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传统手工艺的当下境遇与发展走向

民间传统手工艺的当下境遇与发展走向

王胜选

(安康学院艺术系,陕西安康725000)

摘要:当下民间传统手工艺面I临着许多困窘,我们

这都是机械化的工业所无法替代的。

体现在手工艺制作中的灵活性来源于民间艺人的内在品质、气质,以及过去和当前的经验,每个人都有自己

在对其进行保护、继承与发展的过程中应该用联系、运动的观点看待传统手工艺,探析传统手工艺的现状与出路。

关键词:民间传统手工艺当下境遇发展走向

法国作家卢梭曾说:“在人类所有一切可以谋生的职

业中,最能使人接近自然状态的职业是手工劳动。”【lj可

独特的生活环境、生活阅历和教育背景,因而每个人也都

会受到一些内在气质或外在环境的影响。这些影响形成

一个人独特的个性,并且都会在自己创造艺术的时候通

见,手工劳动伴随着人类一路走来,在人类历史中的作用

不可低估。传统手工艺是和手工劳动紧密结合的一种艺

过手的操作自然地传达给艺术品,那么传统手工艺通过手工制作毋庸置疑也会留下艺术制作者个人与众不同的痕迹,这种鲜明的引人注目的个人风格,充分体现出了艺

术的那种不可重复的意味性,这些灵魂似的个人效果是在机器生产模式下难以达到的。从此“手工劳动作为一种机器生产规范化、标准化、一体化的补充,为这个世界增添了丰富的色彩和富有朝气的活力”。【4】另外,分散经营、较低的成本投入、较低的能源消耗、高效的环保质量,是

术表达形式,是劳动和艺术的完美结合,是现代社会不可

或缺的一种生产方式。

一、存在的现实性

杭间认为:“传统手工艺是农耕时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下的产物,以工业革命为特征的城市现代化终究会使它消失,成为博物馆里的研究和保护。”[2]这种看法是

建立在生产力决定生产方式之上的,强调生产力和人类

传统手工艺对现代机器生产形式的又一个有效的补充,

同时也促进了生态经济的发展。

二、转型中蜕变

对于物质层面的要求。更倾向于让其在精神层面作为历史的见证。它的合理性在于其看到了传统手工艺对于历史精髓的传承作用,肯定了传统手工艺的稳定性。

卢辅圣认为:“某种事物一旦在人的主观努力中变成了客观存在,它本身就具备了自在的本体方式.而不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目的自由与规律限制之间再次平

添了一层随时间增长而加厚的隔膜。这层隔膜.就是人们

持“传统文化语境的缺失”观点的人,其实突破了仅仅从产业的视角看问题的局限,上升到精神层面的探讨。

或者说从人的多样性需要出发寻求传统手工艺的出路。

需要解的题.同时也使人们为之莫衷一是,随时而异的解

所构成的难解之谜。”【3】在手工艺基础向现代工业基础转换的历史转型当中,传统手工艺的基础必定会被渐渐压

认为传统手工艺的最大困境在于没有市场.即精神层面的市场。有学者认为传统手工艺在当代失去了“传统文化语境的多层次蕴涵,只剩下了简单的传统符号了”。其实谈到“传统文化语境多层次蕴含”,不应该只认为是艺术

品没有了多层次的蕴含.而应该看到当前处在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传统手工艺需要在新的环境里重新寻找自己的表现形式,必然会经历一个困惑的时期.因此,在这样一个转型时期很难界定传统手工艺就是失去了传统文化

缩.在单纯的手工艺难以满足时代需要的时候.角色的历

史性转换在所难免。例如电灯的发明使用取代了蜡烛照

明.但是蜡烛并没有因为电灯的出现而消失。反而有了比以前更“尊贵”的身份,除了照明的功能之外.更增添了烘

托渲染气氛的特殊功用。所以。一种事物的产生与消失不是一个简单的定论。当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以后,就会追求更高、更优的精神生活。传统手工艺是实用性和艺

