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说明:
1.所列选题是参考兄弟本科院校和本系老师建议的选题,涵盖了中文专业各个学科;
2.所列选题有的是具体题目,有的只是选题范围,学生应在此范围内确定具体题目;
3.所列每个选题同届学生不能超过两个人共选,且具体题目或论述角度应有所差异;
4.每届毕业生选择相同题目原则上不超过两届。
5.毕业生也可根据自己学习积累自主选题,但必须在专业范围选。
一、语言文字学方面
现代汉语语音研究
现代汉语词汇研究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现代汉语修辞研究
语言学家×××
×××方言研究
《论语》《孟子》指示代词比较研究
《颜氏家训》量词研究
《世说新语》量词研究
《荀子》语言思想研究
明清小说称谓语研究
《儒林外史》词汇研究
《儒林外史》语法研究
《型世言》词汇研究
《型世言》语法研究
对立原则和XX方言的音位
互补原则和XX方言的音位
说汉语的音节
说同音词
说同义词
说汉语的词类划分
汉语的联合式构词法(或偏正式述补式等)
递归性和汉语的句法结构
汉语的借词
现代汉语规范化问题研究
普通话语音研究
XX作家(或作品)语言研究
网络汉语研究
句式(或句型)研究(选择某些有特点的句式)
现代汉语虚词研究(选择某些虚词)
现代汉语词义研究(选择某类词)
当前社会用字混乱的原因和对策
论社会用字规范化
汉魏南北朝佛经的语言问题
唐宋禅宗语录的语言问题
宋元话本的语言问题
元曲的语言问题
明清白话小说的语言问题
试论常见错别字的成因
试论常见成语,熟语,词组错解错用的原因
论语言文字与文学关系:以某些作品为例
现代汉语方言词所反映的古汉语词义探析:以本人母语为例
现代汉语方言与古汉语语法互证—以本人母语为例
我看简化汉字—以汉字演变规律为切入点
繁体汉字简化汉字优劣论
反义词分类的逻辑基础
形容词的限制功能和修饰功能研究
叙事文本的叙事逻辑分析(可选择一个文本分析)
幽默中的逻辑问题
广告语中的逻辑错误分析
论古人的姓氏名字号
《红楼梦》语言现象分析
论地名中的文化蕴涵
《水浒传》中语言现象分析
从流行语透视社会心态
论词语运用要做到“准确朴实”
论词语的“巧妙配合”
论“成语的活用”
论“叠用句”
论“四音节语音段落”
论“比喻”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对词义引申的分析
对确认古汉语中词的同义关系(或其他关系)看法
对词义转移的分类考察
以义为单位,给一部先秦文献(或一部分)作词表
古代汉语“之”字结构(或“其”字结构)研究
古代汉语“所”字结构(或“者”字结构)研究
古代汉语单句(或复句)研究
古代汉语介词(或连词)研究
《百喻经》的语言风格
唐宋诗词中的修辞方式
训诂学与语文教学
《孟子》中的使动词
汉语拟声词的语音特点
古代某一文人作品押韵分析
中古“主+之+谓”结构分析
唐诗中“头尾(底)”类方位词分析
古汉语“将”的义位与演变
古汉语“乃仍”意义的嬗变
论词义的扩大缩小与转移
古汉语同义词的判定与辨析
古汉语反义词刍议
《论语》虚词“其”用法考察
《论语》虚词“以”用法考察
《论语》虚词“焉”用法考察
《论语》虚词“者”用法考察
《论语》虚词“所”用法考察
《论语》语气词“也”“矣”用法比较研究
唐诗修辞方式初探
某部先秦文献中的比喻研究
某部中古文献中的比喻研究
古汉语的性质形容词句法功能研究
古汉语的状态形容词句法功能研究
古汉语的手部动作动词句法功能研究
古汉语的足部动作动词句法功能研究
古汉语心理动词句法功能研究
古汉语“副+名”结构中名词的语义类型研究
某作者的韵文散文的句法比较研究
某作者的韵文散文的修辞比较研究
《战国策》的语言策略研究
某部古代典籍中的委婉语研究
某部古代典籍中的谦敬语研究
古人书信的问候语研究
古人书信中的委婉语研究
古代某部文学作品中的用典研究
某部古代学术著作的引语研究
某部古典小说的人物对话研究
某部古典小说的叙述语言研究
某部古典小说的幽默语言研究
某人词作的口语性研究
某人词作的抒情语言研究
《古代汉语》文选中的使动用法
《古代汉语》文选中的意动用法
《古代汉语》文选中数词的句法功能
《古代汉语》文选中方位词句法功能
《古代汉语》文选中介宾结构的句法功能
《古代汉语》文选中动词的小类
《古代汉语》文选中副词的小类
《说文》某些部首字形旁表义度的考察
明清小说称谓语研究
“三言二拍”语言研究
从中国成语看古汉语文法词汇
通假字研究
古今字研究
联绵词研究
联系古汉语考察现代汉语方言的有关问题
中学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的有关问题
古汉语介词研究
古汉语连词研究
对汉字性质的认识
动量词“次”的多角度考察
表人名词组织的层次考察
“V得”句及相关问题探讨
汉语中完成貌的表达及相关问题
××(地点)方言的亲属称谓词
××(地点)方言的指示代词
××(地点)方言的量词
××(地点)方言的介词
现代汉语规范化问题研究(某一方面的问题)
普通话语音研究(某一方面)
普通话语音规范与方言语音调查
现代汉语的特殊语音现象
关于轻声儿化的规范问题
普通话推广与方言保护
某方言区人普通话水平测试应试能力的训练
字本位和汉语研究
汉字部件研究
汉字的音形规范
论幼儿(小学中学)的汉字教学
趣味汉字教学法
汉字与修辞手法
论汉语称谓词的嬗变
现代汉语称谓语的演变与中国当代社会的变迁
现代汉语通用称谓语的演变
现代汉语亲属称谓语的演变
配偶称谓词语的演变与社会变迁
新词新语研究
网络新词新语研究
近二十年来汉语词汇的新变化
论修辞现象的词汇化
汉语基本词汇的形成及其发展
新词新义与社会变迁
汉语词缀的新发展
委婉词语的发展演变
汉语新词结构方式试析
现代汉语词汇中的“死词复活”现象
汉语外来语与汉民族文化心理
汉语词语的文化内涵
论汉语合成词形成的理据
论词义变化的语言因素和社会因素
《现代汉语词典》某字母下双音节复合词结构关系考察
《现代汉语词典》××式合成词调查分析
论《现代汉语词典》语素义与所在词词义之间关系
汉语的颜色词研究
试论词的感情色彩与理性意义的关系
现代汉语的敬辞和谦辞
汉语詈词研究
动物词语及其文化意义
汉语动物罡语词研究
也论词语的形象色彩
论词语的时代色彩
语音语义对语法的影响和制约
汉语词类划分中的疑难问题
××词类的再分类
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
论词组本位观
成分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
变换分析与语义特征分析
关于“名词性词语+了”的句法格式
某种歧义格式研究
关于语义指向分析
汉语语义范畴研究
汉语中的数量短语和数量范畴
自主范畴对汉语句法的制约作用
××句式(或句型)的研究
现代汉语中某个虚词用法的研究
复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问题
论修辞与语境
论修辞主体的语言修养
在社会大课堂里学习修辞
论词语修辞的自然美
论词语的活用与修辞
关于句式的选择
辞格比较研究
修辞新格研究
不同语言领域修辞研究
广告修辞研究
××方言语音研究
××方言词汇研究
××方言语法研究
××方言的特殊词法
××方言中词的重叠
方言的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
方言中的特殊虚词
方言的特殊语法结构
方言中表示可能的方法
滁州方言简论
××的体貌表达法
××方言的比较范畴
××方言的特殊语序
××方言的处置式和被动表达法
方言修辞现象研究
××市社会用字规范情况调查
××市街头标牌广告用语调查研究
××市最新地名店名楼盘名调查研究
社会流行语的调查研究
校园流行语的调查研究
大学生最新流行语的调查研究
中小学校园流行语的调查研究
手机短信研究
××作家作品的语言风格
相声小品语言研究
赵本山小品语言研究
广告语言研究
主持人语言艺术
法律语言研究
新闻语言研究
古今礼貌用语比较研究
关于现代汉语礼貌用语的缺失
论汉语中的性别歧视
汉字的修辞性能
百年汉字改革利弊谈
地域方言和民族文化
语言的社会变异小议
新词酷语流行现象之反思
中小学流行语简析
幽默短信语言特征简析
小议“网络语言”
广告语言的魅力
二、中国现当代文学方面
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论郭沫若《女神》的艺术风格
论曹禺《雷雨》的戏剧艺术
论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内蕴
论穆旦的诗
论钱钟书《围城》
论贾平凹的散文
论王蒙小说语言艺术
论余秋雨的散文
论余华的小说
论世纪年代对赵树理的再评价
评样板戏对李玉和杨子荣阿庆嫂三个人物的塑造
论舒婷诗歌创作
王曾祺小说对中国当代小说文体创作的意义
评王安忆的《长恨歌》
评铁凝《玫瑰门》
从女性写作角度评陈染的创作
论王朔的《动物凶猛》
论韩东的诗歌写作
鲁迅小说中的“黑色家族”简论
茅盾笔下的上海都市图景——读《子夜》
《日出》中的次要人物在戏剧结构中的作用
艾青笔下的土地与太阳
老舍与北京城(或张爱玲与上海、王安忆与上海、王曾祺笔下的昆明、贾平凹的商州系列散文、赵树理与山西等)
论《阿Q正传》的艺术结构
论胡适《尝试集》在新诗发展上的地位和意义
论老舍的短篇幽默讽刺小说
《骆驼祥子》研究
《茶馆》的语言艺术
郁达夫小说的欲望主题
闻一多诗歌的唯美主义特征
《骆驼祥子》中的个人主义观念
林语堂研究
周作人研究
鲁迅小说研究
鲁迅杂文研究
郭沫若诗歌与时代精神
赵树理小说对现代中国小说艺术的贡献
张爱玲小说对洋场人性的开拓
闻一多徐志摩比较研究
论张资平的爱情小说
三十年代左翼文学研究
延安文学研究
田汉及其剧作
夏衍及其剧作
高行健研究
周杨与中国现当代文学
论“荷花淀派”
论“山药蛋派”与民间文学
论汪曾琪的艺术追求
“寻根小说”论
论寻根文学的产生发展与衰落
先锋小说的叙事特征
金庸武侠小说的叙述技巧及其魅力
朦胧诗研究
样板戏研究
都市小说研究
毛泽东诗词研究
王小波研究
白先勇论
台湾政治小说研究
网络小说研究
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农村题材小说研究
中国现当代文学中青年题材小说研究
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妇女题材小说研究
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爱情题材小说研究
中国现当代文学中战争题材小说研究
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流派研究
论现代抒情小说的发展
新时期以来的女性写作(可选择某个女作家作品)
新时期文学中女性散文的美学追求
“五四”文学中个体欲望与启蒙理性张力
“日常生活”与“公共空间”—90年代小说“写实”分析 五四前后文学激进主义和保守主义之争
论鸳鸯蝴蝶派小说的艺术特征
论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
论鲁迅小说的“国民性改造”思想
论《祝福》的艺术特征
论鲁迅散文《野草》的象征主义特征
论鲁迅杂文的艺术特征
《故乡》与《春蚕》比较谈
论中国现代文学创作中的“回乡”主题 胡适《尝试集》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 论周作人散文的艺术风格
论郭沫若诗歌创作对中国现代诗歌贡献 论郭沫若历史剧《屈原》浪漫主义特色 论二十年代的乡土小说创作
论五四时期的问题小说创作
论冰心诗歌创作的思想与艺术特色
论《新青年》对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化传播的贡献 论五四时期报刊制度与中国新时期文学之间关系 论五四“女师大作家群”的创作
郁达夫小说的感伤抒情特色
论张资平小说的艺术特色
论文学研究会对中国现代现实主义文学的贡献 论叶绍钧小说的现实主义特色
论朱自清散文的艺术风格
论田汉早期剧作的艺术特征
论欧阳予倩的讽刺喜剧
论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特征
论闻一多的新格律诗理论及其对新诗创作的贡献 论朱湘诗歌的艺术特征
论李金发的象征诗歌及其对中国现代新诗的贡献 论左联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历史贡献 论蒋光慈小说对红色革命的表现
论茅盾小说中的“时代女性”
论茅盾小说中的资本家形象
论茅盾《子夜》对上海都市社会的表现 论茅盾小说的二三十年代中国历史表现 论巴金小说《家》中的高觉新形象
论巴金早期的青春小说
论巴金小说对新时代传统家族的表现
论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多余人”的形象 论老舍小说的人物描写艺术
比较老舍与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的差异 论老舍小说的幽默艺术
论老舍小说的京味风格
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
老舍小说的语言艺术
沈从文小说的抒情化倾向
论沈从文创作中的人性内涵
萧红小说创作的抒情色彩
萧红《呼兰河传》的诗化特征
从《呼兰河畔》看萧红小说创作特色
郁达夫小说艺术论
郁达夫小说中的孤独者形象
废名小说的审美特征
废名小说艺术论
论曹禺戏剧的情境设置
论《雷雨》的结构艺术
论曹禺话剧中的人物形象(周朴园、周繁漪、仇虎、陈白露) 论新感觉派小说的艺术特征
论新感觉派小说对都市社会的表现
论戴望舒诗歌创作的思想和艺术变化
论萧红小说对女性情感和命运的表现
论萧红小说《呼兰河传》的艺术特征
论林语堂散文的闲适特征
论三十年代文学中京派与海派之争
论三十年代文学中人性论和阶级论之争
论梁实秋散文的艺术特征
论沈从文小说的湘西世界
论沈从文小说的乡下人视角
论张恨水的言情小说
论吴组缃小说对乡土的表现
论田间抗战时期的诗歌创作
论七月派诗歌的思想艺术特征
论穆旦诗歌的现代主义特征
论夏衍的话剧《上海屋檐下》艺术特征
论艾青诗歌意象系统及其意义
论艾青诗歌忧郁风格
论抗战后期讽刺诗的艺术特征
论《财主的儿女们》的艺术特色
论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思想艺术特色
论周立波《暴风骤雨》的艺术特色
论艾芜小说的讽刺艺术
论茅盾的长篇小说《腐蚀》的艺术特色
郭沫若其人其诗刍议
“家”的守墓人——觉新的形象评析
祥子的悲剧:“浓的化不开”
论徐志摩诗歌的创作个性
试论《围城》的讽刺艺术
试论《雷雨》的语言艺术
再探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历史根源
胡适和陈独秀在文学革命理论上异同及互补性 年代左翼文学的时代特征
抗战时期现代派诗歌的转型与深化。
鲁迅小说对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意义。
试论鲁迅笔下的农民形象
