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伤逝_主题浅谈

 2002年第3期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第4卷第3期)                Journal of Liaoning Administration College

No. 3,2002(Vol. 4. No. 3)

文学视角

《伤逝》主题浅谈

齐剑英

(沈阳师范大学, 辽宁沈阳110032)

Ξ

[摘 要]  《伤逝》是鲁迅唯一的一部爱情小说, 对其主题内涵, 论述争执不休, 本文从小说情节本身及人物性格入手, 分析

其主题的内涵。

[关键词]  伤逝; 鲁迅; 爱情; 婚姻; 家庭

[中图分类号]I210. 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053(2002) 03—0061—02

  《伤逝》中的主人公———涓生和子君, 都是在“五四”时代成长起来的青年知识分子, 尔、雪莱……, 己, 性的独立, 勇敢而坚决地宣称“我是我自己, 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 ”他们曾勇敢地携起手来, 抗击封建礼教, 封建压迫, 在吉兆胡同创立了满怀希望的小小的家庭, 成功地争得了爱情和婚姻的自由。然而, 就是这样坚决又艰辛地走在一起的一对青年却为何终究天各一方, 走向解体呢?

诚然, 恋爱是浪漫的, 婚姻是甜美的, 生活却是实实在在的。毕竟人生活着, 爱才有附丽, 它离不开衣、食、住、行, 需要钱, 需要学会谋生, 开辟宽广的生活之路, 需要生存环境及相关的社会群体。然而, 作品中的涓生和子君可能有这样的生存资本吗?

涓生和子君的结合是以众叛亲离为代价, 以破坏生存环境为起点的, 他们的行为从一开始就引起了封建势力的强烈嫉恨和猛烈的围攻。在封建卫道士的眼中, 他们是异类, 是伤风败俗。先是子君的叔父早已气愤到不再认她做侄女, 涓生也陆续和自以为忠告其实胆怯或竞是嫉妒的朋友绝了交。他们从此活在人们的监视和侮蔑里, 似乎周围的每个人都成了仁义道德的化身, 都有充分的理由遣责异类,

投以轻蔑的一瞥, , , 不满足, 最后, 连世交也变得冷漠起来, 这说明尽管“五四”时期出现了新思想、新文化, 但封建意识仍然在各个方面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封建势力依然很强大, 终于, 在强大的封建势力面前, 在举步唯艰、走投无路的情况下, 在经济生活的重压下, 曾经宁静、幸福的小家庭以惨败而告终。

涓生和子君的故事深刻提示了没有整个社会的解放, 争取婚姻自由的斗争就不可能获得最后的胜利, 个性解放不能离开社会解放而单独实现, 腐朽可依然强大的封建势力是他们悲剧的社会根源。

那么《伤逝》, 就是一部以爱的幻灭来控诉无爱的黑暗人间的悲剧吗? 可是涓生并不是一个爱情至上主义者, 更不是唯爱情主义者, 而且他们的悲剧也不同于古代林黛玉式的欲爱不能的悲剧, 而是成功的结合以后的悲剧———子君的命运, 是在涓生所给予的真实、无爱的人间死灭了。子君的死是涓生一手造成生的。虽然他也曾梦寐以求与子君结合, 会馆中的每次相见中大谈易卜生、谈家庭专制、谈个性解放, 甚至身不由己地用了后来

