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度若飞,所贵志无违。博士留洋得,专家报国归。痴心唯绛帐,笃学尽明,淡泊名偏振,山高云自依。”这首五律不仅是当时甘肃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宋寿海1994年在郑国�院士80华诞暨从教50周年时的贺词,也是我国细胞生物学界早期的三大泰斗之一――郑国�院士人生的真实写照。他,成长于江南水乡,放弃了美国暖风熏人的繁华,毅然扎根于西北边陲。他,辛勤耕耘五十余载,在显微镜下谱写了绚丽的篇章,竖立起了兰州大学生物系的这面大旗。 “科研之路,远非坦途,我所走过的路,就像攀登珠穆朗玛峰。”郑国�院士如是说。岁月如梭,时光飞转,今天,我们再回首郑国�走过的九十余载的传奇人生,他用激情和汗水书写的人生轨迹不禁再一次涤荡着我们的心灵。 艰辛求学之路 1914年3月30日,郑国�出生于江苏常熟城东张镇南街一个普通农民家庭。贫困是那个年代农民生活的典型写照,郑国�家里也不例外。他勉强读完小学后,就被送到城里的米店当学徒。也许是老天有心要成就这位年轻人,已经上学无望的郑国�在亲戚的资助下有了去太仓上初中的机会。初中毕业时,郑国�想到父亲靠借贷才让他完成初中学业,就放弃了上高中普通科将来直接考大学的机会,不得不上了免费高中的师范科。1934年夏天,郑国�从师范专科毕业,回到本镇东张小学当了一名教员。 就在这一年,郑国�的人生发生了改变。他作为江苏省立医政学院(今南京医科大学)首批学生入卫生教育科学习,正是通过在这里的学习,郑国�开始接触生物学,为他以后从事细胞生物学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37年的中国,正处于国破家亡的煎熬之中。8月上海失守,国民党军队全线撤离,战火殃及常熟等周边地区,郑国�也走上了逃亡之路。在此后的日子里,他辗转安徽、湖南等省市。在2004年给南京医科大学的校庆贺信中,他清晰地讲起那段经历:“在马路上巧遇医政学院的汽车,将我带到学院驻地收留住下。后学院迁至湖南沅陵,我和另一个同学一起住在长沙楠木厅五号学院驻长沙办事处??”就是在这里,郑国�参加了1938年8月的全国高等院校招生统一考试,并考上了已经从南京迁往重庆的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师范学院博物系。 1943年2月,郑国�大学毕业后到重庆师范实习,半年后,回到中央大学当了一名助教,从此开始了他的大学教师生涯。一年后,也就是1944年8月,他又考取了本校段续川老师的第一位硕士研究生,在此后的几年里,郑国�跟着段续川老师对“摇蚊唾液腺染色体”方面的问题进行探索研究。染色体,对当时大多数人还是个很虚无缥缈的概念,却从那时起注定要和郑国�结下一辈子的缘分。 抗战终于结束了,中央大学也搬到了南京,当时南京各方面的条件都很差,做实验的条件很艰苦。克服了重重困难,郑国�在1947年的春天完成了他的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题目是《摇蚊唾液腺染色体的来源、结构及其与核仁关系的综合研究》。这是他在细胞生物学研究道路上交的第一份优秀的试卷。 不久,经几位留美同学的帮助和几位老师的推荐,郑国�获得了美国田纳西大学的奖学金,获得了去大洋彼岸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 1948年元旦,郑国�和中央大学博物系的同学薛社普等从上海乘轮船,远渡重洋,去了美国田纳西大学所在地诺克斯维尔,在那里的动物昆虫系做博士研究生兼研究助理。同年7月又转到威斯康星大学的细胞研究室学习和工作。 在威斯康星大学,他碰到了终生敬仰的导师赫斯金教授,这是一位爱才、惜才的英国科学家。 一到实验室,赫斯金教授就交给郑国�一项重要的研究工作,郑国�便夜以继日地忙碌起来。他十分珍惜自己来之不易的留学机会,更重要的是,在当时中国人尚被美国人严重歧视的情况下,他要证明给美国人看,中国人并不差人一等。结果,只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就完成了教授交给他一个学期的任务。