试论鲁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论朱自清散文的艺术风格
徐志摩诗作思想艺术探析
论闻一多、徐志摩诗歌创作的异同
从莎菲形象看丁玲的女性意识
试论“京派”小说的审美风格
试论“新感觉派”小说的思想艺术特色
试析张天翼小说的讽刺特色
论张爱玲小说对女性形象的表现
论张爱玲小说雅俗共赏的艺术品格
论张爱玲小说的情节艺术(或悲剧意识) 张爱玲小说中电影表现手法运用
论张爱玲《金锁记》中的曹七巧
张爱玲与《红楼梦》
审美化的人生——张爱玲散文论
论赵树理小说中的农民形象(或民间化风格) 论孙犁小说的抒情艺术
论徐訏的小说创作
论新歌剧《白毛女》
论李季和延安时期的叙事体民歌创作
毛泽东诗词思想艺术分析
论梁斌的《红旗谱》的民族风格特色
评《创业史》中梁生宝(或梁三老汉)形象 论杨沫的《青春之歌》与成长小说
论郭小川对当代诗歌的贡献
论闻捷的生活抒情诗
茹志鹃小说的艺术风格及其发展
论刘绍裳的“乡土文学”
论孙犁的散文创作
论杨朔散文艺术
论秦牧散文艺术
论刘白羽散文艺术
论贾平凹散文艺术
论余秋雨的文化散文
论张中行的学者散文
当代散文艺术发展论
评梁晓声的“知青小说”
论梁晓声《雪城》的艺术特色
评叶辛的“知青小说”
评陈村的小说
评王安忆的小说
评黄蓓佳的小说
评张抗抗的小说
评张承志的小说
论谌容小说中的知识女性
高晓声的农村题材小说
评张弦的婚姻爱情小说
论鲁彦周的小说创作
评陆文夫的“小巷文学”
论张贤亮小说的艺术个性
论莫言小说的艺术特色
阿城小说的语言特点
论古华长篇小说《芙蓉镇》
评王朔小说中当代城市青年形象
韩少功小说论
评铁凝的小说
评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
论王跃文的长篇小说《国画》
余华小说中“血”的意象分析
论卫慧的小说
论邓友梅的京味小说
论冯骥才的津味小说
论杨降的小说
评李佩甫的长篇小说《羊的门》
论贾平凹的长篇小说
评二月河的“清代帝王系列小说”
评刘醒龙的小说
评苏童的“新历史”小说
评迟子建的小说
余华小说论
评方方的小说
评郑万隆的小说
严歌苓的小说
评路遥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
王朔小说风格论
论陈染小说中的女性意识
贾平凹小说中的文化意识
王蒙小说的创新意识
年代先锋小说的转型
马原小说的叙事艺术
刘恒小说的生命意识
评金庸的武侠小说(写某个方面)
评古龙的武侠小说(写某个方面)
论王亚平等人的武侠小说创作
评台湾作家陈映真的小说
评香港作家刘以鬯的“实验小说”
论李昂的新女性小说
评香港作家张小娴的小说
评香港作家李碧华的小说
评香港作家梁凤仪的“财经小说”
三毛旅游散文的审美价值
论席慕蓉诗歌的“时间意识”
论白先勇小说的艺术特色
论余光中诗歌的中国意识
海外“新移居文学”研究
评史铁生的小说创作
评近年来的反腐小说
论公刘的诗
论北岛诗歌的悲剧英雄气质
论舒婷诗歌的抒情艺术
评顾城的诗
论杨炼诗歌的史诗意识
论海子的诗歌
文革地下文学的文学史价值
重评革命样板戏
文革时期“红卫兵”写作研究
评翟永明的女性诗歌
评韩东的诗歌
评于坚的诗歌
论朦胧诗的审美特征
论“第三代诗歌”的审美特征
当代女性诗歌的自我观
论新生代诗歌中的荒诞主题
评当代诗歌的口语化现象
论当代诗歌写作的民间立场
简论当代爱情诗的审美嬗变
论年代以来的军旅小说
评年代女性小说
论年代新代小说
年代诗歌创作的叙事性
当代小说的诗化倾向
试论当代文学中的苦难描写
年代以来的身体写作
魔幻现实主义对中国当代小说创作影响
网络诗歌对当下诗坛的冲击
当代练歌的叙事化和口语化
论史铁生散文的理趣
当代探索戏剧论析
论当代文学中的后现代话语
论当代文学中的生态意识
网络文学现状发展初探
新诗诗论研究
冯至诗歌中的现代意识
论艾青诗歌中的忧郁
王安忆与女性小说
余华与先锋小说
韩少功的《马桥词典》研究
陈忠实的《白鹿原》研究
新时期的通俗文学潮流研究
舒婷、顾城等的“朦胧诗”研究
新生代诗人的“口语化”诗歌
沙叶新戏剧研究
三、中国古代文学方面
中国古代神话研究
中西方创世神话的比较研究
中国古代文学原型研究
先秦寓言研究
论后羿形象的发展演变
先秦史籍中所保留的神话材料研究
论青鸟意象的文化意义
论《诗经•国风》风格的地域特点
论郑卫之音的风格形成及其特点
论颂诗的史学价值
从《诗经》看前人对文学功能的认识
论《诗经》的讽刺艺术
论《诗经》史诗的叙事艺术
论《诗经•国风》的借景抒情艺术
《诗经》中的叠字及其变式研究
论《诗经•国风》中的人物心理描写
论《诗经•国风》的含蓄美
论《诗经》的自然景物描写
论《诗经》中的忧患意识
试论《诗经》大小雅怨刺诗之异同
论《诗经》语言对后代诗歌的影响
论《诗经》的赋比兴艺术
论《诗经》的音乐性及其美学意义
论《诗经》的婚恋诗
论《诗经》的弃妇诗
论《诗经》中的战争诗
论《诗经》宴饮诗与礼乐文化精神
《诗经》思妇诗对后世闺怨文学的影响
孔子与《诗经》
论《左传》中的女性形象
论《左传》的叙事艺术
论《左传》的战争描写艺术
《左传》文学性研究
论《左传》中关于“梦”的叙述
《左传》与《战国策》行人辞令比较研究 《左传》与《国语》记言差异论
《左传》中的细节描写
论《左传》对《史记》人物描写的影响
比较《左传》与《史记》的战争描写艺术 《战国策》说辞风格论
《战国策》的寓言艺术
论《战国策》的纵横家形象
论《战国策》对后代的影响
《战国策》细节描写之艺术成就
论今文《尚书》的人物语言
《论语》文学性研究
《论语》的情感解读
论《论语》语言的诗化特征
析《孟子》的论辩艺术
论《孟子》中的比喻
《孟子》与《庄子》寓言异同论
从《孟子》看孟子的人格魅力
论《庄子》散文的诗意表达
论《庄子》散文的结构艺术
论《庄子》散文的意象特点
论《庄子》散文的描写艺术
论《庄子》的“三言”
《孟子》与《庄子》寓言比较研究
《庄子》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及其分类
论《韩非子》的寓言艺术
《孟子》与《韩非子》寓言异同论
《诗经》与楚辞比较论
楚文化与楚辞
屈原的爱国主义与浪漫主义
论屈原的人格美
论《离骚》的艺术构思
屈原与庄子浪漫主义比较
略论《九歌》的艺术成就
屈原作品研究(具体篇章可任选)
论屈原对楚巫文化的继承和超越
论屈原在抒情艺术上的开拓与创新
论《离骚》表现心灵冲突的艺术
论《离骚》比兴的象征性
《离骚》政治理想与中原主流文化
试论《离骚》政治理想与中原主流文化
论《九歌》 “以悲为美” 的艺术风格
论《九歌》中的神灵形象
论《九歌》的代拟艺术
论《九歌》中神人塑造艺术
论“楚辞”体与汉赋的关系
试论《史记》的对照艺术
论《史记》中下层人物的描写
司马迁悲剧意识论析
论《神乌赋》的抒情艺术与《诗经》的继承关系 历代骚体诗通论
论汉初政论散文的基本特征
《谏逐客书》与《过秦论》之比较研究
《史记》与先秦历史散文的关系
试论《史记》的对照艺术
论司马相如赋
论汉赋的铺排特色
论汉赋对后代诗歌艺术的影响
东汉纪行赋的抒情艺术
建安诗歌对古诗十九首的继承和发展
汉朝四言诗与诗经的关系
汉乐府叙事诗研究
汉乐府与《诗经》中弃妇形象比较
论汉乐府民歌的写实艺术
秦罗敷与刘兰芝比较研究
论《古诗十九首》的生命精神
《孔雀东南飞》论争述评
论陶渊明田园诗的美学特色
陶渊明诗歌意象研究
论谢灵运山水诗的特征及其成因
论宋玉赋的抒情艺术
论汉乐府民歌的写实艺术
汉乐府中女性题材作品研究
论《古诗十九首》中的生命意识
论《古诗十九首》的抒情艺术
论《古诗十九首》的影响
魏晋抒情小赋研究
魏晋南北朝书信体散文研究
论魏晋南北朝抒情小赋对初唐诗歌的影响 南朝山水诗研究
论魏晋六朝的志怪小说
论六朝骈文的抒情艺术
论曹操诗歌
曹丕、曹植诗风比较论
论曹植对“宓妃”形象的再创造及其意义 论“正始诗风”与“建安风骨”的关系
嵇康与阮籍诗歌风格比较
傅玄论
张华诗歌抒情性研究
潘尼《悼亡诗》与元稹《遣悲怀》比较研究 左思《娇女诗》与李商隐《骄儿诗》比较研究 陆机诗论与创作的关系
潘岳与陆机诗歌抒情方式的比较
郭璞《游仙诗》与东晋玄言诗之关系
南朝宫体诗与南朝乐府民歌的关系
萧绎宫体诗研究
《文选》战争诗研究
《文选》分类与萧统文学思想的关系
《玉台新咏》所选宫体诗研究
从《世说新语》看西晋文人的心态
东晋玄言诗的生成研究
萧纲文学集团的文学理论
陈代诗风的新变
简论齐梁诗风对花间词的影响
简论玄言诗对陶渊明的影响
陶渊明散文的艺术成就
陶谢山水田园诗比较研究
谢灵运与谢朓山水诗比较
“竟陵八友”论
论唐人的咏马诗
唐诗中“日”意象分析
唐诗中“云”意象分析
论唐人的咏云诗
论唐人的七夕诗
论唐人的登临诗
论唐人的登第诗
论唐人的下第诗
论唐诗中咏中秋月的篇章
论沈佺期、宋之问的贬谪诗
王昌龄与李白七绝比较
孟浩然诗的山水清音
“王孟韦柳”山水田园诗的比较研究
高适岑参边塞诗创作特征的异同
初唐四杰研究
陈子昂与李白之比较
李白五绝与七绝异同论
论李白的政治理想、政治活动及其对诗歌创作影响 论李白的古题乐府
论李白对鲍照的继承
论李白的代言体乐府诗
论李白笔下的女性形象
李白诗风与人格
论李白的交友诗
论李白的山水诗
论李白的诗酒人生
论杜甫的组诗
论杜甫笔下的妻子形象
杜甫咏史怀古诗研究
论杜甫的绝句
论杜甫对韩孟诗派的影响
论杜甫对元白诗派的影响
论杜甫诗对汉乐府的继承和发展
李白杜甫饮酒诗比较研究
送别诗中意象研究(可集中写某一种,如美酒等) 韩孟诗派形成原因研究
刘禹锡咏史怀古诗
试论白居易的
试论白居易的
柳宗元和他的山水游记
柳宗元的杂文艺术
刘禹锡与柳宗元生平创作比较研究
中唐政治与大历诗风
晚唐香艳诗风之成因
论韩愈诗中的谐趣
论韩愈文中的谐趣
韩愈散文创作对诗歌的借鉴与吸收
论孟郊的苦吟诗风
柳宗元山水诗与谢灵运山水诗之比较
论柳宗文散文风格的发展变化过程
论柳宗元山水游记的诗情诗境
试论刘柳诗的异同
论刘禹锡咏史诗
论白居易诗歌艺术的演变过程
白居易《秦中吟》与《新乐府》比较谈
论白居易的闲适诗与陶诗的关系
论白居易闲适诗对后代的影响
论元稹、白居易的寓言诗
论“元轻白俗”
“鬼才”李贺诗风探析
论李贺与李白想象艺术的异同
论李贺的影响
简论李商隐的咏史诗
李商隐的无题诗的艺术特色
李商隐无题诗的朦胧美
杜牧七言绝句的艺术特色
论中晚唐咏史诗的艺术
温李新声及其在文学史上的意义
简论中唐爱情传奇
唐人咏物诗的创作成就
唐人送别诗与唐人风俗
唐传奇对六朝小说与的因与革
论唐传奇中人与物的互变
论诗歌在唐传奇中的地位与作用
唐传奇与《聊斋志异》中的“人鬼恋”比较论
论唐传奇中的门第观念
论花间词的美学意义
花间词与宋词的雅化
论梅尧臣诗歌的“以俗为雅”
试论范仲淹词在词史上的地位
试论苏辛词的创作异同
论王安石的绝句艺术
苏轼在词史中的地位
苏门四学士在研究
江西诗派研究
北宋词与五代词之关系
江湖诗派的成因
晏几道恋词的女性观
柳永词的俗美
欧阳修散文风格论
欧阳修诗歌研究
欧阳修与滁州
柳永词中的都市之夜
论柳永词语言的俗与雅
柳永词与宋词的雅俗之争
论柳永词在北宋的影响
柳永词的雅和俗
论柳永对苏轼词的影响
论柳永词中的名利心
苏轼词与北宋词坛的本色之争
论苏轼的婉约词
论苏轼词在北宋的影响
论苏轼在岭南的诗歌创作
论苏轼在海南的诗歌创作
论苏轼精神
论苏轼的楼台亭阁记
苏轼的人品与词风
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的比较
论苏轼散文的特色
论黄庭坚诗歌的艺术创新
论黄庭坚的瘦硬诗风
黄庭坚诗歌研究
论宋人对秦观词的评价
秦观词的艺术特色
二晏词主题比较研究
论秦观词艳情与身世之感的结合
论周邦彦的爱情词
关于宋诗的评价问题
江西诗派评述
论江西诗派成员的词作
论陶渊明在宋词中的意义
论江西诗派的诗法对词作的渗透
论李清照的词
李清照前后期词在情感表达上的不同
论张孝祥词的艺术
陆游诗词中“狂”的文化蕴涵
论陆游小品文的特色
陆游与辛弃疾的爱国情怀比较
论陆游的同题诗作
陆游与李白比较谈
陆游与杜甫比较谈
论陆游的七律艺术
论杨万里的动物诗
论诚斋体在南宋的影响
论姜夔的爱情词
论姜夔词在南宋的影响
论文天祥的爱国诗歌
宋人咏物词研究(可选不同词家咏同一物对比研究,如咏梅等) 唐人送别诗研究(可选几家,或若干首对比研究)
论汪元量的爱国情怀
论元好问山水景物诗的艺术特征
论元好问的七律艺术
论元好问词的特质
论元杂剧悲剧剧目的悲剧性及其文化内涵
《窦娥冤》题材源流论
论《西厢》题材的流变及其意义
从元杂剧的经典结构看中国戏剧的叙事意识
从作品看元散曲作家的文化心态
从崔莺莺、杜丽娘到林黛玉
论李杨爱情题材在元明清戏曲中的重写及其文化意义
从《井底引银瓶》到《墙头马上》
元杂剧的梦境描写
元杂剧的题目正名
元刊本杂剧中的脚色问题
《窦娥冤》的悲剧特征
论元散曲的艺术风格
论马致远散曲的特色
论关汉卿的历史剧创作
关汉卿杂剧中的妇女群像
王实甫《西厢记》的思想主题
王实甫《西厢记》的传播与影响
西厢记》的“花间美人”之美
论《琵琶记》悲剧性及其文化内涵
四大南戏艺术论
从《刘知远诸宫调》到南戏《白兔记》
汤显祖戏曲观的研究
论《牡丹亭》的杜丽娘形象
《牡丹亭》的传播与影响
论《桃花扇》的李香君形象
论《桃花扇》的结构艺术
《桃花扇》的道具功能
《桃花扇》的结构艺术论
“桃花扇”的象征性及其艺术功能
《长生殿》题材的流变与创新
安徽古代戏曲家研究(选择某一位)
论长篇小说在明中叶发展繁荣的社会历史原因
商人形象在明清小说的变化及意义
话本拟话本与小说创作的文人化问题
论《三国演义》主题的多义性
论《三国演义》对传统战争描写艺术的继承与创新
论《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
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曹操形象流变论
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刘备形象流变论
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诸葛亮形象流变论
论关羽形象在历代社会文化中的积淀与变异
论《三国演义》的叙事结构
《水浒传》女性形象论
论《水浒传》中的血腥描写及其文化意义
《水浒传》英雄观批判
《水浒传》小说与影视剧艺术得失比较谈
论《西游记》的时空观
论三言二拍婚恋题材对明清言情小说的影响
关汉卿笔下的妇女形象
汤显祖戏曲美学思想研究
唐宋传奇小说的爱情主题
“三言二拍”中的商业道德
长篇白话小说的结构类型比较研究
《儒林外史》与中国讽刺文学创作传统
《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就某一个形象谈)
《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的评价
三言二拍与《十日谈》比较谈
沈汤之争与中国戏曲观念的嬗变
明末才子佳人小说的兴起与明代社会
明清才子佳人小说叙事模式及其文化成因
《《水浒传 》中的某一人物形象分析
论唐传奇中的爱情小说
试论《三言》《二拍》的时代特色
论“三言二拍”表现的市民生活特色
历史与文学视野中的曹操形象
《水浒传》主题辨析
明代《水浒传》评点的比较研究
石头传说与孙悟空形象
《水浒》某个人物形象分析
试论《西游记》的艺术特色(或论孙悟空形象)
论西门庆形象的典型意义
论论王熙凤形象的悲剧意义
论《红楼梦》的细节描写
论《红楼梦》整体反映生活的特色
论《红楼梦》的叙事艺术
《红楼梦》某一类人物形象分析
