以催生。

地主、商人、高利贷者这三者常常是结合在一起的。中国商人没有像欧洲封建社会中的城市市民那样成为对

抗封建生产关系的独立力量。马克思:“亚细亚的历史是城市乡村无差别的统一”,城市不是作为地主阶级的对立物而是作为其统治据点存在的。这样一种城乡结构对城市中产阶级的生长会产生一种强大的消解作用,因而使得地主经济异常顽固,难以被冲破。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与外界隔离而缺乏联系。滋生既不思向外开拓进取,也不去创造新的生产方式的意识观

念,安居乐业,小富即安的生活追求形成了封闭、保守、不思开拓进取的文化心理。这是以农为本导致的影响中国社会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自给自足的分散性,有限的土地和劳力,使小农的生产基础极其薄弱,人们的消费欲望被压抑到只能继续生

存的水平。“知足常乐”便成为经济水平与消费欲望冲突时精神解脱的慰藉。

统治阶级社会生产成果不是用于扩大再生产,小农又无能力和欲望,在社会内部,缺乏促使工业迅速发展和

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的有效机制,造成封建经济发展的迟滞。

政治因素

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封建的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制度 。中国封建社会实行家长等级制的政治体制,

这种政体以家国同构为基本特征,具有浓厚的宗法性和专制性,其最高表现形式是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由子孝、妇从、父慈所建立起来的家庭关系,不过是民顺、臣忠、君仁的社会关系的缩影。家长和君主是家族或国家的核心,除掌握国家的政治,经济权力外,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决定家庭成员或臣民的尊卑生死。 这种封建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巩固、维护了封建统治和国家统一,但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

扼杀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生机和活力。

家长等级制的政治体制具有如下三种表现:

其一是个人专断、皇帝独裁,以及官府衙门无可争议的“一言堂”。

其二是特权主义。家族宗法制度与政治特权融为一体,家长在家庭中的特权转化为官吏在社会中的特权,甚

至以血缘关系决定政治权力。上层贵族拥有荫庇亲属和免赋税之特权,一人当官连带亲友宗族都成为特权者。 其三是老人主义。父为子纲,前辈至上。在家族关系中儿子的能力再强也要等到父亲死后才能成为一家之主,

这种关系上升反映到政治方面,就是论资排辈和官职终身制。

4、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答案)

1、战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2、发展方向发生了变化

3、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

4、革命任务和革命性质发生了变化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战争

1、外敌入侵对中国的影响 :

第一,从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关系主观动机:

由他们“极卑鄙的利益所驱使的”,而决不是为了给中国带来“近代文明”。

客观上,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中国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新型知识分子的产生创造了物质前提。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殖民主义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从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来看,殖民主义勾结中国封建势力压迫资本主义的发展,阻止和破坏中国社会的前进,是中国近代贫困落后的根本原因。

的角度。

第二,从正义和非正义、是非善恶的道德判断角度。

走私毒品鸦片,贩卖人口,发动战争,运用各种手段掠夺、屠杀、压迫、剥削中国人民,这些都是极其野蛮的、可耻的、不道德的罪行。

第三,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

资本—帝国主义为了其自身利益,在把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传入中国的同时,又有意保留中国的封建生产关系,扶植中国封建势力,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并使中国走上半殖民地经济畸形发展的道路。更重要的是中国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物质文明所产生的成果和利益,绝大多数中国人民是享受不到的。

2、现在有的人讲香港如果不割给英国人就不会有今天的香港,该如何看待今天香港的繁荣呢?

香港这样一块地方,发展成这个样子,是由一系列特殊条件造成的。世界上那么多殖民地、半殖民地,何曾都得到像香港那样的发展机会?我们可以看看当今的所谓“最不发达国家”,哪一个不是历史上的殖民地?它们今天的落后与贫困,难道不正是当年殖民主义者对他们残酷掠夺、无穷榨取的结果吗?不仅如此,殖民统治留下来的种种问题,至今仍然严重地困扰着这些国家和民族,成为他们前进道路上的制约因素和障碍。殖民地、半殖民地必须挣脱殖民统治才能得到正常发展,这是历史证明了的规律。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1、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原因

(1)清政府为了支付赔款,拼命搜刮百姓

(2)鸦片输入引起白银外流、银贵钱贱

(3)土地兼并加剧,地租剥削率日高

(4)本已尖锐的社会矛盾更加激化,人民反抗彼伏此起

2、天京事变的影响 :