当郑国�把整理好的材料、统计数据以及拍摄的照片全部交给赫斯金教授时,教授非常惊奇,并仔细地检查了所有资料,当然,一切都毫无差错。后来,这一研究工作写成论文,于1949年发表在美国《遗传》杂志上,这是郑国�在细胞生物学方面发表的第一篇论文。几十年来,这篇有关延陵草染色体减数分裂的论文多次被国际上的细胞学教科书和专著引用。 赫斯金教授坚信科学无国籍,人人平等,他欣喜地看着郑国�,坚信他一定是科研界冉冉升起的新星。为了能让郑国�安心学习和工作,1949年元旦,在导师赫斯金教授的帮助下,妻子仝允栩也来到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细胞研究室担任研究助理,同时攻读细胞生物学研究生。 郑国�没有让赫斯金失望, 1950年底,他以一篇《低温处理洋葱诱导体细胞有丝分裂染色体减数的数量分析》的论文获得了博士学位。1978年前后,有关科学家一再强调这篇论文中提出的体细胞同源染色体在前期分离,后期形成双纺锤体,最后成为四个单倍体核,是目前在体细胞内出现的染色体减数的机制之一。 经过艰辛坎坷的求学之路,郑国�终于在他36岁的时候,实现了儿时的梦想,完成了他并非一帆风顺的求学生涯。 拳拳报国之心缘定兰州大学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消息传到美国,郑国�和所有的留学生一样兴高采烈。自此以后,郑国�觉得,中国人在美国比以前的处境有了很大的改善,国外的中国人从此感觉到了祖国的支持。同时,郑国�也深深地觉得,今后每个海外华侨和留学生的选择、命运、尊严乃至生命将永远和祖国生死不分了。 从这时起,他们的归国之心与日俱增,虽然博士论文还没有写完,但夫妻俩仍旧提前预定了船票,等郑国�的博士论文答辩完毕,他们回国的各种手续也已经办好了。当他们临行前告知赫斯金教授时,教授非常惋惜,他多么希望他们能留在美国工作。 郑国�于1951年2月底回到祖国,回国后,南开大学,广西师范学院和兰州大学,都邀请他们夫妻俩去任教。郑国�和妻子多次商量,最后决定去兰州。郑国�回忆当时的情景说:“如果只是为了优裕的工作、生活条件,完全可以留在美国不回来,当个美籍华人,现在既然选择回来了,就是想为新中国做些事情,就应该到最需要的地方去。从兰州大学的情况看,那里确实需要人,这正符合我报效祖国的目的。” 于是,1951年4月中旬,郑国�与妻子、女儿一起,乘火车来到西北重镇兰州。 兰州位于祖国西北边陲,当时自然条件和生活条件都非常艰苦,对于郑国�这个长期生活在南方的人来说,这里与山清水秀的江南是无法相比的。 在到达兰州大学的第二天,郑国�就被聘为教授;仝允栩被聘为副教授。郑国�当时所在的植物系,全系只有6名教师(包括两位兼职的),14名学生;动物系的情况也和植物系差不了多少,两个系的学生加在一起还不到30人。系里的科研、教学设备更是少得可怜。全系所有的图书还没有郑国�一个人带回来的多。 1953年10月,郑国�被任命为系主任,担负起建设和发展生物系的任务。也就在这一年,教育部给兰州大学拨来大量经费,郑国�便亲自跑到上海采购,买了一些常用的实验用具,还订购了30架蔡司显微镜、20架解剖镜、两架研究显微镜和照相机,以及大批图书和杂志。基本的仪器、设备有了,但还缺少大量的专业人员。通过到处邀请和选留本校的毕业生,生物系的情况逐步走上了正轨。 郑国�到兰州大学生物系开的第一门课就是普通细胞学。当时,受前苏联李森科遗传学观点的影响,细胞学遭到冷落,连教学计划中也未列入。郑国�自己在兰大坚持上这门课。1953年至1956年,作为系主任的郑国�先后三次参加了教育部在青岛、北京等地召开的全国综合性大学会议,参与制定和修改了高校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根据这些计划,他所在的生物系开设了两门课,即细胞学和生物显微技术。这两门课一直开到现在,成为兰州大学生物系的特色。