语境。

当下,社会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生活节奏愈来愈快。

精神追求越来越丰富,但这并不表明精神文明已经很发达。虽然很多人不屑于传统手工艺术。更多的人已无暇顾及传统手工艺术品的存在,但这不能说明传统手工艺因为缺少内涵就应该消亡:虽然人们执迷于机器大生产带来的艺术品.也被图像时代批量生产的艺术快速充斥着审美的双眸.但这同样不能说明传统手工艺就要退出历史的舞台。精神是无止境的,没有什么能比精神更具有发

术性的高度统一。它的实用性在降低的同时艺术性则会

更加凸显。

传统手工艺相对于机器生产的独特性在于以手工劳动为主要制作方式,是设计的扩展与完善。有研究表明。

人类手的活动与灵巧性可以促使人类大脑的发育,同时

对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形成也至关重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基于手与脑的互相促进、转化。当今

手工劳动的优势主要表现在其拥有的无限的创造性上。手工劳动可以说是人类创造性实现形式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手工劳动能够使人类创造性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能

展潜力,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手工艺也会在短暂的困惑之后迎来一个转型的新时期。

目前我国出口传统手工艺品也是为了赢得更多的市场。这些都在不经意间促使传统手工艺或多或少地受到

西方文化的影响。一位当代艺术批评家在评论中国当代艺术时说:“中国人喜欢做‘样板戏’,西方对于中国的艺

术标准就是一个样板戏,一有深刻的东西西方人马上就

够使人类创造性的生活在一种区别于机器的方式之外显得更为多姿多彩,也能够使人类生活充满生机和新意,而

看不懂了,他也不需要看懂,他来中国转一圈,就把他原

万方数据 

92

来认为的中国符号当作中国当代艺术带到西方去就行了。”所以传统手工艺的所谓符号化也应该是一个阶段性

的问题,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中国文化的不断推广。这个符号也自然会深入。

在当前多元化的世界文化格局之下,传统手工艺需

要肯定自己的身份,把握自我话语权,将现代化与民族性的融合统一作为自己的唯一选择.重建有鲜明民族文化

特色的传统手工艺,通过中西文化的平等对话、和谐交

流,在葆有中国文化鲜明的民族个性的同时,真正承担承

传民族文化精神的使命。不以消解文化的民族性为代价。

而以尊重和强调文化艺术的民族性为前提。使传统手工

艺超越单一的西方中心主义或中华民族的本位思想。作为中华民族文化标志之一。传统手工艺在经历短暂的迷

惘后,定将重获生机。

三、蜕变中发展

古人日:“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现实中的一切事物都是可变的,都是在变的,所以传统手工艺也应该随着社会的变革适时地转换,其价值也应发生转移。当前传

统手工艺的价值主要表现在内涵的精神层面。我们应该

认识到它的这一文化传承价值。

首先,传统手工艺是传统文化精髓传承的一种重要

艺术方式。艺术对社会的整合作用表现在许多方面。因此。“通过艺术形式不仅能够把一个社会的信仰和价值观念等表现出来,而且能够将这个社会的价值观念和信仰统一起来”。【5]传统手工艺是历史的见证,是中国传统文

化精髓的传承.它的现实意义与价值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增强,其精神意味也愈发凸显。叶朗先生曾说:“民间工艺传统手可以展示中华文化的精神,中华文化的内在意味,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6]可见.传统手工艺历史的、文化的内涵不会因时代的变迁而发生变化,它需要人们对其进行实时地保护或者推广。日本著名

民艺学家柳宗悦提出:“工艺文化有可能是被丢掉的正统文化。原因就是离开了工艺就没有我们的生活。……因此,如果工艺是贫弱的、生活也将是空虚的……如果工艺的文化不繁荣,整个的文化便失去了基础,因为文化首先必须是生活文化。”【73

其次.要充分认识到传统手工艺不仅是一种生产方式。更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文化生产方式。文化保护的重点是对“文化生产方式”的保护.只有保护这种文化生存途径,才能永葆文化的“生命”,使传统文化与时俱进、生生不息,建立起不断发展的生态文化。

最后。“在消费社会中,想要促使人们以更新为目标

万 

方数据去消费,而不是以功用为原则去购买产品,产品的文化含量及其他的附加价值就受到了重视,需要不断的提供新的消费点和切入点”。【8】活在当今社会中的手工艺创

作者不可避免地受到消费文化的影响和支配.那么这种

影响和支配也应该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到作品中去.成为

新的价值观念和精神取向。立足当代,我们应该透过别人的经验,参悟创作和演变的实质,改变对传统简单、被动式的接纳习惯,主动地满足人们需要的多样性.唤起人们对传统文化和手工劳作的关注与尊崇。公众熟悉了传统手工艺,感受、体验和理解了手工技艺的细微和精妙之处,才有可能构建传统手工艺品的高层次符号消费

