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遗产的内涵与保护

世界遗产的内涵与保护

郑欣淼

The Connotation and Conservation of the World Heritage

Zheng Xinmiao

近年来我国申报世界遗产与日俱增的热情与申报成功后在保护上屡屡出现问题,形成强烈反差,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对《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意义认识不到位,执行的自觉性不高。

一、世界遗产的特点及意义

世界遗产的特点:在价值上的普遍性与民族性、地域性;在内容上的独特性与代表性、多样性;在保护上的规范性与完整性、真实性。

在当今科技高度发达、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趋势下,保护世界遗产对于建立新型的人与环境的伦理关系,保持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对于认识人类文明的历程以及文化的多样性、差异性,保持良好的人文生态环境,保持文化发展的活力与创造力,有着重大意义。世界遗产的确立事实上也为开展不同文明间的对话、加强不同文化的交流与沟通,提供了一个平台。

二、《公约》的宗旨是保护

《公约》产生的重要背景,是遗产保存在世界范围内面临共同的严重的威胁。解决存在问题需要国际间的合作与努力。世界遗产委员会的工作重心已从登录转到对列入目录的遗产的管理、监测上。世界遗产没有终身制。

把《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系列有关保护自然、文化遗产的公约、建议结合起来,可以看到一以贯之的是“保护第一”的精神。

这种保护的对象不仅是列入《世界遗产目录》的遗产,而是所有人类的自然、文化遗产,并且强调把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作为一个和谐的整体来保护;也不仅保护有形的遗产,同时包括人类口头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世界遗产有效保护的意义之一,在于为整个人类自然、文化遗产的保护做出榜样,起到示范作用。 正确认识和处理保护与利用的关系。

三、对中国申报世界遗产热潮的思考

申报世界遗产,不仅在中国,在世界多数国家和地区也呈不断升温的趋势。申报热总的看是好事。按照《公约》要求进行整治,大量资金的投入,宣传舆论

的推动,不仅引进了先进的文物保护理念、科学而具体的管理标准,而且提升了全民的文物保护意识。

世界遗产的多样性使我们从世界文化的角度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在世界文化的格局中认识中华文化的地位,进一步增强民族自豪感,以及文化认同、文化自觉。

申报世界遗产为遗产保护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最好的切入点,使国外对中国遗产保护有了深切的了解,也使国内的工作水平和在国际上的形象得到较快提升。

文明古国固然有丰富的文化遗产,但要列入世界遗产目录则还必须在多方面付出努力。正是18年申遗,才使中国拥有世界遗产的数量迅速跃居世界第三。这不仅成为中国作为文明古国的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而且对外也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促进了遗产地旅游业与地方经济的发展。

但一些遗产地申报成功后存在的问题也相当严重,主要是没有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出现为了旅游而过度开发以及掠夺性经营的现象。

四、履行《公约》是政府的承诺与遗产地的责任

公约作为国际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缔约国具有法律效力。我国最高立法机构批准《公约》,意味着该《公约》在我国具有等同于最高立法机构颁布的法律效力。任何单位和个人的行为不得违反《公约》的规定。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发展是硬道理。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即不仅要把经济搞上去,同时要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世界遗产的价值与功能是多方面的,它的作用不只在经济方面。对它的利用,一定要以保护为前提。

旅游是一项产业,也是一门科学,要研究旅游业发展的规律,处理好与遗产保护的关系,防止简单化。有的遗产,未必当下就能成为旅游热点,例如周口店,但一定要保护好。这是一个负责任的政府对世界承诺的兑现,也是一个民族文化素质的体现。

遗产地的政府和人民群众在保护世界遗产上负有更为直接的责任。要重视做好四方面工作:一是制定好规划。规划要端正指导思想,以保护遗产为首要任务。二是动员群众。当地群众的参与是遗产保护好的一个重要保证,要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改善生活条件,在有的地方,还要处理好群众和私人所有的遗产的保护问题,例如皖南民居等。三是搞好基础工作。遗产地或是风景名胜地,或是全国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们的管理,要做好“四有”(有保护范围,有标志说明,有记录档案,有专门机构或专人负责管理)等基础工作。四是保持文化特色。对伴随旅游活动而来的文化冲击、思想腐蚀等“旅游污染”应引起足够重视,在接受现代文明的同时,要努力保持当地优秀的传统文化特色。这些特色是文化遗产不可分割的部分。