从1951年到现在,整整五十多年过去了,郑国�教授也在兰州生活工作了半个多世纪,从一个年富力强的中年人变成白发苍苍的耄耋老人,当年的小苗变成了苍天大树,当初小小的兰州大学生物系现已成为国内著名的生命科学研究基地。这一切都凝聚着郑国�教授等老一辈兰大人的心血,记录着过去曾经的点点滴滴。 献身细胞穿壁研究 1955年初的一天,是应该值得纪念的一天。郑国�无意中透过显微镜,从百合花粉母细胞中发现了染色质穿壁转移现象。他发现,减数分裂凝线期的细胞核向一边移动,并与细胞壁相靠;随后,染色质通过胞间通道穿过壁到相邻的细胞中,一直到染色质全部穿过去为止。同一时期,北京植物所细胞室的吴素萱教授也在葱、蒜叶片的表皮细胞间发现了核穿壁现象。 细胞核内的染色质是遗传的主要物质。染色质穿壁转移,是指一个细胞核内的染色质穿过细胞壁,通过细胞和细胞之间的联系通道转移到另一个细胞中,因此也被称作细胞融合。 当时,国外的许多专家也在多种植物的花药中观察到这一现象,并认为这个过程是小孢子发育时出现的正常现象。但是,这毕竟违背了经典生物学的常识,也有一些科学家对此提出异议。 郑国�和他的研究小组一次一次反复实验,积累了大量数据资料。最终得出结论:细胞内染色质的穿壁运动,其根本原因是内因――在于细胞本身的生理状态,而不是外因――机械刺激和固定作用,或者其他一些外部原因。同时,对于染色质穿壁运动的机理,郑国�提出了如下假说:核液的川流运动对花粉母细胞染色质穿壁运动起着直接的推动作用,而原生质中收缩蛋白的主动收缩运动都是染色质穿壁运动的主要动力。原生质川流运动和染色质穿壁运动所需要的能源是有氧呼吸所生成的,通过ATP释放高能磷酸键(~P)的形式供给。 郑国�在国内再次发现染色质穿壁转移现象,以及随后提出的一系列对这一现象机理的研究结果,在国内外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我国著名的植物生理学家朱建人教授在他所著的《植物细胞与组织生理学实验》一书中指出:“吴素萱、郑国�、娄成后等人所进行的核穿壁研究将使细胞学和细胞生理学大放异彩。”著名遗传学家、美国加州大学教授斯特宾也评价说:“从技术上讲,你们的研究是很出色的”,并把郑国�的论文推荐到意大利的《细胞学》上发表。 目前,他们利用最先进的双光子激光扫描显微镜依然对该科学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教研相长桃李芬芳 1978年,“文革”刚刚结束,国家的各行各业都是百废待兴,郑国�教授清楚地知道,在细胞生物学基础研究方面,我国与国际发达国家比较差距甚大,必须奋起直追。因此,他一面集中精力编写《细胞生物学》高校教材,一面带着自己的研究小组,继续细胞融合现象的深入研究。据不完全统计,多年来,郑国�就细胞融合已在学术刊物上发表了30多篇论文,尤其从1980年至1988年上半年期间,国际上发表的有关这一研究的论文总计55篇,其中郑国�教授就占了7篇。1984年,由他编撰的我国第一本《细胞生物学》教材出版,截至今天已多次再版,连续印了近10万册,成为当时乃至20世纪90年代国内生物学教材中影响深远的教材之一。1987年,该教材和由他编写的《生物显微技术》一起,分获当时国家教委颁发的优秀教材一等奖。 1980年, 中国科学院在“十年动乱”后首次建立学部委员制度,郑国�以他深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杰出的科研成就,被选为生物学部的学部委员。这一年,他已经66岁。而在当选的第一批学部委员中,他还是个“年轻人”,1998年,他又被中国科学院授予“资深院士”的称号。 “什么是享乐,工作。什么是快乐,就是学生干得好。”在长达五十多年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郑国�教授始终以身作则。已经在郑国�身边工作的他的学生向我们介绍,郑国�对学生十分严格,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都一丝不苟,严格要求。“细胞生物学最常用的一种耗材就是载玻片,郑老要求学生用完之后不准乱扔,必须仔仔细细地洗干净再用。”他治学严谨,对每项成果和数据,都要反复检验,认真分析。“直到现在,郑老还总是拿着学生的实验数据和论文对照”。他还要求学生一定要有良好的习惯,尤其实验室必须保持整洁,“否则他会不顾面子当众发火。” 在郑国�看来,要“做学问”必须首先要学“做人”。