一是政治上破坏了团结,丧失了骨干,领导集团完全瓦解。

二是思想上,造成了严重的信仰危机,宗教热情退潮,从此军心、人心散乱。当时太平军中的歌谣说“天父杀天兄,江山打不通,回转故乡做长工”,当时的文人也说“天父杀天兄,江山打不通。长毛非正主,依旧让咸丰”。投敌叛变的事件接连发生。

三是军事上,失去了战机,削弱了实力,这同时给敌人以喘息之机,太平天国面临的形势急剧逆转,由战略进攻进入战略防御。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3、太平天国的历史意义

1)、太平天国起义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2)、太平天国起义还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3)、太平天国起义鼓舞和推动了当时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

4)、太平天国提出了《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4、评价《天朝田亩制度》

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 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

实际上是起义农民提出的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它把千百年来农民对拥有土

地的渴望在《天朝田亩制度》中比较完整地表达了出来。

《天朝田亩制度》的主张,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

它并没有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它所描绘的理想天国,仍然是闭塞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传统生活方式, 是一个没有商品交换的和绝对平均的社会。这种社会理想,具有不切实际的空想的性质。是一种倒退。

学术界关于天朝田亩制度的争论:

A. 农民反对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的纲领,具有革命性或者说具有进步意义。

B. 不带反封建性质,因为按《制度》农民对产品并没有支配权,实际上也就对土地没有所有权。而按这个制度,从两司马到天王,是按职位分等级的特权阶级,农民的地位最卑贱,犯了错误才“黜为农”。是农民的平均主义与封建的特权主义并存。制度的平均主义、禁欲主义、新的特权制度,对地主阶级来说是革命的,但对农民、小手工业者、商人则是反动的。太平天国只是对下层实行禁欲主义,上层并不实行。

5、评价《资政新篇》-太平天国后期颁布的社会发展方案

《资政新篇》则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这反映了太平天国某些领导人在后期试图通过发展资本主义来寻求出路的一种新努力。因此,太平天国起义具有了不同于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但是,由于它不是农民战争实践的直接产物,也没有反映农民迫切的土地要求,因而缺乏实现的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

6、资政新篇》的历史价值 :

A. 近代中国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本主义建设方案,符合社会发展规律。

B.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一个界标,是这次农民战争鲜明地不同于历史上的其他农民战争。《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最光辉的亮点。

C. 近代重要的思想资料,启迪后世。曾国藩的重要幕僚赵烈文看到《资政新篇》后说:“其中所言,颇有见识”。洋务运动很多做法,实际上同《资政新篇》所说的相同。有学者说,地主阶级执行了太平天国英雄的遗嘱,主要是从《资政新篇》说的。

7、太平天国起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1、传统的说法:A. 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太平天国,力量对比悬殊。 B. 没有先进的阶级领导,农民无法克服自身的弱点。这样的模式可以解释近代一切起义和革命的失败。

作为一场农民起义来分析,农民起义不可能导致所谓农民阶级的胜利,农民起义初步取得成功的政权,无不仿照封建王朝的模式,初期可能会较多反映农民利益,但无论如何不会建立一个所谓农民的政权 。农民起义的两个前景,失败,建立新朝。后一种情形,也是历史的进步 (农民不能自己解放自己)

2. 太平天国失去了取代清朝的机会 :

失去机会的原因:

政纲和指导思想:上帝教的教义,外来的色彩,迷信,鄙俗,适合于发动起义,不适合于统一全国,更不利于争取士大夫。军事上,前期流寇主义,后期保守主义,军事没有统筹的战略。

分裂腐化太早 :后期上下腐败,靠少数精英奋斗。

对士人政策的失误:没有分化士大夫阶层的政策,致使士大夫的杰出部分都支持清朝反对太平天国。这可能同洪秀全不第童生的情结有关。

外交的失误 :太平天国不承认不平等条约,不与外国合作反对清朝,值得钦佩。但其天朝上国的心态,比清朝有过之而无不及。不仅不利用清朝于外国的矛盾,而且错误地促使两者结合,如进攻上海。

领导集团的素质 :文化素质太低,能打仗的人不缺,但形成不了一个有远见、有思想、有魄力的领导集团。洪仁玕的《资政新篇》曲高和寡,连李秀成也不理解,不支持。比起湘军集团,素质明显不如。不能自律,享乐主义,窝里斗,搞出天京事变。