作者:郑欣淼 中国文化部副部长、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

世界遗产的内涵与保护

郑欣淼

The Connotation and Conservation of the World Heritage

Zheng Xinmiao

近年来我国申报世界遗产与日俱增的热情与申报成功后在保护上屡屡出现问题,形成强烈反差,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对《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意义认识不到位,执行的自觉性不高。

一、世界遗产的特点及意义

世界遗产的特点:在价值上的普遍性与民族性、地域性;在内容上的独特性与代表性、多样性;在保护上的规范性与完整性、真实性。

在当今科技高度发达、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趋势下,保护世界遗产对于建立新型的人与环境的伦理关系,保持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对于认识人类文明的历程以及文化的多样性、差异性,保持良好的人文生态环境,保持文化发展的活力与创造力,有着重大意义。世界遗产的确立事实上也为开展不同文明间的对话、加强不同文化的交流与沟通,提供了一个平台。

二、《公约》的宗旨是保护

《公约》产生的重要背景,是遗产保存在世界范围内面临共同的严重的威胁。解决存在问题需要国际间的合作与努力。世界遗产委员会的工作重心已从登录转到对列入目录的遗产的管理、监测上。世界遗产没有终身制。

把《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系列有关保护自然、文化遗产的公约、建议结合起来,可以看到一以贯之的是“保护第一”的精神。

这种保护的对象不仅是列入《世界遗产目录》的遗产,而是所有人类的自然、文化遗产,并且强调把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作为一个和谐的整体来保护;也不仅保护有形的遗产,同时包括人类口头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世界遗产有效保护的意义之一,在于为整个人类自然、文化遗产的保护做出榜样,起到示范作用。 正确认识和处理保护与利用的关系。

三、对中国申报世界遗产热潮的思考

申报世界遗产,不仅在中国,在世界多数国家和地区也呈不断升温的趋势。申报热总的看是好事。按照《公约》要求进行整治,大量资金的投入,宣传舆论

的推动,不仅引进了先进的文物保护理念、科学而具体的管理标准,而且提升了全民的文物保护意识。

世界遗产的多样性使我们从世界文化的角度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在世界文化的格局中认识中华文化的地位,进一步增强民族自豪感,以及文化认同、文化自觉。

申报世界遗产为遗产保护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最好的切入点,使国外对中国遗产保护有了深切的了解,也使国内的工作水平和在国际上的形象得到较快提升。

文明古国固然有丰富的文化遗产,但要列入世界遗产目录则还必须在多方面付出努力。正是18年申遗,才使中国拥有世界遗产的数量迅速跃居世界第三。这不仅成为中国作为文明古国的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而且对外也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促进了遗产地旅游业与地方经济的发展。

但一些遗产地申报成功后存在的问题也相当严重,主要是没有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出现为了旅游而过度开发以及掠夺性经营的现象。

四、履行《公约》是政府的承诺与遗产地的责任

公约作为国际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缔约国具有法律效力。我国最高立法机构批准《公约》,意味着该《公约》在我国具有等同于最高立法机构颁布的法律效力。任何单位和个人的行为不得违反《公约》的规定。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发展是硬道理。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即不仅要把经济搞上去,同时要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世界遗产的价值与功能是多方面的,它的作用不只在经济方面。对它的利用,一定要以保护为前提。

旅游是一项产业,也是一门科学,要研究旅游业发展的规律,处理好与遗产保护的关系,防止简单化。有的遗产,未必当下就能成为旅游热点,例如周口店,但一定要保护好。这是一个负责任的政府对世界承诺的兑现,也是一个民族文化素质的体现。