“郑老认为,做人和做学问是相辅相成的,因此,他特别注意培养我们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他还给学生三句话:为学先为人;业精于勤,勤能补拙;行成于思,思可创新。 郑国�当年放弃了美国优越的条件来到兰州,现在他也要求自己的学生不管走到哪里,最终都要回到祖国。近些年来,随着国内的科研条件和科研水平的提高,大批海外留学生纷纷回到祖国。郑国�教授总是时刻关注着自己在海外学生的情况,一有机会就动员这些学生尽快回到祖国,报效国家。经他联系,如今已有多名学生学成归国。例如,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的杨维才研究员,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细胞所所长刘恒博士等,都是在他的劝说下放弃国外优厚条件回国的。 至今,由郑国�教授培养的大量人才依旧活跃在国内外的科研教学及其他各个领域,大多都已是知名的专家教授,如西北大学贾敬芬教授、山东大学的张举仁教授、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的杨维才研究员、吉林大学的郝东云教授等等。 今天,他的学生最大的70多岁,最小的20多岁,当你走进兰州大学生物系实验楼,这里依然有郑国�的学生,或是郑国�学生的学生,在实验室辛勤地工作着?? 情系西部发展 在兰州大学工作生活了五十多年的郑国�,一直对甘肃省的科学和经济的发展相当地关注。 他认为,农业生物技术是促进甘肃省农业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它的研究成果对促进省内优势农产品的产业化有重要的意义。因此他建议,在甘肃要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生物技术产品,如马铃薯、葡萄等。“甘肃的特色产品有很多,如果利用高新技术加以改良,都能成为生物经济产品销售到海内外。那么,甘肃在生物经济时代的国际市场,就有可能占一席之地。”郑老对甘肃生物经济产品的开发前景颇为看好。 郑国�将自己的意见总结成书面报告,呈递给甘肃省委、省政府,引起了省有关领导的重视,并做了批示。经过研究,省上同意在甘肃进行农业生物技术的研究,具体由省农牧厅主持。2003年,甘肃省农牧厅制定了《农业生物技术发展规划》;同年,甘肃省财政拨款100万元人民币,作为首期研究经费,其后三年(2004―2006)再每年拨款300万元;每年审定一些研究课题。如今,这个由郑国�发起的项目,已经结出了累累硕果。甘肃的马铃薯、葡萄产业也在国内占据了重要的席位,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郑国�还一直关注着甘肃河西干旱沙漠地区的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2005年8月,西部科学和经济发展论坛会议在兰州开幕,91岁高龄的郑国�也参加了开幕式。在这次会议上,郑国�向省上提交了在甘肃省河西走廊干旱沙漠地区实施“梭梭、红柳引种大芸和锁阳”开发与研究项目的建议书,通过在民勤等沙漠地区建设“梭梭、红柳引种大芸、锁阳示范园”项目,不仅保护了生态环境,也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如今,由兰州大学细胞生物学研究所主持的该项目进展顺利,引种和示范均取得了阶段性成功,同时也为国家目前实施的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及温家宝总理提出的拯救民勤行动探索了一条科学有效的新路。 2008年3月,郑国�院士即将度过他94岁的生日;仝允栩教授也是89岁的高龄老人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平和的心态以及依旧年轻的思维,是他们双双长寿的秘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如今九十多岁的郑国�院士依然关注着科研的动态,指导着自己的学生在科学的道路上永远地走下去。■ 作者简介 任炜峰,甘肃省广播电影电视总台,文化影视频道,编导、制片人。 (责编桑新华)