太平天国起义及其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但它自身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8、洋务派的指导思想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所谓“中学”,特指“中国的文武制度”,也就是封建制度;“西学”特指西方的船坚炮利和其它先进科学技术,主要的是所谓“长技”。

“中体西用”可以简要概括为:以中国封建制度作为根本,利用西方“长技”,为维护和巩固封建制度服务。用冯桂芬的话来说,就是“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9、洋务军工企业的特点 :一是浓厚的封建性。二是有一定的资本主义因素。三是具有抵御侵略的性质。四是对外

国有依赖性。

洋务军工企业的作用 :①它从外国输入了一批机器设备,培养了一大批近代产业工人和一部分科技人员,传播了科学知识,对洋务运动后期兴办民用工业起到了一种开路和引导作用,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 ②它们生产的枪炮船弹等使清军装备有了很大改善,对于打败和扑灭太、捻维护清朝的统治起了重要作用。 ③它虽然没有达到“自强”的目的,却为近代国防奠定了初步基础。

10、洋务派所办民用企业的特点

首先,民用企业基本上是资本主义的,但仍有浓厚的封建性。

其次,既有抵制外资扩张的民族性,又有对外资企业的依赖性。

再次,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它们具有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它们具有某种垄断性,因而又有压抑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消极作用。

11、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

1)、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①洋务运动举办了近代中国由国人自办的最早一批军用和民用近代企业,揭开了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序幕。 ②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洋务运动所兴办的工业、文化教育等各项事业,在一定程度上起了破祖宗成法、开风气的作用,它们同时传播西方科学技术知识和社会学说,促进了近代中国人的观念和习俗变迁。如重农抑商的观念 ,传统的“夷夏”观念 。 ④洋务运动加强近代中国的国防,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

⑤对晚清政治变迁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⑥洋务运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近代生产力与资产阶级,为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提供了一定的物资基础和阶级力量,为这些历史运动开辟和铺垫了道路。

2)、洋务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

(1)、洋务运动的封建性。

(2)、洋务运动对西方列强的依赖性。

(3)、洋务运动的腐朽性。

关于失败原因学术界不同的看法:

第一种主张从其本身去寻找,认为洋务运动具有浓厚的封建性,其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没有也不可能进行制度变革,所以它必然失败;

第二种主张从历史条件去说明,认为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的压迫洋务运动失败的重要原因;

第三种认为应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结合起来论述,认为洋务运动之所以失败:一是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干扰,二是封建顽固势力的“钳制和阻难”,三是洋务派“自身的封建性窒息着洋务运动的生机。”“可以说洋务派既是新式企业的创建者,又这些企业的摧残者”。

12、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1)、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

(1)、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2)、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

(3)、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2)、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客观原因:新旧力量对比悬殊

主观原因(1)、维新派不敢否定封建主义

(2)、维新派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3)、维新派害怕人民群众

(4)、维新派策略的失误

戊戌维新作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第一次表演,竟失败得这么快,这不但暴露了这个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的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要想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戊戌维新的失败再次暴露出清朝统治集团的腐朽与顽固,“戊戌六君子”流血的教训促使一部分人放弃改良主张,开始走上革命的道路。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一步发展起来。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1、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小结:

《辛丑条约》之后中国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民族危机更为严重,以农民阶级为领导的革命已经难以挽救

这种严重的局面,只能寄希望于新的领导阶级,因此由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革命是历史的必然。

清政府主持的“新政”虽然是清政府自我挽救的努力,在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由于清政府在

政治上的极端反动、保守,企图通过“立宪”达到皇族集权的目的,这不但使得广大人民群众认清了清政府的真面目,也引发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力斗争,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

2、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经典论述

辛亥革命的发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它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矛盾激化和人民顽强斗争的必然结果。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起,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对西方列强的野蛮侵略和清王朝的腐朽统治,中国人民从来没有屈服,进行了前仆后继、可歌可泣的抗争。中国人民从反抗斗争中逐渐认识到,要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必先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清王朝是中国反动封建势力的代表,同时已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不扫除这个障碍,要获得人民的解放和幸福是不可能的。辛亥革命集中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振兴中华的深切愿望。

江泽民:《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3、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小结:

清政府极度腐败、无能、保守,使得爱国志士对其幻想彻底破灭,选择了革命的道路。

组织团体从事反清活动是资产阶级革命革命运动的重要特点。

资产阶级革命派虽然形成了不同的团体,但其在推翻清政府与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这两个方面基本达成