“含, 一条腿跪了下去”可是

一旦这种结合引起的四面楚歌危及到他自身的利益, 他就卑怯地抛弃了她, 说什么“不再爱你了, 但这于你倒好得多, 因为你可以毫无牵挂地做事”。听起来倒像似为子君着想, 而子君真的会好的多吗? 连身为男子的涓生都四处碰壁, 刚刚觉醒、走出封建家庭的子君可能有更好的出路吗? 涓生不是明知子君会在烈日一般的严威和旁人赛过冰霜的冷眼中走过所谓的人生之路吗? 但是, 他为了自己, 不愿再忍受着生活压迫的苦痛, 于是费尽心机地要告诉她“真实”最后竟用了他当初追求子君时的方法“启发诱导”用了当初对她讲过的那些话, 谈《诺拉》、《海的女人》并称扬诺拉的果决……, 借以驱逐子君, 这样的行为连涓生自己都感到可耻。等到子君随父而去, 又只先想到广厦高杰、摩托车、洋场、公馆、电灯下的盛筵, 等到大半夜时才想到子君可能的处境, 居然又在寂寞中期待着子君的探访并且毫无怨恨的神色, 就像当初在会馆中一样, 仿佛子君没有人格、没有感情, 他对子君也不承担任何责任和义务, 既然子君能自觉的来, 也应该自觉地离去, 这样看来涓生所追求的个性解放, 是以极端狭隘、自私的个人主义为内涵的, 他忘记了自己在开始时对封建主义的斗争, 对爱情

Ξ[收稿日期]2002-05-06

[作者简介]齐剑英(1965-) 女, 沈阳师范大学中文系教师。

61

2002年5月

第4卷第3期

刘 颖:国企股份制改革思路的再思考

May. 2002Vol. 4. No. 2

和青春的向往, 对子君的追求, 为了能摆脱掉这个累赘, 竟然多次想到子君

的死, 多么虚伪、自私、冷酷的个性解放, 他忘记了几乎是子君的爱赶走了他内心的空虚, 拯救了他寂寞的灵魂。

在他极度寂寞空虚的情况下, 子君出现在会馆中, 她像那半枯的槐树的新叶, 又似挂在铁似的老干的一房一房的紫日的藤花, 忧伤的美丽, 让人在渗淡中点燃希望, 恢复自信, 感谢苍天厚爱, 涓生是那么热切地期待着子君的出现, 他仿佛热烈而真纯地爱着子君, 但其时的妇君也许只是一味寂寞的解药, 一道精神快餐, 一位可以倾谈理想听他布道的学生, 一位理想的再现者, 尤其在听涓生的“讲演”中她总是微笑着点头, 两眼弥漫着稚气的好奇的光泽实在让涓生倍受鼓舞, 未来充满希望, 而是涓生亲自树起的一座理想的丰碑, 理想的宝塔, 也许在当时任何一个肯于接受新思想、敢于追求自由生活的女性都会赢得涓生的爱慕。因此, 从这一点来说, 涓生也许并不爱子君, 而且即使真爱, 也不是现实中的子君。她是涓生在头脑中塑造的既符合审美理想, 也符合人生理想, 又迎合其潜意识层面的大男子主义, 骨子里的自私的“完美女生”。是闪着光环的, 她不会让“我喜欢的两盆小草花枯死在壁角”, 也不会把我不喜欢的油鸡、“阿随”饲在身边, 更不会俗气地与“官太太”吵架, 她高雅脱俗, 却百依百顺, 每天一块读书、散步、畅谈理想, 同时她不会让屋里弥漫着油烟, 四处散放着碗碟, 生白炉子、煮饭这类事不会让我来“帮”, 而且最重要的, 她是那么善解人意, 关键时刻能挺身而出, 决然舍去, 竞没一点怨色。然而, 这样的子君就没有独立人格、个性、自我可言了, “善解人意”说白了就是招之即来, 挥之即去。由此可见, 涓生的爱情观不独空洞而且极端自私, 这说明涓生所追求的个性解放只局限在自我的解放, 是排他的, 这种“信仰”支配着他的言行, 连亲密爱人也不放过, 他的爱一开始就烙印上浓重和利己主义, 尽管那来自心底的微弱的良知不断让涓生

62

自责、痛苦, 可子君她毕竟死了。因此, 涓生所信仰的个性解放是铸成悲剧的内因, 空洞的、唯我的、排他的甚至要牺牲他人个性的爱情观, 注定了涓生爱情上永远的悲剧, 这表明个性解放不是民族乃至社会解放的途径, 反映了个性解放的冷酷性、局限性。

那么《伤逝》, 中的子君该不该承担一些责任呢? 她所追求的爱情是幻灭, 只是社会和涓生造成的吗?