“人生度若飞,所贵志无违。博士留洋得,专家报国归。痴心唯绛帐,笃学尽明,淡泊名偏振,山高云自依。”这首五律不仅是当时甘肃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宋寿海1994年在郑国�院士80华诞暨从教50周年时的贺词,也是我国细胞生物学界早期的三大泰斗之一――郑国�院士人生的真实写照。他,成长于江南水乡,放弃了美国暖风熏人的繁华,毅然扎根于西北边陲。他,辛勤耕耘五十余载,在显微镜下谱写了绚丽的篇章,竖立起了兰州大学生物系的这面大旗。 “科研之路,远非坦途,我所走过的路,就像攀登珠穆朗玛峰。”郑国�院士如是说。岁月如梭,时光飞转,今天,我们再回首郑国�走过的九十余载的传奇人生,他用激情和汗水书写的人生轨迹不禁再一次涤荡着我们的心灵。 艰辛求学之路 1914年3月30日,郑国�出生于江苏常熟城东张镇南街一个普通农民家庭。贫困是那个年代农民生活的典型写照,郑国�家里也不例外。他勉强读完小学后,就被送到城里的米店当学徒。也许是老天有心要成就这位年轻人,已经上学无望的郑国�在亲戚的资助下有了去太仓上初中的机会。初中毕业时,郑国�想到父亲靠借贷才让他完成初中学业,就放弃了上高中普通科将来直接考大学的机会,不得不上了免费高中的师范科。1934年夏天,郑国�从师范专科毕业,回到本镇东张小学当了一名教员。 就在这一年,郑国�的人生发生了改变。他作为江苏省立医政学院(今南京医科大学)首批学生入卫生教育科学习,正是通过在这里的学习,郑国�开始接触生物学,为他以后从事细胞生物学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37年的中国,正处于国破家亡的煎熬之中。8月上海失守,国民党军队全线撤离,战火殃及常熟等周边地区,郑国�也走上了逃亡之路。在此后的日子里,他辗转安徽、湖南等省市。在2004年给南京医科大学的校庆贺信中,他清晰地讲起那段经历:“在马路上巧遇医政学院的汽车,将我带到学院驻地收留住下。后学院迁至湖南沅陵,我和另一个同学一起住在长沙楠木厅五号学院驻长沙办事处??”就是在这里,郑国�参加了1938年8月的全国高等院校招生统一考试,并考上了已经从南京迁往重庆的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师范学院博物系。 1943年2月,郑国�大学毕业后到重庆师范实习,半年后,回到中央大学当了一名助教,从此开始了他的大学教师生涯。一年后,也就是1944年8月,他又考取了本校段续川老师的第一位硕士研究生,在此后的几年里,郑国�跟着段续川老师对“摇蚊唾液腺染色体”方面的问题进行探索研究。染色体,对当时大多数人还是个很虚无缥缈的概念,却从那时起注定要和郑国�结下一辈子的缘分。 抗战终于结束了,中央大学也搬到了南京,当时南京各方面的条件都很差,做实验的条件很艰苦。克服了重重困难,郑国�在1947年的春天完成了他的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题目是《摇蚊唾液腺染色体的来源、结构及其与核仁关系的综合研究》。这是他在细胞生物学研究道路上交的第一份优秀的试卷。 不久,经几位留美同学的帮助和几位老师的推荐,郑国�获得了美国田纳西大学的奖学金,获得了去大洋彼岸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 1948年元旦,郑国�和中央大学博物系的同学薛社普等从上海乘轮船,远渡重洋,去了美国田纳西大学所在地诺克斯维尔,在那里的动物昆虫系做博士研究生兼研究助理。同年7月又转到威斯康星大学的细胞研究室学习和工作。 在威斯康星大学,他碰到了终生敬仰的导师赫斯金教授,这是一位爱才、惜才的英国科学家。 一到实验室,赫斯金教授就交给郑国�一项重要的研究工作,郑国�便夜以继日地忙碌起来。他十分珍惜自己来之不易的留学机会,更重要的是,在当时中国人尚被美国人严重歧视的情况下,他要证明给美国人看,中国人并不差人一等。结果,只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就完成了教授交给他一个学期的任务。