一致,因此最终能够联合成立中国同盟会。

4、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经典论述

在辛亥革命以前,有上十年的舆论准备,包括康有为的戊戌变法运动,包括孙中山1905年成立的同盟会。 毛泽东:同河北省委书记刘子厚等的谈话

5、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基本观点

三民主义学说,初步描绘出中国还不曾有过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是一个比较完整而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

革命纲领。它的提出,对推动革命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积极的影响。

三民主义存在着历史的局限,主要表现为缺乏明确的、彻底的反帝反封建内容。

6、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经典论述(二)

孙中山先生提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高举实现民族独立自由和民主革命的旗帜,领导创立中国同

盟会,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胡锦涛:《纪念孙中山诞辰140周年大会上讲话 》

7、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经典论述(一)

孙中山比改良派又更进一大步,他公开号召实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

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和临时革命政府,并制定了一个《临时约法》

毛泽东:《关于辛亥革命的评价 》

8、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经典论述(二)

在清朝末年,出现了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这一派和改良派不同,他们抱着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理

想而进行推翻清朝统治的革命斗争,这就比改良派大进了一步。

刘少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报告 》

9、封建帝制的覆灭:基本观点

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武昌起义前发动的多次起义虽然宣告失败了,但宣传了革命思想,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根

基,为武昌起义的胜利打下了基础。

资产阶级革命派深入到新军中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新军中培养了革命的骨干力量,成为武昌起义的主力。 武昌起义充分暴露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组织工作的薄弱以及革命的不彻底性。

10、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 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给予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封建势力以沉重的打击

2. 结束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年之久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立了共和政体

3. 使人民在思想上得到了一次大解放

4.冲破了封建主义的束缚,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5.推动了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11、中华民国的建立:基本观点

中华民国的建立,结束了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颁布了具有资产阶级民主精神的法令,是中

国历史上的伟大事件,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南京临时政府的一系列政令也显示出其局限性,反帝反封建的不彻底性。

12、中华民国的建立:经典论述(一)

孙中山的纲领的字里行间都充满了战斗的、真诚的民主主义。它充分认识到“种族”革命的不足,丝毫没有忽

视政治问题,或者说,丝毫没有轻视政治自由或容许中国专制制度与中国“社会改革”、中国立宪改革等等并存的思想。这是带有建立共和制度要求的完整的民主主义。它直接提出群众生活状况及群众斗争问题,热烈地同情被剥削劳动者,相信他们是正义的和有力量的。

列宁:《中国的民主主义和民粹主义 》

13、中华民国的建立:经典论述(二)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反动政府,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辛亥

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为中国先进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打开了新的视野。辛亥革命,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虽然它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但为中国的进步潮流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激励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而更加勇敢地奋斗。

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国人民为改变自己命运而奋起革命的一个伟大里程碑。

江泽民:《在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

14、中华民国的建立:经典论述(三)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产生了中华民国和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的

南京临时政府,并产生了一个临时约法。这个临时约法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的性质,是有进步意义的。

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从此深入人心,使人们公认,任何违反这个观念的言论和行动都是非法的。 刘少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报告 》

15、共和制蜕变为封建军阀专制:基本观点

袁世凯窃取民国政权主要依靠武力,也采取了一些欺骗手段,同时也利用了资产阶级革命派固有的妥协性与

软弱性。

北洋军阀的统治是赤裸裸封建专制统治,完全抛弃了南京临时政府时期的民主共和精神。

16、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1. 客观上: 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革命

2. 主观上: 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许多弱点和错误

(1)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2)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3)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4)没有建立一支革命的武装,作为夺取政权、巩固政权的重要工具

17、旧民主义革命的终结:基本观点

辛亥革命以及其后资产阶级革命派多次挽救共和努力的失败表明,由于资产阶级革命派具有与生俱来的软弱

性和妥协性,因此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成功,辛亥革命仅仅赶跑了一个皇帝,却没有能够改变封建主义和军阀官僚政治的统治基础,无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中国革命需要新的领导阶级和新的指导思想。

18、旧民主义革命的终结:经典论述(一)

辛亥革命没有成功,失败了。为什么失败?就是因为孙中山的领导集团犯了错误,有缺点。关于这一点,孙

中山有过自我批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宣言上曾经说,当时向袁世凯妥协是不对的 。

毛泽东:关于辛亥革命的评价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1、早期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自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从器物(洋务运动)到制度(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再深入到思想文化(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将向西方学习的进程推展到一个深层次的全面发展阶段,对中国历史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实际上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它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给封建主义一次前所未有的冲击,燃起了启蒙的火炬,促进了人民的觉醒,也为五四运动的兴起作了思想准备,为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扫清了道路。