《红楼梦》意境研究问题述评
《红楼梦》中的服饰研究
石头文化与贾宝玉形象
《红楼梦》命名艺术的小说史意义
《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价值与缺陷
《红楼梦》与中国梦文化
《红楼梦》的主题论争
贾母与刘姥姥形象比较谈
贾雨村、甄士隐的符号性与中国出处文化
《金瓶梅》、《红楼梦》人物形象比较谈
《红楼梦》中的 “玉”文化
《红楼梦》与20世纪中国小说创作
钗黛形象在世纪中国小说中的重写研究
论李汝珍《镜花缘》的妇女观
《儒林外史》与士林百相
《儒林外史》与江南士绅生活
《儒林外史》叙事结构与创作主旨关系论
《儒林外史》名士形象论源
论《儒林外史》的市井人物描写
论《儒林外史》对八股科举制的批判
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聊斋志异》爱情题材创作的继承与发展
《聊斋志异》书生形象及其文化内涵
论《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
《聊斋志异》中花妖狐魅形象的艺术特色
《聊斋志异》公案小说论析
《聊斋志异》与《阅微草堂笔记》比较谈
《聊斋志异》与《红楼梦》比较谈
从唐传奇到《聊斋志异》:题材的重写与创新
从《聊斋志异》婚恋奇缘看作家的创作心态
论《醒世姻缘》的醒世意义
论铁崖体
论“茶陵派”
论前七子诗歌的时政主题
论归有光散文的艺术成就及其影响
公安派艺术风格论
晚明小品文研究
论梅村体的叙事艺术
论王士祯的神韵说与神韵诗
论袁枚的性灵说与性灵诗
论桐城派散文的艺术成就
桐城派文学主张与创作实践得失谈
论桐城派(以某一家为中心)的诗学观
朱彝尊词作艺术论
陈维崧词作艺术论
李叔同的诗与书
近代文学思潮与流派研究
近代谴责小说艺术论
梁启超小说观研究
西风东渐与文学观念的嬗变
论徐渭的《四声猿》
公安派与竟陵派的比较
清初散文三大家(魏侯汪)比较
论苏曼殊的言情小说
论晚清的白话文运动
四、外国文学与比较文学方面
卡夫卡小说中的异化主题
《尤利西斯》中的“内心独白”技巧
现代主义小说中的神话模式
论存在主义作品中的荒谬感
论罗布—格里耶小说中的“物化”
《百年孤独》中对“魔幻”技巧的运用
论《百年孤独》的叙事艺术
论黑色幽默的杂糅手法
博尔赫斯小说的玄学色彩
论《日瓦戈医生》中俄罗斯精神
李白咏月诗与法国波德莱尔咏月诗比较
《伊利昂纪》和《奥德修纪》的风格比较
论《俄狄浦斯王》与古希腊命运观
论《神曲》中的象征手法
《十日谈》与人文主义
论《堂吉诃德》的讽刺意义
从《哈姆雷特》看莎士比亚的悲剧艺术
论《威尼斯商人》的喜剧手法
《伪君子》与古典主义“三一律”
《鲁滨逊漂流记》与近代市民文化
论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的讽刺艺术
论《浮士德》与浮士德精神
《抒情歌谣集》与浪漫主义诗论
论《草叶集》中的自我形象
论《人间喜剧》中的人物再现法
《红与黑》与个人奋斗
论《双城记》的人道主义原则
《简·爱》与女性尊严
从《安娜·卡列尼娜》看托尔斯泰的女性观
论《罪与罚》中的“罪”与“罚”
悲剧英雄:论《老人与海》中的老人形象
论《等待戈多》的荒诞派戏剧特征
王国维对西方文化的吸收和研究
钱钟书论“通感”
从《春江花月夜》看诗歌音乐舞蹈的关系
林纾译文一种与后来译文的比较研究
从赛珍珠的小说《大地》看西方人对中国农民的误读
古希腊神话传说中的文化精神
英雄符码及其解构——《荷马史诗》主要英雄形象论析
论《俄狄浦斯王》的冲突艺术美
论《美狄亚》在戏剧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
从古希腊到世纪西方文学中“人”的观念
《埃涅阿斯纪》主题的原型意义
但丁与基督教文化
哥特式小说的源流与发展
中国武侠小说与骑士文学之比较
论《堂吉诃德》的多重意义
论流浪汉小说的艺术特征
试论《威尼斯商人》的冲突艺术
《奥瑟罗》悲剧冲突论
论《李尔王》的人文主义思想
论《亨利四世》中的福斯塔夫形象
《罗密欧与朱丽叶》与《西厢记》抒情艺术之比较
试论莎士比亚喜剧风格
莎士比亚悲剧风格特殊性及历史意义
论《汤姆•琼斯》人物刻画的美学原则
《浮士德》的善恶冲突论
论卢梭《忏悔录》自审意识与超俗意识
济慈及其《夜莺颂》的美学魅力
欧洲社会的讽刺画卷——《唐璜》论析
《巴黎圣母院》中的美丑对照原则
论《红与黑》中的于连形象
论司汤达小说心理描写的艺术
司汤达在现代小说史上的地位
成功与幻灭——拉斯蒂涅(《高老头》)与吕西安(《红与白》)之比较 巴尔扎克小说的现代文化意蕴
论《包法利夫人》
十九世纪英国女性小说家研究
《傲慢与偏见》的戏剧叙述
夏洛蒂•勃朗特笔下的女性形象系统
《呼啸山庄》的叙述技巧与结构艺术
《呼啸山庄》与《金锁记》情感世界之比较
梅里美中短篇小说的艺术魅力
《茶花女》的悲剧艺术
从蒙太里尼形象看《牛虻》反宗教主题
论哈代小说中的新女性形象
从《道连•格雷的画像》及《莎乐美》看唯美主义的特点 莫泊桑中短篇小说艺术成就
莫泊桑、契诃夫、欧•亨利艺术风格之比较
论威尔斯的科学幻想小说
论《恶之花》的历史地位与意义
略论马克•吐温的艺术风格
易卜生《玩偶之家》娜拉形象
易卜生与肖伯纳的社会问题剧异同论
十九世纪俄国文学中“多余人”的形象
果戈理《死魂灵》的讽刺艺术
屠格涅夫笔下的女性形象
屠格涅夫的抒情手法
屠格涅夫与郁达夫比较研究
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长篇小说
论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的景物描写
陀思妥耶夫斯基与现代派文学
“现代性”历史文化语境中的鲁迅与陀思妥耶夫斯基 安娜•卡列尼娜悲剧根源探析
黑暗王国的新女性——安娜与娜拉之比较
论托尔斯泰长篇小说的艺术成就
托尔斯泰的心理分析艺术
托尔斯泰与司汤达比较研究
契诃夫短篇小说艺术
契诃夫与鲁迅小说比较研究
劳伦斯小说艺术的现代主义倾向
试析劳伦斯主要小说中的男性形象
毛姆《人性的枷锁》主题谈
论毛姆短篇小说
论约翰•克里斯朵夫形象
德莱塞《美国的悲剧》与消费主义的消极影响
德莱塞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与意义
从《愤怒的葡萄》看斯坦倍克与基督教文化
菲兹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独特的叙事视角 海明威与“迷惘的一代”
论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海明威的“冰山原理”
海明威与存在主义
论海明威的虚无思想
“硬汉子”与“阿Q” 两种生存方式的比较 论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中的孤独意识 高尔基早期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色
高尔基《母亲》中尼洛夫娜形象分析
论高尔基的戏剧创作
论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
论肖洛霍夫《一个人的命运》.
茨威格小说人物精神世界探幽
论茨威格中短篇小说的表现艺术
索尔•贝娄与犹太小说
论索尔•贝娄小说主人公的认知方式
当代美国犹太文学的文化解读
辛格“民族忧煎情结”探析
论布莱希特的戏剧创作
论艾略特诗歌的创作手法
卡夫卡及其作品中的荒诞意识
尤金•奥尼尔戏剧艺术初探
论《尤利西斯》的人物性格和写作特点 福克纳与意识流
论福克纳短篇小说的乡土情结
论福克纳《喧嚣与骚动》的结构特色
论福克纳《我弥留之际》的叙述方法
黑色幽默与美国小说中的幽默传统
论纳博科夫《洛丽塔》
试论贝克特戏剧创作中的时空结构
荒诞派戏剧的特质和艺术美
萨特《禁闭》简论
萨特存在主义“境遇剧”与自由
海勒《第条军规》主题与艺术特色
米兰•昆德拉的小说艺术
中西小说观念比较
中西小说庭院模式与旅程模式比较
“情感高潮”与“情节高潮”—中西戏剧高潮比较
泰戈尔短篇小说的艺术风格
论《吉檀迦利》的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
川端康成《雪国》的艺术特色
论川端康成笔下的妇女形象
川端康成与卡夫卡比较研究
余华与川端康成比较研究
春上春树《挪威的森林》主题探析
江健三郎《万延元年的足球队》简论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小说中的绘画结构与色彩模式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小说中的互文性研究
《珀涅罗珀记》与“重述经典”
五、文艺理论与美学方面
“诗言志”与“诗缘情”辨析
先秦儒家文论研究
先秦道家文艺观研究
“发愤著书”说综论
“文学自觉”说新探
六朝人物品藻与文论之关系
《文心雕龙》与《诗品》比较谈
意境理论的确立和发展
李清照与苏轼词学观比较
《沧浪诗话》的主旨与影响
李渔戏曲理论研究
金圣叹小说理论研究
梁启超“小说界革命”的理论和实践
柏拉图“艺术模仿自然”解密
柏拉图美学思想的特征
柏拉图与孔子诗学思想的比较研究
论亚里斯多德的“净化”说
贺拉斯《拾遗》与亚里斯多德《诗学》比较
布瓦洛《诗的艺术》再评价
狄德罗“美在关系”说与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说比较 对莱辛《拉奥孔》的现代阐释
康德美学思想与现代艺术
议黑格尔的艺术发展观
论黑格尔的自然美与艺术美 论泰纳的文艺思想 别林斯基与形象思维论 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学的特征 从叔本华到尼采 现代主义与自我表现 精神分析学和文艺学 评卢卡契与布莱希特的论战 詹姆逊论后现代主义 文学的形象与意象 形象思维之我见 类型化人物与典型化人物 扁平人物与圆形人物 文学的叙事方法研究 文学创作的发生学研究 神话与神话思维 隐喻与艺术思维 文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精神分析与作家 大众文学与大众文化 文化市场与现代社会 文化市场机制的形成和发展 知识分子与文学 关于崇高悲剧喜剧 中西美学研究 劳动与“自然人化”的美学意义 论“审美关系是美的核心” 美感特征简析 论审美想象 论悲剧与崇高 论艺术的美学意义 当代大众传媒和审美消费主义对传统艺术门类的挑战 论审美鉴赏的创造性 论“审美具有解放人的性质” 中国古代美学特色简析 当代大众传媒介与审美文化 论马克思主义的悲剧观 马恩论文艺批评“历史观点”与“美学观点”统一
恩格斯论现实主义 恩格斯论文艺批评 论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 论文学的社会作用 论“文学是人学” 论文艺的娱乐作用 意境的美学特征 神韵说与境界说比较 意境与典型比较 典型人物的审美特征 象征形象的结构特征 心态结构与情节结构比较 意识流的基本特点及审美特征 论文学语言的多义性 论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 艺术象征的类型与特征 现实主义心理描写与意识流方法比较 论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以《红楼梦》为例) 文学语言、日常语言、科学语言之比较 论鲁迅的文学语言观 论文学作品结构的审美原则 通俗文学之我见 论莎士比亚喜剧的艺术手法 短篇小说的结尾艺术——以鲁迅、契诃夫、莫泊桑小说为例 小说的悬念艺术 情节小说、性格小说与心态小说 试论寓言的艺术特点 试论童话的艺术特点 抒情诗的情感结构 创作构思中的理性与非理性因素 艺术灵感的特质 创作个性的基本特征 从一部作品看象征主义的艺术特点 文学欣赏的特点 简论文学批评的标准 科学思潮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批评的发展 论文学与人性的关系
试论“虚静”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 文学与社会心理 论不同民族文学的横向交流 文学与自然地理 文学与道德更新 论小说现代化在二十世纪中国的推进 当代中国文艺传播的特点 文学欣赏中的“共鸣”问题 论艺术形象的基本特征 想象、虚构与典型化 现实主义文学心理描写的特点 论“悲喜交融”(以《儒林外史》、《阿Q正传》或《外套》为例) 曹禺剧作女性形象论 曹禺创作思想研究 郭沫若早期文学观念研究 郭沫若历史剧创作论 近年来的反腐小说评议 新旧武侠小说观念比较谈 网络文学刍议 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的挑战 文学的生态学研究 关于女性主义批评的思考 性格的内在冲突与性格 王国维“境界”说 王国维“境界说”与况周颐“词境说”异同辨 梁启超文学思想得失谈 梁启超艺术精神的近代化内涵 从《谈艺录》看钱钟书的清代诗学研究 论叶嘉莹的词学批评特色 试论中国古代的闲适思想与当前的休闲文学 亚里士多德《诗学》研究 柏拉图文艺思想研究 布瓦洛《诗的艺术》 狄德罗文艺思想评述 论莱辛《拉奥孔》的美学思想 诗与画的界限——从《拉奥孔》谈起 歌德文艺思想述评——读《歌德谈话录》
黑格尔的文学人物论 斯达尔夫人文艺思想述评 雨果文艺思想述评 华兹华斯的诗学理论 巴尔扎克文艺思想述评 别林斯基文艺思想述评 丹纳的《艺术哲学》 “新批评”的批评原理——读韦勒克的《文学理论》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批评 文艺的心理分析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审美与人生 论壮美与崇高 论真、善、美 审美教育与人格建构 审美活动的社会历史性质 艺术美的特征 优美与崇高的比较分析 略说崇高感 略论悲剧感 论荒诞与美 美感是一种自由感受 美感的直觉性和社会性 审美判断标准的主观性与客观性 审美欣赏中的再创造 审美与想象 人格美之我见 论山水美 论形式美 论风格美 论审美想象 论审美移情 论审美态度 论日常生活的审美化 审美理想与艺术时空 论科技美学 略论自然美的特征 小说与诗歌的审美差异
中篇小说的审美特征 长篇小说的审美特征 喜剧小品的审美特征 论新时期小说的审美流向 悲剧的审美类型 简说艺术美和现实丑的关系 比较文学的理论与方法 接受美学的理论与方法 结构主义批评的理论与方法 天人合一思想的美学意义 中国古代美学中审美趣味的研究 论中国自然美意识的历史发展 “比德”与“畅神”审美观之比较 论《周易》美学思想 儒家的美育思想 道家的美育思想 论庄子美学思想 庄子心斋、坐忘的美学思想 论道家之“虚静”与宋儒之“主静” “错彩镂金”与“芙蓉出水”之比较 论禅境的审美特征及其人文精神 试析词家对词人心性的德性解读 词品观念与词体的道德美学 境界观念的词学走向及其意义 论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学思想 先秦儒道思想互补研究 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天人合一”思想的当代启示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 《庄子》寓言故事中的艺术精神 论中国古典诗歌的宗教功能 论中国茶道在文学中的运用 试析词家对艳词体性的文化诠释 当前大众文化现象研究 当代大学校园人文精神的现象分析 论艺术创作中的“技”与“道” 中国山水画的生命意识