当郑国�把整理好的材料、统计数据以及拍摄的照片全部交给赫斯金教授时,教授非常惊奇,并仔细地检查了所有资料,当然,一切都毫无差错。后来,这一研究工作写成论文,于1949年发表在美国《遗传》杂志上,这是郑国�在细胞生物学方面发表的第一篇论文。几十年来,这篇有关延陵草染色体减数分裂的论文多次被国际上的细胞学教科书和专著引用。 赫斯金教授坚信科学无国籍,人人平等,他欣喜地看着郑国�,坚信他一定是科研界冉冉升起的新星。为了能让郑国�安心学习和工作,1949年元旦,在导师赫斯金教授的帮助下,妻子仝允栩也来到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细胞研究室担任研究助理,同时攻读细胞生物学研究生。 郑国�没有让赫斯金失望, 1950年底,他以一篇《低温处理洋葱诱导体细胞有丝分裂染色体减数的数量分析》的论文获得了博士学位。1978年前后,有关科学家一再强调这篇论文中提出的体细胞同源染色体在前期分离,后期形成双纺锤体,最后成为四个单倍体核,是目前在体细胞内出现的染色体减数的机制之一。 经过艰辛坎坷的求学之路,郑国�终于在他36岁的时候,实现了儿时的梦想,完成了他并非一帆风顺的求学生涯。 拳拳报国之心缘定兰州大学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消息传到美国,郑国�和所有的留学生一样兴高采烈。自此以后,郑国�觉得,中国人在美国比以前的处境有了很大的改善,国外的中国人从此感觉到了祖国的支持。同时,郑国�也深深地觉得,今后每个海外华侨和留学生的选择、命运、尊严乃至生命将永远和祖国生死不分了。 从这时起,他们的归国之心与日俱增,虽然博士论文还没有写完,但夫妻俩仍旧提前预定了船票,等郑国�的博士论文答辩完毕,他们回国的各种手续也已经办好了。当他们临行前告知赫斯金教授时,教授非常惋惜,他多么希望他们能留在美国工作。 郑国�于1951年2月底回到祖国,回国后,南开大学,广西师范学院和兰州大学,都邀请他们夫妻俩去任教。郑国�和妻子多次商量,最后决定去兰州。郑国�回忆当时的情景说:“如果只是为了优裕的工作、生活条件,完全可以留在美国不回来,当个美籍华人,现在既然选择回来了,就是想为新中国做些事情,就应该到最需要的地方去。从兰州大学的情况看,那里确实需要人,这正符合我报效祖国的目的。” 于是,1951年4月中旬,郑国�与妻子、女儿一起,乘火车来到西北重镇兰州。 兰州位于祖国西北边陲,当时自然条件和生活条件都非常艰苦,对于郑国�这个长期生活在南方的人来说,这里与山清水秀的江南是无法相比的。 在到达兰州大学的第二天,郑国�就被聘为教授;仝允栩被聘为副教授。郑国�当时所在的植物系,全系只有6名教师(包括两位兼职的),14名学生;动物系的情况也和植物系差不了多少,两个系的学生加在一起还不到30人。系里的科研、教学设备更是少得可怜。全系所有的图书还没有郑国�一个人带回来的多。 1953年10月,郑国�被任命为系主任,担负起建设和发展生物系的任务。也就在这一年,教育部给兰州大学拨来大量经费,郑国�便亲自跑到上海采购,买了一些常用的实验用具,还订购了30架蔡司显微镜、20架解剖镜、两架研究显微镜和照相机,以及大批图书和杂志。基本的仪器、设备有了,但还缺少大量的专业人员。通过到处邀请和选留本校的毕业生,生物系的情况逐步走上了正轨。 郑国�到兰州大学生物系开的第一门课就是普通细胞学。当时,受前苏联李森科遗传学观点的影响,细胞学遭到冷落,连教学计划中也未列入。郑国�自己在兰大坚持上这门课。1953年至1956年,作为系主任的郑国�先后三次参加了教育部在青岛、北京等地召开的全国综合性大学会议,参与制定和修改了高校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根据这些计划,他所在的生物系开设了两门课,即细胞学和生物显微技术。这两门课一直开到现在,成为兰州大学生物系的特色。