2、五四前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

批判孔学,提倡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并不能有效地对中国社会进行改造。

把改造国民性置于优先的地位,依靠有限的宣传手段,忽视革命实践,是不可能达到政治目标的。

资产阶级的方法和形式主义的偏向,影响了这个运动后来的发展。

3、五四运动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受到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和推动,

发生的基本原因:一是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的日趋激化;二是帝国主义加紧侵略引起的空前民族危机。

4、“五四运动的杰出的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具体表现在(旧观点) :

第一,它具有新的革命彻底性;

第二,它具有新的时代背景;

第三,它具有新的领导阶级;

第四,它具有新的指导思想。

5、五四运动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找到了一条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成长道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斗争中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是,他们也有一个致命弱点,即脱离广大的工农群众,未能真正认识到蕴藏在群众之中的创造历史、扭转乾坤的伟大力量。这也是造成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五四运动使先进的知识分子领略到了劳动群众的威力,开始放弃了“英雄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逐渐转变了立场。于是,他们提出了“到民间去”的口号,脱下长衫,走出书斋,深入到工农中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知识青年走上了与实践相结合、与工农大众相结合的道路,使自己在中国革命中所具有的“先锋的和桥梁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正因为如此,1939年5月4日,毛泽东同志特别号召全国的知识青年,必须牢牢把握与工农大众相结合的方向。这对于今天的青年来说,仍是有现实意义的。

6、思考:五四精神的内涵是什么?如何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

爱国、民主、科学; 忧患、自强、批判、革新、开放

7、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是近代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综合运动的结果。

①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三民主义不能救中国。 中华民族要独立,中国社会要进步,全国人民要解放,就必须也只能确定新的领导阶级,寻找新的理论武器,制定新的政治方案,才能达到目的。(必要性)

②工人阶级的成长和工人运动的开展,迫切需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帝国主义在华企业的增多,中国工人阶级的队伍日益壮大。由于中国社会基本矛盾的日趋激化和民族危机的空前加深,中国工人运动风起云涌。特别是五四运动,中国工人阶级第一次以一种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中国的政治舞台,迫切需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可能性1)

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无产阶级的发生和发展,不但是伴随着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发生和发展而来。而且是伴随着帝国主义在中国直接地经营企业而来。因此,从产生的时间上说,中国无产阶级要比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早了近三十年。

而中国近代工业大部分不是从工场手工业发展起来的,因此,中国无产阶级的前身也主要不是由工场手工业工人转化而来,而是破产的农民和家庭手工业者。

早期的中国工人阶级人数很少,身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资产阶级的残酷压迫和剥削,虽然在20世纪20年代以前几年,还没有登上政治舞台,但它却是一个最有希望、最有前途的革命阶级力量和政治力量。

③新文化运动的启蒙作用。这场运动冲破了中国传统封建思想的束缚,使民主与科学的精神开始深入人心,从而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扫清了道路。(可能性2)

④ 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中国当时的先进分子从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中看到了光明和希望,于是把眼光从西方转向了俄国,欣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可能性3)

十月革命推动中国的先进分子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

十月革命启示人们: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可以用社会主义思想指导革命走向胜利。

十月革命诞生的社会主义新俄国号召反对帝国主义,并以新的平等的态度对待中国,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十月革命胜利的事实,给予中国的先进分子以新的革命方法的启示,推动他们去研究这个革命所遵循的主义。 ⑤先进知识分子的先锋、桥梁作用。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中国出现了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可能性4)

8、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主要表现

①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阵地不断扩大。不仅有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报刊,而且出现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团体。

②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译介马克思主义的书籍相继出版。1920年由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在上海出版。

③共产主义知识分子队伍日益壮大。五四以后一两年是中国知识界思想变化和政治分化最激烈的时期。一批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知识分子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走上了马克思主义道路。

④马克思主义思潮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的激烈论战。其间比较大的有三次。

第一次是马克思主义与实用主义的论战。

第二次是马克思主义与基尔特社会主义的论战。

第三次是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的论战。

经过这几次大的论战,许多先进知识分子划清了马克思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界限,走上了马克思主义的道路。

9、五四运动显示了中国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认识到工人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强大力量,积极投身到工人中间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无产阶级政党的成立作了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10、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的必然性

①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②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

③五四运动促进了工人阶级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基础。

11、中共创建于十月革命之后,又是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建立的,其对党建有双重影响。