遗产地的政府和人民群众在保护世界遗产上负有更为直接的责任。要重视做好四方面工作:一是制定好规划。规划要端正指导思想,以保护遗产为首要任务。二是动员群众。当地群众的参与是遗产保护好的一个重要保证,要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改善生活条件,在有的地方,还要处理好群众和私人所有的遗产的保护问题,例如皖南民居等。三是搞好基础工作。遗产地或是风景名胜地,或是全国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们的管理,要做好“四有”(有保护范围,有标志说明,有记录档案,有专门机构或专人负责管理)等基础工作。四是保持文化特色。对伴随旅游活动而来的文化冲击、思想腐蚀等“旅游污染”应引起足够重视,在接受现代文明的同时,要努力保持当地优秀的传统文化特色。这些特色是文化遗产不可分割的部分。

作者:郑欣淼 中国文化部副部长、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


相关内容

  • 联合国的世界主义内涵
  • 联合国的世界主义内涵 [原文出处]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原刊期号]20103 [原刊页号]145-148 [分 类 号]D7 [分 类 名]国际政治 [英文标题]On the Cosmopolitan Connotation of UN [作者简介]张永义(1975-),男,河南信阳人,中 ...

  • 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与基本路径
  • Resources Science 第35卷第1期2013年1月 2013,35(1):2-13 Vol. 35,No. 1Jan. , 2013 文章编号:1007-7588(2013)01-0002-12 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与基本路径 233 谷树忠1,,胡咏君1,,周洪1, (1. 中国科 ...

  • 生态旅游概念的研究
  • 生态旅游概意昀研究 吴楚材,吴章文,郑群明,胡卫华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森林旅游研究中心,长沙410004) [摘要]通过分析生态旅游的提出和国内外研究的现状,文大会",在世界范围内提出并推广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章将现有生态旅游概念系统地归纳为5种学说,即"保护中和原则之后,生态旅游 ...

  • 生态旅游大发展调研报告
  •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党的xx届六中全会发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动员令,强调"要推动文化与旅游.体育.信息.物流.建筑等产业融合发展".处于跨越发展.赶超进位历史节点的,必须抢抓国家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机遇,着力挖掘文化资源,传承弘扬民族民间文化,促使文化 ...

  • 考古遗址公园在我国大遗址保护中的优势
  • 2010年9月 总第161期)(第9期, [旅游理论与实践] 社会科学家 SOCIALSCIENTISTSep.,2010 (No.9,GeneralNo.161) 考古遗址公园在我国大遗址保护中的优势 李爱民 (濮阳市戚城文物景区管理处,河南濮阳457000) 摘要:考古遗址公园是我国在大遗址保护 ...

  • 文化旅游资源的现代意义和旅游价值
  • 第二十四卷第一期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VoL24NO.1 2009年1月 JOURNAL OF CHUXIONGNORMAL UNIVERSITY Jan.2009 丽江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现代意义和旅游价值 高烈明 ((丽江师专,云南丽江674100)) 摘要:丽江地处"彝藏走廊". ...

  • 关于江苏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状况的调查报告
  • 关于江苏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状况的调查报告 社会实践参加者:数理学院10数学1:朱忞,学号10121131,何亚运,学号10121108 社会实践主题:江苏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状况调查 社会实践时间:2012年1月12日至2月5日 社会实践地点:江苏省无锡市 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历史文化资 ...

  • 关于建设考古遗址公园的良渚共识
  • 关于建设考古遗址公园的良渚共识 2009年6月12日,国家文物局和杭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了"大遗址保护良渚论坛",论坛围绕"大遗址保护与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主题展开讨论,形成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共识如下: 一.考古遗址公园立足于遗址及其背景环境的保护.展示与利用 ...

  • 文化旅游对经济的推动
  • 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党领导人民坚定不移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是旅游发展的文化根基.旅游与文化有着天然的联系,自有旅游活动以来,旅游与文化就密不可分,而且从广义上理解,旅游本身就是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