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杨修之死》节选自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但课文曹操杀杨修之情节纯属虚构,只是表现作者的思想倾向,揭示曹操阴险奸诈、多疑,杨修恃才放旷。本课是九年级语文(上)第五单元第二课,它是从小说中选的名段,对前后两片小说均有衔接作用,其旨在引领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熟悉古代口语语汇,学会用历史眼光观察小说中的人物。
学情分析
本篇课文选自古典小说,学生可用积累的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通文意,及用法疏对杨修的死因须认真揣摩,把握故事情节,分析人物的性格还需要老师引导。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掌握重点词的用法“适、数、忌、但”。
(2) 了解罗贯中及《三国演义》。
(3) 分析杨修的死因及人物形象和写法。
过程与方法:
(1) 开展小组竞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 引导学生用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 通过辩论的形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做人要谦虚,完善健全的人格。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分析曹操、杨修的性格特点。
(2) 探究杨修的死因。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设情景,入新 课。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搜集罗贯中及《三国演义》的相关资料。
2,积累字词,理解重点句子。 3,整体感知,梳理结构。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四,总结归纳,拓展延伸。
1总结杨修死因及性格。
2品味写作方法。
3链接生活
4拓展
5延伸
一,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
。杨修之死 ,配主题歌,创设氛围。
二,1,让学生说说初读课文的感受?2,课文讲几个小故事?
3,讲述“析字”是一种修辞格。如:愁、阔、鸡肋等。
三1,知识竞赛活动。(分男女生组)
a,文学常识题。
b,文言字词解释。翻译重点句子。
C,本文叙事线索?叙事方式?认识到杨修的那些性格?
d,讲故事。教师示范“鸡肋故事”。
e,辩论。
正方:杨修恃才放旷招致杀身之祸。
反方:曹操借违军纪处死杨修消隐患。
F,教师宣布胜方。
h,教师据学生辩论结果再补充,完善人物性格。
四,1,教师综合学生的分析。
2,你认为写杨修、曹操用了什么方法?
3在同学的生活中,你有过“恃才放旷”的事情吗?其结果怎样?将给同学听听.
4,课后读《三国演义》,分析“忠义”化身的关羽形象。
5学习本文,试以《小议曹操之忌》或《试论杨修之死》为题写300字左右的短评。
二,1,抽学生讲述作者及《三国演义》的大体内容。 2,积累重点字词和句子。
庖官 鸡肋 麾军 绰刀班师 数 谮 恃才放旷 丕如其言 但操有问
3,自读课文,疏通文意。(要求总体复述)
4,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小故事。
三,认真研读、 思考讨论。
a,抢答。
b,必答。
C,风险抢答。
d,学生感受。
e,围绕各自论题再读课文展开辩论。
F积分组汇总成绩。
四,1、2、3,四人小组研读课文探究。对写法感受各抒己见。
4,选区描写关羽的有关情节精读。
5,展示经典之作。
自读理解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由字、词、句到文意理解。男女生分组答辩提高分析和思辨能力。教师参与共同分享。探究写法达到学以致用。(插笔、析字、每一事关乎二人。)
小组讨论归纳总结,增强合作学习的功效。
拓展延伸拓宽知识面,补充新能源。
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
杨修之死{ 杀、忌、葬}七件事
杨修:博学多才、恃才放旷
曹操:阴险、多疑、狡诈。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教学中,学生能认真阅读文本依据教学目标进行。将重、难点融于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提高了学生的思辨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但叙述故事情节的语言不够精炼,对杨修的死因挖掘的不够深刻。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杨修之死》节选自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但课文曹操杀杨修之情节纯属虚构,只是表现作者的思想倾向,揭示曹操阴险奸诈、多疑,杨修恃才放旷。本课是九年级语文(上)第五单元第二课,它是从小说中选的名段,对前后两片小说均有衔接作用,其旨在引领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熟悉古代口语语汇,学会用历史眼光观察小说中的人物。
学情分析
本篇课文选自古典小说,学生可用积累的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通文意,及用法疏对杨修的死因须认真揣摩,把握故事情节,分析人物的性格还需要老师引导。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掌握重点词的用法“适、数、忌、但”。
(2) 了解罗贯中及《三国演义》。
(3) 分析杨修的死因及人物形象和写法。
过程与方法:
(1) 开展小组竞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 引导学生用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 通过辩论的形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做人要谦虚,完善健全的人格。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分析曹操、杨修的性格特点。
(2) 探究杨修的死因。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设情景,入新 课。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搜集罗贯中及《三国演义》的相关资料。
2,积累字词,理解重点句子。 3,整体感知,梳理结构。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四,总结归纳,拓展延伸。
1总结杨修死因及性格。
2品味写作方法。
3链接生活
4拓展
5延伸
一,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
。杨修之死 ,配主题歌,创设氛围。
二,1,让学生说说初读课文的感受?2,课文讲几个小故事?
3,讲述“析字”是一种修辞格。如:愁、阔、鸡肋等。
三1,知识竞赛活动。(分男女生组)
a,文学常识题。
b,文言字词解释。翻译重点句子。
C,本文叙事线索?叙事方式?认识到杨修的那些性格?
d,讲故事。教师示范“鸡肋故事”。
e,辩论。
正方:杨修恃才放旷招致杀身之祸。
反方:曹操借违军纪处死杨修消隐患。
F,教师宣布胜方。
h,教师据学生辩论结果再补充,完善人物性格。
四,1,教师综合学生的分析。
2,你认为写杨修、曹操用了什么方法?
3在同学的生活中,你有过“恃才放旷”的事情吗?其结果怎样?将给同学听听.
4,课后读《三国演义》,分析“忠义”化身的关羽形象。
5学习本文,试以《小议曹操之忌》或《试论杨修之死》为题写300字左右的短评。
二,1,抽学生讲述作者及《三国演义》的大体内容。 2,积累重点字词和句子。
庖官 鸡肋 麾军 绰刀班师 数 谮 恃才放旷 丕如其言 但操有问
3,自读课文,疏通文意。(要求总体复述)
4,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小故事。
三,认真研读、 思考讨论。
a,抢答。
b,必答。
C,风险抢答。
d,学生感受。
e,围绕各自论题再读课文展开辩论。
F积分组汇总成绩。
四,1、2、3,四人小组研读课文探究。对写法感受各抒己见。
4,选区描写关羽的有关情节精读。
5,展示经典之作。
自读理解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由字、词、句到文意理解。男女生分组答辩提高分析和思辨能力。教师参与共同分享。探究写法达到学以致用。(插笔、析字、每一事关乎二人。)
小组讨论归纳总结,增强合作学习的功效。
拓展延伸拓宽知识面,补充新能源。
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
杨修之死{ 杀、忌、葬}七件事
杨修:博学多才、恃才放旷
曹操:阴险、多疑、狡诈。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教学中,学生能认真阅读文本依据教学目标进行。将重、难点融于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提高了学生的思辨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但叙述故事情节的语言不够精炼,对杨修的死因挖掘的不够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