……那渐渐近了, 一步响于一步的皮鞋高底尖触着砖路的清响, 那终日劳碌地埋头在琐碎的家庭事务中的情形, 笑的电影一闪的情境, , , , , 姻一定要擦亮眼睛, 不能爱得一塌糊涂, 爱得丧失了人格、自我, 为了爱———盲目的爱, 而将人生其他要义全盘疏忽了。《伤逝》中的子君却只凭交往半年中涓生的自述, 就觉得“完全了解了”, 就欣欣然与之同居, 没有婚礼、没有亲人、没有祝贺, 这未免太过盲目也太轻率了。真纯固然可爱, 而太过真纯就是肤浅了。她应该意识到她是因涓生的“讲演”觉悟到走进涓生的生活, 又是因涓生的爱慕, 沉醉在安宁与幸福之中, 缥渺地编织着生活的幻梦, 也是因涓生的厌弃了此一生。整个过程中仿佛猎人眼中的猎物, 从头到脚都在别人的监控之中, 被人牵来扯去, 可是她不够聪明, 看不清这爱的“谎言”, 读不懂涓生的心, 看不透其冰冷的灵魂, 她对涓生没有正确估量和评价的能力, 她甚至崇拜他, 害怕失去他, 好像她眼中的涓生从来就没有缺点, 在涓生那么卑怯地驱逐他, 告话他所谓的真相后, 也居然依然爱他, 把两人生活材料的全副:盐、干辣椒、面粉、半株白菜、几十枚铜元聚集一处, 不言中教涓生借此维持较久的生活, 她想不到也理解不到涓生抛弃她的内因, 只如涓生所言, 捶着一个人的衣角, 追求所谓的“真实”, 却未能获得经济上的独立, 这就等于把命运交给了别人, 也就没有了当然的社会地位, 真正意

义上的解放的个性, 最后被人遗弃与当初被人爱慕一样都是理所当然的。

因此, 一个人, 尤其是女子, 如果没有一定的经济地位, 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人格独立, 也就不可能有一个比较光明的未来。

“我是我自己的, 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 那么果决而无畏的时代强音, 不由人不忆起那段日子的片断经历, 然而, 为什么如此坚强而又无畏的子君遭到涓生的遗弃后却只有默默地悲伤的死去呢?

这是因为《伤逝》中的主人公子君和涓生这对“五四”以来成长起来的进“五四”时的个性, 但是在两个人的身上, 旧的文化积淀, 旧的理念依然存在, 并且在与新的理念的矛盾斗争中较为持久的发挥其消极作用, 这在涓生表现为对子君的忽冷忽热, 左右摇摆, 追求旧观念下的以夫权为中心的独立人格。在子君呢, 由于太多的旧的理念束缚着她的言行, 使她遭遇遗弃后不可能如涓生所言“毫无牵挂的做事”, 她也没有独立在封建势力下挣扎的能力, 但她接受了新的理念, 不愿意退缩回来, 消磨自己孤苦绝望的一生。因此, 在涓生的“真实告白”后她的生命也自然就随着被摧毁了。

综上所述《伤逝》, 虽然是鲁迅的一部爱情小说, 但是从作品思想内涵、写作宗旨来看, 又绝非仅仅停留在爱情层面上, 它是鲁迅从婚恋的角度, 对“五四”运动高潮过去之后, 象涓生一样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个性解放问题的深刻思索。《伤逝》的主题包括了三个层面的含义:①爱情婚姻自由取得, 个性解放的胜利是绝对不可能离开社会解放道路而单独获得的; ②个性解放也是以整个社会的解放为前提的, 某个人的个性解放不应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 小说批判了涓生式的个性解放的自私、冷酷、局限, 宣告了个性解放的破产; ③小说以子君的经历警示中国女性:妇女没有一定的经济地位、政治地位, 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人格独立, 也就不能有一个比较光明的未来。◇