(积极作用:没有受第二国际的影响;以俄国党为榜样来建党;党的纲领、政策、策略的指导 。 消极影响:强调集中多,强调民主不够,造成党内的家长制;包办代替、武断作风,妨碍中共的独立发展)

阶级基础巩固,革命性和战斗性强。

建党时的理论准备不足,马克思主义水平不高。

成长于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度,受到小资和封建思想严重影响,党的建设任务艰巨。

受共产国际领导,党的建设具有特殊性。

第一,标志着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领导核心;

第二,标志着中国革命有了新的指导思想;

第三,标志着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纲领;

第四,标志着中国革命有了新的依靠力量;

第五,标志着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前途;

第六,标志着中国革命有了新的国际关联。

12、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建立

一是,国际国内局势发展的需要。

国内政局:北洋军阀各派系之间纷争不断,搞得民不聊生。

各地军阀为进行内战,竟相扩充军队。为维持庞大的军费开支,军阀们一方面不举借外债;另一方面就千方百计搜括民脂民膏。

国际局势:华盛顿会议打破了日本独占中国的幻想,美,英,日都有假手于自己支配的军阀,加紧争夺地盘,加剧了国内的各种矛盾。

面临内忧外患,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迫切需要掀起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大革命风暴。

二是,国共两党为推动革命斗争的需要

中国共产党在实际革命斗争中认识到:中国革命单靠工人阶级的努力是无法完成的。

1923年,中共三大分析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决定联合国民党,集合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共同的力量推动革命,这就初步解决了中国革命的动力问题。

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也从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得出结论:中国革命不能依靠一派军阀去打倒另一派军阀,国民党必须要吸收新鲜血液。

1923年1月26日,孙中山与苏联全权大使越飞在上海发表了《孙文越飞宣言》,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13、大革命

①大革命是在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军阀的政治口号下进行的。而提出这个口号的是共产党。

②大革命是在民族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下进行的。而共产党是国共合作的倡导者和统一战线的组织者。

③大革命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空前广泛而深刻的群众运动。而中国共产党正是人民群众的主要发动者和组织者。

④大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革命战争。共产党人不仅帮助和推动了国民革命军的建立,而且在军队中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政治工作,并且在战斗中起着公认的先锋作用和表率作用。

14、大革命失败的原因

①客观上是由于反革命力量的强大和蒋介石集团、汪精卫集团先后叛变革命。

②党还处在幼年时期,没有革命斗争经验,缺乏对中国革命规律的深刻认识,还不善于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

③党的中央领导机关在大革命的后期犯了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在这次大革命的过程中,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者,对统一战线内部的地主、资产阶级分子的妥协性、反动性认识不足。因此,没有及时有效地组织革命力量同他们作坚决的斗争。结果,当蒋介石、汪精卫控制的国民党先后叛变的时候,我们党不能组织有效的反击,导致了大革命的失败)

④苏联和第三国际在指导中国革命中出现了错误。

15、大革命的历史意义:国民革命虽然失败了,但它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

①政治上,国民革命在很短时间内席卷全国城市和乡村,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国民普遍受到一次民主运动的迅练。

②经济上,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生产,经营给予了有力推动。

③思想文化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

16、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

①国共合作有利于中国革命的发展,也有利于两党的发展。

②必须坚持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方向,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的统一。

③必须充分发动和武装工农大众,使革命获得深厚的群众基础。

④在统一战线中,共产党人必须坚持独立性,争取对革命的领导权。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1、中国革命为什么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1)、背景

大革命失败后的艰难处境 ;

以城市为中心的武装反抗;

大革命失败后的艰难环境

①. 国内阶级关系发生重大变化,阶级力量重新组合,人民革命力量处于明显的劣势地位

② 年轻的中国共产党遭受了严重的挫折

③ 工农革命力量被摧残,革命运动被迫转入地下,共产党和人民群众的联系受到极大限制。

2、土地革命与农村社会变革的关系?