品市场。

传统手工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在扬长避短中共同发展。传统手工艺可以借助高科技的新成果从而提高自

身的水平和质量.如奥运会开幕式时用烟花打出的大脚

印,同时科研人员也可以挖掘传统手工艺的科技基因.研制出新的科技成果,如我国传统铸造工艺中的失蜡法,德国人就用此原理制作假牙、齿轮等精细物件。高科技与传统手工艺相融合。会产生许多新工艺,而这些新工艺产品也必将成为时尚消费市场的宠儿。随着传统和科技结合的深入开展,新工艺将层出不穷。并且渗透到生活的各个

方面,市场将更加丰富多彩。

传统手工艺应该在蜕变中发展,人们也应该对它的

发展做出积极的引导,如在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人”的同时建立保护传统手工艺的长效机制,以便于传承人的利益得到保障,从而使传统手工艺得以发展。

参考文献:

[1][2][7]杭间.手艺的思想[M].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1.05,(1):l,18-19.

[3]中国绘画研究论文集[M].朵云编辑部上海出版社。1992.9:38.

[4]手工劳动在当代的祈求[J].美术观察,2004.2.[5]马广海.文化人类学[M].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3。

(1):336.

[6]叶朗,使大学生具有更高的艺术追求,高校艺术教育科学论文报告会,2009.02.12.

[8]艺术学编委会.艺术学科:读解与建构[M].学林出版社.2006.1:63.

本文为安康学院院级科研项目《陕西间美术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为:AKQDRW200965。

民间传统手工艺的当下境遇与发展走向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

王胜选

安康学院,艺术系,陕西,安康,725000文教资料

DATA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2010(3)

参考文献(6条)

1. 马广海 文化人类学 20032. 手工劳动在当代的祈求 2004(02)

3. 《朵云》编辑部 中国绘画研究论文集 19924. 《艺术学》编委会 艺术学科:读解与建构 20065. 叶朗 使大学生具有更高的艺术追求 20096. 杭间 手艺的思想 2001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wjzl201003047.aspx

民间传统手工艺的当下境遇与发展走向

王胜选

(安康学院艺术系,陕西安康725000)

摘要:当下民间传统手工艺面I临着许多困窘,我们

这都是机械化的工业所无法替代的。

体现在手工艺制作中的灵活性来源于民间艺人的内在品质、气质,以及过去和当前的经验,每个人都有自己

在对其进行保护、继承与发展的过程中应该用联系、运动的观点看待传统手工艺,探析传统手工艺的现状与出路。

关键词:民间传统手工艺当下境遇发展走向

法国作家卢梭曾说:“在人类所有一切可以谋生的职

业中,最能使人接近自然状态的职业是手工劳动。”【lj可

独特的生活环境、生活阅历和教育背景,因而每个人也都

会受到一些内在气质或外在环境的影响。这些影响形成

一个人独特的个性,并且都会在自己创造艺术的时候通

见,手工劳动伴随着人类一路走来,在人类历史中的作用

不可低估。传统手工艺是和手工劳动紧密结合的一种艺

过手的操作自然地传达给艺术品,那么传统手工艺通过手工制作毋庸置疑也会留下艺术制作者个人与众不同的痕迹,这种鲜明的引人注目的个人风格,充分体现出了艺

术的那种不可重复的意味性,这些灵魂似的个人效果是在机器生产模式下难以达到的。从此“手工劳动作为一种机器生产规范化、标准化、一体化的补充,为这个世界增添了丰富的色彩和富有朝气的活力”。【4】另外,分散经营、较低的成本投入、较低的能源消耗、高效的环保质量,是

术表达形式,是劳动和艺术的完美结合,是现代社会不可

或缺的一种生产方式。

一、存在的现实性

杭间认为:“传统手工艺是农耕时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下的产物,以工业革命为特征的城市现代化终究会使它消失,成为博物馆里的研究和保护。”[2]这种看法是

