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寻梦者--戴望舒

执笔人:肖萧【内容摘要】戴望舒早期的诗歌多写个人的孤独心境,感伤气息比较重,而且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诗中的意象朦胧含蓄,他的代表作>便是在这个时期完成的。19世纪30年代初,从法国留学回来的他看到了祖国当时贫穷落后、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景象,受到了很大的触动。抗日战争爆发一年后,他举家由上海迁至香港,他决心在敌人入侵造成的“阴霾气候”中挣扎,以自己微渺的光明,“与港岸周遭的灯光尽一点照明之责”。 戴望舒同民族敌人进行了顽强的斗争。他当时曾气愤地说:“现在还没有亡国,就尝到了亡国的滋味,要是真的做了亡国奴,这寄人篱下的生活,那就更难过了。我们中国人要到什么时候,才能脱离这个苦难呢?”就是在这个时候,戴望舒的诗歌观念和创作实践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他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未来的热烈向往。《寻梦者》是他思想最好的反映。因为戴望舒他不仅是为自己寻梦,而且是在中国最黑暗的时候为整个民族寻求光明的梦。 【正文】回顾 “五四”运动以来的中国诗人,戴望舒是其中最具艺术魅力和最富渗透力的诗人之一。细读其诗,总是感觉有一种特殊的艺术氛围浸润其间,令人深受感染并为之动心。这种特殊的艺术氛围不仅在于他的单纯,在于他的文字优美得犹如品一盏淡淡的清茶,回味隽永;而且也在于他对“开出花来的”梦的执着追求。戴望舒,1905年3月5日生于浙江杭州,曾就读于上海大学和震旦大学。先后与人创办过《璎珞》、《文学工厂》、《新诗》等多种刊物。1926年,处女诗作《凝泪出门》发表。1929年,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出版,其中《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1932年初到法国留学,1935年回国。抗战爆发后,在香港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和《星岛日报》星岛副刊以及《顶点》,出版《耕耘》杂志。1941年底被捕入狱,在狱中写下了许多著名诗篇。建国后,在新闻总署从事编译工作,不久病逝北京。戴望舒早期诗歌因受英国颓废派诗人道生和法国浪漫诗人雨果的影响,又沉溺于晚唐诗人纤细与感伤的艺术气氛中,意象朦胧含蓄,多写个人孤寂抑郁的心情,读起来让人觉得十分伤感。《我的记忆》中“旧锦囊”留存的诗作,就是这种抒发个人哀愁感伤情绪的代表。而他的后来作品则“抛开了浪漫派,倾向了象征派”。(施蛰存:《戴望舒译诗集》序) 然而不论其早期作品,还是后来作品、不论是浪漫派,还是象征派,他的作品都包涵着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一个寻梦者美丽的灵魂。“五四”运动前后,科学与民主的洪流震醒了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美好的理想与黑暗的现实的激烈矛盾,笼罩了他们敏感的心灵。比“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更强烈的社会使命感造就了一个庞大的“寻梦者”群。从鲁迅无数痛苦的梦结出的果实《呐喊》,到何其芳在精美中浸满了热情的《画梦录》,虽然个人的心同现实的距离有远有近,但是,寻求美好的梦境变为现实的愿望与他们执著艰辛的寻求精神,却大体是一致的。戴望舒就是其中一位由现实世界转到诗的世界中最忠实的寻梦者。梦会开出花来的梦会开出娇妍的花来的:去求无价的珍宝吧诗句含蓄里有铿锵,婉转里有坚定。戴望舒并不回避“梦”的严酷与虚幻,不忌讳人生短暂的客观规律。诗人从诗的开始便清醒地写出了“梦开花”这近于幻想的前提。“人生如梦”是古圣哲们早已悟透的生命哲学。关键在于如何看待“梦”这个问题:把“梦”当成及时行乐和荒淫无度,是一种人生态度;把“梦”作为严肃的追求和奉献同样也是一种人生态度。戴望舒的“寻梦者”的梦,不在于他把人生追求当作了一场梦,而在于把梦看成是很严肃很有价值的。而当时的社会缺少有价值的梦想,整个中华民族也没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所以这是有很大意义的。