中国诗画艺术的共通性 园林建筑美刍议 试论中国的书法艺术 兴发感动与中国古代的艺术精神 试论中国古代艺术的浑沌理论 享乐心理与唐宋词艺术的娱乐性 士心复苏与唐宋词艺术的典雅化 刘熙载“厚而清”艺术思想评价 中国盆景艺术的生命精神 电影的艺术欣赏 相声的艺术技巧 从《雷雨》看戏剧的结构原则 戏剧的结构形态 悲剧的艺术特征 喜剧的艺术特征 电视连续剧的艺术欣赏 读托尔斯泰的《艺术论》 以具体作家的创作分析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 “文学是人学”的现实表现及其意味 语言在文学文本中的载体性及本体性 分析一篇优秀文本语言层面美学功能 意境、典型观念的不同文化背景及实例分析 意象、意境的关系及实例分析 分析一个作家的叙事特色 分析一个作家的抒情特色 就一种文体的古今演变说明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小说的结构和悬念艺术研究 论一个作家的创作个性和审美追求 分析一个作家的风格 一种文学思潮的历史考察 一个文学流派的历史分析 论一个作家的创作方法 分析某现当代作家所受现代主义影响 通俗文学的现实表现研究 文学鉴赏心理的具体分析 分析一个作家及其文本中的哲学意味 分析一个作家对前人的继承与革新
论述文学真实与艺术真实
六、写作学方面
当代大学生“诗教工程”可行性研究 当代散文写作特色研究
新生代散文写作特色研究
新生代诗歌的美学追求
新锐散文写作特色研究
当代乡土散文写作特色研究
当代游记散文写作特色研究
当代女性散文写作特色研究
当代随笔写作特色研究
论写作的创造性
论写作规律
写作与人生
写作主体人格构成及其对写作的意义 论写作思维
写作的心理动力(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研究 写作受体研究
写作主体的主导性与受体意识
论文章分类
中国古代文体分类与现代文体分类的异同 文章风格论
作家个性与文章风格
写作过程研究
论写作的变态思维与常态思维
写作构思中的“拓展”与“掘进”思维 逻辑思维能力与写作
形象思维能力与写作
论写作灵感”
论抒情技巧
抒情能不能作为一种表达方式?
抒情与心理描写的联系与区别
新闻写作角度研究
关于新闻价值的论争述要
新闻跳笔与新闻结构
新闻写作的基本规律
新闻与宣传的关系
网络新闻的采写
新闻结构新变
报告文学的特点探讨
新时期报告文学题材的新开拓
社会问题报告文学的结构技巧
论散文的意境
散文意境与诗歌意境的异同
新时期散文风格的演变
散文作家及作品研究
文化散文研究
余秋雨散文与“余秋雨现象”述评 学者散文研究
论当代随笔热
现代诗歌与现代意识
世纪年代社会转型期的诗歌创作与接受研究 新世纪诗歌发展趋势
论诗歌的抒情手法
诗歌意境与意象
论诗歌的节奏美
小说创作的结构艺术
小说的叙事技巧
小说的虚构与现实
论小说写作的情节因果律与情感逻辑 当代长篇小说创作的题材发展
微型小说的结构艺术
微型小说作家作品研究
微型小说的语言特征
杂文的讽刺幽默艺术
论杂文写作的发展演变
文学评论的新方法研究
文学评论的写作技巧
“问题意识”与论文写作
解说性文体的价值取向与写作技巧 数字化背景下的网络写作
网络文学研究
网络作家作品研究
写作教学与素质教育
对中国现当代作文教学传统的反思
当代某一种作文训练体系(教学方法)述评 中学写作教学新资源的发掘
作文教学中的“模仿”“变通”与“创新” 中学作文教学与写作思维训练
中学生写作心理研究
中学作文教学过程研究
中学作文教学方法体系的发展和演变 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作文教学
近年高考(或中考)作文研究
论话题作文
当前中学作文教学中的主要问题研究与对策 高校写作教学与中学作文教学的关系 高校写作教学培养目标再认识
对当前高校写作学教材的研究
杂文的讽刺艺术
论散文的音乐美
论诗歌的含蓄美
小说创作的叙述语言艺术论
论广告的语言风格
论叙述人称
论非智力因素在写作中的作用
论现实世界在写作中的三种形态
论视听时代的写作策略
论写作三大定律
写作造型能力刍议
写作需求发生论
写作规律论综述
写作特性理论的现状述评
写作感知与日常感知的联系与区别 辩证思维在写作中的运用和表现
写作过程理论概况
先秦两汉时期的写作学理论述要
七、教材教法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中学语文教育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小学语文教育 和谐社会与和谐语文教育
试论和谐语文教育的构建
古代著名教育家语文教育思想与语文教育
近代著名教育家语文教育思想与语文教育
现代著名语文教育家语文教育思想与语文教育
著名中学语文特级教师语文教育思想与语文教育 我国古代或近代私塾语文教育研究
我国古代或近代书院语文教育研究
国外著名教育家母语教育思想与语文教育
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解读
对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解读
建国以来某个《语文教学大纲》研究(或对比研究) 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与功能探讨
语文课程目标探讨
语文素养与中(小)学语文教学
语文课程中的知识教育
语文课程中的技能训练
语文课程中的思维训练
语文课程中的情感(或审美)教育
语文课程中的思想品德教育
语文课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语文课程中的创新教育
语文课程中的个性教育
语文课程中的人格教育
语文课程中的生涯教育
语文课程中的国防教育
语文课程中的环境教育
语文课程内容的探讨
语文教材的结构与功能
语文教材的编制与使用
古代(或某个朝代)语文教材研究
近代语文教材研究
《国文百八篇》研究
建国以来的某套统编语文教材研究(或对比研究) 校本语文教材的开发与使用
语文选修课及其实施
语文专题课及其实施
语文活动课及其实施
语文综合课及其实施
语文研究课及其实施
语文实践课及其实施
隐性语文课程及其建设
地方语文课程及其建设
校本语文课程及其建设
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校园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家庭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社会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社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网络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媒体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中(小)学生语文学习心理与语文教学
中小学生阅读心理与阅读教学
中小学生写作心理与作文教学
中小学生口语交际心理与交际教学
语文学习困难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教学对策
语文课程中的知识分类与教学设计
语文学习结果与语文教学目标设计
语文学习过程与语文教学过程设计
语文学习条件与语文教学方法设计
语文内容知识的学习与教学设计
语文基本技能的学习与教学设计
语文高级技能的学习与教学设计
语文课程情感态度的学习与教学设计
中学语文学习环境的创设
小学语文学习环境的创设
中(或小)学和谐语文课堂的构建
适应语文课程标准的语文学习方式
中(小)学生语文学习策略与教学策略
语文课程中的自主学习与教学
语文课程中的探究学习与教学
语文课程中的合作学习与教学
语文课程中的接受学习与教学
语文教学目标的设置与陈述
语文教学中的任务分析
试论语文教师的备课
试论语文教师的说课
试论语文教师的评课
试论语文教师的上课
语文课堂教学结构探讨
语文“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语文课堂中的对话式教学
语文课程中的启发式教学
语文课程中的问题解决式教学
语文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与教学
语文课程中的综合性学习与教学
语文课程中的单元教学(或小组教学、个别教学) 语文“课标”下阅读教学模式(或方式方法)
语文“课标”下作文教学模式
语文“课标”下作文教学方式方法
语文“课标”下口语交际教学模式(或方式方法)
美国(或他国)的母语教学模式与我国语文教学模式改革 语文课程中讲授法(或提问法、演示法等)的运用
美国(或他国)的母语教学方法与我国语文教学方法改革 识字或写字教学的理论和实践
词汇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语感学习与中小学语感教学研究
语段学习与段落教学
篇章学习与篇章教学
中(或小)学作文命题研究
中小学作文构思指导研究
中小学作文批改研究
中小学作文讲评研究
中小学命题作文与作文教学
中小学话题作文与作文教学
中小学材料作文与作文教学
中小学口头作文与作文教学
中(或小)学课文教学的理论和实践
中小学记叙文教学研究
中小学说明文教学研究
中小学议论文教学研究
中小学应用文教学研究
中小学文学作品鉴赏教学研究
中小学古代诗词教学研究
中小学古代韵文教学研究
中小学文言文教学研究
中小学现代小说教学研究
中小学现代诗歌教学研究
中小学现代散文教学研究
中小学现代戏剧教学研究
中小学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研究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李白诗歌教学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苏轼作品教学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鲁迅作品教学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朱自清作品教学
对新编中学语文教学法教材若干注释的商榷
美国(或他国)的文学教育与我国文学教育改革 莎士比亚与我国中学语文教学
安徒生与我国小学语文教学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
多媒体与语文教学
语文教学中的板书设计
基于网络的语文教学
广播电视与中(或小)学语文教学
幻灯投影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计算机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图片图表与中(或小)学语文教学
基于新语文课程标准的语文教学评价
语文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
语文课程中测量方式的变革
语文高考命题的原则与方法
关于阅读能力的测量评价
关于写作能力的测量评价
关于口语交际能力的测量评价
多元智能理论与语文课程评价的改革
现代心理学在语文课程评价中的应用
现代教学论在语文教学评价中的应用
传统语文教学的评价观与语文教学
外国母语教学评价与我国语文教学评价改革 中小学生阅读困难的诊断与补救教学
中小学生写作困难的诊断与补救教学
中小学生口语交际困难的诊断与补救教学 行为主义心理学与语文教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与语文教学
认知心理学与语文教学
建构主义心理学与语文教学
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师修养
语文教师的语文素养与语文教学
语文教师工作特点与功能的探讨
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
语文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的转变
语文教师知识结构探讨
语文教师能力结构探讨
语文教师教学技能的形成和提高
语文教师的教学形象
语文教师的教育机智
语文教师的心理素质
语文教师的教育艺术
语文教师的心理健康与语文教育
语文教师的情感与语文教育
语文教师的人格与语文教育
优秀语文教师的特征与师范教育改革
于漪语文教学经验及其移植
魏书生语文教学经验及其移植
钱梦龙语文教学经验及其移植
陆继椿语文教学经验及其移植
张富语文教学经验及其移植
宁鸿彬语文教学经验及其移植
蔡澄清语文教学经验及其移植
李吉林语文教学经验及其移植
语文教师的教学与教研
校本教研与语文教师的成长
试论语文教师的教研能力
科学语文教育研究方法的运用
运用某种语文教学方法教学实验研究
构建某种语文教学模式教学实验研究
关于某个地区语文课程改革状况的调查研究 关于某套语文教材使用情况调查研究
关于某类学校校本课程的调查研究
对某所中学(或小学)语文课程建设的个案研究 试论中学语文教学的语言艺术
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
常中求变,变中守常 —论语文课堂教学最佳程式 论中学语文教师的素质
语文课堂教学的传统与创新
语文情景教学初探
论供材作文的审题指导
试论语文课堂教学提问的艺术
语文教学中学生多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情动于中而溢于外 —情感与语文教学
语文单元教学研究
论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激发
语文教学与德育渗透
中学语文审美化教学研究
对“美文”“不美”教学现象的思考
新课标与高中语文教材
新课标与初中语文教材
高中语文阅读课的研究
初中语文阅读课的研究
高中语文写作课的研究
初中语文写作课的研究
关于高中阶段语文考评的研究
关于初中阶段语文考评的研究
关于高中阶段语文课的书面练习
关于初中阶段语文课的书面练习
语文高考试卷中的阅读题目
语文高考试卷中的作文题目
语文高考阅卷研究
师范生毕业实习常见问题研究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研究
从实习效果看师范教育目前存在问题
(新闻学方向选题另行公布)