建立在生产力决定生产方式之上的,强调生产力和人类

传统手工艺对现代机器生产形式的又一个有效的补充,

同时也促进了生态经济的发展。

二、转型中蜕变

对于物质层面的要求。更倾向于让其在精神层面作为历史的见证。它的合理性在于其看到了传统手工艺对于历史精髓的传承作用,肯定了传统手工艺的稳定性。

卢辅圣认为:“某种事物一旦在人的主观努力中变成了客观存在,它本身就具备了自在的本体方式.而不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目的自由与规律限制之间再次平

添了一层随时间增长而加厚的隔膜。这层隔膜.就是人们

持“传统文化语境的缺失”观点的人,其实突破了仅仅从产业的视角看问题的局限,上升到精神层面的探讨。

或者说从人的多样性需要出发寻求传统手工艺的出路。

需要解的题.同时也使人们为之莫衷一是,随时而异的解

所构成的难解之谜。”【3】在手工艺基础向现代工业基础转换的历史转型当中,传统手工艺的基础必定会被渐渐压

认为传统手工艺的最大困境在于没有市场.即精神层面的市场。有学者认为传统手工艺在当代失去了“传统文化语境的多层次蕴涵,只剩下了简单的传统符号了”。其实谈到“传统文化语境多层次蕴含”,不应该只认为是艺术

品没有了多层次的蕴含.而应该看到当前处在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传统手工艺需要在新的环境里重新寻找自己的表现形式,必然会经历一个困惑的时期.因此,在这样一个转型时期很难界定传统手工艺就是失去了传统文化

缩.在单纯的手工艺难以满足时代需要的时候.角色的历

史性转换在所难免。例如电灯的发明使用取代了蜡烛照

明.但是蜡烛并没有因为电灯的出现而消失。反而有了比以前更“尊贵”的身份,除了照明的功能之外.更增添了烘

托渲染气氛的特殊功用。所以。一种事物的产生与消失不是一个简单的定论。当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以后,就会追求更高、更优的精神生活。传统手工艺是实用性和艺

语境。

当下,社会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生活节奏愈来愈快。

精神追求越来越丰富,但这并不表明精神文明已经很发达。虽然很多人不屑于传统手工艺术。更多的人已无暇顾及传统手工艺术品的存在,但这不能说明传统手工艺因为缺少内涵就应该消亡:虽然人们执迷于机器大生产带来的艺术品.也被图像时代批量生产的艺术快速充斥着审美的双眸.但这同样不能说明传统手工艺就要退出历史的舞台。精神是无止境的,没有什么能比精神更具有发

术性的高度统一。它的实用性在降低的同时艺术性则会

更加凸显。

传统手工艺相对于机器生产的独特性在于以手工劳动为主要制作方式,是设计的扩展与完善。有研究表明。

人类手的活动与灵巧性可以促使人类大脑的发育,同时

对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形成也至关重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基于手与脑的互相促进、转化。当今

手工劳动的优势主要表现在其拥有的无限的创造性上。手工劳动可以说是人类创造性实现形式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手工劳动能够使人类创造性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能

展潜力,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手工艺也会在短暂的困惑之后迎来一个转型的新时期。

目前我国出口传统手工艺品也是为了赢得更多的市场。这些都在不经意间促使传统手工艺或多或少地受到

西方文化的影响。一位当代艺术批评家在评论中国当代艺术时说:“中国人喜欢做‘样板戏’,西方对于中国的艺

术标准就是一个样板戏,一有深刻的东西西方人马上就

够使人类创造性的生活在一种区别于机器的方式之外显得更为多姿多彩,也能够使人类生活充满生机和新意,而

看不懂了,他也不需要看懂,他来中国转一圈,就把他原

万方数据 

92

来认为的中国符号当作中国当代艺术带到西方去就行了。”所以传统手工艺的所谓符号化也应该是一个阶段性

的问题,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中国文化的不断推广。这个符号也自然会深入。

在当前多元化的世界文化格局之下,传统手工艺需

要肯定自己的身份,把握自我话语权,将现代化与民族性的融合统一作为自己的唯一选择.重建有鲜明民族文化

特色的传统手工艺,通过中西文化的平等对话、和谐交

流,在葆有中国文化鲜明的民族个性的同时,真正承担承

传民族文化精神的使命。不以消解文化的民族性为代价。

而以尊重和强调文化艺术的民族性为前提。使传统手工

艺超越单一的西方中心主义或中华民族的本位思想。作为中华民族文化标志之一。传统手工艺在经历短暂的迷

惘后,定将重获生机。

三、蜕变中发展

古人日:“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现实中的一切事物都是可变的,都是在变的,所以传统手工艺也应该随着社会的变革适时地转换,其价值也应发生转移。当前传