[责任编辑:文哲]

 2002年第3期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第4卷第3期)                Journal of Liaoning Administration College

No. 3,2002(Vol. 4. No. 3)

文学视角

《伤逝》主题浅谈

齐剑英

(沈阳师范大学, 辽宁沈阳110032)

Ξ

[摘 要]  《伤逝》是鲁迅唯一的一部爱情小说, 对其主题内涵, 论述争执不休, 本文从小说情节本身及人物性格入手, 分析

其主题的内涵。

[关键词]  伤逝; 鲁迅; 爱情; 婚姻; 家庭

[中图分类号]I210. 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053(2002) 03—0061—02

  《伤逝》中的主人公———涓生和子君, 都是在“五四”时代成长起来的青年知识分子, 尔、雪莱……, 己, 性的独立, 勇敢而坚决地宣称“我是我自己, 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 ”他们曾勇敢地携起手来, 抗击封建礼教, 封建压迫, 在吉兆胡同创立了满怀希望的小小的家庭, 成功地争得了爱情和婚姻的自由。然而, 就是这样坚决又艰辛地走在一起的一对青年却为何终究天各一方, 走向解体呢?

诚然, 恋爱是浪漫的, 婚姻是甜美的, 生活却是实实在在的。毕竟人生活着, 爱才有附丽, 它离不开衣、食、住、行, 需要钱, 需要学会谋生, 开辟宽广的生活之路, 需要生存环境及相关的社会群体。然而, 作品中的涓生和子君可能有这样的生存资本吗?

涓生和子君的结合是以众叛亲离为代价, 以破坏生存环境为起点的, 他们的行为从一开始就引起了封建势力的强烈嫉恨和猛烈的围攻。在封建卫道士的眼中, 他们是异类, 是伤风败俗。先是子君的叔父早已气愤到不再认她做侄女, 涓生也陆续和自以为忠告其实胆怯或竞是嫉妒的朋友绝了交。他们从此活在人们的监视和侮蔑里, 似乎周围的每个人都成了仁义道德的化身, 都有充分的理由遣责异类,

投以轻蔑的一瞥, , , 不满足, 最后, 连世交也变得冷漠起来, 这说明尽管“五四”时期出现了新思想、新文化, 但封建意识仍然在各个方面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封建势力依然很强大, 终于, 在强大的封建势力面前, 在举步唯艰、走投无路的情况下, 在经济生活的重压下, 曾经宁静、幸福的小家庭以惨败而告终。

涓生和子君的故事深刻提示了没有整个社会的解放, 争取婚姻自由的斗争就不可能获得最后的胜利, 个性解放不能离开社会解放而单独实现, 腐朽可依然强大的封建势力是他们悲剧的社会根源。

那么《伤逝》, 就是一部以爱的幻灭来控诉无爱的黑暗人间的悲剧吗? 可是涓生并不是一个爱情至上主义者, 更不是唯爱情主义者, 而且他们的悲剧也不同于古代林黛玉式的欲爱不能的悲剧, 而是成功的结合以后的悲剧———子君的命运, 是在涓生所给予的真实、无爱的人间死灭了。子君的死是涓生一手造成生的。虽然他也曾梦寐以求与子君结合, 会馆中的每次相见中大谈易卜生、谈家庭专制、谈个性解放, 甚至身不由己地用了后来