从1951年到现在,整整五十多年过去了,郑国�教授也在兰州生活工作了半个多世纪,从一个年富力强的中年人变成白发苍苍的耄耋老人,当年的小苗变成了苍天大树,当初小小的兰州大学生物系现已成为国内著名的生命科学研究基地。这一切都凝聚着郑国�教授等老一辈兰大人的心血,记录着过去曾经的点点滴滴。 献身细胞穿壁研究 1955年初的一天,是应该值得纪念的一天。郑国�无意中透过显微镜,从百合花粉母细胞中发现了染色质穿壁转移现象。他发现,减数分裂凝线期的细胞核向一边移动,并与细胞壁相靠;随后,染色质通过胞间通道穿过壁到相邻的细胞中,一直到染色质全部穿过去为止。同一时期,北京植物所细胞室的吴素萱教授也在葱、蒜叶片的表皮细胞间发现了核穿壁现象。 细胞核内的染色质是遗传的主要物质。染色质穿壁转移,是指一个细胞核内的染色质穿过细胞壁,通过细胞和细胞之间的联系通道转移到另一个细胞中,因此也被称作细胞融合。 当时,国外的许多专家也在多种植物的花药中观察到这一现象,并认为这个过程是小孢子发育时出现的正常现象。但是,这毕竟违背了经典生物学的常识,也有一些科学家对此提出异议。 郑国�和他的研究小组一次一次反复实验,积累了大量数据资料。最终得出结论:细胞内染色质的穿壁运动,其根本原因是内因――在于细胞本身的生理状态,而不是外因――机械刺激和固定作用,或者其他一些外部原因。同时,对于染色质穿壁运动的机理,郑国�提出了如下假说:核液的川流运动对花粉母细胞染色质穿壁运动起着直接的推动作用,而原生质中收缩蛋白的主动收缩运动都是染色质穿壁运动的主要动力。原生质川流运动和染色质穿壁运动所需要的能源是有氧呼吸所生成的,通过ATP释放高能磷酸键(~P)的形式供给。 郑国�在国内再次发现染色质穿壁转移现象,以及随后提出的一系列对这一现象机理的研究结果,在国内外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我国著名的植物生理学家朱建人教授在他所著的《植物细胞与组织生理学实验》一书中指出:“吴素萱、郑国�、娄成后等人所进行的核穿壁研究将使细胞学和细胞生理学大放异彩。”著名遗传学家、美国加州大学教授斯特宾也评价说:“从技术上讲,你们的研究是很出色的”,并把郑国�的论文推荐到意大利的《细胞学》上发表。 目前,他们利用最先进的双光子激光扫描显微镜依然对该科学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教研相长桃李芬芳 1978年,“文革”刚刚结束,国家的各行各业都是百废待兴,郑国�教授清楚地知道,在细胞生物学基础研究方面,我国与国际发达国家比较差距甚大,必须奋起直追。因此,他一面集中精力编写《细胞生物学》高校教材,一面带着自己的研究小组,继续细胞融合现象的深入研究。据不完全统计,多年来,郑国�就细胞融合已在学术刊物上发表了30多篇论文,尤其从1980年至1988年上半年期间,国际上发表的有关这一研究的论文总计55篇,其中郑国�教授就占了7篇。1984年,由他编撰的我国第一本《细胞生物学》教材出版,截至今天已多次再版,连续印了近10万册,成为当时乃至20世纪90年代国内生物学教材中影响深远的教材之一。1987年,该教材和由他编写的《生物显微技术》一起,分获当时国家教委颁发的优秀教材一等奖。 1980年, 中国科学院在“十年动乱”后首次建立学部委员制度,郑国�以他深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杰出的科研成就,被选为生物学部的学部委员。这一年,他已经66岁。而在当选的第一批学部委员中,他还是个“年轻人”,1998年,他又被中国科学院授予“资深院士”的称号。 “什么是享乐,工作。什么是快乐,就是学生干得好。”在长达五十多年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郑国�教授始终以身作则。已经在郑国�身边工作的他的学生向我们介绍,郑国�对学生十分严格,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都一丝不苟,严格要求。“细胞生物学最常用的一种耗材就是载玻片,郑老要求学生用完之后不准乱扔,必须仔仔细细地洗干净再用。”他治学严谨,对每项成果和数据,都要反复检验,认真分析。“直到现在,郑老还总是拿着学生的实验数据和论文对照”。他还要求学生一定要有良好的习惯,尤其实验室必须保持整洁,“否则他会不顾面子当众发火。” 在郑国�看来,要“做学问”必须首先要学“做人”。“郑老认为,做人和做学问是相辅相成的,因此,他特别注意培养我们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他还给学生三句话:为学先为人;业精于勤,勤能补拙;行成于思,思可创新。 