滁州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说明:
1.所列选题是参考兄弟本科院校和本系老师建议的选题,涵盖了中文专业各个学科;
2.所列选题有的是具体题目,有的只是选题范围,学生应在此范围内确定具体题目;
3.所列每个选题同届学生不能超过两个人共选,且具体题目或论述角度应有所差异;
4.每届毕业生选择相同题目原则上不超过两届。
5.毕业生也可根据自己学习积累自主选题,但必须在专业范围选。
一、语言文字学方面
现代汉语语音研究
现代汉语词汇研究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现代汉语修辞研究
语言学家×××
×××方言研究
《论语》《孟子》指示代词比较研究
《颜氏家训》量词研究
《世说新语》量词研究
《荀子》语言思想研究
明清小说称谓语研究
《儒林外史》词汇研究
《儒林外史》语法研究
《型世言》词汇研究
《型世言》语法研究
对立原则和XX方言的音位
互补原则和XX方言的音位
说汉语的音节
说同音词
说同义词
说汉语的词类划分
汉语的联合式构词法(或偏正式述补式等)
递归性和汉语的句法结构
汉语的借词
现代汉语规范化问题研究
普通话语音研究
XX作家(或作品)语言研究
网络汉语研究
句式(或句型)研究(选择某些有特点的句式)
现代汉语虚词研究(选择某些虚词)
现代汉语词义研究(选择某类词)
当前社会用字混乱的原因和对策
论社会用字规范化
汉魏南北朝佛经的语言问题
唐宋禅宗语录的语言问题
宋元话本的语言问题
元曲的语言问题
明清白话小说的语言问题
试论常见错别字的成因
试论常见成语,熟语,词组错解错用的原因
论语言文字与文学关系:以某些作品为例
现代汉语方言词所反映的古汉语词义探析:以本人母语为例
现代汉语方言与古汉语语法互证—以本人母语为例
我看简化汉字—以汉字演变规律为切入点
繁体汉字简化汉字优劣论
反义词分类的逻辑基础
形容词的限制功能和修饰功能研究
叙事文本的叙事逻辑分析(可选择一个文本分析)
幽默中的逻辑问题
广告语中的逻辑错误分析
论古人的姓氏名字号
《红楼梦》语言现象分析
论地名中的文化蕴涵
《水浒传》中语言现象分析
从流行语透视社会心态
论词语运用要做到“准确朴实”
论词语的“巧妙配合”
论“成语的活用”
论“叠用句”
论“四音节语音段落”
论“比喻”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对词义引申的分析
对确认古汉语中词的同义关系(或其他关系)看法
对词义转移的分类考察
以义为单位,给一部先秦文献(或一部分)作词表
古代汉语“之”字结构(或“其”字结构)研究
古代汉语“所”字结构(或“者”字结构)研究
古代汉语单句(或复句)研究
古代汉语介词(或连词)研究
《百喻经》的语言风格
唐宋诗词中的修辞方式
训诂学与语文教学
《孟子》中的使动词
汉语拟声词的语音特点
古代某一文人作品押韵分析
中古“主+之+谓”结构分析
唐诗中“头尾(底)”类方位词分析
古汉语“将”的义位与演变
古汉语“乃仍”意义的嬗变
论词义的扩大缩小与转移
古汉语同义词的判定与辨析
古汉语反义词刍议
《论语》虚词“其”用法考察
《论语》虚词“以”用法考察
《论语》虚词“焉”用法考察
《论语》虚词“者”用法考察
《论语》虚词“所”用法考察
《论语》语气词“也”“矣”用法比较研究
唐诗修辞方式初探
某部先秦文献中的比喻研究
某部中古文献中的比喻研究
古汉语的性质形容词句法功能研究
古汉语的状态形容词句法功能研究
古汉语的手部动作动词句法功能研究
古汉语的足部动作动词句法功能研究
古汉语心理动词句法功能研究
古汉语“副+名”结构中名词的语义类型研究
某作者的韵文散文的句法比较研究
某作者的韵文散文的修辞比较研究
《战国策》的语言策略研究
某部古代典籍中的委婉语研究
某部古代典籍中的谦敬语研究
古人书信的问候语研究
古人书信中的委婉语研究
古代某部文学作品中的用典研究
某部古代学术著作的引语研究
某部古典小说的人物对话研究
某部古典小说的叙述语言研究
某部古典小说的幽默语言研究
某人词作的口语性研究
某人词作的抒情语言研究
《古代汉语》文选中的使动用法
《古代汉语》文选中的意动用法
《古代汉语》文选中数词的句法功能
《古代汉语》文选中方位词句法功能
《古代汉语》文选中介宾结构的句法功能
《古代汉语》文选中动词的小类
《古代汉语》文选中副词的小类
《说文》某些部首字形旁表义度的考察
明清小说称谓语研究
“三言二拍”语言研究
从中国成语看古汉语文法词汇
通假字研究
古今字研究
联绵词研究
联系古汉语考察现代汉语方言的有关问题
中学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的有关问题
古汉语介词研究
古汉语连词研究
对汉字性质的认识
动量词“次”的多角度考察
表人名词组织的层次考察
“V得”句及相关问题探讨
汉语中完成貌的表达及相关问题
××(地点)方言的亲属称谓词
××(地点)方言的指示代词
××(地点)方言的量词
××(地点)方言的介词
现代汉语规范化问题研究(某一方面的问题)
普通话语音研究(某一方面)
普通话语音规范与方言语音调查
现代汉语的特殊语音现象
关于轻声儿化的规范问题
普通话推广与方言保护
某方言区人普通话水平测试应试能力的训练
字本位和汉语研究
汉字部件研究
汉字的音形规范
论幼儿(小学中学)的汉字教学
趣味汉字教学法
汉字与修辞手法
论汉语称谓词的嬗变
现代汉语称谓语的演变与中国当代社会的变迁
现代汉语通用称谓语的演变
现代汉语亲属称谓语的演变
配偶称谓词语的演变与社会变迁
新词新语研究
网络新词新语研究
近二十年来汉语词汇的新变化
论修辞现象的词汇化
汉语基本词汇的形成及其发展
新词新义与社会变迁
汉语词缀的新发展
委婉词语的发展演变
汉语新词结构方式试析
现代汉语词汇中的“死词复活”现象
汉语外来语与汉民族文化心理
汉语词语的文化内涵
论汉语合成词形成的理据
论词义变化的语言因素和社会因素
《现代汉语词典》某字母下双音节复合词结构关系考察
《现代汉语词典》××式合成词调查分析
论《现代汉语词典》语素义与所在词词义之间关系
汉语的颜色词研究
试论词的感情色彩与理性意义的关系
现代汉语的敬辞和谦辞
汉语詈词研究
动物词语及其文化意义
汉语动物罡语词研究
也论词语的形象色彩
论词语的时代色彩
语音语义对语法的影响和制约
汉语词类划分中的疑难问题
××词类的再分类
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
论词组本位观
成分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
变换分析与语义特征分析
关于“名词性词语+了”的句法格式
某种歧义格式研究
关于语义指向分析
汉语语义范畴研究
汉语中的数量短语和数量范畴
自主范畴对汉语句法的制约作用
××句式(或句型)的研究
现代汉语中某个虚词用法的研究
复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问题
论修辞与语境
论修辞主体的语言修养
在社会大课堂里学习修辞
论词语修辞的自然美
论词语的活用与修辞
关于句式的选择
辞格比较研究
修辞新格研究
不同语言领域修辞研究
广告修辞研究
××方言语音研究
××方言词汇研究
××方言语法研究
××方言的特殊词法
××方言中词的重叠
方言的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
方言中的特殊虚词
方言的特殊语法结构
方言中表示可能的方法
滁州方言简论
××的体貌表达法
××方言的比较范畴
××方言的特殊语序
××方言的处置式和被动表达法
方言修辞现象研究
××市社会用字规范情况调查
××市街头标牌广告用语调查研究
××市最新地名店名楼盘名调查研究
社会流行语的调查研究
校园流行语的调查研究
大学生最新流行语的调查研究
中小学校园流行语的调查研究
手机短信研究
××作家作品的语言风格
相声小品语言研究
赵本山小品语言研究
广告语言研究
主持人语言艺术
法律语言研究
新闻语言研究
古今礼貌用语比较研究
关于现代汉语礼貌用语的缺失
论汉语中的性别歧视
汉字的修辞性能
百年汉字改革利弊谈
地域方言和民族文化
语言的社会变异小议
新词酷语流行现象之反思
中小学流行语简析
幽默短信语言特征简析
小议“网络语言”
广告语言的魅力
二、中国现当代文学方面
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论郭沫若《女神》的艺术风格
论曹禺《雷雨》的戏剧艺术
论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内蕴
论穆旦的诗
论钱钟书《围城》
论贾平凹的散文
论王蒙小说语言艺术
论余秋雨的散文
论余华的小说
论世纪年代对赵树理的再评价
评样板戏对李玉和杨子荣阿庆嫂三个人物的塑造
论舒婷诗歌创作
王曾祺小说对中国当代小说文体创作的意义
评王安忆的《长恨歌》
评铁凝《玫瑰门》
从女性写作角度评陈染的创作
论王朔的《动物凶猛》
论韩东的诗歌写作
鲁迅小说中的“黑色家族”简论
茅盾笔下的上海都市图景——读《子夜》
《日出》中的次要人物在戏剧结构中的作用
艾青笔下的土地与太阳
老舍与北京城(或张爱玲与上海、王安忆与上海、王曾祺笔下的昆明、贾平凹的商州系列散文、赵树理与山西等)
论《阿Q正传》的艺术结构
论胡适《尝试集》在新诗发展上的地位和意义
论老舍的短篇幽默讽刺小说
《骆驼祥子》研究
《茶馆》的语言艺术
郁达夫小说的欲望主题
闻一多诗歌的唯美主义特征
《骆驼祥子》中的个人主义观念
林语堂研究
周作人研究
鲁迅小说研究
鲁迅杂文研究
郭沫若诗歌与时代精神
赵树理小说对现代中国小说艺术的贡献
张爱玲小说对洋场人性的开拓
闻一多徐志摩比较研究
论张资平的爱情小说
三十年代左翼文学研究
延安文学研究
田汉及其剧作
夏衍及其剧作
高行健研究
周杨与中国现当代文学
论“荷花淀派”
论“山药蛋派”与民间文学
论汪曾琪的艺术追求
“寻根小说”论
论寻根文学的产生发展与衰落
先锋小说的叙事特征
金庸武侠小说的叙述技巧及其魅力
朦胧诗研究
样板戏研究
都市小说研究
毛泽东诗词研究
王小波研究
白先勇论
台湾政治小说研究
网络小说研究
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农村题材小说研究
中国现当代文学中青年题材小说研究
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妇女题材小说研究
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爱情题材小说研究
中国现当代文学中战争题材小说研究
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流派研究
论现代抒情小说的发展
新时期以来的女性写作(可选择某个女作家作品)
新时期文学中女性散文的美学追求
“五四”文学中个体欲望与启蒙理性张力
“日常生活”与“公共空间”—90年代小说“写实”分析 五四前后文学激进主义和保守主义之争
论鸳鸯蝴蝶派小说的艺术特征
论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
论鲁迅小说的“国民性改造”思想
论《祝福》的艺术特征
论鲁迅散文《野草》的象征主义特征
论鲁迅杂文的艺术特征
《故乡》与《春蚕》比较谈
论中国现代文学创作中的“回乡”主题 胡适《尝试集》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 论周作人散文的艺术风格
论郭沫若诗歌创作对中国现代诗歌贡献 论郭沫若历史剧《屈原》浪漫主义特色 论二十年代的乡土小说创作
论五四时期的问题小说创作
论冰心诗歌创作的思想与艺术特色
论《新青年》对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化传播的贡献 论五四时期报刊制度与中国新时期文学之间关系 论五四“女师大作家群”的创作
郁达夫小说的感伤抒情特色
论张资平小说的艺术特色
论文学研究会对中国现代现实主义文学的贡献 论叶绍钧小说的现实主义特色
论朱自清散文的艺术风格
论田汉早期剧作的艺术特征
论欧阳予倩的讽刺喜剧
论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特征
论闻一多的新格律诗理论及其对新诗创作的贡献 论朱湘诗歌的艺术特征
论李金发的象征诗歌及其对中国现代新诗的贡献 论左联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历史贡献 论蒋光慈小说对红色革命的表现
论茅盾小说中的“时代女性”
论茅盾小说中的资本家形象
论茅盾《子夜》对上海都市社会的表现 论茅盾小说的二三十年代中国历史表现 论巴金小说《家》中的高觉新形象
论巴金早期的青春小说
论巴金小说对新时代传统家族的表现
论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多余人”的形象 论老舍小说的人物描写艺术
比较老舍与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的差异 论老舍小说的幽默艺术
论老舍小说的京味风格
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
老舍小说的语言艺术
沈从文小说的抒情化倾向
论沈从文创作中的人性内涵
萧红小说创作的抒情色彩
萧红《呼兰河传》的诗化特征
从《呼兰河畔》看萧红小说创作特色
郁达夫小说艺术论
郁达夫小说中的孤独者形象
废名小说的审美特征
废名小说艺术论
论曹禺戏剧的情境设置
论《雷雨》的结构艺术
论曹禺话剧中的人物形象(周朴园、周繁漪、仇虎、陈白露) 论新感觉派小说的艺术特征
论新感觉派小说对都市社会的表现
论戴望舒诗歌创作的思想和艺术变化
论萧红小说对女性情感和命运的表现
论萧红小说《呼兰河传》的艺术特征
论林语堂散文的闲适特征
论三十年代文学中京派与海派之争
论三十年代文学中人性论和阶级论之争
论梁实秋散文的艺术特征
论沈从文小说的湘西世界
论沈从文小说的乡下人视角
论张恨水的言情小说
论吴组缃小说对乡土的表现
论田间抗战时期的诗歌创作
论七月派诗歌的思想艺术特征
论穆旦诗歌的现代主义特征
论夏衍的话剧《上海屋檐下》艺术特征
论艾青诗歌意象系统及其意义
论艾青诗歌忧郁风格
论抗战后期讽刺诗的艺术特征
论《财主的儿女们》的艺术特色
论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思想艺术特色
论周立波《暴风骤雨》的艺术特色
论艾芜小说的讽刺艺术
论茅盾的长篇小说《腐蚀》的艺术特色
郭沫若其人其诗刍议
“家”的守墓人——觉新的形象评析
祥子的悲剧:“浓的化不开”
论徐志摩诗歌的创作个性
试论《围城》的讽刺艺术
试论《雷雨》的语言艺术
再探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历史根源
胡适和陈独秀在文学革命理论上异同及互补性 年代左翼文学的时代特征
抗战时期现代派诗歌的转型与深化。
鲁迅小说对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意义。
试论鲁迅笔下的农民形象
试论鲁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论朱自清散文的艺术风格