“含, 一条腿跪了下去”可是

一旦这种结合引起的四面楚歌危及到他自身的利益, 他就卑怯地抛弃了她, 说什么“不再爱你了, 但这于你倒好得多, 因为你可以毫无牵挂地做事”。听起来倒像似为子君着想, 而子君真的会好的多吗? 连身为男子的涓生都四处碰壁, 刚刚觉醒、走出封建家庭的子君可能有更好的出路吗? 涓生不是明知子君会在烈日一般的严威和旁人赛过冰霜的冷眼中走过所谓的人生之路吗? 但是, 他为了自己, 不愿再忍受着生活压迫的苦痛, 于是费尽心机地要告诉她“真实”最后竟用了他当初追求子君时的方法“启发诱导”用了当初对她讲过的那些话, 谈《诺拉》、《海的女人》并称扬诺拉的果决……, 借以驱逐子君, 这样的行为连涓生自己都感到可耻。等到子君随父而去, 又只先想到广厦高杰、摩托车、洋场、公馆、电灯下的盛筵, 等到大半夜时才想到子君可能的处境, 居然又在寂寞中期待着子君的探访并且毫无怨恨的神色, 就像当初在会馆中一样, 仿佛子君没有人格、没有感情, 他对子君也不承担任何责任和义务, 既然子君能自觉的来, 也应该自觉地离去, 这样看来涓生所追求的个性解放, 是以极端狭隘、自私的个人主义为内涵的, 他忘记了自己在开始时对封建主义的斗争, 对爱情

Ξ[收稿日期]2002-05-06

[作者简介]齐剑英(1965-) 女, 沈阳师范大学中文系教师。

61

2002年5月

第4卷第3期

刘 颖:国企股份制改革思路的再思考

May. 2002Vol. 4. No. 2

和青春的向往, 对子君的追求, 为了能摆脱掉这个累赘, 竟然多次想到子君

的死, 多么虚伪、自私、冷酷的个性解放, 他忘记了几乎是子君的爱赶走了他内心的空虚, 拯救了他寂寞的灵魂。

在他极度寂寞空虚的情况下, 子君出现在会馆中, 她像那半枯的槐树的新叶, 又似挂在铁似的老干的一房一房的紫日的藤花, 忧伤的美丽, 让人在渗淡中点燃希望, 恢复自信, 感谢苍天厚爱, 涓生是那么热切地期待着子君的出现, 他仿佛热烈而真纯地爱着子君, 但其时的妇君也许只是一味寂寞的解药, 一道精神快餐, 一位可以倾谈理想听他布道的学生, 一位理想的再现者, 尤其在听涓生的“讲演”中她总是微笑着点头, 两眼弥漫着稚气的好奇的光泽实在让涓生倍受鼓舞, 未来充满希望, 而是涓生亲自树起的一座理想的丰碑, 理想的宝塔, 也许在当时任何一个肯于接受新思想、敢于追求自由生活的女性都会赢得涓生的爱慕。因此, 从这一点来说, 涓生也许并不爱子君, 而且即使真爱, 也不是现实中的子君。她是涓生在头脑中塑造的既符合审美理想, 也符合人生理想, 又迎合其潜意识层面的大男子主义, 骨子里的自私的“完美女生”。是闪着光环的, 她不会让“我喜欢的两盆小草花枯死在壁角”, 也不会把我不喜欢的油鸡、“阿随”饲在身边, 更不会俗气地与“官太太”吵架, 她高雅脱俗, 却百依百顺, 每天一块读书、散步、畅谈理想, 同时她不会让屋里弥漫着油烟, 四处散放着碗碟, 生白炉子、煮饭这类事不会让我来“帮”, 而且最重要的, 她是那么善解人意, 关键时刻能挺身而出, 决然舍去, 竞没一点怨色。然而, 这样的子君就没有独立人格、个性、自我可言了, “善解人意”说白了就是招之即来, 挥之即去。由此可见, 涓生的爱情观不独空洞而且极端自私, 这说明涓生所追求的个性解放只局限在自我的解放, 是排他的, 这种“信仰”支配着他的言行, 连亲密爱人也不放过, 他的爱一开始就烙印上浓重和利己主义, 尽管那来自心底的微弱的良知不断让涓生

62

自责、痛苦, 可子君她毕竟死了。因此, 涓生所信仰的个性解放是铸成悲剧的内因, 空洞的、唯我的、排他的甚至要牺牲他人个性的爱情观, 注定了涓生爱情上永远的悲剧, 这表明个性解放不是民族乃至社会解放的途径, 反映了个性解放的冷酷性、局限性。

那么《伤逝》, 中的子君该不该承担一些责任呢? 她所追求的爱情是幻灭, 只是社会和涓生造成的吗?