统手工艺的价值主要表现在内涵的精神层面。我们应该

认识到它的这一文化传承价值。

首先,传统手工艺是传统文化精髓传承的一种重要

艺术方式。艺术对社会的整合作用表现在许多方面。因此。“通过艺术形式不仅能够把一个社会的信仰和价值观念等表现出来,而且能够将这个社会的价值观念和信仰统一起来”。【5]传统手工艺是历史的见证,是中国传统文

化精髓的传承.它的现实意义与价值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增强,其精神意味也愈发凸显。叶朗先生曾说:“民间工艺传统手可以展示中华文化的精神,中华文化的内在意味,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6]可见.传统手工艺历史的、文化的内涵不会因时代的变迁而发生变化,它需要人们对其进行实时地保护或者推广。日本著名

民艺学家柳宗悦提出:“工艺文化有可能是被丢掉的正统文化。原因就是离开了工艺就没有我们的生活。……因此,如果工艺是贫弱的、生活也将是空虚的……如果工艺的文化不繁荣,整个的文化便失去了基础,因为文化首先必须是生活文化。”【73

其次.要充分认识到传统手工艺不仅是一种生产方式。更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文化生产方式。文化保护的重点是对“文化生产方式”的保护.只有保护这种文化生存途径,才能永葆文化的“生命”,使传统文化与时俱进、生生不息,建立起不断发展的生态文化。

最后。“在消费社会中,想要促使人们以更新为目标

万 

方数据去消费,而不是以功用为原则去购买产品,产品的文化含量及其他的附加价值就受到了重视,需要不断的提供新的消费点和切入点”。【8】活在当今社会中的手工艺创

作者不可避免地受到消费文化的影响和支配.那么这种

影响和支配也应该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到作品中去.成为

新的价值观念和精神取向。立足当代,我们应该透过别人的经验,参悟创作和演变的实质,改变对传统简单、被动式的接纳习惯,主动地满足人们需要的多样性.唤起人们对传统文化和手工劳作的关注与尊崇。公众熟悉了传统手工艺,感受、体验和理解了手工技艺的细微和精妙之处,才有可能构建传统手工艺品的高层次符号消费

品市场。

传统手工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在扬长避短中共同发展。传统手工艺可以借助高科技的新成果从而提高自

身的水平和质量.如奥运会开幕式时用烟花打出的大脚

印,同时科研人员也可以挖掘传统手工艺的科技基因.研制出新的科技成果,如我国传统铸造工艺中的失蜡法,德国人就用此原理制作假牙、齿轮等精细物件。高科技与传统手工艺相融合。会产生许多新工艺,而这些新工艺产品也必将成为时尚消费市场的宠儿。随着传统和科技结合的深入开展,新工艺将层出不穷。并且渗透到生活的各个

方面,市场将更加丰富多彩。

传统手工艺应该在蜕变中发展,人们也应该对它的

发展做出积极的引导,如在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人”的同时建立保护传统手工艺的长效机制,以便于传承人的利益得到保障,从而使传统手工艺得以发展。

参考文献:

[1][2][7]杭间.手艺的思想[M].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1.05,(1):l,18-19.

[3]中国绘画研究论文集[M].朵云编辑部上海出版社。1992.9:38.

[4]手工劳动在当代的祈求[J].美术观察,2004.2.[5]马广海.文化人类学[M].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3。

(1):336.

[6]叶朗,使大学生具有更高的艺术追求,高校艺术教育科学论文报告会,2009.02.12.

[8]艺术学编委会.艺术学科:读解与建构[M].学林出版社.2006.1:63.