你去攀九年的冰山吧你去航九年的旱海吧然后你逢到那金色的贝。为了民族的梦想,也就是那金色的贝,每个人都需要一种耐心,一种毅力,一种刻苦磨练的精神,勇往直前,毫不退缩。当你鬓发斑斑了的时候,当你眼睛朦胧的时候,金色的贝吐出桃色的珠。当梦想正逐步变为事实,当“一个梦境静静的升上来了”之际,也就是“你衰老了的时候”。这一残酷的现实并没有阻止诗人作为“寻梦者”的不懈追求,也没有使当代的“寻梦者”因之而颓然却步,中国人民作为“寻梦者”就更不能退缩,这正是诗人为民族寻求光明的伟大和崇高之处。诗人一生坎坷,时代的、历史的、个人的磨难使他几遭劫难,但他的一颗诗心却渗透了人生的始终。诗人坚信:历尽万难,当你衰老的时候,梦定会开出花来的。诗中呈现了一个寻找的曲折艰苦的过程,寻梦者的心灵之路,寻梦者的欢悦辛酸,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具体而又富于象征性的呈现。《寻梦者》是诗人内心的形象写照,也是一个群体精神与灵魂的深刻自白。它用美丽的象征唱出了美丽的寻梦者灵魂的歌。这支美丽的歌告诉了一个人生的真谛:任何美好理想的实现,任何事业成功的获取,必须付出人的一生追求的艰苦代价。诗人一定胸怀着乐观的希冀,然而这却没有为诗人带来生命的幸运。诗人年轻时与自己朋友的妹妹相恋,而在其出国的几年中,他的恋人却又移情别恋,八年的恋情最终以失败而告终,这给诗人带来了巨大的打击。而后的几年里诗人又经历了两次失败的婚姻。情感上的挫折无疑给诗人的心灵刻上了一道伤疤。但诗人却并没有因此放弃写诗,而是继续用文字使麻木的中国人觉醒。1942年春,被日寇逮捕入狱,受尽严刑拷打,仍坚贞不屈。保持了一个正直知识分子高尚的民族气节。《我用残损的手掌》便是那个时期戴望舒的代表作之一。我 用 残 损 的 手 掌摸 索 这 广 大 的 土 地 :这 一 角 已 变 成 灰 烬 ,那 一 角 只 是 血 和 泥 ;这 一 片 湖 该 是 我 的 家 乡 ,春 天 , 堤 繁 花 如 锦 障 ,嫩 柳 枝 折 断 有 奇 异 的 芬 芳 , 我 触 到 荇 藻 和 水 的 微 凉 ;这 长 白 山 的 雪 峰 冷 到 彻 骨 ,这 黄 河 的 水 夹 泥 沙 在 指 间 滑 出 ;江 南 的 水 田 , 你 当 年 新 生 的 禾 草是 那 么 细 , 那 么 软 … … 现 在 只 有 蓬 蒿 ;岭 南 的 荔 枝 花 寂 寞 地 憔 悴 ,尽 那 边 , 我 蘸 着 南 海 没 有 渔 船 的 苦 水 … …无 形 的 手 掌 掠 过 无 限 的 江 山 ,手 指 沾 了 血 和 灰 , 手 掌 黏 了 阴 暗 ,只 有 那 辽 远 的 一 角 依 然 完 整 ,温 暖 , 明 朗 , 坚 固 而 蓬 勃 生 春 。在 那 上 面 , 我 用 残 损 的 手 掌 轻 抚 ,像 恋 人 的 柔 发 , 婴 孩 手 中 乳 。我 把 全 部 的 力 量 运 在 手 掌贴 在 上 面 , 寄 与 爱 和 一 切 希 望 ,因 为 只 有 那 里 是 太 阳 , 是 春 ,将 驱 逐 阴 暗 , 带 来 苏 生 ,因 此 只 有 那 里 我 们 不 像 牲 口 一 样 活 ,蝼 蚁 一 样 死 … … 那 里 , 永 恒 的 中 国 !这首诗是诗人在狱中写下的,是诗人对祖国一片赤诚之心的最好写照。诗人虽身无自由,但却心系国家的每一寸土地与美丽河山。“现在还没有亡国,就尝到了亡国的滋味,要是真的做了亡国奴,这寄人篱下的生活,那就更难过了。我们中国人要到什么时候,才能脱离这个苦难呢?”诗人曾愤慨地说道。他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大地,他热爱他的祖国,他仍旧在为他和人民的梦在努力。追寻梦想,是戴望舒一生的渴求。从追寻风花雪月的情调,到追寻刻骨铭心的爱情;从追寻宁静安逸的生活,到追寻自由光明的境遇,他一直在寻梦,并报以“攀九年的冰山,航九年的旱海”的精神。随着命运的磨难,随着灵魂的升华,戴望舒的诗歌观念和创作实践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他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未来的热烈向往。这让我们看到戴望舒不仅仅为自己寻梦,而且在中国最黑暗的时候为整个民族寻求光明的梦。诗人终于盼到了中国人民扬眉吐气的那一天,终于看到了中国人民走入新生活的那一天。作为一个生活的寻梦者,作为一个理想的追求者,戴望舒是幸福的。