……那渐渐近了, 一步响于一步的皮鞋高底尖触着砖路的清响, 那终日劳碌地埋头在琐碎的家庭事务中的情形, 笑的电影一闪的情境, , , , , 姻一定要擦亮眼睛, 不能爱得一塌糊涂, 爱得丧失了人格、自我, 为了爱———盲目的爱, 而将人生其他要义全盘疏忽了。《伤逝》中的子君却只凭交往半年中涓生的自述, 就觉得“完全了解了”, 就欣欣然与之同居, 没有婚礼、没有亲人、没有祝贺, 这未免太过盲目也太轻率了。真纯固然可爱, 而太过真纯就是肤浅了。她应该意识到她是因涓生的“讲演”觉悟到走进涓生的生活, 又是因涓生的爱慕, 沉醉在安宁与幸福之中, 缥渺地编织着生活的幻梦, 也是因涓生的厌弃了此一生。整个过程中仿佛猎人眼中的猎物, 从头到脚都在别人的监控之中, 被人牵来扯去, 可是她不够聪明, 看不清这爱的“谎言”, 读不懂涓生的心, 看不透其冰冷的灵魂, 她对涓生没有正确估量和评价的能力, 她甚至崇拜他, 害怕失去他, 好像她眼中的涓生从来就没有缺点, 在涓生那么卑怯地驱逐他, 告话他所谓的真相后, 也居然依然爱他, 把两人生活材料的全副:盐、干辣椒、面粉、半株白菜、几十枚铜元聚集一处, 不言中教涓生借此维持较久的生活, 她想不到也理解不到涓生抛弃她的内因, 只如涓生所言, 捶着一个人的衣角, 追求所谓的“真实”, 却未能获得经济上的独立, 这就等于把命运交给了别人, 也就没有了当然的社会地位, 真正意

义上的解放的个性, 最后被人遗弃与当初被人爱慕一样都是理所当然的。

因此, 一个人, 尤其是女子, 如果没有一定的经济地位, 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人格独立, 也就不可能有一个比较光明的未来。

“我是我自己的, 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 那么果决而无畏的时代强音, 不由人不忆起那段日子的片断经历, 然而, 为什么如此坚强而又无畏的子君遭到涓生的遗弃后却只有默默地悲伤的死去呢?

这是因为《伤逝》中的主人公子君和涓生这对“五四”以来成长起来的进“五四”时的个性, 但是在两个人的身上, 旧的文化积淀, 旧的理念依然存在, 并且在与新的理念的矛盾斗争中较为持久的发挥其消极作用, 这在涓生表现为对子君的忽冷忽热, 左右摇摆, 追求旧观念下的以夫权为中心的独立人格。在子君呢, 由于太多的旧的理念束缚着她的言行, 使她遭遇遗弃后不可能如涓生所言“毫无牵挂的做事”, 她也没有独立在封建势力下挣扎的能力, 但她接受了新的理念, 不愿意退缩回来, 消磨自己孤苦绝望的一生。因此, 在涓生的“真实告白”后她的生命也自然就随着被摧毁了。

综上所述《伤逝》, 虽然是鲁迅的一部爱情小说, 但是从作品思想内涵、写作宗旨来看, 又绝非仅仅停留在爱情层面上, 它是鲁迅从婚恋的角度, 对“五四”运动高潮过去之后, 象涓生一样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个性解放问题的深刻思索。《伤逝》的主题包括了三个层面的含义:①爱情婚姻自由取得, 个性解放的胜利是绝对不可能离开社会解放道路而单独获得的; ②个性解放也是以整个社会的解放为前提的, 某个人的个性解放不应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 小说批判了涓生式的个性解放的自私、冷酷、局限, 宣告了个性解放的破产; ③小说以子君的经历警示中国女性:妇女没有一定的经济地位、政治地位, 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人格独立, 也就不能有一个比较光明的未来。◇