(1)土地革命推动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2)土地革命促进了农民意识的现代化:

保守——激进;家族意识——阶级意识;民间信仰——领袖崇拜。

(3)土地革命促进了农村社会制度的变革: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中央执行委员会、人民委员会;选举制度、监察制度。

3、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一)三次“左”倾错误

第一次是1927年11月至1928年4月的“左”倾盲动主义,错误地认为革命形势在不断高涨,盲目要求一些地区举行暴动。

第二次是1930年6月至9月以李立三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地认为中国革命乃至世界革命进入高潮,盲目要求举行全国暴动和集中红军力量攻打武汉等中心城市。

第三次是1931年1月至1935年1月以陈绍禹(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机会主义。

其主要错误是:在革命性质和统一战线问题上,混淆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界限,将反帝反封建与反资产阶级并列,将民族资产阶级视为中国革命最危险的敌人,一味排斥和打击中间势力。在革命道路问题上,继续坚持以城市为中心,将准备城市工人的总同盟罢工和武装起义作为共产党最主要的任务;指令根据地的红军采取“积极进攻的策略”,配合攻打中心城市。

在土地革命问题上,提出坚决打击富农和“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的主张。

在军事斗争问题上,实行进攻中的冒险主义、防御中的保守主义、退却中的逃跑主义。

在党内斗争和组织问题上,推行宗派主义和“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方针。

4、三次“左”倾错误形成的原因

(1)社会、阶级根源:小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

思想方法上的主观主义;

政治倾向上的左右摇摆;

组织生活上的个人主义和宗派主义。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如何评价国民党在抗日正面战场的地位与作用?

1. 战略防御阶段正面战场的作用

(1)粉碎了日本的速胜计划

(2)为中共起了掩护作用;

(3)鼓舞了士气;

(4)掩护了西南抗战基地的营建,为内迁争取了时间;

(5)扩大了中国抗战的影响,唤起了国际社会的同情。

对正面战场的评价,要着眼于战略而不是战役,以空间换时间。

2. 战略相持阶段:抗日与反共并重

抗日的一面:

(1)仍然留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内;

(2)对日本侵略继续组织了抵抗。

整个抗战期间,国民党组织会战22次,有18次是在这一阶段进行的;8年抗战期间,国民党毙伤日军276万,其中206万是这一阶段毙伤的;国民党官兵伤亡320万,215万是这一阶段伤亡的;

(3)牵制了日本在华兵力的40%左右,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解放区战场的压力;

(4)国民党站在世界反法西斯阵营一边,并以大国身份参加了一系列国际会议。

消极抗战、反共的一面:

反共活动猖獗(1941年皖南事变);

妥协投降活动变本加厉;

保存实力,避战观战。

3、抗日战争胜利意义

(1)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转折点。

(2)抗日战争的胜利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

(3)中国人民抗战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中华儿女不畏强暴、不甘屈辱的自强精神;万众一心、和衷共济的团结精神;舍生忘死、前仆后继的牺牲精神;百折不挠、奋斗到底的坚韧精神)。

(4)抗日战争的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奠定了中国大国地位的基础。

(5)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斗争。

4、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第一,中国共产党以自己的坚定意志和模范行动,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第二,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第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同世界所有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5、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经验 (启示)

第一,提高综合国力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保证。一个国家只有首先自强,才能在世界上自立。(落后就要挨打)

第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凝聚民族精神)

第三,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实现奋斗目标的力量源泉。(团结就是力量) 第四,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同时又决不惧怕战争。(和平发展是必由之路)

第五,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1、内战为何不能避免?

• 1. 国民党政权的独裁本性与中共民主政治要求的冲突;

• 2. 国民党以武力消灭共产党的图谋与共产党发展壮大趋势的冲突;

• 3. 美国对国民党内战政策的支持。

2、两种基本的选择,两个中国之命运

从根本上说,由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并不具备现实性,可供中国人民选择的方案主要是两个:或者是继续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或者是创建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

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方案由于违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遭到了广大中国人民的唾弃,它们的反动统治也在根本上被推翻了。

只有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关于建立人民共和国的方案,逐步地获得了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乃至民族资产阶级及其政治代表的拥护,由此成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选择。

3、国民党败退大陆的原因

(一) 军事原因

战争的非正义,违背人心民意;

军队之间各自为战,互不救援;

军队腐败,军纪废弛士气不高;

占军队多数的地方军队的瓦解;

国民党军队大兵团起义、投诚。

蒋介石轻敌狂妄,判断失误;

(二). 经济原因:财政经济的总崩溃导致南京政权的败亡。

抗战胜利后,国统区的经济由于美国的经济侵略、四大家族的残酷掠夺和内战的巨大消耗而陷入严重危机, 币制改革使经济加速崩溃。

财政经济的总崩溃,既推动国统区民众起而为生存斗争,也加剧了国民党内部各派矛盾的激化和军事与政治危机

(三) 政治原因

(1)南京国民政府面临来自外国列强、地方势力和民间社会三方面挑战,来不及实现制度创新,厉行政治、经济、农村等各方面改革以满足社会各阶层的愿望和要求,只得向专制体制回归;