执笔人:肖萧【内容摘要】戴望舒早期的诗歌多写个人的孤独心境,感伤气息比较重,而且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诗中的意象朦胧含蓄,他的代表作>便是在这个时期完成的。19世纪30年代初,从法国留学回来的他看到了祖国当时贫穷落后、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景象,受到了很大的触动。抗日战争爆发一年后,他举家由上海迁至香港,他决心在敌人入侵造成的“阴霾气候”中挣扎,以自己微渺的光明,“与港岸周遭的灯光尽一点照明之责”。 戴望舒同民族敌人进行了顽强的斗争。他当时曾气愤地说:“现在还没有亡国,就尝到了亡国的滋味,要是真的做了亡国奴,这寄人篱下的生活,那就更难过了。我们中国人要到什么时候,才能脱离这个苦难呢?”就是在这个时候,戴望舒的诗歌观念和创作实践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他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未来的热烈向往。《寻梦者》是他思想最好的反映。因为戴望舒他不仅是为自己寻梦,而且是在中国最黑暗的时候为整个民族寻求光明的梦。 【正文】回顾 “五四”运动以来的中国诗人,戴望舒是其中最具艺术魅力和最富渗透力的诗人之一。细读其诗,总是感觉有一种特殊的艺术氛围浸润其间,令人深受感染并为之动心。这种特殊的艺术氛围不仅在于他的单纯,在于他的文字优美得犹如品一盏淡淡的清茶,回味隽永;而且也在于他对“开出花来的”梦的执着追求。戴望舒,1905年3月5日生于浙江杭州,曾就读于上海大学和震旦大学。先后与人创办过《璎珞》、《文学工厂》、《新诗》等多种刊物。1926年,处女诗作《凝泪出门》发表。1929年,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出版,其中《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1932年初到法国留学,1935年回国。抗战爆发后,在香港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和《星岛日报》星岛副刊以及《顶点》,出版《耕耘》杂志。1941年底被捕入狱,在狱中写下了许多著名诗篇。建国后,在新闻总署从事编译工作,不久病逝北京。戴望舒早期诗歌因受英国颓废派诗人道生和法国浪漫诗人雨果的影响,又沉溺于晚唐诗人纤细与感伤的艺术气氛中,意象朦胧含蓄,多写个人孤寂抑郁的心情,读起来让人觉得十分伤感。《我的记忆》中“旧锦囊”留存的诗作,就是这种抒发个人哀愁感伤情绪的代表。而他的后来作品则“抛开了浪漫派,倾向了象征派”。(施蛰存:《戴望舒译诗集》序) 然而不论其早期作品,还是后来作品、不论是浪漫派,还是象征派,他的作品都包涵着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一个寻梦者美丽的灵魂。“五四”运动前后,科学与民主的洪流震醒了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美好的理想与黑暗的现实的激烈矛盾,笼罩了他们敏感的心灵。比“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更强烈的社会使命感造就了一个庞大的“寻梦者”群。从鲁迅无数痛苦的梦结出的果实《呐喊》,到何其芳在精美中浸满了热情的《画梦录》,虽然个人的心同现实的距离有远有近,但是,寻求美好的梦境变为现实的愿望与他们执著艰辛的寻求精神,却大体是一致的。戴望舒就是其中一位由现实世界转到诗的世界中最忠实的寻梦者。梦会开出花来的梦会开出娇妍的花来的:去求无价的珍宝吧诗句含蓄里有铿锵,婉转里有坚定。戴望舒并不回避“梦”的严酷与虚幻,不忌讳人生短暂的客观规律。诗人从诗的开始便清醒地写出了“梦开花”这近于幻想的前提。“人生如梦”是古圣哲们早已悟透的生命哲学。关键在于如何看待“梦”这个问题:把“梦”当成及时行乐和荒淫无度,是一种人生态度;把“梦”作为严肃的追求和奉献同样也是一种人生态度。戴望舒的“寻梦者”的梦,不在于他把人生追求当作了一场梦,而在于把梦看成是很严肃很有价值的。而当时的社会缺少有价值的梦想,整个中华民族也没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所以这是有很大意义的。