徐志摩诗作思想艺术探析
论闻一多、徐志摩诗歌创作的异同
从莎菲形象看丁玲的女性意识
试论“京派”小说的审美风格
试论“新感觉派”小说的思想艺术特色
试析张天翼小说的讽刺特色
论张爱玲小说对女性形象的表现
论张爱玲小说雅俗共赏的艺术品格
论张爱玲小说的情节艺术(或悲剧意识) 张爱玲小说中电影表现手法运用
论张爱玲《金锁记》中的曹七巧
张爱玲与《红楼梦》
审美化的人生——张爱玲散文论
论赵树理小说中的农民形象(或民间化风格) 论孙犁小说的抒情艺术
论徐訏的小说创作
论新歌剧《白毛女》
论李季和延安时期的叙事体民歌创作
毛泽东诗词思想艺术分析
论梁斌的《红旗谱》的民族风格特色
评《创业史》中梁生宝(或梁三老汉)形象 论杨沫的《青春之歌》与成长小说
论郭小川对当代诗歌的贡献
论闻捷的生活抒情诗
茹志鹃小说的艺术风格及其发展
论刘绍裳的“乡土文学”
论孙犁的散文创作
论杨朔散文艺术
论秦牧散文艺术
论刘白羽散文艺术
论贾平凹散文艺术
论余秋雨的文化散文
论张中行的学者散文
当代散文艺术发展论
评梁晓声的“知青小说”
论梁晓声《雪城》的艺术特色
评叶辛的“知青小说”
评陈村的小说
评王安忆的小说
评黄蓓佳的小说
评张抗抗的小说
评张承志的小说
论谌容小说中的知识女性
高晓声的农村题材小说
评张弦的婚姻爱情小说
论鲁彦周的小说创作
评陆文夫的“小巷文学”
论张贤亮小说的艺术个性
论莫言小说的艺术特色
阿城小说的语言特点
论古华长篇小说《芙蓉镇》
评王朔小说中当代城市青年形象
韩少功小说论
评铁凝的小说
评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
论王跃文的长篇小说《国画》
余华小说中“血”的意象分析
论卫慧的小说
论邓友梅的京味小说
论冯骥才的津味小说
论杨降的小说
评李佩甫的长篇小说《羊的门》
论贾平凹的长篇小说
评二月河的“清代帝王系列小说”
评刘醒龙的小说
评苏童的“新历史”小说
评迟子建的小说
余华小说论
评方方的小说
评郑万隆的小说
严歌苓的小说
评路遥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
王朔小说风格论
论陈染小说中的女性意识
贾平凹小说中的文化意识
王蒙小说的创新意识
年代先锋小说的转型
马原小说的叙事艺术
刘恒小说的生命意识
评金庸的武侠小说(写某个方面)
评古龙的武侠小说(写某个方面)
论王亚平等人的武侠小说创作
评台湾作家陈映真的小说
评香港作家刘以鬯的“实验小说”
论李昂的新女性小说
评香港作家张小娴的小说
评香港作家李碧华的小说
评香港作家梁凤仪的“财经小说”
三毛旅游散文的审美价值
论席慕蓉诗歌的“时间意识”
论白先勇小说的艺术特色
论余光中诗歌的中国意识
海外“新移居文学”研究
评史铁生的小说创作
评近年来的反腐小说
论公刘的诗
论北岛诗歌的悲剧英雄气质
论舒婷诗歌的抒情艺术
评顾城的诗
论杨炼诗歌的史诗意识
论海子的诗歌
文革地下文学的文学史价值
重评革命样板戏
文革时期“红卫兵”写作研究
评翟永明的女性诗歌
评韩东的诗歌
评于坚的诗歌
论朦胧诗的审美特征
论“第三代诗歌”的审美特征
当代女性诗歌的自我观
论新生代诗歌中的荒诞主题
评当代诗歌的口语化现象
论当代诗歌写作的民间立场
简论当代爱情诗的审美嬗变
论年代以来的军旅小说
评年代女性小说
论年代新代小说
年代诗歌创作的叙事性
当代小说的诗化倾向
试论当代文学中的苦难描写
年代以来的身体写作
魔幻现实主义对中国当代小说创作影响
网络诗歌对当下诗坛的冲击
当代练歌的叙事化和口语化
论史铁生散文的理趣
当代探索戏剧论析
论当代文学中的后现代话语
论当代文学中的生态意识
网络文学现状发展初探
新诗诗论研究
冯至诗歌中的现代意识
论艾青诗歌中的忧郁
王安忆与女性小说
余华与先锋小说
韩少功的《马桥词典》研究
陈忠实的《白鹿原》研究
新时期的通俗文学潮流研究
舒婷、顾城等的“朦胧诗”研究
新生代诗人的“口语化”诗歌
沙叶新戏剧研究
三、中国古代文学方面
中国古代神话研究
中西方创世神话的比较研究
中国古代文学原型研究
先秦寓言研究
论后羿形象的发展演变
先秦史籍中所保留的神话材料研究
论青鸟意象的文化意义
论《诗经•国风》风格的地域特点
论郑卫之音的风格形成及其特点
论颂诗的史学价值
从《诗经》看前人对文学功能的认识
论《诗经》的讽刺艺术
论《诗经》史诗的叙事艺术
论《诗经•国风》的借景抒情艺术
《诗经》中的叠字及其变式研究
论《诗经•国风》中的人物心理描写
论《诗经•国风》的含蓄美
论《诗经》的自然景物描写
论《诗经》中的忧患意识
试论《诗经》大小雅怨刺诗之异同
论《诗经》语言对后代诗歌的影响
论《诗经》的赋比兴艺术
论《诗经》的音乐性及其美学意义
论《诗经》的婚恋诗
论《诗经》的弃妇诗
论《诗经》中的战争诗
论《诗经》宴饮诗与礼乐文化精神
《诗经》思妇诗对后世闺怨文学的影响
孔子与《诗经》
论《左传》中的女性形象
论《左传》的叙事艺术
论《左传》的战争描写艺术
《左传》文学性研究
论《左传》中关于“梦”的叙述
《左传》与《战国策》行人辞令比较研究 《左传》与《国语》记言差异论
《左传》中的细节描写
论《左传》对《史记》人物描写的影响
比较《左传》与《史记》的战争描写艺术 《战国策》说辞风格论
《战国策》的寓言艺术
论《战国策》的纵横家形象
论《战国策》对后代的影响
《战国策》细节描写之艺术成就
论今文《尚书》的人物语言
《论语》文学性研究
《论语》的情感解读
论《论语》语言的诗化特征
析《孟子》的论辩艺术
论《孟子》中的比喻
《孟子》与《庄子》寓言异同论
从《孟子》看孟子的人格魅力
论《庄子》散文的诗意表达
论《庄子》散文的结构艺术
论《庄子》散文的意象特点
论《庄子》散文的描写艺术
论《庄子》的“三言”
《孟子》与《庄子》寓言比较研究
《庄子》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及其分类
论《韩非子》的寓言艺术
《孟子》与《韩非子》寓言异同论
《诗经》与楚辞比较论
楚文化与楚辞
屈原的爱国主义与浪漫主义
论屈原的人格美
论《离骚》的艺术构思
屈原与庄子浪漫主义比较
略论《九歌》的艺术成就
屈原作品研究(具体篇章可任选)
论屈原对楚巫文化的继承和超越
论屈原在抒情艺术上的开拓与创新
论《离骚》表现心灵冲突的艺术
论《离骚》比兴的象征性
《离骚》政治理想与中原主流文化
试论《离骚》政治理想与中原主流文化
论《九歌》 “以悲为美” 的艺术风格
论《九歌》中的神灵形象
论《九歌》的代拟艺术
论《九歌》中神人塑造艺术
论“楚辞”体与汉赋的关系
试论《史记》的对照艺术
论《史记》中下层人物的描写
司马迁悲剧意识论析
论《神乌赋》的抒情艺术与《诗经》的继承关系 历代骚体诗通论
论汉初政论散文的基本特征
《谏逐客书》与《过秦论》之比较研究
《史记》与先秦历史散文的关系
试论《史记》的对照艺术
论司马相如赋
论汉赋的铺排特色
论汉赋对后代诗歌艺术的影响
东汉纪行赋的抒情艺术
建安诗歌对古诗十九首的继承和发展
汉朝四言诗与诗经的关系
汉乐府叙事诗研究
汉乐府与《诗经》中弃妇形象比较
论汉乐府民歌的写实艺术
秦罗敷与刘兰芝比较研究
论《古诗十九首》的生命精神
《孔雀东南飞》论争述评
论陶渊明田园诗的美学特色
陶渊明诗歌意象研究
论谢灵运山水诗的特征及其成因
论宋玉赋的抒情艺术
论汉乐府民歌的写实艺术
汉乐府中女性题材作品研究
论《古诗十九首》中的生命意识
论《古诗十九首》的抒情艺术
论《古诗十九首》的影响
魏晋抒情小赋研究
魏晋南北朝书信体散文研究
论魏晋南北朝抒情小赋对初唐诗歌的影响 南朝山水诗研究
论魏晋六朝的志怪小说
论六朝骈文的抒情艺术
论曹操诗歌
曹丕、曹植诗风比较论
论曹植对“宓妃”形象的再创造及其意义 论“正始诗风”与“建安风骨”的关系
嵇康与阮籍诗歌风格比较
傅玄论
张华诗歌抒情性研究
潘尼《悼亡诗》与元稹《遣悲怀》比较研究 左思《娇女诗》与李商隐《骄儿诗》比较研究 陆机诗论与创作的关系
潘岳与陆机诗歌抒情方式的比较
郭璞《游仙诗》与东晋玄言诗之关系
南朝宫体诗与南朝乐府民歌的关系
萧绎宫体诗研究
《文选》战争诗研究
《文选》分类与萧统文学思想的关系
《玉台新咏》所选宫体诗研究
从《世说新语》看西晋文人的心态
东晋玄言诗的生成研究
萧纲文学集团的文学理论
陈代诗风的新变
简论齐梁诗风对花间词的影响
简论玄言诗对陶渊明的影响
陶渊明散文的艺术成就
陶谢山水田园诗比较研究
谢灵运与谢朓山水诗比较
“竟陵八友”论
论唐人的咏马诗
唐诗中“日”意象分析
唐诗中“云”意象分析
论唐人的咏云诗
论唐人的七夕诗
论唐人的登临诗
论唐人的登第诗
论唐人的下第诗
论唐诗中咏中秋月的篇章
论沈佺期、宋之问的贬谪诗
王昌龄与李白七绝比较
孟浩然诗的山水清音
“王孟韦柳”山水田园诗的比较研究
高适岑参边塞诗创作特征的异同
初唐四杰研究
陈子昂与李白之比较
李白五绝与七绝异同论
论李白的政治理想、政治活动及其对诗歌创作影响 论李白的古题乐府
论李白对鲍照的继承
论李白的代言体乐府诗
论李白笔下的女性形象
李白诗风与人格
论李白的交友诗
论李白的山水诗
论李白的诗酒人生
论杜甫的组诗
论杜甫笔下的妻子形象
杜甫咏史怀古诗研究
论杜甫的绝句
论杜甫对韩孟诗派的影响
论杜甫对元白诗派的影响
论杜甫诗对汉乐府的继承和发展
李白杜甫饮酒诗比较研究
送别诗中意象研究(可集中写某一种,如美酒等) 韩孟诗派形成原因研究
刘禹锡咏史怀古诗
试论白居易的
试论白居易的
柳宗元和他的山水游记
柳宗元的杂文艺术
刘禹锡与柳宗元生平创作比较研究
中唐政治与大历诗风
晚唐香艳诗风之成因
论韩愈诗中的谐趣
论韩愈文中的谐趣
韩愈散文创作对诗歌的借鉴与吸收
论孟郊的苦吟诗风
柳宗元山水诗与谢灵运山水诗之比较
论柳宗文散文风格的发展变化过程
论柳宗元山水游记的诗情诗境
试论刘柳诗的异同
论刘禹锡咏史诗
论白居易诗歌艺术的演变过程
白居易《秦中吟》与《新乐府》比较谈
论白居易的闲适诗与陶诗的关系
论白居易闲适诗对后代的影响
论元稹、白居易的寓言诗
论“元轻白俗”
“鬼才”李贺诗风探析
论李贺与李白想象艺术的异同
论李贺的影响
简论李商隐的咏史诗
李商隐的无题诗的艺术特色
李商隐无题诗的朦胧美
杜牧七言绝句的艺术特色
论中晚唐咏史诗的艺术
温李新声及其在文学史上的意义
简论中唐爱情传奇
唐人咏物诗的创作成就
唐人送别诗与唐人风俗
唐传奇对六朝小说与的因与革
论唐传奇中人与物的互变
论诗歌在唐传奇中的地位与作用
唐传奇与《聊斋志异》中的“人鬼恋”比较论
论唐传奇中的门第观念
论花间词的美学意义
花间词与宋词的雅化
论梅尧臣诗歌的“以俗为雅”
试论范仲淹词在词史上的地位
试论苏辛词的创作异同
论王安石的绝句艺术
苏轼在词史中的地位
苏门四学士在研究
江西诗派研究
北宋词与五代词之关系
江湖诗派的成因
晏几道恋词的女性观
柳永词的俗美
欧阳修散文风格论
欧阳修诗歌研究
欧阳修与滁州
柳永词中的都市之夜
论柳永词语言的俗与雅
柳永词与宋词的雅俗之争
论柳永词在北宋的影响
柳永词的雅和俗
论柳永对苏轼词的影响
论柳永词中的名利心
苏轼词与北宋词坛的本色之争
论苏轼的婉约词
论苏轼词在北宋的影响
论苏轼在岭南的诗歌创作
论苏轼在海南的诗歌创作
论苏轼精神
论苏轼的楼台亭阁记
苏轼的人品与词风
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的比较
论苏轼散文的特色
论黄庭坚诗歌的艺术创新
论黄庭坚的瘦硬诗风
黄庭坚诗歌研究
论宋人对秦观词的评价
秦观词的艺术特色
二晏词主题比较研究
论秦观词艳情与身世之感的结合
论周邦彦的爱情词
关于宋诗的评价问题
江西诗派评述
论江西诗派成员的词作
论陶渊明在宋词中的意义
论江西诗派的诗法对词作的渗透
论李清照的词
李清照前后期词在情感表达上的不同
论张孝祥词的艺术
陆游诗词中“狂”的文化蕴涵
论陆游小品文的特色
陆游与辛弃疾的爱国情怀比较
论陆游的同题诗作
陆游与李白比较谈
陆游与杜甫比较谈
论陆游的七律艺术
论杨万里的动物诗
论诚斋体在南宋的影响
论姜夔的爱情词
论姜夔词在南宋的影响
论文天祥的爱国诗歌
宋人咏物词研究(可选不同词家咏同一物对比研究,如咏梅等) 唐人送别诗研究(可选几家,或若干首对比研究)
论汪元量的爱国情怀
论元好问山水景物诗的艺术特征
论元好问的七律艺术
论元好问词的特质
论元杂剧悲剧剧目的悲剧性及其文化内涵
《窦娥冤》题材源流论
论《西厢》题材的流变及其意义
从元杂剧的经典结构看中国戏剧的叙事意识
从作品看元散曲作家的文化心态
从崔莺莺、杜丽娘到林黛玉
论李杨爱情题材在元明清戏曲中的重写及其文化意义
从《井底引银瓶》到《墙头马上》
元杂剧的梦境描写
元杂剧的题目正名
元刊本杂剧中的脚色问题
《窦娥冤》的悲剧特征
论元散曲的艺术风格
论马致远散曲的特色
论关汉卿的历史剧创作
关汉卿杂剧中的妇女群像
王实甫《西厢记》的思想主题
王实甫《西厢记》的传播与影响
西厢记》的“花间美人”之美
论《琵琶记》悲剧性及其文化内涵
四大南戏艺术论
从《刘知远诸宫调》到南戏《白兔记》
汤显祖戏曲观的研究
论《牡丹亭》的杜丽娘形象
《牡丹亭》的传播与影响
论《桃花扇》的李香君形象
论《桃花扇》的结构艺术
《桃花扇》的道具功能
《桃花扇》的结构艺术论
“桃花扇”的象征性及其艺术功能
《长生殿》题材的流变与创新
安徽古代戏曲家研究(选择某一位)
论长篇小说在明中叶发展繁荣的社会历史原因
商人形象在明清小说的变化及意义
话本拟话本与小说创作的文人化问题
论《三国演义》主题的多义性
论《三国演义》对传统战争描写艺术的继承与创新
论《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
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曹操形象流变论
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刘备形象流变论
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诸葛亮形象流变论
论关羽形象在历代社会文化中的积淀与变异
论《三国演义》的叙事结构
《水浒传》女性形象论
论《水浒传》中的血腥描写及其文化意义
《水浒传》英雄观批判
《水浒传》小说与影视剧艺术得失比较谈
论《西游记》的时空观
论三言二拍婚恋题材对明清言情小说的影响
关汉卿笔下的妇女形象
汤显祖戏曲美学思想研究
唐宋传奇小说的爱情主题
“三言二拍”中的商业道德
长篇白话小说的结构类型比较研究
《儒林外史》与中国讽刺文学创作传统
《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就某一个形象谈)
《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的评价
三言二拍与《十日谈》比较谈
沈汤之争与中国戏曲观念的嬗变
明末才子佳人小说的兴起与明代社会
明清才子佳人小说叙事模式及其文化成因
《《水浒传 》中的某一人物形象分析
论唐传奇中的爱情小说
试论《三言》《二拍》的时代特色
论“三言二拍”表现的市民生活特色
历史与文学视野中的曹操形象
《水浒传》主题辨析
明代《水浒传》评点的比较研究
石头传说与孙悟空形象
《水浒》某个人物形象分析
试论《西游记》的艺术特色(或论孙悟空形象)
论西门庆形象的典型意义
论论王熙凤形象的悲剧意义
论《红楼梦》的细节描写
论《红楼梦》整体反映生活的特色
论《红楼梦》的叙事艺术
《红楼梦》某一类人物形象分析
《红楼梦》意境研究问题述评
《红楼梦》中的服饰研究