(2)国民党既不能实现向现代法理型政党的结构转变,又丧失了革命党必须具备的基本要素,在意识形态内聚功能减弱、组织结构涣散、政治无内部制衡与外在监督的情形下, 逐渐趋向腐败 ;

(3)派系政治与地方割据;

国民党内派系林立;

中央与地方长期不和,地方割据势力作为一支强大的异己力量存在,使南京政权的统治受到严重削弱。

(四) 社会原因

失去政权立足的社会基础。

1927年后国民党失去了工农的支持;

作为南京政权社会基础的土豪劣绅不能同其真正合作;

民族资产阶级在绑架、勒索政策和官僚资本的吞并下逐渐与南京政权分手。

4、中国人民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是百余年来中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英勇牺牲、不屈奋斗的结果,是继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反法西斯的世界大战之后世界历史中最重大的政治事件,具有伟大的意义。

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在辽阔的中国大地上结束了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结束了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奴役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为中华民族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伟大复兴奠定了基础。

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它在一个人口占全人类1/4的大国里,扫荡了帝国主义及其代理人的势力,从而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有力地推动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相关内容

  • 2010年10月全国自考中国近代史纲要真题答案
  • 2010年10月全国自考中国近代史纲要真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目中只有一个是符号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参考答案:C 试题内容: 1:1860年洗劫和烧毁圆明园的侵略军是() A:日本侵略军 ...

  • 全国自考中国近代史纲要试卷
  • 2010年7月份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试题 2010年10月全国自考中国近代史纲要真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 每小题1分, 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目中只有一个是符号题目要求的, 请将其代码填写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 1860年洗劫和烧毁圆明园的侵略军是 ...

  • 必修一第四单元测试
  • 必修一第四单元测试 满分: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 一.单选题(共20小题) 1. 1943年3月为祭奠戴安澜,蒋介石在重庆献赠挽联.毛泽东在延安作诗道:"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沙场竟殒 ...

  • 自考[中国近代史纲要]真题
  • 2010年4月全国自考中国近代史纲要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目中 只有一个是符号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 1840年鸦片战争前,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A. 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B. ...

  • 南开大学16秋学期[近代中日关系史研究(尔雅)]在线作业
  • 16秋学期<近代中日关系史研究(尔雅)>在线作业 一.单选题(共 35 道试题,共 70 分.) 1. <饮冰室文集>的作者是 . 吉田松阴 . 康有为 . 梁启超 . 江川英龙 正确答案: 2. 提出"海防之要,在炮与舰,而炮最居首"的是 . 魏源 . ...

  • 初高中历史选择题
  • 初高中历史选择题 1.清朝学者赵翼说:"西汉开国,功臣多出于亡命无赖:至东汉中兴,则诸将皆有儒者气象."出现"儒者气象"是因为 A.孔子有教无类 B.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C.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D."五经"的流传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

  • 2016年3月四川农业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本科)]1603补考作业考核试题及满分答案
  • 四川农业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本科) >1603补考作业考 核试题及满分答案 一.单选题(共20道试题,共40分) 1. 遵义会议后,中共中央政治局成立了新的三人团负责红军的军事行动,其成员是(C ) A. 毛泽东.朱德.周恩来 B. 毛泽东.朱德.王稼祥 C. 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 ...

  • 石家庄市2015届高三质检二历史试题
  • 石家庄市2015届高三质检(二) 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时间150分钟,全卷满分300分.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填写在答题卡上.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中"准考证号.姓名.考试科目"与考生本 ...

  • 试析高考试题的能力考查要求
  • 作者:宾华 中学历史教学 1998年02期 历史高考命题总的趋势是逐年加大对中学生能力要求的考查力度,近年来历史高考的能力考查呈现出全方位.多层次的特点.全方位是指能力考查覆盖五种题型,它不单体现在问答题.材料解析题.多项选择题中,而且也体现在单项选择题和填空题中.多层次是指考查的目标不仅限于再认. ...

  • 2011年1月自考[中国近代史纲要]试题及答案
  •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题1分,共30.0分) 1.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开端的是() A.新文化运动 B.中国******成立 C.国共第一次合作 D.五四运动 [正确答案是]:D 2.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是() A.农民阶级 B.地主阶级 C.民族资产阶级 D.官僚资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