本文为安康学院院级科研项目《陕西间美术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为:AKQDRW200965。

民间传统手工艺的当下境遇与发展走向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

王胜选

安康学院,艺术系,陕西,安康,725000文教资料

DATA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2010(3)

参考文献(6条)

1. 马广海 文化人类学 20032. 手工劳动在当代的祈求 2004(02)

3. 《朵云》编辑部 中国绘画研究论文集 19924. 《艺术学》编委会 艺术学科:读解与建构 20065. 叶朗 使大学生具有更高的艺术追求 20096. 杭间 手艺的思想 2001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wjzl201003047.aspx


相关内容

  • 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居全国前列
  • 吹釉.(江西省非遗研究保护中心供图) 婺源三雕之木雕作品 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4月17日南昌讯(记者陶望平)景德镇陶瓷.赣南采茶戏.婺源徽剧.南昌城南龙灯.兴国山歌--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远流长,传承和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当下江西省已建立了有效的非遗保护举措,非遗保护成效突出,不过还尚存不足.专家表示 ...

  • 什么是学术研究的_中国话语_陶东风
  • 随笔 SUIBI "中国话语"什么是学术研究的 ■陶东风 "中 国话语"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理论界(也是整个人文社会科学界)热衷 说话的人,他所感受的不可能不是中国的真问题,言说的不可能不是中国的话语.一个学者整天在那里寻找真正的中国问题.建构中国话语, ...

  • 破除"破除迷信"
  • --对"京西民间佛事音乐"保护前提及方法的探究 [ 来源:中国民族文学网 | 发布日期:2013-05-29  ] 姚慧 京西民间佛事音乐属于宗教类"非遗",是与宗教.丧俗共同构成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文化整体.佛事音乐即使走向民间,即使与最初的寺院佛事音乐大相径庭 ...

  • 当下中国武术发展的困境与出路
  • 搏击·武术科学 2012年4月 第9卷第4期 [专家论谈] 当下中国武术发展的困境与出路 王国志 (苏州大学体育学院,江苏苏州215021) 摘要:作为中华民族瑰宝的中国武术,经过从古到今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阻碍和制约着中国武术的发展.文章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运用比较分析法 ...

  • 言外之意话"红"色
  • 摘 要: 在传统中国文化中,汉民族喜欢用"红"色描绘和形容自然界客观存在的一些事物和现象,并赋予红色一些汉民族特有的象征意义,使人联想到吉祥.女性.忠诚.健康.爱情.警示等.红色这个颜色词无疑高度凝聚着汉民族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展现了汉族文化心理.审美情趣及风俗民情.随着时代的变迁 ...

  • 浅谈秦皇岛沿长城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 摘要:长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保护长城,保护长城文化,是我们民族的责任和使命,而沿长城民俗文化是长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本文通过对秦皇岛沿长城民俗文化的调查,总结了沿长城民俗文化的现状,并对沿长城民俗文化的开发与保护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民俗文化 保护 传承 一.前言 近年来,有关长城主体及文 ...

  • 从启蒙主义到存在主义
  • 作者:张清华 中国社会科学 1998年01期 一.作为先锋文学思潮的 "启蒙主义" 与 "存在主义" "先锋派"."先锋文学"作为对当代中国诗歌运动和小说现象的某种指代,多年来已广为评论界所谈论.但总观已有论述,悉为对某 ...

  • 我国乡村社会法治秩序的建构
  • 我国乡村社会法治秩序的建构:从国家法和民间法的关系考察 评 张学亮 [摘要] 法治秩序在乡村的建立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但是乡村社区的风俗.情理等民间法的普遍存在是转型期乡村社会的客观现实,因此,乡村社会法治秩序的建构,无法撇开民间法来谈论乡村的法治建设.基于此,怎样处理好国家法与民间法的关系是构建 ...

  • 普利兹克:以实验的名义
  • 从1973年约翰・伍重的"贝壳群",到2009年雷姆・库哈斯的央视大楼,在普利兹克建筑奖的颁奖历史上,擅于制造冲突的建筑师们屡屡折桂,这个被称为建筑界诺贝尔奖的奖项对于实验建筑的青睐不言而喻.某种程度上这场历久弥新的实验革命代表了一种对现代城市以及已经渐渐成为历史的"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