石头文化与贾宝玉形象
《红楼梦》命名艺术的小说史意义
《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价值与缺陷
《红楼梦》与中国梦文化
《红楼梦》的主题论争
贾母与刘姥姥形象比较谈
贾雨村、甄士隐的符号性与中国出处文化
《金瓶梅》、《红楼梦》人物形象比较谈
《红楼梦》中的 “玉”文化
《红楼梦》与20世纪中国小说创作
钗黛形象在世纪中国小说中的重写研究
论李汝珍《镜花缘》的妇女观
《儒林外史》与士林百相
《儒林外史》与江南士绅生活
《儒林外史》叙事结构与创作主旨关系论
《儒林外史》名士形象论源
论《儒林外史》的市井人物描写
论《儒林外史》对八股科举制的批判
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聊斋志异》爱情题材创作的继承与发展
《聊斋志异》书生形象及其文化内涵
论《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
《聊斋志异》中花妖狐魅形象的艺术特色
《聊斋志异》公案小说论析
《聊斋志异》与《阅微草堂笔记》比较谈
《聊斋志异》与《红楼梦》比较谈
从唐传奇到《聊斋志异》:题材的重写与创新
从《聊斋志异》婚恋奇缘看作家的创作心态
论《醒世姻缘》的醒世意义
论铁崖体
论“茶陵派”
论前七子诗歌的时政主题
论归有光散文的艺术成就及其影响
公安派艺术风格论
晚明小品文研究
论梅村体的叙事艺术
论王士祯的神韵说与神韵诗
论袁枚的性灵说与性灵诗
论桐城派散文的艺术成就
桐城派文学主张与创作实践得失谈
论桐城派(以某一家为中心)的诗学观
朱彝尊词作艺术论
陈维崧词作艺术论
李叔同的诗与书
近代文学思潮与流派研究
近代谴责小说艺术论
梁启超小说观研究
西风东渐与文学观念的嬗变
论徐渭的《四声猿》
公安派与竟陵派的比较
清初散文三大家(魏侯汪)比较
论苏曼殊的言情小说
论晚清的白话文运动
四、外国文学与比较文学方面
卡夫卡小说中的异化主题
《尤利西斯》中的“内心独白”技巧
现代主义小说中的神话模式
论存在主义作品中的荒谬感
论罗布—格里耶小说中的“物化”
《百年孤独》中对“魔幻”技巧的运用
论《百年孤独》的叙事艺术
论黑色幽默的杂糅手法
博尔赫斯小说的玄学色彩
论《日瓦戈医生》中俄罗斯精神
李白咏月诗与法国波德莱尔咏月诗比较
《伊利昂纪》和《奥德修纪》的风格比较
论《俄狄浦斯王》与古希腊命运观
论《神曲》中的象征手法
《十日谈》与人文主义
论《堂吉诃德》的讽刺意义
从《哈姆雷特》看莎士比亚的悲剧艺术
论《威尼斯商人》的喜剧手法
《伪君子》与古典主义“三一律”
《鲁滨逊漂流记》与近代市民文化
论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的讽刺艺术
论《浮士德》与浮士德精神
《抒情歌谣集》与浪漫主义诗论
论《草叶集》中的自我形象
论《人间喜剧》中的人物再现法
《红与黑》与个人奋斗
论《双城记》的人道主义原则
《简·爱》与女性尊严
从《安娜·卡列尼娜》看托尔斯泰的女性观
论《罪与罚》中的“罪”与“罚”
悲剧英雄:论《老人与海》中的老人形象
论《等待戈多》的荒诞派戏剧特征
王国维对西方文化的吸收和研究
钱钟书论“通感”
从《春江花月夜》看诗歌音乐舞蹈的关系
林纾译文一种与后来译文的比较研究
从赛珍珠的小说《大地》看西方人对中国农民的误读
古希腊神话传说中的文化精神
英雄符码及其解构——《荷马史诗》主要英雄形象论析
论《俄狄浦斯王》的冲突艺术美
论《美狄亚》在戏剧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
从古希腊到世纪西方文学中“人”的观念
《埃涅阿斯纪》主题的原型意义
但丁与基督教文化
哥特式小说的源流与发展
中国武侠小说与骑士文学之比较
论《堂吉诃德》的多重意义
论流浪汉小说的艺术特征
试论《威尼斯商人》的冲突艺术
《奥瑟罗》悲剧冲突论
论《李尔王》的人文主义思想
论《亨利四世》中的福斯塔夫形象
《罗密欧与朱丽叶》与《西厢记》抒情艺术之比较
试论莎士比亚喜剧风格
莎士比亚悲剧风格特殊性及历史意义
论《汤姆•琼斯》人物刻画的美学原则
《浮士德》的善恶冲突论
论卢梭《忏悔录》自审意识与超俗意识
济慈及其《夜莺颂》的美学魅力
欧洲社会的讽刺画卷——《唐璜》论析
《巴黎圣母院》中的美丑对照原则
论《红与黑》中的于连形象
论司汤达小说心理描写的艺术
司汤达在现代小说史上的地位
成功与幻灭——拉斯蒂涅(《高老头》)与吕西安(《红与白》)之比较 巴尔扎克小说的现代文化意蕴
论《包法利夫人》
十九世纪英国女性小说家研究
《傲慢与偏见》的戏剧叙述
夏洛蒂•勃朗特笔下的女性形象系统
《呼啸山庄》的叙述技巧与结构艺术
《呼啸山庄》与《金锁记》情感世界之比较
梅里美中短篇小说的艺术魅力
《茶花女》的悲剧艺术
从蒙太里尼形象看《牛虻》反宗教主题
论哈代小说中的新女性形象
从《道连•格雷的画像》及《莎乐美》看唯美主义的特点 莫泊桑中短篇小说艺术成就
莫泊桑、契诃夫、欧•亨利艺术风格之比较
论威尔斯的科学幻想小说
论《恶之花》的历史地位与意义
略论马克•吐温的艺术风格
易卜生《玩偶之家》娜拉形象
易卜生与肖伯纳的社会问题剧异同论
十九世纪俄国文学中“多余人”的形象
果戈理《死魂灵》的讽刺艺术
屠格涅夫笔下的女性形象
屠格涅夫的抒情手法
屠格涅夫与郁达夫比较研究
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长篇小说
论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的景物描写
陀思妥耶夫斯基与现代派文学
“现代性”历史文化语境中的鲁迅与陀思妥耶夫斯基 安娜•卡列尼娜悲剧根源探析
黑暗王国的新女性——安娜与娜拉之比较
论托尔斯泰长篇小说的艺术成就
托尔斯泰的心理分析艺术
托尔斯泰与司汤达比较研究
契诃夫短篇小说艺术
契诃夫与鲁迅小说比较研究
劳伦斯小说艺术的现代主义倾向
试析劳伦斯主要小说中的男性形象
毛姆《人性的枷锁》主题谈
论毛姆短篇小说
论约翰•克里斯朵夫形象
德莱塞《美国的悲剧》与消费主义的消极影响
德莱塞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与意义
从《愤怒的葡萄》看斯坦倍克与基督教文化
菲兹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独特的叙事视角 海明威与“迷惘的一代”
论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海明威的“冰山原理”
海明威与存在主义
论海明威的虚无思想
“硬汉子”与“阿Q” 两种生存方式的比较 论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中的孤独意识 高尔基早期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色
高尔基《母亲》中尼洛夫娜形象分析
论高尔基的戏剧创作
论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
论肖洛霍夫《一个人的命运》.
茨威格小说人物精神世界探幽
论茨威格中短篇小说的表现艺术
索尔•贝娄与犹太小说
论索尔•贝娄小说主人公的认知方式
当代美国犹太文学的文化解读
辛格“民族忧煎情结”探析
论布莱希特的戏剧创作
论艾略特诗歌的创作手法
卡夫卡及其作品中的荒诞意识
尤金•奥尼尔戏剧艺术初探
论《尤利西斯》的人物性格和写作特点 福克纳与意识流
论福克纳短篇小说的乡土情结
论福克纳《喧嚣与骚动》的结构特色
论福克纳《我弥留之际》的叙述方法
黑色幽默与美国小说中的幽默传统
论纳博科夫《洛丽塔》
试论贝克特戏剧创作中的时空结构
荒诞派戏剧的特质和艺术美
萨特《禁闭》简论
萨特存在主义“境遇剧”与自由
海勒《第条军规》主题与艺术特色
米兰•昆德拉的小说艺术
中西小说观念比较
中西小说庭院模式与旅程模式比较
“情感高潮”与“情节高潮”—中西戏剧高潮比较
泰戈尔短篇小说的艺术风格
论《吉檀迦利》的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
川端康成《雪国》的艺术特色
论川端康成笔下的妇女形象
川端康成与卡夫卡比较研究
余华与川端康成比较研究
春上春树《挪威的森林》主题探析
江健三郎《万延元年的足球队》简论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小说中的绘画结构与色彩模式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小说中的互文性研究
《珀涅罗珀记》与“重述经典”
五、文艺理论与美学方面
“诗言志”与“诗缘情”辨析
先秦儒家文论研究
先秦道家文艺观研究
“发愤著书”说综论
“文学自觉”说新探
六朝人物品藻与文论之关系
《文心雕龙》与《诗品》比较谈
意境理论的确立和发展
李清照与苏轼词学观比较
《沧浪诗话》的主旨与影响
李渔戏曲理论研究
金圣叹小说理论研究
梁启超“小说界革命”的理论和实践
柏拉图“艺术模仿自然”解密
柏拉图美学思想的特征
柏拉图与孔子诗学思想的比较研究
论亚里斯多德的“净化”说
贺拉斯《拾遗》与亚里斯多德《诗学》比较
布瓦洛《诗的艺术》再评价
狄德罗“美在关系”说与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说比较 对莱辛《拉奥孔》的现代阐释
康德美学思想与现代艺术
议黑格尔的艺术发展观
论黑格尔的自然美与艺术美 论泰纳的文艺思想 别林斯基与形象思维论 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学的特征 从叔本华到尼采 现代主义与自我表现 精神分析学和文艺学 评卢卡契与布莱希特的论战 詹姆逊论后现代主义 文学的形象与意象 形象思维之我见 类型化人物与典型化人物 扁平人物与圆形人物 文学的叙事方法研究 文学创作的发生学研究 神话与神话思维 隐喻与艺术思维 文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精神分析与作家 大众文学与大众文化 文化市场与现代社会 文化市场机制的形成和发展 知识分子与文学 关于崇高悲剧喜剧 中西美学研究 劳动与“自然人化”的美学意义 论“审美关系是美的核心” 美感特征简析 论审美想象 论悲剧与崇高 论艺术的美学意义 当代大众传媒和审美消费主义对传统艺术门类的挑战 论审美鉴赏的创造性 论“审美具有解放人的性质” 中国古代美学特色简析 当代大众传媒介与审美文化 论马克思主义的悲剧观 马恩论文艺批评“历史观点”与“美学观点”统一
恩格斯论现实主义 恩格斯论文艺批评 论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 论文学的社会作用 论“文学是人学” 论文艺的娱乐作用 意境的美学特征 神韵说与境界说比较 意境与典型比较 典型人物的审美特征 象征形象的结构特征 心态结构与情节结构比较 意识流的基本特点及审美特征 论文学语言的多义性 论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 艺术象征的类型与特征 现实主义心理描写与意识流方法比较 论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以《红楼梦》为例) 文学语言、日常语言、科学语言之比较 论鲁迅的文学语言观 论文学作品结构的审美原则 通俗文学之我见 论莎士比亚喜剧的艺术手法 短篇小说的结尾艺术——以鲁迅、契诃夫、莫泊桑小说为例 小说的悬念艺术 情节小说、性格小说与心态小说 试论寓言的艺术特点 试论童话的艺术特点 抒情诗的情感结构 创作构思中的理性与非理性因素 艺术灵感的特质 创作个性的基本特征 从一部作品看象征主义的艺术特点 文学欣赏的特点 简论文学批评的标准 科学思潮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批评的发展 论文学与人性的关系
试论“虚静”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 文学与社会心理 论不同民族文学的横向交流 文学与自然地理 文学与道德更新 论小说现代化在二十世纪中国的推进 当代中国文艺传播的特点 文学欣赏中的“共鸣”问题 论艺术形象的基本特征 想象、虚构与典型化 现实主义文学心理描写的特点 论“悲喜交融”(以《儒林外史》、《阿Q正传》或《外套》为例) 曹禺剧作女性形象论 曹禺创作思想研究 郭沫若早期文学观念研究 郭沫若历史剧创作论 近年来的反腐小说评议 新旧武侠小说观念比较谈 网络文学刍议 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的挑战 文学的生态学研究 关于女性主义批评的思考 性格的内在冲突与性格 王国维“境界”说 王国维“境界说”与况周颐“词境说”异同辨 梁启超文学思想得失谈 梁启超艺术精神的近代化内涵 从《谈艺录》看钱钟书的清代诗学研究 论叶嘉莹的词学批评特色 试论中国古代的闲适思想与当前的休闲文学 亚里士多德《诗学》研究 柏拉图文艺思想研究 布瓦洛《诗的艺术》 狄德罗文艺思想评述 论莱辛《拉奥孔》的美学思想 诗与画的界限——从《拉奥孔》谈起 歌德文艺思想述评——读《歌德谈话录》
黑格尔的文学人物论 斯达尔夫人文艺思想述评 雨果文艺思想述评 华兹华斯的诗学理论 巴尔扎克文艺思想述评 别林斯基文艺思想述评 丹纳的《艺术哲学》 “新批评”的批评原理——读韦勒克的《文学理论》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批评 文艺的心理分析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审美与人生 论壮美与崇高 论真、善、美 审美教育与人格建构 审美活动的社会历史性质 艺术美的特征 优美与崇高的比较分析 略说崇高感 略论悲剧感 论荒诞与美 美感是一种自由感受 美感的直觉性和社会性 审美判断标准的主观性与客观性 审美欣赏中的再创造 审美与想象 人格美之我见 论山水美 论形式美 论风格美 论审美想象 论审美移情 论审美态度 论日常生活的审美化 审美理想与艺术时空 论科技美学 略论自然美的特征 小说与诗歌的审美差异
中篇小说的审美特征 长篇小说的审美特征 喜剧小品的审美特征 论新时期小说的审美流向 悲剧的审美类型 简说艺术美和现实丑的关系 比较文学的理论与方法 接受美学的理论与方法 结构主义批评的理论与方法 天人合一思想的美学意义 中国古代美学中审美趣味的研究 论中国自然美意识的历史发展 “比德”与“畅神”审美观之比较 论《周易》美学思想 儒家的美育思想 道家的美育思想 论庄子美学思想 庄子心斋、坐忘的美学思想 论道家之“虚静”与宋儒之“主静” “错彩镂金”与“芙蓉出水”之比较 论禅境的审美特征及其人文精神 试析词家对词人心性的德性解读 词品观念与词体的道德美学 境界观念的词学走向及其意义 论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学思想 先秦儒道思想互补研究 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天人合一”思想的当代启示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 《庄子》寓言故事中的艺术精神 论中国古典诗歌的宗教功能 论中国茶道在文学中的运用 试析词家对艳词体性的文化诠释 当前大众文化现象研究 当代大学校园人文精神的现象分析 论艺术创作中的“技”与“道” 中国山水画的生命意识