你去攀九年的冰山吧你去航九年的旱海吧然后你逢到那金色的贝。为了民族的梦想,也就是那金色的贝,每个人都需要一种耐心,一种毅力,一种刻苦磨练的精神,勇往直前,毫不退缩。当你鬓发斑斑了的时候,当你眼睛朦胧的时候,金色的贝吐出桃色的珠。当梦想正逐步变为事实,当“一个梦境静静的升上来了”之际,也就是“你衰老了的时候”。这一残酷的现实并没有阻止诗人作为“寻梦者”的不懈追求,也没有使当代的“寻梦者”因之而颓然却步,中国人民作为“寻梦者”就更不能退缩,这正是诗人为民族寻求光明的伟大和崇高之处。诗人一生坎坷,时代的、历史的、个人的磨难使他几遭劫难,但他的一颗诗心却渗透了人生的始终。诗人坚信:历尽万难,当你衰老的时候,梦定会开出花来的。诗中呈现了一个寻找的曲折艰苦的过程,寻梦者的心灵之路,寻梦者的欢悦辛酸,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具体而又富于象征性的呈现。《寻梦者》是诗人内心的形象写照,也是一个群体精神与灵魂的深刻自白。它用美丽的象征唱出了美丽的寻梦者灵魂的歌。这支美丽的歌告诉了一个人生的真谛:任何美好理想的实现,任何事业成功的获取,必须付出人的一生追求的艰苦代价。诗人一定胸怀着乐观的希冀,然而这却没有为诗人带来生命的幸运。诗人年轻时与自己朋友的妹妹相恋,而在其出国的几年中,他的恋人却又移情别恋,八年的恋情最终以失败而告终,这给诗人带来了巨大的打击。而后的几年里诗人又经历了两次失败的婚姻。情感上的挫折无疑给诗人的心灵刻上了一道伤疤。但诗人却并没有因此放弃写诗,而是继续用文字使麻木的中国人觉醒。1942年春,被日寇逮捕入狱,受尽严刑拷打,仍坚贞不屈。保持了一个正直知识分子高尚的民族气节。《我用残损的手掌》便是那个时期戴望舒的代表作之一。我 用 残 损 的 手 掌摸 索 这 广 大 的 土 地 :这 一 角 已 变 成 灰 烬 ,那 一 角 只 是 血 和 泥 ;这 一 片 湖 该 是 我 的 家 乡 ,春 天 , 堤 繁 花 如 锦 障 ,嫩 柳 枝 折 断 有 奇 异 的 芬 芳 , 我 触 到 荇 藻 和 水 的 微 凉 ;这 长 白 山 的 雪 峰 冷 到 彻 骨 ,这 黄 河 的 水 夹 泥 沙 在 指 间 滑 出 ;江 南 的 水 田 , 你 当 年 新 生 的 禾 草是 那 么 细 , 那 么 软 … … 现 在 只 有 蓬 蒿 ;岭 南 的 荔 枝 花 寂 寞 地 憔 悴 ,尽 那 边 , 我 蘸 着 南 海 没 有 渔 船 的 苦 水 … …无 形 的 手 掌 掠 过 无 限 的 江 山 ,手 指 沾 了 血 和 灰 , 手 掌 黏 了 阴 暗 ,只 有 那 辽 远 的 一 角 依 然 完 整 ,温 暖 , 明 朗 , 坚 固 而 蓬 勃 生 春 。在 那 上 面 , 我 用 残 损 的 手 掌 轻 抚 ,像 恋 人 的 柔 发 , 婴 孩 手 中 乳 。我 把 全 部 的 力 量 运 在 手 掌贴 在 上 面 , 寄 与 爱 和 一 切 希 望 ,因 为 只 有 那 里 是 太 阳 , 是 春 ,将 驱 逐 阴 暗 , 带 来 苏 生 ,因 此 只 有 那 里 我 们 不 像 牲 口 一 样 活 ,蝼 蚁 一 样 死 … … 那 里 , 永 恒 的 中 国 !这首诗是诗人在狱中写下的,是诗人对祖国一片赤诚之心的最好写照。诗人虽身无自由,但却心系国家的每一寸土地与美丽河山。“现在还没有亡国,就尝到了亡国的滋味,要是真的做了亡国奴,这寄人篱下的生活,那就更难过了。我们中国人要到什么时候,才能脱离这个苦难呢?”诗人曾愤慨地说道。他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大地,他热爱他的祖国,他仍旧在为他和人民的梦在努力。追寻梦想,是戴望舒一生的渴求。从追寻风花雪月的情调,到追寻刻骨铭心的爱情;从追寻宁静安逸的生活,到追寻自由光明的境遇,他一直在寻梦,并报以“攀九年的冰山,航九年的旱海”的精神。随着命运的磨难,随着灵魂的升华,戴望舒的诗歌观念和创作实践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他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未来的热烈向往。这让我们看到戴望舒不仅仅为自己寻梦,而且在中国最黑暗的时候为整个民族寻求光明的梦。诗人终于盼到了中国人民扬眉吐气的那一天,终于看到了中国人民走入新生活的那一天。作为一个生活的寻梦者,作为一个理想的追求者,戴望舒是幸福的。