[责任编辑:文哲]


相关内容

  • 从创作背景浅谈[伤逝]主题新蕴涵
  • 从创作背景浅谈<伤逝>主题新蕴涵 摘 要:本文以周作人在其<知堂回想录>中对鲁迅小说<伤逝>的异样解读为切入点,试图通过挖掘<伤逝>创作中不易察觉但又不能被忽略的创作背景,从新的角度丰富和探索作者的创作意图. 关键词:<伤逝>:创作背景:创 ...

  • [伤逝]的爱情悲剧原因探析
  • <伤逝>的爱情悲剧原因探析 朱玉红 (许昌职业技术学院人文艺术教育系,河南许昌461000) 摘要:<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一篇以爱情为主题 的短篇小说.它讲述了"五四"时期两个觉醒的青年知识分子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涓生和子君因相爱而结合,最终却以悲剧而结 ...

  • [大学语文]教学大纲
  • <大学语文>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2307033 学 时:60 学 分:4 课程类别:限制性选修课 面向对象: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专业三年级学生 课程英语名称:College Chinese 一.课程的任务和目的 任务: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增进学生对中外文学有所了解而开设 ...

  • 2015年安全月主题片
  • 2015安全生产 "全国安全生产活动月"指定音像培训教材 目录 订购电话:手机135.527.61209 电话:010.5844.5399联系qq:9484.77634 微信:bjzmkh 2015年安全生产通用培训图书教材 VCD,DVD,CD-COM. 目录之一(安全月培训指 ...

  • 读[伤逝]有感
  • 读<伤逝>有感 窗外的白色菊花还是熬过了寒冬,说来惭愧,我并没有怎么去照顾它,特别是在去年冬天那么关键的时刻,我都不再看它.也许奇怪,我总是觉得,当它存活和死亡的几率各占一半的时候我就不应该再去理会,那是它的意愿了. 我让它自己选择,这算不算是一种自由呢,子君? 子君是鲁迅先生的小说&l ...

  • _卫风_氓_与_伤逝_婚姻悲剧比较_张燕
  • 文学评论 <卫风·氓>与<伤逝>婚姻悲剧比较 张 燕 (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400715) 摘要:<诗经·卫风·氓>是我国较早的一首爱情叙事诗,而<伤逝>是一代文豪鲁迅先生唯一一篇爱情题材的小说,两部作品各自讲述了一个以悲剧收场的爱情故事.作为两个相去 ...

  • 读鲁迅[伤逝]有感
  • 小说<伤逝>中的生存与爱情 依然是这样的破窗,这样的窗外的半枯的槐树和老紫藤,这样的窗前的方桌,这样的败壁,这样的靠壁的板床.<伤逝>以被遗忘在偏僻里的寂静,空虚的公馆破屋开篇,压抑的氛围贯穿其中,涓生最终在悔恨和悲哀中结束了与子君的悲剧爱情,对比着最开始的对子君的期待.那么 ...

  • [伤逝]中涓生与子君爱情悲剧的原因
  • <伤逝>中涓生与子君爱情悲剧的原因 摘要:<伤逝>中涓生与子君爱情悲剧的原因有:日常琐事对两人爱情的消解力量:二人的性格原因;家庭经济问题;个人解放与社会解放的关系.但这些原因都不是根本原因.其根本原因是社会经济基础的问题. 关键词:<伤逝> 涓生 子君 爱情悲剧 ...

  • 鲁迅[伤逝]情感特征探析
  • 摘 要:鲁迅小说<伤逝>具有以"哀痛悔恨"为内涵的情感要素,这些要素描画出了以暗灰色为主体的情感色调.这种情感要素既来源于小说叙事,又烘托了故事氛围,配合和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使小说具有了独特的情感魅力和撼人心魄的情感力量. 关键词:鲁迅 伤逝 情感 作为鲁迅先生唯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