中国诗画艺术的共通性 园林建筑美刍议 试论中国的书法艺术 兴发感动与中国古代的艺术精神 试论中国古代艺术的浑沌理论 享乐心理与唐宋词艺术的娱乐性 士心复苏与唐宋词艺术的典雅化 刘熙载“厚而清”艺术思想评价 中国盆景艺术的生命精神 电影的艺术欣赏 相声的艺术技巧 从《雷雨》看戏剧的结构原则 戏剧的结构形态 悲剧的艺术特征 喜剧的艺术特征 电视连续剧的艺术欣赏 读托尔斯泰的《艺术论》 以具体作家的创作分析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 “文学是人学”的现实表现及其意味 语言在文学文本中的载体性及本体性 分析一篇优秀文本语言层面美学功能 意境、典型观念的不同文化背景及实例分析 意象、意境的关系及实例分析 分析一个作家的叙事特色 分析一个作家的抒情特色 就一种文体的古今演变说明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小说的结构和悬念艺术研究 论一个作家的创作个性和审美追求 分析一个作家的风格 一种文学思潮的历史考察 一个文学流派的历史分析 论一个作家的创作方法 分析某现当代作家所受现代主义影响 通俗文学的现实表现研究 文学鉴赏心理的具体分析 分析一个作家及其文本中的哲学意味 分析一个作家对前人的继承与革新
论述文学真实与艺术真实
六、写作学方面
当代大学生“诗教工程”可行性研究 当代散文写作特色研究
新生代散文写作特色研究
新生代诗歌的美学追求
新锐散文写作特色研究
当代乡土散文写作特色研究
当代游记散文写作特色研究
当代女性散文写作特色研究
当代随笔写作特色研究
论写作的创造性
论写作规律
写作与人生
写作主体人格构成及其对写作的意义 论写作思维
写作的心理动力(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研究 写作受体研究
写作主体的主导性与受体意识
论文章分类
中国古代文体分类与现代文体分类的异同 文章风格论
作家个性与文章风格
写作过程研究
论写作的变态思维与常态思维
写作构思中的“拓展”与“掘进”思维 逻辑思维能力与写作
形象思维能力与写作
论写作灵感”
论抒情技巧
抒情能不能作为一种表达方式?
抒情与心理描写的联系与区别
新闻写作角度研究
关于新闻价值的论争述要
新闻跳笔与新闻结构
新闻写作的基本规律
新闻与宣传的关系
网络新闻的采写
新闻结构新变
报告文学的特点探讨
新时期报告文学题材的新开拓
社会问题报告文学的结构技巧
论散文的意境
散文意境与诗歌意境的异同
新时期散文风格的演变
散文作家及作品研究
文化散文研究
余秋雨散文与“余秋雨现象”述评 学者散文研究
论当代随笔热
现代诗歌与现代意识
世纪年代社会转型期的诗歌创作与接受研究 新世纪诗歌发展趋势
论诗歌的抒情手法
诗歌意境与意象
论诗歌的节奏美
小说创作的结构艺术
小说的叙事技巧
小说的虚构与现实
论小说写作的情节因果律与情感逻辑 当代长篇小说创作的题材发展
微型小说的结构艺术
微型小说作家作品研究
微型小说的语言特征
杂文的讽刺幽默艺术
论杂文写作的发展演变
文学评论的新方法研究
文学评论的写作技巧
“问题意识”与论文写作
解说性文体的价值取向与写作技巧 数字化背景下的网络写作
网络文学研究
网络作家作品研究
写作教学与素质教育
对中国现当代作文教学传统的反思
当代某一种作文训练体系(教学方法)述评 中学写作教学新资源的发掘
作文教学中的“模仿”“变通”与“创新” 中学作文教学与写作思维训练
中学生写作心理研究
中学作文教学过程研究
中学作文教学方法体系的发展和演变 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作文教学
近年高考(或中考)作文研究
论话题作文
当前中学作文教学中的主要问题研究与对策 高校写作教学与中学作文教学的关系 高校写作教学培养目标再认识
对当前高校写作学教材的研究
杂文的讽刺艺术
论散文的音乐美
论诗歌的含蓄美
小说创作的叙述语言艺术论
论广告的语言风格
论叙述人称
论非智力因素在写作中的作用
论现实世界在写作中的三种形态
论视听时代的写作策略
论写作三大定律
写作造型能力刍议
写作需求发生论
写作规律论综述
写作特性理论的现状述评
写作感知与日常感知的联系与区别 辩证思维在写作中的运用和表现
写作过程理论概况
先秦两汉时期的写作学理论述要
七、教材教法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中学语文教育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小学语文教育 和谐社会与和谐语文教育
试论和谐语文教育的构建
古代著名教育家语文教育思想与语文教育
近代著名教育家语文教育思想与语文教育
现代著名语文教育家语文教育思想与语文教育
著名中学语文特级教师语文教育思想与语文教育 我国古代或近代私塾语文教育研究
我国古代或近代书院语文教育研究
国外著名教育家母语教育思想与语文教育
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解读
对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解读
建国以来某个《语文教学大纲》研究(或对比研究) 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与功能探讨
语文课程目标探讨
语文素养与中(小)学语文教学
语文课程中的知识教育
语文课程中的技能训练
语文课程中的思维训练
语文课程中的情感(或审美)教育
语文课程中的思想品德教育
语文课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语文课程中的创新教育
语文课程中的个性教育
语文课程中的人格教育
语文课程中的生涯教育
语文课程中的国防教育
语文课程中的环境教育
语文课程内容的探讨
语文教材的结构与功能
语文教材的编制与使用
古代(或某个朝代)语文教材研究
近代语文教材研究
《国文百八篇》研究
建国以来的某套统编语文教材研究(或对比研究) 校本语文教材的开发与使用
语文选修课及其实施
语文专题课及其实施
语文活动课及其实施
语文综合课及其实施
语文研究课及其实施
语文实践课及其实施
隐性语文课程及其建设
地方语文课程及其建设
校本语文课程及其建设
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校园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家庭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社会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社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网络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媒体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中(小)学生语文学习心理与语文教学
中小学生阅读心理与阅读教学
中小学生写作心理与作文教学
中小学生口语交际心理与交际教学
语文学习困难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教学对策
语文课程中的知识分类与教学设计
语文学习结果与语文教学目标设计
语文学习过程与语文教学过程设计
语文学习条件与语文教学方法设计
语文内容知识的学习与教学设计
语文基本技能的学习与教学设计
语文高级技能的学习与教学设计
语文课程情感态度的学习与教学设计
中学语文学习环境的创设
小学语文学习环境的创设
中(或小)学和谐语文课堂的构建
适应语文课程标准的语文学习方式
中(小)学生语文学习策略与教学策略
语文课程中的自主学习与教学
语文课程中的探究学习与教学
语文课程中的合作学习与教学
语文课程中的接受学习与教学
语文教学目标的设置与陈述
语文教学中的任务分析
试论语文教师的备课
试论语文教师的说课
试论语文教师的评课
试论语文教师的上课
语文课堂教学结构探讨
语文“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语文课堂中的对话式教学
语文课程中的启发式教学
语文课程中的问题解决式教学
语文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与教学
语文课程中的综合性学习与教学
语文课程中的单元教学(或小组教学、个别教学) 语文“课标”下阅读教学模式(或方式方法)
语文“课标”下作文教学模式
语文“课标”下作文教学方式方法
语文“课标”下口语交际教学模式(或方式方法)
美国(或他国)的母语教学模式与我国语文教学模式改革 语文课程中讲授法(或提问法、演示法等)的运用
美国(或他国)的母语教学方法与我国语文教学方法改革 识字或写字教学的理论和实践
词汇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语感学习与中小学语感教学研究
语段学习与段落教学
篇章学习与篇章教学
中(或小)学作文命题研究
中小学作文构思指导研究
中小学作文批改研究
中小学作文讲评研究
中小学命题作文与作文教学
中小学话题作文与作文教学
中小学材料作文与作文教学
中小学口头作文与作文教学
中(或小)学课文教学的理论和实践
中小学记叙文教学研究
中小学说明文教学研究
中小学议论文教学研究
中小学应用文教学研究
中小学文学作品鉴赏教学研究
中小学古代诗词教学研究
中小学古代韵文教学研究
中小学文言文教学研究
中小学现代小说教学研究
中小学现代诗歌教学研究
中小学现代散文教学研究
中小学现代戏剧教学研究
中小学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研究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李白诗歌教学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苏轼作品教学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鲁迅作品教学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朱自清作品教学
对新编中学语文教学法教材若干注释的商榷
美国(或他国)的文学教育与我国文学教育改革 莎士比亚与我国中学语文教学
安徒生与我国小学语文教学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
多媒体与语文教学
语文教学中的板书设计
基于网络的语文教学
广播电视与中(或小)学语文教学
幻灯投影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计算机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图片图表与中(或小)学语文教学
基于新语文课程标准的语文教学评价
语文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
语文课程中测量方式的变革
语文高考命题的原则与方法
关于阅读能力的测量评价
关于写作能力的测量评价
关于口语交际能力的测量评价
多元智能理论与语文课程评价的改革
现代心理学在语文课程评价中的应用
现代教学论在语文教学评价中的应用
传统语文教学的评价观与语文教学
外国母语教学评价与我国语文教学评价改革 中小学生阅读困难的诊断与补救教学
中小学生写作困难的诊断与补救教学
中小学生口语交际困难的诊断与补救教学 行为主义心理学与语文教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与语文教学
认知心理学与语文教学
建构主义心理学与语文教学
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师修养
语文教师的语文素养与语文教学
语文教师工作特点与功能的探讨
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
语文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的转变
语文教师知识结构探讨
语文教师能力结构探讨
语文教师教学技能的形成和提高
语文教师的教学形象
语文教师的教育机智
语文教师的心理素质
语文教师的教育艺术
语文教师的心理健康与语文教育
语文教师的情感与语文教育
语文教师的人格与语文教育
优秀语文教师的特征与师范教育改革
于漪语文教学经验及其移植
魏书生语文教学经验及其移植
钱梦龙语文教学经验及其移植
陆继椿语文教学经验及其移植
张富语文教学经验及其移植
宁鸿彬语文教学经验及其移植
蔡澄清语文教学经验及其移植
李吉林语文教学经验及其移植
语文教师的教学与教研
校本教研与语文教师的成长
试论语文教师的教研能力
科学语文教育研究方法的运用
运用某种语文教学方法教学实验研究
构建某种语文教学模式教学实验研究
关于某个地区语文课程改革状况的调查研究 关于某套语文教材使用情况调查研究
关于某类学校校本课程的调查研究
对某所中学(或小学)语文课程建设的个案研究 试论中学语文教学的语言艺术
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
常中求变,变中守常 —论语文课堂教学最佳程式 论中学语文教师的素质
语文课堂教学的传统与创新
语文情景教学初探
论供材作文的审题指导
试论语文课堂教学提问的艺术
语文教学中学生多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情动于中而溢于外 —情感与语文教学
语文单元教学研究
论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激发
语文教学与德育渗透
中学语文审美化教学研究
对“美文”“不美”教学现象的思考
新课标与高中语文教材
新课标与初中语文教材
高中语文阅读课的研究
初中语文阅读课的研究
高中语文写作课的研究
初中语文写作课的研究
关于高中阶段语文考评的研究
关于初中阶段语文考评的研究
关于高中阶段语文课的书面练习
关于初中阶段语文课的书面练习
语文高考试卷中的阅读题目
语文高考试卷中的作文题目
语文高考阅卷研究
师范生毕业实习常见问题研究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研究
从实习效果看师范教育目前存在问题
(新闻学方向选题另行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