相关内容

  • 戴望舒:寻梦者
  • 梦会开出花来的, 梦会开出娇妍的花来的: 去寻求无价的珍宝吧. 在青色的大海里, 在青色的大海的底里, 深藏着金色的贝一枚. 你去攀九年的冰山吧, 你去航九年的旱海吧, 然后你逢到那金色的贝. 它有天上的云鱼声, 它有海上的风涛声, 它会使你的心沉醉. 把它在海里养九年, 把它在天水里养九年, 然后 ...

  • 戴望舒_雨巷_的意象美新论_张建锋
  • 第6期No . 6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 rnal of Xihua University (Philosophy &Social Sciences ) 2005年12月Dec . 2005 戴望舒<雨巷>的意象美新论 张建锋 (西华大学人文学院 四川成都 61 ...

  • 戴望舒和卞之琳诗歌(人教版选修备课资料)
  • 戴望舒诗歌的 意义:中西诗歌艺术的自觉的 融合:中国古代诗歌意象艺术与西方象征主义诗歌艺术的 融合.对五四以来中国诗歌艺术的综合与超越:吸取五四白话诗歌注重意象的 方法,将写实性意象.单纯的 比喻性意象发展为隐喻性的 象征意象:反对郭沫若式的坦白式抒情,主张诗情的 内在节奏与郭沫若相同:不满新格律诗 ...

  • 雨巷导学案教师
  • <雨巷>之导学案 [明确目标] 1.赏析这首诗的意象及象征手法的运用: 2.通过朗读与鉴赏体味诗歌所具有的音韵美及画面美: 3.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并背诵全诗. [掌握方法]朗诵法.分析法.小组讨论法 [助读小帮手] 1.作者简历:戴望舒(1905-1950)现代诗人,又称"雨 ...

  • 现当代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练习题二 一.填空题 1.文学革命开始于( )年,是适应以 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 2.1919年,胡适在<"新思潮"的意义>一文中提出了( )的口号. 3.( )是<呐喊>的总主题. 4.叶圣陶的<多收了三 ...

  • 北师大版高中语文课文目录
  • (北师大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目录 必修一 第一单元 家国情怀 1 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 2 诗二首 我爱这土地 故土 3 狱中上母书 第二单元 青春岁月 4 诗二首 预言 相信未来 5 哦,香雪 6 草莓 第三单元 往事悠悠 7 <呐喊>自序 8 项脊轩 ...

  • 新诗(1927--1937)
  • 新诗(1927--1937) 中国一直是一个诗的国度,传统诗歌为格律诗,进入现代社会以后出现了与格律诗歌不同的诗歌,称之为新诗.上一个十年是以郭沫若为代表的浪漫诗.自由诗以及新月派所出现的新格律诗.早期新月派提出节奏美.建筑美和画面美.代表作有闻一多的<死水>,他们特别强调每一句话要出现 ...

  • 现代文学史必读书目及参考文献
  • 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一 评论节选 第二章鲁迅一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林纾<致蔡鹤卿太史书>蔡元培<答林琴南书><文学研究会宣言成仿吾<新文学的使命>梅光迪<评提倡新文化者>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

  • 中职语文学业水平测试大纲
  • 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2012级学业水平测试 语文测试大纲 <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学业水平测试大纲>,根据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学业水平测试要求研究制定,考纲主要依据为教育部2009年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以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指导委员会审定的江苏省职业学校文化课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