郑国�当年放弃了美国优越的条件来到兰州,现在他也要求自己的学生不管走到哪里,最终都要回到祖国。近些年来,随着国内的科研条件和科研水平的提高,大批海外留学生纷纷回到祖国。郑国�教授总是时刻关注着自己在海外学生的情况,一有机会就动员这些学生尽快回到祖国,报效国家。经他联系,如今已有多名学生学成归国。例如,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的杨维才研究员,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细胞所所长刘恒博士等,都是在他的劝说下放弃国外优厚条件回国的。 至今,由郑国�教授培养的大量人才依旧活跃在国内外的科研教学及其他各个领域,大多都已是知名的专家教授,如西北大学贾敬芬教授、山东大学的张举仁教授、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的杨维才研究员、吉林大学的郝东云教授等等。 今天,他的学生最大的70多岁,最小的20多岁,当你走进兰州大学生物系实验楼,这里依然有郑国�的学生,或是郑国�学生的学生,在实验室辛勤地工作着?? 情系西部发展 在兰州大学工作生活了五十多年的郑国�,一直对甘肃省的科学和经济的发展相当地关注。 他认为,农业生物技术是促进甘肃省农业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它的研究成果对促进省内优势农产品的产业化有重要的意义。因此他建议,在甘肃要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生物技术产品,如马铃薯、葡萄等。“甘肃的特色产品有很多,如果利用高新技术加以改良,都能成为生物经济产品销售到海内外。那么,甘肃在生物经济时代的国际市场,就有可能占一席之地。”郑老对甘肃生物经济产品的开发前景颇为看好。 郑国�将自己的意见总结成书面报告,呈递给甘肃省委、省政府,引起了省有关领导的重视,并做了批示。经过研究,省上同意在甘肃进行农业生物技术的研究,具体由省农牧厅主持。2003年,甘肃省农牧厅制定了《农业生物技术发展规划》;同年,甘肃省财政拨款100万元人民币,作为首期研究经费,其后三年(2004―2006)再每年拨款300万元;每年审定一些研究课题。如今,这个由郑国�发起的项目,已经结出了累累硕果。甘肃的马铃薯、葡萄产业也在国内占据了重要的席位,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郑国�还一直关注着甘肃河西干旱沙漠地区的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2005年8月,西部科学和经济发展论坛会议在兰州开幕,91岁高龄的郑国�也参加了开幕式。在这次会议上,郑国�向省上提交了在甘肃省河西走廊干旱沙漠地区实施“梭梭、红柳引种大芸和锁阳”开发与研究项目的建议书,通过在民勤等沙漠地区建设“梭梭、红柳引种大芸、锁阳示范园”项目,不仅保护了生态环境,也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如今,由兰州大学细胞生物学研究所主持的该项目进展顺利,引种和示范均取得了阶段性成功,同时也为国家目前实施的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及温家宝总理提出的拯救民勤行动探索了一条科学有效的新路。 2008年3月,郑国�院士即将度过他94岁的生日;仝允栩教授也是89岁的高龄老人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平和的心态以及依旧年轻的思维,是他们双双长寿的秘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如今九十多岁的郑国�院士依然关注着科研的动态,指导着自己的学生在科学的道路上永远地走下去。■ 作者简介 任炜峰,甘肃省广播电影电视总台,文化影视频道,编导、制片人。 (责编桑新华)